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信息化的发展策略报告人:尹华川内容重庆市信息化现状分析1重庆市信息化近期发展思路23重庆市信息化近期重点工程1.重庆市信息化现状分析1.1重庆市信息化现状分析
1.2存在的问题1.重庆市信息化现状分析1.1重庆市信息化现状分析1.1.1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状况
开通12条国际专用数据通道,工信部电信研究院西部分院落户重庆,加快中国移动手机支付全国密钥管理中心、中国移动SIM卡多应用服务中心、基于RFID(射频)技术的城市智能交通管理与服务系统(即电子车牌)等项目建设,努力推进“三网融合”试点。
2009年底,电话用户达到2050.0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达到202.3万户,互联网网民数达到760万;电话普及率达到72.7户/百人(按常住人口计算);自然村通电话率达到100%,行政村互联网宽带普及率达到62%。发展3G用户23万户左右,全年运营商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合计投入87.4亿元,3G建设工程累计投入资金30多个亿,新建基站4079个,基本实现了3G信号覆盖到各区县。
1.重庆市信息化现状分析1.1重庆市信息化现状分析
(2)电子政务建设状况政务内网:基本完成了对全市相关部门的交叉覆盖,市政府约75%的部门已完成了自己的业务网络建设,与国家部委网络已实现互通;政务外网:重庆市尚未形成统一的政务外网,各政务网络之间缺乏有效的互联互通机制,难以满足重庆市电子政务资源共享和数据交换,以及协同办公的需要。已经组织制定电子政务外网建设总体方案和公共安全视频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技术规划;应用状况:开展网上办公、为民服务、政府网上考评等工作。国家“金字工程”顺利推进,“金税”、“金关”、“金财”、“金盾”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社会保障信息系统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工商信息化建设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信息化取得了初步成效。人口计生信息系统已覆盖40个区县的所有乡镇及社区,社区卫生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已建立了近100万居民的个人健康档案,城市一卡通已累计发卡150万张。重庆电子口岸正式开通,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建设已正式启动。约有5%的部门还未实现其业务的信息化或未全部实现业务信息化。1.重庆市信息化现状分析1.1重庆市信息化现状分析
(2)电子政务建设状况互联互通:政府部门之间信息与业务流程衔接不紧密,各类信息系统相对独立,信息的有效利用率低,信息汇总与实时处理能力弱。约有30%的政府部门实现了与其业务相关的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运维现状:重庆市政府部门大部分还采取自建自维的方式。由部门信息中心自行维护的单位占69.3%,外包运维服务的占30.7%。重庆市政府部门信息系统的年运维费从5万-1500万不等,差距巨大,普遍存在运维管理规范和运维资金预算制度缺失的问题;1.重庆市信息化现状分析1.1重庆市信息化现状分析
(3)企业信息化建设状况
我市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率为67.2%,每100人拥有计算机为3.5台;在应用了信息技术的企业中,实施设计信息化的占54.7%,管理信息化的占50.6%,制造过程信息化的占23.7%,电子商务的占13%。近三年来,通过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设计效率平均提高了14.82%,新产品贡献率平均提高了12.18%,开发和制造成本平均降低了6.86%,管理效率平均提高了15.38%,管理成本平均节约了9.89%,产品质量平均提高了8.86%,生产效率平均提高了10.34%,生产能力平均提高了10.41%。1.重庆市信息化现状分析1.1重庆市信息化现状分析
(3)企业信息化建设状况
行业分类信息化建设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化工冶金电子制造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率(%)73.7567.572.3462.380.794.2每100人拥有计算机台数(台)7.3119.65.98.631应用设计开发软件进行新产品开发的企业比重(%)83.7572.580.1448.0554.8394.1生产制造过程应用了信息化技术的企业比重(%)31.2530.022.746.7529.0329.41应用了管理信息化技术的企业比重(%)60.051.2556.0359.7474.1958.82应用电子商务软件进行产品销售的企业比重(%)17.515.016.310.419.417.6重点行业信息化应用情况:1.重庆市信息化现状分析1.1重庆市信息化现状分析
(3)企业信息化建设状况
“一圈两翼”信息化情况如下表:区域分类信息化建设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南渝东北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率(%)70.8145.3561.18每100人拥有计算机台数(台)9.11.62.8应用设计开发软件进行新产品开发的企业比重(%)70.8145.0547.20生产制造过程应用了信息化技术的企业比重(%)26.5920.7223.60用了管理信息化技术的企业比重(%)53.7545.0552.80应用电子商务软件进行产品销售的企业比重(%)19.089.3110.251.重庆市信息化现状分析1.1重庆市信息化现状分析
(4)移动电子商务建设状况移动电子商务初具规模:我市已经实现了手机在商场、超市、餐饮娱乐场所等(共4900多个点)的现场小额支付;重庆移动与重庆轨道交通总公司战略合作,在国内率先实现了手机钱包乘坐轻轨。已实现自动售货机、手机代缴水电气费、手机购彩票、手机购保险、手机购游戏卡、企业应用等多种远程业务。目前重庆移动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已走到全国前列。移动电子商务产业链初步构建:在以北部新区、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为龙头的产业聚集区内,以重庆移动为发起者的产业联盟正吸引国内外知名芯片厂家(飞利浦、上海复旦微电子、中芯微电子)、智能卡商(雅思托、江苏恒宝、上海柯斯、握奇数据)、终端厂商(诺基亚、摩托罗拉、中兴通讯、眀基、华禹)、系统集成厂商(神州数码斯特奇、华为)加入或聚集到产业联盟内,同时带动市内软件、系统集成和终端厂家(重庆结行、重庆千赋、瑞笛恩科技、亚德科技、南华中天、中讯亚太、重庆英诺)迅速成长。
