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4/104重庆市“十二五”生态建设和环境爱护规划来源: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目录一、工作回忆及面临的形势(一)“十一五”生态建设和环境爱护取得的成效(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和挑战二、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差不多原则(三)规划目标1.总体目标2.具体目标三、要紧任务(一)构建主动预防体系,促进进展方式转变1.优化生态空间格局2.实施主体功能区分类治理3.深化要紧污染物总量减排4.严格环境准入5.进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低碳经济6.推行清洁生产7.强化开发区污染防治8.建设环保榜样都市体系(二)加大生态建设力度,构建生态安全屏障1.森林重庆建设2.生态园林都市建设3.绿化长江行动4.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5.水土流失综合治理6.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7.资源开发的生态爱护和恢复8.生态建设示范体系建设(三)加强环境爱护工作,改善城乡环境质量1.水污染防治2.大气污染防治3.噪声污染防治4.固体废物污染防治5.土壤污染防治6.辐(放)射安全保障7.重金属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污染防治8.统筹城乡环保试点建设9.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四、工程措施及投资估算(一)重大工程及投资估算(二)实施效果预测五、政策措施和长效机制(一)完善综合政策措施1.实施严格的减排目标责任制2.制定更为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3.制定和完善生态环保地点法规4.健全环境经济政策体系5.大力推广生态环保先进适用技术6.建立生态环境爱护规划体系(二)建立长效机制1.完善综合决策和齐抓共管机制2.强化工作考核制度3.加大投入力度4.增强科技产业支撑5.促进全民参与6.加强区域合作与国际交流六、规划实施保障(一)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二)强化规划实施的资金筹措(三)强化规划实施的考核评估(四)加强规划实施的配合协调重庆市生态建设和环境爱护“十二五”规划一、工作回忆及面临的形势(一)“十一五”生态建设和环境爱护取得的成效。“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将改善生态环境作为落实科学进展观的重要内容,统筹生态建设与环境爱护,以污染物总量减排和“蓝天、碧水、绿地、宁静”环保“四大行动”为抓手,以保障三峡库区生态安全和改善城乡环境质量为重点,着力解决阻碍可持续进展和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在经济社会快速进展的同时,要紧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操纵,生态建设迅猛推进,环境质量大为改观,“十一五”规划11项约束性指标全部实现,规划任务全面完成。污染减排成效显著,进展方式迅速转变。我市以要紧污染物总量减排倒逼机制加快经济进展方式转变,实施一批总量减排重大工程,“十一五”期间关停40万千瓦小火电、700万吨小水泥、350万吨小钢材、550万吨小煤窑等落后产能,环保搬迁113户重污染企业,同时大力进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加快技术革新,引进了一批低污染、高产出的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加快传统制造业向新型低碳制造业转型,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降低,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与2005年相比,全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不下降12.82%和14.05%,总量减排任务超额完成,万元工业增加值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不下降85.60%和77.28%。生态建设迅猛推进,景观生态焕然一新。我市以“森林重庆”建设为引领,大力推进都市森林、农村森林、通道森林、水系森林、苗木基地和长江两岸绿化工程建设,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同时加强水土流失防治、石漠化治理、自然爱护区建设和生物多样性爱护等工作,全市生态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十一五”期间,全市完成退耕还林1577万亩,天然林管护3582万亩,完成三峡水库库周造林绿化和差不多农田建设8.82万公顷,库周绿化屏障建设差不多完成,全市森林覆盖率由31%提高到37%,都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1.6%提高到36.8%,都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5.97平方米增加到10.57平方米,主城区建成国家园林都市,其余区县(自治县)创建成国家级园林县城2个、市级山水园林都市(区)21个。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632.8平方公里,建成58个自然爱护区,自然爱护区面积占全市幅员面积比例达10.8%。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雏形差不多形成,全市生态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环保工作跃上台阶,环境质量大为改观。我市环境爱护机制体制日趋完善,齐抓共管格局逐步建立,政策法规标准不断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提速,环保能力大幅提升,绿色创建广泛开展,统筹城乡环保试点深入推进,一批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解决,全市环境爱护工作实现大进展,城乡环境质量大为改观。我市在全国领先完成所有现役2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安装烟气脱硫装置,在西部地区领先实现县县建成都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累计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158座,建成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场50座,新建排污管网4000余公里。与2005年相比,都市污水处理率从30%提高到83%,都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从59%提高到94%,都市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全国前列水平。环境质量改善明显。库区水质保持稳定,长江出境断面水质连续5年保持在II类水质以内,都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续3年为100%,要紧次级河流满足水域功能要求断面比例从64.9%提高到84.7%;2010年主城空气质量满足优良天数达到311天,比2005年增加45天,二氧化硫浓度连续两年达标;在都市大开发、大建设背景下,主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道路交通噪声稳中略有下降,功能区噪声明显改善。实现了让重庆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夜更静的目标。(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十二五”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经济进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生态建设与环境爱护将迎来重大机遇。从国家层面看:党中央、国务院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爱护提高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经济进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把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了以后10年内“生态环境爱护上一个大台阶”的明确要求,为重庆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保障;党中央对重庆进展的“314”总体部署和国发〔2009〕3号文件将资源环境保障战略确立为重庆进展的四大战略任务之一,为重庆统筹城乡环境爱护注入新的活力。从我市自身来看,“五个重庆”建设与“三大创建”将助推全市生态建设与环境爱护工作上新台阶,有利于我市加快转变进展方式,创新生态环保工作体制机制,提升环保能力,提高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推进重庆环境爱护历史性转变,为探究重庆生态环保新道路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然而,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快速进展时期,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结构调整难度大,生态修复和污染防治任务重。我市生态建设与环境爱护形势呈现“总体改善,局部遏制,形势严峻,任重道远”的特点,要紧体现在:经济总量增长迅猛,污染减排难度加大。我市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等导致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仍然较大,单位GDP能耗和要紧污染物排放强度均高于全国或发达地区平均水平,初步统计我市单位GDP能耗分不是全国平均水平、北京、天津、上海的1.1、1.9、1.4、1.6倍,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排放量分不是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1.72倍、1.14倍、1.64倍和1.93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城镇人口持续增加,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将持续增加,要紧污染物排放总量将居高不下,加之“十二五”期间总量减排因子增加到4项,总量减排难度将进一步加大。