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纪录片主持人业务素质的提升研究——以《远方的家》为例摘要:央视四频道自2011年7月10日起开创了文化纪录片节目《远方的家》,该节目以展示祖国大好河山,感受民族风情,深入祖国各个文化之地探寻中华民族文化之精神为目标,以出镜记者真实生动的交流与体验为形式,让国内外的观众真正的开始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该栏目的出镜记者的外景主持的综合特征和出镜记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关键词:出镜记者;外景主持;必备素质;《远方的家》引言自《远方的家》开播,一直大获好评,从《边疆行》到《北纬30°中国行》再到《百山百川行》,再到现在的《江河万里行》都在持续的挖掘中国大地之美。这档节目以新闻的纪实手法,摒弃了一般电视纪录片纯画面加解说的手法,让出镜记者直接参与其中,以一个似导游员的形式和电视机前的观众交流,带领着大家一起走进各大文化之地。节目展现了央视四套以国际视角,着眼民生,关注社会,关注华夏文化的栏目宗旨。而正是这个节目,让国内外的观众更加的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边疆,边防,了解中国少数民族的风情,了解中国历朝历代开明的政治以及中国大山大川。开播以来,收视率一直得到保障,逐渐形成了固定的收视群体,而从节目中产生了一批新生代的出镜记者同样值得我们关注。整个节目的一半时间出镜记者都会出现,他带领着观众去探访,真实的去踩原始树林,真实去和少数民族交谈,真实的去沿河而行,攀爬陡峭山峰。他们语言流畅,状态积极,真正在设身处地的向观众们介绍这片美丽的土地。这种互动性是文化纪录片的进步,这种进步是依靠出镜记者的外景主持来实现的。而恰恰这种形式更加易于让观众接受,让人印象深刻。一《远方的家》出境记者外景主持的特征(一)镜头感出国时,远在他乡的摄像组记者总是穿着印有节目标识的户外服装。颜色很亮。女记者要呈现简洁大方的妆容,在镜头中更为亲切、自然、轻松。退出记者的眼睛和行为在想象工作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当室外主机被实现时,摄像机镜头代表观众的眼睛。主持人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镜头的位置,引导它跟随自己的眼睛和动作,感受自己的体验,最终实现主人语言和镜头语言的相互填充,从而达到互补的效果。他们经常边看边说,边走,边感觉,或者在嘈杂的环境中。如何促进拍摄中心的建立和主体的出现,需要退出记者与摄制组之间的默契合作,互相照顾。因此,出国前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提前与摄像师沟通预期的宿主语言内容。同时,与他一起思考展台的转换、镜头运动轨迹、出国机会、镜头的角度、方向和构图等,能有效激发摄影师的创造力,获得最佳的摄影和视频效果。(二)体验感记者田川在节目录制结束后说:“作为一个‘80后’一代,特别是在城市长大的孩子,这个机会让我能够深入底层民众,和他们聊天,一起吃饭,一起工作,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宝贵的经历。每天在边疆地区都是一次新的经历,“这让我想起了作为主持人的这个特别节目,过去很多相声和问题都是导演经常策划的。”同时,我在这次边疆之旅中说的80%是我在现场感受到的真实内容,一切都是真实的。我想,这也许是对这位记者名言的有效印证,有效地诠释了“远方来的家”系列成功的核心力量,即扎根基层、贴近群众、注重感情、深入实践。在节目中,记者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与边防官兵巡查界碑;向民间艺人学习民间歌舞和民间手工技艺;在实际节目中,记者不是旁观者的默默无闻,而是真正感受老百姓生活的人为了获得最生动的场景,开发最感人的故事来提高程序的吸引力和渲染能力。二、《远方的家》节目主持人形象本章节立足于传播过程中传播者的视角,对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塑造进行相关理论的剖析。(一)《远方的家》主持人的自我与自我意识“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的构成要素很多,从传播过程中选取传播者这一立足点能够为本章内容的写作树立核心。