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第一单元能同步测试卷--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第一单元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我们经常说的两句话,“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于将诗品与人品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因而总是强调“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才有第一等真诗”。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文如其人”确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是一种史实,但我要向大家揭示的另一史实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不难找到“言非心声”的例证,在一些诗人那里,诗品和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如果坚持认为“诗品醇者,人品必正”,显然是一种罔顾文学史实的想当然的误判。
表达类似“文如其人”的观点比较多,比如徐增《而庵诗话》里提到,诗是人心灵的一种外化表现,见诗如见其人。验之创作实践,在中国诗歌史上,确实有许多诗人的诗品与人品是统一的,和谐的,读其诗,可以推知其人;反之,观其人,亦可想见其诗。比如李白,文如其人的典型代表;比如刘禹锡,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屈的典型。
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相当一部分诗人的诗品与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诗品高洁,而人品卑劣。读其诗,分明为志士仁人;观其行,显然是无耻败类。
西晋诗人潘岳,后世称他潘安,是少有的美男子代表。他在作品《闲居赋》中,描述自己对功名的蔑视之情。但现实是,权贵贾谧手下有二十四个谄友,排在首位的就是潘安。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畏敌如虎,丧权辱国,但是读他的诗《题金山》却是豪气万丈:“屹然天立镇中流,弹压东南二百州。狂虏来临须破胆,何劳平地战貔貅。”俨然以御敌英雄自命。这可归因于人格的二重性:内心深处未必无意御敌,却因懦弱自私故而终不敢御敌。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但我们仍然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
(节选自《浙江人文大讲堂——诗品与人品》)
材料二: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急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战思,而更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般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别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编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材料三: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向。当前正处于价值转型期,诗歌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人性价值、道德价值、文化价值都在变化,如何创造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命题。有一些路径有助于诗人提高境界,创造高格。
比如,人可在“事”上磨,从“自我”走向“人类喉舌”。21世纪以来出现的废话体、垃圾派、口水化写作,以及“梨花体”“乌青体”等,大都是聊以自慰的“呻吟”。这些诗有“合乎自然”的一面,容易引发热潮,但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转眼烟消云散,谈不上“人类喉舌”。“人类喉舌”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事,而且是千千万万人的事。王阳明说:“人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诗的意义、价值、梦想都诞生在诗人做“事情”的过程中。“事”中有“情”,有“生命意志”,有“欲”。“事情”关乎实践,关乎意境之“意”:王国维“境界说”提出的“合乎自然,邻于理想”的两个维度,要求诗歌不仅关注人的一般本性的普遍性,更重要的是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合乎自然”,即合乎“人性的本然”;“邻于理想”,即靠近“理想人性、理想人生、理想社会”。只有契合这两个维度,才能写出“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诗人不是一劳永逸的“职业”,“邻于理想就要求诗人永远行走在路上,永远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
(摘编自宋湘绮《新时代诗歌应提高境界,创造高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1世纪以来出现的诗歌都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往往缺乏对千千万万人的事的关注。
