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单元: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_第1页
第2单元: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_第2页
第2单元: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_第3页
第2单元: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_第4页
第2单元: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约170万年前-1840年鸦片战争前)第二单元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第二单元

│阶段特征本单元应该分为两个时期:秦汉时期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所以阶段特征也应该分为两个阶段来总结。(一)秦汉时期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到220年魏国的建立,共400多年的历史。这一时期的总体特征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期,具体表述为:政治上,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开创了一整套加强统治的制度,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郡县制、监察制度等,对后世影响深远。经济上,封建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原先进生产方式开始向边疆传播;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开创了中国古代以人丁为主导的赋税征收体系标准。民族关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发展,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各民族间物质文化交流日益加强。对外关系上,基本上形成了中国古代积极开放的外交思想,开创了对外交往的标志路线——丝绸之路,外来文化——佛教也开始传入我国,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思想文化上,秦汉文化呈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展现了大一统和多民族的特色,展现了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遥遥领先于世界。值得一提的是秦汉也开创了文化专制的先河,同时开始确立了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二)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从220年魏国的建立到589年隋朝统一全国,共360多年的历史。这一时期的总体特征是承上启下,具体表述为:政治上,国家大分裂,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南北处于对峙状态,但分裂当中孕育着统一;地主阶级分化为士族和庶族,士族制度形成发展.经济上,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北方经济破坏与发展交替、发展相对缓慢,总体上南北经济差距逐渐缩小并趋于平衡,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民族关系上,继春秋战国时期之后再次掀起民族融合的高潮,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与新的生机,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文化科技方面,以数学和农学等为代表继续领先世界;佛教广泛传播,思想异常活跃,唯物论和唯心论斗争激烈;文学艺术承上启下、丰富多彩。课时4

│秦朝的统治和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课时4秦朝的统治和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考点梳理课时4

│考点梳理课时4

│考点梳理课时4

│考点梳理课时4

│考点梳理课时4

│考点梳理课时4

│考点梳理►探究点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作用(1)形成过程:首先是皇帝制度的确立。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包括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员的任免权,均由皇帝独揽。其次是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组织。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推行郡县制。(2)历史作用:略(3)特点: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皇帝直接任免各级官吏;皇帝从决策到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权借助于神权来巩固和加强;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课时4

│要点探究【知识延伸】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前者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后者是指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历代中央集权的措施表现出的共性是:限制相权;设置地方机构;加强思想控制;控制军队统帅等。例1

秦朝统一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关于下面的“秦朝统治机构示意图”,表述不正确的是(

)A.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B.秦律的颁行,说明秦朝是一个法治国家C.中央机构职责明确,并设置监察部门D.秦朝实行郡县制例1

B课时4

│要点探究变式题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

)A.西周B.秦朝C.东汉D.明朝变式题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措施。最早推行郡县制的是秦国,但是在全国范围推行,并且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则是秦朝。►探究点二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课时4

│要点探究分封制郡县制

不同点

奴隶社会的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后来威胁中央集权、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知识延伸】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主要有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管理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行政任命官员的变化,属于政治制度进步的表现。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行政区划的变化,一般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区越划越小,越划越多。课时4

│要点探究课时4

│要点探究例2

[2010·安徽卷]

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例2

C

【解析】题目给了三句话,最后得出“秦制之得亦明矣”,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因此选C。A、B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秦制中央集权之得,因此排除D。变式题“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下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A.分封制度B.王位继承制度C.郡县制度D.三公九卿制度变式题A

【解析】本试题主要加强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理解。材料中的封建指的是“封邦建国”,即西周实行分封制,题中指出“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才引入中国的,因此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分封制。课时4

│要点探究例3

[2009·重庆卷]下列关于秦朝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B.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C.小篆以外出现了隶书D.私学也可以教授律令例3

D

[解析]本题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秦朝在文化方面规定教育由官府举办,严禁私学,因此D项不符合史实。课时4

