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心理学2012_第1页
人本主义心理学2012_第2页
人本主义心理学2012_第3页
人本主义心理学2012_第4页
人本主义心理学201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章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psychology,或人本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重视研究人的本性、动机、潜能、经验以及价值的心理学的新思潮。到了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得以迅速形成与发展,成为当代西方心理学主要研究取向之一。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非人化的白鼠心理学(ratpsychology)和精神分析非正常人的变态心理学(abnormalpsychology),主张以人为本和以整体人(或全人)为研究对象的视角,关心人的本性、价值和尊严,研究健康人格和自我实现。因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心理学第一势力(行为主义)和第二势力(精神分析)相对抗,故它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thirdforce)。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1)在研究对象上,它不是从动物、患者或一般人中去选取,而是从精英、名人或心理健康者中去抽样。(2)在研究内容上,它主要不是探讨低级心理现象和认知历程,而是专门研究人的高级的整合的动力心理,如人的本性、潜能、价值、尊严、创造力和自我实现等富有意义的根本问题。(3)在研究原则上,它不拘泥于传统心理学的学院式研究,而重视结合广泛的社会问题开展应用心理学的研究。(4)在研究方法上,它不热衷于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而采用整体分析(holisticanalysis)和现象学方法(phenomenologicalmethod)。1.试析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的心理学背景。2.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3.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主张包括哪些方面?4.简述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疗法。5.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哪些贡献和局限?6.怎样理解人本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第一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背景(一)社会历史背景人本主义心理学于20世纪中叶产生于美国,是与当时美国社会的历史现实密不可分的,是美国社会政治、经济和人的精神现实的反映。1.战后美国经济的繁荣与人的精神追求2.美国社会在表面繁荣的背后面临着许多尖锐的矛盾和严重的异化现象,特别需要有一种新的心理学理论加以研究和解决3.社会生活中的文化变迁、心理冲突与价值观的危机,需要有一种新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治疗模式。

(二)哲学背景1.人道主义和人性论人道主义(humanism)作为一种时代的思潮和理论产生于14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后来又辗转传播到西欧及世界各国。主张以人性作为衡量历史和现实的准则,重视个人的价值,维护个人的尊严和权利,解放个性,使个人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实现现实中的个人幸福。

所谓人性,指一切人所共同具有的特点。对人性问题,西方哲学和伦理学一直存在两种基本观点:一种是柏拉图、康德、歌德、卢梭的观点,以及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欧人道主义的传统,认为人具有潜在的善性,主张设计一种理想的社会通过教育使人格得到发展。另一种是亚里士多德、马基雅弗利、霍布斯和边沁的观点,认为人性是由生物本能所决定,不可能有很大改变;人只有通过法律的约束、文明的行为,才能维持社会秩序。

2.存在主义和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和现象学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哲学基础。如果说存在主义哲学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提供了思想理论的基础,那么,现象学则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1)存在主义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是一种人生哲学,故又称为生存哲学。它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影响最广泛的流派之一,也是现代西方人学思想中最重要的主脉之一。

存在主义的主要观点:①人是个体存在的人,是在追求着和感受着的个人,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人。②强调个人的绝对重要性,存在的个人首先是无限关怀其本身、其命运和人生价值。③每个人都有独立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自由,都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负责。④每个人的选择都受到所处的具体的和历史条件的制约,个人选择的价值目标都从某一角度反映所处的社会环境。存在主义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关系:①在研究对象和宗旨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存在主义是一致的存在主义的中心主题,就是人的自由、选择和价值。马斯洛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亦强调心理学应把独特的个人及其尊严和成长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以及强调个人的主体体验、自由选择、创造与责任等,也和存在主义完全一致。②在研究方式及其涉及到的心理学问题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存在主义也基本相同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存在主义的主要区别:①人本主义心理学坚持人性中有一种先于存在的生物学内核或本质,认为人均有生物学上的潜能和价值。②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上对人类前途命运抱乐观态度。(2)现象学现象学(phenomenology)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哲学方法论之一。现象学的基本特征,就是现象学方法论原则以及建立在此原则之上的反科学主义的人道主义。现象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①人本心理学的创立者们经常把现象学看做是一种研究主体的直接经验和内省报告的方法②人本主义心理学也非常重视作为欧洲现象学的核心主题的意向性(intentionality)问题3.东方哲学思想的影响第一,道家学说的影响。道家学说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无为”,即让事情不受干扰地发生,这种原则在罗杰斯等人倡导的心理治疗过程中清晰可见,马斯洛曾称之为“道家治疗”(Taoistictherapies)。它强调要把世界看作一个大舞台,上面演出的是存在的戏剧。但戏剧不是事物本身,把它看得太重、太认真就会使人绝望。因此我们必须既充分地表演又与它保持距离。在无为无不为中达到心理健康。第二,禅宗佛教的影响。禅学和佛学都是古代东方一种修身养性的哲学思想。禅学强调“入静”“沉思”,以求悟得事物的本来面目。佛学主张“无常”“无我”,以求通过“轮回转世”达到“涅槃”和“解脱”。两者由于基本原则有某些一致性,后人统称为禅宗佛教。罗洛·梅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中最早评述禅宗佛教的。罗杰斯在70年代初发现禅宗佛教的教义和他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有很多一致性。(三)科学背景1.生物科学的影响很久以来人类社会中就存在着两种关于人的基本本性的观点。(1)人是一个自然事实,是大千世界中极普通的一员。这种观点受到天体宇宙论和考古人类学的支持,而且在理论上有热力学和达尔文、孟德尔生物学的基础。(2)人是宇宙中的一个独特实体,是一种拥有独特的内在属性的结构。这种观点在宗教、神学和哲学研究中十分流行。2.生态学的影响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受生态学研究的影响,以及他们自己对精神病患者和健康人的对比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应该建立一种自然主义的价值观体系,这个体系的基础是人类本性中的潜能和价值。它们是人性的自然因素,是人类所共有的本能。因此,必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人的潜能和价值得到完满实现。大多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都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恶是环境影响下的派生现象。“我的经验使我相信,文化的影响才是造成恶劣行为的主要因素。生育的粗陋方式,婴儿和父母的经验混杂,教育系统的约束性和破坏性影响,财富分配的不公,对于不同于我们的人抱有很深的偏见——所有这些和许多其他因素使人的机体转到反社会的方向。”(罗杰斯)3.文化人类学的影响文化人类学(culturalanthropology)是研究人类的生活状况、家庭结构、社会结构、习惯和行为及伦理、宗教信仰、价值观念、艺术等的起源、演进和传播的科学。在对马斯洛产生最深刻影响的人当中,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Ruth

