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本册总复习 优秀奖2_第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本册总复习 优秀奖2_第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本册总复习 优秀奖2_第3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本册总复习 优秀奖2_第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本册总复习 优秀奖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学年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高二(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清明节源于周秦,作为中国忠孝文化的载体,在我国民俗节日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清明节在形成的漫长岁月中,受到了不同时代节日习俗的影响,最后形成了不同于其他传统节日的特点。清明节兼有节气与节日两种身份,且以户外活动(扫墓、踏青等)为主,在扫墓祭奠活动中肃穆悲伤,在踏青游春活动中欢乐喜庆,兼具两种情感特征。可以说,清明节是一个融祭祀扫墓、缅怀祖先、欢乐游春于一体的复合型大节。在周秦,祭祖扫墓习俗已经存在。西周以来,墓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认为“夫祀,国之大节也”,《左传》甚至说:“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古人对祖先“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从而使节俗上升为礼俗,祭祖成为约束和衡量人们日常道德规范的依据。汉代风俗与礼俗开始融为一体,《后汉书•明帝纪》注引《汉官仪》云:“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清明节祭祀祖先的真正源头,正是延续周秦习俗而来的墓祭习俗,只不过,在周秦乃至两汉,这种祭祀祖先的活动并没有明确在清明日,更谈不上清明节了。“清明”一称最早记载于周代,在汉代作为节气而真正形成。西汉完整记载二十四节气的《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公元105年,汉武帝命太史令司马迁等制订了《太初历》,从此,中国历法两千多年再无大的变化,这对于清明节的具体日期确定在公历4月5日前后,起到了重要作用。清明节俗与寒食节密切相关,人们在介之推被焚的忌日禁火冷食以示纪念,是为“寒食”。介之推的故事传说于汉末,流行于魏晋,因魏晋的“晋”和春秋时介之推故事发生地﹣﹣晋国的“晋”是同一个“晋”字。寒食节也因此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分流行,除禁火冷食外,扫墓祭祀祖先成为主流。由于李唐王朝发迹于寒食节流行的中心﹣﹣晋地山西,所以寒食习俗被带到了长安城,并通过国家最权威的礼法被定在了每年的清明日的前二天,《开元礼》规定:寒食通清明,每逢寒食,放假三日。唐玄宗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唐代宗“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公元790年,唐德宗下令将其延长至七天,唐将寒食并入清明,突出了祭祖扫墓的主题,同时,唐代清明节还融合了三月三上巳古节祓禊除灾的习俗内容,加入踏青及放风筝、插柳戴柳、荡秋千、斗鸡、击球等一系列娱乐活动。王维《寒食城东即事》中的“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可为力证。宋代,随着理学兴起和封建伦理观念深化,传播孝文化的清明节受到重视,朝廷明文规定:从寒食至清明三日,各阶层均须祭扫陵墓。但寒食节的悲戚色彩已经淡化,从邵雍《春游吟》“人间佳节唯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可见已变得快乐明朗起来。元废除火禁,寒食节遭受重创,上巳也被淡化,清明已成扫墓、游春为主的大节。明清时寒食节、上巳节基本淡出,清明节已是春天唯一的大节。1.下面关于“清明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清明节承载中国忠孝文化,历史悠久,与其他传统节日特点不同,清明节兼有节气与节日两种身份,形式主要是户外活动如扫墓、踏青等B.清明节祭祖扫墓习俗被古人视作“国之大节”,被《左传》称为“国之大事”,使节俗上升为礼俗,成为约束和衡量人们日常道德规范的依据C.早在周代就有“清明”的名称,作为节气出现是在汉代出现.《淮南子•天文训》说清明节气在春分后的第十五日,北斗星指向乙的时候D.清明节在唐代与寒食节、上巳节融合,禁火冷食、祭祖扫墓、祓禊除灾与踏青等一系列活动并存,而在明清时成为了春天唯一的大节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西周以来,墓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在每年的清明节等重要日子,人们会举行祭祀祖先的活动B.司马迁等人制订《太初历》,两千多年再也没有变化,对后来将清明节确定在公历4月5日前后起了重要作用C.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之推被焚而在其忌日禁火、冷食,清明节的禁火冷食即源于此,寒食节与清明节是密切相关的D.宋代规定从寒食至清明须祭扫陵墓,但从邵雍等人的诗句中可以看出,清明节已变得快乐明朗,悲戚色彩已经淡化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明节是兼具悲喜两种情感的复合型春天大节:既因祭扫而有肃穆悲伤;又因踏青游春而有了欢乐喜庆B.由于“晋”字相同,纪念介之推的寒食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分流行,除禁火冷食外,更以祭祀祖先为主C.通过国家最权威的礼法,李唐王朝把寒食节确定在清明日之前,将寒食这个节俗与清明这个节气相连通D.元代废除火禁,寒食节遭受重创,祓禊除灾的上巳节淡出,于是,清明节成为了扫墓、游春为主的大节二、古代诗文阅读5.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解琬,魏州元城人也。少应幽素举,拜新政尉,累转成都丞。因奏事称旨,超迁监察御史,丁忧离职。则天以琬识练边事,起复旧官,令往西域安抚夷虏,抗疏固辞。则天嘉之,下敕曰:“解琬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之典足可以激扬风俗敦奖名教宜遂雅怀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圣历初,复迁侍御史,充使安抚乌质勒及十姓部落,咸得其便宜,蕃人大悦,以功擢拜御史中丞,兼北庭都护、持节西域安抚使。琬素与郭元振同官相善,遂为宗楚客所毁,由是左迁沧州刺史。为政务存大体,甚得人和。景龙中,迁右台御史大夫,兼持节朔方行军大总管。琬前后在军二十余载,务农习战,多所利益,边境安之。景云二年,复为朔方军大总管。琬分遣随军要籍官河阳丞张冠宗、肥乡令韦景骏、普安令于处忠等校料三城兵募,于是减十万人,奏罢之。寻授右武卫大将军,兼检校晋州刺史,赐爵济南县男。以年老乞骸骨,拜表讫,不待报而去。优诏加金紫光禄大夫,听其意,其禄准品全给。寻降玺书劳之曰:“卿器局坚正,才识高远,公忠彰其立身,贞固足以干事。类张骞之出使,同魏绛之和戎。职绾文武,功申方面,勤于王家,是为国老。顷者,顾斯侧景,愿言勇退,深惜马援之能,未遂祁奚之请。然章疏频上,雅怀难夺。今知脱屣归闲,拂衣高谢,固可以激励颓俗,仪刑庶僚。