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通识课文化地理主要内容_第1页
尔雅通识课文化地理主要内容_第2页
尔雅通识课文化地理主要内容_第3页
尔雅通识课文化地理主要内容_第4页
尔雅通识课文化地理主要内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17第一章文化地理绪论文化地理:关于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形成。第一节地理学思想史古代地理学:古埃及关于金字塔的设计;希罗多德:历史上的人地关系(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人的四种气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在地球上,随着地球纬度的分布,形成了不同的地带;近代地理学:地理大发觉:哥伦布发觉新大陆,香料;发觉好望角,通往东方;麦哲伦的航海,地球是圆的;航海技术,测量技术,造船技术,海盗文化;如中国的西南地区:艾芜:《南行记》中记载茶马古道,马帮第一等的英雄,偷马贼为第二等的英雄;近代地理学和地理学家(德国为中心):康德:太阳系形成的星云说;洪堡:纬度地带性;海陆环境的差异;互动联系;李特尔:区域地理的描述;历史地理学的理念;拉采尔:《政治地理》:国家是地球上一些生物所形成的一个政治团体;位置,空间,界限——三因素;引领地缘政治;早期环境确定论的诱导;山脉(界限)和水体(渠道)的关系;森林(落后民族的避难地)和沼泽。第二节文化地理学的主要内容系统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气候,土壤,水文,植被等等人文地理学:交通,城市,人口,经济,文化地理等等区域地理学:世界地理,亚洲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村落地理文化:素养,气质,基础;文化节:地域的经济和习俗而形成的东西耕作,教养,教化——希腊culture培育公民参与政治活动的品质,实力——罗马人与宗教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中世纪人的气质和发展过程——文艺复兴时期社会成员作为一种生物体不受生物遗传影响的全部行为而炮制出来的东西。人类给自然环境打上来的烙印——地理学家文化地理所探讨的内容:全部文化现象在世界上的空间分布,组合形式以及它的变异。全部这些问题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物质文化(地域差异):建筑,服饰精神文化(地域差异):歌舞,宗教制度性的文化:政体,政党,法律心态文化:20世纪60年代诞生,为心志向象绘制的空间想象探讨的核心内容:文化源地是一切问题的起始点,文化区是文化地理探讨的终结点。源地(泛埃及论)——文化扩散——文化景观——文化生态(人作为文化的核心与四周环境之间的关系)——文化区人文地理等同于文化地理包括工业地理,农业地理,城市地理,人口地理,疾病地理,灾民地理,宗教地理,语言地理,民族地理等等。1978年之后,王恩涌教授将其传入——《文化地理学》第二章文化发展途径与文化传播第一节文化的起源:圣人,祖宗起源;众神起源;文化地理确定论;文化传播论,功能论,心理论。源地:泛埃及论;多元,多中心起源;华夏文明:中国早期所实行的以某种行为规范以及它的道德约束为教化的文化。苏秉琦:中华文明的诞生不仅仅局限于黄河流域,其本身就是多元文化。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影响;罗马(凯旋门)的影响;玛雅文化。第二节文化的积累和发展全部的文明中心,它所诞生的文化能够随着时间全部保留下来吗?旧文化的保存与新文化的增加——文化积累,成为发展的基础。语言和文字实现文化积累。同质文化增加为积累,异质文化增加为发展。民族文化的积累;外来文化的积累。北上,南下——衣上裳下——北方为帝王之尊,南方为等而下之旧文化在积累,保存的过程中会丢失。