F.Benedict,1887-1948)是最主要的两个人之一(另一位是格式塔心理学家惠特海默)。事实上,正是马斯洛所深深钦佩的这两个人,才最后激励他立志于个体自我实现方面的研究。

“个人生活史的主轴是对社会所遗留下来的传统模式和准则的顺应。每一个人,从他诞生的那刻起,他所面临的那些风俗便塑造了他的经验和行为。”(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三)心理学背景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在现代反对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基础上产生的,也是在德国的整体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和美国人格心理学影响下形成的。1.对行为主义的批判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在批判行为主义的背景中产生的。行为主义(behaviorism)是20世纪60年代以前西方心理学的主流,号称心理学中的第一势力(firstforce)。行为主义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对立面和反抗的矛头所向。它和行为主义论战之时,即是人本主义诞生之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几乎都受过行为主义的传统教育,大多数人对行为主义都比较熟悉。所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反对行为主义关于人类本性的机械图式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心理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1)对行为主义行为观的批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行为主义S-R这一典型的行为机械图式进行了批评,坚持S-O-R公式,特别重视中介变量O(如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等)的功能。奥尔波特主张在这个行为公式中引入一个“O”代表有机体,即S-O-R。1967年在他去世前的最后一次谈话中,他论证要用一个小“S”和一个小“r”,而“O”则非常大,即s-O-r。

(2)对行为主义研究方法的批评奥尔波特、马斯洛、罗杰斯、罗洛·梅和布根塔尔等心理学家都严厉批评行为主义模仿精密的科学,过分关注从物理学和生物学中引进客观的、量化的、可验证的方法和动物模型。奥尔波特指出:

“生物学吹来的新鲜空气威胁要把人本主义的所有痕迹吹得一干二净,只给心理学留下一场鼠疫(指用老鼠做实验)”。罗洛·梅甚至完全否认科学方法对心理学的价值。但大多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应该用人文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弥补实证心理学之不足。

(3)对行为控制的批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批评行为主义对行为控制的环境决定论。斯金纳从严格的社会决定论(socialdeterminism)和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determinism)观点出发,否认人具有自我理解、自我指导或控制自己命运的意志或能力,把个体完全视为环境条件作用的产物。与行为主义相反,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主体在行为控制中的作用。马斯洛把行为分为两种:一种是表现行为(expressivebehavior),它是人格的一种反映,即内在特性结构的一种衍生物。它是非功能性的,即使得不到奖赏它依然存在。心理学应把这种行为作为研究的主要目标。另一种是应付行为(copingbehavior),具有功能性、工具性和适应性的特点,它是特性结构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产物。

(4)对行为主义关于人类本性意象的批评人本主义心理学几乎以同样的方式评述了行为主义关于人性意象的特点。在行为主义者看来,一个人就像一个无生命的客体,即一个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纯粹反应的、消极无助的东西;一个无所事事,只能对刺激做出反应的空白的有机体。在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只是一堆独立习惯的集合,没有任何组织或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