B.“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等由来已久的说法,说明我们一直在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
C.材料二中提到的杜甫的“君子”品格和创作的诗歌,所体现出的人品与诗品,可以全面论证材料一中的观点。
D.材料三认为诗人诗歌创作既要“合乎自然”,又要“邻于理想”。这里“理想”的含义与材料二中的“君子”品格是相同的。
1.BA.“21世纪以来出现的诗歌都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往往缺乏对千千万万人的事的关注”错误。原文是“21世纪以来出现的废话体、垃圾派……等,大都是聊以自慰的‘呻吟’。这些诗有‘合乎自然’的一面,……,但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可见选项中“都少了”表述绝对,原文意思是“大都”“这些诗”。C.“材料二中提到的杜甫的‘君子’品格和创作的诗歌,所体现出的人品与诗品,可以全面论证材料一中的观点”错误。材料一的观点有两个——“表达类似‘文如其人’的观点比较多”“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而杜甫的诗歌只能证明其一“文如其人”,可见选项中“全面论证”的表述是绝对的。D.“材料三认为诗人诗歌创作既要‘合乎自然’,又要‘邻于理想’。这里‘理想’的含义与材料二中的‘君子’品格是相同的”错误。材料二倡导的君子品格是家国情怀,而材料三中“邻于理想”应该是更广义的内容,包含家国情怀在内的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所有内容。可见选项“相同的”概括不准,应该是包含关系。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存在诗人的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所以诗歌史上诗品与人品割裂、背离、无法契合的情况有很多。
B.我们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这样才可能减少“言非心声”的现象。
C.材料二中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
D.材料二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
2.A“因为存在诗人的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所以诗歌史上诗品与人品割裂、背离、无法契合的情况有很多”理解错误。选项颠倒因果,应是诗歌史上诗品与人品割裂、背离、无法契合的情况有很多,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诗词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表现为比个人的乡愁更为强烈的家国荣誊。
B.《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诗句,主要表达了诗人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C.朱熹认为杜甫等“君子”尽管遭遇各不相同,但他们都“磊磊落落”,在诗词中体现出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D.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孕育了家国情怀。
3.B材料二的观点是:“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B.“主要表达了诗人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没有谈论到“家国情怀”,不能论证材料二中的观点。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4.①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主要以名家作品为论据,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②采用递进式(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严密;③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类比论证等。
5.创造诗歌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要求,怎样才能创造出高品质诗歌?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5.①要有高境界多视角大胸怀。②要有真情实感、付诸实践,有理想和追求。③关注人的一般本性的普遍性,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的文章。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浣花草堂
黄裳
到四川来以前,在行箧里放进了几册旧书。其中清初张鹤龄的《杜诗辑注》是部头最大的,虽然觉得有些累赘,可是终于还是放进去了。半月以来,枕上灯前,有时间就拿来翻翻,真也给旅途平添了无限趣味。尽管已经是平日熟读了的,可是在蜀道上重读,就会给你带来更为新鲜的感受。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