│要点探究变式题下列对于秦朝短命而亡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A.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B.四维不张……故万民离叛C.所以殄灭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D.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变式题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灭亡主要是因为秦朝的暴政,然后联系备选题肢,能够完整揭示其暴政的语句只有D项。►探究点三“汉承秦制”的表现、趋势和意义(1)具体表现类别秦朝两汉中央官制皇帝制、三公九卿承皇帝制、三公九卿制。西汉:设内外朝制度;东汉:扩大尚书台权力地方官制郡县制西汉:形成郡国并行制;东汉:州、郡、县三级制监察制度御史大夫西汉:划区监察,设立刺史,以小察大;东汉:刺史权力扩大,并逐渐演化为地方割据势力人才选拔制度继承了秦统一以前的军功制,没有创立新的选官制度西汉:察举、征召等;主要依据是:才、德、孝、廉;东汉:门第望族逐渐成为主要依据经济制度统一度量衡、货币;户籍制度继承秦朝的田租、徭役、兵役,发展为编户齐民制度(2)趋势:①由相权较重到皇权集中。②由机构简单到组织庞大。③由诸侯分立各自为政到中央集权。④由治理中原到统治边疆。⑤由凭际遇用人到建立发展一整套的人才选拔制度。(3)意义:积极作用:巩固了新兴的处于上升时期的封建政权;维护了中国长期统一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中原与边疆的交流;形成了一套封建教育制度和人事制度。消极作用:皇权无限扩大;封建特权制度化、普遍化;封建道德、礼教体系化。【思维发散】“汉承秦制”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它有利于两汉统治的建立和巩固,有利于地主阶级专政的延续;它既稳定了汉朝初年的统治秩序,又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起了一定的作用。课时4

│要点探究课时4

│要点探究例4

[2009·海南卷]“汉承秦制”,亦有创设。以下属西汉创设的制度是(

)A.什伍连坐B.郡县行政C.刺史监察D.皇权独尊例C

[解析]本题属于政治制度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创设”,是秦朝所没有的。A项秦朝有的,B项和D项是二者共有的。课时4

│要点探究变式题

[2010·沁阳模拟]

“汉承秦制”体现在(

)①郡县制②监察制度③察举制度④皇帝制度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变式题C

[解析]察举制度从汉朝开始实行,所以不是对秦制的继承,排除③,答案为C。课时5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课时5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考点梳理课时5

│考点梳理课时5

│考点梳理课时5

│考点梳理课时5

│考点梳理课时5

│考点梳理课时5

│考点梳理课时5

│要点探究例1

[2010·重庆卷]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说:“张骞在公元前127年发现西域,其当时对中国人的刺激,正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对于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翦伯赞观点的正确性是因为其看到了(

)A.张骞开辟了通向西域的殖民道路B.哥伦布发现美洲同张骞发现西域影响完全相同C.张骞的行动对于以后中西文化的交流作出了突出的贡献D.张骞来到西域完全是出于经济目的例1

C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分清张骞通西域与哥伦布发现美洲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材料是站在两者相同点上评论张骞通西域的,对其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再来看A、B、D三个选项,他们都把两者等同起来,没有区别异同是错误的。►探究点二秦汉时期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原因和影响(1)特点:①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②加快了对边疆地区的开发③各族人民友好往来和各民族间进行经济文化交流.(2)原因:①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文化发展。②统治者采取了有效政策,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3)影响:①促进了我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②带动了对外关系的发展,如丝绸之路的开辟等。课时5

│要点探究例2

汉武帝时,细君公主居乌孙作诗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你能从诗中获取的信息有(

)①细君公主远嫁乌孙政治联姻②细君公主对生活不习惯③细君公主远嫁异国,促进了两国经济往来④反映了当时西域的生产、生活情况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例2C

[解析]这是材料选择题,要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吾家嫁我兮天一方”反映了细君公主远嫁乌孙政治联姻。“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反映了细君公主对生活不习惯。“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反映了当时西域的生产、生活情况。故③不符合题意,其他都符合。课时5

│要点探究变式题民族问题一直困扰着历代统治者,在秦汉时期,匈奴不断南下骚扰中原地区。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1)为了抗御匈奴入侵,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2)汉武帝是怎样反击匈奴并经营西域地区的?(3)东汉为反击匈奴、经营西域又采取了哪些措施?课时5

