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讲土壤与土壤环境土壤在地球表面所构成的覆盖层称为土壤圈。
土壤圈的规模虽然不能和其它圈层相比,但它对生命乃至人类的重要性却是不容忽略的。土壤圈三特征
空间上:土壤圈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交接地带;
性质上:土壤圈是生物有机体和无机环境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面;
功能上:土壤圈与其它圈层间进行着不断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土壤圈的重点是土壤土壤是由有机和无机物质组成、具有一定肥力而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土壤是生物、气候、地形、母质和时间等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土壤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土壤是一种“类生命体”:能自动调节水、热、气、肥的存在状态;有抵抗酸-碱化的缓冲作用。土壤的本质和生命力所在是肥力。它是土壤在外界环境条件影响下,主动协调植物生理和生态要求的能力。土壤的本质属性-肥力土壤肥力的概念指土壤能同时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土壤肥力与土壤的组成成分,土体结构和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密切相关土壤肥力肥力的形成物质基础生物的主导作用土壤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有机质的积累养分元素的富集§1土壤的组成土壤的固体组成包括无机和有机物质;流体组成有空气和水;
不稳定组成是生物群。
土壤的组成示意图土壤的组成状态体积比例%肥力特征作用对肥力的影响
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经风化分解,释放出如钾、磷、钙、镁等矿物养分提供氮素养分,释放二氧化碳此消彼长,影响土壤的热量状况供应养分和水分取决于土壤中水、肥、气、热四个因素之间的协调程度,以及能否满足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各种需求固固液气45520-3020-30来源于矿物质,是土壤中最基本的组分;重量占土壤固体物质总重量的90%以上;
可以分为两类: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土壤的无机组成土壤中的主要矿物
经物理风化后未改变化学成分和结晶结构的造岩矿物。原生矿物
只有通过化学风化分解后,才能释放并供给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是土壤中矿物的粗质部分和各种化学元素的最初来源。土壤中的原生矿物土壤中最主要的原生矿物有四类:硅酸盐类矿物、氧化物类矿物、硫化物类矿物和磷酸盐类矿物。(1)硅酸盐类矿物长石类、云母类、辉石类和闪角石类等矿物,容易风化而释放出K、Na、Ca、Fe、Mg和Al等元素可供植物吸收,同时形成新的次生矿物。(2)氧化物类矿物石英(SiO2)、赤铁矿(Fe2O3)、金红石(TiO2)、蓝晶石(Al2SiO5)等。(3)硫化物类矿物土壤中通常只有铁的硫化物,即黄铁矿和白铁矿,二者是同质异构物,分子式均为Fe2S,极易风化,成为土壤中硫元素的主要来源。(4)磷酸盐类矿物土壤中分布最广的是磷灰石,包括氟磷灰石和氯磷灰石两种,其次是磷酸铁、铝以及其它磷的化合物,是土壤中无机磷的重要来源。次生矿物
岩石经化学风化后新生成的矿物;
包括简单盐类,铁、铝氧化物和次生铝硅酸盐。其中铁、铝氧化物和次生铝硅酸盐是土壤矿物质中最细小的部分,常称为粘土矿物;
粘土矿物形成的粘粒具有吸附、保存呈离子态养分的能力,使土壤具有保肥性。
土壤中次生矿物可分为:简单盐类、三氧化物类和次生铝硅酸盐类。(1)简单盐类
如方解石(CaCO3)、白云石(Ca、Mg(CO3)2)、石膏(CaSO2·2H2O)等,是原生矿物化学风化的最终产物,结晶构造都较简单,常见于干早和半干旱地区的土壤。(2)三氧化物如针铁矿(Fe2O3H2O)、褐铁矿(2Fe2O33H2O)等,是硅酸盐类矿物彻底风化的产物,常见于湿热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土壤中,特别是基性岩(玄武岩、安山岩和石灰墙)上发育的土壤中含量最多。(3)次生硅酸盐类由长石等原生硅酸盐矿物风化后形成,是构成土壤粘粒的主要成分,故又称粘土矿物或粘粒矿物。可细分为伊利石、蒙脱石和高岭石。土壤的有机组成来源于生物体,是土壤中最特殊的组分;按重量计算只占土壤固体的5%左右;可以分为两类:原始组织和腐殖质。原始组织包括高等植物未分解的根、茎、叶;动物的排泄物和死亡之后的尸体等。这类有机质主要累积于土壤的表层,约占土壤有机部分总量的10-15%。腐殖质是由微生物从有机组织合成的新化合物,或者由原始植物组织变化而成的比较稳定的分解产物,约占土壤有机部分总量的85-90%。腐殖质是一种复杂化合物的混合物,通常呈黑色或棕色,性质为胶体状。它具有比土壤无机组成中粘粒更强的吸持水分和养分离子的能力,因此,少量的腐殖质就能显著提高土壤的肥力。可以分为土壤植物区系和土壤动物区系:
土壤植物区系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以及生活于土壤中的高等植物器官(根系)等;
土壤动物区系包括至少有部分生活史是在土壤中度过的所有动物,种类极其繁多。土壤中的生物群(非土壤组成):
土壤水分
大气降水渗入土壤内部,充填土壤中的孔隙,形成土壤中的水分。根据水分在土壤中的存在方式,通常可分为吸湿水、毛管水和重力水。
存在于土壤颗粒表面的水膜称为吸湿水。这种水靠水分子氢键的作用紧紧地附着在土粒表面,植物一般无法利用,所以又称为植物无效水。当膜状的吸湿水充满土壤毛细孔隙后,靠毛细管力而保持的土壤水分称为毛管水。这种水具有活动性,是植物可以吸收的有效水分。植物出现缺水的征兆,甚至萎蔫时,土壤所含的残留水量叫做萎蔫点,它是土壤有效水与无效水的分界点。
存在于大孔隙中的水因重力作用而下移,进入地下水潜水层,称为重力水。由于重力水停留在土壤中的时间相对较短,使植物的利用受到限制,属于土壤中的过剩水量。重力水排除后留下的可供植物利用的含水量叫做田间持水量。土壤持水量=植物有效水量+植物萎蔫点土壤水分析
一般来说,土壤粒径愈小,土壤颗粒总量和孔隙总量就愈大,土壤田间持水量也随之增加。但由于吸湿水量增加,植物萎蔫点也随之增加,所以,在较粘的土壤中,植物的有效水量反而会降低。土壤有效水量最高的是介于砂土和粘土之间的壤土。土壤持水特征与土壤质地有关(单位:%)土壤空气来源于大气,它存在于未被水分占据的空隙中,但其性质与大气圈中的空气明显不同。土壤空气是不连续的。由于不易于交换,局部孔隙之间的空气组成往往不同。土壤空气一般含水量高于大气。在土壤含水量适宜时,土壤空气的相对湿度接近100%。土壤空气
土壤空气中CO2,O2和
N2含量不同于大气。这是由于植物根系的呼吸和土壤微生物对有机残体的好气性分解,消耗了土壤孔隙中的O2,同时产生大量CO2的缘故。土壤空气
土壤通气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的孔隙度、孔隙分布以及充水孔隙的比例。孔隙度高的土壤在水分长期过多时通气性也会很差,而中等以下孔隙度的土壤在水分适宜和孔隙大小适中时,其通气性也可很好。
土壤空气
壤土既能维持土壤和大气间经常的气体交换,又具有较高的有效水分含量和土壤溶液含量,最适宜于植物的生长。土壤剖面§2土壤的性质沿垂直方向的分层性是土壤最明显的特征,不同的层次具有独特的物理性质、颜色和外形等,构成土壤独特的形态。为了认识土壤的这一特征,通常需要一个较小的土壤单元,这就是土壤单体。土壤单体的垂直切面称为土壤剖面
自然土壤剖面可以划分为几个基本土层,从地表向下为:枯枝落叶层(O)腐殖质层(A)淋溶层(E)淀积层(B)母质层(C)A、E、B层合称为土体,是成土作用最为活跃的层次和真正意义上的土壤层。土壤剖面的分层方案土壤的物理性质
土壤的物理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其它性质,例如土壤养分的保持、土壤生物的数量等。因此,物理性质是土壤最基本的性质。它包括土壤的质地、结构、比重、容重、孔隙度、颜色、温度等。
土壤质地
质地表示土壤颗粒的粗细程度,也即砂、粉砂和粘粒的相对比例。
根据砂、粉砂和粘粒在土壤中的组合,可以进行土壤质地的分类。
土壤名称性状砂土类土壤疏松,不易黏结,通气、透水性能强,易干旱。有机质分解快,易流失。黏土类土壤质地黏重,湿时黏,干时硬。保水、保肥能力强,通气、透水性能差。壤土类土壤不太疏松,也不太黏。通气、透水,能保水、保肥,宜于耕种。
①
壤土类土壤是适合大部分植物生长的土壤,这种土壤固体部分(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占土壤总体积的50%,其中有机质占固体部分的1%-5%;水和空气各占25%。这样既通气、透水,又保水,保肥,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空气和有机质。壤土类土壤50%25%25%1%~5%45%~49%②砂土类土壤空气比例显著大于水的比例黏土类土壤水比例显著大于空气的比例土壤结构土壤结构指土壤颗粒(砂、粉砂和粘粒)相互胶结在一起而形成的团聚体,也称土壤自然结构体。团聚体内部胶结较强,而团聚体之间则沿胶结的弱面相互分开。土壤结构是土壤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新性质,不同的土壤和同一土壤的不同土层中,土壤结构往往各不相同。