1.重庆市信息化现状分析1.1重庆市信息化现状分析
(5)数字城市建设状况
重庆的数字城市建设的应用已经从单纯的电子政务和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开始向涵盖政府行政和工作管理、城区功能管理、城区公众服务和数字化生活的城区集成化信息管理的大系统转变。重庆市高新区、北部新区等已经开始建设集成化的数字城市项目,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1.重庆市信息化现状分析1.2存在的问题城乡数字鸿沟大;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建设现象突出;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工作落后,缺乏资源共享;全社会对推进信息化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不足;信息系统的政府、企业和公共事务应用水平不高;信息安全问题仍比较突出。2.重庆市信息化近期发展思路2.1原则加强领导,统筹规划重视培训,提高认识整合资源,创造共赢2.重庆市信息化近期发展思路2.2
发展思路
紧紧围绕“智能重庆”建设这一目标,积极实施五大工程,重点做好十项工作(即“1510”),加快推进信息化立法,设立信息化专项资金,推进重大信息化工程项目建设,发展3G通信网络,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加快信息化建设。
“五大工程”:一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程;二是统筹城乡农村信息化体系工程;三是全市电子政务外网工程;四是“三网融合”试点工程;五是物联网工程。
“十项工作”:一是完成信息化和智能重庆发展规划;二是启动全市电子政务外网建设;三是推进政府部门互联网安全接入工作;四是推进统筹城乡农村信息化体系10个试点区县建设;五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10个试点区县和一批示范项目建设;六是启动“三网融合”试点工作;七是完成行政审批电子监察二期工程建设;八是推进工程建设领域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九是推进基于RFID技术的城市智能交通管理与服务系统(即电子车牌)建设;十是推进全市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管理系统建设。3.重庆市信息化近期重点工程五大工程“两化”融合农村信息化物联网电子政务外网三网融合3.1“两化”融合
3.1.1概述(1)背景-国家战略:十七大十六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到强。五化并举,“两化”融合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1“两化”融合3.1.1概述
(2)概念“两化”融合
在全球经济和科技发生深刻变革、我国工业化加速发展的历史时刻,党的十七大提出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深刻阐述了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的内在关系,科学回答了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途径。这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等重要论断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特征:全方位、多层次、跨领域、一体化3.重庆市信息化近期重点工程3.1“两化”融合
3.1.1概述
(1)概念产业升级:
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产业结构的改善表现为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结构的提升;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表现为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
产业升级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和信息化。3.1“两化”融合3.1.2“两化”融合与产业升级的关系
技术融合
产品融合
业务融合
资源融合(1)“两化”融合的内涵3.1“两化”融合3.1.2“两化”融合与产业升级的关系(1)“两化”融合的内涵
技术融合: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产生新的技术,推动技术创新。例如,汽车制造技术和电子技术融合产生的汽车电子技术,工业生产和计算机控制技术融合产生的工业控制技术。
产品融合:信息技术或产品融合到工业产品中,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例如,普通机床增加数控系统之后就变成了数控机床,传统家电采用了电子信息技术之后就变成了信息家电,产品价格比原来有大幅提高。
业务融合:信息技术应用到原材料采购、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环节,促进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例如,计算机管理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业产品设计效率;电子商务为市场营销提供了新的途径,产品信息可以在网上发布并达成交易。
资源融合:信息资源与材料、能源等工业资源的融合,能极大节约材料、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
。
3.1“两化”融合3.1.2“两化”融合与产业升级的关系(2)“两化”融合与产业升级关系
改造传统产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已经成为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效率和附加值不可缺少的手段。制造业、电子产业、能源产业、矿山水利、化工、建筑、商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在产品升级、生产管理、市场销售、金融管理等行业和企业运作的各个环节,越来越依靠信息技术的应用。
衍生新的产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可以衍生出的新产业。如物联网产业、汽车与机床电子产业、嵌入式软件与产品、新型服务业等。
催生产业需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对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电信业等产生了大量市场需求,可以有效推动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