新文化会随之增加。文化突变:两种或两种以上异质文化接触后产生一种新文化。佛教的传播;西学东渐;洋务运动;文化悖论:有的悖论的发展在原有基础之上,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对原有文化的批判。文化增值:传播者——媒介——接受者制度化群体或非制度化群体,往往有集体越轨行为,从而导致文化增值。第三节文化扩散文化扩散是文化特质或文化要素从一个社会到另一个社会,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的传递过程。媒介——人;文化共享性(前提是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和共享);扩展型的扩散:传染型,等级型,刺激型从源地到边缘区存在着时间差;使原有文化信息某一部分丢失,也会使新信息增加;文化中心的文化发生更替之后,文化边缘区会保留一部分源文化;清真寺东传的演化;街谈巷议不可信;细高跟在东西部的差异。迁移型的扩散:人的迁移来实现文化信息传播精确;有时会形成文化孤岛;唐长安城建筑样式的传播;使馆区在中国;客家文化(宋代音韵);文化的土著化过程(三至四代左右)三线迁移(从保密到接触到融合);第四节文化生态有人将文化生态与生态学看成等同;文化圈是作为地球各个圈层中,由人类的文化行为所构成的一个圈层,但这个圈层和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各种生物体之间有一种连带关系。这种连带关系须要一系列的媒介。物质文化是上层建筑(人类社会)的基础上层建筑与四周自然环境离得越远,失真的东西就越远;而科学技术直接源于自然环境,于是于自然界之中最为贴切。第五节文化人群(媒介)可分为国家的,民族的,阶级的,阶层的;小群文化,构成整个社会基础的最基本的单元;制度性的,非制度性的小群首属群体:简单滋生同类文化意识;次属群体:会添加后来的文化;副文化具有极大的排他性,与主流社会文化相悖的小群文化;帮派:青红帮来源于盐帮,漕帮;袍哥茶碗阵文化;文化地理和文化区的建构是多元的。第六节文化冲突与文化整合文化冲突:区域性,时代性,民族性,集团性,阶级性;在冲突中,有的文化被取代,有的文化加入新的东西形成新文化。区域性的文化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杏花春雨江南,骏马秋风冀北;时代性的文化差异,冲突也很明显(五四运动——抗日爱国文化——大跃进文化——红色文革文化——改革开放的经济旋律);随时代不同,对文化的解读不同,也就会产生文化冲突,也会使文化产生新意(刘文彩《收租院》雕塑,西方学者今日解读说:雕塑在西方都反映上层建筑,唯有在中国文革时期,反映了社会底层平民;芭蕾舞《红色娘子军》,表示中国芭蕾舞反映武装革命,不再仅仅反映宫廷舞蹈);雅文化(上层)——俗文化(下层百姓),表现阶级性,也可以互转;文化整合,非激烈的渐变的冲突;法意太子(印度贵族),发愿追随释迦牟尼——密迹金刚,一个门卫——中国将其发展为两个——明朝,忘却了法意太子,给予其陈奇,郑伦——口型一张一闭,代表梵文发音的全部音节,代表佛法无边,无处不在——哼哈二将四大天王是汉文化的土产。北方天王(托塔天王李靖)最早流行,后与其他天王开始同等,哪吒成为先锋官,木吒归了观世音,后被魔家四将取代。第七节文化景观与文化区(最重要的探讨问题)空间性,功能性,时代性。地域性景观代表:郁金香——荷兰;薰衣草——法国普罗旺斯;白桦林——俄罗斯;形式文化区:一种文化要素实际分布的地区,核心明确,边缘模糊;机能文化区:有明确的边缘界限,通过行政区的界线确定。全部文化景观,区域的形成都是多元的,交叉的。第三章宗教地理与文化第一节宗教的产生与世界的主要宗教宗教是全部外部力气在人们头脑之中留下的一种虚幻的反应。——恩格斯宗教不等于迷信,它有一个建立在唯心背景之下的完整的哲学体系,必需建立教会,仪式,信仰和观念(教义和教礼),社会实践的结合体(信徒),即为佛(创始人),法(哲学体系),僧(神职人员)。