永言终始,良可嘉尚。宜善摄养,以介期颐。”未几,吐蕃寇边,复召拜左散骑常侍,令与吐蕃分定地界,兼处置十姓降户。琬言吐蕃必潜怀叛计,请预支兵十万于秦、渭等州严加防遏。其年冬,吐蕃果入寇,竟为支兵所击走之。俄又表请致仕,不许,迁太子宾客。开元五年,出为同州刺史。明年卒,年八十余。(节选自《旧唐书•解琬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解琬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之典/足可以激扬风俗/敦奖名教/宜遂雅怀/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B.解琬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之典/足可以激扬风俗/敦奖名教/宜遂雅怀/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C.解琬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之典/足可以激扬风俗/敦奖名教/宜遂雅怀/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D.解琬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之典/足可以激扬风俗敦奖/名教宜遂/雅怀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丁忧”即“遭逢居丧”之意,是古代的一种礼制,多指官员为父母居丧守制。B.“圣历”是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纪年方法。C.“乞骸骨”是古代官吏自请退职的一种委婉说法,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D.“致仕”是“致仕官”的简称。“致”是“到任”的意思,“致仕”指官员上任。(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解琬屡受重用,多次请辞。他屡次受到皇帝的重用,也多次上疏皇帝请求退休,但他的请求一直都没有得到允许。B.解琬善于治边,功劳显著。他受命处理边境事务,积极发展农业生产,习练军备,让边境地区保持了安宁的局面。C.解琬尊重客观,实事求是。他办事不主观臆断,曾经命令多位部下实地调研地方的募兵实况,然后才上奏裁军。D.解琬精于预测,善于谋划。面对吐蕃入侵、分界的现状,他大胆预测这背后藏着巨大阴谋,提醒皇帝要积极应对。(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琬素与郭元振同官相善,遂为宗楚客所毁,由是左迁沧州刺史。②琬言吐蕃必潜怀叛计,请预支兵十万于秦、渭等州严加防遏。6.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秋日别薛升华①王勃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注】①诗人原在沛王府任修撰,因事遭唐高宗斥逐,不令入府。此诗写于诗人废职后,入蜀客居于剑南之际。(1)同为送别诗,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请就两诗的首联,简要分析二者有何不同?(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7.名句名篇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今两虎共斗,。吾所以为此者,。(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3)类比联想是联想的一种形式。《琵琶行》中的一句“,”,由琴声联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三、文学类文本阅读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乘以3得8赵新我7岁还没上学,不识字也不识数,当然更不会算账。村里人说我是个傻二小。有一年,我家的斜对面开了一家小小的杂货铺,卖针头线脑、纸张文具,也卖些吃的喝的。掌柜的是我的本家赵泰爷爷,一个很斯文的白胡子老头。开张那天,他先放了两挂鞭炮,然后在大门上贴了一副鲜红的对联。我问他这对子上写的什么,他告诉我,上联是“有酒今日醉”,下联是“没钱你别来”。我问他啥意思,他说,傻二小,回家问你爹去吧!回到家里,我把那副对联给爹念出来了,问爹这是啥意思。爹是农民,满头黄尘,一脸汗水。抽了一袋旱烟后,爹说,二小,他那副对子一是鼓动人们买他的东西,手里有钱要舍得花;二是说他做买卖不赊账,没钱别进他的铺子。爹说赵泰这个人虽然识文断字,可是很小气,很抠,财迷脑瓜。爹还说他应该有个“不赊不欠”的横批!爹说对了,不一会儿赵泰爷爷就把横批贴出来了,只不过是“概不赊欠”!我很佩服爹的智慧和眼光,尽管爹一字不识。爹笑着告诫我,你这个爷爷把一枚钱看得比磨盘还重,可别去买他的东西,小心糊弄你!那天我们家里来了客人,爹要点火做饭时,突然发现没了洋火(火柴).爹不敢怠慢和冷落亲戚,就交给我两毛钱,让我去买洋火。爹告诉我二分钱一盒洋火,买三盒,剩下的钱一分也不能花,要如数拿回来。爹说了这么几句,让我赶紧跑着去。进了赵泰爷爷的铺子时,那位白胡子老头正趴在柜台上噼里啪啦打算盘。他头戴一顶瓜皮帽,身穿一件蓝布长衫,鼻梁上架了一副眼镜,比学校的老师还显得有文化,有尊严。他把算盘推到一边,俯下身来摸着我的头说,人家别的孩子都上学了,你为什么不上?我说,爷爷,我不识数!他说,你小子不上学,不就越来越笨吗?我说,爹不让我上学,说掏不起书钱!他说,你爹糊涂!掏不起书钱不会借?他还让你当一辈子傻二小呀?他猛地把柜台一拍,短见,你爹真正是短见!赵泰爷爷的脸红了,雪白的胡子也抖动起来。他坐下去歇息一阵才问我买什么,身上带了多少钱。他很认真地告诉我,洋火是二分钱一盒,三盒,用乘法算,二乘以三得八。你身上带着两毛钱,用减法算,两毛减去八分,我应该再找给你一毛钱。你听明白了吗?听不明白,回家问你爹去!我一点也不明白,他一会儿乘法一会儿减法,我的脑袋早大了。那天晚上,爹好一阵激动,好一番感慨,好一番叹息!爹先是批评赵泰爷爷,这个赵泰,想钱想疯了吧?不顾仁义道德,不看同宗同家,光天化日之下欺负我们,他的良心呢?他可真会打算盘哪!一盒洋火二分钱,三盒应该是六分钱,从哪里跑出来的二乘以三得八啊?两毛钱减去六分钱应该是一毛四分钱,他多收了咱们四分钱。四分钱是个小数吗?两盒洋火呀!爹接着批评我,你真是个傻二小!你就不会算一算?木头啊你!昏黄的油灯下,爹流泪了。他的泪水掉下来,砸得桌面啪啪响。我说,爹,那你找他去,让他把钱退回来!爹说,他是我的长辈,我怎么去找他呀?他财迷脑瓜,他会耍手段,他要是不认账呢?撕破了脸面,吵闹起来,岂不让人笑话?罢罢罢,忍了吧,和为贵。你明天上学去吧,爹给你借钱去!第二天我就上学了。我发现我不笨,老师教的字,我都会写;老师讲的话,我都能记住。一天傍晚,赵泰爷爷穿着那件长衫到我家里来了。爹礼貌地接待了他,给他递了一袋烟,端了一碗水。他对爹说,听说你让二小上学啦?爹说,是呀,没钱我可以借,我们不能再受别人的欺负啦!爷爷笑了,你忙吧,我走啦!爹说,我这可是被人逼的呀!赵泰爷爷走后,爹在水碗底下发现了四分钱!爹的手一抖,碰洒了那碗还在冒着热气的水。爹是在30多年之后去世的,那时候我在报社做记者。临终前爹对我说,二小,你还记得你赵泰爷爷吗?那个白胡子老头,在咱们村开杂货铺子的?我说,记得,记得很清楚呢!爹说,喝水不忘挖井人。多亏了他呀!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你一定要到他的坟头上磕三个头去。人家为了谁呢?爹走了,那是个秋天,一个高粱红了、谷子黄了的日子。(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小说标题新颖简洁又独具匠心,通过一个错误的算式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它是行文的线索,也揭示了小说的主题。