优化产业结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对于调整产业结构,以信息化为纽带,形成强耦合的产业聚集和产业链具有重要的作用。3.1“两化”融合3.1.3重庆市“两化”融合工作情况(1)重庆市工业企业信息化与工业融合现状
据市经委2007年开展的对我市近千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信息化调查显示,我市工业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率为59.3%,每100人拥有计算机为3.5台;在应用了信息技术的企业中,实施设计信息化的占54.7%,管理信息化的占50.6%,制造过程信息化的占23.7%,电子商务的占13%。近三年来,通过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设计效率平均提高了14.82%,新产品贡献率平均提高了12.18%,开发和制造成本平均降低了6.86%,管理效率平均提高了15.38%,管理成本平均节约了9.89%,产品质量平均提高了8.86%,生产效率平均提高了10.34%,生产能力平均提高了10.41%。此外,重庆成功获得““两化”融合”试验区和“国家移动电子商务示范区”授牌。3.1“两化”融合3.1.3重庆市“两化”融合工作情况(2)我市工业企业信息化与工业融合差距分析
我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主要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和沿海地区水平比较
特性信息化影响指标重庆市全国平均沿海地区规模性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91229多样性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率(%)23.444.270企业自建门户网站(%)1016.728集聚性主导产业供应链信息化率(%)404070耦合性软件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1.22.410创新性二维CAD应用率(%)35.63980三维CAD应用率(%)27.629.260敏捷性主导产业供应链信息化率(%)404070大中型企业信息化率(%)75.9586.5100开放性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占外贸出口额的比重(%)1.5517.9429效益性装备数字化率(%)203450管理数字化率(%)46.25680生态性企业制造过程信息化应用率(%)11.8420403.1“两化”融合3.1.3重庆市“两化”融合工作情况(2)我市工业企业信息化与工业融合差距分析
我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总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沿海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注:上图中纵坐标值为1的横线表征全国平均水平;圆圈的位置表征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圆圈的大小表征与沿海地区的差距。3.1.4推进我市“两化”融合工作的思路推进思路主要内容5+1工程总体
目标推进我市“两化”融合工作的思路总体思路框架通过以上“5+1”工程的实施,显著提升我市重点产业链、骨干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两化”融合水平,提高我市工业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从而提高我市工业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有力促进我市工业由大到强。推进我市“两化”融合工作的思路3.1.5“5+1”工程典型企业“两化”融合示范工程产业链“两化”融合示范工程新兴产业及产品“两化”融合培育工程中小企业信息化综合支持平台建设与服务工程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应用示范工程“两化”融合技术支持和服务工程继续推进原定典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再精选一批企业,以信息技术与产品研发、经营管理和生产制造等核心业务融合为重点,深入开展试验和试点建设工作。典型企业“两化”融合示范工程在重庆市重点行业中选择15-20家信息化基础较好的、有行业示范作用的企业,实施典型企业“两化”融合示范工程(“数字化企业”应用示范工程),使企业实现整体优化运行,提高企业设计、制造、管理能力,提高企业综合效益和综合竞争能力。典型企业“两化”融合示范工程推进思路在重庆市重点行业中选择15-20家信息化基础较好的、有行业示范作用的企业,实施典型企业“两化”融合示范工程(“数字化企业”应用示范工程),使企业实现整体优化运行,提高企业设计、制造、管理能力,提高企业综合效益和综合竞争能力。典型企业“两化”融合示范工程3.1.5“5+1”工程典型企业“两化”融合示范工程产业链“两化”融合示范工程新兴产业及产品“两化”融合培育工程中小企业信息化综合支持平台建设与服务工程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应用示范工程“两化”融合技术支持和服务工程产业链“两化”融合示范工程推进思路在汽车整车厂中选择1~2家作为牵头单位,组织开发和实施汽车产业链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包括汽车产业链协同设计平台、协同商务平台和后市场平台等,实现整车厂与配套厂商的协同设计、协同商务和后市场协同运营。在重庆隆鑫、重庆嘉陵、重庆建设等摩托车整车厂中选择1~2家作为牵头单位,组织开发和实施摩托车产业链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包括摩托车产业链协同设计平台和供应链管理平台等,实现整车厂与配套厂商的协同设计和协同供应链管理。产业链“两化”融合示范工程3.1.5“5+1”工程典型企业“两化”融合示范工程产业链“两化”融合示范工程新兴产业及产品“两化”融合培育工程中小企业信息化综合支持平台建设与服务工程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应用示范工程“两化”融合技术支持和服务工程新兴产业及产品“两化”融合培育工程
重点围绕物流和供应链、电子商务、M2M、工业装备产品数字化等领域,培育和壮大具有重庆特色的现代信息服务业和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竞争力的数字化工业装备产品。
新兴产业及产品“两化”融合培育工程