杜甫在成都住过一个不短的时间,在集子里留下了四五卷诗,约占他全部留下来的作品的六分之一。人们就从他的诗里追寻他当日居住的草堂的遗址。从宋代开始就在成都的西郊建了一座祠堂,这就是“浣花草堂”。历代经过十次以上的大小的修缮,直到今天,更修整得焕然一新,成为游赏的登临胜地。
走出西郊,经过青羊宫、百花潭,沿着公路走去,二三里后,更左折走上一条田间小径,就可以远远望见一丛浓绿,那就是草堂的所在了。
这里有好大的一座庭院,四面是连绵不断的围墙,远远绕过去,才看得见那山门。走进去又是照例的几重佛殿,伽蓝,天王,佛像,这些都给迫切想要看到工部祠的人们增添了焦急的心情。一直走到最后的一层大殿,才在一块石碑上看到,这原来是草堂寺,还不是草堂。
从大殿里出来,向和尚问了路,才又从右面的一道侧门里穿出去,来到真正要来拜谒的地方。从侧门出,迎面就可以看到用青花碎瓷片叠起来的“草堂”两个大字,再转过去,就是一条曲折的、为两堵矮矮的红墙围起来的夹道。那暗红色的夹墙,碎石的泥径,墙外的翠竹幽篁,幽静极了。古建筑里经常使用的这种暗红颜色,不知怎的,自然会产生那样庄严安静的气韵。
从夹墙里穿出去,眼前展开了一个新的天地。几十棵参天的翠柏、香楠矗立在绿草如茵的庭院里。一套四座厅堂,由石径小桥连接起来,这就是草堂的一系列主要建筑。
穿过花径,我走到工部祠去。这是草堂几组厅堂的最后一座。小小的殿宇,前面的院子里散布着几株用石坛围起来的大树,洁净无尘。这时候,云影微破,秋天金黄色的太阳洒了下来,穿过翠柏的枝叶,留下了满庭稀疏的日影。
走进祠里去看,厅内一排三龛,当中塑着杜甫的像。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旁边两座龛里是陆游和黄庭坚两位宋代诗人的塑像。好像是怕他独居寂寞,所以才陪了一起在这里排排坐的。黄、陆都有石刻像,都比泥塑高明得多。在这间厅堂背后的墙上,还嵌着两块更旧的杜甫石刻画像碑。
草堂后身是一座小小的土山,一道溪水从草堂的右侧绕了出去。前面有回廊曲槛,可以凭栏欣赏池里的圆荷。草堂简朴却也不失规模。给人一种清疏而幽峭感觉,和杜甫当年居处的风格是近似的。这个新修缮的草堂,和几百前重修的原样相去不远,在最外面一进过厅墙上有一块石刻旧图,看那里勾勒出来的轮廓,和今天是十分相近的。像这种地方,不用说,大红大绿的建筑、大屋顶之类的铺陈,都是完全不合适的。
这里还新修了一个文物陈列室,在外面的柱子上看到郭沫若先生所题的一副对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是一副出色的对联。这概括了诗人伟大成就的主要方面。人们一直非常喜欢杜甫,说他的作品是“诗史”,在中国文学史上留给他一个最光辉的席位——诗圣。
坐在水槛上休息。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仿佛看到了在晓雾里沾湿了露水的笼竹,呢喃的定巢燕子,冉冉发出幽香的红蕖,往还追逐的蝴蝶,相并相亲的白鸥,随风的柳絮,逐水的桃花,袅袅有如少女腰肢的垂柳,轻得只禁受得起两三个人的野渡,柴门月色,江路梅香……
老杜是一个多么勤恳的诗人!他从不放过一切刻画现实的机会,他的诗里有丰富的人民生活的写照,可是也不缺乏自然风物的描写。因为这一切都出现在祖国的土地上,也都是诗人所挚爱的。杜甫写出了许多美好的自然景色,多么可爱的和平环境!可也有人提到杜甫描写自然的草堂诗,总不免有些惴惴然,仿佛这些诗里的“人民性”总看不大清楚,这恰恰把诗人的伟大处缩小了。
一九五六十月十五日,成都
(选自《黄裳散文选集》,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详写草堂之前,先略写草堂寺,既表达了游览草堂的焦急、迫切心情,又增添了草堂庄严幽静的气韵。
B.作者评价杜甫的塑像,虽然能抓住内在的气韵,但是艺术水平一般,不仅为杜甫塑像的“一般化”而感到深深遗憾。
C.郭沫若的对联概括了社甫的主要成就,对他进行了客观的评价,但是作者在游览中对杜甫又有新的认识。
D.作者环顾杜甫的居住环境,没有“大红大绿的建筑”,挖掘到的是日常生活的简朴清疏,体现了杜甫“人民性”的特点
6.B.这里作者没有因为杜甫塑像的“一般化”而感到遗憾,反而认为没有把杜甫神仙化,更能够表现诗人本色,“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是一种肯定的评价。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篇探寻杜甫草堂的游记,开头从杜诗写起,符合浣花草堂主人杜甫的诗人身份,结构上有统领全文的作用。
B.作者描写草堂的院子,“云影微破”句中,一个“破”字,写出日光穿过云层洒落人间的情景,以动写静,生动典雅。
C.作者描写草堂时,用了包含色彩的短语,如“暗红色的夹墙”“翠竹曲篁”“金黄色的太阳”,突出草堂的富丽堂皇,绚丽多彩。
D.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个“梦游者”,沉浸在甫描写的自然风光与美好生活中,表达了自己对杜诗的沉迷与挚爱。
7.C.“突出草堂的绚丽多彩”错误。就本文而论,作者基本不用浓墨重彩,多选用冷色调的词语表现草堂的幽静清疏。“暗红色的夹墙”是为了表现庄严宁静的气韵;“金黄色的太阳”留下的只是稀疏的日影,更突出了环境的清幽。杜甫草堂也不可能是“富丽堂皇”的。
8.文中作者对杜甫有哪些新的认识?请加以概括。(4分)
8.①杜甫有惊人的才华和严肃的创作态度。②杜甫具有清疏、朴实的精神气质。③杜甫是一个勤恳的诗人。④杜甫热爱美好的大自然与安宁和平的生活。⑤杜甫描写自然风物的诗歌同样具有巨大成就。
9.要全面地认识一个诗人,作者的做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6分)