无论是对于传播者,或是对于传播对象而言,“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界定的侧重点都是有区别的。1主持人的自我按照米德的说法,“自我既可以是主体也可以是客体的东西”。主持人作为众多职业之一,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其主体与客体的转化更为频繁和复杂。电视节目主持人由于职业需求需要在镜头和话筒前工作。面对摄像机镜头,主持人个体即为“自我”和“自身对象的自我”的统一形式。主持人在从事主持实践活动过程中,“自我”和“自身对象的自我”并非处于完全统一的状态。对于主持经验欠缺或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初学者而言,当面对摄像机镜头和话筒时呈现紧张状态实属正常现象。而对于一名经验丰富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而言,当他出现紧张状态时,即“自我”处于紧张状态,而“自身对象的自我”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即使“自我”产生紧张情绪,他仍然可以通过调动主持经验,运用副语言、呼吸、语速的调节缓解紧张情绪。《远方的家》栏目组在初播阶段面临收视率低、调整播出时段的消极影响,《远方的家-边疆行》是节目组大胆创新实践的作品。周雪梅在14位主持人中主持经验较为丰富,主持风格沉稳、大方、亲切、自然。为获得较好的播出效果,《远方的家-边疆行》节目的第一至四集由她来担任节目主持人。周雪梅在巨大的压力下承担了《远方的家-边疆行》第一集——《从东兴出发》的录制任务。为了掩饰自己的紧张,周雪梅运用了丰富的主持经验来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虽然“自我”处于紧张状态,但作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周雪梅通过自我调节“自身对象的自我”,保持客观呈现的身体以积极的外在表现形式在不受紧张情绪影响的情况下完成了相应的主持任务。因为紧张出现心跳加速、手心出汗、身体抖动、声音颤抖等表现形式都属正常显现。而面对摄像机镜头,心跳加速、手心出汗是电视观众看不到的,身体抖动和声音颤抖却是受众能够明显察觉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在自我极度紧张的情况下需要从“自我”和技术层面进行适度的调整,主动克服紧张带来的消极影响,以获得较好的节目播出效果。2主持人的自我意识主持人“自我”与“自身对象的自我”的把握调控能力是电视节目主持人在主持实践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电视节目主持人必须能够将“自我”和“自身对象的自我”加以明确区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电视节目主持人需要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山海防城港》一集中,摄制组来到了广西防城港的东兴市,这里居住着中国唯一的海洋少数民族——京族。在欣赏了京族的“唱哈(唱歌)”表演之后,主持人周雪梅随机采访了现场观众——一对双胞胎姐妹。两位受访者,妹妹明显比姐姐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当主持人和妹妹谈到“唱哈”表演中的舞蹈动作时,妹妹主动地要求主持人为其提供鼓点声,自己做一套动作。周雪梅紧接“不用、不用。”而此时,妹妹的舞蹈动作已经开始了。周雪梅等待妹妹动作结束后与其交流“一看就会了,现在的游客是越来越专业了。”节目主持人在面对这样表现力较强的受访者时,他的采访不可能是无意识或是胸有成竹的。在面对受访者不受“控制”急于表现时,她仍然面带微笑、大方从容,没有因为受访者偏离了自己设定的采访流程而惊慌失措,影响到自己的表情和肢体控制。这种意外情况下合理处理“自我”与“自身对象的自我”的关系,体现了作为“自我”两方面的可操作性和互动性。可操作性与和互动性的实现是对环境因素能动性处理的结果,同时也是“自我意识”的突显。3主持人自我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米德提出,一个完整的“自我”的发展需要经历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个体的自我完全由其他个体在他和其他个体参与的具体社会行动中对他和彼此的具体态度组成的一个组织。