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市天顺石材有限公司汪营大沟饰面石材矿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复绿实施方案_第1页
利川市天顺石材有限公司汪营大沟饰面石材矿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复绿实施方案_第2页
利川市天顺石材有限公司汪营大沟饰面石材矿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复绿实施方案_第3页
利川市天顺石材有限公司汪营大沟饰面石材矿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复绿实施方案_第4页
利川市天顺石材有限公司汪营大沟饰面石材矿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复绿实施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利川市天顺石材有限公司二〇一九年一月目录前言 1一、任务的由来 1二、编制目的 1三、编制依据 2四、方案适用年限 5五、编制工作概况 6第一章矿山基本情况 6一、矿山简介 6二、矿区范围及拐点坐标 7三、矿山开发利用方案概述 8四、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 9第二章矿区基础信息 9一、矿区自然地理 9二、矿区地质环境背景 10三、矿区社会经济概况 13四、矿区土地利用现状 13五、矿区及周边其他人类重大工程活动 14六、矿区及周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案例分析 14第三章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和土地损毁评估 14一、矿区地质环境与土地资源调查概述 14二、矿区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14三、矿区土地损毁预测与评估 21四、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分区与土地复垦范围 26第四章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可行性分析 27一、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可行性分析 27二、矿区土地复垦可行性分析 28第五章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工程 34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预防 34二、矿山地质灾害治理 35三、矿区土地复垦 37四、含水层破坏修复 41五、水土环境污染修复 42六、矿山地质环境监测 42七、矿区土地复垦监测和管护 43第六章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工作部署 44一、总体工作部署 44二、阶段实施计划 44三、近期年度工作安排 45第七章经费估算与进度安排 45一、土地复垦工程经费估算 45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经费估算 54第八章保证措施与效益分析 62一、组组保障 62二、技术保障 62三、资金保障 63四、监管保障 65五、效益分析 65六、公众参与 67第九章结论与建议 67一、结论 67二、建议 68附图1利川市天顺石材有限公司汪营大沟饰面石材矿土地利用勘测现状图1:10002利川市天顺石材有限公司汪营大沟饰面石材矿土地损毁预测图1:10003利川市天顺石材有限公司汪营大沟饰面石材矿土地复垦规划图1:10004利川市天顺石材有限公司汪营大沟饰面石材矿地质环境现状评估图1:10005利川市天顺石材有限公司汪营大沟饰面石材矿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图1:10006利川市天顺石材有限公司汪营大沟饰面石材矿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部署图1:1000PAGE71前言一、任务的由来利川市天顺石材有限公司汪营大沟饰面石材矿现设置有一家采矿权,采矿权人为利川市天顺石材有限公司。该矿山采矿许可证号为C4228022014017130132951,矿山生产规模为5万吨/年,矿区面积为0.0303km2,开采标高为1700m-1630m,矿山生产有效期为2014年1月28日-2019年1月28日。为延续矿山采矿许可证,现需编制《利川市天顺石材有限公司汪营大沟饰面石材矿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复绿实施方案》。为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的协调发展,坚持“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并重、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本着“谁破坏、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边生产、边治理”的原则,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矿业”的原则,依据《国土资源疗办公厅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报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规[2016]21号),受利川市天顺石材有限公司委托,恩施龙腾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编制了《利川市天顺石材有限公司汪营大沟饰面石材矿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复绿实施方案》。二、编制目的(一)工作目的为矿业开发、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提供重要科学依据: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依法收取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及依法进行监督检查以切实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提供主要依据;实现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矿山地质环境的有效保护,为矿业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同时为落实《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要求;保证土地复垦义务落实、合理用地、保护耕地和矿山生态环境;为土地管理部门对土地复垦的实施管理、监督检查及土地复垦费征收等提供依据;为业主开展土地复垦提供技术指导,作为该矿山延续手续采矿许可证的必备条件。(二)完成任务(1)收集评估区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等资料,调查阐明矿体储存特征,评估区内地质灾害现状分布、危害及土地、植被资源破坏情况,地下水含水层结构、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基本查明区的地质环境条件、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2)在开展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含水层、土地资源及地形地貌景观的现状评价基础上,依据矿山开发利用方案,结合场地的地质环境条件,预测评估地质环境问题发展与危害。(3)综合现状评估、预测评估成果,进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综合评估。(4)对矿山采场、道路、地质灾害点等,提出保护与治理措施。(5)对矿区附近村庄受矿业活动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护措施。(6)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监测方案,并进行经费估算。(7)调查并量算各类已损毁土地的面积,预测损毁土地的范围以及损毁程度。(8)根据调查和预测结果,分别统计和确定被损毁土地应复垦的面积,并根据土地的损毁时间、损毁性质和损毁程度,规划其复垦时间和复垦后的利用类型。(9)在复垦规划的基础上,按各类土地复垦技术要求设计复垦方案,复垦工艺,明确要求达到的技术标准和技术参数,计算复垦工程量,提出复垦工程的投资概算。(10)明确土地复垦义务人,本方案所涉及的所有复垦工程费用由利川市天顺石材有限公司全部承担。