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四章北宋与辽西夏金元伯颜评价宋宋的善政有数种:一是整肃宫闱,没有女祸;二是抑制宦官,没有庵祸;三是睦好懿亲,没有宗室祸;四是防闲戚里,没有外戚祸;五是罢典禁兵,没有强藩祸。两大误处:北宋抑兵太过,外乏良将,南宋任贤不专,内乏良相。
一、北宋历史的分期初期即宋太祖太宗时期,主要致力于统一和巩固中央政权;中期即宋真宗、仁宗、英宗三朝,一方面北宋受辽西夏的威胁,内部也有庆历新政等改革。晚期从神宗、哲宗、徽宗到钦宗,神宗时有王安石变法,但失败后,北宋随后导演了靖康之变的结局。
北宋的世系钦宗徽宗哲宗1125-11271100-11251085-11001022-10631063-10671067-1085仁宗英宗神宗997-1022976-997960-976真宗太宗太祖二、宋朝参考资料周宝珠《简明宋史》。洪焕春《宋辽夏金史话》邓广铭《岳飞传》《王安石》漆侠《王安石变法》
第一节北宋的建立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960年,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国号“宋”,定都开封,年号建隆。北宋的建立963年灭960年建立965年灭971年灭975年灭963年灭978年献土978年献土979年灭统一策略:先易后难,先南后北九七九年灭北汉,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终告结束。第一节北宋的建立宋太宗赵光义“斧声烛影”中的兄终弟及北宋的建立蹴鞠图第二节北宋前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集中军权。A、杯酒释兵权,收夺禁军高级将领的军权;B、分割禁军统帅的权力;C、实行“更戍法”;D、又实行文臣任武将和“阵图制”;E、扩大养兵。二、集中政权。三、改革科举制度,扩大统治基础。第二节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开宝九年(976)太宗即位诏:“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太宗淳化二年(991)宋太宗:“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以防弊之政,为立国之法中央集权的加强采取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加强对军权、政权和财权的控制和掌握,采取了守内虚外,不抑兼并的立国方针,使北宋成为一个最为贫弱的王朝,伴随着中央集权的强化,再现了冗官、冗兵、冗费所谓“三冗”现象,造成了北宋积贫积弱的状况。
一、集中军权建隆二年(961),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第二节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宋代的“祖宗之法”,是时代的产物,是当时的社会文化传统与政治、制度交汇作用的结晶。作为“祖宗之法”的核心内容,所谓“防弊之政”,出发点着眼于防范弊端,主要目标在于保证政治格局与社会秩序的稳定。从其客观效果来看,在当时条件下,有利于社会的谐调发展。其具体措置以“务实”为特色,不拘一格,体现出不少合理的思路,事实上渗透着创新的精神。——邓小南第二节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稍夺其权:置文臣知州、通判,罢支郡制其钱谷:改变过去节度使把持地方财政,以大量财物留使、留州之现象,令各州财赋除留必需之经费外一律上缴,由中央财政机构——三司统一管理。收其精兵:全国精锐部队悉集于禁军,禁军的布置采取。“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策略,20余万禁军之中,京师附近驻扎10余万,地方分驻10余万。
1、杯酒释兵权961年秋天,他宴请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高怀德等人,以杯酒释兵权,收夺了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石守信2、分割禁军统帅的权力罢殿前都点检,设“三司”,即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司鼎足而立,首领为三帅,互不统属,皆隶属于皇帝,统领禁军,负责禁军的管理和训练,但没有调兵权。中央设立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掌握发兵之权和将官的任免升降,但枢密院手中无兵,这样使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制度设计中的分权原则“以文制武”第二节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宋朝军事制度枢密院——三衙统兵体制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武将殿前都指挥使司三衙枢密副使文臣