2.对精神分析的批判与继承和对行为主义一样,受人本主义心理学批评最多的是精神分析所包含的关于人类本性的独特观点——这个概念把人看做是一个处在生物学与社会之间无法解决的冲突中的一个无助的存在。(DeCarvalho,1991,p.47)人本心理学家肯定古典精神分析有三点主要贡献:(1)发掘潜意识(unconsciousness)发掘潜意识肯定人性中非理性成分的存在。(2)引入动机论引入关注个体活动的内在动因历程的动机论,认识到动机,尤其是潜意识动机的作用。(3)保护自我概念保护自我概念,使它在实证主义的时代未被完全消灭。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古典精神分析的批评:(1)潜意识决定论(unconsciousdeterminism)即把人的所有行为都看做是由潜意识动机决定的。“弗洛伊德是如此醉心于人类行为中潜意识的决定因素,以致对病人所陈述的关于他们的行为的理由几乎毫不注意”(《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1987,17)。

(2)性恶论(doctrineofevilhumannature)即把人的潜意识看成是黑暗的王国,人的尊严丧失殆尽,成为本能冲动的牺牲品。(3)悲观主义(pessimism)即只看到人性的阴暗面,且过于悲观和宿命论。

由于一些新精神分析者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和积极成员,加上马斯洛和阿德勒、弗洛姆、霍妮等人有良好的友谊,注意学习他们的著作,经常和他们研讨问题,所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受新精神分析的影响较深,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2)自我心理学思想的影响(3)动力心理学思想的影响(4)心理治疗方法的影响3.人类潜能运动的影响人类潜能运动(humanpotentialmovement)是20世纪60和70年代兴起的一种旨在充分发挥人的潜在能力的社会运动。先驱者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其主要倡导者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家,如墨菲、莫雷诺(JacobLeviMoreno,1892-1974)、马斯洛、罗杰斯等。

人类潜能运动是人本心理学发展的社会实践基础,它提供了人本心理学的理论来源,丰富了人本心理治疗的技术与方法,扩大了人本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与社会影响。人本心理学又是人类潜能运动的理论支柱,它推动这一运动进一步健康而稳固的发展。

4.格式塔学说的影响20世纪初起源于德国,二次大战中移至美国的格式塔心理学,开创了心理学上整体主义研究的先声。它反对冯特的元素分析,提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著名论断。通过对似动现象等知觉行为的研究,对动物智慧和人的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以及后来勒温等关于团体动力学的研究,在心理学界掀起了一股格式塔研究之风,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有很大的影响。5.现代心理学领域内其他学科的影响整体论心理学(holisticpsychology)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方法论观点和理论取向,而不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分支或学科。这一研究取向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心理现象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而非单纯决定于个别刺激物的总和;人的行为也不是决定于个别刺激物的性质,而是决定于对事物整体的反映。著名心理学家吴伟士曾把整体心理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格主义心理学,多采取社会学或人文科学的观点,如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狄尔泰、斯特恩(或斯腾)、斯普兰格等,此外,还有美国人格心理学。另一类是机体主义心理学(或机体论心理学)(organismicpsychology),多采取生物学的观点,如美国精神病学先驱迈耶(或梅尔)、神经学家科格希尔、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坎特,德国外科医生和机体论心理学家戈尔德斯坦等。(1)人格心理学的影响德国的狄尔泰(WilhelmDilthey,1833-1911)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生命哲学的奠基人和现代解释学的理论先驱,也是和冯特同时代的德国著名心理学家。

狄尔泰主张建构一个个人整体精神生活体验的统一体的科学。它属于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整体主义的理论取向,而非心理学领域内的一个独立学科。因此,狄尔泰反对建构自然科学和实证主义的心理学,即以研究感觉过程、联想以及意识元素的因果关系为对象的解释心理学(interpretativepsychology)或实验心理学(experimentalpsychology)。他还把这种心理学称为“说明性或是构成性的心理学”。与解释心理学相反,他倡导创建理解心理学(或领会心理学、内识心理学、描述心理学)(understandingpsychology)。这一研究取向的特点如下:①心理学不以自然科学为定向,而以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为规范。②心理学不以心理元素及其因果关系为主题,而以个体的整体人或个体的整个人格为对象。③

心理学不应偏重对外显客观事实的解释,而应着重对人的内在主观体验的理解。“我们解释的是自然,而对精神生活则是理解”