│要点探究[答案](1)措施:将战国时期的长城连接起来筑成一条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2)反击匈奴:汉武帝三次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取得胜利。经营西域:在河西设郡,续修长城,开通河西走廊,迁移内地汉人前往河西屯田,派张骞出使西域。(3)措施:东汉明帝时命窦固、窦宪出击匈奴;东汉重建西域都护,派班超经营西域。►探究点三秦汉时期对外关系发展的特点及原因特点:(1)交往地区空前增多。(2)交往内容以商贸为主,并且具有相当程度的单向性。(3)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4)中外交通发达、畅通。(5)秦汉文明对世界影响深远。原因:①经济基础:中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之一,经济发展水平长期居于世界前列。②政治前提:中国国家统一、边疆相对稳定、政治制度完备,对周边国家有较大的吸引力。③昌盛的文化是对外开放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在传统科技方面长期处于世界前列,为对外开放提供了重要的前提。④发达的交通是对外开放的直接因素。两汉时期水陆并举,既有陆上丝绸之路,又有海上丝绸之路。④主动开放的外交政策,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走向世界。例3

[2010·四川卷]丝绸之路是汉代中外交流的见证。下图①所示中国通往南亚、中亚的交通要冲是(

)A.葱岭B.玉门关C.大宛D.安息例3

A西汉以前,中国丝绸经西北各民族,少量地辗转贩运到中亚、印度半岛等地。张骞出使西域后,打通了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或阳关,后分为南北两道,至疏勒越葱岭,往西南先后可到达大月氏、安息,往北可达大宛、康居。由图可以看出①是葱岭。故A项正确。变式题材料一公元前1世纪的某一天,古罗马的执政官恺撒大帝穿着灿若朝霞的丝绸长袍进入剧场,在场的百官及贵妇人都惊叹不已,认为恺撒大帝的长袍美妙绝伦,于是穿中国的绵衣绣服成为当时男女贵族的流行时尚。材料二请回答:(1)恺撒大帝的丝绸长袍是通过材料二的这条通道得到的,请说出这条通道的名称和东西起止点。(2)图中这条通道在当时发挥了什么作用?(3)这条通道对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还有价值吗?请说出你的理由。课时5

│要点探究[答案](1)丝绸之路,东起长安或西安,西至大秦或罗马。(2)促进了中外(或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3)有。理由:①丝绸之路在今天仍是中西交往重要交通通道;②丝绸之路在我国当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课时6

│秦汉时期的文化课时6秦汉时期的文化考点梳理课时6

│考点梳理课时6

│考点梳理课时6

│考点梳理课时6

│考点梳理课时6

│要点探究例1

右图是秦始皇陵兵马俑,它反映了秦汉文化的主要特点是(

)A.中外文化交流频繁B.气势恢宏雄伟C.统一和多样化的有机结合D.民族融合趋势的加强例1

B

[解析]从图片可以感受到兵马俑非常有气势,它再现了秦国横扫六国的壮观场面,反映了秦汉文化气势恢宏的特点,所以本题答案应为B项。课时6

│要点探究变式题秦汉时期,科技、文化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有(

)①国家大一统②生产的发展③民族联系的加强④中外相互交流的影响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变式题B

[解析]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文化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包括政治上、经济上、民族关系上、对外关系上各方面的促进。就本题而言,秦汉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就包括以上四点。►探究点一西汉董仲舒新儒学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1)历史背景:①汉武帝时,王国问题威胁中央政权。②过去的法家思想以及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适应巩固政权的需要和经济恢复发展后的变化。③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等各派的主张,对儒学加以改造和发挥,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2)主要内容:①思想核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②思想实质:外儒内法,思想专制,是为封建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服务的。(3)历史影响: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促进了以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的发展;要求君主实行仁政,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但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政策。运用皇权干预思想学术,抑制了民主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课时6

│要点探究例2

[2010·北京卷]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例2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思想。本题的关键在于“君主专制理论”,而题干中又明确了时间,所以可以在A、D中选择,而荀子是儒家代表,所以选择D。变式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材料二董仲舒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宜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二,董仲舒陈述了哪些思想和主张?(2)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挥最突出的地方是什么?(3)“邪辟之说”是指什么?为了“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朝政府采取的措施是什么?天人感应,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儒家六经范围之外的各种学术。措施:一方面起用儒士参与国家大政;另一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人都学儒家经典。课时6

│要点探究(4)儒学开始处于独尊地位,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它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维护了政治上的大一统。(4)如何正确评价汉朝政府所采取的措施?课时7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课时7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考点梳理课时7