B.小说写到赵泰穿着“长衫”,比学校的老师还显得有文化,表现了赵泰盛气凌人的姿态,婉转地表达了对赵泰的讽刺。C.“他的泪水掉下来,砸得桌面啪啪响”,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爹”对于赵泰不看同宗、贪图小利的痛恨。D.本文多处运用了生动的细节描写,不仅突出了人物形象,也暗示了特定的时代背景,使情节真实可信。E.作者善于设置悬念,赵泰的爱财、“骗财”到后来真相大白以及父亲的愤怒、感激等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2)“那天晚上,爹好一阵激动,好一番感慨,好一番叹息!”请结合文意说说“爹”激动什么,感慨什么,叹息什么。(3)文章结尾一段,作者特别强调“爹”走的时候,是一个“高粱红了、谷子黄了”的日子,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4)关于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赵泰爷爷,也有人认为是“爹”。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理由。四、语言文字运用9.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正月十五的夜晚,酒店里灯红酒绿,街道外火炮冲天,五彩的烟花在夜空绽放,伴随着欢快的鼓点,一板板花灯组成的长龙呼啸而行,拉开了狂欢的大幕B.学校附近街道的大量卡拉OK厅、歌舞厅等严重干扰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前段时间进行了整顿,关闭了一些OK厅,但这对维护学校的安静环境不过是九牛一毛C.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犹如攀登巍峨的高山,我们必须坚定信心,鼓足勇气,不畏艰辛,按照预定的方案登高自卑,顽强拼搏,开拓进取D.配合着神像、花车、舞蹈、标旗,以及不时炸响的震耳欲聋的鞭炮,这个时候的潮州大锣鼓,虽仍有迎神赛会的意味,但其周游街巷,祈福远大于酬神10.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爱因斯坦百年前关于引力波的伟大预言终于被证实:2月11日激光干涉引力波观测台(LIGO)实验组直接首次观测到了由两颗恒星级黑洞13亿年前并合产生的引力波B.在大年初一发生的旺角暴乱事件中,暴徒令人发指的行为,除了破坏香港法治外,社会秩序也进一步被撕裂C.精心采访、发掘真实的中国故事,让其更好承载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世人就会更懂中国,中国更会赢得世人敬重D.政府下放高铁定价权,必须通过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加强价格的政府规制,不能简单地从市场供求、竞争状况等因素来决定价格1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显示,至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将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国家层面将形成产业间联动的新能源汽车自主创新发展规划,并推出持续可行的新能源汽车财税鼓励政策等。①拥有两家在全球销量进入前十的一流整车企业②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的新能源汽车年销300万辆③海外销售占总销量的10%④达到汽车市场需求总量的20%⑤其中自主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达到80%以上。A.①②③④⑤ B.②④⑤①③ C.③④⑤①② D.①③②④⑤1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最多不超过25个字。在通信领域,“互联网+传统通信”有了即时通信,互联网的出现不仅没有颠覆传统通信行业,;在金融领域,“互联网+传统银行”有了支付宝,互联网金融正在有序推进;在传统零售、集市、百货卖场等商业领域,“互联网+”促进其加速升级换代,迅猛发展。事实上,,而且正在向第一和第二产业渗透,工业、农业的“互联网+”正在全面推动其传统生产方式的转变。因此,。13.仔细观察如图的图标,完成后面的问题。(1)这是“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的主题标志,请对其创意进行诠释。(不少于两条)(2)为此次活动计划写一句宣传标语。五、写作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抢红包”是2023年最流行的话题之一,微信群里各类“抢红包”活动此起彼伏,好不热闹。与此同时,有关“抢红包”的争议也越来越大。有人认为这是高科技时代的民俗文化,值得发扬;有人认为把亲情友情晾在一边,只认钱,坏了社会风气;也有人认为玩点游戏并没有错,关键是要扭转社会一切向“钱”看的低俗风气。你对此有何看法?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明确文体;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23学年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高二(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清明节源于周秦,作为中国忠孝文化的载体,在我国民俗节日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清明节在形成的漫长岁月中,受到了不同时代节日习俗的影响,最后形成了不同于其他传统节日的特点。清明节兼有节气与节日两种身份,且以户外活动(扫墓、踏青等)为主,在扫墓祭奠活动中肃穆悲伤,在踏青游春活动中欢乐喜庆,兼具两种情感特征。可以说,清明节是一个融祭祀扫墓、缅怀祖先、欢乐游春于一体的复合型大节。在周秦,祭祖扫墓习俗已经存在。西周以来,墓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认为“夫祀,国之大节也”,《左传》甚至说:“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古人对祖先“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从而使节俗上升为礼俗,祭祖成为约束和衡量人们日常道德规范的依据。汉代风俗与礼俗开始融为一体,《后汉书•明帝纪》注引《汉官仪》云:“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清明节祭祀祖先的真正源头,正是延续周秦习俗而来的墓祭习俗,只不过,在周秦乃至两汉,这种祭祀祖先的活动并没有明确在清明日,更谈不上清明节了。“清明”一称最早记载于周代,在汉代作为节气而真正形成。西汉完整记载二十四节气的《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公元105年,汉武帝命太史令司马迁等制订了《太初历》,从此,中国历法两千多年再无大的变化,这对于清明节的具体日期确定在公历4月5日前后,起到了重要作用。清明节俗与寒食节密切相关,人们在介之推被焚的忌日禁火冷食以示纪念,是为“寒食”。介之推的故事传说于汉末,流行于魏晋,因魏晋的“晋”和春秋时介之推故事发生地﹣﹣晋国的“晋”是同一个“晋”字。寒食节也因此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分流行,除禁火冷食外,扫墓祭祀祖先成为主流。由于李唐王朝发迹于寒食节流行的中心﹣﹣晋地山西,所以寒食习俗被带到了长安城,并通过国家最权威的礼法被定在了每年的清明日的前二天,《开元礼》规定:寒食通清明,每逢寒食,放假三日。