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认识过程(二)
第一节记忆一、记忆的概述(一)什么是记忆自19世纪末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lls)开创记忆试验室以来,记忆问题一直受到心理学家、生理学家的重视,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研究认为,记忆(Memory)是人脑对过去经验反映的心理过程。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与理论、体验过的情绪情感、练习过的动作等都可以在人脑中留下不同程度的印象,其中有的能保留相当长的时间,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复现,有的则被渐渐遗忘。1一、记忆的概述(一)什么是记忆人在感知过程中所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当事物不再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时候,并不随之消失,而能在人的记忆中保持一个相当的时间,在一定条件下,还能重现出来。例如我们从前看过一幅画,现在这幅画不在面前,还能把它的内容大致想起来。
记忆主要以回忆和再认的方式表现出来。以前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目前,把对它的反映重新呈现出来,叫做回忆;客观事物在目前,感到熟悉,确知是以前感知过的,叫做再认。例如我们以前听过一个曲调,若能不看乐谱把它哼出来,便是回忆;若别人演奏时能听出是以前听过的,便是再认。
第二章认识过程(二)
第一节记忆2第二章认识过程(二)
第一节记忆一、记忆的概述(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就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通过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的方式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记忆从人反复感知一定的客观事物,借以形成较巩固联系的识记过程开始,经过保持过程进一步巩固已形成的联系。识记和保持的内容一定条件下可以恢复,这就是再认或回忆。它与感知觉有着明显的区别。感知觉是对当前直接作用着的事物的反映,而记忆则是对过去经历的事物的反映。
3第二章认识过程(二)
第一节记忆一、记忆的概述(一)什么是记忆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记忆过程中的这三个基本环节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没有识记就谈不上对经验的保持,没有识记和保持,就不可能对经验过的事物进行再认或是回忆。因此,识记和保持是再认或回忆的前提,再认或回忆则是识记和保持结果的体现,并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识记和保持的内容。
4第二章认识过程(二)
第一节记忆一、记忆的概述(一)什么是记忆其作用:1.记忆使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
(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练习过的动作)
2.记忆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也有重要作用。(积累经验、形成经验,促进心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促进个性的形成)
3.记忆联结着人们的心理活动的过去和现在,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机能,有了记忆,人才能积累经验、发展智慧。
5第二章认识过程(二)
第一节记忆一、记忆的概述(二)记忆的种类记忆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1.形象记忆、语词—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不仅感知过的事物能保持于记忆,而且思考过的问题、理论,接触事物时体验的情绪,经过练习做过的动作,都可能记忆。就内容来说,记忆可分为感知形象的记忆、语词概念逻辑的记忆、情绪的记忆和动作的记忆。例如游过滨湖公园后,可以想起湖水的形象,就是形象的记忆;对于抽象概念,如“逻辑”“理性”等意义的记忆是概念的记忆;第一次听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歌声时,如何感到兴奋鼓舞,现在还清楚地记得,这是情绪的记忆;多年前学会打字、游泳,现在还都会做,这是动作的记忆。6第二章认识过程(二)
第一节记忆一、记忆的概述(二)记忆的种类
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形象记忆中的内容主要是事物的感知特征,他们可以是视觉的,也可以是听觉的、嗅觉的、触觉的或味觉的。
词语——逻辑记忆是以词语所概括的逻辑思维结果为内容的记忆。这种记忆保持的是事物的性质、意义和关系。
情绪记忆是以曾经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这种记忆往往是一次形成的,而且比较深刻,经久不忘。
动作记忆是以过去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7第二章认识过程(二)
第一节记忆一、记忆的概述(二)记忆的种类2.感觉(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根据记忆过程中储存容量大小和储存时间的长短,可将记忆分为感觉(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瞬时记忆或感觉记忆。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凡是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均能有可能进入瞬时记忆,这些刺激如果受到注意就会转入短时记忆,如果没有受到注意,就会很快消失。其特点一是保持时间很短,二是贮存的方式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三是贮存的容量很大。