多数土壤团聚体的体积较单个土粒为大,它们之间的孔隙往往也比砂、粉砂和粘粒之间的孔隙大得多,从而可以促进空气和水分的运动,并为植物根系的伸展提供空间,为土壤动物的活动提供通道。由此可见,土壤结构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改变土壤的质地,并进而改善土壤的生产力。
土壤的化学性质
土壤化学性质主要表现在土壤胶体性质、土壤酸碱度和氧化还原反应三个方面。土壤酸碱度又称土壤反应,它是土壤盐基状况的一种综合反映。土壤酸碱度与H+和OH-的比例数量有关。H+大大超过OH-的土壤呈酸性;而OH-大大超过H+的土壤溶液呈碱性;如果两者浓度相等,土壤呈中性。土壤酸碱度中性1、土壤酸度活性酸度:土壤的活性酸度是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直接反映,又称为有效酸度,通常用pH表示。潜性酸度:土壤潜性酸度的来源是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换性H+和A13+。
根据测定土壤潜性酸度所用的提取液,可以把潜性酸度分为代换性酸度和水解酸度。
代换性酸度水解性酸度2、土壤碱度
土壤溶液中OH—离子的主要来源:CO32—和HCO3—的碱金属(Na、K)及碱土金属(Ca、Mg)的盐类。碳酸盐碱度和重碳酸盐度的总和称为总碱度。当土壤胶体上吸附的Na+、K+、Mg2+(主要是Na+)等离子的饱和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交换性阳离子的水解作用,结果在土壤溶液中产生NaOH,使土壤呈碱性。此时Na+离子饱和度亦称为土壤碱化度。3、土壤的缓冲性能土壤缓冲性能是指土壤具有缓和其酸碱度发生激烈变化的能力。
(1)土壤溶液的缓冲作用:(2)土壤胶体的缓冲作用:一般土壤缓冲能力的大小顺序是:腐殖质土粘土砂土。土壤胶体的性质:(1)
土壤胶体具有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物质的比表面越大,表面能也越大。(2)土壤胶体的电性。土壤胶体微粒具有双电层,微粒的内部称微粒核,一般带负电荷,形成一个负离子层(即决定电位离子层),其外部由于电性吸引,而形成一个正离子层(又称反离子层,包括非活动性离子层和扩散层),即合称为双电层。(3)土壤胶体的凝聚性和分散性。
土壤吸附性2、土壤胶体的离子交换吸附
在土壤胶体双电层的扩散层中,补偿离子可以和溶液中相同电荷的离子以离子价为依据作等价交换,称为离子交换(或代换)。离子交换作用包括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和阴离子交换吸附作用。(1)土壤胶体的阳离子交换吸附电荷数离子半径及水化程度
土壤的可交换性阳离子有两类:
致酸离子包括H+和A13+;
盐基离子包括Ca2+、Mg2+、K+、Na+、NH4+等。当土壤胶体上吸附的阳离子均为盐基离子,且已达到吸附饱和时的土壤,称为盐基饱和土壤。当土壤胶体上吸附的阳离子有一部分为致酸离子,则这种土壤为盐基不饱和土壤。在土壤交换性阳离子中盐基离子所占的百分数称为土壤盐基饱和度。(2)土壤胶体的阴离子交换吸附土壤中阴离子交换吸附是指带正电荷的胶体所吸附的阴离子与溶液中阴离子的交换作用。
阴离子的交换吸附可与胶体微粒(如酸性条件下带正电荷的含水氧化铁、铝)或溶液中阳离子(Ca2+、Fe3+、A13+)形成难溶性沉淀而被强烈地吸附。
土壤中的主要氧化剂:氧气、NO3—离子和高价金属离子;土壤中的主要还原剂:有机质和低价金属离子。土壤中植物的根系和土壤生物也是土壤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重要参与者。
土壤氧化还原反应§3土壤的形成裸露的岩石(含矿物养分没有肥力)成土母质原始土壤成熟土壤风化作用微生物低等植物成土过程的开始土壤肥力不断发展高等植物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有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等成土因素
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气候因素
