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服饰的演变传承_第1页
历代服饰的演变传承_第2页
历代服饰的演变传承_第3页
历代服饰的演变传承_第4页
历代服饰的演变传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组成员:历代服饰的演变传承中国自古就有“衣冠王国”之称,孔子说:“君子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可见中国服饰已不仅仅是裹体、御寒之物,而且成了中国等级尊卑、崇礼重教思想的一种物质载体。而如何穿衣,穿什么样的衣,则因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生产状况及生活方式而各有不同。一个社会的人们在一定时期会形成一些具有一定共性的衣着方式,其中包含着特定的社会文化信息,也就是服饰文化。在中国服饰的历史长河中,每个阶段都风格各异却又一脉相承,共同成就了服饰艺术之树的枝繁叶茂。远古时代,原始人为了御寒和保护皮肤,他们披树叶,裹兽皮,产生了原始衣服的雏形。(一)旧石器晚期:开始使用骨针和动物韧带劈开的丝筋缝制兽皮衣服。(二)新石器时期:先民已经能够用铁矿粉末和氧化锰将麻布染成不同颜色,出现了养蚕缫丝业。能够织造毛织物、麻织物,还创造了世界古代史上特有的丝织品。一远古时代服饰起源新石器时代·骨针1977年河姆渡遗址第四、第三文化层(距今7000-6000年)出土。确定了上衣下裳的形制和玄衣黄裳的服色。夏朝已经建立了一套与帝王的祭祀服饰冕服为中心的服饰制度。商朝,社会等级制度基本形成,服饰除了实用美化的功能外更有了阶级内涵。贵族穿丝绸衣服,服饰讲究有冠、蔽膝、纹饰、玉佩等标志性装饰物,平民穿粗布葛衣,奴隶衣不蔽体。西周时期,服饰成为礼仪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成了区分尊卑贵贱的工具。在不同的礼仪场合,不同等级的人必须穿着与其身份相适应的服饰。王室公卿为表示尊贵威严,在不同礼仪场合,顶冠既要冕弁有序,穿衣着裳也需采用不同形式、二夏商周时期颜色和图案。在最隆重的场合,帝王必须穿着十二纹章的冕服。《尚书·益稷》载曰:“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黼绣,以五彩章施于五色作服。”十二纹章就是以十二种固定的文饰,或织或画或绣在天子及诸侯的官服上。一种文饰称为一章,并以饰章的多寡来表示等级,而且一章有一个含义。十二章纹遂成为历代帝王上衣下裳的服章制度,一直沿用到清帝逊位、袁世凯复辟称帝。织绣工艺取得巨大进步,可在细薄轻软的绢罗上用精巧的锁绣工艺秀出繁复多变的图案花纹。服饰材料精细,品种繁多。如河南襄邑的花锦,山东齐鲁的冰纨、绮、缟、文绣风行全国。深衣的盛行和胡服的出现。深衣是中国古代服装的又一形制,即上下连属制。特点为方形领,圆形袖,续衽钩边,下摆不开衩。今之连衣裙、旗袍、藏袍也是古代深衣制的发展。胡服是战国时期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装。他们一般多穿短衣、长裤和革靴,戴皮帽。赵武灵王推行了“胡服骑射”。三春秋战国曲裾深衣直裾深衣秦汉时期官服制度包括冠冕、衣裳、鞋履、佩绶等各有等序。服饰的官阶等级区别更加严格。汉代的冠是区分等级地位的基本标志之一。主要有冠冕、长冠、高山冠(通天冠)、进贤冠等。“冠”古代是头上装饰的总称,用以表示官职、身份与礼仪之用。冠类在历代的演变中从形式可分为冠冕、巾帻、幞(fu)头、帽、盔,笠等,从身份也可分为帝王官吏、文人学士、武职将帅、后妃仕女,布衣、道释等几大类。古代男人到20岁,有身份的士加冠,没身份的庶人裹巾,劳动者戴帽。朝服依旧采用深衣制。四秦汉时期古代女子头饰的种类:1.凤冠:为古代后妃及诰命夫人之礼冠,冠上饰以凤鸾,真珠玉翠,多于大礼时戴用。明制,皇后礼服的冠饰有九龙四凤。明神宗定陵出土了四顶凤冠,龙凤数目各不相同。其中一顶为六龙三凤,龙在顶两端,口衔长串珠滴,似有戏凤之意。正面有三只展翅凤凰。冠后下方有左右各三扇博鬓,展开后如同五彩缤纷的凤尾。2.皇妃、公主、太子妃的凤冠九翚四风。翚是有五彩的雉。一品至七品命妇的凤冠没有凤,绣有不同数量的雉。

3.