三、编制依据(一)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7年1月1日施行);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修改);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1日起施行);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1年3月1日起施行);5、《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4月29日修正);6、《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2004年3月1日起施行);7、《土地复垦条例》(2011年2月22日起施行);8、《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56号)(2013年3月1日起施行);9、《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2009年5月1日起施行);10、《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11、《国土资源部关于贯彻实施土地复垦条例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50号);12、《湖北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13、《湖北省地质矿产勘查管理条例》;14、《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国发[2005]28号);15、《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16、《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报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规〔2016〕21号)。(二)技术标准和规范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223-2011);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3、《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5、《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2014);6、《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7、《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8、《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20-2006);9、《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0221-2006);10、《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11、《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万~1.5万)》(DZ/T-0097-1994);12、《综合水文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4538-1993);13、《矿区水文工程地质勘查规范》(CB12719-1995);14、《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15、《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15);16、《水土保持概算定额》(水利部水电[2003]67号);17、《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06);18、《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6000-1999);19、《造林作业设计规程》(LY/T1067-2003);20、《林木种子质量分级》(DB53/248-2008);21、《土地开发整理标准》(TD/T1011—1013—2000);2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编制规程》(TD/T1011—2000);2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24、《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00);25、《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第1部分:通则》(TD/T1031.1—2011);26、《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4);27、《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封场技术规范》(CJJ112-2007);28、《土地复垦技术标准》;29、《农、林、牧生产用地污染控制标准》;30、《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TD/T1036—2013);31、《矿山植被恢复技术规程》(DB53/T662—2014);32、《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33、财政部、国土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财综〔2011〕128号);34、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土地整治工程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计价依据调整调整过渡实施方案的通知(2016年);3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三)其他依据1、《湖北省利川市大沟矿区饰面石材用灰岩矿普查报告》(湖北省地质局第二地质大队,2012年4月);2、《利川市大沟矿区饰面石材用灰岩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湖北省地质局第二地质大队,2012年4月);3、委托书;4、采矿许可证。四、方案适用年限(一)矿山生产年限根据2012年9月湖北省地质局第二地质大队编制的《湖北省利川市大沟矿区饰面石材用灰岩矿普查报告》,本矿山饰面石材用灰岩矿产资源量(332)为9.94万立方米(备案文号:恩施州国土资储备字[2012]114号)。依据湖北省地质局第二地质大队编制的《利川市天顺石材有限公司汪营大沟饰面石材矿2017年度矿山矿产资源储量报告》,截至2017年底矿山累计查明资源储量(111b+122b)为9.94万立方米,共计消耗(111b)2.15万立方米(其中2017年消耗(111b)0.61万立方米),现保有(122b)7.79万立方米,按设计生产规模5万吨/年计。(二)方案适用年限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审查及有关工作的通知》、《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范》和《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确定本次编写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年限为6年(方案的适用年限为5年,矿山闭坑后的治理、复垦工程期和监测、管护期共1年)。本矿山因延续采矿证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因此方案的服务期从采矿证到期日期(延续采矿证起始日期)开始计(即2019年1月),方案的适用年限为5年(2019年1月至2024年1月),5年后矿山需重新修编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复绿实施方案。鉴于矿山生产不确定因素多,在本方案的适用年限内,若采矿权人申请变更矿区范围、开采规模、开采方式、地表设施等重要设施位置和生产规划、生产工艺流程发生变化,应重新编制或修编本方案,并送交有关部门审查;若矿业权发生变更,应保证复垦义务、责任和资金的相应变更与接续。若矿业权发生整合,最终的矿业权应包括所有被整合的矿业权复垦义务、责任和资金。五、编制工作概况(一)工作方法以地质环境调查为重点,充分收集、利用前人成果资料,综合分析研究后编制本方案。第一阶段(前期准备):收集相关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和评估区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开发利用方案等资料,编写野外工作设计,进行现场踏勘。第二阶段(野外调查):野外调查的重点是矿山露天采坑、工业场地、生活区、废料堆放场和矿区道路等等区域的地质环境条件。第三阶段(室内综合整理和报告编制阶段):综合整理、分析、研究收集成果资料和野外调查资料,编制方案和相关图件。