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考古-冯恩学讲义 15中期契丹墓_第1页
宋元考古-冯恩学讲义 15中期契丹墓_第2页
宋元考古-冯恩学讲义 15中期契丹墓_第3页
宋元考古-冯恩学讲义 15中期契丹墓_第4页
宋元考古-冯恩学讲义 15中期契丹墓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5中期契丹墓311周一,3、4节周四1、2节圣宗、兴宗时期,983——1054(一)中期契丹墓的特点概述[1]形制中期辽墓墓室平面有方形,圆形,少数墓为不规则形。新出现多角形墓。最早的八角形墓是圣宗统和八年(997年)至太平元年(公元1021年)下葬的萧和及其妻子秦国太妃合葬墓。[2]装饰大型墓葬的仿木结构以及使用柏木护墙(后室四壁围柏木板)的做法增多,并出现向中小型墓葬扩散的趋势。墓葬壁画继续发展。早期的故事画没有发现(宝山辽墓的贵妃教鹦鹉、寄锦)。与出行有关的鞍马壁画开始移到墓道。从而扩大了壁画的空间。[3]葬仪金属葬具明显增多。不仅发现银丝网络,还发现金丝网络;金面具、金花银枕、金花银靴等,说明金属网络葬具有很大发展。头东脚西,头向东与契丹东向拜日的萨满教习俗有关。多数人仍然不使用棺,直接陈于床上。[4]随葬品马具,出现非实用之器,如陈国公主墓发现2套冥器马具。兵器减少。瓷器为主,陶器减少。流行扁体划花驼峰式鸡冠壶。(二)例1——陈国公主墓奈曼旗青龙山南坡。86年发掘。墓地附近有辽古城,可能是公主私城。墓志记载,陈国公主(1000年—1018年),乃景宗第二子秦晋国王耶律隆庆之女。初封太平公主,进封为越国公主,追封陈国公主,1016年下嫁年长自己十余岁的舅舅萧绍矩,婚后不久驸马萧绍矩先亡,1018年陈国公主附葬于驸马之茔。驸马萧绍矩,泰宁军节度使,死后追封检校太师,由于公主的地位高于驸马,所以墓内只有公主的墓志,因此在该墓在定名上被称为陈国公主墓。[1]形制全长16米余,多室砖墓。墓门是仿木构建筑的门楼。前室方形,后室圆形,直径4.38米。前后两室间嵌有木门框和双扇木门,清理时尚能启闭自如。主室内紧贴砖壁有赤柏松制成的木护壁,直达墓顶。主室正北壁地面上有砖砌尸床,尸床前有砖砌长方形供台。尸床和供台的东、西、南三面有雕刻的16个壶门。[2]壁画墓道出现壁画,主人骑乘鞍马。前室祥云飞鹤、男女侍者。后室有柏木护墙,没有壁画。[3]葬仪陈国公主墓构筑规模虽然不大,但随葬器物却非常丰富、精致。公主与驸马均头枕银枕,身着银丝网络,戴金面具,着银靴,胸佩琥珀璎珞,束带。公主头戴珍珠琥珀头饰,颈戴琥珀珍珠项链,两腕各戴一副金镯,每个手指各戴金戒指一枚,身佩金荷包、金针筒、铁刀以及各种玉佩和琥珀佩。驸马腰束金銙银鞓蹀躞带,带上挂银刀、银锥。整个墓中的随葬品多为金银、玉石、玛瑙、琥珀、珍珠、水晶等贵重材料制成,共用黄金1.7公斤,白银冠的制作工艺极为精细。驸马冠的前片有道教的真武真人像,头戴莲花冠,长着胡须,着道袍,前有龟蛇相伴,上有仙鹤飞翔。这种冠在《辽史》和《契丹国志》中都未见记载。据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载:“正旦大朝会……一大辽大使顶金冠,后檐尖长如大莲叶”。所谓“尖长如大莲叶”不是指圆形荷叶,而是尖圆的莲花瓣,只是比普通莲花瓣大得多。若将驸马的鎏金银冠的后檐与上述记载对照,描述十分相符。