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演故事中儿童哲学,儿童文学论文_第1页
说演故事中儿童哲学,儿童文学论文_第2页
说演故事中儿童哲学,儿童文学论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说演故事中儿童哲学,儿童文学论文内容摘要:儿童总是以他最自然的感悟去表示出对世界原始的惊奇,他们不断讲故事,不断叙述他们的经历体验,以叙事方式呈现他们的考虑和智慧。本研究分析了美国幼教资深老师裴利带领儿童以故事讲演或故事表演做哲学的方式。它是一个历程,在教学活动中孩子利用故事表示出自个,利用故事组织自个,又透过戏剧来呈现儿童的故事,进行团体的合作考虑,进而探寻自我,将自个和生活世界连结。老师应更重视儿童讲演的故事,提供孩子能够将故事视觉化的讲演空间,经过故事理解孩子。本文关键词语:故事讲演;儿童哲学;自我;统整;Abstract:Childrenalwaysexpresstheiroriginalitytotheworldwiththeirmostnaturalperceptions.Theykeeptellingstories,constantlynarratetheirexperiences,andpresenttheirthoughtsandwisdominnarrativeways.AmericaneducationscholarandauthorVivianGussinPaleysuggestedthatweshouldlistencarefullytochildrensstorydictationanddramatization-storytelling,soastoenterchildrensimaginativecountryandpryintotheirmysteriousworldofthought.ThisstudyanalyzesthewayinwhichPaleydothephilosophy.Itisajourneyinwhichchildrenusestoriestoexpressthemselves,usestoriestoorganizethemselves,andpresentchildrensstoriesthroughdrama,andconductcooperativethinkingofgroupstoexplorethemselvesandconnectthemselveswiththeworldoflife.Teachersshouldpaymoreattentiontochildrensstorytelling,provideaspaceforchildrentostorytelling,andunderstandthemthroughtheirstory.Keyword:storytelling;philosoplyforchildren;self;integration;每个人都有属于自个的故事,那是他组织本身经历体验的方式。认真倾听别人讲故事,是对人最大的尊重,认真讲自个的故事,是自个经历体验和智慧的最好表示出方式。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经过中都有听大人对小孩讲故事的经历,这是一种暖和的回忆。然而我们忽略了儿童也是个创作的主体,他们的智慧要成长,光听故事是不够的。儿童不能只学习成人的知识去获得意义,他们需要学习为自个考虑。[1]马修斯在(童年哲学〕中也提到:我们应该尊重孩子,把他们当作一同探究的伙伴。家长和教师经常觉得要照顾孩子,要教诲他们,要抚慰他们,还要启发他们,负担非常沉重,因而往往忽略了小孩子有时也会给大人带来一些东西。小孩子给大人的东西里最令人惊讶的,就是新的哲学观点。由于哲学是一种很自然的活动,就像奏音乐、玩游戏一样自然。[2]教育除了应启蒙儿童认识其所在社会的文化传统,更应帮助儿童发现他们本身经历体验的重要性。李普曼〔Lipman〕以为,儿童的智力潜能在教育的经过中未被探寻求索、发现觉察出来。儿童在教育中,假如能得到其所渴求和等待的意义时,将会提升他们的学习动机。因而,学校应努力设立一个情境或时机,让儿童发挥他们的好奇心以及寻求意义的欲望。一、叙讲与表演:另一种做儿童哲学的方式李普曼强调,传统的哲学教育重在阅读和听讲,因而在一般人印象中,哲学是很玄的,不切实际的。我们应该让每个人有时机讲一讲自个的经历体验,经历体验中含藏着个人内在的考虑与智慧。