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媒体与教学的理论基础视听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科学理论信息素养12.1视听教育理论时间: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主要技术:幻灯、投影、电影、无线广播理论观点:戴尔(Dale)的“经验之塔”22023/2/53有目的的、直接的经验设计的经验参与演戏观摩示范野外旅行参观展览电影、电视录音广播静态图像抽象的经验观察的经验做的经验视觉符号言语符号2023/2/54最底层的经验最直接、最具体;越往上越抽象教育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过渡到抽象教育不能止于具体经验,要向抽象和普遍发展2023/2/55教育应该应用各种教学媒体使得学习更容易进行视听媒体的作用(比较)2023/2/5行为主义
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S--R)学习是个体在学习情景中,运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去认识、辨别,理解各个刺激之间的关系,增加自己的经验,改变认知结构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人
本
主
义2.2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联结、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斯金纳、桑代克、巴甫洛夫主要观点:(1)学习是刺激(S)与反应(R)的联结。(2)学习过程是渐进式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即随着错误反应不断减少,正确反应逐渐增加,形成固定的S-R联结,直到最后成功的过程。
2023/2/52023/2/5斯金纳箱2023/2/5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解释提问回答确认(刺激)(反应)错答(强化)正答上一步下一步强调强化对学习的重要性。斯金纳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由于强化的作用。如果一个行为发生后,接着呈现一个强化刺激,行为的强度就会增加。2023/2/5程序教学法的思路是:(1)把教学内容分成具有联系的小步子(2)要求学生作出积极反应(3)对学生的反应作出即时的反馈和强化(4)学生可视情况,自定学习步调,进度不必一致(5)学生尽力作出正确反应,以降低错误率。11这种程序教学原理已用于当今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评价: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教师放在主导地位,强调知识传授,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忽视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的人。当然,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也并不是完全过时的。行为主义的方法在教学中有时是非常有效的,例如:记忆英语单词、做操等等,只能反复练习,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12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布鲁纳、皮亚杰1314主要观点:学习是个体对事物经由认识、辨别、理解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个体在学习情境中,运用其已有认知结构去认识、辨别,以至理解各个刺激之间的关系,增加自己的经验,从而改变(扩大或提升)的认知结构,学习要通过主体的主观作用来实现,学习的产生是内发的、主动的、整体性的。特点:重智能的培养;重内部心理机制的研究1516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取知识的过程。17学习过程包含两方面的建构:对新信息的理解;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惟一标准的理解18“鱼牛”的故事19对事物的理解要依赖个人经验20这是什么?西方人心中的“苏州”3、人本主义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并不是不要教师的某种程度指导,而是反对将教师和书本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提出“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应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2122特点:强调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着眼于学生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和人格的自我实现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发现并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之处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和价值观重视学生对知识以外的能力的学习以便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评价: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研究行为,认知主义心理学强调研究认知,唯独情感领域一向被忽视。人本主义强调学习中的情感作用,强调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精神。向传统的教学观提出了挑战。但是,我们也需要看到,这种理论过分否定教师的作用,这是不太正确的。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23
七个认知科学理论
/158519.html242.3传播理论25定义: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传播的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交流、交换、扩散。2)社会传播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社会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B-R>传受双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4)经过符号中介。262.3.1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大众传播(1)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2)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3)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4)传播内容公开,有别于私下或内部传播活动。(5)延迟的反馈机制,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即时的干预能力。271、拉斯韦尔(1902-1980)的宣传与传播研究美国现代政治科学的倡始人之一《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1927)全面分析了一次大战中的宣传策略及其效果《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1948)三功能五要素形成了传播学的理论框架。社会传播的三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传播的基本过程:五W理论贡献:勾勒出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
