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要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发展状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一、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及其理论建构
生态——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存在状态。
生态文明——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持续发展的社会和自然状态。
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对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认识成果,也是在发展物质文明的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成果。建设生态文明不是否定工业文明,而是强调工业文明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们在享有物质文明的同时,又能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态文明成果。
(一)中国共产党对生态问题的认识与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相继提出了一系列有益生态环保的重要思想,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雏形。治水、植树造林、节育、认识自然。由于工业化总体水平低,人与自然的矛盾尚不突出。
改革开放伊始,党就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提出要重视生态平衡问题。邓小平明确提出要重视“自然环境保护”的思想;12大:“坚决控制人口增长、坚决保护各种农业资源、保持生态不平衡”。13大进一步把人口控制、环境保护及生态平衡作为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问题,提出“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要大力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努力开展对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很好地结合起来”。
进入20世纪90年代,党和政府逐步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开始把生态环境问题提到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战略的高度加以认识。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正式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1997年15大:“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新世纪新阶段,党对生态环境发展战略的认识经历了从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之一。实现了对生态环境问题认识的重大转变。
——16大:在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提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7大:正式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并把它确定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的更高要求之一。——18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十八大报告不仅在第一、第二、第三部分分别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就、重要地位、重要目标,而且在第八部分用整整一部分的宏大篇幅,全面深刻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从而完整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制度提到重要地位。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2015年5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发布。
——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增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度被写入国家五年规划。由上可见,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当今中国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其实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就是不给后人留下遗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建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以生态文明为核心概念、通过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和战略举措建构起来的理论体系。其显著特征表现为:
在价值观念上,它凸显了人类作为大自然有机组成部分的地位,要求人类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然,抛弃传统的“征服自然”的观念,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观念。
在实践途径上,它倡导人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利用、保护和发展自然,选择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环境的生活方式。
在社会关系上,它要求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实现代际、群体之间的环境公平与正义,并强调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
1、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近代以来几百年工业文明的发展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在传统工业文明理念的引导下,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和挑战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它向人类社会昭示:地球再也经不起以往发展模式的破坏,传统工业文明已经走到尽头。
中国共产党提出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是对以往人类文明形态的一种超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将是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相继创造的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人类文明的新形态。2、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生态文明的本质就是认定生态环境是人类一切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所有的发展都要从这个基础的承载能力出发,不顾生态基础承载能力的盲目发展最终只能是得不偿失。
目前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说到底是由于人们在传统发展观的指导下,片面追求人类自身需要的满足而没有充分考虑到生存空间环境的承载能力、没有统筹协调好人类与自然环境及资源之间的关系,进而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紧张乃至恶化的局面,是以人类为中心发展模式的必然结果。建设生态文明所要解决的正是这种因为过多地强调人而忽视自然的发展理念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3、实施可持续战略发展的思想
二战后,世界各国都确立了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社会发展观即传统的经济增长发展观。然而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造成了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与浪费,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及人类自身的安全与健康。
于是,一种新的综合发展观开始形成。1989年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当建立在生态可持续、社会公正和人们参与涉及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其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并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1992年6月,中国政府在联合国召开的环境与发展会议上发表了《21世纪议程》的庄严承诺。1994年3月,我国政府发表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正式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指导方针的重要内容载入了党的正式文件中:“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党的十五大报告再次重申了这一点:“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论中,把可持续发展列入四大目标之一,提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经济建设部分,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八个问题之首,并且明确指出,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突出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坚持:经济社会发展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既要考虑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子孙后代发展的需要;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循自然规律;既要讲究经济社会效益,又要讲究生态环境效益,坚决防止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想
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社会和谐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基本上还是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集中出现,环境与发展的矛盾问题日益突出。这就决定,我国必须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5、走文明发展道路的思想
走文明发展道路,就是要把文明发展的理念贯彻到社会生产、生活和生态各个领域,依靠科技进步,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新路子。也就是要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坚持把推进生产发展、实现生活富裕、保持生态良好有机统一起来,坚持以生产发展为基础,以生活富裕为目的,以生态良好为条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
明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基本要求(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和任务——党的17大提出到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党的18大进一步明确表述了这一目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还将这一目标高度概括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1、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重要目标和首要任务,也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必然要求。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3、积极应对全球生态环境和气候问题。(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
1、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彻底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和冲突的根本前提,不会发生由于人们利益的分化和冲突而从根本上阻碍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情况。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是内在统一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结合、相互推动、相得益彰。2、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
必须坚持从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用生态文明的新理念指导改革、发展和建设的实际,进而谋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矛盾问题的根本解决。3、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尊重生态文明的发展规律
人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才能最终实现与自然界的和谐。如果违背了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那就必然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尊重生态文明发展的规律,就要认真总结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汲取以往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极成果。4、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就要建立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倡导绿色消费,走出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产清洁型、生态保护型的经济发展路子。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建设,就要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扩大人民民主,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推进生态法治建设,使生态立法、执法和司法更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使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文化建设,就要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和事业,发展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法学等学科,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意识、生态观念、生态思维和生态生产能力。——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建设,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执政为民,重视增加居民收入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缩小收入差距和实现社会公平,积极反对腐败,建设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民主公正、政府清正廉洁、国家繁荣兴旺的和谐盛世。
(三)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重要举措
党的18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党的18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我国国土空间在有力支撑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和需要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有:耕地减少过多过快,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资源开发强度大,环境问题凸显,空间结构不合理,绿色生态空间减少过多。为此18大提出: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青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18大对促进资源节约作出全面部署,确定了资源节约的主要方向和重点:
一是要节约集中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二是要加强资源保护。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
三是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加快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18大首次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的观点。提出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面临的首要问题。马恩强调要兼顾主观和客观两个尺度,防止人类中心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重要思想。同时也弘扬了中国古代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师2022年度工作计划7篇
- 2024年环保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服务合同
- 历史遗址观后感600字
- 2022教师求职申请书模板5篇
- 《呼啸山庄》读后感15篇
- 有关计算机实习报告模板汇编八篇
- 开学典礼讲话稿7篇
- 探测制导课程设计
- 2021年种植牙行业深度分析报告
- 高斯贝尔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 八年级化学下册期末试卷及答案【完整版】
- 合伙人散伙分家协议书范文
- 红色旅游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南昌大学
- CBT3780-1997 管子吊架行业标准
- 2024年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带答案
- (正式版)JTT 1497-2024 公路桥梁塔柱施工平台及通道安全技术要求
- 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 python程序设计-说课
- ISO15614-1 2017 金属材料焊接工艺规程及评定(中文版)
- 《单片机技术》课件-2-3实现电子门铃 -实操
- 《中国溃疡性结肠炎诊治指南(2023年)》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