心理学不应以非精神生活体验为标准,应以人对现实生活的高级形式的世界观作为依据来划分人格的类型。⑤

心理学是一切人类活动的基础科学,只有先研究心理学才能真正了解人类的政治、经济、社会、宗教以至文化等各项活动的意义。狄尔泰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对立起来,否定客观方法(包括科学实验方法)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可能性,并且反对实验心理学等极端看法均难以令人认同。但是,狄尔泰所坚持的人文主义精神、整体主义取向和现象学方法还是颇有启发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以整体分析和经验描述取代元素分析和实验说明,正是继承和发扬了德国狄尔泰、斯特恩、斯普兰格、戈尔德斯坦等人的整体主义心理学思想的传统。德国心理学家斯特恩(WilliamLouisStern,1871-1938)曾在汉堡大学创建心理学实验室和心理学研究所,并在应用心理学方面也有所建树,成为德国现代心理学的创建者之一。斯特恩反对行为主义,倡导人格心理学。他认为不应以“刺激-反应”的图式去观察人,人是能感受事件并存在于某种道德标准世界里的生物。他主张心理学是一门关于具有体验的个人(person)的科学。依他来看,个人是许多部分的整体和多元的统一,具有整合性、目的性和真正的价值。从部分来看,个人可根据因果关系和不同因素相互作用来研究;但从整体来看,个人只能依据目的、目标和价值来予以理解。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EdwardSpranger,1882-1963)在继承和发展狄尔泰理解心理学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反对冯特元素心理学,提倡人格心理学。他认为人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和环境发生关系的。而社会对他来说只不过是精神文化各个领域的总和而已。在他看来,心理学的任务不在于研究心理要素和生理过程,而在于对真正有意义活动的目的和价值的探究,并由此达到对各种精神现象的理解或内识。斯普兰格在《生活方式》(1914)一书中,从文化社会的观点出发,把价值共分为六类:经济价值、理论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政治价值和宗教价值;并根据人追求的目标和精神价值在其生活方式中所占的优势,把人格相应地分为六种类型。(2)机体论心理学的影响美国著名精神病学家迈耶(AdolfMeyer,1866-1950)因首创心理生物学(psychobiology)而闻名于心理学界和精神病学界。其主要理论观点如下:①重视整体观;②强调心身一元论;③突出人格研究;④提倡传记法;⑤倡导心理治疗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萌芽(20世纪4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创建者马斯洛,本来受过良好的正统行为主义的训练,是一位颇有才华的实验心理学家。但20世纪40年代末,他对行为主义的研究定向日益不满,并开始探讨一些“不合传统”的主题。这是马斯洛同主流行为主义心理学分化的开端,也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萌芽。(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20世纪50年代)1954年,马斯洛出版《动机与人格》,该书是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之作。1956年4月,马斯洛等人发起并创立人本主义研究会组织,第一次讨论了人类价值的研究范围。1957年10月,马斯洛以人本主义研究会主席的身份发起组织了以“人类价值新知识”为主题的研讨会,并进行了讨论。

1958年,马斯洛在萨蒂奇的建议和帮助下创办《人本主义心理学杂志》内刊。1959年,马斯洛把两年前在研讨会上的讲演、发言稿编成《人类价值的新知识》一书出版。(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形成(20世纪60年代)1961年春,《人本主义心理学杂志》(JournalofHumanisticPsychology)正式公开出版。1962,HumansiticPsychology:anewbreakthrough1963年夏,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AmericanAssociationofHumanisticPsychology,简称AAHP)正式建立。1969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改名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会(AssociationofHumanisticPsychology,简称AHP),成为一个国际性组织。(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至今)1971年,美国心理学会正式接纳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为美国心理学会第32分会。至此,经过10年的努力,人本主义心理学终于获得美国心理学界的正式承认。这说明人本主义心理学在主流的美国心理学中赢得了一个“很小但却是官方的一席之地”。在20世纪70年代左右,从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中又分化出来一个新学派,即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psychology)。它是一种以追求人生意义及超越自我为主旨的心理学,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个新发展和新取向。第二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健康的人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出现之前的心理学派,不是研究意识的结构或意识的机能,就是研究动物的行为或病态人的潜意识,而唯独没有以完整健康的人为研究对象的。

马斯洛指出:“对畸形的、发育不全的、不成熟的和不健康的人进行研究,就只能产生畸形的心理学和哲学。这一点已经是日益明显了。一个更普遍的心理科学应该建筑在对自我实现的人的研究上。”2.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内在意识经验人本主义心理学对意识作了全新的理解,看到了意识经验的整体性、情感性和意义性。他们认为意识经验能向心理学家提供重要的信息,能深入到人的内心深处,了解那些对人类来说最有价值的、关于人的内在本性的信息和此时此刻的内在体验。意识是直接呈现出来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人的内在本性、潜能表现的信号,是存在于人的过去、现在、未来中并与社会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现象。

3.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潜能和价值“似乎有一个人类的终极价值,一个全人类努力争取的远大目标。不同的作者给它取了不同的名字,如自我实现、自我完善、整合、精神健康、个性化、自主性、创造性、生产性,但他们都一致同意这些都意味着充分实现一个人的所有潜能,也就是说,他能彻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充分实现他的一切可能性。”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反对静态的客观分析,主张动态的整体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强烈反对把人机械化、客观化的静态研究倾向,主张用动态的整体研究的方法研究实际社会生活中的人。马斯洛认为心理学应该采用整体分析的方法,这种方法强调人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而发挥作用的,因此对人的研究必须既考虑行为的内在的、固有的决定因素,又考虑外在的、环境的决定因素。弗洛伊德只注重第一点,而行为主义者只注重第二点。这两种观点需要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的结果便是对人进行整体的分析研究和个案研究。