莲花冠:因其形似莲花,故名。唐时已在士遮女子间流行,宋沿其制。冠上大多用金、翠羽等作装饰,颜色鲜艳,为官宦、士庶女子喜尚,一直很流行4.花冠:冠小仅束髻,冠上多有花饰,在明代仕女多好用。

5.巾帼:古时候的贵族妇女,常在举行祭祀大典时戴一种用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头饰,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其上还装缀着一些金珠玉翠制成的珍贵首饰。因巾帼这类物品是古代妇女的高贵装饰,人们便称女中豪杰为“巾帼英雄”,后人又把“巾帼”作为妇女的尊称。从汉朝开始,平民开始穿着精织服饰。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以表示出女性的文静与优雅。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另外,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西汉建元三年,张骞奉命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通向西方的陆路通道,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从此中国丝绸之路光耀世界,历魏晋隋唐,从未中断,史称丝绸之路。

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战争和民族大迁移,人民错综杂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相互渗透,促使汉族服饰和少数民族互相融合。这一时期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渐成主流,不分贵贱,男女都可穿用。袴褶服本来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窄腿裤,传入汉族地区后,演变为肥腿裤。为了行动方便,人们在衣服上扎上带子,类似今天的喇叭裤,成为一种时髦的服饰。女子衣着方便“上俭下丰”,衣着为襦裙套装,上衣短小,夏裙宽大,流行一时。五魏晋南北朝本图为杂裾垂髾(shao)女服展示图(根据传世帛画及壁画复原绘制)魏晋妇女衫裙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腰用帛带系扎,款式多为上俭下丰,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加上丰盛的首饰,反映出奢华糜丽之风。当时妇女的下裳,除间色裙外,还有其它裙式。南北朝时期裤褶的基本款式为上身穿齐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裤。这种服装的面料,常用较粗厚的毛布来制作。穿裤和短上襦,合称襦裤,但封建贵族必须在襦裤外加穿袍裳,只有骑马者、厮徒等从事劳动的人为了行动方便,才直接把裤露在外面。封建贵族是不得穿短衣和裤外出的。到了晋代这种习惯才有所改变。南北朝的裤有大口裤和小口裤,以大口裤为时髦,穿大口裤行动不便,故用锦带将裤管缚住,有、又称缚裤。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而统一,由战乱而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空前灿烂的景象。特种宫锦,花纹有对雉、斗羊、翔凤、游鳞直撞,章彩华丽。

彩锦是五色具备织成种种花纹的丝绸。刺绣,有五色彩绣和金银线绣等。天子、百官的官府用颜色来区分等级,用花纹表示官阶。隋唐五代时期女装是中国服装史上最为精彩的章篇之一,其中襦服裙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服饰。当时还流行长巾子,系用银花或金银粉绘花的薄纱罗制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带上,再披搭肩上,旋绕于手臂间,名曰披帛。女鞋一般是花鞋,多用于锦绣织物、彩帛、皮革做成。六隋唐五代时期六品七品文官绿袍朝服唐三品以上紫色朝服

电视剧《贞观长歌》中的道具四品、五品官员绯色朝服唐《簪花仕女图》服饰相比唐朝服饰的华丽丰满、生气勃勃,宋代服装表现的典雅、质朴、含蓄。服装样式变化不多,色彩也不如唐代鲜艳,流露出清淡静远的美感。宋代官服面料以罗为主,官服服色形制沿袭唐制,接近于晚唐的大袖长袍。宋代官服沿袭唐代章服的佩鱼制度,但官帽是平翅乌纱帽,君臣通服,成为定制。官员日常便服是小袖圆领衫和帽带下垂的软翅鏷头。妇女发式和花冠是当时对美追求的重点,最能表现宋代装束的变化,当时流行花冠和盖头。宋代服饰的典型代表是褙子。宋代男子从皇帝、官吏、士人、商贾等,女子从后、妃、公主、一般妇女都穿。宋代褙子的领型有直领对襟式、斜领交襟式、盘领交襟式三种。妇女穿直领对襟式。斜领和盘领二式在男子则穿在公服里面。七宋代章服佩鱼制度:鱼袋制度:是唐宋时官员依据品级高低佩戴不同的鱼袋以证明身份的等级制度。此制始于唐,盛于中唐至宋,宋以后衰弱,唐时鱼袋中配有随身鱼符,至宋时不在用鱼符,而是在袋上用金银线直接饰以鱼型。宋时只分金鱼带和银鱼袋,而紫金鱼袋和绯银鱼袋之说中的“紫”和“绯”分别是佩戴鱼袋官员的官服颜色。六品以下至庶人无袋可佩。武则天时改佩鱼为佩龟。宋代妇女的花冠辽金元时期,汉族服饰和少数民族的服饰进一步相互渗透转移,中国服饰文化进入更深层次的大融合。辽代是契丹族所建,契丹族服装样式单一,区别于汉族的右衽习惯,其袍都是左衽,男子一般穿窄袖圆领齐膝外衣,足下穿长筒靴,宜于马上作战射猎,妇女穿窄袖交领袍衫,长齐足背。契丹人有髡(kun)发习俗。金代服装大体承袭辽代,较为朴素。由于北方天气比较寒冷,服装材料以皮毛为主。男子辫发垂肩,女子辫发盘髻。元代早期服饰沿用宋代制度,汉官服饰仍多为唐氏圆领衣和幞(fu)头,蒙古族官员则穿合领衣,戴四方瓦楞帽。中下层最时兴圆领紧袖袍,宽下摆、折褶、有辫线围腰的辫线袄子,戴笠子帽。值得注意的是元代后妃的头饰是“顾故冠”。八辽金元穿左衽窄袖袍的契丹族妇女及穿圆领袍的男子(胡瓌《卓歇图》局部)