在个体自我完全发展的第二阶段,自我不仅是对这些特定个体的态度的组织,而且是对普遍他人的社会态度的组织,即他所属的整个社会群体。”根据这一讨论,电视节目主持人可以引入群体的社会态度,使他们在个人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形成个人体验。在主持人实践过程中,主持人可以根据社会成员的情感态度,调整和运用个体主持人的经验,概括社会成员的群体态度,使其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电视节目主持人在概括群体观念的同时,也成功地表现了群体观念。电视节目主持人在主持实践过程中需要突出“自我”。事实上,包括电视节目主持人在内的每一个独立的思想个体,在其“自我意识”觉醒之后,并不是处于孤立的状态。此时,有意识的个体需要进行必要的互动,凸显自我在信息双向传播过程中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摄制组在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录制了《走进浪漫马关》系列的第11集。在马沙村,东井音乐“农人古乐”是当地的传统音乐。主持人吴丹用原声简单的歌声采访了两位80多岁的奶奶,两位奶奶年纪大了,对汉语不熟悉。吴丹坐在两个奶奶中间,张开双臂抱着她们。一方面,吴丹讲解了洞经音乐的旋律、音调和演唱方法,另一方面,他热情地与两位奶奶进行了眼神交流。这期间,吴丹不忘用手给奶奶披上肩膀,用侧脸与奶奶眼神交流;同时,吴丹还经常与镜头交流。作为一个自觉的个体,吴丹在塑造形象的过程中,在语言、眼神、情感三个方面进行沟通。在这个过程中,吴丹充分调动了个人主持的经验,把这种经验运用到“自我”融入社会成员的群体态度中,概括出社会成员的共识。它体现了主人个体自我的普遍性,达到了更好的沟通和沟通效果。(二)《远方的家》节目主持人的形象塑造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塑造由主持人形象内化的动态收听和全方位接收和主持人形象外化的多样化表达和合理表现两部分组成。首先,主机需要输入信息来完成信息内化过程。在主持人内部形象塑造的同时,电视节目主持人应对外输出信息,完成外部形象塑造。在形象塑造过程中,作为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自我形象的准确定位对于具有高度专业特殊性要求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来说至关重要。电视主持人形象有多种类型。本文试图从微观比较分析和宏观分析的角度,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主持人形象塑造信息的内部沟通和外部输出。1.个体形象与群体形象的塑造纪录片文化节目主持人形象塑造的构成类别具有多样性。传播过程中,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传播者担负着同时完成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重要职责,主持个体以“有我”的主持身份参与传播过程,以当中驾驭电视节目的主持形式出现在话筒和摄像机前。个体形象包括妆容、发型、着装、音色、谈吐、气质等出现在电视荧屏上,必然会在受众印象中打下深深的烙印。这是其他职业所无法替代的特性。电视节目主持人以个体形象体现群体观念时必然渗透着群体形象的印记。群体形象的所指较为宽泛,可以是一档电视节目、一个频道,甚至可以是城市、民族、国家。2.局部形象与整体形象的塑造纪录片节目主持人局部形象的塑造对整体形象的影响巨大。一般情况下,直观的局部形象是吸引电视观众注意力的重要手段。细节是构成电视节目主持人整体形象的关键,能够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往往会是主持个体不经意的一个眼神或是微笑。主持实践过程中,通过镜头景别的切换可以增强电视节目的观赏性和艺术性,近景镜头的使用能够体现主持个体的局部特征,展现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细微变化。3.节目形象与生活形象的塑造主持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主持人只是其职业身份。因此,电视节目主持人不只是在电视机镜头中与电视观众打交道,还会参与到普通大众的衣食住行之中。