据预测,到2015年,全市GDP将达1.5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将达7500亿元,城镇人口将突破1800万人,城镇化率将达62.0%,全市将新增火电机组890万千瓦,火电总装机容量将增加1.3倍,新增水泥产能1400万吨,新增钢铁产能450万吨,能源消费总量将突破1亿吨标煤。若维持现有污染防治水平,到2015年,全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新增排放量分不约为18.0万吨、12.6万吨、12.4万吨和1.3万吨,要紧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十分艰巨。生态建设与恢复任务繁重,保障生态安全压力加大。由于自然资源禀赋、人类活动干扰等缘故,我市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水土流失、石漠化面积比例分不达48.6%和11%,是全国八大石漠化严峻发生地区之一和水土流失最严峻的地区之一。三峡库区是长江上游最突出的生态脆弱区和全国水土流失最严峻的地区之一,森林覆盖率仅34%左右,与国家要求“用20年左右时刻,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的目标还差11个百分点,其生态屏障核心区范围内森林覆盖率仅为22.2%,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且生态群落趋于单一,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不强,加上库区人口密度高,资源开发强度大,倒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难时有发生。“十二五”时期,交通、水利、能源、矿山开采等一大批重大工程项目将开工建设,将可能对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新的破坏。三峡水库水位在145―175米运行产生大面积消落带,将导致水体污染加重、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加剧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严峻威胁三峡库区的生态景观和生态环境安全。多年矿山开采、金属冶炼、金属加工及工业化进程中累积形成的重金属污染问题以及持久性有机物、放射性物质、危险废物和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运输、中转、贮存环节引发的次生突发环境事件等问题将逐渐显现,环境风险防范和环境安全保障压力增大。人民群众对环保要求日益提高,改善环境民生压力加大。我市环境爱护依旧面临污染治理设施运行不稳定、污水管网建设滞后、污泥和垃圾渗滤液处置等基础设施欠账多、环境监管能力不能满足形势进展需要、城乡环境爱护水平差异较大等一系列问题,环境质量现状与人民群众对享有良好环境质量的期待还有较大差距。“十二五”期间,我市环境质量全面改善面临诸多挑战,保障和改善环境民生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要紧表现为:从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来看,主城区处于建设高峰期,将导致尘污染防治任务重,受周边电厂污染物远距离输送阻碍,二氧化硫浓度稳定达标形势严峻,机动车尾气污染也将随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逐渐凸显;从水环境质量改善来看,国家对三峡库区水环境爱护要求越来越高,但库区点源、流淌源污染防治存在薄弱环节,面源污染治理难度大、工作滞后,部分次级河流水质达标形势不容乐观,库区支流回水区“水华”现象有发生规模扩大、频率增加、持续时刻延长、向上游扩展的趋势,水体富营养化风险较大,部分农村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从声环境质量改善来看,随着都市化的推进和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如不加以合理规划、加强噪声污染操纵,交通干道沿线的噪声水平将呈上升趋势,噪声扰民现象将更为突出。与此同时,农村生活污染、面源污染、土壤污染、油烟、异味、下水道、电磁辐射、餐厨垃圾、电子废物、污泥、垃圾渗滤液、灰霾等新老环境问题在“十二五”期间可能更加凸显。二、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进展观,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和国发〔2009〕3号文件精神,以加快转变经济进展方式和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为主线,立足重庆进展的新时期、新要求,探究重庆生态环保新道路,统筹环境爱护和经济社会进展,统筹生态建设与环境爱护,统筹城乡环境爱护,实现环境爱护与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的有机结合,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重庆环境爱护历史性转变。(二)差不多原则。以人为本,环保为民。着力解决阻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躯体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切实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让人民群众喝上洁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拥有更好的工作生活环境。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树立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理念,进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落实规划环评,真正从源头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工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等,加快解决历史遗留环境问题,努力解决进展中的环境问题。统筹兼顾,城乡共推。统筹环境爱护与经济社会进展,统筹生态建设与环境爱护,统筹城乡环境爱护,都市环境改善要提速,农村环境改善要同步,实现全市城乡环境爱护一体化。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抓住“三大创建”,领先突破,同时依据各区域环境质量现状、环境容量、资源禀赋、功能定位等差异,因地制宜,分区域合理确定“十二五”生态建设和环境爱护的目标指标,明确各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爱护任务。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强化政府在环境爱护领域的主导作用,明确职责,落实目标和任务,通过机制创新,促进企业履行环境责任,鼓舞社会公众参与环境爱护,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协力推进、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爱护新格局。(三)规划目标。1.总体目标。到2015年,生态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要紧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操纵,进展方式进一步优化,突出环境问题逐步得到解决,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环境安全得到全面保障,主城区创建成为国家森林都市、生态园林都市、环保榜样都市,探究统筹城乡环境爱护新道路,差不多建成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框架体系,生态建设与环境爱护工作实现西部领先,为我市在西部地区领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2.具体目标。到2015年,实现以下具体目标:――生态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一批重要生态功能区得到有效爱护,全市自然爱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达到10.8%,森林覆盖率达到45%,都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都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以上。累计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00平方公里,矿产资源开发生态恢复率达到30%,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要紧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操纵。要紧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下降,全市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含工业、生活、农业)分不操纵在39.5万吨、5.1万吨以内,在2010年的基础上分不减少7.2%和8.8%;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不操纵在56.6万吨、35.6万吨以内,在2010年的基础上分不减少7.1%和6.9%。――进展方式进一步优化。要紧污染物排放强度进一步下降,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操纵在1.13千克/万元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氨氮排放量操纵在0.06千克/万元内,万元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硫排放量操纵在6.12千克/万元内,万元工业增加值氮氧化物排放量操纵在1.96千克/万元范围内,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长江、嘉陵江、乌江水质在上游来水保证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水质标准的前提下,要紧操纵断面总体达到Ⅱ类标准,次级河流监测断面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达到85%,都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建制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要紧指标达标率达到95%。主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5%,要紧污染物(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年均浓度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酸雨频率操纵在45%以内。