唐玄宗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唐代宗“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公元790年,唐德宗下令将其延长至七天,唐将寒食并入清明,突出了祭祖扫墓的主题,同时,唐代清明节还融合了三月三上巳古节祓禊除灾的习俗内容,加入踏青及放风筝、插柳戴柳、荡秋千、斗鸡、击球等一系列娱乐活动。王维《寒食城东即事》中的“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可为力证。宋代,随着理学兴起和封建伦理观念深化,传播孝文化的清明节受到重视,朝廷明文规定:从寒食至清明三日,各阶层均须祭扫陵墓。但寒食节的悲戚色彩已经淡化,从邵雍《春游吟》“人间佳节唯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可见已变得快乐明朗起来。元废除火禁,寒食节遭受重创,上巳也被淡化,清明已成扫墓、游春为主的大节。明清时寒食节、上巳节基本淡出,清明节已是春天唯一的大节。1.下面关于“清明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清明节承载中国忠孝文化,历史悠久,与其他传统节日特点不同,清明节兼有节气与节日两种身份,形式主要是户外活动如扫墓、踏青等B.清明节祭祖扫墓习俗被古人视作“国之大节”,被《左传》称为“国之大事”,使节俗上升为礼俗,成为约束和衡量人们日常道德规范的依据C.早在周代就有“清明”的名称,作为节气出现是在汉代出现.《淮南子•天文训》说清明节气在春分后的第十五日,北斗星指向乙的时候D.清明节在唐代与寒食节、上巳节融合,禁火冷食、祭祖扫墓、祓禊除灾与踏青等一系列活动并存,而在明清时成为了春天唯一的大节【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无非是抓住概念的特点来衡量,即揭示事物本质属性(最为全面的)的选项是正确的;还有一种就是重要概念(词语)之间形成的各种判断(试题中表现为选项),解答这一类型题目的技巧是﹣﹣抓住选项中的“关联词”(揭示逻辑关系,即各种各样的判断)“虚词”等标志,;若没有这些标志,就要认真分析选项句子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再回到文中仔细对照.【解答】B偷换概念.被看成“国之大事”的是祭祀和战争,不是清明祭扫活动.相关内容在文章第二段.故选:B.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西周以来,墓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在每年的清明节等重要日子,人们会举行祭祀祖先的活动B.司马迁等人制订《太初历》,两千多年再也没有变化,对后来将清明节确定在公历4月5日前后起了重要作用C.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之推被焚而在其忌日禁火、冷食,清明节的禁火冷食即源于此,寒食节与清明节是密切相关的D.宋代规定从寒食至清明须祭扫陵墓,但从邵雍等人的诗句中可以看出,清明节已变得快乐明朗,悲戚色彩已经淡化【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句子的含义注意表层和深层之分.把语句放回原文,结合上下文.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其次要注意分析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第三要注意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解答】A项“清明节等重要日子”不合文意.原文第二段为“西周以来,墓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清明节祭祀祖先的真正源头,正是延续周秦习俗而来的墓祭习俗”说明西周时期清明节尚未成为“重要日子”.B项“两千多年再也没有变化”表述绝对,原文第三段为“再无大的变化”.D项“清明节已变得快乐明朗起来”张冠李戴,应是“寒食节”.原文最后一段为“但寒食节的悲戚色彩已经淡化,从邵雍《春游吟》‘人间佳节唯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可见已变得快乐明朗起来.”故选: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明节是兼具悲喜两种情感的复合型春天大节:既因祭扫而有肃穆悲伤;又因踏青游春而有了欢乐喜庆B.由于“晋”字相同,纪念介之推的寒食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分流行,除禁火冷食外,更以祭祀祖先为主C.通过国家最权威的礼法,李唐王朝把寒食节确定在清明日之前,将寒食这个节俗与清明这个节气相连通D.元代废除火禁,寒食节遭受重创,祓禊除灾的上巳节淡出,于是,清明节成为了扫墓、游春为主的大节【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解答理解和分析此类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解答】D“上巳节淡出”的表述加深了程度,原文最后一段中,元代的“上巳也被淡化”而非“淡出”.故选:D.二、古代诗文阅读5.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解琬,魏州元城人也。少应幽素举,拜新政尉,累转成都丞。因奏事称旨,超迁监察御史,丁忧离职。则天以琬识练边事,起复旧官,令往西域安抚夷虏,抗疏固辞。则天嘉之,下敕曰:“解琬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之典足可以激扬风俗敦奖名教宜遂雅怀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圣历初,复迁侍御史,充使安抚乌质勒及十姓部落,咸得其便宜,蕃人大悦,以功擢拜御史中丞,兼北庭都护、持节西域安抚使。琬素与郭元振同官相善,遂为宗楚客所毁,由是左迁沧州刺史。为政务存大体,甚得人和。景龙中,迁右台御史大夫,兼持节朔方行军大总管。琬前后在军二十余载,务农习战,多所利益,边境安之。景云二年,复为朔方军大总管。琬分遣随军要籍官河阳丞张冠宗、肥乡令韦景骏、普安令于处忠等校料三城兵募,于是减十万人,奏罢之。寻授右武卫大将军,兼检校晋州刺史,赐爵济南县男。以年老乞骸骨,拜表讫,不待报而去。优诏加金紫光禄大夫,听其意,其禄准品全给。寻降玺书劳之曰:“卿器局坚正,才识高远,公忠彰其立身,贞固足以干事。类张骞之出使,同魏绛之和戎。职绾文武,功申方面,勤于王家,是为国老。顷者,顾斯侧景,愿言勇退,深惜马援之能,未遂祁奚之请。然章疏频上,雅怀难夺。今知脱屣归闲,拂衣高谢,固可以激励颓俗,仪刑庶僚。永言终始,良可嘉尚。宜善摄养,以介期颐。”未几,吐蕃寇边,复召拜左散骑常侍,令与吐蕃分定地界,兼处置十姓降户。琬言吐蕃必潜怀叛计,请预支兵十万于秦、渭等州严加防遏。其年冬,吐蕃果入寇,竟为支兵所击走之。俄又表请致仕,不许,迁太子宾客。开元五年,出为同州刺史。明年卒,年八十余。(节选自《旧唐书•解琬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解琬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之典/足可以激扬风俗/敦奖名教/宜遂雅怀/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B.解琬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之典/足可以激扬风俗/敦奖名教/宜遂雅怀/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C.