充分利用国家级保税港区的政策优势,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的物流信息平台加快面向行业的第三方物流平台和现代物流服务业发展推广电子识别、商业智能、电子支付等手段在各类服务业中的应用继续推进移动电子商务示范区建设,加强产业培育和应用推广,探索M2M等技术在工业主导行业的应用模式对现有工业产品特别是重点关键产品进行数字化改造和新装备的上档升级,提升我市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3.1.5“5+1”工程典型企业“两化”融合示范工程产业链“两化”融合示范工程新兴产业及产品“两化”融合培育工程中小企业信息化综合支持平台建设与服务工程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应用示范工程“两化”融合技术支持和服务工程中小企业信息化
综合支持平台建设与服务工程
依托我市技术力量较强的区域性或专业性的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服务机构,以及骨干或龙头企业信息化部门剥离后建立的信息化公共服务企业,建立一批面向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产品设计及集成制造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电子商务、进销存、财务管理、产品设计制造、客户关系管理服务等公共服务,量大面广提升我市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市场竞争能力。中小企业信息化
综合支持平台建设与服务工程以支持公共服务平台、专业服务平台、技术服务平台和服务企业建设的方式推进,2010年的目标,建立10个以上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产品设计及集成制造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支持1000家以上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3.1.5“5+1”工程典型企业“两化”融合示范工程产业链“两化”融合示范工程新兴产业及产品“两化”融合培育工程中小企业信息化综合支持平台建设与服务工程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应用示范工程“两化”融合技术支持和服务工程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应用示范工程
通过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和仿真、计算机辅助工艺控制和设备监控、资源循环利用、集散控制系统(DCS)、企业能源综合平衡管理系统(EMS)、变频调速节能、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数据采集、监测、评价和控制等技术和系统,提高生产效能,促进节能减排。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应用示范工程
在我市冶金、电力、石化、轻纺、医药、水泥、煤炭、建材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中,选择10个以上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效益大和有行业示范作用的重点企业,实施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应用示范工程。3.1.5“5+1”工程典型企业“两化”融合示范工程产业链“两化”融合示范工程新兴产业及产品“两化”融合培育工程中小企业信息化综合支持平台建设与服务工程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应用示范工程“两化”融合技术支持和服务工程
“两化”融合技术支持和服务工程在我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技术支持和服务基础较好、技术力量较强的技术支持和服务机构中,采取“1+N”模式,即1个牵头中心和多个紧密协作的重点专业实验室及第三方机构,紧密结合企业应用示范工作,完善和壮大技术服务队伍,提升技术支持机构的核心业务能力和专业化服务能力,促进“两化”融合技术支持服务业的形成与发展。
“两化”融合技术支持和服务工程3.1.6“两化”融合建设保障构建有效的组织推进机制。建设社会化投融资体系。完善人才培育机制。建立健全评估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研究制定总体规划与分类推进模式3.1.7“两化”融合建设政策措施财政支持政策。税收政策。投融资支持。重点扶持措施。
3.2农村信息化3.2.1背景
国家
:农村信息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农村信息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各地区在不断积极探索和尝试。重庆
:“大农村”背景的直辖市。
城乡“数字鸿沟”现象明显。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成立。3.2农村信息化3.2.2农村信息化现状和问题
现状:(1)重庆市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涉农网站建设和农村信息服务在中西部乃至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全市837个乡镇、136个涉农街道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同时开发和实施了农村信息服务工作:通过各大通信运营商“农网广播”、“农信通”、“农业新时空”等产品和“12316”、“12582”、“118114”等三农服务热线,实现语音查询服务;通过建立农业门户网站以及各种基于电脑的应用,实现政务管理、产业商务信息化;利用电视为农服务,实现信息可视化。
3.2农村信息化3.2.2农村信息化现状和问题
现状:(2)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2008年底,重庆市已实现行政村“村村通电话”。2009年进一步实施“村通宽带”、自然村“村村通电话”等工程,现已基本实现农村家庭“户户有手机”。(3)优势农业产业信息化需求迫切。重庆市优势农业产业(柑橘、生猪、花椒等)发展迅猛,相关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制造、销售、流通等环节急需获得信息化支撑。(4)运营企业参与积极。(5)大足、忠县农村信息化试点工作成效显著
。
3.2农村信息化3.2.2农村信息化现状和问题
问题:(1)农村信息化体系的统筹规划缺乏
。(2)镇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够(3)农民使用信息化手段的意识与能力薄弱
。(4)针对“三农”服务的系统应用力度不足。