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参与者是完成大众传播过程的重要载体。由于电视节目主持人职业的特殊性,电视节目主持人需要将自己的形象作为信息传播的符号载体完成传播过程,职业特性促使电视节目主持人成为社会公众人物。弗洛伊德指出,社会成员为满足个人成长、获得别人关注、自我保护和宣泄欲望具有窥探心理。无论电视节目主持人如何强化自身平民化的职业形象,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社会公共众人物都会使电视观众产生距离感并会引发受众关注。距离感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积极的,有利于电视节目主持人个人形象的塑造4.主持人形象外化塑造过程中口语表达的特性主持人的口语表达始终是主持个体信息传播的主要手段。口语表达以语言符号的传播为主,辅之以音色、语速、音调等副语言共同参与信息传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塑造信息外化传播的主要以有声语言的形式传递语音符号。电视节目主持人语音符号传递的效果意味着主持人形象塑造信息外化传播的成败。口语表达的流畅性电视节目主持人口语表达最突出的特点是口语流畅性。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外化塑造信息传播的基本形式就是“说话”。“说话”追求口语表达的流畅,其中语音、声调、语气、语流音变、停连重音等都是构成流畅口语表达的基本元素。语音清晰即每一个字音都能够达到叼住弹出、拉开立起、弱收到位的效果。语音清晰无杂音,生音稳定气息平稳是语音流畅的基础。任何口语表达形式,语音清晰都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声调是普主持个体在形象外化过程中将信息准确的传递给传播对象。此外,需要根据稿件语境、受访对象的特性、环境因素等多方面的因素调整信息传播口语表达的方式,把握好字、词、句之间的停连,重音、语气和节奏。各部分作用于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塑造外化传播的过程是为了提高主持个体口语表达的流畅性。三文化类纪录片主持人的概念与角色(一)记录片主持人的概念:电视纪录片是一种记录客观事实、直接表现客观事物的电视节目形式。主持人作为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是真实过程的见证者和探索者。适当运用主持人的形式,将更有利于与观众建立平等的关系,加强与流感的沟通,进一步突出友好自然的纪录片风格,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首先,主持人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在纪录片中,主持人是纪录片技术的一大特色。他可以缩短观众与表演对象的距离,同时更真实地记录生活。当主持人出现在现场与表演对象交流时,调动了观众的参与意识。“远方的家”有一个与“步行”相关的旅游外壳,但它高于一般的旅游服务项目。它的纪实性不仅体现在音画同步、现场采访、后续拍摄、肩拍等技术手段上,更体现在其宽广而犀利的视野上。这种视觉不是通过大量的主观评论来体现的,而是通过发现、实地体验和与当地人在与所在地主持人散步时的交流感受来体现的。然而,在《远方的家》中,主播的角色和表现却与一般主播大不相同。事实上,他们在电影中的功能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功能,如主持人(与观众沟通)、记者(与被采访者沟通)、导游(带领镜头)等,但如果我们想用一个身份来定义他们,哪一个更准确或更接近,是记者还是主持人?记者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记者报道广播公司(主持人)。播音员(主持人)从事现场采访和报道工作时,可以称为记者。《远方的家》中的“记者”就是广义上的这种记者。这可能是出于加强“走基层”意识,把现场主持人称为“记者”的需要。事实上,它们应该包括在主机类别中。首先,从个人素质的角度来看,他们符合主持人的标准。一般来说,主持人是栏目乃至电视台的代言人,对其外表、形象、声音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这是一般导演和记者所不能胜任的。虽然《远方的家》把电影里所有的主播都称为“记者”,但这个“记者”与一般意义上的记者不同。