8第二章认识过程(二)
第一节记忆一、记忆的概述(二)记忆的种类短时记忆是指一次经验后,信息保持大约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的特点是:第一,信息保持的时间必瞬时记忆稍长,但最长也不超过一分钟。第二,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大约是7±2个组块。组块是指人们生活中的一个熟悉的记忆单位,它可以是一个数字、一个汉字、一个字母,也可以是一组有意义联系的信息单位。要想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大记忆单位即组块的容量。第三,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是一种直接参与人们当前活动的、实际起作用的记忆,是当前一刻心理活动的中心。
NEXT9小实验:组块化组块是短时记忆信息加工的单位。它可以是字母、单词、句子甚至更大的单位。每一个单位的内部是由非常熟悉的内容组成。短时记忆的容量实际上取决于组块的大小。也有人(如Simon,1974)认为,如果组块较大,则短时记忆的容量只有4—5个组块。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复述,就进入了长时记忆。如果得不到复述就会随时间而自动消退。请你读一遍下面的一行随机数字,然后按照原来的顺序,尽可能多地默写出来:10小实验:组块化1863945284976HJMROSFLBTW11小实验:组块化185119211839193719351851,1921,1839,1937,1935EARTVCIAFBTGMGEUSAEAR--TV--CIA--FBT--GM--GE—USA12通过组块来节省工作记忆的空间
组块(chunking)是指将分离的项目组合成较大的和有意义的单元的加工过程(G.Miller,1956)。通过组块可以扩大工作记忆的信息容量,提高工作记忆的加工效率。例如,请你观看下列字母5秒钟:AEEEGGIIIILNNNNRRSSTT然后,请你盖住上述字母,并试着写下这些字母(顺序不限)。尽管相同字母被排在一起,且按字母表的顺序排列,你仍然难以将它们全部记住,因为这21个字母大大地超过了工作记忆的容量。然而,同样是这些字母,如果以下列方式呈现:LEARNINGISINTERESTING(学习)(是)(有趣的),现在,你想记住这些字母便没有任何困难。因为它们已被“组块”,变成了三个有意义的词(三个信息单位,而不是二十一个),并成为一个有意义的句子(一个信息单位)。返回13第二章认识过程(二)
第一节记忆一、记忆的概述(二)记忆的种类长时记忆是指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上乃至终生的记忆。长时记忆阶段,是短时记忆中贮存的信息经过复述、编码,与个体经验建立了丰富而牢固的意义联系,就可能转入长时记忆系统中。这些信息在个体需要时可以被检索并提取,从而得到再现。其特点是:第一,信息保持的时间超过一分钟,包括数日,数月,数年,乃至终生。这是长时记忆与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的最主要的区别;其二,长时记忆的容量极大,包括人所记住的一切经验。任何信息只要得到足够得复习,均能保持在长时记忆中。14第二章认识过程(二)
第一节记忆一、记忆的概述(二)记忆的种类瞬时(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作为三种记忆系统,他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1.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它所留下的痕迹为瞬时记忆,没注意便消失。如加以注意,就转入短时记忆,不及时复述则遗忘。如加以复述,并编码归类就转入长时记忆,在长时记忆内储存。2.在一定条件下又可提取出来。提取时,信息从长时记忆被回收到短时记忆中,从而被意识到。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如受干扰或其他因素的影响,也会产生遗忘。15信息输入注意外界刺激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消失痕迹消退遗忘干扰或痕迹消退遗忘干扰或缺乏回收提取16第二章认识过程(二)
第一节记忆二、记忆表象(一)什么是记忆表象前面谈到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与理论、体验过的情绪情感、练习过的动作等都可以在人脑中留下不同程度的印象,都可以是记忆的内容,其内容是多种多样的。不仅有抽象的词的记忆,而且也有具体的形象的记忆。记忆表象便是记忆内容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同时也是表征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该事物的形象。又简称表象。记忆表象具有两个重要特征:
1、形象性2、概括性
17第二章认识过程(二)
第一节记忆二、记忆表象(一)什么是记忆表象表象与直接知觉的对象的区别是:第一,表象不如知觉对象那样鲜明,总要模糊、暗淡一些;第二,表象不如知觉那样完整,在表象中出现的只能是客观事物的某些突出特征,而不能反映客体的一切特征或属性,这叫表象的片段性;第三,表象也不如知觉对象稳定。表象通常只能保持极短的时间,当重新唤起时,它所代表的事物的特征又有了改变。
18第二章认识过程(二)
第一节记忆二、记忆表象(二)记忆表象的种类对记忆表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首先,根据记忆表象产生的感觉道,可以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像以及嗅觉、味觉和触觉表象等。其次,根据表象的概括性程度,可以分为个别(单一的)表象和一般(综合的)表象。(三)记忆表象的作用记忆表象在人们在认识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记忆表象的形象来看,它与知觉相似;从记忆表象的概括性来看,它又和思维相似。因此,记忆表象是介于知觉与思维的中介环节,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19记忆表象与生理及其他认知过程的关系:
心理活动(认识过程)生理活动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想象等
感知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介于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心理活动是介于知觉与思维的中介环节,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形象性、概括性)20第二章认识过程(二)
第一节记忆三、记忆过程的分析(一)识记1、什么是识记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环节,是一种反复认识某种事物并在脑中留下印象,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2、识记的种类
根据识记有无明确的目的,需要在多大程度上作意志上的努力,可以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1)无意识记无意识记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作意志上的努力的识记。无意识记表明了凡是发生过的心理活动都会在脑中保留印迹。但是这种印迹有深有浅,深的可以保持较久的时间,有的甚至终生难忘;浅的,事过境迁,就不复有所记忆了。21第二章认识过程(二)
第一节记忆三、记忆过程的分析人们的许多知识是通过无意识记积累起来的。但无意识记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无意识记缺乏目的性,识记的内容则往往带有偶然性和片面性,仅靠无意识记是不可能获得系统的,精确的科学知识的。(2)有意识记有时识记是一种有预定目的、按一定的方法和步骤、需要作意志上的努力的识记。有意识记是一种特殊而复杂的思维活动参加的活动,它要求人们有高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22第二章认识过程(二)
第一节记忆三、记忆过程的分析2、识记的种类
识记又可按材料的性质以及我们对于材料的理解程度,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1)机械识记机械识记是一种只着眼于材料外表本身、主要依靠按材料前后顺序的多次重复而进行的识记。(2)意义识记意义识记是一种主要着眼于材料内容本身、主要依靠对材料内容在意义的理解而进行的识记。23第二章认识过程(二)
第一节记忆三、记忆过程的分析(二)保持和遗忘1、保持
保持是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并得到巩固的过程。它是记忆过程的中心环节。它不仅为巩固识记所必须,而且是实现再认或回忆的重要保证。没有保持,也就无所谓记忆。记忆对知识经验的保持并不是像计算机对输入信息的存储那样,可以原封不动的保持不变。记忆的保持过程乃是一个对识记材料积极进行加工、进行系统化、概括化的掌握的过程,因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记忆所保持的材料,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性质上都会发生一些变化。24第二章认识过程(二)
第一节记忆三、记忆过程的分析(二)保持和遗忘1、保持
首先,保持的内容在数量上的变化。表现为以下两个特征,一是识记内容的保持量会随时间的推移呈减少的趋势;二是在一定条件下显示出记忆的恢复或记忆的回涨现象。记忆的恢复或记忆的回涨是指主体学习后过几天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要高的记忆现象。
其次,保持的内容在性质方面发生变化。其的特征一般表现在:(1)内容简略概括,不重要的细节将逐渐趋于消失;(2)内容变得更完善、合理和有意义;(3)内容变得更具体或者更为夸张和突出。(如巴特莱特的试验说明了这一情况)25巴特莱特的试验:记忆过程中图形的变化26第二章认识过程(二)
第一节记忆三、记忆过程的分析(二)保持和遗忘1、保持产生这些变化的基本原因大致是:(1)在识记所给予的材料以后,获得了新的经验,在新经验的影响下,形成了一些新的印迹,改变了旧的印迹;(2)受兴趣、情绪以及不同任务的影响,使得某些方面的经验占据优势;(3)在对事物的最初知觉里,发生了初期的泛化现象;(4)通过思维的回忆也就和受到了思维的影响。27第二章认识过程(二)
第一节记忆三、记忆过程的分析(二)保持和遗忘2、遗忘(1)遗忘及其规律
遗忘是指对过去曾经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是产生了错误的再认或回忆。它是与保持相反的过程。遗忘有种种情况,能再认不能回忆叫做不完全遗忘;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叫做完全遗忘;一时不能想起,但有了条件,记忆还可能再恢复叫暂时性遗忘;对识记材料永远不能再认或回忆叫永久性遗忘。28表3不同知识的遗忘曲线比较表2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保持曲线):
其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人类对知识记忆的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的最初的一段时间内遗忘得比较快,而后逐渐变慢,曲线成L型。并且,对越有意义的知识,遗忘得越慢。表1不同时间间隔后的记忆成绩29第二章认识过程(二)
第一节记忆三、记忆过程的分析(二)保持和遗忘2、遗忘(2)遗忘的机制关于遗忘的机制。说法很多,但得到了心理学实验证实的观点是干扰说。研究表明,性质上和时间上相互接近的经验,可以相互促进,也可以相互干扰。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前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称为倒摄抑制。30第二章认识过程(二)