解琬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之典/足可以激扬风俗/敦奖名教/宜遂雅怀/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D.解琬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之典/足可以激扬风俗敦奖/名教宜遂/雅怀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丁忧”即“遭逢居丧”之意,是古代的一种礼制,多指官员为父母居丧守制。B.“圣历”是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纪年方法。C.“乞骸骨”是古代官吏自请退职的一种委婉说法,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D.“致仕”是“致仕官”的简称。“致”是“到任”的意思,“致仕”指官员上任。(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解琬屡受重用,多次请辞。他屡次受到皇帝的重用,也多次上疏皇帝请求退休,但他的请求一直都没有得到允许。B.解琬善于治边,功劳显著。他受命处理边境事务,积极发展农业生产,习练军备,让边境地区保持了安宁的局面。C.解琬尊重客观,实事求是。他办事不主观臆断,曾经命令多位部下实地调研地方的募兵实况,然后才上奏裁军。D.解琬精于预测,善于谋划。面对吐蕃入侵、分界的现状,他大胆预测这背后藏着巨大阴谋,提醒皇帝要积极应对。(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琬素与郭元振同官相善,遂为宗楚客所毁,由是左迁沧州刺史。②琬言吐蕃必潜怀叛计,请预支兵十万于秦、渭等州严加防遏。【考点】文言文阅读.【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解答】(1)C结合“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之典”等对文的特征,以及“足可以”“仍”等标志性词语即可断出.句子翻译为:解琬淳朴孝顺,哀痛之情恳切,坚决辞谢暂时剥夺亲情的荣宠,乞请遵守服丧期满的礼法.足以激扬风俗,敦促推重礼法,应顺应他的高尚情怀,允许他的请求,并令他服丧结束后赴任.(2)D“致仕”不是“致仕官”的简称,也并非“官员上任”,应是“古代官员辞职归家”.(3)A“他的请求一直都没有得到允许”有误.根据原文“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优诏加金紫光禄大夫,听其意”等语句,说明皇帝曾经应允过解琬的请辞.(4)①素:一向;相善:交好;毁:诽谤;由是:因此.句子翻译为:解琬一直与郭元振在同一官署任职,关系友善,于是被宗楚客诽谤,因为这被贬为沧州刺史.②怀:暗藏;计:阴谋;预支:事先派;防遏:防备遏制.句子翻译为:解琬说吐蕃必定暗藏叛乱阴谋,请求事先发(派)兵十万到秦、渭等州严加防备遏制.答案:(1)C(2)D(3)A(4)①解琬一直与郭元振在同一官署任职,关系友善,于是被宗楚客诽谤,因为这被贬为沧州刺史.②解琬说吐蕃必定暗藏叛乱阴谋,请求事先发(派)兵十万到秦、渭等州严加防备遏制.参考译文:解琬,魏州元城人.年轻时考中幽素科,授任新政尉,几次改任成都丞.因奏事符合皇帝旨意,破格升任监察御史,为父母守丧而离职.武则天因解琬熟悉边境事务,守丧期未满而让他任原职,令他前往西域安抚夷虏,解琬直言上疏坚决辞谢.武则天赞扬他,下诏说:“解琬淳朴孝顺,哀痛之情恳切,坚决辞谢暂时剥夺亲情的荣宠,乞请遵守服丧期满的礼法.足以激扬风俗,敦促推重礼法,应顺应他的高尚情怀,允许他的请求,并令他服丧结束后赴任.”圣历初年,解琬又升任侍御史,充任使臣安抚乌质勒及十姓部落,大家都感到便利合宜,蕃人十分高兴,解琬因功升任御史中丞兼北庭都护、持节西域安抚使.解琬一直与郭元振在同一官署任职,关系友善,于是被宗楚客诽谤,因为这被贬为沧州刺史.解琬治理政务能识大体,深得人心.景龙年间,解琬升任右台御史大夫兼持节朔方行军大总管.解琬前后在军中二十多年,务农习战,获益很多,边境十分安宁.景云二年,解琬再任朔方军大总管.解琬分派随军要籍官河阳丞张冠宗、肥乡令韦景骏、普安令于处忠等核查三城募兵情况,于是裁减十万人,上奏停止募兵.不久授任解琬右武卫大将军兼检校晋州刺史,赐爵济南县男.他因年老请求退休,上表奏以后,不等答复便离官而去.皇帝下诏加授金紫光禄大夫,尊重他的意愿,俸禄按照原品级全部发给.接着颁降玺书慰劳他说:“卿器度刚正,才识高远,秉公忠诚显示立身,固守正道足以成事.好比张骞的出使,如同魏绛的和戎.职兼文武,功显各方,效命朝廷,堪称国老.近来顾及年老,情愿隐退,深为怜惜马援的才能,未能顺从祁奚的请求.然而章疏频频进上,高尚情怀难以夺改.如今得知卿已脱屣还乡,拂衣高谢,一定可以激励颓败的风俗,为民众官吏树立楷模.卿能始终如一,实可赞美.应当好好养生,以助长寿.”不久,吐蕃入侵边疆,又召入解琬授任左散骑常侍,命令与吐蕃划定地界,并安置十姓降户.解琬说吐蕃必定暗藏叛乱阴谋,请求事先发(派)兵十万到秦、渭等州严加防备遏制.这年冬天,吐蕃果然入侵,最终被事先调发的军队击退.不久解琬又上表请求退休,皇上不允许,迁任太子宾客.开元五年,出任同州刺史.次年去世,终年八十余岁.6.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秋日别薛升华①王勃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注】①诗人原在沛王府任修撰,因事遭唐高宗斥逐,不令入府。此诗写于诗人废职后,入蜀客居于剑南之际。(1)同为送别诗,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请就两诗的首联,简要分析二者有何不同?(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考点】送别诗.【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分析综合C;(2)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鉴赏分析诗人的情感,能力层级,鉴赏分析D;【解答】(1)“知人论世”是分析诗歌的原则之一.注释已经点明王勃写此诗的背景,知道了这样的背景,我们就不难理解王勃在此诗中所表达的悲凉、苦辛、失意之感.首联的“多”、“独”,充分反映了离别之时的愁烦心绪.《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诗人在沛王府任修撰时所作,反映了诗人前期踌躇满志、奋发有为的思想性属.诗人此时的生活环境变了,思想感情也发生很大变化了,写出的诗也就迥然不同.答题时要注意先提出观点,再对诗句进行具体分析,结构为“总一一分”.(2)题目要求“结合全诗”,就全诗看,诗人既为朋友颠沛流离于千里道上而感伤,又自伤其远在千里之外的异乡.眼前道路崎岖漫长,展望未来满目悲凉,前程暗淡.把握这一点,就抓住了要点.尾联上句承诗题中的“别”字,下句直抒惜别之情.离开的人,还是留下的人,彼此都会在对方的梦中出现.从字面看,这联诗可以理解为王勃对朋友的安慰,表示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会永远相忆.另一方面,联系中间两联,“俱是梦中人”实际是同病相怜.道路险远,诗人对朋友和自己的前程怀着无限忧虑,含义隽永深长.参考答案:(1)两诗表现出的情感不同,一为感伤别离,一为积极进取.本诗的首联以事写情,语意双关.借送友人上路的具体行动,指出人生道路的艰难,前途悲凉,给全诗定下了深沉、惆怅的调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联从送别之地入手,气势雄伟,襟怀宽广,视野开阔,虽有流露惜别之意、关切之情,也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鼓励.(2)尾联抒发了诗人对现实的感慨,发出如在梦中生活的感叹.