(二)工作概况我公司接受方案编制任务后,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成立项目组,项目负责1人,组员2人,以甲方提供的1:1000矿区地形地质图作为野外调查手图,采用路线穿越和地表追索相结合的方法,用便携式GPS垂直地层、构造线走向和沿地貌变化显著方向对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问题发育地带、沟谷、地下水露头等地方进行追索、观察、描述和拍照。野外调查线路长约2km。以矿山总平面布置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为野外调查图件,落实矿区内地面设施布置情况、土地利用现状、已损毁及拟损毁土地情况、是否占用基本农田等情况。外业调查结束后转入室内进行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制工作。第一章矿山基本情况一、矿山简介矿山名称:利川市天顺石材有限公司汪营大沟饰面石材矿;矿业权人名称:利川市天顺石材有限公司;采矿许可证号:C4228022014017130132951;经济类型:私营有限责任公司;项目位置:利川市汪营镇;开采方式:露天开采;生产规模与能力:5.00万吨/年;矿区面积:0.0303km2;有效期:2014年1月28日~2019年1月28日;开采标高:1700m~1630m;二〇一二年四月编制了《湖北省利川市大沟矿区饰面石材用灰岩矿普查报告》及《利川市大沟矿区饰面石材用灰岩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并通过评审获得相应的备案文件。二、矿区范围及拐点坐标矿区位于利川市城区266°方位,直距约31km、汪营集镇281°方向直距约9.8km处,行政区划属汪营镇管辖。地理坐标为:东经108°37′48″~108°37′55″,北纬30°17′39″~30°17′48″。矿区由4个坐标拐点圈定,面积0.030km2。其拐点坐标(西安80):1、X=3353184.517,Y=36560708.254;2、X=3353141.175,Y=36560803.522;3、X=3352883.627,Y=36560704.048;4、X=3352929.850,Y=36560599.460;设计开采标高为:1700-1630m。矿山为延续矿山,已形成较为完善的道路系统,有简易土路相通,全年可通行大小车辆,交通较为方便,交通方便(见图1-1交通位置图)。该采矿权矿区范围不在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自然遗产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水资源保护区、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建设项目压覆区,矿产资源规划禁止区和限制区等重要地区范围内。图1-1交通位置图三、矿山开发利用方案概述(一)矿山资源及储量1、查明资源量依据2012年9月湖北省地质局第二地质大队编制的《湖北省利川市大沟矿区饰面石材用灰岩矿普查报告》,矿山332资源储量9.94万立方米(备案文号:恩施州国土资储备字[2012]114号)。2、保护资源储量依据利川市天顺石材有限公司汪营大沟饰面石材矿2017年度矿山矿产资源储量报告,截至2017年底矿山累计查明资源储量(111b+122b)为9.94万立方米,共计消耗(111b)2.15万立方米(其中2017年消耗(111b)0.61万立方米),现保有(122b)7.79万立方米。四、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矿区自取得采矿证以来,主要对矿界范围内1700-1630m标高矿体进行开采,自上而下分台阶露天开采,公路开拓、汽车运输,截至2017年底矿山累计查明资源储量(111b+122b)为9.94万立方米,共计消耗(111b)2.15万立方米(其中2017年消耗(111b)0.61万立方米),现保有(122b)7.79万立方米。矿山经开采多年,形成1个露天采坑,采区北东-南西最长176m,北西-南东最宽107m。形成5个开采台阶,高度0-5m,边坡角65-80°,现状基本稳定。本矿山为延续矿山,建有露天采坑、废料堆放场、工业广场、办公区及矿山道路等,后续矿山开采将继续使用。公路运输、各种生产生活材料采购、供水和供电系统均已基本完善。该矿权与周边矿权界线清楚,由4个拐点圈定,无矿权重叠、交叉现象,无矿权争议。第二章矿区基础信息一、矿区自然地理(一)气象区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高山气候类型,气温较低,多雨多雾。据利川市气象站(城区)资料,年平均气温12.4℃,日均两极极端气温-15.4°(1月)、35.4°(7月),最高月年均气温23.3℃,最低月平均气温1.8℃;年均降雨量1334.5mm,蒸发量522.7mm,4—9月为雨季,12月至次年3月为积雪期,无霜期231天;当地主导风向北东—南西风,最大风速15m/s。是建设风力发电站的理想场区。(二)水文矿区属浅~中等切割的溶蚀侵蚀中山区,区内山脊线大致北东~南西展布,与岩层走向基本一致,呈溶蚀峰丘、槽谷、洼地、漏斗、石芽、盲谷、冲沟地貌景观。沟谷交错,海拔最高处西侧山顶高程为1702.2m,最低处为矿区南西侧的公路高程为1610.8,可视为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矿区地势整体呈中间高,北西及南东两侧低的特征。(三)地形地貌矿区属浅切割的溶蚀侵蚀低中山区,区内山脊线大致北东~南西展布,与岩层走向基本一致,呈溶蚀峰丘、槽谷、洼地、漏斗、石芽、盲谷、冲沟地貌景观。沟谷交错,海拔最高处西侧山顶高程为1610.8m,最低处为矿区东侧的公路高程为1610.8m,相对高差为91.4m,可视为矿区附近的最低地平面标高。矿区地势整体呈中间高,北西及南东两侧低的特征。(四)土壤与植被矿区主要土壤类型为土黄色粘土,表土层为褐灰色腐植土,植被类型多样,第四系残坡积土一般厚0-0.3m,为植物生长层,优势植被为乔木针阔杂木林。二、矿区地质环境背景(一)地层岩性矿区出露地层较单一,主要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及第四系。其岩性组合特征如下:⑴第四系(Q)厚0~10m土黄色粘土、粉质粘土,含少量的灰岩风化角砾,表土层为褐灰色腐植土,矿区内零星分布岩溶洼地和缓坡地带。⑵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1j)厚>800m下部为浅灰、黄灰中层状泥晶灰岩,质地细腻,局部铁质风化显淡红色;中部为中~厚层状黄灰、灰、深灰色鲕状灰岩;下部为深灰色薄~厚层状粉晶灰岩。中部夹一层白~灰白色中厚层状灰岩矿,矿层厚度为120~160m,可作为饰面石材灰岩矿用,为本次工作目的矿层。(二)地质构造矿区位于齐岳山背斜北西翼近轴部位置,地层倾向北西310~325°,倾角48~54°,矿区内构造为倾向北西的单斜岩层构造,断裂构造不发育,总体矿区地质构造条件简单。发育有三组裂隙:①62°∠52°,间距68~12cm,裂隙宽度1~5mm,隙面粗糙,无充填;②133°∠46°,间距38~46cm,裂隙宽度1~2mm;③35°∠81°,间距38~103cm,裂隙宽度5~30mm,泥质、钙质充填。(三)水文地质矿区属浅~中等切割的溶蚀侵蚀中山区,区内山脊线大致北东~南西展布,与岩层走向基本一致,呈溶蚀峰丘、槽谷、洼地、漏斗、石芽、盲谷、冲沟地貌景观。沟谷交错,海拔最高处西侧山顶高程为1702.2m,最低处为矿区南西侧的公路高程为1610.8,可视为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矿区地势整体呈中间高,北西及南东两侧低的特征。(一)矿区含水层与隔水层组根据地层岩性、富水性特征,并综合地形地貌、岩溶、裂隙发育特征,可划分为两个含水层组,其特征如下:1.第四系松散孔隙弱含水、透水层组(Q)土黄色粘土、粉质粘土,含少量的灰岩风化角砾,残坡积成因,不连续分布于溶蚀洼地、槽谷及缓坡地带。一般透水、弱含孔隙水。2.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碳酸盐岩岩溶裂隙含水层(T1j)主要由可溶性碳酸盐岩组成,呈NNE-SSW向条带状展布,厚度大于1000米,其地表溶蚀槽谷、洼地、漏斗、石芽发育,多沿岩层走向展布。(二)构造与岩溶矿区处齐岳山背斜北西翼近轴部,南东外围发育有走向与背斜轴近平行的齐岳山断裂,受其控制,节理裂隙发育,构造为岩溶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并为地下水提供了储存运移场所。受地层岩性及构造控制,区内岩溶具几个显著特点:①地表岩溶主体发育方向与区域构造线走向基本一致,贯通性强,顺背斜轴部发育。②地下岩溶一般产生顺层溶洞,为构造节理将岩层切割为楔形块体散落于溶洞底部,致使溶洞落差大,底部形成大量陡坎呈阶梯式向深部降落。③溶孔、溶槽、溶洞等溶蚀空隙,基本顺层面节理发育。(三)地下水补给、径流及排泄矿区处背斜北西翼,为浅部无压、深部具承压特征的单斜储水构造,地下水类型属基岩山区补给-径流型,局部受地形切割、构造影响,就地排泄。地下水补给源主要为大气降水,第四系孔隙含水层直接接受降水的入渗补给,基岩含水层组除局部低洼地带为第四系覆盖外,大部裸露地表,岩层中的大量发育溶蚀槽谷、洼地、漏斗、有利于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补给方式以注入式补给为主。含水层的容水空间(岩溶管道、节理、层面空隙)即为地下水的径流通道。