按萧绍矩任节度使,与使宋大使官阶接近。所以说,此冠很有可能就是孟元老记录的辽大使所戴的那类“金冠”。不过孟元老所见的是实物,驸马的鎏金银冠是随葬明器。公主高翅冠。冠上的道教气氛浓厚,主人对各种宗教信仰兼收并蓄,以道教为主。网络面具、冠等。对金属葬具的说法——萨满教说、佛妆说、防腐说、玉衣说。无论从考古发现,或文献记载,关于契丹人对死者尸体保护手段,例子是很多的。《辽史拾遗》中引宋人刘跋《暇日记》“日: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贺正虏使耶律迪卒于滑州,虏人倒悬其尸,出污秽口鼻中,又以笔管刺皮肤出水;以白矾(含有结晶水的硫酸钾和硫酸铝的复盐。)涂尸令瘦,但令支骨以归。”《辽史拾遗》又引文惟简《虏廷事实》日:“契丹富贵之家,人有亡者,以刀破腹,取其肠胃涤之,实以香药盐矾,五彩缝之;又以尖笔筒刺皮肤,沥其膏血且尽,用金银为面具,锦采络其手足。耶律德光之死,盖用此法。时人目为帝羓,信有之也。”此说前一段是事实,但说“耶律德光之死,盖用此法”则完全是臆断之词,与《契丹国志》所记不同。《契丹国志》卷三说:“国人剖其腹,实以盐数斗,载之北去,晋人谓之‘帝羓’”,并无“用金银为面具,锦采络其手足”之说。契丹贵族对死者尸体的保护,除了采用网络、面具之外,还采用其它方法对尸体加以保护。从近年来辽墓发掘中,曾发现不少墓葬使用水银作为保护尸体的手段。在建平辽墓尸床上,发现很多用于处理保护尸体的水银。豪欠营子六号辽墓出土1具戴面具、网络的契丹女尸,皮肤尚有弹性,使用水银。吐尔基山辽墓也使用水银。[4]随葬品(1)随葬品平面分布左耳室日用陶瓷器右耳室马具前室墓志,陶瓷器物是从耳室内漂出来的。后室后部驸马和公主,日用器物、装饰品等。(2)随葬品的来源辽代专任外戚,公主地位特别尊崇,不仅生前待遇优厚,死后一切丧葬所需,皆系朝廷承揽。如《辽史·礼志五》公主下嫁仪规定,“自纳币(聘礼)至礼成,大略如纳后仪”。甚至连同公主死后的“拟送终之具,至覆尸仪物咸在”。“赐其婿朝服、四时裘衣、鞍马,凡所须无不备。选皇族一人,送至其家。”“亲王女封公主者婚仪:效此,以亲疏为差降。”陈国公主是景帝的孙女、耶律隆庆亲王之女,一切礼遇皆与帝女相同。可见公主与附马的随葬穿戴,如金花银冠、金面具、银丝网络、银枕、银靴、璎珞等服饰,以及银制的鞍鞭等,都是在举行婚礼时朝廷预赐之物(礼品)。这些随葬物品,制作精致,工艺细巧,非专门熟练制作此种特殊物品的能工巧匠断难成其事。这些随葬品,既非死者自己事先预制,更非临终之时或死后制作的。(3)陶瓷器、金银器、玉器、木器辽瓷:绿釉瓶、罐定瓷:盖罐和盒耀州青瓷碗和越窑青瓷碗。墓内出土玉砚2件H63、H64,皆呈箕形,并出土1件玉水盂H65,似乎反映出陈国公主与驸马精通文墨。契丹族虽然有自己的文字,但是贵族妇女一般都精通汉文,富于文采者甚多。如陈国公主的庶母秦晋国妃“博览经史,聚书数千卷,能于文词”。金银首饰和带具。驸马金銙(古代附于腰带上的装饰品)银鞓(ting,腰带的带身)蹀躞带蹀躞带本为胡制。带间有带环,用作佩挂各种随身应用的物件,如带弓、剑、帉帨、算囊、刀、砺石之类。其制本采自马上的秋根,为适应马上需要。蹀躞带自魏晋时传入中原,到唐代,曾一度被定为文武官员必佩之物,以悬挂算袋、刀子、砺石、契苾真、哕厥、针筒、火石袋等七件物品,俗称“蹀躞七事”。开元以后,朝廷有新的规定,一般官吏不再佩挂。