│考点梳理课时7

│考点梳理课时7

│考点梳理课时7

│考点梳理课时7

│考点梳理课时7

│考点梳理课时7

│考点梳理课时7

│考点梳理课时7

│考点梳理要点探究►探究点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课时7

│要点探究(1)江南经济发展较快,中原发展相对缓慢。这一时期,战乱多发生在黄河流域,相对安定的江南开发较快。(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地主享有特权,佛教盛行,在江南开发过程中,士族庄园和寺院经济发展起来,他们占有大量的土地与劳动力。(3)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战乱、分裂和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都是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原因。课时7

│要点探究(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民族融合是魏晋南北朝的重要特征。随着少数民族内迁,这些游牧民族把畜牧及其生产技术带到了中原地区,牲畜饲养等方法逐步被中原汉人接受,他们也向中原汉人学习农耕方法与生产技术,相互学习、影响,共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隋唐的繁荣提供了历史条件。【知识延伸】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最大特点。课时7

│要点探究例1

魏晋南北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相关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社会动荡及战乱的破坏②寺院经济和士族经济的发展③南北经济趋向平衡④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课时7

│要点探究例1

C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特点是这时期考查的重点之一,试题设计直击该重点。本题易误选D项,原因是对于这一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认识不清,只从社会环境方面分析原因,而不能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等内部找原因,并且分不清经济格局变迁与经济结构变迁的区别。这一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放缓,有社会动乱的影响,更多的是包括寺院经济和士族在内的自然经济比重上升,即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点评]给出一种历史现象,让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此现象进行分析,是高考命题的常用模式,本题即符合这一命题特点。课时7

│要点探究变式题

[2010·郑州模拟]下列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江堰很好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大型生态型水利工程B.荀子的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不利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C.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农耕缩小,畜牧业扩展,有利于缓解对生态环境的破坏D.唐诗“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这一现象,对自然生态平衡产生了不利影响课时7

│要点探究变式题B

[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考查对各个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知识的理解,“制天命而用之”是顺应自然规律并利用它为人类造福,所以这种主张有利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B项的说法不对,符合题意。►探究点二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课时7

│要点探究(1)过程:春秋时,江南初步开发;魏晋时,江南开始大规模开发;南北朝时,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重心继续南移;南宋时,重心完全南移。(2)原因:南方自然条件好;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增加了农业劳动力,并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统治者为保证国用,调整政策,重视生产的发展;政治中心的南移。(3)特征:一是北方人民的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二是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战乱时突出;三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4)启示: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统治者的重视。【思维拓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三大趋势:民族大融合的趋势;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转移的趋势;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课时7

│要点探究课时7

│要点探究例2

“俄而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太湖流域)十六七……”这一历史变故的直接影响体现在(

)A.改变中国南北原有民族布局B.太湖流域开发最为迅速C.洞庭湖一带成为重要产粮区 D.经济重心南移例2

B

[解析]注意题干的限定词是“直接影响”,所以中州即中原人大量南迁至太湖流域,其直接影响是加速了这一地区的开发。[点评]本题最容易误选的是D项,其原因是没有注意到“直接”这一限定词,本题提示考生,在审题时一定要注意对关键字词的理解。课时7

│要点探究课时7

│要点探究变式题A

[解析]六朝时期即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这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隋唐时期是开始南移(安史之乱后),南宋时期是完成南移,明清时期南移状况得到进一步巩固。变式题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奠基时期是在(

)A.六朝时期B.隋唐时期C.南宋时期D.明清时期►探究点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和南方经济的各自特点及原因(1)特点:北方是反复地破坏和恢复。经历从东汉末年的破坏到曹魏及西晋初年的恢复时期;从西晋后期至十六国时期的破坏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的恢复时期。南方是持续地开发,在三国的孙吴政权统治时期,南方地区得到了初步开发;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课时7

│要点探究(2)原因:北方地区战乱频繁,在东汉末年和西晋至十六国时期发生两次大规模战争,导致经济的严重破坏。从战乱中先后统一北方地区的曹魏和北魏政权分别采取了屯田制和均田制,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中原人民与北方各族人民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相互接近)。江南地区未发生严重的战乱,社会秩序相对安定,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的开发。课时7

│要点探究课时7

│要点探究例3

[2010·黄冈模拟]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庶,人物殷阜”。这段文字反映了(

)A.隋朝洛阳,商业盛极一时B.南朝时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C.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D.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课时7

│要点探究[点评]本题通过原始史料考查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要求考生能准确理解材料,并捕捉到有效信息。例3