枢密使枢密院制度设计中的分权原则第二节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宋朝军事制度枢密院——三衙统兵体制李纲:“祖宗之时,枢密院掌兵籍、虎符,三衙掌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所以维持军政,万世不易之法。”——《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二》范祖禹:“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范太史集》卷二六《论曹诵札子》“将从中御”3、实行“更戍法”实行“更戍法”,造成“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局面。即将禁军轮番调到地方镇守,地方军队也频繁地调动驻地,一般每三年一换,士兵常年以外奔跑,美其名曰“习勤苦,均劳逸”但将领不随之更动,造成“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局面。使兵将分离。
4、扩大养兵文臣任武将和“阵图制”
实行文臣任武将和“阵图制”。认为唯养兵可为百代之利,因为灾年,人民会造反,但军队不会叛乱,丰年,军队易生事,而人民不会造反,因此遇到灾年,就大量招兵,使军队人数众多,有禁军、厢兵、乡兵、和番兵等众多军种,庞大的军队,使军费开支巨大,人数虽多,却没有战斗力,造成了冗兵的现象。
二、集中政权---分割宰相的权力
在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作为副贰,以枢密使分取宰相的军政大权,以三司使(又称“计相”)分取宰相的财政大权。这样造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局面。宋真宗时设立谏院,脱离宰相而独立,地位与宰相同,可以任意弹劾执政大臣。
制度设计中的分权原则2、集中政权二府计相监察军政行政财政御史台枢密院中书门下三司御前会议皇帝北宋前期中央机构《宋史·范镇传》:“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2、集中政权
削减州郡长官的权力不许他们兼任一个州郡以上的职务。把他们的兵权、财权和司法权收归中央。又以文臣任州郡长官,另设“通判”以牵制之。第二节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制度设计中的分权原则县州…路宋朝地方机构——“虚”三级制宋朝“路”之特点1、路没有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长官。2、在州之上,不存在单一的行政区划提举常平司提点刑狱司转运司安抚司仓宪漕帅第二节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州县长官由京朝官兼摄,均带中央官衔知州、知县《日知录》卷九:“宋初本有刺史,而别设知州以代其权,后则罢刺史而专用知州,以权设之名为经常之任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六月,“命大理正奚屿知馆陶县,监察御史王祜知魏县,杨应梦知永济县,屯田员外郎于继徽知临清县。常参官知县,自屿等始也”。制度设计中的分权原则第二节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制度设计中的分权原则官、职、差遣的分离《宋史》卷一六一《职官志一》:“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官”、“职”仅是俸禄高低和荣誉的代表,实际的职责和权力由“差遣”决定。这使得官员任用更为灵活,监督、激励手段更为丰富。司马光之结衔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院修撰、权判西京留司御史台、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三百户、食实封四百户、赐紫金鱼袋。第二节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对宗室、外戚权力的制约陈邦瞻:宋三百年间,其家法严,故吕武之变不生于肘腋。宋朝处理宗室问题的原则:“赋以重禄,别无职业”;“优之以爵禄而不责以事权”
高宗圣训,不用宗室以为宰执宗室不得担任宰相本朝故事,宗室不领兵宗室不得统帅军队国朝之制,不属宗室以吏事宗室不得授予地方官取之太优,用之有限限制宗室参加科举第二节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宋史·外戚传序》:“崇爵厚禄,不畀事权。”对宗室、外戚权力的制约外戚不得任“文资”外戚不得任“侍从”外戚不得任地方官外戚不得统帅军队