但在民间,特别在妇女中间,却更为流行,只是省去了原来的“七事”,改成了狭窄的皮条,仅存装饰意义,已无实用价值。(4)外来的玻璃器、玛瑙、水晶器、琥珀汉人葬仪:陈国公主和驸马手中都握有龙、凤、双鸟等琥珀雕饰,法库叶茂台辽墓死者也手握水晶珠,这显然是受中原汉族葬俗的影响。刘熙《释名·释丧制》记载:“握,以物著尸手中,使握之也。”江陵马山一号楚墓,死者手握绢团;满城汉墓刘胜夫妇均手握玉璜。可见死者手握物品之丧葬习俗由来已久。驸马也戴璎珞,如佛像之饰。中亚西域器物:陈国公主墓中出土的7件精美的玻璃器,均来自中亚地区。乳钉纹高颈玻璃瓶H61的装饰手法与科威特国家博物馆藏品中1件玻璃瓶相似,还有洛杉矶汉斯·孔收藏的伊斯兰玻璃器中的带把瓶也与此相近。乳钉纹高颈玻璃瓶经化学检测,氧化钠的含量高达20.66%,据此推断,此瓶可能是埃及或叙利亚的产品。刻花高颈玻璃H57瓶与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馆收藏的1件刻花瓶及美国洛杉矶汉斯·孔收藏的1件刻花瓶近似,推测为公元9—10世纪的产品。现藏沙特阿拉伯利雅得伊斯兰艺术馆的刻花瓶,认为是伊朗9世纪的产品,时代可能比陈国公主墓出土的刻花高颈玻璃瓶偏早。但陈国公主墓的刻花高颈玻璃瓶的瓶颈部和腹部磨刻有几何纹饰,似乎保留着萨珊玻璃的遗风,应是伊朗出产的典型伊斯兰玻璃。高颈玻璃瓶H68、H90,器形与新疆瓦石侠玻璃作坊遗址出土的玻璃瓶相近。与伊斯兰玻璃器中的薄壁水瓶近似,质量次于典型的伊斯兰玻璃,但较新疆瓦石侠所出要好。经化学检测,高颈玻璃瓶也为钠钙玻璃,含有4.11%氧化钾,具体产地有待进一步研究。带把玻璃杯H56与曾定为9—10世纪近东或伊朗产品的西德杜塞尔多夫市博物馆藏品中的带把杯相近。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的伊斯兰艺术馆收藏的1件带把玻璃杯,被认为是伊朗9—10世纪的产品,也与陈国公主墓所出带把玻璃杯相似。辽宁朝阳姑营子辽耿延毅墓出土的带把玻璃杯则与陈国公主墓所出完全一样。耿延毅墓仅晚于陈国公主墓一年。可以肯定,这两件相同的玻璃杯可能都是从伊朗高原同时期输入辽境的。乳钉纹玻璃盘H87与现藏意大利圣马科博物馆藏的1件高浮雕刻花玻璃盘相似。有人根据不列颠博物馆10世纪拜占廷的书中画有用作吊灯的玻璃盘,认为是10—11世纪拜占廷的产品,现在伊斯坦布尔。以上各式玻璃器皿,产地虽不一致,但是主要的是出产于伊朗一带。陈国公主墓出土的各式玻璃器,为世界各地同类型的玻璃器的分期断代提供了极为重要的鉴定标尺。(5)马具(6)墓志陈国公主的墓志,从纹饰到志文都仿唐代墓志制作。志盖四周刻有十二生肖,都作人身汉式装束,宽衣博袖,抱笏拱立。每一生肖的动物形象,分别作为冠饰,饰于神化人物的头顶。十二生肖,曾见于商代甲骨文中,盛行于春秋战国之交。汉代发展成干支纪年法,到了南北朝时期,使用十二生肖已经相当普遍。在陈国公主所佩的玉佩Y131上,也刻有十二属的动物形象。可见十二生肖对契丹族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墓志记载,陈国公主乃景宗第二子秦晋国王耶律隆庆之女,正妃萧氏所生。初封太平公主,进封为越国公主,追封陈国公主。墓志所云曾高之裔,就是说其先世自高祖耶律倍(东丹王),到她的曾祖世宗耶律阮,及祖父景宗耶律贤等三世帝王,都是她的直系亲属。