第一节记忆三、记忆过程的分析(二)保持和遗忘2、遗忘(3)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学习的程度材料的系列位置31第二章认识过程(二)
第一节记忆三、记忆过程的分析(三)再认与回忆1、再认
再认是对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再度感知时,觉得很熟悉,确认是以前感知过的,这就是再认。对事物的再认可能有不同的速度和不同程度的确定性。这决定于下述两个条件:
第一,对旧事物的识记的巩固程度;第二,当前呈现的事物同已感知过的事物相类似的程度。在再认发生困难情况下,就会转化为回忆过程。再认常常依靠各种线索。32第二章认识过程(二)
第一节记忆三、记忆过程的分析(三)再认与回忆2、回忆
回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也就是我们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并不在眼前,由于一定条件的诱发,我们在脑中重现了这事物的映象,这就是回忆。
回忆是以联想为基础的。所谓联想,是一种在头脑中的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的心理活动。在回忆过程中,联想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回忆有困难的时候,联想常常是帮助
33第二章认识过程(二)
第一节记忆三、记忆过程的分析(三)再认与回忆我们进行回忆的一种有效方法。联想具有以下规律:Ⅰ接近律;Ⅱ相似律;Ⅲ对比律;Ⅳ因果律3、回忆和再认的区别:
回忆和再认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记忆的第三个重要的环节,只是保持的程度不一样,和再认比较,回忆相对困难些。一般来说,能回忆的都能再认,但能再认的不一定都能回忆。34第二章认识过程(二)
第一节记忆四、记忆的品质
(一)记忆的敏捷性;(二)记忆的持久性;(三)记忆的准确性;
(四)记忆的准备性。35第二章认识过程(二)
第二节思维一、思维的概述(一)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或者说是以已有的知识和客观事物的知觉印象为中介,形成客观事物概括表征的认知过程。它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与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概括性、间接性和问题性是其三个基本的特征。1.概括性这是思维在其反应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征。它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抽取出加以概括。第二,将多次感知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36第二章认识过程(二)
第二节思维一、思维的概述(一)什么是思维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结论。这样通过对事物的概括认识,对事物一般特性和规律性的联系和关系的认识,是思维的第一个重要的特点--概括性。2.间接性从产生条件上看,思维具有间接性。人们在思维时,总是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事物的媒介(主要是语言符号),理解那些感官不能直接把握或不在眼前的事物,已推测事物过去的进程,认识事物的本质,推知事物未来的发展。37第二章认识过程(二)
第二节思维一、思维的概述(一)什么是思维3.问题性思维还具有问题性。问题是引起思维活动的重要条件。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怀疑、焦虑和探究的心理活动倾向。这种倾向就推动了人们思维活动的进行。同时,思维还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都是以思维活动为中心的。38第二章认识过程(二)
第二节思维一、思维的概述(一)什么是思维思维与感知觉既有本质的不同,又有密切的联系。思维与感知觉的区别表现在:感知觉是对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它们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或个别属性,属于感性认识,而思维则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属于理性认识。思维与感知觉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感知觉是思维的基础,离开了对具体事物的感知,思维就无从进行;另一方面,思维是感知的提高和发展,感性认识材料如不经过思维的加工提炼,就只能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水平,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不能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质的飞跃。39第二章认识过程(二)
第二节思维一、思维的概述(二)思维和语言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极为密切。尤其是人类特有的抽象思维与语言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1、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约定俗成的的符号系统,是由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所构成的人类交际工具。个体掌握与使用语言的活动称为言语,它是一种心理现象。言语和语言是两个既不相同又紧密联系的概念。语言离不开言语活动,语言的形成40第二章认识过程(二)
第二节思维一、思维的概述(二)思维和语言1、语言和言语的关系和发展是在人具体的言语交际中实现的,并且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通过人们的言语才能发挥它的作用。而言语则是借助语言来进行的,个体只有借助语言中的词汇和语法,才能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接受别人的言语的影响。41第二章认识过程(二)
