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7“人”影射下的语言和文化孙秀英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200135;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外语部,154007本文系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英语写作中汉式写作思维模式的改革与探析”(项目编号:W2009-185)的研究成果摘要:关于语言与文化的研究已有很多,本文从现有的关于语言与文化的理论入手,以辩证唯物主义以人为本的理论为依据,以类比的方法,提出语言与文化的“影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实体与影像的关系,人是光源;由此来说明语言、文化和人的关系:人的存在决定语言和文化的存在,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语言和文化的社会属性,语言和文化反映人的本质特点,三者虽然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但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才是语言与文化发展变化的最终决定因素。关键词:语言;文化;光源;以人为本一、引言从“现代语言学之父”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nanddeSaussure)(1916)的“就语言和为语言而研究语言”到被称为“美国语言学的牛顿”布龙菲尔德(LeonardBloomfield,1887-1949)(1933)的结构主义描写语言学(descriptivelinguistics),以及发起语言学革命的乔姆斯基(AvramNoamChomsky,1928年12月7日-)(1957)的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Grammar),都是局限于语言内部本身的研究,忽视文化和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对语言的影响。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人类语言学家开始强调语言的社会属性,认为语言和它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因此必须把语言学看作是一门社会科学,把语言置于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中研究。人类语言学的研究传统诱发了文化语言学的出现和兴起。通过从文化的角度来考察语言的交际过程,语言学家们发现人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不仅涉及语言系统,而且涉及同语言系统紧密关联并赖以生存的文化系统。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吕叔湘先生称之为“语言学的又一次解放”,从此开始了语言的各个微观方面的研究。二、中西方语言文化研究的发展概述西方学者对语言和文化的研究要早于中国。在对语言中的人类学方向的研究中,文化因素逐渐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这方面早期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Mlinowski)早在二十世纪初,马林诺夫斯基发现新几内亚以北的特洛布雷昂群岛居民的原始文化中,词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词所出现的语境,也就是现实的生活环境。比如说“wood”有两种含义:一是“木材、木料”,第二个含义是“独木舟”,这是具有不同文化的人很难想像得到的。这第二个含义就是来源于岛上的现实生活环境:独木舟对岛民来说是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其后,英国的社会人类学家弗斯(JohnP.Firth),美国的博厄斯(FranzBoas),萨丕尔(EdwardSapir)和沃尔夫(BenjaminLeeWhorf)相继论及语言的性质、结构、演变以及它跟思维、种族、文化及艺术等方面的关系。其中萨丕尔把语言看作是一种世界观,认为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的文化模型,这一模型的纲目是在这种文化的语言中编织的,要观察和了解一种文化的网络及其要义,语言符号系统是一条必要的途径。只有在语言系统中,一种文化模型的要目才清晰地显现出来;只有在语言研究中,才能真正把握一种文化的精髓。在中国,自从1898年马建忠借鉴拉丁语法发表了我国第一部汉语语法《马氏文通》以来,汉语学界注重的是汉语语法研究,着重对具体的语言现象作分析与描写,总是模仿西方的语言理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收到国外社会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研究潮流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学者把语言与社会文化结合起来,把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来研究,以文化阐释语言,以语言阐释文化,重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研究,从而更正确、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语言。1950年,罗常培发表了《语言与文化》。在引言中,他引述了西方著名语言学家、人类学家萨丕尔的名言:“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留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受到国外社会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研究潮流的冲击,游汝杰、陈建民和申小龙等越来越多的学者把语言与社会文化结合起来,把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来研究,以文化阐释语言,以语言阐释文化,重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研究,把对语言本身的研究转向文化、语言、交际三者的研究,从而更正确、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语言。三、中西方对语言、文化的理解1.西方语言中语言、文化的含义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语言”在英语中是“language”,它来源于拉丁语“lingua”,“舌头”的意思;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语言”在英语中是“language”,它来源于拉丁语“lingua”,“舌头”的意思,是人类通过话语表达自己想法的系统。