3.2农村信息化3.2.3指导思想与建设原则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3.14”总体部署为统领,围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总体目标,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农民信息应用能力为重点,以创新推进模式为保证,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农民教育培训、农村管理和服务、农村社会事业、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应用,助推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3.2农村信息化3.2.3指导思想与建设原则
建设原则: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府统筹规划,整体部署,明确阶段工作目标和实施步骤。示范带动,全面推进。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全面铺开,稳步推进,注重实效。市场运行,分工协作。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遵循市场原则,建立高效运行模式。政策引导,惠及“三农”。政府出台信息惠农政策,企业制定优惠资费标准,降低使用门槛,让涉农企业和农民的实惠。3.2农村信息化3.2.4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
到2012年,形成符合重庆市统筹城乡建设发展要求的农村信息化体系,总体应用程度居全国领先水平。全市100%乡镇、90%行政村实现政务信息化;全市2000家涉农企业/合作社实现信息化管理;民生信息化覆盖80%以上的农户。3.2农村信息化3.2.4建设目标
阶段目标:(2010年-2012年)
范围指标2010年2011年2012年政务信息化乡镇覆盖率70%100%100%行政村覆盖率30%60%90%达到效果实现电子办公提高办公效率降低办公成本实现政务公开增进政民互动提高群众满意度深化政民互动推进基层党建商贸信息化涉农企业/合作社覆盖数600家1000家2000家民生信息化农户覆盖率30%50%80%覆盖农户数220万户360万户580万户ITV应用具备iTV信息应用能力乡镇数260个550个825个具备iTV信息应用能力区县数15个25个34个iTV用户数1.5万3万5万3.2农村信息化3.2.5重庆农村信息化总体框架和推进模式
总体框架:3.2农村信息化3.2.5重庆农村信息化总体框架和推进模式
推进模式: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服务三农3.2农村信息化3.2.6主要任务
(1)完善农村信息化应用平台,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提高平台综合管理能力:进行分层分级管理,强化数据分析。针对农民使用习惯,支持多种接入手段。开发各类应用系统,针对性提供服务:建立呼叫中心,降低使用门槛:建立“12316”和“12582”、“114/118114”等呼叫中心。提供专家服务、涉农信息查询服务等(2)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实现信息上传下达整合有关部门的涉农信息资源,开放涉农信息资源共享接口。并建立“市-区县-乡镇-村”四级信息服务体系3.2农村信息化3.2.6主要任务
(3)优化门户网站,加强信息互动
进一步完善现有农业信息综合门户网站和专业涉农门户网站,丰富网站内容,建立信息更新制度,确保信息质量;,提供信息发布渠道,增强信息搜索能力,提供线上和线下的专家答疑。(4)政府主导,推广政务信息化应用由政府牵头,推广政务信息化应用:包括利用互联网实现镇村政务信息化,延伸政务外网覆盖范围;实现镇村电子政务办公和政务公开;实现农村信息便捷发布和政民互动;利用信息化开展基层党建工作;帮助当地特色产品上网;实现“镇村基层政府+农户”服务模式和“政府农业部门+农户”服务模式等。3.2农村信息化3.2.6主要任务
(5)运营企业主导,推广涉农企业/合作社信息化应用由运营企业主导展开服务,进一步积极引导、帮助涉农企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化工作,实现企业内部电子办公;实时查询权威的市场价格、行情预测及供求信息,帮助企业掌握市场动态,提高市场竞争;为农户提供技术、致富、行情、销售等信息,带动农户进行农业生产,减少农户的种植、养殖的盲目性。
(6)运营企业主导,推广民生信息化应用通过语音热线(呼叫中心)、短信、WEB/WAP等多种方式,为农民提供科技、行情、气象、灾害预警等生产信息服务;提供社保、医保、新闻、政策、百科、娱乐等生活信息服务;提供就业、培训、招工等劳务信息服务。(7)进行区县应用示范,带动农村信息化整体应用3.2农村信息化3.2.7保障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2)完善工作机制(3)整合资金投入(4)规范涉农信息管理(5)强化人才队伍建设(6)建立农村信息化指标体系(7)营造良好政策环境(8)加大宣传力度3.3物联网3.3.1概念和背景
概念:物联网(IOT,theInternetofThings)目前比较公认的理解为:它是一种通过标识、感知、处理和信息传送等环节的信息传感设备,通过约定的通信协议,把任何物品和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信息处理的网络系统。简而言之,物联网是通过传感器和通信模块实现“对物体的信息获取和智能控制”,并与互联网融合形成的下一代信息网络系统。
物联网是继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是全世界新兴的万亿级产业。3.3物联网3.3.1概念和背景
国际:2005年11月,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许多国家都出台了自己的物联网发展行动方案:2009年初,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了“智慧地球”计划,明确以物联网为基础;欧盟执委会发表了欧盟物联网行动方案;日本、韩国等纷纷跟进。全球物联网市场发展势头强劲,且已形成了推动物联网发展的热潮。国内:我国物联网发展和世界各国在同一起跑线上。中国物联网传感标准体系已初步出台,并且得到国际认可;研发技术先进,且以自主创新为主;同时涵盖广大应用领域,走在国际发展前端。同时,中国政府也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2009年8月到9月,温家宝总理在无锡和北京的讲话中,多次提到我国要大力发展物联网,全国各地纷纷启动物联网产业建设,北京、上海、福建、江苏等各地纷纷制订相应的发展计划和措施推进物联网产业的发展。3.3物联网3.3.2重庆市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产业优势
(1)重庆市物联网标准建设优势突出