缺陷:单向性和直线性。282.3.2传播学的四大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2023/2/529拉斯威尔模式(亦称“五W论”)WhoToWhomSaysWhatInWhichchannelWithwhateffect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体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1、忽略了对反馈的研究2、忽略了对动机的研究2.卢因(1890-1947)的把关人研究卢因(也有译为勒温的)-库特.卢因(KurtLewin,1890-1947)(以下称为卢因)是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独特地把物理学中的场论运用到社会学心理中,对于场论、对于群体动力论的研究都发出耀眼的光芒,而捎带的对“把关人”的提出,则足以在新闻传播学青史留名。
群体动力学:卢因在1939年发表的《社会空间实验》一文中首次使用了“群体动力学”这个概念借以标明他要对群体中各种潜在动力的交互作用、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群体成员间的关系等去做一种本质性的探索。
媒介“把关人”,实际上指媒介的信息不是客观中立的,是由传播者或组织对传播的信息进行选择、过滤、筛选和决定后的“把关”行为,提供给受传者经过整理和加工过的信息。这种信息依据媒介的方针、利益得到优先入选和传播。媒介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其中有记者、编辑的个人活动,但“把关”的总体上是传播组织的政策、立场、方针的体现。
303.霍夫兰(1921-1961)与说服效果实验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二战中应邀担任美国陆军部心理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说服效果研究。研究军内教育电影对提高士气的作用和效果,重点在于揭示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大众传播实验(1949)》整理战时的研究成果。《传播与说服》(1953)。贡献:
1)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定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依据。2)将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3132
4、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与经验性传播学研究
奥地利籍犹太人,流亡者。两极传播理论的提出者。1940年,与卡兹一起进行伊里调查(《人民的选择》)。提出假说:1)政治既有倾向2)选择性接触机制3)意见领袖。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发挥影响。贡献:1)否定了子弹论,开创了有限效果论。2)“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制作者”。把传播学引向了经验性研究的方向,不断改进抽样调查技术和量化分析方法。1946-宾夕法尼亚大学工学院-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计算机革命的开始。贝尔实验室发明晶体管技术。1948年,麻省理工学院的威纳出版《控制论》,几乎同时,贝尔实验室的香农提出他的《信息论》。香农(1916-)的信息论与传播学美国传播学家坎贝尔指出,信息论是一位工程师的发明。这位工程师就是香农。1948年,香农在《贝尔系统技术学刊》系统提出信息论观点。香农认为何谓信息:任何事物都具有自己内在的属性或规律,这些属性和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或能量的型式表现出来信息具有帮助我们消除对事物的不确定性的功能,并影响着我们选择或不选择某种行为的概率。332.3.3信息论对传播学的贡献
信息论的一个直接冲击是使传播学者感受到了传播的普遍性:信息的传递和交流都属于传播的范畴,而作为社会科学的传播学的任务,就是在考虑到人类的社会传播与其他形态传播的共性和共通规律的同时,研究和揭示它的个性和特殊规律,使传播学成为文理交融学科的起点。香农的信息论使信息与人的行为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从而为传播学开辟了更广阔的视野。人类传播中所交换的符号,也都属于信息的范畴,只不过具有更复杂的精神内容(意义)罢了。34香农还与韦弗提出了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传播的数学理论》)缺陷:直线性和缺乏反馈机制,贡献:开辟了以图解方式建构传播模式的先河,此后成为建构传播模式的基本方法。他还提出了“噪音”、“冗余信息”问题等新课题。他的信息理论还解决了信息的量度问题,为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35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前语言传播时代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的特征以语言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的形成,是一个体内信息功能体外化和社会化的过程。362.3.4人类的传播现象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不是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进程
一、口语传播时代小规模的近距离社会群体或群落内的信息传播。特点:近距离传递和交流记录性差
二、文字传播时代
特点:信息的长久保存扩展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空间
使人类文化传承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37三.印刷传播时代特点:复制文字信息,对信息批量生产四.电子传播时代1.形式:有线、无线
2.特点: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象信息系统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大脑开始体外化
38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
1.美国传播学家A.哈特关于传播媒介发展概略图:(1)示现的媒介系统-人的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的媒体。口语、体态语。(2)再现的媒介系统-部分依赖机器,物质工具或机器。绘画、文字、印刷、摄影等。
(3)机器媒介系统-完全依赖机器,需要使用机器。电信、电话、唱片、广播、电视、计算机通信等。
2.人类传播活动发展的趋势:
(1)传播手段日益丰富(2)人体信息功能日益扩展(3)体外化信息系统日益独立393.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著名观点:媒介即讯息从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具体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
40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概念的提出: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日本、美国等发国家最早提出。日本的林雄二郎《信息化社会》(1969)。日本经企厅经济审议会《日本的信息化社会:视点与课题》(1969)。41
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一.符号的定义符号:信息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日本学者永井成男的观点:X和Y二.信号与象征符美国符号学倡始人皮尔士将符号分为十类66种。通常的二分法:信号和象征符