“远在他乡”的“记者”在形象、造型、声音和语言组织能力上都大大超过了普通记者,是经过选拔和培养,具有主持人专业特点的“记者”。其次,从对应对象的角度看,符合主持人的分工。主持人对应的是被采访者、现场观众和摄像机(电视观众),而记者对应的只是被采访者。在遥远的家乡,“记者”承担着主持人、采访、导游等多重任务。沟通和通信不限于受访者。比如,每一个节目的开头都有一个开场白,中间部分需要连接上下,最后有一个收尾评论,要求“记者”面对镜头(电视观众)说最后一句长话。此外,当他们在电影中有各种各样的经历时,他们也不能忘记镜头前的电视观众。他们在品尝美食之后的感受和冒险之后的经历应该立即分享给观众,这不是一般记者需要做的。最后,从形象塑造的角度看,符合主人的定位。主持人是一个具有公共形象性质的舞台,它熠熠生辉。认知水平的高低往往关系到他们人格塑造的成功与否。记者和导演更多的是工作性质的背景。为了突出被采访者,他们应该故意忽略自己的个性,隐藏自己。《远方的家》中的“记者”虽然有着青春、美貌、油嘴滑舌的共同特点,但他们在外貌、气质、语言、性格、爱好等方面都有很多不同,通过把握各自的特点,自觉塑造每一位主持人的个性,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上百集的连续纪录片中,不同的主持人都有着鲜明的个性人们的形象不断涌现:周雪梅、知识分子、吴丹、王晶、谭文英、彭祖.....(二)记录片主持人的角色扮演:首先主持人是倾注者,而不是旁观者。纪录片中的主人公不是纪录片中临时添加的可有可无的角色,而是纪录片策划阶段形式设置的核心人物。纪录片的主持人不是在演播室里坐着说话,也不是在拍摄现场站着用麦克风说话,而是以节目的角色出现。这个角色是观众的眼睛和照相机。同时,它可以把主客体结合起来,完成导演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意境。虽然主人公不是故事的主人公,但主人公的故事必须通过主人公的媒介进行探索和呈现。他(她)的每一个动作都与被采访者的性格有关,所以在纪录片中必须扮演重要的角色。目前,很多栏目也采用主持人或记者的形式,但更多的是导演和导演的双重身份。具体来说,在与被采访者交流时,他们提问更仔细,倾听更细致,充满关怀和关怀,这是一种陌生人般的尊重,因为他们只在自己的事情之外;而纪录片中的主持人则将这种情况与当事人的态度充分融合,这样更自然表达个人感情,甚至故意挑起事端,等待面试有如老朋友般平等。其次,主持人是创造者,而不是追随者。在纪录片《远方的家》中,主持人成为了一个长镜头、同时发出声音和采访者(而不是朗诵者和播音员)的典范,并被他的追随者模仿。纪录片的特点是反映纪录片的本质,强调真实感。所有者是场景的创建者。他的主要任务是介绍观众不理解的东西,介绍电影摄制组的发现和探索,介绍自己的经验和体会。二是在历史的尘埃中寻找历史证据、历史见证人和内部人士。在掌握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搜索有目的、有目的,包括提问和与受访者交谈。主人的介绍和参观不应由鼻子引导或受人控制,而应能灵活地控制场景,把握现场气氛,协调现场气氛。主持人是倾听者,不是吝啬鬼。主持人不是感情的守财奴,也不是脱离外界的冷漠旁观者,他应该把自己投入到创作中,对作品进行情感投资。”情感是真诚的,情感是自然的,情感是工作”。主持人应引导观众了解和感受未知的真相、所希望的事实和所要求的事实,大方自然,避免矫揉造作。只有依靠情感事实,有效地唤起观众的真实情感,才能获得观众的认可。为了在节目中表现出详细、准确、具体的情感倾向,主持人不能含糊其辞,这需要经验和想象力。他应该清楚地知道故事会如何发展,在什么情况下会形成什么样的刺激点。刺激点可以是情感的、悬念的、幽默的、深思熟虑的、启发性的,这些都需要寄托情感的投入和心灵智慧的释放。严格意义上说,《远方的家》中的外景主持应该被定义为出镜记者,他不同于一般的演播室主持人也不同于一般的外景主持人。首先因为《远方的家》采用新闻纪实的手法来拍摄,而且记者在片中是充满新闻严肃性的,带有采访性和目的性,而普通意义上的外景节目中的主持人更多的带有娱乐性。此外,它绝不仅仅是对目的地风光场景的解说和串联,而是结合了真实体验和真实感受,类似于“真人秀”似的参与其中,充满了激情和感动。其次《远方的家》有带领我们发觉故事的意味,记者不纯粹是介绍,他用故事贯穿,介绍人与环境的紧密联系,而这个联系需要一个领导,那就是出镜记者,他要带领我们去进入这些故事,带我们到实地去感受,和当地人交流,这样才能真正的发觉故事。这种出镜记者也不同于一般的幕后记者,只需观察体会然后撰稿,他需要从幕后走到镜头前,用流畅的语言和得体的出镜记者体态语及灵活的思维来展示自己和着美丽大好河山。而且,文化纪录片的记者要比一般记者更加的了解文化,爱文化。