那么从儿童本身的经历体验开场吧。儿童哲学必须利用儿童丰富多样的探究方式和表示出方式,为儿童全方位地展开、表现、表示出自个丰富的精神世界提供教育条件。[3]儿童哲学是做哲学,引导、陪伴儿童去做、体验、探究考虑的历程,甚至是向儿童学习其创意的思维方式。[4]因而,美国幼教资深老师维薇安嘉辛裴利〔VivianGussinPaley〕1带领儿童以做故事---故事讲演〔storytelling〕或故事表演〔storyacting〕的方式做哲学,尝试使用孩子们的故事,作为儿童哲学教学的方式。裴利让儿童讲自个的故事,然后让他们在教室里表演出他们的诠释。为了厘清其与想象游戏的区别,裴利〔还有其别人〕经常把故事讲演这个词当作讲故事跟演故事结合起来的简写,他将之称为故事讲演课程〔storytellingcurriculum〕,或将故事讲演讲成故事听写〔dictation〕跟戏剧呈现〔dramatization〕及故事演出〔storyaction〕。Storytelling一词,意思是教师听写孩子讲的故事,并让他们演出自个的故事,活动本身就是一个经过,一种变化,更是一种行动。这种讲演故事的历程,是另一种做哲学的方式。在李普曼儿童哲学教学资料的老师指导手册中,提到能够使用戏剧、舞蹈、音乐、诗歌、儿童故事等,作为哲学活动形式。在讲演故事的经过中,儿童有时机和别人讨论自个的故事,看见自个的故事,考虑自个的故事,进而促进儿童社会的、情绪的、语言的和考虑技巧的发展。杜威在他的(我们怎样考虑〕一书中也曾指出,听故事和讲故事不只锻炼我们脑中的小剧场演出,这个小剧场也合适搬演问题考虑的练习。这种讲演故事的儿童哲学方式更为开放,也更让孩子在发展考虑的经过中,有更多空间去与别人、自个对话,并培养出倾听与等待的智慧,而非成人给的规定及压制。Bruner以为人类的认知思维同时存在两种形式:一是逻辑科学思维形式,另一则是叙事思维形式。两者的运作机制非常的不同:逻辑论证是以真理来讲服人,后者则以其生动〔lifelines〕来讲服人。前者透过正式与实证的证据;后者建立的并不是真理,而是逼真性。他以为,我们是用逻辑和抽象的规则来认识物理的世界,用故事来认识人文的世界,这两类各有其特长,无法相互取代,但形式严格的阐述与好的故事皆能够用来讲服别人。[5]〔一〕游戏是孩子的功课裴利在(游戏是孩子的功课:梦幻想象游戏的重要性〕一书中提到游戏是孩子的功课这句话,游戏是王,而童年是这个王的领土,在这个王国里,梦幻想象游戏在休闲中以其唯一无二的语言公开演出梦幻想象游戏是强力胶,将我们所有其它的追求、努力、包括初步的阅读与书写技巧都结合在一起。[6]她甚至引用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话:籍着将梦幻想象的因素介绍进入知觉,这种创新、私密的叙述,也许能帮助我们打开和延伸各种可能的新视野,来克制世俗、重复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是在孩子的生命中,梦幻想象游戏占有合法而丰富的地位。[7]想象游戏把孩子带离具象考虑,进入解决问题及抽象理解的阶段。在想象游戏中,创造了一个世界,让住在里面的人得以用想象和描绘叙述情境的前提和目的来解决问题。她提倡游戏本位教学〔play-basedapproach〕,她觉得对孩子而言,玩是很重要的事,它是一种经过,帮助他们建立对一切的认知。她讲别以为游戏与戏剧是浪费孩子时间,孩子其实在游戏里学到了人生各阶段都需要的考虑、语言及想象能力。他主张,一方面要仔细倾听每位幼儿相互构成的想象游戏,从中知道幼儿正在学习的功课。另一方面,她发展出一种指导游戏的方式,即讲演故事。这种方式结合了讲故事、写书、阅读和戏剧,这种指导游戏的方式,结合了老师的技术取向与儿童的游戏取向,在老师的指导活动中保存了自愿、自发的游戏元素,构成叙讲的和游戏式的活动。这种课程叙讲呈现了游戏课程的特点,游戏内容不是仅限于特定的行为类别,而是好像即兴、变动和混沌的爵士乐,每位幼儿在游戏中都有其自个的课程,游戏内容是幼儿与游戏情境中人、事、物交互作用的多重连结的经历体验呈现。幼儿和同伴玩、和教师玩,教师也跟着幼儿一起玩,幼儿在游戏中叙讲他们的故事,老师叙讲课程的故事时,同时也叙讲着幼儿在游戏中叙讲的故事。在学校生活中,孩子渐渐探寻求索出自个最喜欢做、最想学的事情,这些不是教师教的,而是孩子透过社会性游戏,学习了自个和别人间的互动,以及对现实生活环境与梦幻想象世界间所存差异的真实体验,孩子便这样在游戏的天地里寻寻觅觅、走走停停、一步步成长。