第二节思维一、思维的概述(二)思维和语言2、思维与语言的关系(1)思维和语言的联系语言是思维最重要的工具。思维之所以能反映不在眼前的事物,能推知过去,预测未来,就在于它是凭借语词所表示的概念进行的。人类凭借词汇组成的语句进行判断和推理,才使人的认识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了任何动物永远都远不能及的高度。而且语言是思维最合适的“物质外壳”,人的思维成果主要是借助语言表达的。但语言并非思维的唯一工具。人除了借助语言进行思维、表达思维成果之外,还可以借助动作、姿势和图画等其他符号表达自己的思维成果。42第二章认识过程(二)
第二节思维一、思维的概述(二)思维和语言2、思维与语言的关系(2)思维与语言的区别
①从两者的本质看,思维是观念的东西,是大脑的机能;语言是物质的东西,是人们思维和交流的工具。②从两者与客观事物的关系看,思维与客观事物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他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而语言与客观事物的关系是标志与被标志的关系,二者之间无必然联系。③从两者的构成要素来看,思维的基本单位是概念,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词。④从两者的规律性看,思维规律是全人类性的,而语言的语法规则具有民族性。
43第二章认识过程(二)
第二节思维一、思维的概述(三)思维的种类根据思维的过程中凭借物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直观)动作思维(也叫操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根据思维的结果是否经过明确的思考步骤和对过程是否有清晰的意识,可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可分为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根据思维过程中的指向性不同,可将思维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体育运动中,常见的思维为动作思维(也叫操作思维)与直觉思维。44第二章认识过程(二)
第二节思维二、思维的过程和形式(一)思维的过程思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在实现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规律的反映过程中,思维经历了一系列的环节。1.分析与综合(是思维最基本的过程)分析就是在头脑中把事情的整体分解为部分或把整体的个别特征、方面分解出来。(就是对事物的心理表征进行分解)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情的各个部分或不同特征、不同方面联合起来的过程。45第二章认识过程(二)
第二节思维二、思维的过程和形式(一)思维的过程2.比较、分类和系统化比较是在思想上确定对象之间异同的思维过程。比较是以分析、综合为基础的。分类是在思想上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类别的思维过程。系统化是在比较和分类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将一类事物按不同顺序与层次组成一定系统的思维过程。
46第二章认识过程(二)
第二节思维二、思维的过程和形式(一)思维的过程3.抽象、概括和具体化抽象是在思想上把各种对象或现象之间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舍弃其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概括是在思想上把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加以综合并推广到同类其他事物的思维过程。具体化是把抽象概括出来的原理,用来认识新具体对象的思维过程。上述各种思维过程经常结合着进行,不同的思维任务要求思维的过程不同,合理地组织和运用各种思维过程是顺利完成思维任务的保证。47第二章认识过程(二)
第二节思维三、问题解决(一)什么是问题和问题解决心理学里所指的问题,是指那些不能直接用已有知识处理,而必须间接用已有知识处理的情景。就是给定的信息和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克服的情景。所有的问题都包含三个基本成分:给定;目标;障碍。问题解决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方式之一。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境所引起的,按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识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阶段,使问题得以解决的活动过程。48第二章认识过程(二)
第二节思维三、问题解决(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问题解决中的思维活动过程可分成表征问题、设计方案、执行方案和评价结果四个阶段。1.表征问题——发现与分析问题2.设计方案——提出假设3.执行方案——执行策略4.评价结果——检验假设49第二章认识过程(二)
第二节思维三、问题解决(二)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1.动机与情绪图1动机水平与解决问题效率的关系图2问题难度与适宜动机强度的关系50第二章认识过程(二)
第二节思维三、问题解决(二)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2.对问题情境的知觉问题情境是指呈现问题的客观情境(刺激模式)。问题情境对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影响。(1)情境中物体和事物的空间排列不同,会影响问题的解决。(2)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越接近,问题就越容易解决。