2.轻视实证研究,提倡现象学描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都不赞同主流心理学的实证主义倾向。他们中的有些人(如奥尔波特和马斯洛等)虽然受过正统的行为主义训练,但他们很快发现,这种机械模仿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人类心理的研究。这种所谓的科学方法只能造成非人化、机械论的心理学。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特点1.研究高级动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也反对精神分析的生物本能决定论,它突出了内部动机,尤其是高层次动机的主导作用,表现出明显的人格动机论特征。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动力的研究,提高了人的精神活动在人的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使人类的高级动力也能成为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尽管其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但它为之付出的努力却是有积极意义的。2.强调人性研究“每一个人,甚至连1岁大的孩子,都有人性的概念,因为人若没有一种应怎样行为的理论,是不可能生活的。每一位心理学家,不管他是多么强调实证主义和反理论,他的心灵深处都有一套关于人性的哲学,就好像他受一张不完全明白的地图指导自己,而他又否认这一点,以免受到新获得知识的侵入和纠正。这张潜意识的地图或理论比他在实验室获得的知识更多地指导着他的反应。”(1)性善论“在有利于成长和选择的心理氛围中,我从未听说有任何人选择残暴的或破坏的道路。选择似乎总是趋向社会化、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2)成长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都重视人的自我发展和成长,相信人是一种“正在成长中的存在”,因此成长是人性共有的特点。

(3)选择论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成长过程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自主的,是通过人的负责任的自由选择过程而实现的。

3.关注社会问题“没有哪种心理学能够提供面向所有人的一种哲学,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在这方面也许处在更为有利的地位。”4.追求健康人格人本主义心理学不同于传统心理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对健康人的心理和健康人格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种健康人格心理学。“假如我们想知道人类精神成长、价值成长或道德发展的可能性,那么我们要坚持,只有研究我们最有德性、最懂伦理或最圣洁的人,才能有最好的收获”。

第三节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一、生平马斯洛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被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

马斯洛(AbrahamHaroldMaslow,1908-1970)主要著作:1.《动机与人格》

(MotivationandPersonality)2.《存在心理学探索》(Towardapsychologyofbeing)3.

《宗教、价值观和高峰体验》(Religious,valuesandPeakExperience)4.《健康的心灵管理》

(Eupsychianmanagement)5.《人性能达的境界》

(Thefartherreachesofhumannature)马斯洛思想的演进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对行为主义的追随阶段,大约为1933-1941年2.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与萌芽阶段,大致为20世纪40年代初至40年代末3.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的系统化时期这一阶段从他1950年发表《自我实现的人们:关于心理健康的研究》一文开始,一直持续到60年代初期。4.超个人心理学的创建时期这一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左右开始,直至马斯洛生命的终结。二、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主张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问题上,马斯洛从人本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意识体验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主张把个体内在的意识体验或经验作为心理学的首要研究对象。在研究方法上,主张以问题为中心。马斯洛认为,心理学应坚持以问题为中心。因为,科学乃是对真知灼见的追求。对科学来说,最重要的是解决富有意义、价值的问题。衡量科学与否的标准亦在于是否有成效地解决了问题。方法于科学固然重要,但必须适合问题,为问题的解决服务。对于有意义的问题,即使找不到现存的有效方法,亦不应放弃研究。三、马斯洛的人类动机理论动机论(motivetheory)或需要层次论(needhierarchytheory)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动力观,也是马斯洛自我实现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基石。(一)动机论的基本观点1.动机是人类生存和成长的内在动力2.人的动机是一种统合性活动3.人类的需要是是一种似本能需要4.需要的性质决定动机的性质,需要的强度决定动机的强度,但需要与动机之间并非简单对应的关系,人的需要往往是多种多样的,但只有一种或几种最占优势的需要成为行为的主要动机。(二)需要层次论的基本要义因为需要、欲望、动机是人性的表现,是价值观的必要前提,也是善性和潜能发展的内在动力,故需要层次论就成了马斯洛自我实现心理学的重心和精髓。1.人类的两大需要(1)基本需要基本需要(basicneed)是指个体不可缺少的普遍的生理和社会需求。它不是某一社会文化所特有的,而是人类共同具有的。基本需要因缺乏而产生,如缺水而感到渴,故又称之为匮乏需求(或缺失性需要)(deficiencyneed),简称D-需求(D-need),

(2)成长需要成长需要(growthneed)是指由个体自身的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趋向所激励的需要。

2.人类的需要呈等级系统(1)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need)

(2)安全需要(safetyneed)

(3)归属和爱的需要(belongingnessandloveneed)

(4)尊重需要(esteemneed)

