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材料世界 第7章 金属和合金的凝固_第1页
材料科学与材料世界 第7章 金属和合金的凝固_第2页
材料科学与材料世界 第7章 金属和合金的凝固_第3页
材料科学与材料世界 第7章 金属和合金的凝固_第4页
材料科学与材料世界 第7章 金属和合金的凝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金属和合金的凝固7.1纯金属的凝固7.1.1液态金属的结构7.1.2纯金属的凝固过程7.1.3凝固的热力学条件7.1.4晶核的形成7.1.5晶核的长大7.2合金的凝固7.2.1平衡分配系数7.2.2平衡凝固7.2.3非平衡凝固7.2.4固溶体合金凝固时溶质的再分配7.2.5合金凝固中的成分过冷7.3铸锭的组织与缺陷7.3.1铸锭三晶区7.3.2铸锭的缺陷7.1纯金属的凝固7.1.1液态金属的结构液态金属具有与固态金属相同的结合建和近似的原子间结合力,在熔点附近的液态金属还存在与固态金属相似的原子堆垛和配位情况。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见表7-1),液态金属中邻近原子之间的平均距离略大于固态金属,而配位数则略小,通常在8~10范围之间。液态金属中局部规则排列微区和随机高致密区都是很不稳定的,它们大小不一,处于时聚时散,此起彼伏的状态。这种很不稳定的现象称为“结构起伏”或“相起伏”。均匀的液态金属凝固过程中结晶的核心就是在结构起伏的基础上形成的,故这些结构起伏又称为“晶胚”。材料科学基础第七章7.1.2纯金属的凝固过程液态金属的凝固过程包括晶核形成和晶核长大两个过程。材料科学基础第七章下图所示为液态纯金属在缓慢冷却过程中温度-时间关系曲线,即冷却曲线。由图可见,液态金属在理论凝固温度Tm(金属的熔点)处,并未开始凝固。只有冷却至Tm温度以下某个温度(Tn)才开始凝固。通常将这种实际开始凝固温度低于理论开始凝固温度的现象称为“过冷”,并把理论凝固温度Tm与实际凝固温度Tn之差ΔT称为过冷度(ΔT=Tm-Tn)。应该指出,过冷度不是一个恒定值,它随金属的性质、纯度、熔液的冷却速度等因素而改变。对于同一种金属,冷却速度愈大,过冷度愈大。

材料科学基础第七章7.1.3凝固的热力学条件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在等温等压时,物质总是自发地从高自由能状态转变为低自由能状态。只有过冷度ΔT>0的条件下才能保证自由能差ΔG<0,且过冷度ΔT越大,则ΔG的绝对值越大,即凝固的驱动力越大。

材料科学基础第七章7.1.4晶核的形成晶核的形成有两种方式:均匀形核和非均匀形核。

均匀形核是靠自身的结构起伏和能量起伏等条件在均匀的母相中无择优位置,任意地形成核心。这种晶核由母相中的一些原子团直接形成,不受其它外界影响。

非均匀形核是在母相中利用自有的杂质、模壁等异质作为基底,择优形核。这种晶核受杂质等外界影响。由于非均匀形核所需能量较少,且实际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杂质等,因此金属凝固时的形核主要为非均匀形核。但非均匀形核的基本原理仍是以均匀形核为基础的,因此先讨论均匀形核。材料科学基础第七章1、均匀形核

晶胚形成时的能量变化式中V为晶核的体积;A为晶核与液相之间界面的面积。假设晶核为球形,半径为r,则(7-3)式变为材料科学基础第七章●r>rk时,晶胚的生长导致系统自由能的降低,晶胚自动长大。该晶胚可以成为晶核。

该临界尺寸rk称为晶核的临界半径,

该晶核称为

临界晶核●r>rk时,晶胚的生长导致系统自由能升高,晶胚自动消失。由:dΔG/dr=0,得晶核的临界半径:材料科学基础第七章形核率:形核率是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液态金属中形成的晶核数。根据前面的分析,形核率N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过冷度,二是原子扩散。随ΔT的增大,r*减小,ΔG*减小,促进形核;当ΔT进一步增大,原子从液相向已形成晶胚扩散的速率减慢,阻碍形核。因此,形核率可表示为:N=KN1∙N2