全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保持在54分贝以内,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保持在66分贝以内。辐射水平保持在正常水平。――环境安全得到全面保障。环境基础设施实现差不多完善,都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5%,农村生活污水处置率达到25%,污泥差不多实现无害化处置。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机动车环保定期检测率达到70%。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90%。都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8%,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含转运)率达到85%,农村生活垃圾处置率达到30%,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达到85%以上,工业危险废物产生单位的危险废物规范化治理抽查合格率达到90%,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的危险废物规范化治理抽查合格率达到95%。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水处理率达到80%,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80%。专栏1生态建设和环境爱护“十二五”规划约束性指标序号指标名称2010年现状2015年目标增减情况1森林覆盖率(%)3745+82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万吨)42.6*39.5-7.2%3氨氮排放量(万吨)5.6*5.1-8.8%4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60.9*56.6-7.1%5氮氧化物排放量(万吨)38.2*35.6-6.9%6长江、嘉陵江、乌江水质※总体Ⅱ类总体Ⅱ类维持7都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100维持8主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585维持要紧污染物(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年均浓度(毫克/立方米)0.048、0.102、0.039达到国家二级标准-9都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390+710都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9498+4备注:※为现行评价标准,*为污染源普查数据。三、要紧任务(一)构建主动预防体系,促进进展方式转变。1.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加快构建生态屏障体系。以大巴山、大娄山、武陵山、七曜山等山地绿化、森林城镇及城镇间的隔离绿带、农村森林为主体,以长江、嘉陵江、乌江等河流水系和交通道路两侧绿带建设为生态廊道相连接,构成点、带、面的网络状生态屏障体系。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将生态功能区划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产业布局的重要依据,进一步优化全市主体功能区划,引导经济社会进展合理布局。推进实施《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重庆市重点生态功能区爱护和建设规划》,按秦巴山地常绿阔叶―落叶林生态区,三峡库区(腹地)平行岭谷低山―丘陵生态区,渝东南、湘西及黔鄂山地常绿阔叶林生态区,渝中―西丘陵―低山生态区,都市区人工调控生态区等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定位、爱护要求进行爱护和建设。完善生态功能区爱护机制。建立严格的征(占)用林地准入制度,禁止盗伐、滥伐、毁坏林木、非法占用林地、毁坏绿地和擅自移植、砍伐、转让古树名木等行为,落实绿化林业长效治理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绿化林业有害生物预警防控体系、智能化林火监测预警体系和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加强对林地的爱护。提高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探究建立水土保持、自然爱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和流域水环境爱护等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建立生态建设与修复长效投入机制。加快森林、草地、湿地、都市生态等生态定位监测站(点)建设,建立和完善全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专栏2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依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分为5个一级生态区,9个二级生态区,14个三级生态区:一级生态区:秦巴山地常绿阔叶―落叶林生态区,三峡库区(腹地)平行岭谷低山―丘陵生态区,渝东南、湘西及黔鄂山地常绿阔叶林生态区,渝中―西丘陵―低山生态区,都市区人工调控生态区。二级生态区:大巴山常绿―落叶阔叶林生态亚区,三峡水库水体爱护生态亚区,梁平―垫江农业生态亚区,方斗山―七曜山常绿阔叶林生态亚区,渝东南岩溶石山林草生态亚区,长寿―涪陵低山丘陵农林生态亚区,渝西南常绿阔叶林生态亚区,渝西丘陵农业生态亚区,都市区都市生态调控亚区。三级生态区:大巴山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爱护生态功能区,巫山―奉节水体爱护―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三峡库区(腹地)水体爱护―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梁平―垫江营养物质保持生态功能区,方斗山―七曜山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黔江―彭水石漠化敏感区,酉阳―秀山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长寿―涪陵水体爱护―营养物质保持生态功能区,南川―万盛常绿阔叶林生物多样性爱护生态功能区,江津―綦江低山丘陵水文调蓄生态功能区,永川―璧山水土保持―营养物质保持生态功能区,渝西方山丘陵营养物质保持―水体爱护生态功能区,都市核心生态恢复生态功能区,都市外围生态调控生态功能区。14个三级生态功能区范围、主导生态功能、生态环境爱护与建设重点是:大巴山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爱护生态功能区。包括城口、巫溪;主导生态功能为生物多样性爱护和水源涵养,辅助功能为水土保持、气候调节和地质灾难防治;生态环境爱护与建设的重点是建设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围绕生物多样性爱护核心,突出自然爱护区建设和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的重点。巫山―奉节水体爱护―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包括奉节、巫山;主导生态功能为爱护三峡水库水体,辅助功能为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态环境爱护与建设的重点是农村面源和城镇生活污水、垃圾的污染防治,提高植被覆盖度,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开展地质灾难、石漠化和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三峡库区(腹地)水体爱护―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包括丰都、忠县、万州、云阳、开县;主导生态功能为三峡水库水体爱护,辅助功能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爱护与建设的重点是加强水污染防治和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开展生态屏障建设、消落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地质灾难和干旱洪涝灾难防治。梁平―垫江营养物质保持生态功能区。包括梁平、垫江;主导生态功能为营养物质保持,辅助功能为水土保持和明月山生物多样性爱护;生态环境爱护与建设的重点是生态绿化建设,提升植被覆盖率、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和水土保持能力,加强农村面源、企业工业废水污染防治和城镇生活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处置,防治水环境污染。方斗山―七曜山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包括石柱、武隆;主导生态功能为生物多样性爱护和水文调蓄,辅助功能为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地质灾难防治;生态环境爱护与建设的重点是建立植被结构优化的中低山森林生态系统,强化水文调蓄和生物多样性爱护功能。黔江―彭水石漠化敏感区。包括黔江、彭水;主导生态功能为石漠化预防,辅助功能为水土保持、水文调蓄与地质灾难防治。生态环境爱护与建设的重点是侵蚀劣地的植被恢复与重建,突出水土保持建设和石漠化防治。酉阳―秀山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包括酉阳、秀山;主导生态功能为水文调蓄,辅助功能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爱护与建设的重点是植被恢复,突出水土保持,增加森林覆盖率,强化水文调蓄功能。长寿―涪陵水体爱护―营养物质保持生态功能区。包括涪陵、长寿;主导生态功能为水土保持,辅助功能为农业营养物质保持、水体爱护、水源涵养和地质灾难防治。生态环境爱护与建设的重点是建立植被结构优化的低山丘陵森林生态系统,强化水源涵养和水文调蓄功能。南川―万盛常绿阔叶林生物多样性爱护生态功能区。包括南川、万盛;主导生态功能为生物多样性爱护;生态环境爱护与建设主导方向是围绕生物多样性爱护,加强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江津―綦江低山丘陵水文调蓄生态功能区。包括江津、綦江;主导生态功能为水文调蓄和水源涵养,辅助功能为生态恢复与重建、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爱护;生态环境爱护与建设的重点为加强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永川―璧山水土保持―营养物质保持生态功能区。