戴笠子帽、穿辫线袄的男子(河南焦作金墓出土陶俑)戴瓦楞帽、剃“三搭头”的元代男子戴顾故冠、穿交领织金锦袍的皇后(南薰殿旧藏《历代帝后像》)

元代男服辫线袄明代继承了唐宋时期幞头、圆领袍衫、玉带、皂靴,确定了明代官服的基本风格。明代服饰仪态端庄,气度宏伟,是华夏近古服饰艺术的典范。明代皇帝姓朱,遂以朱为正色,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用。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品级。文官的补子用鸟,武官用走兽,各分九等。明代官员的主要首服,沿袭宋元幞头而稍有不同。官员朝服时戴展翅漆纱幞头,常服时带乌纱帽。受到诰封的官员妻母,也有也有以纹饰区别等级的红色大袖礼服和各式凤冠霞帔。此外上层妇女已用高跟鞋,里高底和外高底之分。服饰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绿、桃红等色。劳动大众只需用褐色。明朱元璋还亲自设计方桶状黑漆纱帽(四方平定巾)是官职儒士的便帽,和六合一统帽(瓜皮帽)为平民百姓日常所戴。九明代明代官服戴四方平定中巾朱熹像六合一统帽清代服饰形制前所未有的庞杂繁多。形成满汉各异的着装特色。清初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一般平民男子都辫垂脑后,官员主要穿长袍马褂,亲王、君王用圆形补子,补子的鸟兽纹样和等级顺序与明朝大同小异。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朝珠。清朝官员还戴一种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和凉帽之分,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托一束孔雀翎,高级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圆斑)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卓著的大臣才被赏戴。汉族妇女服装基本上与明代服装相同,到晚清时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汉族妇女梳发髻。汉族女子缠足,满族女子不缠足,穿“花盆底”旗鞋。命妇服饰与官员朝服相同,唯独加上凤冠霞帔,十清代清代满人的马褂凤冠霞帔纬帽刺绣五彩金龙朝卦清琵琶襟马甲十一传统服饰图案中国传统服饰上的图案艺术丰富多彩,源远流长,不仅能美化服饰,而且还具有深刻的含义。传统织物纹样多以写生手法为主,龙狮麒麟百兽、凤凰仙鹤百鸟、梅兰竹菊百花以及八宝、八仙、福禄寿喜都是常用的题材,色彩鲜艳复杂、对比度高、图案纤细繁缛。如“三阳(羊)开泰”是绣三只羊仰望太阳。“六(鹿)合(鹤)同春”是绣鹿与鹤在一株常青树下。因此古时称天地四方为六合,鹿与鹤六合谐音,象征幸福长寿。中国传统服饰图案除了写实外,还善于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于线描式的以单线作纹样轮廓的手法,抓住形象的主要特征,在写实的基础上加以夸张、变形。同时,借助深浅不一的点,长短不齐的线、大小不等的面、似是非是的形,使之既富于变化而又不和谐的组合在图案之中。例如方格图案象征农田,彩条图案象征树林,这些都作为较固定的形式被保留下来。在色彩安排上,追求浓郁与厚重,对比强烈,常用细碎均匀的小面积对比,使色彩寓和谐于变化之中。在结构上,较多采用满地花的方式,讲求服饰的整体效果,显现出民族服饰图案独特的艺术魅力。十二中国传统服饰的特色1.服饰具有社会身份的含义。传统社会中人们的衣着质料主要是毛皮、绸缎和土布三种,皮毛和绸缎经济价值较高,一般只有家境富裕有一定财力的人家才买得起,比较贫穷的人家只能穿用以低廉价格购买或自己纺织制作的土布。历代统治者往往将这种服饰的社会身份区别标志予以人为的制度化,用法的形式规定一定社会身份的人只能穿用特定质料的衣着,形成服饰“礼制”,使衣着质料的区别被赋予了浓重的政治和伦理色彩。明清时代,这种服饰礼制尤严。2.中国传统服饰主要特点都为宽衣肥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