材料科学基础第七章2、非均匀形核

材料科学基础第七章形核率非均匀形核的形核率与均匀形核相似,也受过冷度和原子扩散的影响。但由于ΔG*非﹤ΔG*,因此非均匀形核在较小过冷度下具有较高的形核率。非均匀形核(heterogeneousnucleation)均匀形核(homogeneousnucleation)材料科学基础第七章7.1.5晶核的长大液固界面的微观结构平滑型粗糙型材料科学基础第七章晶核的长大机制1)连续长大这种长大机制又称为垂直长大。适用于粗糙界面的长大过程。长大的速率很快,所需的过冷度也较小。22)

二维晶核长大这种长大机制又称为台阶式长大,主要适用于光滑界面这种机制的长大是不连续的,所需过冷度较大。23)

依靠晶体缺陷长大这种机制也主要适用于光滑界面,其中最典型的依靠螺型位错长大。这种机制的生长速率也较慢,但这种方式不需要从新形核。材料科学基础第七章3、纯金属的生长形态

(1)正温度梯度(液体中距液固界面越远,温度越高)粗糙界面:平面状。光滑界面:台阶状(小平面状)。材料科学基础第七章(2)负温度梯度(液体中距液固界面越远,温度越低)粗糙界面:树枝状。光滑界面:树枝状-多面体—台阶状。材料科学基础第七章7.2合金的凝固7.2.1平衡分配系数材料科学基础第七章7.2.2平衡凝固

固溶体平衡凝固过程是:形核→相界平衡→扩散破坏平衡→长大→相界平衡。随着温度的降低,此过程重复进行,直至全部转变为成分均匀的固溶体为止。与纯金属相比,固溶体合金凝固过程有以下两个特点:(1)固溶体合金凝固时生成的固相成分与原液相成分不同,即需要成分起伏、能量起伏和结构起伏;(2)固溶体合金凝固需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进行,并且在此温度范围内的每一温度下只能凝固出一定数量的固相,即凝固速率比纯金属慢。材料科学基础第七章7.2.3非平衡凝固固相平均成分线和液相平均成分线与固相线和液相线不同,它们和冷却速度有关,冷却速度越快,他们偏离固、液相线越严重;反之冷却速度越慢,他们越接近固、液相线,表明冷却速度越接近平衡冷却条件。()先结晶部分总是富高熔点组元(Ni),后结晶部分是富低熔点组元(Cu)。非平衡凝固总是导致凝固终结温度低于平衡凝固时的终结温度。材料科学基础第七章7.2.4固溶体合金凝固时溶质的再分配

为了便于研究,假定水平圆棒自左端向右端逐渐凝固,并假设固-液界面保持平衡。冷却极为缓慢,达到了平衡凝固状态,即在凝固过程中,在每个温度下,液体和固体中的溶质原子都能充分混合均匀,虽然先后凝固出来的固体成分不同,但凝固完毕后,固体中各处的成分均变为原合金成分C0。图7.44水平单相凝固示意图材料科学基础第七章(一)液体中仅借扩散而混合的情况图7.45液相中只有扩散的单相结晶过程材料科学基础第七章(二)液体中溶质完全混合的情况

圆棒从左端至右端的宏观范围内的成分不均匀现象,称为宏观偏析。圆棒离左端距离X处的溶质浓度:

剩余液相的平均浓度:

其中L:合金棒长度;C0:合金的原始浓度。图7.46液相中溶质完全混合时溶质再分配示意图材料科学基础第七章二、区域熔炼

对于k0﹤1的情况,合金铸锭凝固后,溶质富集于右端,因此左端得以纯化。利用这一原理发展的区域熔炼技术,具有极好的提纯效果。区域熔炼不是把材料的棒料全部熔化,而是将棒料从一端顺序地进行局部熔化,例如用感应圈使合金棒加热熔化一段并从左端逐步向右端移动,凝固过程也随之顺序地进行。当熔化区走完一遍后,对于k0﹤1的材料,溶质杂质富集到右端。区域熔炼一次的效果虽然比正常凝固的效果小,但可反复进行多次,最后可以获得很高纯度的材料。图7.47区域熔炼和溶质分布图7.48k0=0.5时,溶质的分布与熔炼次数n和距离的关系材料科学基础第七章三、表征液体混合程度的有效分配系数ke(一)固液边界层的溶质聚集对凝固圆棒成分的影响图7.49凝固过程中溶质的聚集现象(a)固/液边界层的溶质聚集对凝固圆棒成分的影响(b)初始过渡区的建立

材料科学基础第七章(二)初始过渡区的建立

当从固体界面输出溶质的速度等于溶质从界面层扩散出去的速度时,则达到稳定状态,从凝固开始至建立稳定的边界层这一段长度称为“初始过渡区”,达到稳定状态后的凝固过程,称为稳态凝固过程。在稳态凝固过程中,固溶体溶质分布方程为:

其中Ke为有效分配系数,

式中R:凝固速度δ:边界层厚度D:扩散系数材料科学基础第七章式中R:凝固速度δ:边界层厚度D:扩散系数当凝固速度非常缓慢时,Rδ/D→0,Ke

→K0,即为液体中溶质完全混合的情况。当凝固速度非常大时,e-Rδ/D→0,Ke=1,为液体中溶质仅有通过扩散而混合的情况。当凝固速度介于上面二者之间,K0<Ke<1,液体中溶质部分混合的情况。材料科学基础第七章(三)Ke方程式图解圆棒离左端距离X处的溶质浓度:液体中溶质完全混合:

液体中仅借扩散而混合,

液体中溶质部分混合图7.50C0合金凝固后的溶质分布曲线A水平线为平衡凝固;b线为液体中溶质完全混合;c线为液体中溶质仅扩散而混合;d线为液体中溶质部分地混合材料科学基础第七章7.2.5合金凝固中的成分过冷(一)成分过冷的概念

纯金属在凝固时,其理论凝固温度(Tm)不变,当液态金属中的实际温度低于Tm时,就引起过冷,这种过冷称为热过冷。在合金凝固过程中,由于液相中溶质分布发生变化而改变了凝固温度,这可由相图中的液相线来确定,因此,将界面前沿液体中的实际温度低于由溶质分布所决定的凝固温度时产生的过冷,称为成分过冷。成分过冷能否产生及程度取决于液-固界面前沿液体中的溶质浓度分布和实际温度分布这两个因素。对于k0﹤1成分为C0的合金,从左向右定向凝固,当左端温度降到T0时,开始析出k0C0成分的固体,随温度降低,界面处液相和固相的浓度分别沿液相线和固相线变化,溶质仅靠扩散混合,达到稳态凝固时,固-液界面温度降至固相的Ti维持不变,这时界面上固相成分为C0,液相成分为C0/k0,而远离界面的液体成分仍为C0。界面沿液体中溶质浓度变化区距界面X处溶质浓度可表示为:材料科学基础第七章图7.51成分过冷的产生示意图(a)相图(b)成分过冷(c)成分过冷区材料科学基础第七章(二)产生成分过冷的临界条件

假定相图的液相线为直线,其斜率为m(相当于每1%溶质浓度所降低的温度),则液相线可表示为:式中Tm为纯A的熔点,则此即界面前沿各点浓度所对应的液相线温度方程。C0成分的材料在稳态凝固时,界面温度Ti为:则而界面前沿液体的实际温度分布可表示为:材料科学基础第七章

式中G为温度梯度,它随冷却速度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斜率,G增大到G1时,成分过冷消失,产生成分过冷的必要条件为T﹤TL,即:

对液体而言,D较大,Rx/D较小,则所以有:此式即为产生成分过冷的临界条件。从中可以看出,液体的温度梯度小,成长速度大,组元的扩散能力弱,液相线陡峭以及液相线和固相线之间的距离大,这些因素都有利于产生成分过冷。

材料科学基础第七章(三)成分过冷对晶体生长形态的影响

随着成分过冷的增大,固溶体晶体由平面状向胞状,树枝晶的形态发展。在工业生产中,固溶体合金凝固时总是形成胞状树枝晶或树枝晶。

图7.52胞状界面的形成过程材料科学基础第七章图7.53Al-Cu合金的三种晶粒组织(a)平面晶(b)胞状晶(c)树枝晶(a)(b)(c)材料科学基础第七章7.3铸锭的组织与缺陷7.3.1铸锭三晶区

金属铸锭的宏观组织通常三个晶区组成,即外表层的细晶区、中间的柱状晶区和心部的等轴晶区。根据浇铸条件的不同,铸锭中存在的晶区数目和它们的相对厚度可以改变。细晶区柱状晶区等轴晶区图7.56金属铸锭的3个晶区示意图材料科学基础第七章(一)表层细晶区

铸锭的最外层是一层很薄的细小等轴晶区,各晶粒的取向是随机的。当金属液注入铸模后,由于壁模温度较低,表层金属液受到模壁的强烈过冷,形成大量晶核,同时,模壁及金属液中的杂质有非均匀形核的作用。特点:晶粒十分细小,组织致密,机械性能很好。但由于细晶区的厚度一般都很薄,有的只有几个毫米厚,所以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二)柱状晶区柱状晶区由垂直于模壁的粗大的柱状晶构成。在细晶区形成的同时,模壁温度升高,金属液冷却减慢。此外,由于细晶区结晶潜热的释放,使细晶区前沿液体的过冷度减小,形核率大大下降,此时各晶粒可较快成长,它们的生长方向是任意的,但只有那些一次晶轴垂直于模壁的晶体,因与散热方向一致而优先生长,从而长成柱状晶粒,而另一些晶轴倾斜于模壁的晶体的生长则受到阻碍而不能继续生长。特点:晶粒彼此间的界面比较平直,组织比较致密。但当沿不同方向生长的两组柱状晶相遇时,其接触面会富集较多的杂质、气泡等,因而是铸锭的脆弱结合面,当压力加工时,易于沿这些脆弱面开裂。此外,柱状晶区的性能有方向性,沿柱状晶晶轴方向的强度较高。材料科学基础第七章(三)中心等轴晶区随柱状晶的发展,经过散热,铸锭中心部分的液态金属的温度已比较均匀,全部降至熔点以下,再加上液态金属中的杂质等因素的作用,满足形核时对过冷度的要求,于是在整个剩余液体中同时形核。由于此时的散热已经失去了方向性,晶核在液体中可以自由生长,在各个方向上的长大速度差不多相等,于是就长成了等轴晶。当它们长到与柱状晶相遇,全部液体凝固完毕后,就形成了明显的中心等轴晶区。特点:各个晶粒在长大时彼此交叉,枝杈间的搭接牢固。裂纹不易扩展。另外,等轴晶区不存在明显的脆弱界面,各晶粒的取向各不相同,其性能也没有方向性。这是等轴晶区的有点。但其缺点是等轴晶的树枝状晶比较发达,分枝较多,因此组织不够致密,但对性能的影响不大。因此,一般的铸锭,尤其是铸件,都要求得到发达的等轴晶组织。材料科学基础第七章7.3.2铸锭的缺陷

(一)缩孔大多数金属的液态密度小于固态密度,因此结晶时要发生体积收缩,使原来填满铸型的液态金属,凝固后就不再填满,此时如果没有液体金属继续补充的话,就会出现收缩孔洞,称为缩孔。缩孔分为集中缩孔和分散缩孔。金属铸锭由表及里地顺序结晶时,先结晶部分的体积收缩可以由尚未结晶的液态金属来补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