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讲 苏俄社会主义建设_第1页
第26讲 苏俄社会主义建设_第2页
第26讲 苏俄社会主义建设_第3页
第26讲 苏俄社会主义建设_第4页
第26讲 苏俄社会主义建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6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程标准:(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沙俄苏俄

苏联

独联体1917年十月革命1922年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

俄国(苏联)发展线索:1917-1924勃列日涅夫1924-1953列宁1953-1964戈尔巴乔夫1964-1982赫鲁晓夫1985-1991斯大林【苏联不同时期的领导人】连一连一、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P94(一)探索——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夏-1920年底):2、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1)背景:(2)目的:(3)主要内容:(4)特点:(5)评价: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御敌卫权,并实现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新生政权面临内外交困的考验。(农业、工业、贸易政策和劳动制)。

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起初,几乎没有实验的机会,因为生存斗争比其它任何事情都重要。”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如何理解“起初,几乎没有实验的机会,因为生存斗争比其它任何事情都重要”?⑴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猖獗,企图扼杀新生苏维埃政权。⑵物资奇缺,经济极端困难。内忧外患,形势严峻一、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P94(一)探索——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夏-1920年底):(3)主要内容:P94(4)特点:①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特色;②国家支配控制一切,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开始。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农业余粮收集制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实物配给制分配普遍义务劳动制。否定私有制否定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依靠行政和军事手段一、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P94(一)探索——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夏-1920年底):(5)评价:①积极(战时):②局限(内战结束后):

为战胜敌人提供物质保障,保卫和巩固了新生政权。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损害了农民利益;引发了严重的政、经危机。结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时期中,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一项特殊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仅仅是探索历程中的一次尝试)。思考:根据上面这段文字,马克思描绘的社会主义是一个怎样的社会?材料: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共产党宣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企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义务劳动制、配给制马克思构想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取消商品和货币按劳分配(3)能否直接从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材料: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引自《苏联兴亡史》既然不能通过战时共产主义的办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列宁接下来采取了什么措施?材料:……最严重的事件是,作为彼得格勒门户的海军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了反布尔什维克政府的兵变。这里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十月革命中,曾作为布尔什维克党的支持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l921年初,他们出于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强烈不满,在基地举事,提出‘贸易自由’、“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的口号,夺取了当地政府的权力。1、结合课文和上述材料,新经济政策实施前,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什么样的困境?背景: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一、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一)探索——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夏-1920年底):2、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P95(1)背景:(2)目的:◆根本:◆直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海军基地兵变。

探求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途径和巩固工农联盟之需。一、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一)探索——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3)主要内容:P95(4)实质(5)特征:(6)意义:(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制)。◆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逐步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突出特征(实质)(3)内容(4)实质:利用商品、市场和价值规律的方式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它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新经济政策对中国有何启示?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一、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一)探索——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夏-1920年底):2、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3)主要内容:P95(4)实质:(5)意义:P95◆促进了经济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和新生政权;◆为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找到了一条适合的正确道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此时的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完成。——《大国崛起》

1925年,苏联基本完成经济恢复后,国内外面临着怎样的问题?斯大林是如何解决的?更令人不安的是富农及其支持者的力量不断增长。由于……富农公开敌视苏维埃政权。他们生产了大部分剩余粮食,所以,采取的报复手段是:或者减少自己的产量,或者不把粮食拿到市场上出售,以迫使价格上涨。因此,苏维埃发现为城市居民提供粮食越来越困难了;敌对的富农能够随意使城市居民挨饿。

——瞿秋白《饿乡纪程》(1):西方资本主义的封锁和包围(2):富农对苏维埃政权的敌视和城市粮食的供应困难;苏联工业的极其落后。伟大导师列宁的逝世(1924年1月21日)列宁死后斯大林执政一、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一)探索——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1、斯大林模式:(2)原因:客观:基本:主观:个人因素:(二)形成——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P95含义: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外国资本主义包围和威胁。本国落后的国情和文化历史传统的制约斯大林的专断独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认识不足。(急于求成心理)(1)含义1、斯大林模式:2、主要内容:一、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一)探索——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1)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

1925年开始):(2)农业集体化运动(1928年开始):(二)形成——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措施:全盘集体化。◆措施:推行五年计划。◆结果:高中集中的政、经体制建成。P961、斯大林模式的成因:2、主要内容:3、标志:4、特征:一、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一)探索——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①经济:②政治:③分配:(二)形成——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单一的公有制。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个人崇拜风盛行。平均主义严重。1、斯大林模式:2、主要内容:3、标志:4、特征:5、评价:一、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一)探索——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二)形成——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三)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积极(1)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2)经济实力快速增长,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弊端(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2)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3)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4)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结论:“斯大林模式”与西方模式与中国模式的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化农庄资本主义大农场农业制度农、轻、重协调发展优先发展重工业先轻工业后重工业工业化道路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所有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斯大林模式西方模式(英)二、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尤其农业集体化)日益显著(2)赫鲁晓夫上台2.主要措施农业:①改农产品义务交售制为收购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②鼓励农民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③大规模垦荒,扩种玉米。工业:①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部分权利;②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⑴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重点是农业,收效甚微,但取得一定成就

⑶无法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3.评价

⑵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有利推动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二)勃烈日涅夫改革1、背景:国内形势: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国际形势:苏联与美国争霸,苏联处于劣势地位;2、内容:(1)管理经济的方法: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②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2)工业(重点):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3、评价(1)前期:经济增长加快,政局稳定,军事力量大大增长,成为唯一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在美苏争霸中逐渐处于优势地位;(2)后期: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加重,经济发展陷入停滞状态;1.背景:政治:经济:外交:2.开始:(三)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停滞、生活水平下降体制僵化、矛盾尖锐美苏争霸、国际形象受损1985年3.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