51第二章认识过程(二)
第二节思维三、问题解决(二)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2.对问题情境的知觉另外,能否突破知觉情境的束缚,也是影响问题解决的一个重要因素。
52第二章认识过程(二)
第二节思维三、问题解决(二)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3.定势53视觉游戏--“爱之花”54视觉游戏--“隐藏拿破仑”55第二章认识过程(二)
第二节思维三、问题解决(二)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4.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例如,对于电吹风,一般人只认为它是吹头用的,其实它还有多种功能,可以做衣服、墨迹等的烘干器;砖,它的主要功能是用来建筑,然而我们还可以用它来当武器、坐凳等。功能固着影响人的思维,不利于新假设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56第二章认识过程(二)
第二节思维三、问题解决(二)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5.原型启发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其中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做原型。作为原型的事物或现象多种多样,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日常生活之中。例如,人类受到飞鸟和鱼的启发发明了飞机和轮船,由蒲公英轻飘飘随风飞行的启发制成降落伞,模拟蝙蝠定向作用的而设计出了雷达,模拟狗鼻而设计“电子鼻”。科学家们从动物的形态、动作和某些机体结构中获得启发,解决了大量的生产、生活和军事上的问题,并形成仿生科学。
57第二章认识过程(二)
第二节思维三、问题解决(二)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6.个性特征从事问题解决活动的是人,是有个性特征的人,人的个性特征对问题解决有着直接的影响。一个有远大理想、富于自信、有创新意识、勤奋、乐观、勇敢、顽强、坚韧、果断、勇于进取和探索的人,能克服困难去解决许多疑难问题;而一个鼠目寸光;畏缩、懒惰、畏难、拘谨、自负、自卑、遇事动摇不定的人,往往会使问题解决半途而废。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发明家和艺术家,都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积极的进取心。他们善于独立思考,勤于钻研,富于自信,勇于创新,有胆有识,有坚持力等。此外,人的能力、气质类型也影响对问题的解决。
58第二章认识过程(二)
第三节想象一、什么是想象
想象就是在头脑中创造新事物的形象,或者根据口头语言或文字的描述形成相应事物的形象的过程,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进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想象过程中,表象得到进一步的加工和组合,创造出新形象。这些新形象既可以是主体没有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或还没出现过的新形象。
59第二章认识过程(二)
第三节想象一、什么是想象想象是以组织起来的形象对客观现实的超前反映。乍看起来似乎是“现实超”的,其实,任何想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构成新形象的材料都来自生活,取自过去的经验,不可能无中生有的。想象的内容和其他心理过程一样,都来自客观现实。想象是反映客观现实的各种成分的形象组合过程,也是人脑反映客观现实的一种形式。60第二章认识过程(二)
第三节想象二、想象的分类根据有无预定目的,可将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一)无意想象
没有预定目的,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不由自主的进行想象,叫无意想象,也叫不随意想象。无意想象是最简单、最初级形式的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情况。根据巴甫洛夫的解释,梦是人们在睡眠状态下,大脑皮层抑制的不平衡,皮层某些部位的神经细胞抑制不深或处于微弱兴奋状态,暂时神经联系以料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美术创意课程设计教程
- 长高课程设计思路
- 高校直播营销课程设计
- 项目质量计划课程设计
- 除氧器课程设计思路例文
- 道路勘察课程设计案例
- 铜转炉吹炼课程设计
- GB/T 45049-2024土方机械纯电动液压挖掘机试验方法
- 2025年度工厂设备节能emc合同3篇
- 2024男方公司债务重组离婚财产分配协议3篇
- 高速公路初步设计汇报课件
- 航空油料计量统计员(初级)理论考试复习题库大全-上(单选题汇总)
- 申根签证申请表模板
-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及附录2023年8月
- 2022年浙江省事业编制招聘考试《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真题试卷【1000题】
- 认养一头牛IPO上市招股书
- GB/T 3767-2016声学声压法测定噪声源声功率级和声能量级反射面上方近似自由场的工程法
- GB/T 23574-2009金属切削机床油雾浓度的测量方法
- 动物生理学-全套课件(上)
- 河北省衡水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居民村民委员会明细
- DB32-T 2665-2014机动车维修费用结算规范-(高清现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