只有了解才能娓娓道来,只有爱才会乐此不疲,不管到什么地方,出现何种恶劣天气和地理条件,记者都不会叫苦。这种记者更加不同于一般的导游员,仅仅是介绍每一个地方的历史,而是真正的去触摸当地的每一寸土地,感受每一段人情故事,品尝每一处美食,倾听每一段衰落与兴盛。每一次拍摄都是记者第一次的体验,都穿插了记者的情绪投入。所以,《远方的家》中的出镜记者,不光要是一名合格的具有新闻敏感,具备较强采访能力的记者,更要是一个具有亲和力,对文化有很深的了解,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记者,还要是一个有耐心,有较强出镜记者基本素质的记者。四文化类纪录片主持人存在的问题(一)文化类纪录片中主持人出镜语态的问题1.语言不够随机性这是一个纪录片式的电视节目。是记者的语言完全是在前期设计的,因为途中遇到的情况是不可预知的,只有通过组织记者的语言和能力才能适应情况。随机语言增强了节目的真实性、记者语言的轻松性、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距离。当然,随意的语言更容易让观众接受。除了事先起草的采访提纲外,记者还对现场所听到、听到、感觉到的人、事、景、联想等进行临时提问或点评,使无声的视觉信息与声音的语言信息相互作用,作用于观众听觉和视觉同时感知,使受众能够在双重信息流中获得更深层次的这是语言的随机性。在遥远的家乡,记者的语言大多是随机的,有时记者的问题往往是观众的问题,所以这种随机的语言特点极大地丰富了节目的焦点。例如,在“沿海旅游·宁波阿育王庙”,当记者王耀洁参观阿育王的遗物时,她说,“这里似乎有一个特别的吸引力。“我想再看一遍。”第一眼,记者随口说。在早期,不能说一定要看两遍,所以真实性体现在它身上,然后透露出来的真实感是非常充分的。2.描述能力较弱对于出镜记者来说,基本任务就是描述。很多这样的纪录片中主持人的语言描述能力不够强,使的语言单调不够丰富。而在《远方的家》中描述性更为重要,记者不光要对环境氛围进行描述,要对采访环境进行描述,还要对某些细节性的事物进行描述,这就要求记者的基本功要过硬。在采访中,被采访的群众往往会介绍很多的内容,有一些无法成文或者无法后期配音解释的事情就需要记者现场复述讲解,或者说补充。此外,描述性的语言能使记者的话语丰满,富有生动性,要知道任何后期配音解说都不如人来描述和讲述更为亲切可信。《远方的家》第九集走进云南广南坝美村,记者吴丹一来到这里,瞬间就被这世外桃源的美景吸引住了,他当时的现场描述给我印象极其的深刻,她手指向院方,轻声细语的从声音的描摹开始叙说:“我说刚才怎么听到叮叮当当的声音,原来是牛脖子上挂着的大铃铛,其实来到这里啊,不仅要用眼睛看而且我们也要屏住呼吸,沉下心来,用心来听。你看有这个牛铜铃的声音,潺潺流水的声音,有水车吱呀吱呀的声音,在仔细听,还有树上还有啾啾的鸟声,其实这些声音都构成了一副美丽的画卷……这个描述可谓是经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描述性语言的魅力。一下子把观众带进了宁静的乡野空镜中。3.语言缺乏口语性这是《远方的家》出镜记者语言的一个重大特点,有点类似随机性,但是随机性强调的是到了特定时候的感受和即兴的评论。而口语性更面向于语言本身的特点,更加的口语化,通俗易懂,甚至记者描述的语言都采用的是口语化的特点。着同样是在讲究一种体验性和真实性,因为记者是和普通的老百姓交流,说的话当然也应该是口语,而正式的或者说是官方的话会很少见到。例如在《边疆行》第100集中记者来到了鸭绿江上以打渔为生的百姓的船上,当他要摄像机拍摄他们在船上的家时,记者对着摄像机说了一句“来”着口语化的语言就很随意,这是其他的出镜报道和采访中没有的,而《远方的家》的记者就会以这样口语化的语言来增强体验性。节目主持人语言素质存在问题1.主持用词不严谨大多数情况下,主持人在观众面前呈现更多的是“自我”的身份,这也是主持人节目能吸引观众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远方的家中》也不乏主持人在语言的运用上不够严谨。用词偏片面化,缺乏了一个节目应有严谨。如果长期使用这种语言模式,对观众们的观赏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其次,主持人怕因为说错话,用词一板一眼,特别讲究,书面语过多,也导致节目枯燥乏味,不具有美观性,观感体验也比较别扭生硬。2.角色定位不明确大部分节目制作的首要目标是满足观众在知识、情感、娱乐方面的需求,而主持人在这其中发挥着引导的作用。