地下水受地形、径流通道、含隔水层控制。径流方式以岩溶管道径流为主,节理裂隙面及层面空隙径流为辅。径流方向其浅部接受降水补给后以垂向渗流为主,进入含水层后大体由南东向北西径流。矿区地处齐岳山背斜北西翼近轴部,处于区域地下水补给-径流区,即处于饱气带内,无地表水体,亦无地下水出露,矿区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条件简单;分布含(隔)水层岩组单一;地下水补给源单一;地形坡度较陡,有利于降水迅速排泄;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型。(四)工程地质(一)工程地质岩组根据各时代地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岩性组合特征,划分矿区工程地质岩组如下:1.第四系松散软土体工程地质岩组(Q)主要分布在洼地及平缓地带,厚0~10m,山坡处很薄,槽谷底部相对较厚。由残坡积层粘土、粉质粘土、岩石碎块组成,结构松散,孔隙较发育,物理力学性质差异性较大,易饱水、变形。产生的工程地质问题主要是边坡的局部坍塌,但对矿床开采影响小;2.三叠系下统嘉陵江及大冶组坚硬碳酸盐岩工程地质岩组(T1j)该岩类岩石坚硬,力学强度高,岩溶强烈发育。(二)工程地质条件评价矿区开采时矿山南东侧为主边坡,边坡类型为逆向坡,岩层倾角较陡(48~54°),其最终边坡角为60°;北西为次边坡,边坡类型为斜交坡,其最终边坡角为60°,岩层中存在三组裂隙,局部有扩溶加宽特性的节理。经本次调查,结合工程地质条件与采矿工艺的特点(锯切)分析,产生边坡失稳的可能性小。总之,只要规范采矿,及时清危撬毛,边坡失稳造成的灾害即可避免。上述可知,第四系覆盖层薄,分布不连续,矿层直接出露于地表,强度高,适宜露天开采。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总体为简单类型。(五)矿体地质特征矿层赋存于三叠系中下统嘉陵江组中部,呈层状产出,呈北东向展布,走向40~55°,倾角与岩层倾角一致,一般48~54°,矿层厚度为120~160m,与围岩呈整合接触。岩性为白~灰白色中厚层状灰岩,颜色纯正,均匀,色调较稳定,花纹和谐。外观质纯,色泽玉润,抛光后呈珍珠光泽,光泽度高。矿层出露分布在山体的中上部。由于矿区范围较小,在矿区内矿层厚度变化不大。矿区矿体长276m,宽114m,矿体呈层状与围岩整合产出,矿层产状与围岩一致,倾向310~325°,倾角48~54°。矿层顶板为嘉陵江组鲕状灰岩,底板为嘉陵江组灰色薄~厚层状灰岩,矿层部分出露情况良好,适宜于露天凹陷式开采。三、矿区社会经济概况区内以农业为主,当地村民以种植高山蔬菜为主,少量种植玉米、薯类、黄豆等农作物,除湖北能源集团利用本地山高风大而建的风力发电站外无其它工业经济,人口较少,居民点主要分布在位置较低的槽谷地带。四、矿区土地利用现状根据查询项目所在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供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图幅号H49G041011),并结合实地踏勘情况,编制了该矿土地利用现状图。项目区总用地面积为5.9506hm2,土地利用现状为灌木林地、旱地及其他草地,详见表2-1。表2-1矿区土地利用现状破坏区域二级地类行政区域面积(m2)采场其他草地大沟村5029.5207灌木林地大沟村25677.4625道路其他草地大沟村919.2114灌木林地大沟村1958.2287旱地大沟村299.6742堆场灌木林地大沟村4931.5125旱地大沟村4887.5191其他草地大沟村10030.5265加工场灌木林地大沟村1279.4097旱地大沟村2583.7981其他草地大沟村1908.9678合计59505.83五、矿区及周边其他人类重大工程活动矿山周边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公路修建和居民房屋建设,评估区人类工程活动强度一般。六、矿区及周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案例分析据本次调查,该矿山周边目前暂无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先例,故在此不予案例分析。第三章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和土地损毁评估一、矿区地质环境与土地资源调查概述在收集和利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项目组对矿山地质环境与土地现状进行了野外调查,主要针对矿山及周边地质环境问题进行详细调查,土地现状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图实地确认,野外工作程序及工作方法按照《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范》(TD/T1031.1)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0223-2011)野外调查技术要求进行。二、矿区地质环境影响评估(一)评估范围和评估级别1、评估范围的确定依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0223-2011)(下称“环境恢复治理规范”)中7.1.1“评估区范围应根据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结果分析确定”及6.1“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的范围应包括采矿登记范围和采矿活动可能影响到的范围”的规定,根据本次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情况,针对矿山地形地貌、矿业活动特点综合分析可能产生地质环境问题的范围,本次评估区范围的划定是在矿区范围的基础上适当外延,将矿山及其生产活动影响区完整地纳入评估区范围内,据此划定本次评估区范围面积约0.075km2。其拐点坐标见下表:表3-1评估区范围拐点坐标表序号XY序号XY13353141.1736560803.5223353184.5236560708.2533352929.8536560599.4643352883.6336560704.0553352925.9536560746.5763352925.9536560746.5773352925.9536560746.5783352828.2436560822.7193352844.0936560869.97103352865.9736560881.39113352895.7636560846.16123352950.5936560900.62133352945.7036560938.22143352953.0436560960.24153352987.0536560946.23163353046.2936560938.89173353084.6836560910.78183353113.3236560921.59193353127.8936560887.67203353201.0536560877.38213353204.9636560869.54223353179.2236560853.02233353128.5636560865.622、评估级别的确定按照《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0223—2011)中附录A的规定,评估级别由3方面因素决定:评估区重要程度、矿山生产建设规模、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1)评估区重要程度本区山大人稀,除矿山生产人员外基本无居民居住,仅在评估区外有村民分散居住;矿山南东侧有村级公路通过,此外无其他重要交通要道或建筑设施,远离各级自然保护区及旅游景区(点);区内地表水系不发育,无较重要水源地;结合《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0223—2011)中附录B的规定,确定评估区重要程度属一般区。(2)矿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①本区开采矿层位于视侵蚀基准面以上,采场汇水面积小,与区域含水层或地表水联系不密切,正常情况下采坑开挖不会产生涌水,露天采坑仅在降雨时会汇集少量雨水,本区地形条件有利于自然排水;本区矿体最低储量标高位于含水层水位以上,开采和疏干排水不会导致矿区周围主要含水层的影响或破坏。因此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②矿区开采时矿山南东侧为主边坡,边坡类型为逆向坡,岩层倾角较陡(48~54°),其最终边坡角为60°;北西为次边坡,边坡类型为斜交坡,其最终边坡角为60°,岩层中存在三组裂隙,局部有扩溶加宽特性的节理。经本次调查,结合工程地质条件与采矿工艺的特点(锯切)分析,产生边坡失稳的可能性小。总之,只要规范采矿,及时清危撬毛,边坡失稳造成的灾害即可避免,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总体为简单类型。③本区地质构造较简单,矿床围岩岩层产状变化小,断裂构造不发育,对采场充水影响很小。④现状条件下,区内未发现因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原生地质灾害引起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⑤据本次野外地质调查,矿区微地貌形态简单,整体地势为北西高南东低,坡度较平缓。