通常温度每增加10℃,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加1-2倍;温度从0℃增加到50℃,化合物的解离度增加7倍。直接影响——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经常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对土壤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产生的影响。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而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趋于快速循环。间接影响——对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进行控制而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从干燥的荒漠地带或低温的苔原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随着温度、降水、蒸发以及不同植被生产力的变化,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有机残体归还逐渐增多,风化壳逐渐加厚,土壤趋于成熟。生物因素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的本质特征——肥力的产生与生物的作用是密切相关的。
生物作用通过生物的生命活动而实现,其中,食物链的形成与维持是至关重要的。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1、有机质积累过程成土母质微生物作用岩石积累有机质腐殖质土粒团聚形成土壤风化生物生长团聚作用根系穿横2、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矿物质淋失分解、释放养分元素的富集残体释放土壤表层形成有一定肥力的土壤层气候影响根系吸收土壤是一个经历着不断变化的自然实体,形成过程是相当缓慢的。时间因素在酷热、严寒、干旱和洪涝等极端环境中,以及坚硬岩石上形成的残积母质上,可能需要数千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土壤发生层。但在变化缓和的环境条件中、在利于成土过程进行的疏松成土母质上,土壤剖面的发育要快得多。人类活动通过改变其它成土因素而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农业生产活动是一个重要途径。人类因素通过耕耘改变土壤的结构、保水性、通气性;通过灌溉改变土壤的水分、温度状况;
人类因素农业生产活动最终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
通过施用化肥和有机肥补充养分的损失,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数量和微生物活动等;通过农作物的收获将本应归还土壤的部分有机质剥夺,改变土壤的养分循环状况;§4成壤学说与土壤分类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下,由活有机体作用于成土母质而形成的。对于土壤的形成来说,各种成土因素具有相互不可替代性,但生物起着决定的作用。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
从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的观点来看,土壤肥力的发生与发展是自然界物质的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相互作用的结果。
土壤形成的一般规律地质大循环
陆地上的岩石→风化作用→风化产物→淋溶→剥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指矿物质养分在陆地和海洋之间循环变化的过程,包括:随着地壳运动,已成岩石重新出现在地表,再次经受同样的循环过程。这种循环的周期大约在106-108年。
又称养分循环,指营养元素在生物体和土壤之间循环变化的过程。生物小循环生物小循环的周期较短,一般为100-102年。但其中有机质的累积、分解和腐殖质的合成促进了植物营养元素的集中和积累,成为土壤肥力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水分土壤基岩微生物人类活动光合作用大气植物动物养分循环的体系与过程将各种土壤按照其基本性质、形成条件、形成过程等的异同,加以区分和归纳,以组织成一定的分类系统。
主要目的是满足人类对土地利用的需要。我国分类系统包括纲与类两个级别。
土壤分类中国的土壤分类方案§4土壤环境1、土壤环境的质量
国家环境保护局于1995年制订和发布了《土壤质量环境标准》GB15618一1995,其适用范围包括我国疆域内所有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林地、自然保护区等地的土壤。依据土壤应用功能、保护目标和主要性质,将土壤质量划分为三级:一级标准