自太祖耶律阿保机,到圣宗皇帝,所谓:“六叶帝王之族”,就是说六代皇帝都是她的血缘近亲家族。(三)例2——阜新萧和夫妇墓2000年11月,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关山种畜场王坟沟内有两座砖室墓被盗,辽宁省文化厅派人前往现场调查,调查人员从其中一座墓内发现了一合辽代墓志。2001年4月,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阜新市文管办、阜新县文管所对这两座墓进行发掘,同时在周邻地区进行调查和勘探,结果在王坟沟内又发现一座墓葬,在王坟沟西北面的马掌洼内发现六座墓葬。通过连续两年的工作,九座墓葬全部发掘完毕,其中王坟沟内三座墓编号为M1~M3,马掌洼内六座墓编号为M4~M9。萧和夫妇墓为M4,是关山辽墓目前正式发表简报的其中一座墓葬。出土墓志为萧和的妻子《秦国太妃晋国王妃墓志》,墓志记载萧和之妻秦国太妃的入葬时间为重熙十四年(1045),又明确指出秦国太妃下葬是“启先王之茔合祔”,可见萧和为早逝先葬,M4初葬时间应在萧和去世后不久。志文没有记载萧和逝于何年,只是称:“(萧和)早伤歼夺,适议追崇,太平辛酉岁累赠至侍中兼中书令”。由此可知萧和至少在“太平辛酉岁”(1021)业已去世。墓志载萧和最小的女儿为“晋国夫人”,依《耶律元妻晋国夫人萧氏墓志》的记载推算,晋国夫人当生于998年。因此萧和去世的时间应在997~1021年期间,这也是M4的初葬时间,即统和十五年~太平元年。1、墓葬形制砖石混筑的多室墓,全长30米,距地表最深达12米,由墓道、天井、墓门、甬道、左右耳室和主室六个部分组成。墓向120度墓道为斜坡式,长15、宽约2.5米。从入口往下,上半部为斜坡土道,长11米,下半部用方砖铺砌成带棱坎的坡道,长4米。两侧壁斜立,壁面施白灰,天井呈斗形,上部宽5.8、进深3.3米,底部宽4.3、进深1.6米。两侧壁面抹白灰,各绘一门神。地面铺方砖。天井两侧各绘一个门神,高4.8米,是目前所见辽代墓葬中最高的门神壁画。墓门为砖雕仿木结构,通高5.6、面阔5.2米。门洞为圆拱形,宽1.65、高3.2、进深1.6米,门额上砖雕两个对称的花边门簪,上承三朵斗,均为四铺作。拱门左右上角、立颊两旁及眼壁内都有彩绘。拱门左右上角各绘一神鸟,鹰喙凤尾,神态凶猛,迎面而飞,四周彩云缭绕。二鸟中间绘一颗火焰珠。画面左侧保存完好,右侧脱落严重,但可见凤尾。拱门两旁各绘一杆大旗。旗帜上下边缘饰几何纹,旗面绘曲线,向两侧漫卷。两个眼壁绘相同的缠枝牡丹花图案整体布局紧凑合理,尽显雍容华贵。墓门用三重青砖封堵,墓门后为过洞,两壁下部各有一凸字形小壁龛,两侧皆为飞鹤流云图。甬道平面呈长方形,宽2.6、进深5.8、高4米。两侧立壁高2.4米,以上叠涩内收成券顶。甬道左右两侧各有一八角形耳室。立壁用薄石板砌成,白灰勾缝,高1.8主室八角形,宽6.4、进深6.1、高5.9米。立壁用薄石板砌成,白灰勾缝,高1.8米,以上用青砖叠涩内收成穹隆顶,顶部不用巨石封顶,而是留出一个长2.3、宽1.9米的椭圆形洞,用青砖斜向上砌,深约40厘米,2、墓道壁画南壁绘汉人出行图,14名汉官装束的人物,背景为类似门庭的建筑,前组六人,1、2号人无不太清楚,3、4号人持节(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