包括永川、璧山;主导生态功能为水土保持和水体爱护,辅助功能为农业营养物质保持、次级河流及矿山污染操纵;生态环境爱护与建设的重点是防止土地生产力因水资源短缺、土壤侵蚀与环境污染等而退化,突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村面源污染和矿山污染治理。渝西方山丘陵营养物质保持―水体爱护生态功能区。包括合川、潼南、铜梁、大足、双桥和荣昌;主导生态功能是水资源与水生态爱护、农业生态功能的维持与提高,辅助功能为水土流失预防与监督、面源污染、矿山污染操纵;生态环境爱护与建设的重点为加强水资源爱护利用,预防水土流失,开展农村面源防治,开展矿山废弃物的清理、生态重建与复垦;加强大中型水库的爱护和建设。都市核心生态恢复生态功能区。包括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主导生态功能为生态恢复,辅助功能为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操纵,都市生态爱护;生态环境爱护与建设的重点是生态恢复、污染防治和环境美化。都市外围生态调控生态功能区。包括北碚、渝北和巴南;主导生态功能为生态屏障建设,辅助功能为水源水体爱护,营养物质保持、水源涵养和都市园林美化,建立都市区的生态屏障带;生态环境爱护与建设的重点是突出饮用水源和长江、嘉陵江的水体爱护及次级河流的污染治理,开展沿岸工业、生活污染废水的截流与处理,实施河道清淤与流域综合整治。2.实施主体功能区分类治理。将全市国土空间划分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按各类主体功能区的主体功能定位、进展方向和目标、开发或管制原则,确定其经济结构调整方式、生态建设重点、环境准入标准、污染物总量操纵目标、环境监管与绩效考核方式,进行环境分类指导和治理,形成与区域生态环境特点、资源禀赋以及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空间开发格局,实现可持续进展。对重点开发区,实行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操纵,合理操纵排污许可证发放,加强建设项目环境阻碍评价和环境风险防范,操纵水资源开发利用,加强节水同时限制入河排污总量。实行工业化、城镇化优先的绩效评价,综合评价经济增长、吸纳人口、质量效益、资源消耗、环境爱护等内容。对限制开发区,加强排污企业的治理、限制或关停,确保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从严操纵排污许可证发放,加大水资源爱护力度,适度开发利用水资源,实行全面节水,满足差不多的生态用水需求。将限制开发区分为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和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进展的首要任务,实行农业进展优先的绩效评价。重点生态功能区把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实行生态爱护优先的绩效评价。对禁止开发区,不发放排污许可证,依法关闭所有的排污企业,确保污染物“零排放”,严格禁止不利于水生态环境的水资源开发活动,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爱护政策,全面考核自然文化资源原真性和完整性爱护情况。“十二五”期间,进一步研究并编制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的环境爱护规划,研究并出台相关的环境爱护政策、法规和考核指标体系。3.深化要紧污染物总量减排。按照“落实责任、增量严控、存量削减、政策引导、结构调整、工程支撑、监管保障”的思路,深化要紧污染物总量减排,完善减排三大体系建设。把要紧污染物总量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进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构建从资源能源开发、产品生产、消费、污染物产生到排放的全过程减排机制,抓好区域限批、流域限批,形成“倒逼机制”,着力抓好重点流域、区域、行业的要紧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强化结构减排。严格执行国家和我市关于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性文件,积极探究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依法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企业,分期分批淘汰一批落后生产能力,制订重污染行业地点排放标准,倒逼造纸、纺织印染、酿造、化工、制革、火电、建材、冶金、石化、焦化、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大力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期间,关停26台小火电机组,淘汰落后火电机组43.8万千瓦。大力实施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协同减排。以造纸、印染、化工、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加工和饮料制造等行业为重点,接着加大污染深度治理和工艺技术改造力度,提高行业污染治理技术水平。接着推进管网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与提标改造。以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为重点,推进农业源减排。加强污水处理厂和工业治污设施运行监管,提高治污效率。“十二五”期间,完成54座都市污水厂以及429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28.89万吨/日,新建74个工业废水集中处理设施,完成124家重点工业企业废水治理,确保稳定达标排放。开展规模化养殖场污染综合整治,建设养殖小区及联户沼气工程1000处、大中型沼气工程250处,80%的规模化养殖场污染得到治理。全面推进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减排。持续推进电力行业减排,新、改、扩建燃煤机组全部配套建设脱硫脱硝设施,确保综合脱硫效率提高到90%以上,综合脱硝效率达到70%以上。加快非电行业脱硫脱硝进程,开展大中型燃煤锅炉烟气治理,20蒸吨/小时及以上燃煤锅炉开展脱硫设施和低氮燃烧改造,10蒸吨/小时以上燃煤锅炉实施废气深度治理,开展冶金、大型烧结企业、新型水泥干法生产企业等重点行业工业窑炉烟气脱硫、脱硝和低氮燃烧示范工程建设。加强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操纵,实施机动车环保定期检测和环保标志治理,加快淘汰“黄标车”,严格实施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加强油品治理。“十二五”期间,完成13家火电企业烟气脱硫设施建设与改造,16家火电企业低氮燃烧改造与烟气脱硝设施建设,83家非电力工业企业废气治理。4.严格环境准入。完善环境准入政策。严格实施环境准入规定,将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承接产业转移和布局的重要依据,严格执行有关能耗、物耗、水耗、环保、土地等标准。主城区一律禁止新建冶金、钢铁、炼焦、火电、水泥、电解铝、化工等环境风险等级较高的工业企业。在长江、嘉陵江的主城区江段及其上游区域,严格限制沿江河建设可能对饮用水源带来安全隐患的化工、造纸、印染、电镀等工业项目,禁止建设可能排放剧毒物质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工业项目,主城区上风向地区严格限制建设可能对主城区空气质量达标造成较大阻碍的大型燃煤工业项目。渝西地区以解决功能性缺水为重点,重点操纵耗水量大、水污染物排放强度高的工业企业进入。渝东北地区以爱护三峡库区水环境安全、敏感水域水质为主,重点操纵对饮用水源造成安全隐患的工业企业进入。渝东南地区以强化生态建设和爱护为重点,严格限制对生态破坏较大的工业项目进入。各工业园区应按进展定位要求,分类制定相应的资源产出率、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化率、污染物排放强度等准入条件。建立和完善电镀、电力、冶金、化工、医药、印染、农副食品加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环境准入标准,建立健全与经济进展时期相适应的地点环境标准体系和环境经济政策体系,通过环境经济政策引导,淘汰、准入、标杆环境标准同时驱动,促进重点区域和行业的结构调整。严格执行环境阻碍评价制度。加快建立规划环评的齐抓共管机制,积极推动建立与进展改革、规划、国土、交通、水利等部门的联动机制,推进规划环评早期介入,与规划编制互动,发挥规划环评参与综合决策的作用,指导产业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从决策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坚持“疏”、“堵”结合,对简单低水平重复建设、“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项目从严把关。进一步深化“批项目、核总量”制度,把流域、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作为审批项目环评的前置条件,对新增要紧污染物排放的工业项目实施排污权交易。完善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机制,将规划环评作为审批项目环评的前提,严格操纵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多晶硅、煤化工等产能过剩、重复建设行业。5.进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低碳经济。加快推进国家循环经济试点都市建设。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大力进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从源头和生产全过程预防和操纵污染,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进展方式的全然性转变。建立全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统计、核算制度,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纳入政府考核。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着力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高产出、低排放的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示范产业、示范园区。以种养结合为基础,种养加工一体化开发为重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纽带,大力进展循环型农业。加强高新技术和关键链接技术的创新研发与推广应用,培育壮大循环型工业。树立绿色消费理念,倡导环境友好消费方式,实施绿色消费行动打算,积极进展循环型服务业。积极开展国家低碳经济试点都市建设。