但是由于很多主持人角色定位不明确,有些节目主持人在主持时容易以说教者的姿态叙述,部分主持人表达时存在按部就班的情况,容易引起观众的疲惫感,无法调动观众的积极性,影响播出效果,也是对观众想象力的一种限制。3.知识结构不契合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对娱乐需求的增多,有些节目逐渐偏向了娱乐化,但有些主持人由于专业素质不足,在主持过程中不能意识到自己出现了逻辑性或知识性的错误,容易误导观众,导致观众对知识的理解存在偏差。这些问题的存在,是主持人知识结构不契合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节目乃至媒体的整体形象三造成当前文化类记录片主持人存在问题的原因(一)主持人自身原因造成主持人存在问题的原因始末是具有多样性,不能片面的去解释清楚。主观的层面来说的话,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还是来源于主持人自身。1.自身缺乏文化积淀,学术积累作为纪录片主持人,远远不同新闻节目、综艺节目、教育节目的主持人它是以一种特殊的形态存在的。在纪录片中的身份角色具有多样性,出任报道者,记者,嘉宾,随着角色的切换,对语言的传递表达就存在很高的要求。很多纪录片主持人没有意识到这种身份的切换,要求会不同,比如介绍纪录片中出现的某种景点,某种民俗,某种人文状态,因为自己的文化积淀的不够,给予的解释也是片面的,模糊的。通常就是轻描淡写,一句概括,这就对纪录片的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与此同时,呈现给观众的质量感受也大打折扣。最终,这问题延伸的后果就是主持人会因节目不具影响力而缺失一种自信力,关乎到对自身的价值肯定。从伴随着美景,将情感贯穿始终;未能以细节为出发点,提炼品味;未能多样的修辞润色升华文化内涵。未能凸显出了纪录片目在众多旅游类节目中气宇非凡、独领风骚的地位2.不注重自身多角度的提升多角度提升主要的体现,对于纪录片主持人来说,更多的是体现在语言表达方式的多元化上。纪录片主持人,出于要担任多种身份的原因,每种身份的背后,要求的语境也是不尽相同的,形式特色也要各具特色。譬如,融于景色的时候,作为一名介绍者,此刻的语言表达要情景交融;对于记录风俗现象,生活方式,文化拓展层面上语言表达要以小见大;同人交流时,相互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语言表达要善用言辞,方式得体。当然,从客观的角度去分析的话,纪录片文化传播整体架构以及传播环境存在的问题无时无刻也在影响着主持人,这种影响是不能忽略的。(二)从记录片的创作环境上来看从文化纪录片创作环境本身来看,这是影响纪录片主持人形象表现过于单一,描述文化内容空白乏力,不够具体详实的原因之一。纪录片创作环境目前最明显的四大问题是:1.缺乏创新能力因而缺乏对节目从选题到制作的认真策划,由此造成大面积低水平的重复创作同一题材不断炒冷饭缺乏艺术和表现的探索精神,栏目化节目专题与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界定不清。这就迫使主持人表现形式上的单一,不能发挥有效的传播作用。2.缺乏创作智慧目前的纪录片创作没有贴近中国特色的文化,广袤的自然风光。创作的角度思维太过于局限,没有挖掘中国文化的多样性,片面追求形式的高大上,忽略文化内容传播的内涵,这也就给主持人在传播过程中设限,语言思维不能更加的自由开放导致纪录片创作缺乏思考品质。3.缺乏人文品格和艺术探索,制作粗糙,没有特定的主题,在设置纪录片特定的结构时没有结合纪录片所记录的主题内容,使得纪录片内容繁乱,结构不清晰。这样中国的纪录片很难走近百姓,更谈不上形成中国纪录片市场。4.缺乏资金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因而在自然类纪录片的创作上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纪录片在资料的选用、作品的结构、叙事方式、音画组合等基本的创作手段方面,与其它影视艺术作品有明显的区别,但很多纪录片人不去研究它,也不了解观众对纪录片的理解和需求是什么,不知道纪录片也需要通过独特的表现力去震撼人、感染人。这对于主持人来说,同是哑待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同时,中国纪录片中大量存在直接、间接的“说教”式语言,不相信观众能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提炼价值观念。使得主持人语言不能围绕生活开展,偏执追求一种理想化。