(5)自我实现需要(self-actualizationneed)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缺失性需要发展性需要3.高层需要与低层需要的主要区别①在进化过程中,越是高层需要,就出现得越迟②在个体发展中,高层需要出现也较晚③高层需要对于人的生存较不具迫切性④高层需要的满足能得到更深刻的幸福感,达到精神安宁和内心充实⑤高层需要的出现和满足,要求更多的先决条件及更好的环境四、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自我实现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的核心,也是马斯洛心理学的主旨所在。(一)自我实现的含义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就是一个人力求变成他能变成的样子,即“成为你自己”。“一位作曲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始终都无法安静。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他自己的本性。”(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

,1987,53页)在马斯洛看来,自我实现有两层含义:1.完满人性的实现完满人性(丰满人性,fullhumanness)指人类共性的潜能,包括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造等特性或潜能。2.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个人潜能(personalpotency)或特性的实现是指作为个体差异的个人潜能的自我实现。(二)自我实现的类型马斯洛晚年把自我实现划分为两种类型:1.健康型自我实现(healthyself-actualization)主要指更务实、更能干的自我实现者。2.超越型自我实现(transcendentalself-actualization)指更经常意识到内在价值、生活在存在水平或目的水平而具有丰富超越体验的人(三)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1.准确和充分地认知现实2.悦纳自己、他人和周围世界3.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思想4.超越以自我为中心,而以问题为中心5.具有超然独立的性格6.对自然条件和文化环境的自主性7.清新永隽的鉴赏力

8.常有高峰体验9.真切的社会感情10.深厚的人际关系11.具有民主风范,尊重他人意见12.具有强烈的道德感及伦理观念13.具有哲理气质及高度幽默感14.具有创造力,不墨守成规15.对现有文化具有批判精神

(四)自我实现的途径1.无我地体验生活,全身心地献身于事业2.做出成长的选择,而不是畏缩的选择3.承认自我存在,要让自我显露出来4.要诚实,不要隐瞒5.能从小处做起,要倾听自己的志趣和爱好,勇气与选择6.要经历勤奋的、付出精力的准备阶段7.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短暂时刻8.发现自己的先天本性,使之不断成长五、马斯洛的高峰体验论高峰体验(或高峰经验,peakexperience)是马斯洛1962年首创的人本主义自我实现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既是自我实现者的重要特征,又是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1.高峰体验的概念马斯洛认为,高峰体验是人在进入自我实现和超越自我状态时所感受到的一种豁达与极乐的瞬时体验。2.高峰体验的类型(1)普通型高峰体验(generalpeakexperience)即狭义的高峰体验,指所有人(包括病人在内)在美妙的时刻极端愉悦的情绪。(2)自我实现型高峰体验(peakexperienceofself-actualization)

即广义的高峰体验,指健康型和超越型自我实现者拥有的一种宁静和沉思的愉悦心境。3.高峰体验的特点(1)产生的突然性(2)程度的强烈性(3)感受的完美性(4)保持的短暂性(5)存在的普遍性4.高峰体验对自我实现的重要意义(1)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者的重要特征(2)高峰体验是达成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5.高峰体验的后效(1)高峰体验具有心理治疗的作用

(2)高峰体验具有改变世界观、人生观和自我观的作用(3)高峰体验具有开发人的创造力的作用六、评价1.贡献(1)开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新取向首先,马斯洛是西方心理学中第三势力的开拓者。其次,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著名的理论家。此外,马斯洛还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组织的主要缔造者之一。(2)建构人类系统化的需要理论首先,把需要、动机系统化。其次,试图发现人的需要的某些特点和规律。此外,需要层次理论“不仅揭示了人类行为的动力结构,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乐观的、积极进取的人生观”。(3)创造自我实现的心理学理论首先,把自我实现心理学化其次,把自我实现理论化和系统化第三,弘扬人的尊严与价值,使人性能达到最高境界(4)促进以人为中心管理理论的发展2.根本缺陷(1)未摆脱生物决定论的羁绊基本假设难以证实;没有阐明人的基本需要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前提;没有完全跳出生物主义的基本框架(2)忽视社会条件的决定作用(3)缺乏客观的标准和严谨性第四节罗杰斯的人格自我心理学一、生平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是人格自我理论取向的最重要代表,也是非指导式咨询和以人为中心疗法的一代宗师。罗杰斯(CarlRogers,1902-1987)主要著作:1.Counsellingandpsychotherapy2.Client-centeredtherapy3.Onbecomingaperson4.Freedomtolearn5.CarlRogersonencountergroup6.Awayofbeing二、罗杰斯的人性观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与他对人性的看法有着密切的关系。人性观点是罗杰斯整个理论的出发点。他的人性观大致说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积极肯定人的本性。罗杰斯在长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性观点。他认为,人性不仅是乐观的、积极的,而且是富有建设性的。其次,强调人性是发展变化的。罗杰斯把人看成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而不是固定的实体;是不断变化着的一组巨大的潜能,而不是一群固定的特征。第三,人的认识活动的基础是意识经验。罗杰斯认为人的变化过程也是由经验造成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者普遍强调人的意识经验的主导作用。经验是认识活动的基础。三、自我理论和人格理论自我理论(或自我论)是罗杰斯的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也是罗杰斯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与核心。罗杰斯认为,自我(self)是人格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是人格能否正常发展的重要标志。1.自我概念的形成自我概念是罗杰斯人格自我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罗杰斯最初是反对使用自我的概念。在他看来,自我是主观自生内在经验的内省心理学的词汇,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是不科学的。但是,后来他在对来访者没有任何指导和解释的情况下,提供机会让他们用自己的术语来表达他们的问题和态度时,他们总是倾向于用自我这一术语来交谈。由此罗杰斯逐渐承认自我的存在,并把自我视为人的经验中的一个极重要的要素。一般认为自我可分为两大类:①主体自我(subjectiveself)指人的行为和心理经验的主体,它是行动者和观察者,相当于英文“我”的主格“I”。②客体自我(objectiveself)指人对自己本身的看法和想法(态度、感情、知觉等等),也称自我概念(或自我观念)(self-concept),此时自我是被动者和被观察者,相当于英文“我”的宾格“Me”。

