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城市绿地系_第1页
第三章 城市绿地系_第2页
第三章 城市绿地系_第3页
第三章 城市绿地系_第4页
第三章 城市绿地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第一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要求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的基本要求

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3、城市绿化的发展目标⑴、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条件等的基本规定,在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指导下,确定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基本目标与布局原则。⑵、根据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质量和人口、用地规模,研究城市绿地建设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拟定城市园林绿地的各项规划指标,并对城市绿地系统所预期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估。⑶、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原则指导下,研究城市地区自然生态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容量,结合城市现状及气候、地形、地貌、植被、水系等条件,合理安排整个城市的绿地系统,合理选择与布局各类城市园林绿地。经与城市规划等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协商后,确定绿地的建设位置、性质、范围、面积和基本绿化树种等规划因素,划定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必须保留或补充的,不可进行建设的生态景观绿地区域。⑷、提出对现状城市绿地的调整、提高意见,提出规划绿地的分期建设计划和重要项目的实施安排,论证实施规划的主要工程、技术措施。⑸、编制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图纸与文件。对于近期要重点建设的城市园林绿地,还需提出设计任务书或规划方案,明确其性质、规模、建设时间、投资规模等,以作为进一步详细设计的规划依据。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一般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依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战略要求,确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2)、调查与分析评价城市绿地现状、发展条件及存在问题;(3)、研究确定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与主要指标;(4)、综合研究城市的布局结构,确定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5)、确定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指Gl、G2、G3)的位置、范围、性质及主要功能;划定需要保护、保留和建设的城郊绿地(指"生态景观控制区"G5);(6)、城市绿化植物多样性规划;⑺、城市古树名木保护规划;(8)、确定分期建设步骤和近期实施项目,提出实施管理建议;(9)、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图纸和文件。3、城市绿化的发展目标

“花园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

“山水城市”“文明城市”“生态城市”⑴、园林城市为了表彰园林绿化先进城市,推动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国家建设部参照国内外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先进经验,决定自1992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创评国家“园林城市”活动,并制定了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1992年12月8日,建设部命名北京市、合肥市和珠海市为第一批国家“园林城市”,并予以表彰。随后,不少城市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规划,努力实施,争取早日成为国家“园林城市”。一个争创国家“园林城市”的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了,它把我国的城市环境建设推向到新的高潮。截止2008年末,先后命名了11批共计139个国家园林城市和7个国家园林城区。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一、组织管理(10分)

二、规划设计(10分)

三、景观保护(8分)

四、绿化建设(30分)

五、园林建设(12分)六、生态建设(15分)

七、市政建设(15分)

园林城市基本指标表

人均公共绿地

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

秦岭淮撕河以南6.5

7

8

秦岭淮撕河以北6

6.5

7.5

绿地率(%)