9.①反复研读诗人的作品。②深入了解诗人生活的环境和诗歌所描写的对象。③不盲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④不片面理解诗人作品,不凭主观随意取舍。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鹏乌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B.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C.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D.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10.C“屈平不与因谗之曰”中,与,动词,给;因,介词,因此;“与”作了“屈原”的谓语,主谓结构完整,故“与”后断开,排除A项;“王使屈平为令”中,为,动词,制定;令,名词,法令;“令”作了“为”的宾语,故“令”后断开,排除D;“以为非我莫能为也”根据翻译是认为没有我不能做的事,表达完整意思,故中间不断开,排除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姓,与“氏”不同,产生在前,而氏产生于后。因祖上暇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地,屈原遂以屈为氏,但仍属于楚国王族中的一支,故文中称屈原为“楚之同姓也”,实指屈原与楚王同宗同族。
B.令尹,和左徒一样,均为战国时楚国相当重要的职位,主要由楚国贵族当中的贤能之人来担任,该职掌握国内政务,发号施令,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作为楚王的稚子,子兰理所当然地担任了该职。
C.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讲究文采,“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而因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的作品文采不及屈原,太史公才称他们“好辞而以赋见称”。
D.婚,本义是女子出嫁到男方家,因出嫁要在黄昏时候进行,故“婚”同“昏”,又为妇家,妻之父。由此可知,“秦昭王与楚婚”应是秦的公主嫁到了楚国。另“姻”为夫家,夫之父,“婚姻”便指男女婚配之契约关系。
11.B“令尹,和左徒一样……该职掌握国内政务,发号施令,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集军政大权于一身。”错误,左徒,是周朝楚国特有的官名,中原诸侯国无。其职责为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不断搬弄屈原的是非,顷襄王最初认为屈原是忠臣贤才,后来因禁不住宠臣的挑唆,一生气便将屈原流放了。
B.屈原尽管被流放在外,内心却希望楚王能够回心转意,这样自己便可辅佐顷襄王即位,重振楚国,故他怨恨子兰劝怀王入秦而致其最终未能回来。
C.子兰认为应保持和秦国的友好关系,劝说父亲和秦昭王会面,直接导致楚怀王被扣留在秦国,无处可逃,直到死在异乡,才得以运回楚国安葬。
D.宋玉等人虽然爱好文学,效法屈原委婉得体的文辞,但始终没有人敢向楚王直谏,这就导致国家实力一天天削弱,太史公对此感到茫然失落。
12.CA项,“顷襄王最初认为屈原是忠臣贤才”错,根据原文内容,是楚怀王最初认为屈原是忠臣贤才,而不是顷襄王。B项,“这样自己便可辅佐顷襄王即位,重振楚国”错误,原文表述为“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也即屈原心系楚怀王,希望能回去辅佐楚怀王。D项,“但始终没有人敢向楚王直谏,这就导致国家实力一天天削弱”错误,语文表述为“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根据原文内容,没人敢向楚王直谏,与楚国日渐衰弱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2)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13.(1)他顾念君王,振兴国家,想要扭转危机,使楚国重新富强,在一篇文章中再三表达这种感情。
(2)军队战败,土地被分割,丧失了国中六个郡,自己客死于秦国,被全天下的人耻笑。
14.结合选文,简要概括“王甚任之”而又“怒而疏屈平”的原因。(3分)
14.“王甚任之”的原因: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资产重组债权债务担保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版租赁合同(包含租赁物、租赁期限和租金)
- 2024法人聘任协议
- 2025版年度专业展会展位租赁及现场管理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公共安全设备采购咨询及招标代理服务协议2篇
- 2025年度演出经纪合同标准范本3篇
- 2024年高品质皮革批发购销协议模板版
- 2025年度消防工程投资与融资合作协议3篇
- 2024版建筑材料租赁合同3篇
- 2024版市区交通围挡施工及维护协议版B版
- 《苏宁电器的内部控制与评价研究》18000字(论文)
- ISO 56001-2024《创新管理体系-要求》专业解读与应用实践指导材料之12:“6策划-6.1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雷泽佳编制-2025B0)
- 《IT企业介绍》课件
- 2024年研究生考试考研思想政治理论(101)试卷及解答参考
- 年终奖发放通知范文
- 油田员工劳动合同范例
- 质量安全总监和质量安全员考核奖惩制度
- Unit 5 Music Listening and Talking 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一英语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 快乐读书吧:中国民间故事(专项训练)-2023-2024学年五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 车间主任个人年终总结
- 2024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