原始宗教的特点:没有特定的时间段;多神崇拜,只追求平安;没有摇篮(文化源头)问题,出自于人的本能;有一完全的神职人员;古代宗教:人与神之间越来越结合了;哲学体系与经典开始渐渐问世;历史宗教,近代宗教。流传的范围:部族宗教,民族宗教,世界宗教。部族的宗教:某一民族或某民族内的某些部族信奉的宗教;民族性的宗教:以某一国家为范围,如日本神道教,中国道教;世界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为主。一神,二神,多神教。第二节几大民族宗教犹太教,印度教,道教,神道教犹太教:东教(大卫之星)。犹太人早期为游牧民族,位于两河流域;四千年前进入巴勒斯坦地带。在灾难后,犹太人曾进入埃及,后受到法老压迫;前十世纪在摩西率领下,其离开埃及,停留在西奈半岛,得上帝旨意,创立犹太教,最终回到迦南。前6世纪,巴比伦人到达此地,捣毁犹太教神庙,将其人民强迁到两河流域。波斯人强大后,扶植犹太人回到故地。后罗马人又来了,第二次捣毁犹太神庙,犹太人开始流浪,直到以色列国建立。印度教:前2000年的吠陀教,后成为婆罗门教,8至9世纪经改革形成印度教,集中在南亚地区。国家宗教也可以叫民族宗教。阿拉伯半岛三大主神:梵天(万物创建者),毗湿奴(万物管理者),湿婆(破坏神);教义核心:因果报应及轮回思想;吴哥庙宇——印度教寺庙;种族等级社会:种姓之间不许通婚。僧侣最高,贵族其次,种姓不准结合。道教:诞生在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老子道德经(山东,河南,山西,河北),五斗米道(四川)道教最早的一个派别,道主见角)为其发源。后其自四川与曹魏政权联姻北上,进入河南洛阳后,再次南下江西龙虎山,直至三世纪左右,道教作为一个成熟的宗教产生了。主神:老子化三清。信奉多神,深化到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神道教:日本民族宗教,由原始宗教发展而来,为多神教。主神:太阳神(天照大神),天皇为其子孙;神社:天照神社,伊势神社,靖国神社。民族性的宗教与这些国家的政治,历史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影响很大。第三节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诞生于前5到6世纪。(点记法:雨季到来,于是在寺庙讲法,刻下点,共四十多个点。故在前五百多年,佛教诞生。)后佛教开始南传,北传。南传为小乘教,北传为大乘教。其中一支传入青藏,形成喇嘛教。大乘与小乘的区分:小乘教是一神教,大乘教为多神教;小乘教最高修到罗汉果,大乘教最高修到佛果;小乘教强调修炼自我,大乘教追求普渡众生。原始佛教的根本教义:四圣谛:苦,集,灭,道。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业与苦恼是苦的根源;修炼佛法才能歼灭苦;修炼至涅槃到达西方极乐。业报,轮回说:冤冤相报,来生轮回会得到报应。佛教故事:佛本生故事;经变故事。佛本生故事:前生舍身喂虎;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下天,住胎,出胎(四月初八),出家(游四门:生老病死;夜逾城门;)降魔,成道,说法,涅槃。基督教:诞生于公元前后,与犹太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旧约》由希伯来文撰写,讲解并描述犹太人历史;《死海古卷》:二十世纪考古学界重大发觉,在库兰石洞发觉,前2至3世纪完成,与《圣经·旧约》基本相同。《新约》为希腊文撰写,完全为基督教布道的福音;公元11世纪左右,基督教分立为东正教与天主教;16世纪,宗教改革,新教又从天主教中分别出来。基本教义:三位一体的神仙系统:上帝,圣子,圣灵(旨意);人类本身是有原罪的,与偷吃才智果有关,一生都要赎罪。伊斯兰教:诞生于七世纪初的阿拉伯半岛,创始人为穆罕默德,发源于麦加,麦地那。七世纪初,代表阿拉伯半岛底层人士的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伊斯兰教,后迁往麦地那,开始发展。