秦岭淮撕河以南30

32

34

秦岭淮撕河以北28

30

32

绿化覆盖率%

秦岭淮撕河以南35

37

39

秦岭淮撕河以北33

35

37

⑵、国际“花园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竞争由“国际公园与康乐设施管理协会”(英文缩写:“IFPRA”)发起组织,自1997年起,该协会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号称“绿色奥斯卡”——国际“花园城市”的竞赛。通过世界各国城市间的竞赛,对城市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判。国际“花园城市”评选活动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唯一涉及城市环境、生态保护、资源利用、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等重要议题的国际性的城市之间的竞赛,是对一座城市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综合评判,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被誉为“绿色奥斯卡”,其权威性和公正性为世人公认。国际“花园城市”竞赛按城市人口规模分为A、B、C、D、E五类。其中A类城市人口1万以下,B类人口1~5万,C类人口5~30万,D类人口30~100万,E类城市人口超过100万。到2001年为止,全世界共有57个城市获此殊荣。我国的深圳市和广州市于2000年、2001年分别获得国际“花园城市”光荣称呼,这也是对我国城市建设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充分肯定。评选标准只有5条,5条标准是:(1)园林景观的美化指改善园林景观的设计,合理应用适合城市环境和城市文化的植物以及美化城市的其他方式;(2)遗产管理指对现存的建筑和园林景观遗产的保护;(3)环境保护措施指制定和实施公众环境保护活动,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的状况及环境保护取得的成绩等;(4)公众参与指志愿者、企业和社会对园林景观美化、城市建设的热情参与;(5)未来规划指确保城市景观可持续发展的敏感性和创造性规划目标。⑶、生态城市由于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生态城市的理论也一直处在不断探索之中。因此,对于生态城市还没有明确的概念限定。综合比较了众多的有关生态城市概念,黄肇义在其著作《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中所提出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对创建生态城市实践有较强指导意义。其定义为:生态城市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理想人居环境。在这么一个城市运营模式下,人和自然和谐共处,互惠共生,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和,人为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生态城市创建标准(1)、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所在区域对其有持久支持能力,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相适应。(2)、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产业结构合理,实现清洁生产。(3)、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实施文明消费,物质,能量利用率及循环利用率高,消费效益高。(4)、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生活质量高。(5)、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环境质量高,符合生态平衡的要求。(6)、生态建筑得到广泛应用,有宜人的建筑空间环境。(7)、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并尊重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习性。(8)、居民的身心健康、生活满意度高,有一个平等、自由、公正的社会环境。(9)、居民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包括资源意识、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倡导生态价值观,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10)、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和决策系统,自组织、自调节能力强。“森林城市”为积极倡导我国城市森林建设,激励和肯定我国在城市森林建设中成就显著的城市,为我国城市树立建设典范,从2004年起,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启动了“国家森林城市”评定程序,并制定了《“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和《“国家森林城市”申报办法》。国家森林城市,是指城市生态系统以森林植被为主体,城市生态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各项建设指标达到以下指标并经国家林业主管部门批准授牌的城市。