2.自我概念的界定1)自我是现象场的产物和升华在罗杰斯看来,与其说个人生活在一个客观环境里,不如说他生活在自己所能够感受到的主观经验世界之中。他把个体所能觉知到的那部分整体经验称之为现象场(或现象域)(phenomenalfield).它包括两种知觉经验:一种是有意识的知觉经验,指可以用语言符号表达的知觉经验;另一种是无意识的知觉经验,指不能用语言符号表达的知觉经验。罗杰斯把知识分为三种:①主观的知识,指通过我们从自己内在参照框架获得的知识;②客观的知识,指经过别人的观察、验证而得到的知识;③

人际关系的知识,又称现象学的知识,指我们设身处地去了解别人的现象场而获得的知识。(2)自我概念是指个人对自己和环境及其关系的知觉与评价(1)个人对自己的知觉及与之相关的评价(2)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知觉和评价(3)个人对环境各方面的知觉及自己与环境关系的评价罗杰斯区分了自我概念和现实自我、理想自我。自我概念是指个人认知到的自我,如我觉知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即个人独特的知觉、看法、态度和价值观的总和。现实自我(或真实我)(realself)是指真实存在中的自我,即个体目前的真实状况。。而理想自我(或理想我)(idealself)指期望中的自我,如我希望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即个体向往的自我形象。3.自我概念的特点自我概念是罗杰斯的人格自我理论的结构基础。自我概念具有下述四个特点:(1)自我概念属于对自己的认知范畴

(2)自我概念是有组织的、连贯的、有联系的知觉模型

(3)自我只能表征那些关于自己的经验,并非指控制他的行为的主体

(4)自我作为一种经验的整体模型,虽然也包括潜意识的东西,但主要是有意识的或可以进入意识的东西,它通常可以为人所觉察4.自我概念的测量为了给自我概念提供一个特质性的定义,罗杰斯力图制定一套测量方法和一种研究工具。他最初常用面谈法(或访问)(interview)将谈话中所搜集的资料记录下来,然后通过语意分析,把资料中与自我有关的词汇加以分类,以考察其自我概念的变化。后来,罗杰斯采用在芝加哥大学时的同事斯蒂芬森(Stephenson,1953)所创造的、布洛克(Block,1961,1971)使其标准化的Q分类法(或Q分类)(Q-sortmethod),或称Q技术(或Q分类技术)(Q-sorttechnique)。它是一种自我概念的测量方法.Q分类法的实施步骤:(1)先建立Q分类资料,一般多采用100张(60至120张均可)载有人格特质的卡片,例如“我爱沉思”,“我常常焦虑”,“我是个敏感的人”,“我很容易交朋友”,“我与其他人的关系比较融洽”,“我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我对自己感到满意”等等。

(2)把卡片交给被试,让他们按自己的“现实自我”与卡片上描述的人格特征相对照,依同意程度把卡片分成9堆(5.7.11堆均可),从“最不像我”到“最像我”,并要求按一定比例分类,使分类接近正态分布,两端是较小比例,而多数卡片介乎两个极端之间。(3)用步骤2使用过的相同卡片,再让被试按自己的“理想自我”对卡片进行分类,也是从“最不像我”到“最像我”分为9堆,分别得到每张卡片的分数(理想自我的)。(4)求“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两种分类的分数之相关。

四、罗杰斯的心理治疗理论以人为中心疗法(或当事人中心治疗法)(person-centeredtherapy)是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他的自我理论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中的具体应用。其基本假设是:如果给来访者提供一种最佳的心理环境或心理氛围,他们就会动员自身的大量资源去进行自我理解,改变他们对自我和对他人的看法,产生自我指导行为,并最终达到心理健康的水平。(一)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实质和特点1.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实质及发展过程以人为中心疗法是促进和协助来访者,依靠自己的能力自己解决问题的疗法。