大力进展低碳能源,在维护水生态多样性的前提下,积极进展水电,同时考虑适时进展核电和风电项目,进一步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制定促进低碳经济进展的政策,打造以电子信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大力降低高耗能产业的比重,逐渐形成低碳产业群。强化火电、冶金、建材、化工、有色金属等产业政策,提高能源利用水平,操纵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力推广低碳经济示范项目,进展低碳经济产业链,推进低碳产业园区建设,打造低碳经济示范区。推广低碳交通、低碳建筑和绿色照明,建设低碳都市,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培育低碳社会。大力推进森林重庆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碳汇能力。加快建立统计、监测、考核三大体系建设,逐步建立起二氧化碳等要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及排放量统计制度。6.推行清洁生产。引导推广清洁生产。加快清洁生产技术创新研发和推广运用,完善清洁生产的技术标准体系和审核技术指南,依法推进清洁生产。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引导企业广泛采纳清洁生产技术进行产品设计,按照绿色产品的要求加快升级换代,实现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资源利用和生态阻碍最小化。培育一批清洁生产示范园区、企业。强化清洁生产审核。完善促进清洁生产审核的有关政策,制定清洁生产审核年度打算,依法对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地点标准、超过总量操纵指标和使用其他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以及排放铅、汞、镉、铬、类金属砷等重金属污染物的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全面完成全市《重点企业清洁生产行业分类治理名录》所列全部重点行业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估验收。加大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财政支持力度,市、区县(自治县)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技改资金、清洁生产专项资金、污染减排专项资金和环保专项资金优先支持通过清洁生产审核评估的企业。7.强化开发区污染防治。加强开发区环境污染操纵。进一步引导和规范产业向园区集聚,所有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必须制定环境爱护规划,制定循环经济规划及实施方案。对工业园区进行生态化改造,按照“产品项目服务一体化、公用工程一体化、环境爱护一体化、物流配送一体化、治理服务一体化”等“五个一体化”的循环经济进展模式进行规划和建设,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建设一批三峡库区移民生态工业园区,建成永川工业园区港桥组团、九龙坡西彭工业园区等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加强工业园区环境污染防治、监管和风险防范体系建设,着力推进工业园区废水、工业固废等污染集中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以化工园区和电镀工业园区为防范重点,建立“一级监控预警、二级事故收集、三级闸道拦截、四级集中处理”的工业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和风险防范体系。加强万亿工业板块的环境污染预防。两江新区万亿板块、西永万亿板块、江南工业走廊万亿板块、二环沿线万亿板块、区县万亿板块等五大万亿工业板块应坚持走绿色、低碳进展道路,开展规划环评,制定区域环境爱护规划、循环经济规划及实施方案。严格环境准入,招商引资应将生态功能区划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重要依据,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生态环保要求。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环境污染防治、监管和风险防范体系,实现工业进展过程中的污染源头预防、集中操纵和环境风险集中防范。8.建设环保榜样都市体系。完成主城区创建国家环境爱护榜样都市。贯彻落实《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创建国家环境爱护榜样都市工作的决定》(渝府发〔2010〕59号)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创建国家环境爱护榜样都市规划实施意见的通知》(渝办〔2010〕33号),认真组织实施《重庆市创建国家环境爱护榜样都市规划(2010―2013年)》,以主城区为整体,开展创建国家环境爱护榜样都市活动。全面落实六大任务:一是实施经济结构调整,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进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进展水平;二是强化污染防治措施,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全面改善环境质量,助推“五个重庆”建设;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污染防控水平,增强都市综合承载能力,推动城镇化健康进展;四是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改善都市容貌,统筹城乡环境爱护;五是加强创模保障工作,提升环境保障水平,打造“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重庆环保,探究环境爱护新道路;六是加强创模宣传教育引导,完善公众参与制度,推进全民环境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重点实施优化进展系列工程、空气质量达标系列工程、水环境质量达标系列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系列工程、企业环保达标系列工程、环境能力建设系列工程、城乡环境整治系列工程、公众中意度提升系列工程等八大系列工程。全面带动区县(自治县)创建环境爱护榜样城区(县)。巩固渝北区、北碚区国家环保榜样城区创建成果,巩固提升南岸区、九龙坡区等市级环保榜样城区创建成果,完成江北区、沙坪坝区、大渡口区等区县创建市级环境爱护榜样城区,主城区形成市级环境爱护榜样都市群,主城各区要力争全面达到国家环境爱护榜样都市指标要求。万州区、合川区、江津区、永川区等区域性中心都市以及璧山、城口等区县(自治县)创建市级环境爱护榜样都市,巩固三峡库区的云阳县和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黔江区等市级环保榜样城区(县)创建成果,有条件的区县(自治县)进一步争创国家环保榜样都市。到“十二五”末,全市建成定位清晰、特色鲜亮的环保榜样都市群。(二)加大生态建设力度,构建生态安全屏障。1.森林重庆建设。全面实施森林工程建设,加强造林绿化,推进城乡绿化大进展,建设林业发达、人居环境优良、生态系统稳定、生态文化丰富的“森林重庆”。“十二五”期间,全市创建市级森林都市31个,主城区建成国家森林都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1)都市森林建设。通过建设都市森林18万亩、城周森林屏障160万亩、森林文化基地300余个,都市区建设成为国家森林都市,其他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所在城镇建设成为市级森林都市。都市建设区森林建设。主城区以历史文化与现代建筑为背景,建成多条以树种名称命名的特色街道、特色社区,建设内容包括都市组团隔离森林带、立交桥绿化、景观大道、都市公园、单位绿地及立体绿化。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所在城镇在全面绿化建成区的同时,要依照自身特点,打造特色街道、社区,建设内容包括景观大道、都市公园、单位绿地、立体绿化及都市小片森林。规划实施都市组团隔离森林带12条,新建森林0.57万亩;立交桥9座,绿化0.09万亩;修建景观大道152条,绿化2.84万亩;新建都市公园320个,绿化8.00万亩;新增单位绿地2.50万亩;新建小片森林2.00万亩。城周森林屏障建设。都市区以“四山一网一恢复,多片多点多基地”为建设思路,其他地区以“一带一恢复,多点百基地”为建设思路,采纳穴状整地、混交造林模式,造林160万亩,其中都市区森林屏障75万亩、其他地区森林屏障85万亩。森林文化建设。都市区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爱护区和古树名木爱护点建设为重点,大力开展植树造林,进一步提升人文气息和休闲功能品质。其他地区以建设生态库区为重点,进展生态旅游,重点打造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湿地公园。新建森林公园50个、农家森林公园100个、湿地公园10个、生态科普基地30个、义务植树基地40个、纪念林基地40个、古树名木爱护点10000个,完善现有自然爱护区基础设施。(2)农村森林建设。在管护好现有4320万亩森林、爱护好林木资源、搞好退耕还林工程补植补造和切实巩固造林成果的基础上,建设速丰林基地500万亩,改造低效林985万亩,新建农田林网30万亩、庭院绿化40万亩、生态林145万亩、经济林基地110万亩。速丰林基地建设。选择立地条件较好、造林地集中连片、水源充足、交通方便的商品林经营区建设速丰林基地500万亩,其中以酉阳为中心的渝东南地区造林200万亩,以丰都为中心的渝东北地区造林150万亩,以永川为中心的渝西地区造林150万亩。低效林改造。都市区低效林改造强调林分结构改善、生物多样性爱护、森林系统的稳定性和森林的观赏性,提高森林的景观和生态防护效能;其他地区低效林改造在保障生态防护效益的基础上兼顾经济效益,提高森林的生态防护和经济效能。采取补植、更替、抚育、调整、复壮、综合改造等措施改造低效林985万亩,其中都市区69.5万亩、其他地区915.5万亩。绿色村镇建设。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建设“五化”森林生态镇和“四化一片”绿色村庄为目标,以都市区以外区县(自治县)的95个中心镇和3000个绿色村庄为重点,在路、河、库及农田周边建设农田林网,在街旁、房前、屋后、宅旁进行庭院绿化,在荒山荒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等开展造林绿化。造林总规模215万亩。(3)通道森林建设。绿化高速公路沿线,重点打造好“二环十射”高速公路绿化、美化和香化,配置不同的树种,形成亮丽的风景带,使其成为展示魅力重庆的重要窗口和特色生态画廊。绿化国省道及铁路沿线,创建风景宜人的流淌景观线。绿化县乡村公路沿线,推动森林通道工程向纵深延伸,力争实现道路全面绿化的目标。在高速公路、国省道、县乡村道、铁路两侧建设森林通道60.0万亩。(4)水系森林建设。通过在长江、乌江、嘉陵江、大宁河两岸第一层山脊以内、绕区县(自治县)城区的河道两岸以及重点水源水库库周建设景观林带或防护林带,巩固库周绿化带工程建设成果,保障三峡枢纽工程的营运安全,改善市民饮用水源质量。规划建设水系森林32万亩。(5)苗木基地建设。