七世纪中期,已经是阿拉伯半岛宗教,后不断向外发展。其中,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崛起对其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两大宗派:逊尼派,什叶派。逊尼派:穆罕默德去世后,继承人应为穆斯林公社依据资格,威望选举产生;除《古兰经》外,《圣训》也应被遵奉;较温柔的派别;什叶派:主见继承人只能为阿里(穆罕默德的女婿加堂弟)担当;只承认《古兰经》;形成较激烈的派别(伊朗和伊拉克部分地区);一神教:信奉真主安拉,为唯一的真神;穆罕默德为唯一使者;穆斯林为听从者;影响到全世界;中国伊斯兰教分布特点:大分散,小集中;由路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传来,于是西北,山东,东南沿海港口城市都有大量穆斯林分布;基督教,伊斯兰教的经典都是有限的,但佛教的经典却浩如烟海;伊斯兰教的主见:无偶像崇拜的宗教;清真寺为其活动场所;麦加朝拜天房,内储黑石头——克尔白,是真主赐予的,含有真主的信息;清真寺修造的特点:全寺没有明确方向趋向,但要保证圣龛的方向和克尔白的方向是一样的。第四讲宗教与地理之间的关系宗教风俗与地理环境:干旱地带是宗教重要的发源地,诞生一神教。干旱恶劣的环境下,氏族都相互独立,首领具有一种至高无上的力气,从人变成神,而且是唯一的。伊甸园诞生在干旱地带,于是青山绿水愈为宝贵;印度在干季,热季到来时,去恒河祭祀,洗浴;遵奉神牛,于是牛与人并行;原始宗教万物有灵,万物崇拜:西南地区的大树崇拜与刀耕火种分不开;特定地理环境下,形成崇拜也不足为怪了;宗教节日也与地理内容分不开:地中海式气候,冬湿夏干,于是秋播夏收,夏季不种;犹太教:住棚节,9,10月份实行,与出走埃及相联系,也是地中海气候播种的节日,于是也有了祈祷来年丰收的意义;逾越节,3,4月份实行,涂羊血于门上,以区分埃及人,也为了祈祷丰收;五旬节,5,6月份实行,信徒打算迎接圣灵的驾临 ,也为庆丰收;复活节本与丰收有关,但到了别的地方,气候发生改变,于是其就有了新的意义——耶稣复活。伊斯兰教:古尔邦节,来自先知将儿子献祭的故事,表示一种牺牲精神。真主将孩子用羊替换,也表现出其畜牧业的特色。宗教形成后,会营造肯定的人文景观,来改变地理环境,如宗教建筑,文化习俗等等。此外宗教还是安眠灵魂的地方。第五讲宗教圣地和宗教组织宗教圣地与宗教领袖,宗教起源,宗教传闻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意义重大。耶路撒冷:三大宗教圣地。犹太人曾定居此地,建立神庙,留下哭墙,形成圣地;基督教传闻耶稣被钉死在耶路撒冷,留下圣迹,于是也成为了圣地;伊斯兰教传闻穆罕默德曾在耶路撒冷脚踏石头升天见安拉,建有阿克萨金顶清真寺,于是成为其第三圣地。于是其成为宗教文化错杂之地。印度鹿野苑:释迦摩尼首次讲经之地;保留有佛塔和建筑基址。五岳与五镇:山川河流崇拜,以五岳为尊,是政治性的地标性遵奉,后演化成宗教神圣之地;特殊是泰山,具有与天对话的功能,称之为封禅;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中镇霍山,西镇吴山,北镇医巫闾山,为五镇,是宋以后出现的理念,明朝之后更为清晰,较五岳更为扩展。宗教组织:宗教发展过程之中的媒介,以宗教神职人员为对象。天主教教会,为多层结构,2世纪出现主教,中世纪出现教皇。三阶:教皇——主教(红衣大主教,二三十个;主教,大主教,一般主教)——神父。实行政教合一的形式,领导天主教民,并向外传播天主教。东正教名义上的中心在伊斯坦布尔,实行三级教阶制,最高领导为牧首,形成15个教区,都设有大牧首,以伊斯坦布尔大牧首名义上最重要。新教则不承认教皇和教廷。佛教寺院:西方宗教有一个完整的宗教体系内部管理形式,而佛教则没有。汉传寺庙设方丈,下设不同僧侣对寺庙进行管理。藏传佛教则设有有组织的宗教管理体系——达赖系统。伊斯兰教没有统一的组织体系和管理者。第六节宗教组织和政治组织之间的关系宗教或服务于政治,或若即若离,或紧密与宗教联系在一起。