索绪尔认为语言是抽像的语法规则系统和词汇系统,它潜存于人们的意识之中,是社会产物,不从属于某一个人。他主张把语言和言语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区分开来。(言语是说出来的话或写出来的文章,因此运用同一语言的人很少有同样的言语。言语是由个人通过运用语法规则将语言单位组织起来的结果,因此言语是语言的具体体现,而语言则是对言语的抽像。虽然言语是可以直接接触到的素材,但语言学的研究对像却应是语言。)洪特堡则认为“语言是精神不由自主的流射,是语言把世界变成精神财富”。Culture(文化)在词源上跟cultivate相同,都是希腊人从耕地中发明来的词汇,culture同时也有浇花、培育的意思,这是对物的培养,引申为对精神的培养。文化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号化结构。不同的人对“文化”有不同
的定义,通常文化包括文字、語言、地域、音乐、文学、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等。如果把语言和文化的定义简单拼凑起来,再从中找出中心词的话,就会看到“language(话语)——human(人)——society(社会)——culture(文化)”这种构成,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就体现其中了。2.汉语言文化中语言、文化的含义“言”最早出现在《诗经۰葛覃》中,如:“言告师氏,言告言归”(告诉师傅我想回娘家探望父母。),但“言”在这句话中只是作为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语”“言”最早应该是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散文中,如:“食不语,寝不言”(语出《论语》);“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语出《孟子》);“尔作言造语,妄称文武,冠技术之冠,带死牛之胁,多辞缪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语出《庄子·盗跖》);又如唐代的“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其名曰智穷。”(语出韩愈《送穷文》);在这些句子中,“语”、“言”、和“语言”都是“话、言语或说话、谈论”的意思。在《易经·贲卦》的《彖传》中,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人文’化成天下”,此处未成双字词,但已有构成“文化”的发展意向;西汉刘向《说苑·指武》中“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也是当前学界较认同的“文化”的最早出处了。如果再把上述关于语言和文化的句子迭加起来的话,也会看到“话语——人——天下(即社会)”这种构成。综上论述,说明了语言和文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且这种关系的产生离不开人的参与。四、语言与文化的“影论”在中西方学者对语言与文化的研究中,都承认语言与文化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分析语言的各个方面和层次与文化的关系,认为文化离不开语言(引自罗兰·巴特),但并没有指出语言与文化孰轻孰重,孰处于主导地位,而且,在实际研究中还是经常忽视人的影响因素。。1.实体、影像、光源和语言、文化、人的类比影像的形成是因为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当光线遇到不透明物体(即实体)后,在后面形成了一个黑暗的区域,这个黑暗的区域就是影像。也就是说,影像的形成有两个必要因素:实体和光源。这里的实体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客观实在。实体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具有客观实体的一切属性。它不依赖人的意识独立存在,但又能为意识认知和反映,是多种属性的承担者,有其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其存在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等,一切属性统一于实体的客观存在。(索绪尔曾认为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体)语言具有客观实体的一切属性,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的一个方面,可以脱离意识独立存在,能被认知和习得,语言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呈现历史和历时的不同特点,是人类社会多种属性的承担者。客观存在中的实体在光源下都留有自己的影像;这里的影像不仅是客观存在意义上的影子,也是实体的必然对应物、以精神状态存在的抽象的、无形的“影子”。实体与影像之间虽然存在着差异,但二者之间同时存在着必然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实体的存在决定影像的存在,影像反映实体,折射实体,随实体的变化而变化,随实体的消失而消失。二者统一于客观存在。客观现实中存在不同的实体,就存在着不同的影像。实体不是孤立的实体,影像不是孤立的影像,光源也不是唯一的。文化具有影像的基本特征,既有有形的具体的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有无形的抽象的文化表现形式。正如龙应台在她的《文化是什么》一文中所说的:文化不仅仅存在于美术馆和大剧院,文化就在我们的身边,文化就是我们的生活。文化是人与人交流与沟通的桥梁,是人存在与发展的根基。由此,结论是文化无处不在。不能否认的是:东方人的一次握手是文化,西方人的一次相拥是文化;一套古朴的布艺沙发也是文化。又如:据最新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最早的现代人不是山顶洞人,而是在北京周口店遗址田园洞发现的距今大约4.2——3.85万年,比山顶洞人早一万多年的田园洞人。文字是人们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过去,人们认为商代的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1977年以后,考古工作者在位于河南登封县东南约十五公里的登封王城岗的夏代遗址中发现了一些珍贵的夏代文字资料。又如,在西城遗址的一个灰坑中,发现了一件夏代初期的泥质黑陶平底器,器底上有一个陶胎烧制前刻划的文字。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像两手有所执持,可能是“共”字,它大概代表该陶器所有者的族氏。