(一)综合指标1.编制实施的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科学合理,有具体的阶段发展目标和配套的建设工程。2.城市森林建设理念切合实际,自然与人文相结合,历史文化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相交融,城市森林布局合理、功能健全、景观优美;3.以乡土树种为主,通过乔、灌、藤、草等植物合理配置,营造各种类型的森林和以树木为主体的绿地,形成以近自然森林为主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4.按照城市卫生、安全、防灾、环保等要求建设防护绿地,城市周边、城市组团之间、城市功能分区和过渡区建有绿化隔离林带,树种选择、配置合理,缓解城市热岛、浑浊效应等效果显著;5.江、河、湖等城市水系网络的连通度高,城市重要水源地森林植被保护完好,功能完善,水源涵养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水质近5年来不断改善;6.提倡绿化建设节水、节能,注重节约建设与管护成本。(二)覆盖率1.城市森林覆盖率南方城市达到35%以上,北方城市达到25%以上;2.城市建成区(包括下辖区市县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绿地率达到33%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平方米以上,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5平方米以上;3.城市郊区森林覆盖率因立地条件而异,山区应达到60%以上,丘陵区应达到40%以上,平原区应达到20%以上(南方平原应达到15%以上);4.积极开展建筑物、屋顶、墙面、立交桥等立体绿化。(三)森林生态网络1.连接重点生态区的骨干河流、道路的绿化带达到一定宽度,建有贯通性的城市森林生态廊道;2.江、河、湖、海等水体沿岸注重自然生态保护,水岸绿化率达80%以上。在不影响行洪安全的前提下,采用近自然的水岸绿化模式,形成城市特有的风光带;3.公路、铁路等道路绿化注重与周边自然、人文景观的结合与协调,绿化率达80%以上,形成绿色通道网络;4.城市郊区农田林网建设按照国家要求达标。(四)森林健康1.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区及重要的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得到合理保育;2.城市森林建设树种丰富,森林植物以乡土树种为主,植物生长和群落发育正常,乡土树种数量占城市绿化树种使用数量的80%以上;3.城市森林的自然度应不低于0.5;4.注重绿地土壤环境改善与保护,城市绿地和各类露土地表覆盖措施到位,绿地地表不露土;5.科学栽植、管护树木。对大树移植严格管理,做到全株移植。(五)公共休闲1.建成区内建有多处以各类公园、公共绿地为主的休闲绿地,多数市民出门平均500米有休闲绿地;2.城市郊区建有森林公园等各类生态旅游休闲场所,基本满足本市居民日常休闲游憩需求。六)生态文化1.生态科普宣传设施完善,建有2处以上森林或湿地等生态科普知识教育基地或场所;2.认真组织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建立义务植树登记卡制度,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80%以上;3.广泛开展城市绿地认建、认养、认管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参与绿化活动,并建有各类纪念林基地。4.每年举办各类生态科普活动3次以上;5.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市民知晓率达90%以上,市民对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支持率达80%以上;6.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严格规范,措施到位。(七)乡村绿化1.采取生态经济型、生态景观型、生态园林型等多种模式开展乡村绿化,近5年来乡村绿化面积逐年增加;2.郊区观光、采摘、休闲等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和林木种苗、花卉等特色生态产业健康发展。国家森林城市考核检查(一)森林城市建设是对这个城市市域范围进行的城乡一体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城市所辖的区市县均作为森林城市建设的考核范围(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城市可限市区和郊区);(二)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以后,对城市所辖的区市县不再另外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三)国家林业局对“国家森林城市”进行动态考核,在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3年后组织专家进行复查,复查不合格将提出警告,5年后复查仍不合格,取消其“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第二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程序1.基础资料收集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经分析、综合、研究后编制规划文件。除了常规的城市规划的基础资料外(如地形图、航片、遥感影象图、电子地图等),还包括自然条件资料、社会条件资料、园林绿地资料、技术经济资料、植物物种资料、绿化管理资料。(1)、自然条件资料地形图资料(图纸比例为1:5000或1:10000,通常与城市总体规划图的比例一致)气象资料(历年及逐月的气温、湿度、降水量、风向、风速、风力、霜冻期、冰冻期等);土壤资料(土壤类型、土层厚度、土壤物理及化学性质、不同土壤分布情况、地下水深度、冰冻线高度等)。(2)、社会条件资料城市历史,典故,传说,文物保护对象,名胜古迹,革命旧址,历史名人故址、各种纪念地的位置、范围、面积、性质、环境情况及用地可利用程度;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及产业状况,城市特色资料等;城市建设现状与规划资料、用地与人口规模、道路交通系统现状与规划、城市用地评价、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旅游规划、农业规划、农田保护规划、林业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3)、园林绿地资料城市中现有园林绿地的位置、范围、面积、性质、质量、植被状况及绿地可利用的程度;城市中卫生防护林、工业防护林、农业防护林;市域范围内城市生态景观绿地、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的位置、面积及现状开发状况;城市中现有河湖水系的位置、流量、流向、面积、深度、水质、库容、卫生、岸线情况及可利用程度;城市规划区内适于绿化而又不宜修建建筑的用地位置与面积;原有绿地系统规划及其实施情况。(4)、技术经济资料城市规划区内现有城市绿地率与绿化覆盖率现状;现有各类城市公共绿地的位置、范围、性质、面积、建设年代、用地比例、主要设施、经营与养护情况,平时及节假日游人量,每人平均公共绿地面积指标(m2/人),每一游人(按城市居民的1/10计)所拥有的公共绿地面积;城市规划区内现有苗圃、花圃、草圃、药铺的数量、面积与位置、生产苗木的种类、规格、生长情况,绿化苗木出圃量、自给率情况;城市的环境质量情况,主要污染源的分布及影响范围,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现状与规划,环境污染治理情况,生态功能分区及其他环保资料。(5)、植物物种资料当地自然植被物种调查资料;城市古树名木的数量、位置、名称、树龄、生长状况等资料;现有园林绿化植物的应用种类及其对生长环境的适应程度(含乔木、灌木、露地花卉、草类、水生植物等)附近地区城市绿化植物种类及其对生长环境的适应情况;主要植物病虫害情况;当地有关园林绿化植物的引种驯化及科研进展情况等。(6)、绿化管理资料城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管理机构的名称、性质、归属、编制、规章制度建设情况;城市园林绿化行业从业人员概况:职工基本人数、专业人员配备、科研与生产机构设置等;城市园林绿化维护与管理情况:最近5年内投入的资金数额、专用设备、绿地管理水平等。2、规划文件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文件编制工作,包括绘制规划方案图、编写规划文本和说明书,经专家论证修改后定案,汇编成册,报送政府有关部门审批。规划成果应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规划图则和规划基础资料四个部分。其中,依法批准的规划文本与规划图则具有同等法律效力。2002年建设部颁发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对此作了详细的介绍。规

