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中国古代经济史第三组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农业起源1、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三个起源地之一,独立起源,自成体系。从世界范围看,农业起源中心主要有四个:西亚、非洲、中南美洲和东亚。东亚的起源中心主要是中国。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黄河和长江流域。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2、中国农业起源特征特点(1)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2)中国古代农业并形成了以种植业为核心、农牧采猎并存的结构。中国古代农业是中华文明发生发展的基础。(二).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1、原始社会石器、骨器、钻孔技术、钻木取火2、奴隶社会商周(木、石、骨和蚌以及少量青铜器)、西周晚期(铁器)、春秋(石器铁农具开始出现)3、封建社会(1)战国时铁农具的使用更为广泛,铁器时代到来。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2)秦朝:中原铁器传到珠江流域,逐渐为越族人民所掌握。(3)西汉:铁器铁农具想边疆传播,西域开始使用铁器;普遍使用牛耕;出现犁耕法,赵过发明耦犁。(4)三国:曹魏马钧改进翻车。(5)唐朝:曲辕犁和筒车。4、生产工具的演进(1)材质方面:石、木、骨、蚌——青铜、铁器(2)工艺方面:打制——磨制——冶炼、铸造(3)牵引力:人——牲畜(三)我国古代的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的演变1、刀耕火种阶段原始农业阶段人们使用木石工具,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实行撂荒耕作制。2、“耒耜”阶段距今七八千年,我们的先民发明了最早的松土农具—耒耜。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3、精耕细作传统农业阶段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1)铁犁牛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铁犁牛耕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在汉代得到改进和推广。隋唐时期,随着曲辕犁的出现,得到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西汉的耦犁和耧车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牛也得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时期的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铁犁牛耕耕作方式的意义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重要标志,它使古代人们有能力耕种更多的土地,能提高土地的产量。(2)灌溉水平提高水利工程(都江堰、漕渠、白渠、龙首渠)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龙首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是一引洛渠道,在开发洛河水利的历史上是首创工程。灌溉工具(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翻车曹魏时期,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筒车、高转筒车唐朝时创制了筒车。宋朝时出现了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风力水车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中国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农具、技术和水利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四)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小农经济的形成的条件①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②封建土地所有制度的确立。2、基本概况小农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小农经济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生产主要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3、小农经济的优势与劣势(1)优势自耕农除了盐铁之外,农民一般不需外求,因此生活相对比较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2)劣势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5、封建政府对小农经济的扶植(1)原因:稳定小农经济关系着封建政权的安危。(2)措施:调整生产关系;限制工商业发展;兴修水利;奖励垦荒;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及优质农作物等。6、小农经济的影响(1)积极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特征,也是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和长期存在的深厚而坚实的基础。小农经济有利于人民生活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封建国家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政权巩固的基础。(2)消极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②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7、破产鸦片战争之后,外国廉价商品大量涌入,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五)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1、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2、形成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与种植业相结合。种植业结构形成南稻北粟。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精耕细作:铁犁牛耕中国历代土地制度(一)井田制
主要内容:井田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西周时盛行。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要交贡赋。农民终生不得离开土地,更不准转业。是商周时期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土地制度,它还保留有原始社会公有制下农村公社对土地管理的某些形式或曰外壳,但其性质已是一种奴隶制下的土地剥削制度。而其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度。西周的各级统治者把井田分为三类。他们各自把其中最好的部分(即位于河流附近、背山向阳的平展土地)成千块、上万块地留给自己,叫“公田”。因为公田的面积很大,所以也叫“大田”,驱使奴隶集体耕种。瓦解:春秋晚期,井田制逐渐瓦解了。促成这一变革的物质因素,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当时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私田出现。早在西周中期,诸侯王瞒着周王室开垦的田地。开辟和耕种大量私田,需要大批劳动力。当时“民不肯尽力于公田”,用奴隶制的办法已不能调动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奴隶的逃亡,井田制再也维持不下去了。公元前660年左右,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标志着劳役地租已转化为实物地租,这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个历史性的进步,在当时各诸侯国的影响很大,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正式废除井田制,承认私田的合法性,而一律征税。标志我国税收制度的正式形成。公元前548年,楚令尹子木整顿田制,视土地高下肥瘠,“量入修赋”,其后各国也纷纷效法。本来这些改革的目的在于维护旧秩序,但它们既然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已成的事实,从而事与愿违。在井田制上打开了一个缺口。缺口接二连三地被打开,井田制的瓦解崩塌就是必然的趋势了。屯田制屯田制指的是国家强制农民或士兵耕种国有土地,征收一定数额田租。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又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屯田制就是以屯田为目的而建立的一种制度,由曹操建立,兴起于三国时期。渊源于西汉,至曹魏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主要内容:官府提供土地,收获的谷物按比例分成。用官牛者,官六私四;不用官牛者,官私对分。这样的剥削办法达到了积粮供军的效果,百姓虽然吃亏,但能有一个安定的生产环境,他们已经跟满足了。均田制均田制是:北魏至唐中叶封建政府推行的土地分配制度。从北魏太和九年(485)政府颁布均田令开始实施,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到唐建中元年(780)废弛,前后约三百年。均田制的实施,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使农民摆脱豪强大族的控制成为国家编户齐民,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唐中叶以后,人口增加,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实行的基础——土地国有被破坏。