综上所述,根据国土资源部《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0223-2011)附录C中的标准,确定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属简单类型。(3)矿山生产建设规模依据开发利用方案,矿山建设规模为5万吨/a。结合《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0223—2011)中附录D的规定,确定该矿山为小型规模矿山。综合考虑评估区重要程度、矿山生产建设规模、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对照《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0223—2011)中附录A的标准,确定本区评估级别为三级。(二)矿山地质灾害现状分析与预测1、现状评估(一)评估内容现状评估是在充分查明本次评估前评估区内存在的各类地质环境问题,包括地下水资源枯竭、地表水漏失、土地资源破坏、土石环境污染以及地质灾害的种类、规模、发育程度、危害对象和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对评估区内地质灾害、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及土地资源等四个方面严格按照“编制规范”中附录E的规定,对其影响与危害程度进行评估与分级。其主要评估内容和具体要求包括:(1)分析评估区内存在的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发生时间、表现特征、分布、诱发因素、危害对象及危害程度等;(2)分析采矿活动导致地下含水层的影响、破坏程度,包括含水层结构破坏,含水层疏干、地下水水位下降、泉水流量减少、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分布范围、地下水水质变化、地下含水层破坏对生产生活用水水源的影响等;(3)分析评估区内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地质遗迹、人文景观等的影响和破坏程度;(4)分析评估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等。(二)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现状1、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表3-2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预测评估分区表影响程度分级地质灾害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土地资源严重地质灾害规模大,发生的可能性大影响到城市、乡镇、重要行政村、重要交通干线、重要工程设施及各类保护区安全造成或可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大于500万元,受威胁人数大于100人矿床充水主要含水层结构破坏,产生导水通道矿井正常涌水量大于10000m3/d区域地下水位下降矿区周围主要含水层(带)水位大幅下降,或呈疏干状态,地表水体漏失严重不同含水层(组)串通水质恶化影响集中水源地供水,矿区及周围生产、生活供水困难对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大对各类自然保护区、人文景观、风景旅游区、城市周围、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可视范围内地形地貌景观影响严重破坏基本农田破坏耕地大于2hm2破坏林地或草地大于4hm2破坏荒地或未开发利用土地大于20hm2较严重地质灾害规模中等,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影响到村庄、居民聚居区、一般交通干线和较重要工程设施安全造成或可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500万元受威胁人数10—100人矿井正常涌水量3000—10000m3/d矿区及周围主要含水层(带)水位下降幅度较大,地下水呈半疏干状态矿区及周围地表水体漏失较严重影响矿区及周围部分生产、生活供水对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较大对各类自然保护区、人文景观、风景旅游区、城市周围、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可视范围内地形地貌景观影响较重破坏耕地小于等于2hm2破坏林地或草地2hm2—4hm2破坏荒山或未开发利用土地10hm2—20hm2较轻地质灾害规模小,发生的可能性小影响到分散性居民、一般性小规模建筑及设施造成或可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小于100万元受威胁人数小于10人矿井正常涌水量小于3000m3/d矿区及周围主要含水层水位下降幅度小矿区及周围地表水体未漏失未影响到矿区及周围生产、生活供水对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小对各类自然保护区、人文景观、风景旅游区、城市周围、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可视范围内地形地貌景观影响较轻破坏林地或草地小于等于2hm2破坏荒山或未开发利用土地小于等于10hm2注:分级确定采取上一级别优先原则,只要有一项要素符合某一级别,就定为该级别(1)矿山地质灾害据现场调查结果,暂未发现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地裂、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无特殊岩土分布,构造条件简单,场地内未发现新构造运动及活动性断裂等不良地质现象存在。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场地稳定,该矿山属已建矿山,现已形成的开采区在降雨等外力作用下可能形成岩石崩落灾害,对施工人员形成威胁,现状开采区为地质灾害较严重区,评估区内余下区域地质灾害危害程度较轻,属于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现状评估总体地质灾害危险性小。根据《编制规范》附录E“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地质灾害”,现状条件下采矿活动对矿山地质灾害的影响程度总体为较轻。(2)地下含水层影响本区的水文地质类型为以大气降水为主的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矿区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之上,矿层大部分裸露地表,覆盖层较薄,矿层均位于地下水位之上,矿业活动不会对地下含水层造成破坏。矿区及周围地表水体未漏失。矿山离居民区较远,矿业活动不会影响到矿区及周围的生产和生活用水。根据《编制规范》附录E“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含水层”,现状条件下采矿活动对含水层的影响程度为较轻。(3)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矿山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较轻。本区地处郊区荒山,远离各级自然保护区及旅游景区(点),矿山生产活动对各类自然保护区、人文景观、风景旅游区、城市周围、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可视范围内原生地形地貌景观影响较轻。根据《编制规范》附录E“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地形地貌景观”,现状条件下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为较轻。(4)土地资源影响矿山属已建矿山,已损毁土地面积4.6168m2,根据《编制规范》附录E“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土地资源”,现状条件下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为较严重。2、现状评估结果矿山属已建矿山,根据评估区的地质、生态环境及矿区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含水层状况、地形地貌景观、土地资源现状影响程度分项现状评估,并参照“规范”附录E中的表E,按照“上一级别优先”、“区内相似,区际相异”、“就大不就小”、“整体不分割的原则”,将该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影响程度划分为较严重区(Ⅱ)与较轻区(Ⅲ)。