这个字非但不是刻划符号,而且超越了象形文字的阶段,是个会意字,所以是真正的文字,这一发现说明了文字出现最早的时间是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初期。(引自化石网)现代人类的出现大大地早于文字的出现,不能因为无语言文字的考证而否认田园洞人的文化。出土的不完整的头盖骨化石或一颗臼齿化石都蕴含着田园洞人的文化。任何实体都蕴含着文化,语言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的一个方面,语言也蕴含着文化,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的载体不单是语言,它包括存在于客观现实的一切实体。影像存在的另一必然条件是光源。实体只有在光源下才留有自己的影像,影像既是实体的影像,也是光源的影像。影像在随实体变化的同时,必然暗示着光源的变化,也就是说光源是实体和影像变化的最终决定因素。另一方面,影像在反映实体部分特性的同时,也必然反映光源所具有的部分特性。光源之与实体、影像的关系就像人与语言、文化的关系。2.语言、文化和人既然光源之与实体、影像的关系就像人与语言、文化的关系,说明了人是语言和文化的最终决定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社会存在的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谓社会关系也就是人在实践活动中结成的各种相互关系的总称。孤立的事物是不可能得到发展的,只有处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才能得到发展。马克思同时指出人通过劳动实践不断与自身,与自然,与社会发生联系,而且人对自身,对自然界,对社会的作用是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人的性质就是劳动实践和精神活动。由此可知由于人类具有不同的自然属性,必然导致语言和文化以多样性的形式存在。人的存在,人的劳动实践和精神活动,必然导致语言的产生,正如马克思恩格斯说的:劳动创造了人,在人的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渐产生了语言。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是社会的人,不是孤立存在的,那么在人映射下的语言和文化也是社会性的语言和文化。也就是说人、语言、文化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同时,还要与客观现实中的其他人或事物发生联系。人类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所以语言和文化也以代代传承下去;反过来,通过语言和文化的传承,又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也促进了语言和文化的自身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通过对语言和文化的研究,更深入了解人的本质属性。3.实例说明:中西方对“西风”的认识从雪莱(Shelley)的《西风颂》(OdetotheWestWind),可以看出在雪莱的西风颂中,“西风”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在春天复苏的精神。这是西方文学中最典型的对西风的态度。而在中国“自古逢秋悲寂寥”,如:“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秋思》);“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这两种认知上存在的差异很多人认为是地域文化差异造成的,是因为中英两国地理位置的不同,中西方冷暖相异造成的,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刘禹锡在《秋词》里,说完“自古逢秋悲寂寥”之后,又说“我言秋日胜春朝”;又如:在曹操《观沧海》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以及峻青的《秋色赋》中是对秋或秋风一种截然不同的认识,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来自“人”,不同的人对相同的事物有不同的态度和感受,也就是说是人决定了文化和语言的一切属性。五、结论海德格尔认为:“人是语言的存在者;人的语言本质决定人的文化属性”;伽达默尔认为:“语言是人与世界的本质关系”;人的存在是语言和文化存在的先决条件,人的特性通过语言和文化来体现,语言一定是含有某种文化的语言,文化蕴藏于包括人和语言在内的一切客观实体中,人、语言、文化互为媒介;人、语言、文化在时间性、空间性上是并存的,是同一的,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研究人的时候,必须通过他的语言和文化来研究,研究语言和文化时不能忽视人的主导地位,以及彼此间的相互影响,脱离了人来研究语言和文化是毫无意义。人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最终决定因素。在现实的教育框架里,应加强对人文因素的学习,在研究领域里,不可忽视人文因素的制约与主导作用。参考文献: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厂房转租与产业园区共建合作协议4篇
- 2025年叉车设备抵押担保合作协议4篇
- 2025年脱硫石膏综合利用项目合作协议3篇
- 2024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及整改合同
- 2024离婚后子女抚养费用支付及相关权利义务协议
- 2025年度创业孵化基地场地无偿使用及创业支持合同4篇
- 2025年蔬菜运输合同含蔬菜病虫害防治服务条款3篇
- 二手挖掘设备买卖规范协议2024年版版
- 二零二四年卫星导航技术研发合同3篇
- 2025年度休闲度假村场地租赁合同我方为承租方含休闲娱乐设施4篇
- 二零二五年度无人驾驶车辆测试合同免责协议书
- 北京市海淀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 常用口服药品的正确使用方法
- 2025年湖北华中科技大学招聘实验技术人员52名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钻探工程劳务协作协议样式版B版
- 《心肺复苏机救治院内心搏骤停患者护理专家共识》解读
- 计算机二级WPS考试试题
- 2023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注射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
- 临床研究技术路线图模板
- GB∕T 2099.1-2021 家用和类似用途插头插座 第1部分:通用要求
- 超洁净管道(CL-PVC)施工技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