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经典教学思考_第1页
中国文化经典教学思考_第2页
中国文化经典教学思考_第3页
中国文化经典教学思考_第4页
中国文化经典教学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文化经典教学思考

徐慧琳

2014年4月30日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非我小国,敢弋殷命,惟天不畀(bì,给予”)(尚书•多士》)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尚书·蔡仲之命》)“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年》。《诗经·小雅·鸿雁》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

胡适:“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泰伯)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里仁)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宪问)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竞乃免。”

《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左传》)

《春秋经》之书弒,有其特定的成规与义例,皆为:先记时间,其次国名,再次为弒君者,而后为被弒之君;且被弒之君必书出其名,弒君的凶手则有书出其名与未书其名之差别,以此作为判别此弒君事件孰是孰非暨人臣弒君有罪或无罪的根据。

《春秋经.宣公二年》载云:“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弒其君夷皋。”《左传.宣公四年》云:“凡弒君称君,君无道也;称臣,臣之罪也。”

吕祖谦《东莱博议》:盾之弒君,本无可疑,灵公之殒,虽假手于赵穿,然桃园之变,不作于盾未出奔之前,而作于盾方出奔之后,盾身朝出,穿变夕兴,盾若不奔,穿亦不弒,是弒君之由,实起于盾,穿特为盾役耳。使穿专弒君之谋,则事捷之后,当席其威而窃国,灵何有一亡大夫,复推之秉大枘(ruì)乎?则穿之弒为盾,而不为己明矣!盾闻君弒而亟反,不惟不能讨穿,又遣迎新君以固其宠,是德其为己用而阴报之也!⋯⋯穿既为盾弒君,盾虽欲辞弒君之名得乎?既不可辞,何名为受?董狐书之,仲尼因之,皆以正法为治盾之实恶,不闻有所谓为法受恶者也。《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陶潜饮酒诗第五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颖亭留别

元好问

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

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班固《白虎通·天地》云:“始起之天,始起先有太初,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

“太素”乃是古代对构成宇宙之物质的称谓,既形成天地万物的素质。班固《白虎通·天地》云:“始起之天,始起先有太初,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秉”即操持、掌握。“元化”谓大自然的发展变化,犹言“造化”,这里说物质的元素主宰着大自然的演化。

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焉,莫不有性焉,莫不有命焉。所以谓之理者,穷之而后可知也;所以谓之性者,尽之而后可知也;所以谓之命者,至之而后可知也。此三者,天下之真知也。

“以我观物”与“以物观物”作为两种体物方法,其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以一己之见观物,以凡人之心观物,为有限之观物,后者是以万物之理观物,以道心观物,为无限之观物。两种观物方法的主体都是人,都可以说是“我”,但前者一己之我没有彻底超越,是为“有我”,后者一己之我彻底超越而与物合一,“自我”消失,是为“无我”。

王国维认为:“一切景语皆情语。”“无我之境”决非无情,或寡情,“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不同的只是,“有我之境”的情没有超越一己之情,更为主观,“无我之境”的情超越了一己之情,并与普遍之理融合统一,更为客观罢了。

“有我”与“无我”的两种境界的本质区别在于一局限于一己之情,未能深切万物之理,一超越一己之情,能以万物之理体验天下之至理。

境这个词出现很早,最初是疆域的意思。《孟子•梁惠王下》说,“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东汉班昭《东征赋》说,“到长垣之境界,察农野之居民。”

佛教经籍中也有境界一词,大致是指精神心智的活动范围或向往区域。如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无量寿经》说,“比丘白佛,斯义宏深,非我境界。”

蝶恋花(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凤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凤栖梧(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豪放﹐不受拘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