适用于I类土壤区,包括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原有背景重金属含量高的除外)、集中生活饮用水源地、茶园、牧场和其他保护地区的土壤。土壤质量应基本上保持自然背景水平。二级标准
适用于Ⅱ类土壤区,包括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的土壤。土壤质量应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三级标准
适用于Ⅲ类土壤区,包括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矿区附近等地的农田土壤(蔬菜地除外)。土壤质量应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2、土壤环境退化土壤退化的过程风和水的侵蚀作用:引起土壤流失;受纳酸雨或过多使用氨氮肥料:
引起土壤酸化;灌溉水中含过多盐分或深度风化作用:引起土壤盐碱化;干旱:
引起土壤板结、龟裂、结构单元破坏甚至荒漠化;
水涝:
引起营养物浸出和流失;
污染:
引起土壤中有毒物质累积。
3、土壤环境容量将土壤所允许承纳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称为土壤环境容量;或不使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的条件下,土壤中所能承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明确污染物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以及系统结构相功能方面的要求来确定土壤环境容量。
土壤临界容量是确定土壤环境容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决定土壤的容纳能力。
土壤环境容量的确定
(1)土壤静容量从静止的观点度量土壤的容纳能力,由下式表示,
Cs=M(Ci-CB1)
式中,M表示每亩耕地土壤重,kg;Ci为i元素的土壤临界含量,mg/kg;CBi为i元素的土壤背景值,mg/kg。
现存容量:
CSP=M(Ci-CB1-CP)CP是土壤中人为污染而增加的量。
土壤环境容量粗略估计公式:
Q=(CX-B)150
式中,Q为土壤环境容量,g/亩;CX为土壤环境标准值,mg/kg;B为区域土壤背景值,mg/kg。(2)土壤动容量若假定年输入量为Q,年输出量为Q,并且Q大于Q。则:
残留量为Q-Q。
残留量(Q-Q)与输入量Q之比,称之为累积率(K)。
若计算几年内土壤污染物累积总量AT(含当年转入量),则:
AT=Q+QK+QK2+……+QKn
而n年内的污染物残留总量RT(不含当年输入量)则为:
RT=QK+QK2+……+QKn污染累积总量AT和残留总量RT
均为等比级数之和,等比系数为K。
当年限n足够长时QKn趋于零,且AT达到最大极限值。——等比有限累积规律:其数学模式:
AT=K(B+Q)AT: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年累积量,mg/kg;
K:土壤污染物年残留率(%),即残留量与输入量的比率;
B:污染物的区域土壤背景值,mg/kg;
Q:土壤污染物的年输入量,mg/kg。4、土壤污染源和污染物
污染源:(1)化肥和农药残留;(2)废物(废渣、污水和垃圾等)的处理场所;(3)大气或水体中的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进入土壤,使土壤随之亦遭受污染;(4)在自然界中某些元素的富集中心或矿床周围,形成自然扩散晕,使附近土壤中的元素的含量超出一般土壤的含量范围。污染物种类:(1)有机物质化学农药的种类繁多,主要为有机氯和有机磷两大类;(2)氮类和磷类化学肥料;(3)重金属,如砷、镉、汞、铬、铜、锌、铅等;(4)放射性,元素如铯、锶等;(5)有害微生物类,如肠细菌、炭疽杆菌、破伤风杆菌、肠寄生虫(蠕虫)、霍乱弧菌、结核杆菌等。土壤中有机物分解产生CO2、CH4、H2S、H2、NH3和N2等气体(其中CO2和CH4是主要的)。
5、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及其机制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土壤中污染物主要是通过植物根系根毛细胞的作用积累于植物茎、叶和果实部分。1、污染物由土壤向植物体内迁移的方式被动转移主动转移2、影响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转移的因素土壤中重金属向植物体内转移的过程与重金属的种类、价态、存在形式以及土壤和植物的种类、特性有关。(1)植物种类(2)土壤种类土壤的酸碱性和腐殖质的含量都可能影响重金属向植物体内的转移能力。如:在冲积土壤、腐殖质火山灰土壤中加入Cu、Zn、Cd、Hg、Pb等元素后,观察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Cd造成水稻严重的生育障碍;而Pb几乎无影响。在冲积土壤中,其障碍大小顺序为:Cd>Zn>Cu>Hg>Pb;在腐殖质火山灰土壤中则为Cd>>Hg>Zn>Cu>Pb,(3)重金属形态