神权政治,政教合一:宗教,政治领袖;为宗教或为政治所利用:宗教是政府进行精神统治的工具;由于宗教化致政治归属不清晰或存有争议的:北爱问题,巴尔干问题。宗教的传播:传播的方式:移民;有组织的传教;沟通和转教(以东方人为主);领土竞争;宗教区的相互影响:佛教讲究兼容并蓄,传播起来较为温柔,如中国的三教合流;而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排他性则极强。如十字军东征,发生在11至13世纪之间,天主教国家联合攻打伊斯兰国家。如轰炸南斯拉夫;如耶路撒冷问题。第四章语言地理与文化第一节语言分类与其地理现象问题由上至下:语系——语族——语种印欧语系,高加索语系,阿尔泰语系,汉藏语系,闪含语系等;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英语,德语,荷兰语及北欧地区;凯尔特语族:威尔士语,苏格兰语等;拉丁语族: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意大利语;斯拉夫语族:俄语;伊朗语族:两伊地区;南亚语族:印地语;语言与历史:英语进入北美洲,大洋洲;荷兰语进入南非;西班牙,葡萄牙语进入中南美洲与教皇子午线;法语到达魁北克;俄语到达西伯利亚,东北亚。印欧语系的起源:波罗的海——黑海起源说;中欧——巴尔干起源说;小亚细亚起源说;黑海——里海起源说。印欧语系的起源与早期欧洲大陆的文明和欧洲大陆人口的迁移有着直接的关系。以小亚细亚半岛(新月地带)为中心,早期人群迁移到希腊,意大利,大不列颠,俄国,伊朗,印度,于是将印欧语系带向全世界。其中,雅利安人为欧罗巴人最早的祖先,其起源地在亚洲大陆的中部地带,一支属于印度雅利安人,南下印度;一支属于伊朗雅利安人,向西进入欧洲,影响到印欧语系。中国人称之为塞种,萨迦,斯基泰。中国南亚语族:只有印度北部地区运用印地语,其他语言特别困难。闪含语系:闪语族:阿拉伯语(阿拉伯半岛,北非),希伯来语(犹太人);高加索语系:位于高加索地区,其中阿布哈兹语与俄语完全不同。阿尔泰语系:多数为草原游牧民族,如突厥语族,自西亚,中亚直到中国;蒙古语族。汉藏语系:汉泰语族:汉语。其他还有壮侗,藏缅,苗瑶语族等等。非洲大陆语系分布最为困难,缘由为闭塞,落后。还有归属不清的韩语,日语,印第安语等等。语言以印欧语系运用的人口最多,占到48%,其次为汉藏语系,为24%。中国有29个民族运用汉藏语系,18个民族运用阿尔泰语系,3个民族运用南亚语系,2个民族运用印欧语系,1个民族运用南岛语系。表述形式有象形文字(纳西族东巴文),音节文,字母文等等。有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字,如傣族有四种书写形式,蒙古文有两种(老蒙文,新蒙文则与俄语接近)。第二节语言的扩散和发展:人口迁移导致语言扩散。语言等级性的选择:语言的选择是有人群区分的。如法语在英国为上层语言,表现出阶级,阶层性。语言接触与语言扩散:茶(te,闽方言)在英语中的影响;东南亚地区称白菜仍为白菜;蒙古语中对新事物进行汉语的表示;葡萄,石榴,菠菜等来自波斯语;英语单词,发音在其他语言中的相像性。英语的扩散和发展:伊比利亚语(英国最早的语言)留存很少。前5世纪,凯尔特人语留下少许影响。罗马人又带来了印欧语系拉丁语族的罗马语。日耳曼盎格鲁,撒克逊,朱特人再次迁入,带来日耳曼语族,作用很大。8——11世纪,丹麦人到来。11——12世纪,法国人进入英国。于是,英语与欧洲大陆的民族,国家,政权联系很大。古代英语主要在1150年前。“英国,英语”这一词汇本身就是撒克逊对四周生存环境的描述。后形成方言。10世纪后,英王提倡英语,英语才推广开来。法国占据后,法语成为官方语言。14世纪,民族主义渐兴,统一的英语才渐渐产生。后,随着殖民主义的发展,英语语言扩展到日不落帝国的各个角落。最终直到20世纪《牛津英语词典》的出版才最终稳定下来。汉语言的扩散与方言:北方方言区:北方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下江官话(苏北)。吴方言区:安徽,江苏,浙江等江南地区。形成于西周初年。粤方言区:两广。