租庸调制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每丁每年要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做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做调;服徭役二十天,是为正役,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以代役,这称做庸,也叫“输庸代役”。国家若需要其服役,每丁服役二十天外,若加役十五天,免其调,加役三十天,则租调全免。若出现水旱等严重自然灾害,农作物损失十分之四以上免租,损失十分之六以上免调,损失十分之七以上,赋役全免。均田制瓦解: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实行两税法,均田制被废止。均田制虽然包括私有土地,但能用来授受的土地只是无主土地和荒地,数量有限。因而均田农民受田,开始就普遍达不到应受额。随着人口的增多和贵族官僚地主合法、非法地把大量公田据为己有,能够还授的土地就越来越少。均田令虽然限制土地买卖、占田过限,但均田农民土地不足,经济力量脆弱,赋役负担沉重,稍遇天灾人祸,就被迫出卖土地,破产逃亡。地主兼并土地是必然要发生的。正因为如此,均田制在北魏实施以后不久即被破坏。经过北魏末年的战乱,无主土地和荒地增多。继起的东西魏、北齐、北周、隋,施行之后又破坏。隋末农民起义后,人口大减,土地荒芜,新建立起来的唐王朝重新推行均田令,成效显著。唐高宗以后,均田制又逐渐被破坏。随着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国有土地通过各种方式不断转化为私有土地。到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土地还授实际上已不能实行。德宗建中元年实行两税法后,均田制终于废弛。(四)两税法唐德宗时期,宰相杨炎创两税制。国家不在垄断土地分配权,以长期控有赋税源泉,而在承认既成土地所有关系,以改进赋税收入,这即是代替均田制以及租庸调制而出现的杨炎两税法。两税法的精神,不在字面的每年两次征收,而在于取消了把此前有国家统制分配土地规制。由于没有更好的税制来代替,这种税制就成为后代封建统治者所奉行的基本税制了。
主要内容: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量出制入,政府先预算开支以确定赋税总额。向农户征派的租庸(调)和杂徭全部废除,但是成年劳力数额的统计仍须进行,并按照过去的有关法则申报其出入之数。户税是按户等高低征钱,户等高的出钱多,户等低的出钱少。划分户等,是依据财产的多寡。无论户税和地税,都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限十一月纳毕。对不定居的商贾征税三十分之一(后改为十分之一),使与定居的人负担均等。(四)两税法弊病:长期不调整户等,不能贯彻贫富分等负担的原则。两税中户税部分的税额是以钱计算,因政府征钱,市面上钱币流通量不足,不久就产生钱重物轻的现象,农民要贱卖绢帛、谷物或其他产品以交纳税钱,增加了负担。两税制下土地合法买卖,土地兼并更加盛行,富人勒逼贫民卖地而不移税,产去税存,到后来无法交纳,只有逃亡。于是土地集中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而农民沦为佃户、庄客者更一条鞭法1581年,明朝大学士张居正下令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到田亩上,按田亩多少收税。因为实施这一改革的前提是清查土地,所以一条鞭法实行不久因遭大地主的阻挠而停止了。然而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了下来。一条鞭法,上承唐代的“两税法”,下启清代雍正帝的“摊丁入亩”,是封建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主要内容:一是把田赋和繁杂的徭役、杂税合并统一征收;二是把徭役部分地摊入田亩,既根据人丁又依照田亩征收;三是田赋、徭役和杂税合为一条后,一律征银。田赋,除政府必须的米麦仍然交实物外,其余以白银折纳;徭役,一律实行银差。这就肯定了货币在赋税征收中的主导地位。意义:一是简化了赋税征收手续,客观上起到了均平赋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作用。它不但限制官吏巧立名目,加征赋役,而且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其生产积极性。二是它实行赋役折银征收的办法,适应和促进了明朝中期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交纳银两,农民、手工业者必然把大量产品投入市场,促进商业繁荣。徭役折银,农民可自由离开土地成为自由劳动力,为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创造条件。三是它推动了中国封建赋役制度的进步,使两税法以来由人头税向土地税转化进程前进了一大步,为清初“摊丁入亩”的变革奠定了基础。(六)摊丁入亩源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普遍实行。清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此后中国人口迅速增长,客观上是对最底层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摊丁入亩”是清统治者用以缓和土地兼并的一项政策。“摊丁入亩”对土地兼并的抑制,使大量自耕农生存下来,为清朝的统治注入了强心剂。主要内容: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废除了以前的“人头税”,所以无地的农民和其他劳动者摆脱了千百年来的丁役负担;地主的赋税负担加重,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或缓和了土地兼并;而少地农民的负担则相对减轻。政府也放松了对户籍的控制,农民和手工业者从而可以自由迁徙,出卖劳动力。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和其他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的进步。(七)近代土地制度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时期的《天朝田亩制度》,土地分配上实行平均分配,产品分配上采用圣库制度。2、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平均地权——即采用核定全国地价的方式将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平过渡为土地的国有制,企图达到土地全民所有。3、无产阶级——即共产党1927——1937、1945——1949、1949——1952这三个时期共产党在根据地解放区实行土地革命或者称为土地改革,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即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私有制。在此同时鼓励农村进行互助合作。1937——1945抗日战争期间为了调动地主阶级中的抗日份子联合抗日也为了在一定程度上解放农村生产力,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1953——1956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农村逐渐实行农业合作化运动,即将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土地集体所有制。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过分强调农村中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将原有的只带有经济性质的农业合作社合并为规模大、公有化程度极高的政治经济文化联合体——人民公社,结果极大挫伤农村生产积极性,严重破坏农村生产力。1978年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其重要内容就是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所有制不变集体所有制,将土地的使用权下放给农民,将集体的集中经营和农民的分散经营结合起来,宜统则统,宜分则分。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党和政府正逐步实行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发展,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在逐步深化。三、经济重心南移(1)原因:①北民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的发展带来大量劳动力,而起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工具。②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稳,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③南方地理条件优越,具有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④南方统治者为维护统治,重视发展经济(鼓励耕荒,兴修水利)。⑤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经济的繁荣(2)过程南宋以后,经济上南方强于北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完成。(3)特点①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战乱时期最为突出。