[8]〔二〕讲故事,建立自我有孩子就有游戏;有游戏就有故事。所有游戏,所有故事,都乘着想象的翅膀,幻化出每一个人的童年。[9]裴利相信,小孩天生就知道怎样将每一片思想与感受都变成故事的形式。每个故事,都是孩子送给我们的礼物,所以他让孩子用故事来学习,用故事来记录自个的成长。杰若米布鲁诺〔JeromeBruner〕也以为我们能够经过孩子的口述故事,了解其心智构造及对外在世界的理解,更清楚孩子的本质。自我,也许是我们所有艺术创作中最为重大的作品,毋庸置疑也是最为扑朔迷离的。由于我们所创造的制造自我的故事,不止一个而是多个。[5]苏珊恩杰〔SusanEngel〕在(孩子讲的故事:了解童年的叙事〕一书中讲:我们所讲的故事,和我们听过的故事,会决定我们是什么样的人。这些故事把我们的经历体验实体化,带领我们超越生活的限制-到过去、将来,或者想像的世界不管孩子是用讲、演、写故事,每个故事都是帮助孩子建立自我形象的气力。故事会改变,孩子的自我也会改变,他们观察、考虑或改变这个属于自个的形象时,别人可以以同时经过这个形象来认识他。每一次孩子描绘叙述自个或别人的经历体验时,他也同时在建构自个的过去,增加对自个的了解,然后再传达给别人。每一次孩子创造一个可能发生在自个或别人身上的故事时,他也扩展了自个的世界。[1]借助故事这种口头叙事活动,孩子们发现经历体验能够被记忆、延展或传达,并帮助他们发现自我,建构世界,增进对世界的了解。裴利教师在(陶灵教师的教室-一所幼儿园的故事〕中提到,两岁孩子的故事总是离不开妈妈,甚至只是妈妈两个字就代表一个故事,这是她们讲故事最好的理由,这好似表示清楚孩子是跟妈妈在一起的,这就是我,我不孤单.而艾利克斯由于妈妈刚刚生了二胎宝宝,所以在他的故事中出现,我是小宝宝,我也是妈妈。以此来表示出他与妈妈严密的联络与感情。儿童的语言尽管简短,但却是强有力的,这种强有力的表现不完全是语言本来的意思所带来的,恰恰是儿童在思的活动中对语言的使用使得语言变得强而有力。[12]因而,故事不仅仅是一种考虑形式,也是讲述生命的方式方法、是连结我们和世界的方式、也是以特殊方式反省某一个主题的构思历程。孩子们生活在故事所构成的世界里,在这生活的故事中有不同的角色转换、情节穿插以及不同故事脉络所交织而成的故事网络,生命的样貌也因故事〔不管是真实或虚构〕的参加显得更丰富。孩子的想象,就是孩子自个最好的教师,孩子能够透过想象,发展出故事,发展出游戏,并且在故事及游戏中,进一步提升考虑的内容,并且表示出他们的思想。故事中,儿童会以挑战比他们大的问题,来度量自个、了解自个,进而获得快乐,那是唯一他们能够自个支配的成长方式方法。[13]因而孩子要建立自我意识,构成自我,必须先学会讲故事,不管是重述经历体验或想象的故事。〔三〕演故事是游戏,也是考虑行动裴利指出,未经演出的故事,是稍纵即逝的幻梦,是内心隐私的梦幻想象,与自我经历体验没有关联,也未经检验。她强调,在假装的舞台上,任何认同都是可能的,孩子们的机密思想得以安全的彰显出来。有了角色能够演,那么就能产生人物及空间的归属。我把他们的想象游戏记录下来,由于这是窥探他们神秘讯息的主要管道,而戏剧扮演则是孩子直接表现想象力和逻辑考虑、快乐和好奇心、不安和害怕等情绪的媒介。[9]戏剧扮演让孩子诉讲自个的经历体验,在想象以及真实世界中,知足并抒发自个对人、事、物的看法,故事、游戏和儿童沉思部分的关联在游戏中有时机显现出来。裴利让孩子尽情编织自个的梦想与疑惑,让孩子们演出心中渴望尝试、体验的角色、情境,它让孩子自由探寻求索,去整合他们脑袋所想的,和心理所感受的。诚如诗人华里士史迪芬〔WallaceStevens〕所写的那样---想象是心灵探寻求索事物的可能性气力。这些所谓的事物的可能性,指儿童走出他们日常生活的现实,去面对假如会怎么样?这个问题所引发出来的经历体验。要是世界上没有钱的话,会怎么样?要是你能改变言词的意义的话,会怎么样?要是人是玻璃做的,或是影印纸做的,会怎么样?[13]孩子从很多假装的经历体验中,得到现实世界的规则,当他们开场知道某一件事会引起另一件事,或是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时,他们不仅知道想象与现实的差异不同,他们甚至开场有能力创造梦幻想象的世界---想象事情可能会如何不同的发展。心理学家亨利威尔曼〔HerryWellman〕在研究中发现,两三岁大的孩子天天都会提出、也会被问到几十个成因解释。