本规划文本要阐述规划成果的主要内容,应按法规条文格式编写,行文力求简洁准确。

一、总则

包括规划范围、规划依据、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规划期限与规模等

二、规划目标与指标

三、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

五、城市绿地分类规划

简述各类绿地的规划原则、规划要点和规划指标

六、树种规划

规划绿化植物数量与技术经济指标

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包括规划目标与指标、保护措施与对策

人、古树名木保护

古树名木数量、树种和生长状况

九、分期建设规划

分近、中、远三期规划,重点阐明近期建设项目、投资与效益估算

十、规划实施措施

包括法规性、行政性、技术性、经济性和政策性等措施

十一、附录

书规划说明书是对规划文本与规划图则所表述的内容进行说明。

第一章

概况及现状分析

一、概况。包括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环境状况和城市基本概况等。

二、绿地现状与分析。包括各类绿地现状统计分析,城市绿地发展优势与动力,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等。

第二章

规划总则

一、规划编制的意义

二、规划的依据、期限、范围与规模

三、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第三章

规划目标

一、规划目标

二、规划指标

第四章

市城绿地系统规划

阐明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结构与布局和分类发展规划,构筑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覆盖整个市域,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系统。

第五章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

一、规划结构

二、规划布局

三、规划分区

第六章

城市绿地分类规划

一、城市绿地分类(按国标《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执行)

二、公园绿地(G1)规划

三、生产绿地(G2)

规划

四、防护绿地(G3)规划

五、附属绿地(G4)规划

六、其他绿地(G5)规划

分述各类绿地的规划原则、规划内容(要点)和规划指标并确定相应的基调树种、骨干树种和一般树种的种类。

第七章

树种规划

一、树种规划的基本原则

二、确定城市所处的植物地理位置、包括植被气候区域与地带、地带性植被类型、建群种、地带性土壤与非地带性土壤类型。

三、技术经济指标

确定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比例、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比例、乔木与灌木比例、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比例、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比例(并进行生态安全性分析)、速生与中生和慢生树种比例,确定绿化植物名录(科、属、种及种以下单位)。

四、基调树种、骨干树种和一般树种的选定

五、市花、市树的选择与建议

第八章

生物(重点是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一、总体现状分析

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建设的目标与指标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层次与规划(含物种、基因、生态系统、景观多样性规划)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与生态管理对策

五、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与对策

第九章

古树名木保护

第十章分期建设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期建设可分为近、中、远三期。在安排各期规划目标和重点项目时,应依城市绿地自身发展规律与特点而定。近期规划应提出规划目标与重点,具体建设项目、规模和投资估算;中、远期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建设项目、规划和投资匡算等。

第十一章

实施措施

分别按法规性、行政性、技术性、经济性和政策性等措施进行论述

第十二章

附录、附件规

一、城市区位关系图

二、现状图

包括城市综合现状图、建成区现状图和各类绿地现状图以及古树名木和文物古迹分布图等。

三、城市绿地现状分析图

四、规划总图

五、市域大环境绿化规划图

六、绿地分类规划图

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规划图等.