推进全市林木种苗生产基地化、造林良种化、质量标准化、治理规范化、种苗产业化,保障森林工程种苗需求。新建生态苗圃2.2万亩,新建绿化苗圃3万亩,改建现有生态苗圃2万亩。其中,都市区新建生态苗圃7500亩,新建绿化苗圃7400亩,改建现有生态苗圃1730亩;其他地区新建生态苗圃14500亩,新建绿化苗圃22600亩,改建现有生态苗圃18270亩。2.生态园林都市建设。推进国家生态园林都市建设,接着实施都市生态林、都市公园、都市干道绿化、拆危建绿靓点、社区公园和生态修复绿化等“五个一批”工程。接着扩大都市绿地面积,不断提高都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逐步满足“市民出门500米见绿”的需求,改造完善“两江四岸”景观效果,修复“四山”生态系统,综合提升都市人居环境质量。“十二五”期间,主城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都市,新创建国家园林县城3个,新创建市级山水园林都市10个,全市都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以上(主城区达到45%以上),都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以上。都市生态林建设。加大环城快速路和绕城高速路的生态景观带和防护林带建设力度,在都市组团隔离带、道路转盘、节点、立交桥开敞地、城周等区域建设都市生态林,重点推进金兴大道陡溪立交绿化等8个都市森林生态林建设。都市公园建设。按照都市规划,建设一批适合市民休憩、健身的都市郊野公园,推进渝中区牛滴路滨江公园等35个都市公园建设,使都市公园体系更加完善、布局更加优化,满足宽敞市民对公园的不同需求。都市干道绿化建设。对现有的都市道路绿化,要充实、完善,内扩延伸、添景提档。对新建道路要建设高标准配套绿化,增加道路绿化的纵深感,以达到道路骨架绿化效果。“十二五”期间,完成北碚区欣鑫大道绿化等62个都市干道绿化建设。拆危建绿亮点和社区公园建设。按照都市旧城改造和拆危建绿的总体目标,完成大坪社区公园等50个拆危建绿和社区公园建设。依照城区居民休闲活动需求,在小区内建设小公园,对旧城区原有街头绿地进行提档升级,满足“市民出门500米见绿”的需要。生态修复绿化建设。结合“四山”(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管制要求,对“四山”植被和植物景观进行培育,对地形条件较好、植被较丰富的区域按照都市公园的要求进行改造,增加可进入度,建立复合生态走廊,改善都市生态环境。按照“因地制宜、修复利用”的原则实施长江、嘉陵江滨江消落带绿化建设,增强亲水性。进一步加大长江、嘉陵江滨江绿化工程建设力度,重点打造南滨路延伸段、北滨路延伸段、鱼洞滨江路和新建大桥配套园林绿化工程。全面绿化都市堡坎、护坡、立交桥、轻轨立柱,推广屋顶绿化,打造山地都市绿化特色。园博园建设。以承办第八届园博会为契机,在两江新区建设一个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超大型生态公园,有机融合“自然、生态、环保、科技”元素。通过举办园林高层论坛、学术研讨和文化艺术交流等系列活动,促进国内外园林文化与学术思想的交流与传播,引导全社会对宜居生态环境建设的关注,推动都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可持续进展,提升全市都市园林绿化水平和档次。3.绿化长江行动。以“绿化长江重庆行动”为抓手,坚持生态优先,兼顾景观建设、产业进展,新造与改造并举,补植与管护并重,生态林、景观林与经济林同建的原则,以库区23个区县(自治县)长江干流及一级支流175米库岸线至第一层山脊线区域为重点,大力推进长江两岸(重庆段)绿化建设。完成380万亩建设任务,实现长江两岸绿化“全覆盖”,森林覆盖率达到65.0%,库区生态环境状况得到全面改善,实现“一江碧水,两岸青山,三林争艳,四效显现”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新局面,将三峡库区建设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库岸生态防护林建设。滨江生态防护林建设按照“宜绿则绿”的原则,与规划区区位、三峡库区森林生态旅游进展以及重庆市森林工程建设等相结合,在城镇及重点景区景点周边,按工程段、片、重要节点,打造生态防护功能、生态景观及经济效益兼顾的滨江林带,形成滨江生态景观走廊,规划建设滨江生态防护林112.0万亩,其中新造林52.0万亩、封育补造16.0万亩、低效林改造44.0万亩。推进生态经济兼用林建设,在海拔175―600米重点布局以江津区、长寿区等9个区县为中心的长江柑橘产业带和以江津、丰都等9个区县(自治县)为中心的特色水果基地,兼顾以云阳、万州、开县等三个区县为中心的生物质能源林建设和以新增退耕还林地、封育补造林地、立地条件较好的宜林荒山荒地为要紧区域的食用油料林果基地建设,规划建设生态经济兼用林90.0万亩,其中新造林65.0万亩、封育补造15.0万亩、低效林改造10.0万亩。山脊生态防护林建设。生态防护林建设以长江干流、嘉陵江、乌江、大宁河两岸第一层山脊内为布局重点,在海拔600米以上陡、急、险坡地及部分四旁隙地,建设生态防护林95.0万亩,其中新造林45.0万亩、封育补造14.0万亩、低效林改造36.0万亩。生态经济兼用林建设以海拔600米以上立地条件较好区域为布局重点,以干果林、生物质能源林和食用油料林为建设重点,兼顾特色水果基地建设,规划建设生态经济兼用林80万亩,其中新造林55.0万亩、封育补造15.0万亩、低效林改造10.0万亩。4.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推进实施重要生态功能区规划,实施一批重点生态功能区爱护示范项目,加强自然爱护区建设和管护,加强生物多样性爱护,加强湿地爱护,形成完善的重点生态功能区体系。推进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爱护示范项目。将重点水土保持区、都市绿色生态屏障、天然林爱护区、自然爱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爱护区、湿地、生态严峻退化区等具有重要生态功能或生态敏感区域划定为重要生态功能爱护区,实施抢救性爱护。以三峡库区国家级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为重点,实施三峡库区水域及生态屏障爱护区、三峡库区生物多样性爱护区、秦巴山区水源涵养及生物多样性爱护区、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爱护区、金佛山生物多样性爱护区、都市区“四山”生态爱护区等一批生态功能爱护区示范项目。加强自然爱护区建设和管护。加快自然爱护区建设,在尚未得到有效爱护的典型生态系统、国家重点爱护野生动植物集中分布区域及自然遗迹地,优先建设自然爱护区。建立和完善自然爱护区治理制度,严格操纵自然爱护区规划调整,保持现有各级自然爱护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重点推进自然爱护区的规范化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自然爱护区的科研、监测、宣传教育水平,提升国家级、市级自然爱护区的管护能力,促进自然爱护区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探究自然生态爱护区生态补偿机制,在有条件的区县(自治县)开展生态补偿政策示范。推进自然爱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生态移民等示范工程。到2015年,新建或晋升6个自然爱护区,自然爱护区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10%以上,所有国家级和60%的市级自然爱护区管护能力达到规范化建设的要求。加强生物多样性爱护。实施《重庆生物多样性爱护策略与行动打算》,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完善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在具有重要生态价值和代表性的生物多样性典型区域开展长期监测。建立爱护区、爱护小区和爱护点,加强濒危特有物种及关键生态系统的就地(迁地)爱护和恢复。开展生态移民示范工程和生态脆弱区生计替代示范工程,减轻对秦巴山区、武陵山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过度利用和生态压力,防止原住民因生计问题对原生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预警及操纵,建立外来入侵生物的数据库信息系统和预警应急防治系统。加强湿地爱护。开展湿地资源调查,依照湿地的生态功能及爱护价值,分类实施爱护,建设一批湿地自然爱护区、湿地自然爱护小区和湿地公园,开展湿地生态系统的爱护和恢复。重点推进大宁河、梅溪河、澎溪河、龙河等河流湿地爱护工程,小南海、长寿湖等湖泊、水库湿地爱护工程,城口九重山、开县雪宝山、武隆白马山、丰都南天湖等中山、亚高山喀斯特湿地爱护工程。推进三峡库区消落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对消落区重点区域、区段逐步实施整治和湿地生态恢复,建立小江流域云阳段和开县段消落区人工湿地生态爱护区,加强都市湿地爱护与建设。5.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水土流失源头预防,推进重点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水土流失长期性监测。2015年前,累计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00平方公里。加强水土流失的预防。严格贯彻新修订的《水土保持法》及其有关法律法规,通过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大力爱护现有集中、连片的林草植被和各项治理成果,进一步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加强对交通、工矿企业、水利水电工程等生产建设项目的监督治理,生产建设项目必须按规定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实行水土保持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严禁在25°以上的陡坡地开荒,坚决制止和查处滥垦乱伐以及开矿、采石、修路、水利水电工程等资源开发和生产建设活动造成的新的人为水土流失。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接着实施水土保持沿城、沿库、沿江、沿路“四沿”战略,以现有坡耕地和荒山荒坡为重点治理对象,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坡改梯、水保林、经果林建设为重点措施,实行坡面治理与溪沟治理相结合,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与保土耕作措施相结合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强差不多农田建设,加强坡耕地改造,推动退耕还林的实施,25°以上的坡耕地全部实行退耕还林。结合森林工程建设,在荒山荒坡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经济果木林,并对疏幼林地实行生态修复。强化坡面水系配套建设工程,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坡面蓄水工程(沟渠、池、凼)和便民工程(人行便道)。加强水土保持监测。