“俱是梦中人”的“俱”字,他们“生涯共苦辛”的共同遭遇,既有表明自己怀友之诚,相思之切,也包含共同都前途难测的意思,彼此都像在梦里由不得自己.赏析:公元666年(唐乾封元年),王勃17岁,进入沛王府任修撰,奉命撰写《平台秘略》.写完后,沛王赏给他帛50匹,十分赏识他.王勃少年得志,可惜好景不长.据《旧唐书•王勃传》记载,公元669年(总章二年),“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被逐出沛王府时王勃年仅20岁.他在《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中说:“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顿忘山岳,坎坷于唐尧之朝,傲想烟霞,憔悴于圣明之代.”对自己的被驱逐,他心中怀着一腔悲愤.当年五月他离开长安南下入蜀,后来客居剑南两年多,遍游汉州、剑州、绵州、益州、彭州、梓州等地.在此过程中,他对现实生活有了新的深切的感受,写下了一些影响深远的诗文.《别薛华》就是其中一首.这首送别诗的色彩、风格,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大相径庭,其中原因,就像公刘所说的:“诗是一种感性经验和主观情感占很大成份的东西.诗人此时的生活环境变了,思想感情也发生很大变化了,写出的诗也就迥然不同.《王子安集》中有一篇《秋夜于绵州群官席别薛升华序》,有可能是这首《别薛华》诗的序.从序言推断,诗人与薛华在绵州相逢,很快又分手.在一个清秋的夜晚,他送走薛华,作下了这首痛彻肺腑的诗篇.诗的首联“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是以事写情,又以情生景.此联中一个“穷”字、一个“独”字,真乃传神之笔:穷路凄孤送挚友,把悲苦的心情,渲染得十分真切.但是,它又不仅仅是作者,也是远行人﹣﹣薛华心情的真实写照,语意双关.两句诗,描绘出人生的一幅凄惶场面,一对患难知音跋涉在漫长、曲折、险阻的山道上.他们相送了一程又一程,难舍难分,但最后还是分别了,各自匆忙惶恐地去“问津”.“穷路”,借用的是阮籍穷途而哭的典故,含有“守死善道者,滞涸穷路”的意思.这就促人联想,发人深思.阮籍之所以穷途而哭,是想假作醉酒躲避迫害,时常独自驾车信道而行,走到绝路就痛哭而返,以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汉李固之所以“滞涸穷路”,正因为他“守死善道”,屡次上疏直陈外戚、宦官擅权的害处,后来被梁骥诬告,招致杀身之祸.在此,诗人以阮籍、李固自况,含蓄地指出:凡正直耿介之士,往往很难被当权者所容.这也说明了诗人与其挚友“多穷路”的原因.下句中的“遑遑”,不只是形容凄惶貌,或自嘲“遑遑尔竞一时之虚荣”,还兼取宋玉《九辩》中“众鸟皆有所登栖兮,凤独遑遑而无所集”的意义,借以表示自己象凤凰一样清高,而不愿象凡鸟一样随处栖登.颔联“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是分别承接首联中“穷路”、“问津”,进一步具体描写道路的险远,设想未来,抒发情怀的.所采有的手法是虚实相生,语义双关.诗人既为朋友颠沛流离于千里道上而感伤,又自伤其远在千里之外的异乡.眼前道路崎岖漫长,展望未来满目悲凉,前程暗淡.这是诗人走上仕途三年来,对社会现实的真切的感受,从心底发出的深沉慨叹,说明了诗人当时内心失望情绪低落.生活是艰难的,但仍要坚持下去而且要努力使之变好,年轻的诗人虽然沮丧但没有完全绝望.因此诗的颈联写道:“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意思是他们心中所期望的事业、建立功勋的志向与抱负,只能与船只一同在风浪中漂泊不定.正因为风华正茂的诗人,有追求,有希望,因此才对挫折、失败倍感痛苦.王勃《春思赋•序》中写道:“咸亨二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旅居巴蜀,浮游岁序,殷忧明时,坎土禀圣代.…此仆所以抚穷贱而惜光阴,怀功名而悲岁月也.”可见他的“悲”是因为“怀功名”而难以实现.这联诗所表现的正是理想与现实矛盾,希望、失望交织的复杂心境.有志之士,不被赏识与重用,又不甘心自暴自弃,执意追求.就是他们“生涯共苦辛”的主客观原因.李东阳在《麓堂诗话》中曾说过:“薛华与李白并称,而无一字可传,岂非有幸不幸也.”薛华也是才志高远之人,也陷入同样的境遇,可见,怀才不遇并非偶然,也更说明志向的难以实现.尾联“不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上句承诗题中的“别”字,下句直抒惜别之情.从字面看,这联诗可以理解为王勃对朋友的安慰,表示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会永远相忆.另一方面,“俱是梦中人”包含有“命运之舟”难测的意思,彼此都像在梦里由不得自己.诗人对朋友和自己的前程怀着无限忧虑,而对明天仍抱着美好的希望.这个结尾,是隽永深长的.《别薛华》与一般五言律诗借景抒情的方法不同,是以叙事直抒胸臆.语言简练,表达了真挚的情感.可谓“兴象婉然,气骨苍然”.7.名句名篇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舳舻千里,旌旗蔽空”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3)类比联想是联想的一种形式。《琵琶行》中的一句“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由琴声联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考点】名篇名句默写.【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题干要求,然后根据题干中的关键点及平时积累进行解答.注意字形,不要出现错别字,写后要检查.【解答】(1)其势不俱生,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重点字:俱)(2)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重点字:舳、舻)(3)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重点字:嘈)三、文学类文本阅读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乘以3得8赵新我7岁还没上学,不识字也不识数,当然更不会算账。村里人说我是个傻二小。有一年,我家的斜对面开了一家小小的杂货铺,卖针头线脑、纸张文具,也卖些吃的喝的。掌柜的是我的本家赵泰爷爷,一个很斯文的白胡子老头。开张那天,他先放了两挂鞭炮,然后在大门上贴了一副鲜红的对联。我问他这对子上写的什么,他告诉我,上联是“有酒今日醉”,下联是“没钱你别来”。我问他啥意思,他说,傻二小,回家问你爹去吧!回到家里,我把那副对联给爹念出来了,问爹这是啥意思。爹是农民,满头黄尘,一脸汗水。抽了一袋旱烟后,爹说,二小,他那副对子一是鼓动人们买他的东西,手里有钱要舍得花;二是说他做买卖不赊账,没钱别进他的铺子。爹说赵泰这个人虽然识文断字,可是很小气,很抠,财迷脑瓜。爹还说他应该有个“不赊不欠”的横批!爹说对了,不一会儿赵泰爷爷就把横批贴出来了,只不过是“概不赊欠”!我很佩服爹的智慧和眼光,尽管爹一字不识。爹笑着告诫我,你这个爷爷把一枚钱看得比磨盘还重,可别去买他的东西,小心糊弄你!那天我们家里来了客人,爹要点火做饭时,突然发现没了洋火(火柴).爹不敢怠慢和冷落亲戚,就交给我两毛钱,让我去买洋火。爹告诉我二分钱一盒洋火,买三盒,剩下的钱一分也不能花,要如数拿回来。爹说了这么几句,让我赶紧跑着去。进了赵泰爷爷的铺子时,那位白胡子老头正趴在柜台上噼里啪啦打算盘。他头戴一顶瓜皮帽,身穿一件蓝布长衫,鼻梁上架了一副眼镜,比学校的老师还显得有文化,有尊严。他把算盘推到一边,俯下身来摸着我的头说,人家别的孩子都上学了,你为什么不上?我说,爷爷,我不识数!他说,你小子不上学,不就越来越笨吗?我说,爹不让我上学,说掏不起书钱!他说,你爹糊涂!掏不起书钱不会借?