七、近期绿地建设规划图

注:图纸比例与城市总体规划图基本一致,一般采用1:5000

—l:25000;城市区位关系图宜缩小

(1:10000~1;50000);绿地分类规划图可放大(1:2000~l:10000);并标明风玫瑰。绿地分类现状和规划图如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和其他绿地等可适当合并表达。

第一章

城市概况

第一节

自然条件

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水文、植被与主要动、植物状况

第二节

经济及社会条件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发展目标、人口状况、各类用地状况

第三节

环境保护资料

城市主要污染源、重污染分布区、污染治理情况与其他环保资料

第四节

城市历史与文化资料

第二章

城市绿化现状

第一节

绿地及相关用地资料

一、现有各类绿地的位置、面积及其景观结构

二、各类人文景观的位置、面积及可利用程度

三、主要水系的位置、面积、流量、深度、水质及利用程度

第二节

技术经济指标

一、绿化指标

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建成区绿地率;4、人均绿地面积;5、公园绿地的服务半径

2、公园绿地、风景林地的日常和节假日的客流量

二、生产绿地的面积、苗木总量、种类、规格、苗木自给率

三、古树名木的数量、位置、名称、树龄、生长情况等

第三节

园林植物、动物资料

一、现有园林植物名录、动物名录

二、主要植物常见病虫害情况

第五节

城市绿地养护与管理情况

第三章

管理资料

第一书

管理机构

一、机构名称、性质、归口

二、编制设置

三、规章制度建设

第二节

人员状况

一、职工总人数(万人职工比)

二、专业人员配备、工人技术等级情况

第三节

园林科研

第四节

资金与设备

第五节

城市绿地养护与管理情况

规划成果审批在实际操作中,一般的审批的程序是:(1)、建制市(市域与中心城区)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由该市城市总体规划审批主管部门(通常为上一级人民政府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参与技术评审。(2)建制镇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由上一级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参与技术评审并备案,报县级人民政府审批。(3)大城市或特大城市所辖行政区的绿地系统规划,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上一级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第三节城市园林绿地现状调研1.城市绿地空间分布属性调研⑴、组织专业队伍,依据最新的城市规划区地形图、航测照片进行外业现场踏勘,在地形图上复核、标注出现有各类城市绿地的性质、范围、植被状况与权属关系等绿地要素。⑵、将外业调查所得的现状资料和信息汇总整理,进行内业计算,分析各类绿地的汇总面积、空间分布及树种应用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的办法。⑶、城市绿地空间分布属性现状调查的工作目标,是完成“城市绿地现状图”和绿地现状分析报告。

2、城市绿化应用植物品种调查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全部园林绿地的现状植被踏查和应用植物识别登记,进行市区园林绿化植物现状分析。3、城市古树名木保护情况评估实地调查市区内政府颁令保护的古树名木生长状况,了解符合条件的保护对象情况;对未入册的保护对象开展树龄鉴定等科学研究工作;整理调查结果,提出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4、城市园林绿化现状综合分析①、在全面了解城市绿地现状和生态环境情况的基础上,对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真实地反映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主要绿化建设指标和绿地空间的分布状况。②、对照国家有关法规文件的绿化指标规定和国内外同等级绿化先进城市的建设、管理情况,找出存在的差距,分析产生的原因。第四节城市绿地系统总体布局