德国卡西尔认为:信号具有物理性质,象征符具有人类语义性质。422.3.5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1.信号特点
(1)自然的因果性,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2)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2.象征符特点
(1)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
(2)表示具体的事物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
(3)不是遗传的通过传统、学习来继承的。
(4)可以自由创造的。
英国霍克斯认为:语言是典型的象征符体系。
莫里斯认为:象征符是符号的符号。43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非语言符号类别:(1)语言符号的伴生物,又称为副语言。声音文字(2)体态符号(3)物化、活动化、各式化的符号。非常广泛四.符号的基本功能符号是人类传播的介质,人类只有通过符号才能相互沟通信息。符号的基本功能:(1)表述和理解功能(2)传达功能(3)思考功能44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1.传播者-信源,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2.受传者-信宿,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反馈影响传播者转换3.讯息-受传双方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是能够表达完整意义的信息。4.媒介-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是连接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纽带。5.反馈-双向性和互动性,获得反馈是传者的目的,发出反馈是受者能动性的体现。
452.3.6人类传播的过程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模式: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美国学者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1948)第一次提出1.5W模式(拉斯韦尔程式):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后来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就是沿着拉氏的思路形成的。缺陷:单向直线模式,没有解释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462.“数学模式/香农韦弗模式”美国的两位学者香农、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1949)提出了“数学模式/香农韦弗模式”这个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为传播过程的研究进一步提供了重要的启发,导入了噪音的概念。
不足:缺少反馈的环节(单向过程在电子通讯中是存在的,如电视台的发射器和电视机之间的电子信号的传输和接收),不能完全应用于人类传播。472023/2/548香农—韦弗模式反馈信源编码信道译码信宿干扰香农(Shannon)传播理论模式“重叠”的观点:即传者与受者之间有共同经验,强调传播的可接受性;“反馈原理”:受者对传者的反馈,传者可以根据这些反馈调整设计或修改传播内容,使之更适合受者需要,提高传播效果。2023/2/549三.传播过程的特点
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形式上体现为有特定渠道中的流动
实质上是双向互动作用与反作用
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
各环节和要素的作用各有先后次序,按讯息流向依次执行功能,体现为一环扣一环。
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传播过程的结构:该过程中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总体。
特点: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形态上的链式结构。50
人内传播(intra-personalcommunication)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施拉姆引用温德尔·约翰逊对人们对话的前后过程的描述来阐释人的内部传播行为。这个过程体现为:人们首选通过感官接收外部世界的信息,然后在体内人尤其是大脑来处理这些信息,并把处理的结果转化为信息输出前的预备状态。512.3.7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人内传播的环节和要素构成:感受刺激、神经传导、大脑活动和肌体反应等。人的身体具有一般信息传播系统的特点:人体有信息接收装置(感官系统)、信息传输装置(神经系统)(“缺根筋”)、记忆和处理装置(大脑)输出装置(发声等表达器官及控制这些器官的肌肉神经)。日本学者渡边一央等人的“人的视听觉信息处理模式”,充分反映了人内传播的系统性。林黛玉的自我传播性格。52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互动的人内传播人内传播产生过程中的决定环节:
1.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2.由刺激感应的反应形式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3.由一般的动物感觉和心理到能动的人的意识的产生。53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和要素:1、感觉:人通过感官对事物的个别信息属性如颜色、形状、气味、凉热、软硬等作出的反映出发点2、知觉:即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分散的个别信息属性进行的综合。知觉的过程,是对事物整体的感性信息进行综合把握的过程。3、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4、概念: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5、判断: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定性的思维活动。6、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出未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的思维活动。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反应。林黛玉的自我传播的悲剧性。54人内传播的特点:
1.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它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作为一个体系统,它的输入源泉和输出的对象都是外部环境。2.人内传播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本质上它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3.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应,表现在意识和思维的生产性和创造性。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55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明确的互动机制。(一)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1863-1931)最早从传播的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系统研究。认为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重要的影响。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主我”(i)“客我”(me)人的自我意识在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也体现着这种互动。可见,人内传播具有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互动的介质是信息。56(二)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布鲁默(1990-1987)在《象征互动论》(1969)提出人能够进行自我互动(selfinteraction)。