重庆市在物联网的相关标准制定和研究方面取得了骄人成绩。如:重庆邮电大学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制定的工业无线标准“WIA-PA”正式发布为IEC/PAS62601标准文档,成为工业无线领域三大主流国际标准之一;另外该校作为核心成员制定的“EPA(EthernetforPlantAutomation)IEC61158Type14、IEC61784-2CPF14标准”,是我国工业自动化领域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场总线国际标准。重庆移动和中国移动研究院共同制订了中国移动所有的M2M规范、标准、业务管理办法:《中国移动M2M终端规范——WMMP协议分册V1.0》、《中国移动无线机器通信协议——M2M平台与应用系统接口分册V1.0》、《中国移动无线机器通信协议——M2M平台与终端接口分册V3.0》等一系列协议。目前中国移动正在参与国家物联网产业的标准制定,中国移动的M2M标准将是重要参考。3.3物联网3.3.2重庆市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产业优势
(2)重庆市物联网产业应用发展全国领先
1)拥有多个全国性物联网运营平台
5年内可以支撑上亿用户的使用,产生数百亿结算费用。几个成熟物联网运营平台已初具规模,
M2M全国基础平台:重庆建成“中国移动M2M全网管理平台”,并在交通、电力、安防、智能家居、节能减排、物流等领域得到较大规模的应用。管理全国1000万终端应用接入管理,年产值50亿元;中国移动一卡通业务平台:支撑全国1亿用户使用,年产值15亿元;中国移动手机支付全国密钥管理中心:支撑1.2亿张手机钱包卡管理,年产值64亿元。农信通全国平台:为5000万农信通用户提供服务,年产值10亿元。地质灾害防治平台:建成1万多个防治点,年产值3.2亿元。3.3物联网3.3.2重庆市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产业优势
(2)重庆市物联网产业应用发展全国领先
2)拥有物联网产品的多个开发平台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嵌入式系统开发平台:平台集成电磁流量计等工业智能化仪器仪表主流系列产品,开发组态软件,以提高智能仪器仪表嵌入式产品的开发效率和产品质量,为用户提供了支持。32位嵌入式智能仪器仪表开发平台:采用先进的32位高性能嵌入式系统作为处理器,叠层自由组合的硬件系统结构,并提供丰富的虚拟仪器仪表软件组件,形成智能仪器仪表系统平台,已为上100家企业的物联网产品开发提供了支持。3.3物联网3.3.2重庆市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产业优势
(2)重庆市物联网产业应用发展全国领先
3)拥有较为丰富的物联网应用产品
重庆市在物联网应用和产品开发方面居全国领先地位。智能工业:重庆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制造过程信息化系统能在重庆的多家离散制造企业应用,能形成上亿元的市场。智能交通:重庆城投金卡交通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的智能交通电子牌项目,能在重庆形成33.5亿元的市场,在全国形成2300亿元的市场。清华同方的“车辆运行管理系统终端”在停车场管理、企业车辆管理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5年内年产200多万车载终端,年产值达20亿元。安防:同方合志的“家庭智能安防无线座机”已经向全国大规模推广,5年内年产安防无线座机3000万套,年产值150亿元。智能家居:重庆移动的“数码相框”可以替代传统相框,5年内年产70万台,年产值7亿元。节能减排:同方合志的“智能楼宇节能减排设备”5年内年产设备5000套,年产值8亿元。农业:同方合志的“农信通终端产品”5年内年产500万套终端,年产值3亿元。3.3物联网3.3.2重庆市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产业优势
(2)重庆市物联网产业应用发展全国领先
4)重庆市正在聚集物联网产业重庆物联网产业形成了以重庆移动、四联集团和同方股份为核心的的产业聚集。重庆在物联网产业链上已聚集了数十家从事研发、生产到应用、培训和服务等机构,物联网产业相关企业年增长速度超过50%。。3.3物联网3.3.3发展思路
发展思路:
围绕“应用换市场,市场换产业”的发展思路,打造我市物联网产业:通过整合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以及吸引众多物联网厂商聚集重庆。力争在技术标准制定、全国中心平台建设等方面做到全国领先;重点引导带动我市芯片、模组、传感器、终端设备、智能仪器仪表、智能装备的制造和服务产业的发展。
目标:
到2012年,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将给我市带来290亿的投资和500亿的产值,带动就业10万人;到2015年,累计给我市带来近1000亿的产值。带动就业30万人。
将重庆打造成为辐射西部、影响全国的国家“物联网应用高地”和“物联网产业制造高地”。
3.3物联网3.3.3重庆市物联网产业发展基本框架
3.3物联网3.3.5下一步工作
(1)制定重庆市物联网发展规划;(2)争取“国家物联网产业基地”落户重庆;(3)争取“中国移动物联网(M2M)基地”落户重庆;(4)实施物联网重点应用工程;
3.4电子政务外网3.4.1背景
电子政务外网是我国电子政务的重要基础设施,主要用于运行政务部门不需要在内网上运行的业务和面向社会的专业性服务,旨在解决电子政务建设中重复建设、资源利用率低、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难等问题。
国家:2009年4月14日,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工作的通知》(发改高技[2009]988号),就推动政务外网的工程建设、业务应用、安全保障和运维服务等提出了相关要求,再一次明确了国家政务外网的建设目标:力争到2010年年底前,基本建成从中央到地方统一的国家政务外网,横向要连接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等各级政务部门,纵向要覆盖中央、省、地(市)、县,满足各级政务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需要。重庆:出台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市电子政务外网建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建成市级电子政务外网,横向连接市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等政务部门及有关单位,纵向实现与国家政务外网和各区县电子政务外网的互联互通,满足全市各级政务部门进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需要。3.4电子政务外网3.4.2重庆电子政务外网建设状况