制度设计中的分权原则第二节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范祖禹:“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范太史集》卷二二《转对条上四事》朱熹:“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子语类》卷一二八《本朝二·法制》三、改革科举制度,扩大统治基础扩大了录取的名额;减化了程序,取消了由吏部主持的复试,而是“释褐即授官”;严格考试程序,为防止考官舞弊,实行了对考官的锁宿制度;又实行糊名法,在宋真宗时期创立了誊录之法;同时全部举人都参加殿试,由皇帝主持和录用,成为天子门生。
第二节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考试制度严密三级试“恩归主上”乡试(解试)地方省试(会试)中央部门殿试皇帝解元省元状元第二节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科目变迁明算诸科明书明法进士明经明经进士进士秀才中期以后北宋前期唐1073至1106年之间,为以前应诸科之人,曾设新科明法。第二节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宋代科举的种类主要有贡举、制举、武举、童子举等,其中最重要者为贡举,即常科。宋科举考试图2、学校的兴起在科举的推动下,学校大量兴起,一个突出的现象是私人讲学之风盛行,书院教育发达,有了北宋著名的四大书院,即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和岳麓书院。
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石鼓书院第二节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国立学校变迁画学画学书学书学算学算学算学律学书学医学医学律学武学武学四门学太学太学太学国子监国子监国子学南宋北宋唐第二节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余英时著四、北宋立国方针的评价
宋代
“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从而形成时代的特点,即分权基础上的集权。加强君主对臣下的防范,对政权、军权和财权的过分集中,一方面对解决藩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都起了重要作用,防弊政策实行的结果,却是“积弱积贫”,成为汉民族政权中最为贫弱的封建王朝。
三冗的出现实行兵将分离政策,使将帅无权,指挥不灵,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文臣任武将、阵图制等的实施,造成了冗兵的现象;为加强皇权,各级政府权力分散的结果形成冗官的现象;过分集中财权,削弱了地主的财力,实行强干弱枝的办法,使地方相对贫困,加上官费、军费增多,和每年大量的岁币输出,导致出现了冗费现象。
第三节北宋前期的社会状况
北宋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使田制不立,支持土地兼并,因此土地问题严重,贫富不均,使北宋初年就爆发了王小波、李顺起义,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一、主户和客户北宋将民户分为主户和客户。主户也叫税户,指占有土地、承担赋役的人家。按财产多少分为五等。一、二等为上户;四、五等为下户;三等户,为中户。上户多豪强,包括“官户”、“形势户”、“门内形势户”、“无比户”等。客户指没有土地,靠租种地主田地为生的人,包括“佃客”、“旁户”、“庄客”等。居住在城镇的民户称为城郭户,按照财产的多少划分为十等,以定差科。
二、宋代的赋税正税继续沿用唐朝的两税法,在夏税和秋苗。支移和折变。支移即借口军需急备,强迫北方农民把秋税谷物送到沿边城镇去缴纳,人畜旅费全需自备;所谓折变,指官府命令农民改纳指定的物资或现钱。丁口之赋和杂变之赋,以身丁为对象征收的总名丁口之赋,其它各种名目的为杂变之赋。农民负担总体比较沉重。三、北宋经济的发展
1、水利事业的发展2、生产技术的改进3、荒地的开垦4、粮食产量提高5、出现了早市、夜市和“瓦子(瓦肆)”;货币流通量大增,出现了“交子”;这种最早的纸币。
交子应运元宝四、王小波李顺起义993年春,四川茶农王小波领导百余家破产茶农在青城县起义,他说“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994年正月,攻占成都,李顺即位,称王,国号大蜀,年号应运,并发行“应运元宝”铜钱和“应运通宝”铁钱。这是我国农民政权所发行的最早的货币,明确提出的均贫富思想,标志着我国农民战争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第四节北宋中晚期的改革-----王安石变法
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1.三冗之累使积贫积弱局面更加深重。2.农民起义。3.辽夏侵边。4.范仲淹等人变法流产。