(三)内省式思考
在我国的儒家思想:内省主要指的是人的自我修养,如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等论述。米德的观点:内省是在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时才会活跃。内省式思考的过程并不是封闭的,而是与周围的环境和他人有密切联系。内省式思考不仅是横向的社会过程,而且是联系过去和未来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57人际传播
一.人际传播的动机人际传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人际传播的动机:1.获得信息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3.自我认识和相互认识4.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美国社会学家库利(1864-1929)在《社会组织》(1909)提出认为:镜中我也是社会我,主要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58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
人际传播大致可分为面对面的传播和借助物质媒介(如信件、电话、电报等)的传播两种。
面对面传播的特点:
(1)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2)传播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多彩,特殊的情境会产生新的意义。
(3)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活动。
(4)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相对自由和平等。59三、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一)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语言是人际传播的核心媒体,声音语言是人际传播的基础媒体。(二)姿态的传播功能
日本学者船津卫认为,在传播中,体态具有五种功能:1.强调语言2.补充语言3.代替语言4.控制语言5.表达超语言的意义(三)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
服装、发型、化妆品、随身携带品等。(四)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
自我表达并不是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与他人和一定的社会价值或行为规范相联系的,应该符合一个社会普遍认可的真善美价值尺度。60群体一.群体的特征及其社会功能(一)群体的概念
日本社会学家岩原勉的定义:群体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群体的本质特征:目标取向有共同性“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二)群体的分类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利:初级群体(primarygroup)和次级群体(secondarygroup)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团体和一般群体。德国学家威瑟:依据组织性的强弱组织群体和非组织群体。61(二)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群体的社会功能:群体是将个人与社会连结的桥梁和纽带。群体对社会的意义:中观系统社会的组成部分,即部分社会有助于社会秩序社会分工与协作推动社会发展。群体对个人的意义: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也是个人参加群体的基本动机之一。群体是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群体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与手段。62二、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
群体传播-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岩原勉: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群体成立、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1.共同的目标和关心事项-群体凝聚力的核心。2.成员之间的协作意愿-个人参加群体并愿意为之做出贡献的动机。3.群体传播:群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生命线。(一)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的产生群体意识: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群体感情群体归属意识法国学者迪尔凯姆的观点:总体上属于集合意识63(二)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
群体规范: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群体规范的功能:群体规范作用:排除偏离性意见,控制群体内意见分歧和争论,保证群体决策和群体活动的效率。美国的凯利、沃卡尔特1952年实验证明,群体规范对群体内部和外部的传播活动都起作用。对外部传播活动的作用:群体规范与说服观点一致,则推动成员对观点的接受,加强说服效果;群体规范与说服观点相离,则阻碍成员接受对立观点,使说服效果衰减,甚至唤起“自卫”行为。64(三)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群体活动的基本原则-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这是群体协调统一的前提,也是个人社会合作性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什用实验证明:群体压力信息压力:多数人提供的信息趋同心理:遵从性莫斯考维西研究证明,群体中少数意见的中坚人物的作用不可忽视。影响力很大。65三.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集合行为(collectivebehavior):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如火灾、地震后的群众骚乱等。是一种非常态的群体行为。集合现象产生的基本条件:(1)结构性压力:危机状况。(2)触发性事件。(3)正常的社会化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集合行为中有着特殊的传播机制,其特殊性表现为—与人类正常的、有理性的传播行为相比,更具有非理性。66
这些特殊的传播机制主要有:
第一种: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集合行为中的传播的特点:信息本身的传播,情绪或感情的传播。暗示:不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群体暗示:更接近催眠暗示,表现为一味地盲信和盲从。参加者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使他对周围的信息推动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朋(1841-1931)的观点:被暗示性。群体感染: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的过程。成员失去理性的自控能力,而对外部的刺激表现出一种本能的反应。67第二种:群体模仿与匿名性模仿: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提出,他在《模仿的法则》(1890)一书中认为,社会上的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而“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模仿分为有意识模仿和无意识模仿。群体模仿:更多的表现为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性的模仿。匿名性:集合行为使人淹没在人群中,使正常人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在一种法不责众的心理支配下,做出种种宣泄原始本能冲动的行为第三种: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美国社会学家布鲁的观点:“循环反应”
集合行为中的主要信息形式是流言。流言—是一种信宿不明、无法等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播)不畅或功能减弱的时期。
68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流言的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流言通常是围绕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涉及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发生的。来自正规渠道的现有证据的信息不足、状况的暧昧性增加,会推动人们通过流言寻求信息。流言的分类:非紧急事态下的流言和紧急事态下的流言(集合行为中的流言)流言信息的奇异回流现象:新的信息圆心
流言不同于谣言69电报:电子媒介的出现(非大众传播媒介,但为大众传播提供了有效的传播手段)1838年,塞缪尔·莫尔斯发明第一台实用电报机。1844年,美国开设第一条电报线路。
G3电影:1895年,巴黎开办第一家电影院。广播:第一次进入家庭的大众电子媒介。1920年美国威斯汀豪斯公司获得从事标准广播的第一张正式营业执照。702.3.8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的发展
德国学者林格斯将电视、原子能、宇宙空间技术的发明并称为震撼现代社会的三大力量。1928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的WGY播出第一部电视剧。1941年,NBC、CBS开始商业电视广播。美国埃默里:电视的经济力量是惊人的。
电视媒介发展的革命:数字压缩技术多频道化。多媒体技术表现手段信息质量电脑和网络技术双向性和互动性。卫星传输跨国传播和全球传播71大众传播与现代信息环境
信息环境: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构成信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具有特定含义的信息符号。信息符号有告知性和制约性。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与客观环境产生了分离,“二次环境”,相对独立性,在人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也就具有了特殊重要的意义。大众传播在形成信息环境方面的优势:1.短时间内将同类信息传遍整个社会,造成普遍的信息声势。2.大众传播传达的信息的特性:公开性、权威性、显著性和直达性。使其具有先天优势。
72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麦氏理论在20世纪60~70年代在西方国家引起轰动。(一)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媒介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变化的决定因素。人类有了媒介才可能从事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是这个时代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为世界的方式,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麦氏是泛媒介论者,他的媒介的概念是广义的,不仅包括一般媒介,而且包括交通运输工具等。
73媒介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口语媒介——文字印刷媒介——电子媒介(部落社会)(脱部落社会)(地球村)媒介即讯息,这是麦氏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麦氏是把媒介作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变化的决定因素来看待的。74(二)媒介是人的延伸
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
文字、印刷媒介:视觉广播:听觉视觉文化的特点是集中于细节,并把细节从整体中分化抽象出来。从口语转向文字和印刷,实际上扩张的只是从人类感觉的集束中分离的一种感觉。电视:视听觉、触觉的综合延伸。这个观点的提出是为了说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这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75(三)热媒介与冷媒介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的时候不必进行热身运动。冷媒介:传递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这种分类没有一贯的标准,而且存在着逻辑上的矛盾。
启示: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762023/2/577传播环境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厂辞职报告范文
- 2025年聊城货运从业资格证继续再教育考试答案
- 2025工程投资合作协议合同
- 中国移动式注水站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广告制作合同3
- 2025食品代销合同书范本
-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免疫与病原生物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体育大学《电视学导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民间个人借款合同标准版
- 2025国营印刷厂劳动合同范本
- T∕GEIA 14-2021 华式箱式变电站试验导则
-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计划
- 小学“班级十星”评选活动实施方案
- 简约插画风校园教师读书分享会内容PPT汇报
- m3352系列光盘epc9200i l512liv128li用户手册
- 杂志、期刊印刷授权书、委托书(共2页)
- 对“体育后进生”进行转化教育的思考及策略
- 《复式条形统计图》PPT课件
- 排洪沟工程设计说明
- (完整版)高数_大一_上学期知识要点
- 身股制实施办法(新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