四、提升文化类纪录片主持人业务素质的策略(一)提高语言表达亲和力主持人的亲和力对于《远方的家》这个节目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记者要和当地人交流,要听他们讲故事,如果不具备亲和力,就很难和当地人打成一片,节目的效果也不能达到最好。其次,记者的亲和力还体现在要能够亲和地向镜头来讲述,能够让观众真正的跟着记者的脚步和他的带领,一步步产生浓厚的兴趣去探索。而亲和力跟很多的因素有关,首先跟记者整个形象状态密切相关,记者无论男女,长相要具备亲和力,记者的装束也一定要亲和。《远方的家》里记者同意配备带有节目标志的冲锋衣,不管到哪里这件带有标志的冲锋衣都会是记者的标配。这件衣服是节目的标志,当然也是增加记者亲和力的一个工具,记者的打扮要成熟干净利落阳光,平易近人。此外,记者的口头表达也要具有亲和力,不能说不适当的词,对待当地居民更要尊敬有礼,当然,微笑是必不可少的。再次,记者要是一个好的倾听者,要仔细听讲诉者告诉的内容,给予及时的应答,要让对象感觉你的真诚,这也是亲和力的表现。在《江河万里行》第157集中,摄制组来到了通天河畔的嘉洛故里,这一集的记者孙亚鹏就很有亲和力,一个阳光帅气的小伙子,在镜头前向我们讲述一个极具历史的文化故里。给人一种强烈的倾诉感和交流感,淡绿色的冲锋衣让他更显青春活力。在他的所有采访中,他都面带笑容,和当地的人交谈都细细的倾听,在和一为藏族小女孩的交谈中,他放低姿态和对小女孩想哥哥一样去交流,是一个极具亲和力的记者。(二)提高现场出镜的体验感在《远方的家》出镜记者的所有行动中都要有体验感。这也是《远方的家》节目成功的而核心所在了,完美体现了扎根基层、贴近群众、重视体验、深入实践的宗旨,在“走转改”的今天,这一核心力量显得尤为重要。《边疆行》外景记者田川在参与拍摄之后说:“作为一名‘80后’,特别是一个在城市长大的孩子,有这样一次机会让我深入到基层百姓中,和他们聊天,一同吃住、一同劳动,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经历,在边疆的每一天都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中国新闻界有句名言:‘一头汗两腿泥’才能写出好新闻。作为一名专题节目主持人,以前的很多串词和提问往往是编导设计好的,而这次边疆行,我所说的话80%都是自己现场有感而发的,都是真听、真看、真感受。我想,这也许就是对上面那句名言的一种验证吧。[1]可以说《远方的家》就是一场体验的活动,每一位记者都要切身去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名师一号】2020-2021学年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3双基限时练15
- 【全程复习方略】2020年高考政治一轮课时提升作业-必修1-第2课(广东专供)
- 《产业发展报告》课件
- 【同步辅导】2021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必修二导学案:《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 一本正经造句三年级简单
- 2022中考分类试题29选择填空
- 大学英语听力
- 2025年0278南京搜猫数据技术有限公司
- 2025年0045广东大仓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 【案例6-3】胡润富豪榜顺势而生
- 高中体育与健康-短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厂房厂区保洁方案
-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音乐“大单元教学”
- 汽车租赁服务方案(投标方案)
- 2024-2030年中国液态空气储能系统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环境(PEST)分析
- ODM合作合同协议书范本全面(2024版)
- 健康照护师测试题及答案【300题】附有答案
- 胸腔闭式引流护理-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
- 2024-2030年中国代餐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改性尼龙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