②北民南移,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体现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④南移是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是由内地向东南沿海逐渐转移。(4)影响①古代中国经济布局渐趋合理平衡。随着经济中心南移,南北差距日渐缩小,南北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共同促进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②人口分布发生变化。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中心自北向南迁移,经济中心的南移反过来加快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经济中心的南移发过来加快了北方人民的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增长,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③人才教育的变化。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教育文化中心由北向南的转移,南方教育不断发展,充分反映了我国文化与人才的历史地理特征,对今天的社会经济的布局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④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中心南移,北方人民的南迁,北方的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民族融合。⑤对后来对外开放、对外交通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地区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得到极大的改善,促进了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5)启示①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②充分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③统治者的重视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南方政权的许多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经济发展。四、古代的经济政策(一)重农抑商政策含义: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业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1、实施的原因归根结底,中国封建社会采取的“重农抑商”政策,是由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从根本上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演变过程从商鞅变法时首次正式提出,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推行,此后历代封建王朝大都执行这项政策。①战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②汉武帝时: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经济措施,全面控制工商业。私营工商业者受到沉重打击,再也无法与国家抗衡。③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④明清时期:朝廷昧于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大势,依然坚持抑商政策并实行闭关,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封建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3、实质封建国家利用政治手段使小农经济不至致全面崩溃,保持自然经济结构,维护封建生产关系。4、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1)积极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基础,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2)消极性: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发育,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二)“海禁”与“闭关锁国”1、明代的“海禁”(1)原因抗击倭寇,防止外侵。(2)内容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3)实质实质是闭关锁国的政策。2、清代的“闭关锁国”政策(1)原因直接原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是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根本原因:落后的、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2)内容“闭关锁国”并不是禁绝海外贸易。只开广州一处通商,设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3)后果一定程度上对外来侵略有某种民族自卫作用,保护了封建自然经济。使中国开始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严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造成了经济技术的落后,导致近代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出现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五、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概念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2、产生的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3、产生时间及标志雇佣关系、手工工场的出现,标志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4、发展表现范围扩大;部门增多;手工工场规模扩大。5、主要特征①微弱、稀疏;②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③发展水平低;④最初多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6、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清时期发展缓慢的原因。①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②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③重农抑商的政策④清政府长期闭关锁国,实行海禁政策论我国小农经济改造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意义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也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它的产生,有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更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乃至人们的观念意识及文化传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结构在两千多年没有发生质的变化,迟迟没有孕育出新的社会结构,关键是由于封建王朝所创设的小农经济的阻碍,以封建地主制为经济核心的小农经济,是以个体劳动为基础,家庭劳动为依托,从事小农业与家庭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生产。它是以土地为依附根本,依赖于自然,以性别为分工的男耕女织经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高校博士研究生教师职务聘任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跨境电子商务代理销售合同6篇
- 二零二五年空压机行业市场推广与销售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储煤场煤炭储备与智能物流服务合同3篇
- 2024版土地贷款反担保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特殊环境搬迁及环保措施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跨境担保居间交易合同细则2篇
- 展会国际物流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代驾服务租赁合同范本(含车辆使用限制条款)2篇
- 二零二五版快递驾驶员职业发展规划与聘用合同3篇
-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末复习(压轴60题40大考点)
- 企业环保知识培训课件
- 2024年度管理评审报告
- 暨南大学《微观经济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医药销售合规培训
- DB51-T 5038-2018 四川省地面工程施工工艺标准
- 三年级数学(上)计算题专项练习附答案
- GB/T 12723-2024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编制通则
- 2024年广东省深圳市中考英语试题含解析
- GB/T 16288-2024塑料制品的标志
- 麻风病防治知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