我市市委、市政府、市高院、市检察院已分别建成了各自的政务业务网络,以满足体系内各级部门政务办公需要。工商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劳动局、市交委、市公安局等部门又分别建设了各自的业务网络,以满足体系内各级政务办公和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承载。我市尚未形成统一的、覆盖全市、可互联互通的市级电子政务网络传输骨干网,我市市委、市政府、市高院、市检察院等业务网络均分别租用不同电信运营商的光纤、传输电路、ATM或IP网络组建而成。重庆市尚未形成统一的政务外网,各政务网络之间缺乏有效的互联互通机制,难以满足重庆市电子政务资源共享和数据交换,以及协同办公的需要。已经组织制定电子政务外网建设总体方案和公共安全视频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技术规划;3.4电子政务外网3.4.3重庆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原则和目标
建设原则:(一)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在市信息化领导小组领导下,市经信委统筹全市电子政务外网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统一标准规范、网络体系架构、应用平台、信息安全保障和运维管理,指导区县电子政务外网建设。(二)整合资源,集约建设。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网络和信息资源,促进政务系统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最大程度降低总体成本、减少财政多头支出、避免重复建设。(三)需求主导,突出应用。根据政务部门开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实际需要,依照“分步实施、急用先行”的工作思路,优先支持社会公众关注度高、经济社会效益明显、业务流程相对稳定、信息密集、实时性强的政务业务系统依托全市电子政务外网进行开发建设和推广应用。(四)确保安全,促进发展。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安全。建立统一的安全防护策略和安全防护措施,实施集中统一的安全监控,建立全市电子政务外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确保我市电子政务各业务系统安全有序的运行。3.4电子政务外网3.4.3重庆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原则和目标
目标:总体目标:全市电子政务外网由市级电子政务外网和区县电子政务外网组成,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分级负责,用2-3年时间,建成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全市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基本满足全市各级政务部门进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需要。分三阶段实施:(一)建设阶段(2010年内)建成市级电子政务外网网络平台,横向连接市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等政务部门及有关单位,纵向实现与国家政务外网和各区县电子政务外网的互联互通;完成政府部门互联网安全接入。完成电子政务外网相关标准、规范和管理办法的制定。启动市级电子政务外网应用平台和数据中心建设。选择部分区县进行区县电子政务外网建设的试点工作。(二)应用整合阶段(2011年内)。建成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市级电子政务外网应用平台、信息安全平台和运行维护平台,支持电子政务业务系统的运行,支持跨部门的信息交换和信息资源共享,支持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推进电子政务外网重点业务系统建设和已有系统迁移;完成市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建成数据中心、灾备中心等电子政务外网基础设施。建成满足全市各级政务部门开展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所需要的电子政务外网协同体系。(三)推广阶段(2012年起)进一步促进全市电子政务外网的应用,实现与国家以及我市区县的信息资源共享和数据交换。3.4电子政务外网3.4.4主要建设内容
市级电子政务外网网络平台建设市级电子政务外网数据中心建设市级电子政务外网应用平台建设市级电子政务外网运营维护支撑系统的建设市级电子政务外网网络安全系统建设市级电子政务灾备中心建设市级电子政务外网基础设施建设重庆市电子政务相关标准和管理体制建设3.4电子政务外网3.4.5重庆电子政务外网应用平台
3.4电子政务外网3.4.6保障措施
(一)明确管理体制(二)落实资金保障(三)探索建设模式(四)统筹系统建设(五)强化运维管理(六)推进区县建设3.5三网融合3.4.1概念
“三网融合”指通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简称“三网”)在技术、业务、市场、终端、网络系统乃至行业管制和政策等方面的融合。通过核心传送网资源、接入网资源和信息内容资源在内的多种资源的共享,实现三网网络层互联互通、无缝覆盖,业务层上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经营上互相竞争、合作共赢。3.5三网融合3.4.1概念
水平方向(核心网、城域网、接入网、用户驻地网/家庭网络、终端等)的融合三网融合技术层面
技术(标准、协议、信令、接口、软硬件)的融合垂直层面(应用、业务、传输、控制等)的融合、运营支撑系统(网管系统、统一认证和计费系统、综合业务平台等)的融合窄带与宽带的融合移动与固定的融合3.5三网融合3.4.2三网融合发展情况
国外:逐步实现了电信业和广播电视业的市场双向进入:导致电信业和广电业逐步互相交织,并引起全球新的一轮企业兼并高潮。运营商正在加紧对传统网络的升级改造,以满足语音、数据、音视频等综合业务的承载:电信运营商通过Triple-play模式向用户提供综合业务;广播电视运营商正在加快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改造,以提供广播电视、互联网接入和语言等业务。三网融合业务已取得重大突破:包括IPTV、手机电视、数字交互式电视等,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国:通信业:
三大运营商的通信业务模式已经趋同于发达国家,并逐渐将市场重心从传统语音业务过渡到数据业务。电信运营商积极开展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IPTV用户近230万户。手机电视也已经展开。广电业:通信运营商和广电企业加强合作,积极推进三网融合业务。三网融合相关政策出台:3.5三网融合3.4.2三网融合发展情况
重庆三网融合发展的状况:网络基础设施融合层面:我市通信网已全面升级到软交换网络(NGN),IP承载网络和光纤网络覆盖全市所有区县和乡镇,全市电话网、互联网融合已基本完成,数据网络出口总带宽达360G。我市电话用户达到1965万户,互联网用户达到180万户,已通互联网行政村超过4700多个,通信光缆总长度达到20万公里;广播电视网实现了数字化、宽带化、双向化、光缆化的全面升级,建立了覆盖全市的SDH、IP承载网,广播电视光缆网络干线已建成12万公里,市骨干光缆干线3700多公里,广播电视实现市级与区县、乡镇、村网络互联互通,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445万户,数字电视用户约120万户,数字化改造完成了15个区县,还有27个区县未进行资源整合。。3.5三网融合3.4.2三网融合发展情况
重庆三网融合发展的状况:网络基础设施融合层面:我市通信网已全面升级到软交换网络(NGN),IP承载网络和光纤网络覆盖全市所有区县和乡镇,全市电话网、互联网融合已基本完成,数据网络出口总带宽达360G。我市电话用户达到1965万户,互联网用户达到180万户,已通互联网行政村超过4700多个,通信光缆总长度达到20万公里;广播电视网实现了数字化、宽带化、双向化、光缆化的全面升级,建立了覆盖全市的SDH、IP承载网,广播电视光缆网络干线已建成12万公里,市骨干光缆干线3700多公里,广播电视实现市级与区县、乡镇、村网络互联互通,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445万户,数字电视用户约120万户,数字化改造完成了15个区县,还有27个区县未进行资源整合。。3.5三网融合3.4.2三网融合发展情况
重庆三网融合发展的状况:业务融合层面:重庆电信建设的IPTV业务支撑平台,与上海文广合作提供85个直播频道和10000小时点播,发展用户45000户;重庆移动开展手机电视业务,用户约2万户;重庆联通与重庆广电合作开展宽带接入网资源共建共享;重庆广电积极开展增值电信业务,已建立承载互联网接入等数据业务的数据传输平台,发展宽带用户5万户,集团互联网专线500多条;重庆广电已取得基于计算机、手机为接收终端的《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积极开展电信增值业务,提供包括有线宽带、数据专线和IDC数据中心等业务在内的电信增值业务。。3.5三网融合3.4.2三网融合发展情况
重庆三网融合发展的问题:网络基础设施和标准的不足
;相关政策的缺乏;缺乏相应的三网融合业务运营模式和市场监管机制;通信业、广电业的双向开放问题;3.5三网融合3.4.3重庆三网融合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国发〔2009〕3号文件有关精神为指导,围绕我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总体思路,在确保国家文化与信息安全前提下,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加快三网资源的异化组合、业务的相对开放,进而构建规范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推动形成新型信息化产业,探索建立服务于民、服务于产业发展的“三网融合”发展模式。工作目标:总体目标:通过政策争取、试点和示范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广电行业与通信行业深度合作、融合发展,培育新型信息服务产业,创建网络与内容有效分离的监管体制,丰富信息服务内容,降低用户使用成本,力争构建一套产业发展、体制创新、内容丰富、信息安全、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三网融合发展模式,为国家全面开展“三网融合”积累经验、提供参考。3.5三网融合3.4.3重庆三网融合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
工作目标:阶段目标——“三步走”
试点阶段(2009-2010年),形成领导体制、争取相关政策,突破业务相对开放。深化阶段(2010-2011年),逐步深入试点,突破体制创新,构建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广阶段(2012-2013年),在国家有关“三网融合”的政策法规和信息内容安全监管体系基本到位的前提下,全面实现我市“三网融合”。通过三网融合试点工作的开展,形成统一的行业规范和业务标准,为国家全面开展“三网融合”提供参考和依据。
3.5三网融合3.4.3重庆三网融合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政府主导、市场驱动。试点先行、稳步推进。整合资源,协同发展。
强化监管,确保安全。3.5三网融合3.4.3重庆三网融合的主要工作
(1)建立有效的组织和工作体系,积极推动三网融合。积极探索由我市经信委、文广局、通管局联合组成的三网融合管理委员会,负责我市三网融合发展政策规划制定,负责网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郑州客运证模拟考试题库
- 2024年海东客运上岗证考试题库
- 吉首大学《管理咨询》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机械设计基础》-试卷7
- 吉林艺术学院《唐楷与魏碑》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供应链资金合同范本
- 吉林师范大学《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艺术》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师范大学《艺术工程投标流程技巧与劳动实践技能》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师范大学《西方文化史》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大客车报废转让协议书模板范本
- 【课件】第二课时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1
- 焚烧炉RTO操作规程
- 数据库安全事件响应机制
- 涉侨法律知识讲座
- 少先队辅导员笔试题
- NCCN成人癌痛指南
- 地面沉降干涉雷达监测规范
- (许济洛平)洛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 英语试卷(含答案)
- 医院培训课件:《重症患者安全转运》
- 浙江财经大学文华校区改扩建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
- (完整版)农业经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