D

[解析]本题考查北方经济的发展,注意题干中的时间提示“5世纪”,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北魏迁都,促进了洛阳地区的经济的发展,所以答案应为D。课时7

│要点探究变式题C

[解析]本题属于图片题,考查学生的史图结合能力。①是江淮地区,②是洞庭、鄱阳湖流域,③是三吴地区,④是成都平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吴地区最发达。变式题观察下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开发程度最高的地区是(

)A.①B.②C.③D.④►探究点四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特点(1)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有具体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如南北民歌风格迥然不同;外来佛教及其艺术在南北的差距,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迹;南方佛教艺术多由寺院组织完成,北方佛教艺术多由信徒制作等。(2)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分子的创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课时7

│要点探究(3)思想领域异常活跃。道教官方化,崇佛与反佛斗争激烈,玄学一度盛行,儒道佛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尤其是佛教,经历了传入中国后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南北方的政治、经济领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也无不打上佛教影响的烙印。(4)科技成果成就突出。如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注》等。课时7

│要点探究课时7

│要点探究例4

《北史》中记载:“孝文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这一措施与今天的哪一现象最为相近(

)A.推广普通话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C.发扬少数民族文化D.实行一国两制课时7

│要点探究[点评]本题以材料选择题考查对南北朝文化特点的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体现了当时民族大融合的特点,而少数民族封建化成为必然趋势。例4

A

[解析]从题目中材料“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推行汉语,这与今天推广普通话最为相近,故答案为A。课时7

│要点探究变式题仔细观察下列图片:

请回答:(1)图(a)中的人物是谁?他在数学方面取得了什么突出的成就?如何评价他?(2)图(b)是谁的代表作?这一体表作的名称是什么?他的字有何特点?他被后人尊称什么?仔细观察上面的字,你判断出是用哪一字体来书写的?(3)图(c)是谁的代表作?除此之外,请指出这一画家的另一代表作的名称。(4)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成语故事“画龙点睛”中讲的主人公与以上三幅图片属于同一历史时期的是哪些?(5)我们从图(a)人物和图(b)、图(c)作品的作者身上可学到哪些精神品质?课时7

│要点探究[答案](1)祖冲之。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的人,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2)王羲之。《兰亭序》。他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被后人称为“书圣”。行书,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3)顾恺之。《洛神赋图》。(4)图(c)。图(b)图(c)。(5)热爱科学、勤奋刻苦、坚持不懈,善于学习前人的成就、富有创新精神等。课时7

│要点探究备用习题1.《齐民要术·序》中说:“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这一做法受到了商鞅变法的哪一措施的影响(

)A.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C.奖励军功,按功受爵D.燔诗书而明法令课时7

│备用习题[解析]B从材料中“舍本逐末,贤者所非”“商贾之事,阙而不录”可以看出作者的重农抑商的思想,与之相关的措施为B项。课时7

│备用习题2.2010年11月22日,王羲之的《平安帖》拍出了3.08亿元的高价,再次让人们惊叹于王羲之书法的巨大价值。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王羲之是东晋大书法家,人称书圣B.《平安帖》是其最著名的书法作品C.王羲之擅长很多种字体D.有一些署名王羲之的书笺是其夫人写的[解析]B王羲之最著名的书法作品是《兰亭序》,所以B项错误。课时7

│备用习题[解析]A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产军刀著名的是相州,故答案为A。3.前不久出土了一把北魏时期的军刀,虽然在地下埋了1000多年,但出土后刀口锋利,寒光熠熠。据专家考证,此刀出自当时最具盛名的军刀产地,该地是A.相州B.长安C.洛阳D.邢州课时7

│备用习题[解析]A本题为组合选择题,考查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南北经济趋向平衡是结果,不是原因,所以排除④。4.南北朝时期,我国南方人口有五百多万,其中有六分之一来自北方,促进了江南的开发。除此之外,江南经济的发展还得益于(

)①耕作技术的提高②民族融合③一些统治者采取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④南北经济趋向平衡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课时7

│备用习题5.我国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1)商鞅变法中,哪些措施反映了对农业发展的重视?造成了什么历史影响?(2)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南方农业发展迅速,其原因是什么?(3)这一时期,北方农业的发展对环境有什么影响?课时7

│备用习题[解析]第(1)问考查了商鞅变法中重视农业发展的措施,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要注意从商鞅变法的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