依托现有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加强对典型区域的林地面积、林相结构变化的动态监测,加强重点区域人为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动态变化以及水土保持效益等监测。6.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重庆市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推进重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开展石漠化监测和石漠化防治的科学技术研究。“十二五”期间,累计治理岩溶面积249.4万公顷,石漠化面积65.5万公顷。推进重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建立稳定的石漠化治理投入渠道,在酉阳、巫溪、奉节、彭水、巫山五区县(自治县)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安排治理模式、技术措施和工程布局,全面实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以渝东北中山石漠化综合治理区、渝东南低中山石漠化综合治理区为重点,实施岩溶生态系统石漠化防治工程,以岩溶所在流域为单元,推广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的混农林复合型综合治理模式,通过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人工种草、改良草地、生态移民及进展草食畜牧业、加强差不多农田建设和配套水利设施等综合治理措施,恢复和增加林草植被。“十二五”期间,渝东北中山石漠化综合治理区治理岩溶面积120.9万公顷、石漠化面积31.6万公顷,渝东南低中山石漠化综合治理区治理岩溶面积108.8万公顷、石漠化面积31.1万公顷,渝中平行岭谷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区治理岩溶面积19.7万公顷、石漠化面积2.8万公顷。加强石漠化监测和石漠化防治的科学技术研究。依托现有监测技术力量和队伍,开展岩溶地区生态因子的基础数据普查与采集、工程效益定位监测与评价;建立健全石漠化综合治理科技支撑体系,开展石漠化治理有用技术、治理模式的研究,建设并推广一批石漠化治理示范工程。7.资源开发的生态爱护和恢复。加强矿山、水能、林业、旅游等资源开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监管,规范开发建设行为,推进生态恢复工作,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事故发生。矿山资源开发的生态爱护和恢复。编制实施矿山生态环境爱护与恢复治理方案,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全面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和生态环境治理监督机制,督促矿山企业依法履行治理责任。严格执行新、改、扩建矿山环境阻碍评估审批制度与闭坑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审批制度,严格执行矿山建设环境爱护的“三同时”制度。到2015年,建立4处典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区,完成10个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项目,完成城镇周边矿山植被恢复30000亩、资源枯竭型都市采煤区生态恢复15000亩,生产矿山地质环境得到全面操纵,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率达到35%,在建矿山毁损土地局部得到复垦利用,历史遗留矿山废弃土地复垦率达到30%以上。水能资源开发的生态爱护和恢复。在爱护生态的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加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的协调,严格项目准入。在开发利用水能资源过程中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与环境爱护设施“三同时”制度。开展水电工程环境监理。加强水电开发区域内重要水生、陆生生物的爱护和恢复。林业资源开发的生态爱护和恢复。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爱护和建设,对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天然林爱护区,划为禁垦区、禁伐区,禁止天然林采伐和重点生态爱护区森林的商业性采伐。严格禁止在长江沿岸海拔175米至第一层山脊线内修公路、建房屋、修坟墓、取土和采矿,禁止乱占林地和乱砍滥伐林木。执行“四山”管制令,爱护主城区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等绿色屏障,建立多功能复合生态走廊,严格限制开发建设活动。旅游资源开发的生态爱护和恢复。将生态环境爱护纳入旅游规划,合理划定景区的功能分区,科学确定旅游区的游客容量,合理设计旅游线路,大力进展生态旅游。制定加强旅游生态环境爱护的意见,规范旅游区、旅游项目的建设和经营行为。提升旅游景区环保基础设施水平,开展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监测和景区环境质量公示制度,推进环境爱护示范景区创建。对三峡库区、武陵山区等生态环境敏感地区以及温泉、高尔夫、大型主题公园等生态阻碍较大的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开展生态环境阻碍评价,严格禁止在自然爱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进行旅游开发,从严操纵自然爱护区实验区和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开发。完善风景名胜区基础设施、旅游接待设施等建设,完成核心景区打桩定界,加大景区绿化恢复。8.生态建设示范体系建设。以生态区(县)、生态镇、生态村创建为载体,深入开展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大力倡导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生态示范区(县)创建。巩固巫山、大足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果,全面开展大足县、北碚区、璧山县、永川区、武隆县、城口县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推动渝北区、巴南区、江北区、江津区等市级生态示范区建设。生态镇创建。巩固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成果,以105个中心镇为重点,大力开展生态镇创建工作。到2015年,新建90个市级以上的生态镇。针对小城镇地域和进展特色,加强分类指导,加快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或修订工作,加强小城镇进展中的环境爱护与生态建设。生态村创建。以村庄环境连片综合整治为契机,推进示范生态村创建。以主城区、统筹城乡示范区、三峡库区次级河流综合整治重点区域、大型饮用水库周边等区域为主,兼顾县城及建制镇周边区域、自然爱护区、旅游区、生态系列创建区等,创建一批生态村。(三)加强环境爱护工作,改善城乡环境质量。1.水污染防治。加强城乡饮用水源爱护,大力推进次级河流整治、生活污水治理、工业废水治理、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实现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泊休养生息。(1)饮用水源爱护。加强饮用水源地建设和爱护,优化饮用水源地空间布局,以集中供水为主、分散供水为辅,保障城乡饮用水安全,差不多建成全面覆盖城乡的饮用水源安全保障体系。到2015年,都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建制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5%。完善城镇饮用水源设施,降低城镇饮用水环境风险。在主城区两江上游新建、扩建大型公共水厂,优化主城区饮用水源地空间布局,配套完善城乡供水管网,逐步形成主城区供水的规模化和管网一体化,实现“两江互济调控供水、城乡同质并网运行”的供水新格局。推进全市饮用水源地优化、调整工作,关闭水质风险或富营养化风险等级高、受有毒污染风险等级中高以上以及取水量在1.5万吨/日以下的巴南区木洞水厂等27个水厂。扩大公共水厂供水范围,剥离62个自备水厂生活供水部分。实施巴南区龙洲湾水厂等12个受三峡水库蓄水阻碍的水厂取水方式改造。完成开县丰乐水厂等17个水华区水源改造。开展作为饮用水源的病险水库的整治工作。加强农村集中供水,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在农村居民比较集中、水源等条件较好的地点,结合小城镇建设,合理规划取水点位置,新建适度规模的跨村镇联片集中供水工程。在饮用水源水质较好、人口居住分散的地区,结合农村改水实施供水到户工程。在长期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和饮用水源水质不达标等难以找到良好水源的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建设一批雨水集蓄、取水提水、打井等饮用水源替代工程。在地下水和地表水都不能满足饮用水源水质要求,且不具备异地取水条件的农村地区,引导村民搬迁。适当扩建城镇供水厂并延伸供水管网,扩大城镇供水厂覆盖范围,将城镇周边乡村地区纳入城镇供水范围。开展饮用水源地整治和水质监测预警。全面划分城乡饮用水源爱护区,完成爱护区界碑设置,依法关闭、搬迁、截流饮用水源爱护区内生活、工业、养殖、船舶等污染源,采取在饮用水源爱护区周边建设湿地、水源涵养林、限制种植等措施防止水污染物直接排入水体。建立饮用水源爱护区水环境质量动态监测体系,提高监测频率,逐渐增加监测指标。到2015年,都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每年开展1次109项指标的全监测,日供水能力在10万吨以上的饮用水源地开展自动监测,乡镇集中水源每月开展一次29项指标的监测,建立饮用水源地水质和饮水水质公告制度。完善饮用水源污染事故预警系统和应急体系,制定并实施《集中式饮用水源污染事故预警和应急制度》,完成要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在线监测等信息系统建设,开展饮用水源风险评估,强化危险品水陆运输治理,建立饮用水源地上游风险源数据库和污染源来源预警、水污染事故预警、水质安全应急处置、水厂应急处理“四位一体”的饮用水源应急保障体系。(2)次级河流综合整治。全面推进次级河流污染综合整治,加强次级河流跨界断面水质监测,全面实施次级河流跨界断面水质年度目标考核。到2015年,全市次级河流监测断面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达到85%。全面推进次级河流污染综合整治。以水质达标、恢复水域生态功能为目标,依照不同区域、不同功能、不同污染现状,因地制宜实施截流治污、河道整治、生态修复等综合治理。