形成于秦始皇统一列国。闽方言区:唐宋年间,北方屡次战乱而形成。湘方言区:春秋战国时期形成。赣方言区:唐宋时期成型。客家方言区:北宋末年客家人南下,出现零星分布。很多人认为,晋方言应当作为一种独立的方言。地理环境的隔绝性,移民的困难性导致大的方言区内,语言还存在着不同的分化。而新疆的方言分布则与移民的分区聚集有关。其实世界上全部的语言都存在着方言区。一般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须要抢救方言作为一种爱护性的措施。第三节语言与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语言与政治之间的关系:英语中北欧词汇,法语词汇,意大利语词汇的遗留;单一语言国家:日本,韩国;多语言国家:印度,中国,东南亚,欧洲;比利时的法语,荷兰语分化;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一种语言,两种书写形式;藏文,梵文同种书写形式,两种语言。移民和语言之间的关系:移民融入或保持自己的语言。语言景观通过地名来表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此外,地名还与政治,军事相联系。如渭源,泾源,湟中,洛川,天津,孟津,码头;安边,定边,靖边,安塞,镇海,镇陕,镇巴;丰宁,丰镇,抚顺,怀柔,怀化,顺义,遵化;民权,民勤,民生,民乐;吴堡,驻马店,蓝旗营;珠市口,菜市口,米市大街,灯市口;再如北疆多蒙古语地名,而南疆则多属早期印欧语系民族的地名。不同的历史时期,也营造了不同的语言景观,但地名须要有文化的支撑才能保留下来,如文革时期对地名修改的昙花一现。如何改地名:言不雅驯要改雅;同名要改名。语言的形成与肯定的文化和政治有关系,语言本身以地名的形式又形成了一种文化景观,形成这种文化景观之后又保存了很多文化信息,包括自然界的信息。第五章种族,民族及其文化第一节种族种族:又称人种,归属体质人类学。人种分类指标:肤色,眼色,发色,发型,身长,面型,鼻型,血型。18世纪后期,人种被提出。五大人种,三大人种等等。高加索人种——白种人;蒙古利亚人种——黄种人;尼格罗人种——黑种人;美洲人种——印第安人;南亚人种。人种的分布与人口的迁移关系亲密。蒙古利亚人种:肤色黄,眼狭细,鼻低,面部宽平。蒙古利亚人种不等于蒙古族。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的东部,东南部。早期诞生于东亚地区,以后向四处扩散,出现了改造。在迁移过程中还形成了混血人种,如乌拉尔人种,中亚人种或突厥人种。欧罗巴人种——高加索人种:肤色浅,鼻高且窄,眼球灰绿蓝黄,头发黄褐,卷发,体毛偏重。有人认为其诞生于中亚一带,即高加索山地旁边,后开始迁移,于是肤色出现很大的区分。也出现很多混血现象。雅利安人指的是除去犹太人之外的欧罗巴人,起源于中亚,早期新疆吐火罗人,古代土耳其的赫梯人都消亡了,现在分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拉丁人等等。尼格罗人种:肤色黑棕,鼻低且宽,毛发细短卷曲,唇厚。其主要分布在南部非洲。三大人种体质特征比较:肤色由北向南渐渐加深;黑种人鼻型宽与长为一比一;黄种人为八比十;白种人为六比十。九大地理人种:亚洲地理人种,欧洲地理人种,非洲地理人种,美洲印第安人种,印度地理人种,澳大利亚,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波里尼西亚等。A型血中心在北欧,B型血中心在南亚,其次北冰洋,O型血中心在美洲。IQ值,以东亚为最高,非洲几内亚湾旁边最低,渐渐过渡。中国的北方汉族男人向南迁徙,改变了中国南方的基因。《出非洲记》:共同的人类起源点在非洲大陆。中国的人种现状:新疆,一部分藏族,彝族存在着典型的欧罗巴人种;每一个个人都不可能说自己是纯种的蒙古利亚人种。第二节民族与民族文化地理种族为生物学概念,而民族为文化概念。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养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共同体。