(4)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迁移能力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的机制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由植物的生态学特性、遗传学特性和重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质等因素所决定。不同种类的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耐性不同;同种植物由于其分布和生长的环境各异;长期受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在植物的生态适应过程中,可能表现出对某种重金属有明显的忍耐性。土壤中的农药污染物目前,世界范围年产农药约200多万吨,种类数达1500之多(大量生产又广泛应用的约有300种)。
农药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
控制农药环境行为的主要因素:即吸附、迁移和降解。吸附(1)农药的分子结构、电荷特性和水溶能力是影响吸附的主要因素。(2)对于土壤性质,影响吸附的主要因素是粘土矿物和有机质的含量、组成特征以及铝、硅氧化物和它们水合物的含量。(3)介质条件和土壤溶液的pH值是影响吸附的最重要因素。土壤吸附农药的机理,简略如下四种:异性电荷相吸非专一的物理性键合
氢键力
配位键
迁移降解
微生物、非脊椎动物、植物——代谢降解水解、氧化还原等化学降解作用、光解残留性和危害性农药污染土壤的程度可用残留性表示。土壤中农药进人各类生物体内的途径:土壤→陆生植物→食草动物;土壤→土壤中无脊椎动物→脊惟动物→食肉动物土壤→水中浮游生物→鱼和水生生物→食鱼动物§4土壤环境评价
土壤环境影响识别一、土壤环境影响识别类型按影响的结果划分
1.土壤污染
2.土壤退化
3.土壤破坏按影响的时段划分
1.建设阶段影响
2.运行阶段影响
3.服务期满后的影响按影响的方式划分
1.直接影响
2.间接影响按影响性质划分
1.可逆影响
2.不可逆影响
3.累积影响
4.协同影响二、工业工程建设项目的土壤环境影响识别
1.工业废气对土壤环境影响
2.工业废水对土壤环境影响
3.工业固体废弃物对土壤环境影响三、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土壤环境影响
1.占用土地资源
2.诱发土壤---地质环境灾害
3.引发土壤盐渍化
4.促进土壤的沼泽化
5.促使河口地区土壤肥力下降,海岸线后退四、矿业工程建设项目的土壤环境影响识别
1.损失土壤资源
2.污染土壤环境
3.区域环境条件改变引发土壤的退化和破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版专利许可合同的特别条款
- 2024年度泥工工程款支付合同
- 2024年度保险代理和销售合同
- 办公用品市场集中度趋势
- 肠癌患者生存质量研究
- 皮革鞋类行业的环保法规与标准
- 2024年度别墅购销合同书:现款购房与装修补贴方案
- 二零二四年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合同
- 面向残障人士的键位辅助技术
- 环境监测与数据分析-第1篇
- (完整版)二年级乘除法竖式计算
- 60立方油罐容积细表
- -精神病医院设置基本标准
- 铝土矿采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范文
- A01083《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基础信息报告表》
- 元旦、春节前我市建筑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通知
- 医疗废物流失泄漏应急处理流程图
-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复习课件
- 信号与系统(第十章Z-变换)
-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关于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
- 家装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