实行工程项目和水质“双目标考核制”,强化河流治理目标责任制和问责制,市长与区(县)长每年签订河流治理目标任务责任书,落实年度目标任务,重点确保沿岸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养殖污染整治以及河道清淤等工程项目按期完成,实现水质改善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市重点整治次级河流29条。结合创模要求,2012年前完成主城区梁滩河、花溪河、一品河、璧北河、栋梁河等5条水质超标河流综合整治以及苦溪河、跳磴河、大溪河、伏牛溪、盘溪河、清水溪、朝阳溪、肖家河、跳墩河等9条河流黑臭治理;2015年前完成其余区县苎溪河、桃花河、澎溪河、濑溪河、小安溪、龙溪河、龙河、五桥河、大宁河、璧南河、临江河、綦江河、大溪河(武隆)、孝子河、琼江河等15条河流整治。加强三峡库区次级河流“水华”污染操纵。加强次级河流“水华”监测,对“水华”频发的次级河流开展巡视性监测,在每年“水华”高发期开展预警预报监测,建立一批“水华”观测站,开展“水华”长期性观测,制定“水华”应急预案,建立“水华”应急协调机制。开展次级河流“水华”综合操纵示范工程建设。(3)生活污水治理。统筹规划全市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都市地区污水处理设施,确保都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因地制宜建设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确保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5%。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置率达到25%。都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坚持“厂网并举、管网先行”,加快都市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到2013年,完成巴南区李家沱污水处理厂等主城区17个都市污水处理厂新、改、扩建,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达到规定排放标准。2015年前,完成大足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等54个都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48.75万吨/日。同步配套建设或改造二、三级污水管网。都市新城区排水系统实行雨污分流,老城区通过污水处理改造实行雨污分流,提高污水处理厂运行效率,当年建成运行的污水处理厂负荷率不低于60%,投运3年的负荷率不低于75%。加强对污水处理设施的监管,所有都市污水处理厂应安装在线监控系统,确保尾水达标排放。加大中水回用管网建设,积极推进都市污水厂再生水回用。妥善处置污水处理厂污泥。加强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设施建设,采取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制园林营养土、热干化处理、卫生填埋等多元化处理方式,实现污泥的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2012年前建成鸡冠石污泥处置中心扩建工程、唐家沱污泥处置中心扩建工程及拉法基瑞安南山水泥厂等污泥处置点,2015年前建成31个库区及阻碍区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中心。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按照集中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原则,加快推进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优先加大沿江(河)城镇尤其是重点建制镇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乡生活污水治理管网建设,城区周边地区小城镇生活污水纳入已建成的都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不能纳入都市污水处理厂处理的小城镇,因地制宜选用处理效果好、建设和运行成本低、易于治理的工艺技术,按要求一次性完成配套管网建设,做到建成即投产。“十二五”期间,完成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429个,新增污水处理能力80.14万吨/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状况调查,摸清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状况和治理设施情况。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纳入污染源普查范围和要紧污染物总量减排范畴的集镇和村庄推进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都市周边村镇的污水可纳入都市污水收集管网;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农村地区,推广人工湿地、稳定塘、人工快渗等投资省、运行成本低、治理简单的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在人口分散的农村地区,结合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加快沼气池建设,推行生物方式治理废水。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治理,积极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保障日常运行经费,确保设施稳定运行。推进实施《重庆市村庄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实施打算》,到2015年,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行政村比例确保达到10%。(4)工业废水污染防治。加强工业废水治理。加快实施《重庆市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修订本)》及“十二五”相关规划工业废水治理项目,进一步推进实施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污染防治项目。重点加强对农副食品加工、饮料、纺织、造纸及纸制品业等废水排放量大、稳定达标率低的行业进行治理,采取综合利用、技术改造、污染治理等措施对重点工业废水污染源实施深度治理。2015年前,完成124家工业废水项目的深度治理。推进工业园区废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制订并实施全市工业园区废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方案,工业企业迁入园区进行污染集中治理,全面推进工业园区废水集中处置设施建设。2015年前,完成涪陵白涛化工园区、长寿晏家工业园区等74个工业园区废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强化企业排污监督治理。全面推行排污许可制度,定期公示重点污染企业排污状况,坚持实施环境信用等级评价治理制度。加大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环境监察力度,推进重点排污企业安装在线监控装置,完善市区两级联网。开展环境执法专项行动,依法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建立和完善污染源长效监督治理机制,确保全市重点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设施的连续稳定运行和达标排放。强化上市企业环保核查工作,及时披露企业同意环保部门处罚的信息。(5)船舶污染防治。加强船舶污水的治理力度。禁止污水未处理、废弃物未处置的船舶进入主城区江段水域。对逆水航程在4小时以上且100客位以上的客船和600总吨以上的机动货船安装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对客位较少和吨位较低的其他船舶安装污水储存设施,收集后交岸上处理。30马力以上的机动船必须安装油水分离器。接着推进船舶废弃物接收处置工程建设。在主城区、江津、长寿、涪陵、丰都、忠县、万州、云阳、奉节、巫山等区县建设10个船舶废弃物接收处置工程。在主城区、长寿、万州等区县建设油类、危险化学品运输船舶洗舱基地,将洗舱废水处理后达标排放。建成鸡冠石船舶污水提升站,将过境船舶废污水提升至鸡冠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6)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严格执行《重庆市畜禽养殖区域划分治理规定》,主城区二环以内全面禁止畜禽养殖。结合次级河流整治,全面取缔、搬迁二环以内的畜禽养殖场。推进全市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养殖污染整治,对禁养区规模化养殖场和经营性非规模化养殖场逐步实行关闭、搬迁;对限养区实行限制进展,不新建、扩建养殖场;对适养区实施养殖场污染专项治理,优先整治饮用水源爱护区、重点河流两岸的畜禽养殖。重点加强规模化畜禽场污染治理,在土地宽广,有农地、林地可作畜禽粪污消纳场的地区,实施“种养结合,有机肥生产,沼气规模化,管网还田,集中供沼气”的综合治理模式;在都市近郊、经济发达、土地紧张、没有足够的农田消纳粪污或进行自然处理的地区,单独建设处理设施实现粪便污水的集中处理。实施以“一池三改”为要紧内容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确保散养畜禽粪便户户还田。积极推广“零排放”生态养殖技术。到2015年,建设养殖小区及联户沼气工程1000处、大中型沼气工程250处、户用沼气75万户,80%的规模化养殖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源转移》课件
- 《实木家具调研报告》课件
- 《香港言语治疗服务》课件
- 课件人力资源开发与
- 2024年医疗设备采购与供应合同3篇
- 2024年生产车间承包与人力资源整合合同范本3篇
- 改装环卫三轮车协议书(2篇)
- 2024年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合同
- 2025年梧州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
- 2025年珠海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考试内容是什么
- 介入治疗并发症
- 2023年北京肿瘤医院(含社会人员)招聘笔试真题
- 能源管理总结报告
- 2024年时事政治试题库
- 眼科主任年终总结
- 债务优化服务合同范例
- 专题19 重点用法感叹句50道
-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达标检测卷(原卷+答案)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 》专项测试卷及答案
- 2024年光伏住宅能源解决方案协议
- 【初中数学】基本平面图形单元测试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