他还让你当一辈子傻二小呀?他猛地把柜台一拍,短见,你爹真正是短见!赵泰爷爷的脸红了,雪白的胡子也抖动起来。他坐下去歇息一阵才问我买什么,身上带了多少钱。他很认真地告诉我,洋火是二分钱一盒,三盒,用乘法算,二乘以三得八。你身上带着两毛钱,用减法算,两毛减去八分,我应该再找给你一毛钱。你听明白了吗?听不明白,回家问你爹去!我一点也不明白,他一会儿乘法一会儿减法,我的脑袋早大了。那天晚上,爹好一阵激动,好一番感慨,好一番叹息!爹先是批评赵泰爷爷,这个赵泰,想钱想疯了吧?不顾仁义道德,不看同宗同家,光天化日之下欺负我们,他的良心呢?他可真会打算盘哪!一盒洋火二分钱,三盒应该是六分钱,从哪里跑出来的二乘以三得八啊?两毛钱减去六分钱应该是一毛四分钱,他多收了咱们四分钱。四分钱是个小数吗?两盒洋火呀!爹接着批评我,你真是个傻二小!你就不会算一算?木头啊你!昏黄的油灯下,爹流泪了。他的泪水掉下来,砸得桌面啪啪响。我说,爹,那你找他去,让他把钱退回来!爹说,他是我的长辈,我怎么去找他呀?他财迷脑瓜,他会耍手段,他要是不认账呢?撕破了脸面,吵闹起来,岂不让人笑话?罢罢罢,忍了吧,和为贵。你明天上学去吧,爹给你借钱去!第二天我就上学了。我发现我不笨,老师教的字,我都会写;老师讲的话,我都能记住。一天傍晚,赵泰爷爷穿着那件长衫到我家里来了。爹礼貌地接待了他,给他递了一袋烟,端了一碗水。他对爹说,听说你让二小上学啦?爹说,是呀,没钱我可以借,我们不能再受别人的欺负啦!爷爷笑了,你忙吧,我走啦!爹说,我这可是被人逼的呀!赵泰爷爷走后,爹在水碗底下发现了四分钱!爹的手一抖,碰洒了那碗还在冒着热气的水。爹是在30多年之后去世的,那时候我在报社做记者。临终前爹对我说,二小,你还记得你赵泰爷爷吗?那个白胡子老头,在咱们村开杂货铺子的?我说,记得,记得很清楚呢!爹说,喝水不忘挖井人。多亏了他呀!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你一定要到他的坟头上磕三个头去。人家为了谁呢?爹走了,那是个秋天,一个高粱红了、谷子黄了的日子。(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DEA.小说标题新颖简洁又独具匠心,通过一个错误的算式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它是行文的线索,也揭示了小说的主题。B.小说写到赵泰穿着“长衫”,比学校的老师还显得有文化,表现了赵泰盛气凌人的姿态,婉转地表达了对赵泰的讽刺。C.“他的泪水掉下来,砸得桌面啪啪响”,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爹”对于赵泰不看同宗、贪图小利的痛恨。D.本文多处运用了生动的细节描写,不仅突出了人物形象,也暗示了特定的时代背景,使情节真实可信。E.作者善于设置悬念,赵泰的爱财、“骗财”到后来真相大白以及父亲的愤怒、感激等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2)“那天晚上,爹好一阵激动,好一番感慨,好一番叹息!”请结合文意说说“爹”激动什么,感慨什么,叹息什么。(3)文章结尾一段,作者特别强调“爹”走的时候,是一个“高粱红了、谷子黄了”的日子,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4)关于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赵泰爷爷,也有人认为是“爹”。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理由。【考点】小说阅读.【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2)此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3)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4)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首先要通读文本,把握如下几个问题,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主要事件是什么,通过事件要揭示什么主旨;然后再看选项对文本的分析.选项一般会针对形象、主旨、情节、细节描写主题.A项“是行文的线索,也揭示了小说的主题”的说法错,小说的线索主题为“读书改变命运”.B项“表现了赵泰盛气凌人的姿态,婉转地表达了对赵泰的讽刺”的说法错,文中并没有突出一种讽刺的意味.C项,原文不仅有对赵泰的痛恨,还有对于儿子不识数受欺负、家里穷没办法供孩子读书的痛心.故选DE.(2)此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先仔细阅读上文,结合文本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和人物身份和所处环境的交代进行分析.文本中,“爹”是个贫穷、淳朴、本分、老实又有点狭隘的农民.他的“激动、感慨、叹息”是在“我”买火柴却因为不识字不会算被赵泰爷爷故意少算了四分钱之后发出的,结合此情此景,联系此时人物所说的话语,不难分析出“爹”的“激动”“感慨”“叹息”原因.(3)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分析文中语句的含义,可从该语句所说的意思及其在文中的位置来分析.此句处在文本的结尾,而结尾的语句,一般多有暗示结局、发人深思、揭示主题等作用.这是一个描写景物的句子,应着重从景物所蕴含的言外之意分析.句中所写的景物,颇具亮色,意含丰收,因此可从家境的日好、前途的日佳;以及对人物(应包括腹腔内和赵太爷也)的颂扬等方面考虑.(4)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虽然是道开放性的主观试题,但小说的主人公却应该是客观的.应该说,小说的主人公是对揭示小说的主题有最重要作用、在小说中以最大笔墨描写、并且是构成小说线索的主要人物.文本的开头和中间以及结尾都花了不少笔墨对赵泰爷爷进行描写,最后又以暗示的笔墨对赵泰爷爷作了歌颂,因此,我们认为赵泰爷爷是小说的主人公.答案:(1)DE(2)①爹激动是因在困难时期,赵泰爷爷不顾仁义道德,不看同宗同族光天化日之下欺负我们.我被赵泰爷爷骗去4分钱.②感慨的是赵泰爷爷作为一个有文化的人竟然可以用2乘以3得8来欺骗不识数的“我”.③叹息的是不识数没文化终将被人欺侮.(每点2分)(3)①交代了“我”爹去世时的自然环境,也暗示了小说的结局.读书改变了我们一家的命运,暗示父亲的心愿实现了,放心地离开了人世.②衬托了赵泰的智慧与远见,进一步凸显了人物有文化、有见识的形象特点.③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贫穷、愚昧被富足、文明代替,揭示了作品主题,.(共3点,每点2分)(4)①小说主要情节是在一个贫穷、落后的时代,赵泰故意多收4分钱,以此逼迫“爹”送我上学,从而改变了我的命运.②在赵泰爷爷身上体现了在贫穷落后中生活的人所拥有的智慧和眼光.③作者借赵泰爷爷和我的故事,反映知识对我及整个农村的改变这一主题.(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四、语言文字运用9.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正月十五的夜晚,酒店里灯红酒绿,街道外火炮冲天,五彩的烟花在夜空绽放,伴随着欢快的鼓点,一板板花灯组成的长龙呼啸而行,拉开了狂欢的大幕B.学校附近街道的大量卡拉OK厅、歌舞厅等严重干扰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前段时间进行了整顿,关闭了一些OK厅,但这对维护学校的安静环境不过是九牛一毛C.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犹如攀登巍峨的高山,我们必须坚定信心,鼓足勇气,不畏艰辛,按照预定的方案登高自卑,顽强拼搏,开拓进取D.