王安石纪念馆王安石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熙宁元年(1068),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中心,以整兵和育才为内容,以实现富国强兵为目的。1、财政经济方面王安石认为造成当时财政困难的原因是“理财未能得其道”,并不是由于开支过多,而是由于生产过少,生产少则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因此提出要“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主张,因此采取以下措施:财政经济的措施(1)青苗法(2)农田水利法(3)募役法(4)方田均税法(5)市易法(6)均输法
2、军政方面“强兵”诸法(1)置将法(2)保甲法(3)保马法(4)置军器监3、教育方面,“育才”诸法改革科举,兴办学校。实行了太学三舍法,编纂并颁发《三经新义》,作为太学、州县学校教材和科举应试的标准。同时,重视人才的培养,认为这是人才的关键,并提出了人才培养要教之、养之、取之、任之的完整方案。
三、元祜更化与哲宗绍述
1085年,宋神宗死后,哲宗继位,由神宗之母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相,在几个月的时间内,除教育科举的部分内容外,全部废除了新法,同时,罢免了所有的改革派官僚,史称“元祜更化”。直到元祜八年,哲宗亲政后,重新启用曾布等变法人士,进行恢复新法,史称为“哲宗绍述”。
四、王安石变法评价
王安石变法在发展生产,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方面收到了显著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势。王安石变法,主要是对地主阶级内部进行财力的再调整,以“损有余而补不足”为原则,力求做到“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因此受到了较多的反对,王安石提出了著名的三不足畏:“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是地主阶级的杰出的政治家,列宁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第五节北宋与辽和西夏的关系
一、宋辽和战二、宋夏关系三、金的兴起与北宋的灭亡
1、契丹建国
契丹是鲜卑族宇文部的一支,907年,耶律阿宝机被推为首领,并建立起奴隶制的国家,定都于临潢府,国号契丹,年号神册,947年,正式改国号为辽,并统一了大漠南北,成为北方强大的政权,又接受了石敬瑭的幽云十六州,对中原造成严重的威胁,经常以牧马为名,纵兵四出,大肆剽掠,称为打草谷。
辽代制度及辽、北宋关系辽代的兴衰辽国、即契丹也。盖东胡之种,在潢水之南,本鲜卑之旧地也。自后魏以来,名见中国。初,契丹之先,有一男子乘白马,一女子驾灰牛,相遇于辽水之上,遂为夫妇生八男子。一男子即大贺氏也。八子分为八部,……部之长,号大人。常推一人为王,得建旗鼓。……〔耶律〕阿保机强并八部为一部,乃僭称皇帝。自号天皇王,称年曰神册(916)。……晋高祖立,求援于〔耶律〕德光,割幽、蓟十六州与之。——《东都事略》卷一二三947年,太宗耶律德光改国号为“大辽”。辽代制度及辽、北宋关系一、辽代制度及辽、北宋关系2、辽代制度及辽、北宋关系南北面官制度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不以名乱之,其兴也勃焉。太祖神册六年(921),诏正班爵。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辽史》卷四五《百官志》辽代制度及辽、北宋关系辽代的制度北、南枢密院分别是北、南面官的最高机构。北枢密院以下北面官制,大量保存契丹部落旧制,包括北、南大王院、大惕隐司(管皇族事务)、大国舅司(管后族事务)、夷离毕院(管司法)、大林牙院(管起草文书)、敌烈麻都司(管礼仪)等。南枢密院以下南面官制,则设有中书省、御史台、大理寺、翰林院等汉地传统机构。契丹、奚以及其它草原民族居住地实行部族制,设节度使管理,汉人和渤海人居住地设置州县。
辽代制度及辽、北宋关系辽代汉官辽代制度及辽、北宋关系辽代的制度辽部族、州县不完全由国家直接管辖,又有隶于斡鲁朵及头下者。斡鲁朵,意为宫帐或宫殿。辽每一皇帝即位,都建立自己的斡鲁朵,其下有直属的军队、民户、奴隶、部族州县,构成独立的经济军事单位。为皇帝等个人私有,死后由家属后代继承。头下,全称头下军州,又作投下,为贵族领地。贵族将战争中所掠或皇帝赏赐的人口自置城堡管理,即为头下,又称“私城”。“征税各归头下,唯酒税课纳上京盐铁司”。辽代制度及辽、北宋关系辽代的制度-四时捺钵辽设有五京,但严格说来皆非正式首都,而类似于镇抚地方的首府,真正首都和朝廷是设在皇帝流动的行在——捺钵。“捺钵”是“契丹家语,犹言行在也”。辽朝皇帝以及大部分贵族和高级官员一年四季往返于四时捺钵之间,圣宗(982-1031)以后更成为定制。“捺钵”是整个辽国的政治中心,不仅有关游牧各部的重大问题要在这里决策,汉地一切重要政务也都要从这里取旨处理。辽代制度及辽、北宋关系契丹文铜镜契丹大字耶律祺墓志辽代制度及辽、北宋关系辽陈国公主墓辽与北宋的关系3、辽与北宋的关系979年,高粱河之战986年,雍熙北征1004年,澶渊之盟1120年,宋、金“海上之盟”1125年,辽天祚帝被金俘获,辽亡陛下只可进尺,不可退寸宋真宗寇准4、澶渊之盟1004年,宋辽议定,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真宗称辽圣宗母萧太后为叔母,宋岁输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这件事在历史上被称为“澶渊之盟”。这本是个屈辱的盟约,是一个不败而败的结局。5、海上之盟