2、预测评估(一)预测评估内容预测评估即在现状评估的基础上,分析预测采矿活动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危害,评估矿山建设和生产可能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并对影响程度进行评估分级。按本矿山的实际情况,确定本次矿山地质环境预测评估主要内容有:(1)预测评估采矿活动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对矿山建设和生产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估;(2)预测采矿活动导致地下含水层的影响、破坏程度,包括含水层结构破坏,含水层疏干、地下水水位下降、泉水流量减少、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分布范围、地下水水质变化、地下含水层破坏对生产生活用水水源的影响等;(3)对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地质遗迹、人文景观等的影响和破坏程度预测评估;(4)对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等预测评估。(二)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预测1、矿山地质灾害(1)开采活动可能引发和加剧地质灾害预测评估①崩塌矿山采用山坡露天开采,随着采坑深度增加,未来会在开采平台形成高陡岩质边坡,本区边坡岩体较完整,层理及节理裂隙发育弱,但是边坡顶部岩层强风化,覆盖第四系浮土及碎石,开采时在机械震动及大气降雨冲刷作用下易产生掉块,甚至引发崩塌等地质灾害,对下方采矿人员及机械设备造成较大威胁。(2)矿山建设和生产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①崩塌开采形成的边坡顶部覆盖的第四系浮土及碎石,可能在集中强降雨、地震作用产生局部垮塌、掉块等现象,将对下方采矿人员及机械设备造成一定威胁。其形成的边坡会较长,危险性较大,影响程度较严重。在未来开采过程中,控制边坡角度,及时清理上方危岩,可防止岩块崩落事故的发生。根据《编制规范》附录E“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地质灾害”,预测未来采矿活动对矿山地质灾害的影响程度为较严重。2、地下含水层的破坏类型、影响程度预测矿体埋深较浅,大部分裸露地表,且位于地下水位与当地侵蚀基准面之上,未来采矿活动不会对地下含水层造成破坏,也不会导致矿区及周围地表水体漏失。矿山离居民区较远,未来矿业活动不会影响到矿区及周围的生产和生活用水。根据《编制规范》附录E“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含水层”,预测未来采矿活动对含水层的影响程度为较轻。3、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影响程度预测本区地处郊区荒山,远离各级自然保护区及旅游景区(点),矿山生产活动对各类自然保护区、人文景观、风景旅游区、城市周围、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可视范围内原生地形地貌景观影响较严重。由于矿床开采方式为山坡露天开采,露天采场对地形地貌景观造成影响和破坏。随着开采活动的进行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大,影响较严重;工业广场、矿山公路及堆场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的影响和破坏程度较轻。根据《编制规范》附录E“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地形地貌景观”,预测未来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为较严重。4、土地资源影响程度预测根据采区平面布置图,矿床开采方式为山坡露天开采,破坏土地资源总面积约为5.9506hm2,采矿破坏的土地类型主要为旱地、灌木林地、其他草地,破坏形式主要是露天采场挖损破坏土地、构建筑物以及排土场堆放的土石等压占土地资源。根据《编制规范》附录E“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土地资源”,预测未来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影响程度为较严重。(三)预测评估结果根据矿区后期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含水层状况、地形地貌景观、土地资源预测影响程度,结合上述评估方法,并参照“规范”附录E中的表E,按照“上一级别优先”、“区内相似,区际相异”、“就大不就小”、“整体不分割的原则”,将该矿山露天采场拟开采部分地质环境预测影响程度划分为较严重区(Ⅱ)。工业场区、堆放场、矿山公路等小区地质灾害不发育,影响到小规模建筑,不会影响到矿区及周围生产生活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对原生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小,压占土地面积小于10hm2,评估区内除较严重区外其他区域矿山地质环境预测影响程度划分为较轻区(Ⅲ)。三、矿区土地损毁预测与评估(一)土地损毁环节与时序该矿属一般生产项目,土地损毁区域主要是工业场地和采场,损毁方式分别为土地挖损、压占。一般矿山基建期主要工作是附属设施建设、场地整平,表现为小范围的挖损改变原有的地形地貌,大部为填洼补平方式进行场地整平。土地损毁类型主要为对土地造成的压占损毁,主要表现为地表植被被压占,土壤成分发生变化,砾石含量增加等。矿山开采期是土地破坏的高峰期,这个时期的土地破坏主要包括因矿山开采造成挖损破坏及剥离表土、废石对土地的压占破坏。矿石为临时堆放,对废石进行破碎分级加工后综合利用,堆存表土在生产期为边生产、边复垦,无大量废石及表土堆存;后续开采主要为逐渐增大开采区而导致挖损损毁土地面积增加,损毁土地原有地貌,迫使植被失去原有生存条件,影响植物生存。矿山闭坑后进入自然恢复期,不存在新的损毁,土地损毁仅是工程基建期和矿山开采期破坏的土地通过各类水土流失形式的扩展,随着各项土地复垦措施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土地破坏将逐步得到扼制,项目区的土地生态环境将得到恢复和改善,直至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压占损毁顺序:地表植被和腐殖质被压占→松散堆积物形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使周边土地被损坏;挖损损毁顺序:表土剥离→地表植被和腐殖质被损毁→损毁土地原有地貌→影响植物生存。(二)土地损毁情况该矿山属已建延续矿山,土地已受到损毁破坏,土地类型主要为灌木林地、旱地、其他草地(现状土地类型见下面照片),矿山开发建设,将对部分灌木林地及旱地造成挖损、压占破坏(复垦区土地基本情况见表3-3)。照片3-1露天采场现状照片3-2堆料场现状表3-3复垦区土地基本情况表复垦区土地利用现状土地类型面积hm2一级地类二级地类小计已损毁拟损毁耕地旱地0.77710.7771/林地灌木林地3.38472.21411.1706草地其他草地1.78881.62570.1631合计5.95064.61691.3337复垦责任范围内土地损毁及占用面积类型面积hm2小计已损毁或占用拟损毁或占用损毁挖损3.02561.69191.3337塌陷///压占2.9252.925/合计5.95064.61691.3337复垦土地面积一级地类二级地类面积hm2已复垦拟复垦耕地旱地/3.1883林地有林地/1.6945草地其它草地0.25570.8121合计0.25575.6949土地复垦率%100该矿山开采对象为三叠系中下统嘉陵江组中部地层,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将第四系表土层剥离后,按照从上至下顺序分台阶开采,矿山最终边坡角按60°设计。照片3-3矿山土地现状情况(三)拟损毁土地预测1、土地损毁成因分析该矿山属已建矿山,采用露天方式开采,加工场地已形成,露天矿山在开采过程中主要为加工场地整平开挖及工业场地对土地的压占及开采矿石对土地造成挖损破坏。从而造成损毁植被、生态景观受到破坏等。2、土地损毁预测内容及方法⑴预测内容根据《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第一部分:通则TD/T1031.1—2011)要求,结合本矿山的具体开发利用特点,土地损毁预测内容包括以下几项内容:预测拟损毁土地的方式、类型、面积、程度。⑵预测方法拟损毁土地的预测方法,主要依据项目类型、生产建设方式、地形地貌特征等来确定。本项目区地形复杂程度简单,露天开采方式,土地损毁预测采用定量统计和定性描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具体叙述如下:①土地损毁方式预测方法:根据露天开采项目特点,土地损毁方式表现工业场地及其附属设施压占土地。采用定量的方法预测压占面积和形成时序。②损毁土地类型预测方法:根据GB/T21010-2007对土地类型的分类,结合现场调查、开发利用方案资料确定由于矿山开采造成损毁的土地类型。③损毁土地的面积预测方法:对建(构)筑物、工业场区对土地的压占采用矿山与土地使用权人的用地协议定量统计。