——《斯大林全集》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按时间序列分为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民族并不是一个稳定的文化人群,通过地域之间建立的关系可能会导致新的民族产生和旧的民族消逝中国民族的族源:1.中国国土之内土生土长的民族:如蒙古族13世纪左右崛起于蒙古高原;2.从域外迁入中国,保持着原来民族独立性的民族:如朝鲜族在清朝末年由于灾难的影响迁入中国;再如俄罗斯族;3.带自身文化特点的民族迁入中国后,与中国当地民族相融合形成的新民族:如回族最为典型;4.有些民族原来在域外只是部族(在生产经济上一起活动的人群),迁入中国后才形成民族:如柯尔克孜族,来源于黠嘎斯;撒拉族,在元代从撒马尔罕(乌兹别克斯坦)迁入中国,与回民族源不同,于是独立成族;民族族源的历史时空差异:1.源远流长型:羌族,满族;2.一些民族渐渐融合而成:藏族(先祖吐蕃人)维吾尔族(先祖回纥人)如蛮族(对南方民族的代称);古代方位:南方称为蛮北,西方称为戎狄,东方称为夷3.历史悠久,形成过程特别困难:有一族源成一族,如巴人与土家族的困难关系;也有一族源形成多族,如古羌族(具有欧罗巴血统)南迁,形成很多族的族源,如彝族,景颇族,藏族(吐蕃人)等等;再如一开始就是由多个部落合成的民族,如回族,哈萨克族等;民族形成过程之中所经验的过程:如蒙古族在东征西讨过程中加入了新的血液,汪古部,克烈部,乃蛮部都属于欧罗巴人种;维吾尔族有一部分来自于蒙古族;如基诺族本属傣族,八十年代,经重新甄别,单独为族;于是他们都经验了由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的转变这一过程。中国民族的分布:大分散,小集中1.大分散中有集中,如回族;地理分布中相对集中,如哈萨克,维族,藏族,西南民族等等;同一民族分布在遥远的两个地方,如锡伯族,由于政治或经济的缘由,一部分在沈阳,一部分在伊犁;而台湾的高山族只是汉人对其笼统的说法,其实他们内部还分为很多民族。民族文化是在特有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罗马帝国崛起之前,各地分布着不同的部族,未形成其独特性。后罗马帝国将自己的势力扩张到整个欧洲。5世纪,罗马帝国开始衰败,欧洲北部的部族开始向南渗入,其中包括日耳曼人(游牧的野蛮人),迁到不列颠,法兰西,西班牙等地。而斯拉夫人则向东南迁,分为东,西,南三支。李学曾《亚洲种族地理》G·泰勒《人种地理学》《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图集》流行文化掩盖传统文化和地方性的民族文化是一种大趋势第三节民间文化与流行文化民间文化的特点与地域差异:20世纪之前,社会还是封闭,半封闭的,在这种传统社会背景下形成的文化称之为民间文化。特点:自发性(唐装以右边开襟),传承性,俗化和程式化,明显的地域性;流行文化:不受传统文化的约束,将民间文化取而代之。时髦和时尚是流行文化的核心。流行文化的周期特别短;依托于现代技术与手段;没有积淀,缺乏相关理论辩解和宣扬;消退了文化的阶层性;突破了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障碍;接受者以年轻人为多。第六章中国文化地理与地域文化人群第一节现代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地理在文化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内部的文化差异正在缩小。农耕文化区与游牧文化区:农耕文化依托农业生产,以定居生活为背景,于是创建了丰富的精神,物质文化;如儒家文化就分为上层建筑的文化和大众盛兴的文化(如传宗接代);游牧文化依托游牧业,逐水草而居,于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