由于太大力扭泰迪熊的手臂,所以它的手臂掉下来了。珍妮坐了我的椅子,由于另一张椅子坏掉了。他需要多吃点,由于他正在长长手臂。坏老鹰吃肉,由于坏老鹰觉得肉很好吃。昨天晚上我没有让它洒出来,由于我是乖小孩。[16]再如,裴利在(陶灵教师的教室:一所幼儿园的故事〕中提到两个字的妈妈的故事,演出时,妈妈像史诗一般地念出来,一次、两次八次,八个孩子全部都出来演,每一次演出,这个角色都有他们内在的逻辑:有的人踮着脚尖走,有的人弯下腰去摸地毯,有的人还把两只眼睛闭起来,全身摇摆着。而另外一个三个字的故事妈妈擦,演出时,教师念出来,好似有魔法一样,当这个故事的作者,跑过去擦其他孩子的手臂和头时,每一个小孩都变成弯弯曲曲的东西。蓝剑虹以为戏剧演出是一场困难的游戏,也是一个发明自个的任务与命题。[17]孩子们在演故事时,就是在发明自个。二、故事中表现:儿童叙事思维的统整活动李普曼在其幅长度:订在一页之内,若有过长的现象,能够以连载或分段的方式方法。题材:题材限制越少越好。重复:教师一面写,一面对讲故事的小孩重述他们自个刚刚讲过的字句。迟疑的讲故事人:假如讲故事的小孩忽然念头转不过来,或讲不下去,教师应该用轻松的方式鼓励他继续。书写与叙述的发展:透过对话,教师能够协助小孩拓展他们的想法。重读:小孩讲完故事,须确认能否都写对了,并且根据小孩的要求修正。选角:讲故事的小孩从志愿演出者当中挑选角色,须注意公平公正的原则。3.演故事〔戏剧〕第一守则:简单为上策,不需排练及道具;不能够触碰别人身体,以免发生肢体冲突。角色唱名:公布演知名单。故事演出:当旁白再一次重读故事时,演员根据故事叙讲的内容演出。指导演出:在戏剧演出时,教师能够随时切入询问或指示,让演出顺利。库柏的指南非常的细致,将讲演故事的构造划分为每个步骤。而黄又青在实践了十几年的讲演故事活动之后,也十分提到施行经过中的文化性的重要。她讲,故事讲演的活动必需要当地化、因地制宜,甚至由于碰到的每位孩子不同,鼓励所有尝试的教师就自个所在文化的气氛、孩子的状况,选择最好的故事讲演方式。裴利讲过:Anywayyouandthechildrendothiswillbetherightway-orwillbecometherightwayastimegoeson.[32]因而,讲演故事的最佳方式也是老师和儿童共同探寻求索和建构起来的,亦是合作考虑的历程。正如裴利所讲,任何一个团体的梦幻想象,都是构成它本身文化的基础,这就是我们寻求共同基础的地方。〔二〕讲演故事是动态的探究历程VivianGussinPaley教师讲演故事的方式,让儿童在故事情境中,运用角色扮演,让儿童进行考虑。假如我是故事中的人物,我会怎么解决?有些人生无法实际体验的事,儿童在角色扮演中,把考虑、选择的经过呈现出来,透过写故事、讲故事、演故事、讨论故事,有时会重写故事,让儿童在这样的历程中做哲学。狮子的故事1.讲故事在一个大草原上,有一群狮子。那边很少大狮子,差不多只要小狮子。他们的祖先告诉他们不能进去森林里,但是他们一直想进去森林里,最后,他们还是进去了。他们走着走着忽然一条大蟒蛇冲了出来,哇!是大蟒蛇呀!31只小狮子和大蟒蛇一起叫着,31只小狮子和大蟒蛇又一起讲:还好他没有吃掉我们。小狮子们问:应该是你吃掉我们吧!怎么是我们吃掉你呢?大蟒蛇回答:你们会把我们踩死的。从此以后,他们就成了好朋友。2.演故事孩子们喜欢演故事,小朋友们纷纷举手要参演。有5个小朋友要演大蟒蛇怎么办呢?那就让他们串起来,大蟒蛇很长。那想演小狮子的小朋友很快,每个孩子都选择了自个想要介入的角色,包括观众。没有所谓的排演,直接进行扮演游戏。在扮演经过中,观众可直接和演员对话,甚至可提供考虑实验的功能。如一个孩子问:小狮子和大蟒蛇叫着,他们怎么叫啊?叫的时候会讲什么?故事扮演除了是肢体活动之外,更是智力和情意的活动。可鼓励孩子介入讨论、理解、预测、建议可能的行动、作决定和解决问题。3.讨论故事狮子的祖先为什么不让小狮子进入森林?狮子不是很厉害吗,为什么会怕森林?森林可能藏着什么样的危险呢?森林里有蛇,会把狮子咬死。森林里有河,河里有一群鳄鱼。森林里可能有沼泽,狮子会陷下去。森林里可能会有猎人,会捕捉狮子。通过孩子的讨论,孩子们连结着他们所知道的森林的知识,并且体会到即便是凶猛如狮子,这样强大的动物也会害怕。4.重写故事通常,想象的活动总是出现于严密的思维之前,并为严密的思维做好准备。经过讨论之后,孩子修改了故事中不太合理的部分。森林里处处都藏着危机。可能有蛇,可能有鳄鱼,可能有猎人小狮子们走着走着,忽然有一只大蟒蛇冲出来。