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第二章_第1页
发展心理学-第二章_第2页
发展心理学-第二章_第3页
发展心理学-第二章_第4页
发展心理学-第二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观第二节行为主义的发展观第三节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第四节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第五节现代认知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第六节其它心理发展观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观一、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二、新精神分析理论一、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佛洛伊德简介;时代精神;精神分析理论的方法学:基本概念:意识与无意识;里必多;焦虑;心理防御机制:压抑、投射、自居、反作用形成/升华、转移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心理性欲的发展阶段:对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评价强调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意义;重视心理活动的动力性质;重视早期经验在个体性格发展中的作用;过分强调性本能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对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持悲观的看法;方法学的问题和理论构想的问题;心理性欲的发展阶段口唇期:0-1岁;性感带在口唇;吮吸、咀嚼和咬是主要的快感活动。本我作用的体现。肛门期:1-3岁;性感带在肛门;大小便是主要的快感活动,过早、过于严格的大小便训练会使儿童压抑。理智开始发展,自我得以分化出来并发挥作用。心理性欲的发展阶段性器期:3-6岁;性感带在生殖器周围;快感来源于对生殖器的刺激。儿童对异性父母产生性的冲动,但同时因恐惧惩罚而产生焦虑情绪;开始运用各种心理防御机制(如自居、反作用形成等)来应对焦虑情绪,超我得以分化出来。

超我包括两个成分:自我理想、良心。心理性欲的发展阶段潜伏期:6-11岁;注意力转向同伴和学习活动,性冲动处于被抑制的平静期。生殖期:12岁以后;性冲动重新活跃起来,注意力转向同龄异性。二、新精神分析理论——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艾里克森简介: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心理社会危机(psychosocialcrisis)——在个人需要和能力与社会现实和要求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冲突状态,这是促使个体采取行动的决定因素;通过危机的解决,个体发展出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

毕生发展(life-spandevelopment)——

同一性(identity)——是个体人格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关于自身人格的连续性、一致性和完整性的意识。这是在青少年期初步形成的、但在此后的一生中会不断得到修正的意识。它影响着个体对职业、婚姻和朋友等的选择。

心理社会的发展阶段——心理社会的发展阶段一、基本的信任对基本的不信任:0-1岁;儿童的主要任务是摄食,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体验着希望的实现,发展出信任感。如果儿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关照,儿童就会对周围世界(以母亲为代表)产生畏惧和不安感,形成基本的不信任。心理社会的发展阶段二、自主对羞耻怀疑:1-3岁;儿童产生了独立自主的需要,体验着意志的实现,发展出自主意识和自控能力。如果父母干涉、限制过多或保护过度,儿童就会犹疑不定,形成自我怀疑和羞耻感。心理社会的发展阶段三、自发主动对退缩愧疚:3-6岁;儿童产生了探索和改变周围事物的需要,体验着目的的实现,发展出自发性和主动性。如果父母对儿童经常责骂、羞辱,儿童就会非常循规蹈矩,形成退缩人格,对他人产生愧疚感。心理社会的发展阶段四、勤奋对自卑:6-12岁;儿童的主要活动学习活动和学校集体活动,产生了认识和创造的需要,体验着能力的实现,发展出勤奋和成就感。如果老师和父母不能鼓励、支持和帮助儿童,儿童就会形成自卑感。心理社会的发展阶段五、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自我同一性。如果青少年有条件、有机会去尝试各种社会角色,他们就可能将自己的人格特征与未来的定位整合起来,形成连贯、统一的自我体验,即“自我同一性”,反之,青少年就会表现出角色混乱的状态。心理社会的发展阶段六、亲密对疏离:

成年早期,18-30岁;主要任务是建立爱情与婚姻,分享思想、情感和资源,形成亲密感。反之,如果不能与人分享,则会产生孤独和疏离之感。心理社会的发展阶段七、繁殖生产对停滞:

成年中期,30-55岁左右;主要任务是生产、繁衍、提携后人,体验着关怀的实现,发展出成长繁殖感;如果过于自我专注,则形成停滞。心理社会的发展阶段八、完美对绝望:

成年晚期,55岁左右以后;个体回顾一生,总结生命的意义、价值和人生的智慧,如果能对自己的一生获得满意的评价,发觉人生智慧,则会形成完美感,反之则产生绝望感。对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评价:健康、理性自我的发展;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性质起决定作用;发展是持续一生的过程;新精神分析理论与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比较:第二节行为主义的发展观一、经典行为主义理论二、新行为主义理论三、社会学习理论四、几种学习理论的比较经典行为主义理论代表人物:JohnB.Watson(1878-1958)兴趣: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广告心理学著作:“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1913);《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言》(1914);《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的观点看心理学》(1919);《行为主义》(1925)经典行为主义理论主要观点:摒弃“意识、动机、思维”等主观性强的概念,而推崇“对行为的观察研究”关于发展的机制:经典条件反射评价:推动科学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忽视了高级心理机能的研究,将人与动物等同起来。新行为主义理论代表人物:B.Skinner(1904-1990)主要著作:《有机体的行为:一种实验分析》(1938)《教学技术学》(1968)《言语行为》(1957)新行为主义理论心理发展的机制:操作条件反射核心概念:积极强化、消极强化;积极惩罚;消极惩罚;其它贡献:机器教学(程序教学);行为矫治方法评价:提出了新的行为发展机制;忽视了人的主动性社会学习理论A1bertBandura,(1925~),加拿大人。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特点:将学习理论用于研究社会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代表著作有:《青少年的攻击》(1959);《社会学习与个性发展》(1963);《社会学习理论》(1971,1977);《思想与行为的社会基础:一种社会的认知理论》(1986)

社会学习理论重要概念:

观察学习;

替代性强化和惩罚;

自我效能;模塑作用(modeling)/榜样作用;

攻击行为的观察学习

替代性奖赏和惩罚的作用

社会学习理论心理发展的机制:

BEPP:个体生理、心理、社会属性B:行为E:社会与自然环境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的内部过程:注意保持动作再动机过程过程现过程过程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的结果:模仿行为抑制社会学习理论影响观察学习的其它因素:范型(榜样)的特质观察者的内部心理特征范型与观察者的关系社会学习理论对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

1.开创了对复杂社会行为(如攻击、亲社会行为和性别化行为)发展机制的研究;

2.将认知引入学习理论的研究范畴;

3.看到了人在自身发展中的主动性;

社会学习理论对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

4.不足之处是对内部认知过程的研究还不深入;对生物因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从未涉及。5.不能说明陈述性知识和复杂技能的学习过程。第三节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一、维果斯基简介二、维果斯基的理论思想:1、社会、文化、历史2、种系发展、社会文化发展、个体发展3、低级心理机能与高级心理机能4、工具理论5、内化维果斯基简介1896-1934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维列鲁学派)研究重点: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教育与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简介著作:《思维与语言》《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心理学中的工具性方法》《具体的人类心理》《儿童发展中的工具和符号》《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历史》低级心理机能与高级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差异1.直接的2.不随意(无意)的3.受遗传决定;遵循生物进化规律1.间接的2.随意(有意)的3.受社会文化决定;遵循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内容感知觉、无意注意、无意记忆、基本情绪、冲动反应观察、有意注意、有意记忆、社会性情绪和情感、意志工具理论工具的意义和作用:工具是人类知识与文化的结晶;通过掌握工具,个体的高级心理机能得以发展。两种工具:物质生产的工具和精神生产的工具;后者即是语言和符号。6、中介理论:

AB

x

7、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

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8、心理发展的总的规律:※心理活动从不随意性向随意性发展;

※心理活动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概括性发展;

※从简单的素质差异向着稳定的个体发展。三、列昂节夫和鲁利亚的贡献:活动发展的理论;神经心理学(前额叶机能/内抑制机能的研究);四、对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评价:对高级心理过程的独创性研究(随意注意、词的记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等);强调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将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的性质和发展完全割裂开了;第四节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皮亚杰简介什么是发生认识论(geneticepistemology)?

Jean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理论背景:生物学、哲学认识论、数理逻辑、儿童思维发展发生认识论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研究知识的起源,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知识的结构和功能,这样的研究理论和流派就称作发生认识论。创始人为让·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所研究的知识主要是一些科学知识,如:时间、因果关系、存在、数与量,等等。这些知识同时也是认识论关注的重要范畴。一、基本概念认知的“内容、机能与结构”格式(scheme)/图式(schema)同化(assimilation)

顺应(accomodation)组织(organization)平衡(equilibrium)二、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生物成熟因素:动作及与动作相伴随的经验:物理经验与逻辑数理经验社会互动和社会传递:平衡过程(equilibration)三、认知发展的四阶段感觉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7岁)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5岁)感觉运动阶段(0-2岁)认知结构:感觉运动格式(sensorimotorscheme)认知特征:尚未形成象征性机能(symbolicfunction),生活在“此时此地”的世界中典型行为:循环反应;行为意向性的产生;A非B错误(AnotBerror);没有产生语言感觉运动格式发展的六个亚阶段:(1)练习反射阶段(0-1m)(2)一级循环反应阶段(1-4m):感觉运动格式产生,习惯与知觉形成