配合着神像、花车、舞蹈、标旗,以及不时炸响的震耳欲聋的鞭炮,这个时候的潮州大锣鼓,虽仍有迎神赛会的意味,但其周游街巷,祈福远大于酬神【考点】成语.【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解答】A.“灯红酒绿”灯光酒色,红绿相映,令人目眩神迷,形容奢侈糜烂的生活,也形容夜晚的夜景,用在此处正确;B.“九牛一毛”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大数量中极微小的数量,微不足道,此处用来形容“学校的周边环境”不符合语境,不正确;C.“登高自卑”登山要从地下开始,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此处形容“实现‘两个一百年’犹如爬山”符合语境;D.“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麻木的人,是他们醒过来,符合语境,运用正确;故选B.10.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爱因斯坦百年前关于引力波的伟大预言终于被证实:2月11日激光干涉引力波观测台(LIGO)实验组直接首次观测到了由两颗恒星级黑洞13亿年前并合产生的引力波B.在大年初一发生的旺角暴乱事件中,暴徒令人发指的行为,除了破坏香港法治外,社会秩序也进一步被撕裂C.精心采访、发掘真实的中国故事,让其更好承载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世人就会更懂中国,中国更会赢得世人敬重D.政府下放高铁定价权,必须通过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加强价格的政府规制,不能简单地从市场供求、竞争状况等因素来决定价格【考点】病句辨析修改.【分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最常用的办法是结构分析法,即找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再逐一查找它们是否有成分赘余或残缺、搭配不当等考纲所列的六种毛病.【解答】A.语序不当,“直接首次”语序不合理,将“首次”移至“直接”之前;B.偷换主语,“暴徒令人发指的行为”还没有说完,主语就偷换成了“社会秩序”,可将“社会秩序也进一步被撕裂”改为“也进一步撕裂了社会秩序”;C.正确;D.搭配不当,“从…因素来决定”不搭配,可改为“用(凭)…因素来决定”;成分残缺,末一句缺成分,可在“不能简单地”后加“由高铁”;故选:C.1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显示,至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将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国家层面将形成产业间联动的新能源汽车自主创新发展规划,并推出持续可行的新能源汽车财税鼓励政策等。①拥有两家在全球销量进入前十的一流整车企业②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的新能源汽车年销300万辆③海外销售占总销量的10%④达到汽车市场需求总量的20%⑤其中自主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达到80%以上。A.①②③④⑤ B.②④⑤①③ C.③④⑤①② D.①③②④⑤【考点】排列句子顺序.【分析】从局部看,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而这些关系往往体现在一些语言标志上,如关联词语的呼应:或并列、或转折、或条件、或假设、或递进、或因果…;暗示性词语的使用:“同时”表示并列,位在后,“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表示相反、相对关系,中间不可插入别的词语;“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不可倒置;“过去”、“现在”与“将来”,表示时间先后;“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表示要提出结论;“诸如此类”,表示综合等等;有指代意义的词语:有指代意义的词语往往紧跟在所指代的内容后面;句子之间的过渡、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也往往体现语言顺序的一致性;陈述对象前后一致.抓住这些语言标志,可以把握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利于尽可能多地确定出必然相连接的句子.【解答】语段是按照逻辑顺序来行文的,从国内市场到国外市场,国内市场先说年销售量②,再说需求量占比④,然后指出自主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⑤.注意标点的提示作用,分号前三句说国内市场,分号后两句说国外市场,先说车企数量①,再说海外销量③.答案:B.1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最多不超过25个字。在通信领域,“互联网+传统通信”有了即时通信,互联网的出现不仅没有颠覆传统通信行业,反而促进了传统通信业务的换代升级;在金融领域,“互联网+传统银行”有了支付宝,互联网金融正在有序推进;在传统零售、集市、百货卖场等商业领域,“互联网+”促进其加速升级换代,迅猛发展。事实上,“互联网+”不仅正在全面应用到第三产业,而且正在向第一和第二产业渗透,工业、农业的“互联网+”正在全面推动其传统生产方式的转变。因此,“互联网+”对传统产业不是颠覆,而是换代升级。【考点】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句间的关系必须吻合其内在的逻辑.根据上下文,确定句子间所存在的内在关系,是解答此类题目的突破口.【解答】解答本题,需要注意文段的语意发展推演关系.整段话讲的话题是“互联网+”对传统产业带来的正面影响.总共有三层意思.从开头到“迅猛发展”是第一层,通过举例讲“互联网+”对传统第三产业的积极影响;接下来一句话是第二层,讲“互联网+”对传统的第一、第二产业的积极影响;最后一句话是第三层,总结“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积极影响.第一处第二处空格,可以从“不仅没有”“而且”反推前一句应该是与之对应的递进复句的前半句,构成“不仅没有…反而…”“不但…而且…”的递进复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概念学生是知道的;第三处空格前“因此”表明,这句话是对整段话的总结,与前面的两句话构成分﹣﹣总关系.参考答案:①反而促进了传统通信业务的换代升级②“互联网+”不仅正在全面应用到第三产业③“互联网+”对传统产业不是颠覆,而是换代升级13.仔细观察如图的图标,完成后面的问题。(1)这是“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的主题标志,请对其创意进行诠释。(不少于两条)(2)为此次活动计划写一句宣传标语。【考点】图文、表文转化.【分析】此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表达运用能力.解答此类题,可根据图案里的所有构成要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描述出来,然后联系现实,展开合理的联想,从漫画创作意图角度组织答案.【解答】(1)这是一道徽标类题目,本题图标从外形上看,龙形、长城、“文”字的特征比较明显,龙,即是中华民族,又是中国历史的代表;长城是中华文明,也是中国旅游资源的代表;而“文”字,则即可以理解成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