第一阶段:开创阶段1942年始称非指导式咨询(nondirectivecounseling),或非指示疗法(nondirectivetherapy).它以该年罗杰斯出版的《咨询与心理治疗》一书为标志。第二阶段:修订阶段1951年改为来访者中心疗法(受辅者中心疗法)(client-centeredtherapy)。它以该年罗杰斯出版的《来访者中心疗法》一书为标志。第三阶段:体验阶段或称检验阶段1957年,罗杰斯从芝加哥大学转任威斯康辛大学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教授。第四阶段:发展阶段1974年罗杰斯又把来访者中心疗法改称为以人为中心疗法。2.以人为中心疗法的特点(1)人性假设:人具有完善机能和自我实现的倾向(2)哲学基础:重视来访者的主观现象世界(3)角色扮演:来访者主导治疗过程(4)咨询者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朋友和伙伴(5)方法:尊重、宽容、理解、鼓励(二)治疗的目标、条件和过程1.治疗目标

心理治疗的目标大约可分为两类:(1)人格成长型目标常用这样一些概念来表述人格成长的心理治疗目标,如“发展积极的生活方式”、“减少人格冲突”、“增强人格整合”,其主旨在于促进人格的改变。(2)问题解决型目标常用这样一些概念来表述问题解决的心理治疗目标,如“减少征状痛苦”、“增强自信”、“选择更好的职业”等。2.治疗条件要想形成理想的咨询氛围,通常需要两方面提供的条件:(1)来访者本身必先承认自己在自我概念上有矛盾之处(2)来访者与咨询者之间要建立良好关系罗杰斯着重指出,咨询者本身在人格与态度上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真诚一致(congruence;genuineness)指咨询者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不造作,不虚假。(2)无条件积极关注(unconditionalpositiveregard)指咨询者对来访者表示真诚和深切的关心、尊重和接纳。(3)

设身处地理解(或同理心)(empathy)是指咨询者深入了解并能设身处地体会受辅者的内心世界。3.治疗过程(1)来访者主动求助(2)咨询者说明情况(3)鼓励来访者自由表达情感(4)咨询者要能够接受、认识和澄清对方的负面情感(5)促进来访者的成长(6)接受来访者的正面情感(7)来访者开始接受真实自我(8)帮助来访者澄清可能的决定及应采取的行动(9)疗效的产生(10)进一步扩大疗效(11)来访者全面成长(12)治疗结束

四、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观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罗杰斯把其心理治疗的理论扩展到教育、家庭生活、企业管理以及国际政治问题等广泛领域,其中尤以教育方面的影响最大。1969年他出版了《学习的自由》一书,阐述了他的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即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在这本书里,罗杰斯强烈批评美国现行教育制度,呼吁改变当时的基本教育思想和方式方法,并依据其人本主义的心理学理论阐发了他的一系列教育主张。1.教育目标罗杰斯为其人本主义教育所确立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变化和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成为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有独特人格特征而又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惟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可靠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在现代世界中,变化是惟一可以作为确立教育目标的依据。这种变化取决于过程而不取决于静止的知识。”(1)有创造性(2)有建设性(3)行为合乎规律但无法预测(4)有选择行为的自由实现目标的条件:第一,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第二,建立本真、融洽的师生关系。第三,理解学生内心世界,发掘学生潜能。

2.意义学习罗杰斯强烈反对重知轻情,甚至知、情分离的传统教育,提倡人本主义的意义学习。意义学习的特征:(1)具有投入性(2)自我主动性(3)突出情感性意义学习的基础:(1)人类有一种天生的学习倾向。(2)使学习的内容与学习目的联系起来时,学习效果最好。(3)对于可能引起自我结构发生重大而急剧改变的学习,学生往往采取防御和抵制的态度。(4)既适当改变自我结构,又不会对其造成太大威胁的学习较容易进行,此时学生会以更加分化的方式感知经验,知觉更细致,学习也更为顺利。(5)在实际活动中的学习效果最佳(6)全身心投入的自发学习效果最持久和最深(7)最有用的学习是对学习的学习

人本主义教育必须遵循的八条原则:第一,师生共同制定课程计划和管理方式等教学内容,从而共同承担教学责任。第二,教师向学生提供各种学习条件,如自己或他人的学习经验、有关书籍和参考资料,提供社会实践活动的场地、时间和设施等。第三,让学生们自行讨论制定学习计划,以发展兴趣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第四,创造促进学生学习的良好气氛。第五,学习的重点是学会怎样学习,即通过学习学会怎样掌握“需要知道的东西”,以保持学习过程的持续性和良性发展。第六,学生自行确定学习目标,这就要求学生通过“自我训练”努力达到这一目标。第七,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对此给予积极反馈,使自我评价保持客观。第八,使学习保持高速、持久,并渗透于日常生活和行为中,使学生的情感和理智,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