小狮子们吃惊的大叫:哇!是大蟒蛇呀!大蟒蛇也吃惊地讲:天啊!这里竟然有狮子!在孩子做故事的时候,把写好的故事讲出来、把故事演出来,最后还要讨论故事,这样的历程提供一个很好的检验时机,让孩子看到自个的考虑,并且提供时机去修正,让故事更合理。裴利讲演故事的形式,透过一连串的活动:讲故事、演故事、讨论故事等,每经过一个活动,就有一个新的共享,如此图2所示,儿童可透太多元的管道,共享自个的经历体验和想法。活动形式多元,不会只是坐在座位上讨论。图2动态探寻求索团体的活动流程图[33]相较于单一化活动的课程设计方式〔主要采用白话表示出方式进行〕,讲演故事能以更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透过详细的情境,如进行角色扮演、戏剧演出等,儿童可在华而不实进行考虑实验,可看见考虑的历程,儿童愈能纯熟地考虑,就愈能成为好的考虑者。孩子用故事制造一个有声音的想象游戏,并以身体、动作、声音、眼神、语调、语言带动故事的情节发展并引发乐趣。这种故事性的考虑对孩子而言是一种考虑、一种游戏、一种想象、一种创造。故事帮助孩子考虑,帮助孩子借助故事探寻求索问题、解决问题。最后,以杨茂秀教师在(故事的呼唤〕所做的专文推荐讲故事是一种送礼的行为中提到的一段话来结束。故事是整理经历体验的典型形式。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带着故事,有的人故事长,有的人故事短,有的人故事有头有尾,发展完好,有的人故事有头无尾,就中间有一点片段,但是,不管怎样,只要认真把自个的故事讲给别人听,或认真听人家讲故事,都是人对人最大的尊重,有了这种由故事带来的尊重,人和人之间,其它的一切,都容易多了。[27]以下为参考文献[1][11]SusanEngel.孩子讲的故事:了解童年的叙事[M].黄孟娇译。台北:财团法人成长文教基金会,1998:序。20.[2]Matthews,GarethB.童年哲学[M].刘晓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6.[3]刘晓东。论儿童的哲学与儿童哲学课[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3〕:28-36.[4]黄迪毓。小孩子的大朋友[M].台北:毛毛虫儿童哲学基金会,1992:22.[5][10][25]JeromeBruner.故事的构成:法律、文学、生活[M].孙枚璐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7,10,53-54.[6][19]VivianGussinPaley.游戏是孩子的功课---梦幻想象游戏的重要[M].杨茂秀译。台北:财团法人成长文教基金会,2007:17-22.195.[7]LauraE.BerkAdam.Winsler.鹰架儿童的学习:维高斯基与幼儿教育[M].古瑞逸译。台北:心理出版社,1999:107.[8]VivianGussinPaley.想象游戏的魅力-茉莉在幼儿园的成长故事[M].詹佳蕙译。台北:光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86-124.[9][14][22]VivianGussinPaley.坏人没有生日[M].何厘琦译。台北:阿布拉教育文化,2008:15,16,165.[12]郑敏希。诗意人世中栖居的儿童哲学[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3〕:36-42.[13][15]RodariGianni.梦幻想象的文法[M].杨茂秀译。台北:财团法人成长文教基金会,2008:58,5.[16]AlisonGopnik.宝宝也是哲学家[M].杨彦捷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20:57.[17]蓝剑虹。回到史坦尼斯拉夫斯基--人作为一种技艺:当代戏剧表演美学的革新[M].台北:唐山出版社,2002:285.[18]Lipman,M.Sharp,M.A.Oscanya,FPhilosophyintheclassroom[M].Philadelphia:Templeuniversity,19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