④土地损毁程度预测方法:矿山土地破坏程度评价提示了土地的可利用范围及可利用的能力。矿山土地的破坏表现在矿山开发活动引起矿山土地质量控制因素指标值在矿山原始土地质量背景值基础上向不利于土地利用的方向变化。这包含两方面:一是矿山土地破坏是相对于矿山开发活动之前土地质量背景值的变化;二是矿山土地质量的变化是由矿山开发活动直接或间接引起的。矿山土地破坏程度评价实际上是矿山开发活动引起的矿山土地质量变化程度的评价。具体标准见表3-2、3-3:a)评价单元的划分土地评价单元是指一定区域内土地质量以及复垦利用方向和改良途径基本一致的土地。评价单元是土地复垦技术评价对象的最小单位。土地类型本身是一个成因相近、土地属性和外貌形态相对均一的土地单元,对于矿山破坏土地来讲,破坏类型是决定复垦对策和复垦方向的主要依据,所以选择矿山破坏土地类型作为评价单元的划分依据。b)矿山土地破坏程度评价根据《土地复垦技术标准(试行)》的要求,结合本项工程的具体建设内容,土地破坏预测内容包括工程挖损和压占土地的范围、面积和程度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国务院颁布的《土地复垦条例》,把土地破坏程度预测等级数确定为3级标准,分别定为:一级(轻度破坏)、二级(中度破坏)、三级(重度破坏)。评价因素的具体等级标准目前国内外尚无精确的划分值,本方案是根据类似工程的土地破坏因素调查情况,参考各相关学科的实际经验数据,采用主导因素法进行评价及划分等级。具体标准如下:表3-4挖损地破坏程度评价因素及等级标准表评价因素评价因子评价等级轻度破坏中度破坏重度破坏地表变形挖掘深度<6m6-10m>10m挖掘面积<100ha100-1000ha>1000ha表3-5压占地破坏程度评价因素及等级标准表评价因素评价因子评价等级轻度破坏中度破坏重度破坏地表变形压占面积<10ha10-100ha>100ha排土高度<10m10-30m>30m评价结果为:表3-6破坏土地程度表单元破坏方式堆积高度或挖掘深度(m)破坏程度原有地类(m2)灌木林地旱地其他草地露天采场挖损>10m重度破坏25677/5030加工场压占<6m轻度破坏127925841909荒料、废石堆放场压占4轻度破坏4932488810031道路压占<3m轻度破坏1958300919合计33846777217889总计59506四、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分区与土地复垦范围(一)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分区1、分区原则及方法(1)分区依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应根据矿山开发方案、矿山开采设计,矿山地质灾害与环境地质问题类型、分布特征及其危害性,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结果(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结合矿山地质环境发展变化趋势分析,考虑到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对人居环境、工农业生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按照“区内相似,区间相异”的原则,结合本矿区人群居住与活动场所的分布,及其维系他们生存的生态资源分布情况,划分出不同等级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区域。(2)分区划分按“规范”附录F中“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表”分区级别的划分要求,将评估区划分为1个次重点防治区(B区)和1个一般防治区(C区),为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及恢复治理工作提供依据。1、分区评述(1)次重点防治区(B区)包括采矿权范围内已开采及拟开采部分,面积约0.03km2,占评估区面积的40.37%,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为开采台阶边坡上局部岩石掉块可能引发崩塌等地质灾害,采坑开挖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与土地资源的挖损破坏。=1\*GB3①崩塌治理矿山采用山坡露天开采,未来会在开采面形成高陡岩质边坡,边坡顶部岩层强风化,覆盖第四系浮土及碎石,预测边坡在机械震动、大气降雨等因素下有可能产生崩塌掉块,对下方采矿人员和运输车辆造成一定威胁。故需对其进行防治、监测和治理。崩塌防治措施:未来矿山开采过程中要控制开挖边坡坡角,定期调查和观测开采区范围内岩体的位移和变形,及时清理边坡顶部的浮土和危石,预防掉块、崩塌事故的发生。未来矿山采矿活动结束后,最终边坡角小于60°。=2\*GB3②土地资源环境治理采矿开挖破坏了土地资源环境,未来生产活动结束后,需进行治理。治理措施:未来矿山采矿活动结束后,用弃渣及土石对露天采场进行回填,上部恢复林地回填0.3m以上的耕植土,恢复旱地回填0.5m以上的耕植土,恢复草地回填0.2m以上的耕植土,进行植被恢复工作(植树、种草),恢复土地资源环境。(2)一般防治区(C区)该区域包括评估区B区以外的其他区域,主要为加工场、堆砂场、堆放场等生产设施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及土地资源的占压,地质灾害主要为排土场内土石堆放可能引发规模较小的滑坡,发生的可能性小。治理措施:矿山生产过程中,对临时表土堆放场修建挡土墙支挡,对堆放场的土石堆进行监测;未来矿山闭坑后,对该区域进行翻耕、覆土、平整、培肥,恢复为旱地。(二)土地复垦区与复垦责任范围矿山复垦区主要包括露天采场、加工场、表土堆放场及废石堆放场等。复垦责任范围包括矿山的采区、加工场、表土堆放场及废石堆放场等损毁土地范围,复垦区与复垦范围一致。(三)土地利用类型与权属1、土地利用类型表3-3中损毁土地共计5.9506hm2,除露天采场为重度损毁外,其余均为轻度损毁,复垦区内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灌木林地、旱地及其他草地。2、土地权属状况利川市天顺石材有限公司汪营大沟饰面石材矿项目区面积0.0303km2,区内土地类型主要为灌木林地、旱地、其他草地,土地权属集体土地。采矿权人通过土地租赁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整个生产项目区土地权属清楚,无土地权属纠纷。第四章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可行性分析一、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可行性分析(一)技术可行性分析根据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及预测评估结果,矿业活动对矿区地质环境的影响主要为边坡失稳、泥石流隐患、地形地貌景观的破坏及水土环境的污染,对区域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严重,以现阶段技术手段来说,采用有效的工程技术措施,再辅以生物措施及监测措施对其进行防治,技术难度不大。(二)经济可行性分析通过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改善矿区的矿山地质环境,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更好地推进当地的经济发展。1、通过对破坏土地的复垦工作,可以恢复原有适宜植被生长条件,有力地促进当地的农林业经济发展。2、通过各种防治措施使地灾隐患得到治理,保证了矿区生产的正常进行以及矿山工作人员和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极大地改善了矿区的经济发展环境。因此,投入一定量的治理工程费用,换取一个安全的生产环境,保障矿山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其经济效益不言而喻。(三)生态环境协调性分析通过矿山恢复治理,使矿山生态结构、地质环境和生态平衡得以恢复,地面坡度得到较好调整,地质灾害隐患得到遏制,地下水环境破坏也将得到有效控制,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区内不良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通过对区内地质灾害实施有效监测,有利于判断其稳定性和发展趋势,有利于矿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社会稳定。这样的地质环境基本维持原来的平衡条件或优于原来的矿山地质环境,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地质灾害的发生,适宜人、动物的活动及植物的生长。二、矿区土地复垦可行性分析(一)复垦区土地利用现状复垦区占地面积为5.9506hm2,占地原地类为旱地、灌木林地及其他草地,复垦区占用各地类及面积见下表4-1。