一、规划依据、原则与指标1、规划依据⑴、相关法律、法规;如《城市绿化条例》,《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等,它们是规划的法定依据。⑵、技术标准规范;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等,也是规划的法定依据。⑶、相关的各类城市规划;是规划的基本依据⑷、当地现状基础条件。是规划的基础依据,作为规划用地与指标计算等规划过程的起点条件。2、规划原则⑴、依法治绿原则;⑵、生态优先原则;⑶、因地制宜原则;⑷、系统整合原则;要以系统观念和网络化思维为基础。⑸、远近结合原则;⑹、地方特色原则;⑺、与时俱进原则。3、城市园林绿地指标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城市规划,应贯彻“生态优先、绿地优先、开敞空间优先”的原则。我国现行的城市绿地规划建设控制指标偏低,应大幅度提高,从而将“生态优先”的规划理念真正落到实处。目前,我国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指标体系,主要由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建城区绿地率、建城区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城市中心绿区地率、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构成。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工作的通知》,到2005年,全国城市规划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0%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达到8平方米以上,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4平方米以上。到2010年,上述4项指标分别达到35%、40%、10平方米和6平方米以上。由于各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各地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城市的绿化目标。二、城市绿地系统空间布局1、城市绿地系统空间布局的要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按照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均衡分布与就近服务等原则,对各类城市绿地进行空间布局,并结合城市其它部分的专业规划综合考虑,全面安排。⑴、保证必要的绿化用地,是提高城市绿化水平的前提条件。⑵、其次,城区范围内的公园绿地应当相对均匀分布,其它绿地也应合理布局,并在城市周围和各功能组团间安排适当面积的绿化隔离带。⑶、在工业区和居住区布局时,要考虑设置卫生防护林带;在河湖水系,要考虑安排水源涵养林带和城市通风林带;在公共建筑与生活居住用地内,要优先布局公园绿地;在城市道路规划时,要尽可能将沿街建筑红线后退,预留出道路绿化用地。⑷、以城市公园为主要形式的公园绿地布局,要考虑合理的服务半径,就近为居民提供服务。2、城市绿地系统空间布局的形式在我国,常用的绿地空间布局形式有以下四种:(1)、块状绿地布局——将若干大小不等的独立绿地,呈块状分散布置在规划区内。特点:分布均匀,居民使用方便,但对构成城市整体艺术面貌及改善城市小气候作用不明显。多用在旧城改造上。(2)、带状绿地布局——多利用河湖水系、道路城墙等线性因素,形成纵横向绿带,放射环状绿带网。特点:有利于表现城市环境艺术面貌。(3)、楔形绿地布局——利用从郊区伸入市中心由宽到窄的楔形绿地组合布局,将新鲜空气源源不断地引入市区。特点:有利于改善城市的小气候,也有利于城市艺术面貌的体现。(4)、混合式绿地布局——是前三种形式的综合应用,可以做到城市绿地布局的点、线、面结合,组成较完整的体系。特点:能使生活居住区获得最大的绿地接触面,方便居民游憩,有利于就近地区小气候与城市环境卫生条件的改善,有利于丰富城市景观的艺术面貌。第四章城市公园绿地规划1.概况1.1概念公园绿地主要包括各类城市公园,街头游园等绿地形式,其数量和质量,是衡量城市园林绿化水平的重要标志。1.2城市公园绿地规划的要点⑴测算城市公园绿地的合理发展规模,并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平衡⑵确定公园绿地的选址⑶公园绿地分类规划⑷公园绿地详规导则①、必要性原则:依据城市性质,城市结构和用地布局,在下列用地范围应布置一定面积的公园绿地:城市主要出入口、自然与人文景观集聚地、公共设施和居住区附近用地。②、可能性原则:具有下列特征和条件的用地,宜优先选作公园绿地:现有山川河湖、名胜古迹所在地及周围地区,原有林地及大片树丛地带,城市不宜建筑地带(山坡,低洼地)。③、整体性原则:公园绿地布局应与改善城市街景和景观优化相结合。⑵确定公园绿地的选址公园绿地选址、确定性质与规模及出入口方位、绿化指标控制、艺术风格与景观特色、近期确定建设的重点公园绿地规划设计意向等。结合历史遗迹与滨水地区建设公园绿地和游览空间,是创造城市景观特色,反映城市历史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第二节综合性公园

2.1概念

综合性公园是城市公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它不仅为城市提供大面积的绿地,而且具有丰富的户外游憩活动内容,适合各种年龄和职业的城市居民进行一日或者半日的游赏活动。它是群众性的文化教育、娱乐、休息的场所,并对城市面貌、环境保护、社会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2.2综合性公园的分类(1)全市性公园。为全市居民服务,是全市公共绿地中,集中面积最大、活动内容和游憩设施最完善的绿地。公园面积一般在100hm以上,随市区居民总人数的多少而有所不同。其服务平径约为2-3KM,步行约30--50分钟到达,乘坐公共汽车约10--20分钟可到达。(2)区级公园。在面积、人口较大的城市中,为一个行政区的居民服务。公园面积依该区居民的人数而定,园内一般也有比较丰富的内容和设施。3.综合性公园的功能综合性公园除具有绿地的一般作用外,对丰富城市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方面的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