(3)二级循环反应阶段(4-8m):注意转向外部世界,尚未形成意向行为(4)意向行为阶段(8-12m):出现有目的的行为,智慧产生的标志;行为具有保守性;自我与外界的分化;A非B错误(5)三级循环反应(12-18m)行为具有创新性;尝试错误式问题解决(6)象征性机能阶段(18-24m)符号式问题解决前运算阶段(2-6、7岁)认知结构:象征性格式认知特征:现象性、单维度的、非可逆的思维;不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典型行为:现象论;拟人论;实在论;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三山实验)象征性格式发展的亚阶段:

2-4岁——4-6、7岁——

观点采择(perspective-taking)观点采择:是指个体能够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的能力。这要求个体首先认识到他人与自己的观点不同,进而能抑制自己的观点,从其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观点采择存在在认知的不同方面,如知觉性、情感性和语言性观点采择。

观点采择(perspective-taking)观点采择与角色扮演(role-taking)的区别与联系:

观点采择是认知性的,而角色扮演是行为性的;前者通常是后者的基础,然而,个体也可以在没有观点采择的前提下,通过模仿而进行角色扮演;可以在较小的儿童中观察到角色扮演行为。

观点采择(perspective-taking)观点采择与其它认知能力的关系:

观点采择与心理理论——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认知结构:具体运算格式认知特征:针对具体经验的逻辑思维产生,但尚未形成抽象逻辑思维结构,因而不能运用系统化的科学方法来解决经验之外的、假设性的问题。典型行为:产生了观点采择能力;获得了守恒能力形式运算阶段(11、12-15岁)认知结构:形式运算格式认知特征:获得了抽象逻辑思维结构,能够进行演绎推理典型行为:科学探究行为——钟摆实验四、自我中心Egocentralism:

自我中心是儿童认知发展局限性的一种表现,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点:在感觉运动阶段表现为儿童不能认识事物存在的客观性;在前运算阶段表现为对事物特征及关系的认识受自身感知觉、态度、情感的影响而不能达到客观。

自我中心有时也称作“中心性”。五、评价贡献:

开创性的开展了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研究;

独树一帜地强调了儿童自身(动作)在认知发展中的重要性;

五、评价局限性:

过于强调认知结构的一般性,忽视了认知、语言、情感等心理活动的差异。事实上,新的研究发现,婴儿出生时并不是只拥有有限几种无条件反射,而是拥有很多种先天能力,它们构成了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也很可能遵循不同的发展模式;

五、评价局限性:

过于强调儿童动作的发展,低估了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性;事实上,在现代社会中,儿童思维发展的高度更大程度上是决定于教育。维果斯基对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主导性作用的论述在当代心理学中得到更多的推崇。

五、评价局限性:阶段论过于严格,不能解释儿童内部的发展不平衡性,以及儿童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性;也不符合新近研究的发现。事实上,儿童对客体永存的认识以及守恒的发展都经历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

现代发展心理学更强调渐进发展与阶段性的有机统一。

发生认识论与行为主义的区别结构主义vs非结构主义主动建构的心灵vs被动反应的心灵

S→(AT)→R/S→R

强调生物成熟因素vs强调环境影响阶段论vs渐进发展论第五节现在认知学派的心理发展观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一、关于认知结构的观点:

Flavell的观点——认知结构:由一系列认知项目构成的有组织的整体。认知结构的特点:组织的元素是相对稳定的、持久的;结构是潜在的、不同行为共有的认知基础。第五节现在认知学派的心理发展观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一、关于认知结构的观点:

Flavell的观点——认知发展的实质:组织的各元素相互作用的熟练程度提高;结构的工作效能不断提高。

第五节现在认知学派的心理发展观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一、关于认知结构的观点:

Sternberg的观点——认知结构的三成分: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结构的各成分之间相互协调、工作效能日渐提高的过程。

第五节现在认知学派的心理发展观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二、儿童认知发展的机制:多重机制Case的观点——

储存空间与操作空间理论三、关于认知发展阶段的看法:四、关于儿童认知发展条件的观点:强调教育和训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教育、训练元认知认知能力元认知——对认知的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三种成分。第六节其它心理发展观一、习性学观点代表人物:洛伦兹、廷伯根;鲍尔比

本能与适应发展的关键期或敏感期二、生态系统观:Bronfenbrenner,U.

儿童心理是在环境的持续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环境不是一个单一的结构,而是一个具有不同结构水平的复杂嵌套系统;儿童与不同水平的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