1120年,宋徽宗派赵良嗣(原名马植,改为李良嗣,赐姓赵)泛海出使金国,与金约定:宋金夹击辽,宋军取燕云,金军攻中京,灭辽后,燕云地区还宋,宋送给辽的岁币转送金国。史称此为“海上之盟”。
二、西夏的崛起和强大西夏的崛起李彝兴,夏州人也,本姓拓跋。唐末有思恭者,镇夏州,讨黄巢有功,赐姓李氏,世有夏、银、绥、宥、静五州之地。……〔宋〕太宗用宰相赵普之策,欲委〔李〕继捧以边事,令图之。召赴京师,赐姓赵氏,名保忠,……〔李〕德明遣使来贡,明年上表归款,……真宗嘉之,以德明为定难军节度使,封平西王,终其身三十余年不敢窥边。
——《东都事略》卷一二七西夏的崛起和强大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德明死,子元昊袭位。元昊即位后首先放弃唐、宋王朝赐与的李、赵二姓,改本家族姓氏为嵬名氏,又自行创立开运、广运等年号。下达秃发令,恢复本族旧俗,又创制西夏文字。西夏的崛起元昊,性凶鸷,多猜忌,晓浮图学,通汉文字。既长,数劝德明反。……宝元元年(1038),元昊反,……僭号始文英武兴法建礼仁孝皇帝,国称大夏。——《东都事略》卷一二七西夏的崛起和强大西夏王陵位于银川西部、贺兰山东麓。存帝陵九座,陪葬墓二百零八座。元昊与党项族的生活西夏的崛起和强大西夏的崛起和强大西夏的崛起和强大西夏文“火急驰马”铜敕牌西夏的崛起和强大黑城遗址(又称黑水城、哈剌浩特,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南),曾出土大量西夏文文献。上世纪初,俄国人科兹洛夫在此两次发掘,运走大批西夏文刊本、写本及其他文物,这使得俄国成为世界西夏学中心之一。后斯坦因也发掘出一批文献运往英国。
庆历和议1044年宋与西夏签订了“庆历和议”。双方规定:元昊取消帝号,接受宋朝册封;宋方每年给西夏银七万二千两,绢十五万三千匹,茶三万斤;开放双方边境贸易等。三、金的兴起与北宋的灭亡
女真族是我国东北历史悠久的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中国盐业市场十三五规划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吕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软件项目研发实践》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食品分析与检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中北大学《计算机网络》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重庆市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计量经济学B》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辽东学院《岩石力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云南省建筑安全员知识题库及答案
-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健身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贵州盛华职业学院《三维影像设计Ⅰ》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反比例函数函数K的几何意义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获奖课件
- 职业技术学校《电力拖动与PLC》课程标准
- DL∕T 1094-2018 电力变压器用绝缘油选用导则
- 【我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问题及完善策略12000字(论文)】
- DL-T-5115-2016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接缝止水技术规范
- 全国川教版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节《设计文创作品》教学设计
- 危货押运员考试答案(题库版)
- QCT267-2023汽车切削加工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
- 2022-2023学年浙江省绍兴市高一(下)期末数学试卷含答案
- 租房协议书 租房协议书范本
- GB/T 43646-2024陆生野生动物廊道设计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