表4-1矿区土地利用现状复垦区土地利用现状土地类型面积hm2一级地类二级地类小计已损毁拟损毁耕地旱地0.77710.7771/林地灌木林地3.38472.21411.1706草地其他草地1.78881.62570.1631合计5.95064.61691.3337(二)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对损毁土地分析和预测结果,划分评价单元、选择评价方法;明确评价依据及过程,说明各评价单元复垦后的利用方向、面积、限制性因素。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充分尊重土地权益人意愿的前提下,根据原土地利用类型、土地损毁情况、公众参与意见等,在经济可行、技术合理的条件下,确定拟复垦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向,划分土地复垦单元。(1)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原则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应包括以下原则:a)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与其他规划相协调。b)因地制宜原则。c)土地复垦耕地优先和综合效益最佳原则。d)主导性限制因素与综合平衡原则。e)复垦后土地可持续利用原则。f)经济可行、技术合理性原则。g)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相结合原则。(2)评价步骤本方案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按以下5个步骤进行。a)在拟损毁土地预测和损毁程度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评价对象和范围;b)综合考虑复垦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公众参与意见以及其它社会经济政策因素分析,初步确定复垦方向,划定评价单元;c)针对不同的评价单元,建立适宜性评价方法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d)评定各评价单元的土地适宜性等级,明确其限制因素;e)通过方案比选,确定各评价单元的最终土地复垦方向,划定土地复垦单元。(3)评价范围和初步复垦方向的确定评价范围为复垦责任范围。根据《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附录B,生产建设项目类型参照煤矿、金属矿等,将本项目复垦类型划分为“中部山地丘陵区”,其特征与复垦方向见表4-2,依据《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第二条“生产建设活动造成耕地损毁的,能够复垦为耕地的,应当优先复垦为耕地。”根据山区人多地少耕地尤为稀缺的实际情况,为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增加,保证粮食生产对耕地的需求,创造条件能复垦为耕地的优先复垦为耕地。结合土地使用权人的意愿,初步确定复垦方向为旱地、有林地、其他草地,台阶平台为有林地,台阶边坡在坡底栽爬山虎、坡顶种植葛藤,矿山道路及堆场边坡复垦为其他草地,损毁的其他土地复垦为旱地。表4-2土地复垦类型区划分表复垦类型区范围生物气候带特征土资源水资源生产建设项目类型复垦方向中部山地丘陵区包括湖南、江西、安徽、湖北部分地区气候带类型:中亚热带年降水量:1200mm-1600mm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源匮乏,土层薄,有机质含量一般水资源较丰富,低潜水位煤矿、金属矿等耕地、园地为主,林地、草地等为辅(4)评价单元的划分土地复垦评价单元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土地质量以及复垦利用方向和改良途径基本一致的土地。评价单元是土地复垦评价对象的最小单位。土地类型本身是一个成因相近、土地属性和外貌形态相对均一的土地单元,对于矿山损毁土地来讲,损毁类型是决定复垦对策和复垦方向的主要依据,所以选择矿山损毁土地类型作为评价单元。评价单元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单元,是评价的具体对象。土地对农林牧利用类型的适宜性和适宜程度及其地域分布状况,都是评价单元及其组合状况来反映的。因此划分评价单元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首要内容。=1\*GB2a)单元划分的基本要求⑴单元内部性质相对均一或相近;⑵单元之间具有差异性,能客观地反映出土地在一定时期和空间上的差异;⑶充分考虑复垦区土地的损毁类型、程度、限制因素和土壤类型等。b)划分适宜性评价单元的对象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对复垦的土地进行评价,包括所有已损毁土地与拟损毁土地。c)单元划分方法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单元划分采取损毁方式、损毁类型与地块空间分布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土地单元划分,并根据评价区的具体情况来决定。d)评价单元划分结果根据项目区土地已损毁和预测拟损毁特征,依据单元划分的原则,按其空间分布与服务时段作为其主要划分依据,将复垦土地划分为4个评价单元:露天采场、加工场、荒料及废石堆放场、矿山道路。(5)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矿山土地损毁程度评价揭示了土地的可利用范围及可利用的能力。矿山土地的损毁表现在矿山开发活动引起矿山土地质量控制因素指标值在矿山原始土地质量背景值基础上向不利于土地利用的方向变化。这包含两方面:一是矿山土地损毁是相对于矿山开发活动之前土地质量原始背景值的变化;二是矿山土地质量的变化是由矿山开发活动直接或间接引起的。矿山土地损毁程度评价实际上是矿山开发活动引起的矿山土地质量变化程度的评价。根据TD/T1036-2013附录C,结合初步确定的复垦方向,土地复垦质量指标体系见表4-3。表4-3土地复垦质量指标体系表复垦方向指标类型基本指标耕地地形地面坡度/(°)平整度土壤质量有效土层厚度/cm土壤容重/(g/cm3)土壤质地砾石含量/%pH值有机质/%电导率/(dS/m)配套设施灌溉排水道路林网生产力水平单位面积产量/(kg/hm2)林地地形地面坡度/(°)土壤质量有效土层厚度/cm土壤质地砾石含量/%pH值有机质/%配套设施道路生产力水平定植密度(株/hm2)郁闭度本项目土地复垦责任范围内拟损毁的土地覆土拟采用矿区原剥离表土,原为灌木林地、旱地、其他草地,其土壤质地、砾石含量、pH值、有机质在运输过程中变化较小,适宜性较强。由于矿区处于大气降水较丰区,顶底板的灰岩不易分解有害组分,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且原本就无灌溉、排水、林网等配套设施,复垦单元面积小,且均位于乡村公路旁,无需设计道路配套设施。平整度复垦时较易控制,故对复垦方向影响较大的是有效土层厚度、地表坡度两个评价指标,因此选择有效土层厚度、地表坡度两个评价指标进行适宜程度的评价。(6)适宜性等级的评定上述将复垦土地划分为4个评价单元,露天采场开采底盘复垦为旱地、开采平台复垦为有林地,平台边坡种植爬山虎与葛藤;荒料及废石堆放场、加工场复垦为耕地,边坡复垦为其他草地;矿区道路复垦为其他草地。在复垦过程中坡度、覆土厚度较易控制,复垦为旱地、有林地、草地是适宜的。根据评价单元空间分布不同、土地损毁类型不一,根据评价单元的最终复垦方向与工程施工角度相应划分为4个土地复垦单元,详见表4-4。表4-4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结果表评价单元复垦利用方向复垦面积hm2复垦单元露天采场有林地1.6945露天采场旱地1.3762加工场旱地0.509加工场其他草地0.0682荒料及废石堆放场旱地1.2374荒料及废石堆放场其他草地0.7476矿山道路其他草地0.3177矿山道路合计5.9506(三)水土资源平衡分析目前矿山尚未完全利用,在后期露天采场开采及工业场地进行施工过程中可进行表土剥离,剥离后的表土运至表土堆放场用于后期土地复垦。由于复垦为旱地的面积较大,对于覆土不足部分,需要从附近寻求客土进行表土还原,为了不造成新的土地损毁,可从周边乡镇房屋建设开发商在场区开挖时对表土进行运输至矿山进行复垦。(四)土地复垦质量要求通过前述本项目土地复垦类型区属中部山地丘陵区,按照土地复垦方向,根据TD/T1036-2013附录D.7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见表4-5。本项目区根据山区特征选取基本指标中田面坡度、有效土层厚度作为主要指标。表4-5中部山地丘陵区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复垦方向指标类型基本指标控制标准耕地旱地地形田面坡度/(°)≤25土壤质量有效土层厚度/cm≥40土壤容重/(g/cm3)≤1.4土壤质地砂质壤土至砂质粘土砾石含量/%≤15pH值5.5-8.5有机质/%≥1.5电导率/(dS/m)≤2配套设施排水达到当地各行业工程建设标准要求道路林网生产力水平产量/(kg/hm2)四年后达到周边地区同等土地利用类型水平林地有林地土壤质量有效土层厚度/cm≥30土壤容重/(g/cm3)≤1.5土壤质地砂土至粉粘土砾石含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