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十篇三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十篇
[教学计划]导语,我们所阅览的此篇文章共有25155文字,由范南娟细致整理,上传在!数学,是研究数量、构造、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三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十篇假设你对此篇文章有什么独特的建议,可以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说教材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口算乘法》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法和万以内数的组成的根底上开展教学的。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表达新的教学理念,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儿童的年龄特点,创设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口算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并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注重算法多样化与算法最优化的运用,尊重每一名学生的独特感受,同时也让每一名学生都获得不同的成功体验。本课内容的一个知识生长点就是表内乘法,将整十、整百、整千数和一位数相乘转化成表内乘法来开展计算,以此来渗透转化的学习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本节课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经历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过程,理解算理,学会口算方法。
2、在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乘法计算问题,解决问题,感觉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4、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算理,掌握算法,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由算理想算法,培养学生类推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说教法学法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本着表达计算教学新理念的原则,重视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为学生搭建平台,逐步地去感悟哪种口算方法最优化,逐步熟练地运用口算方法并能有效地开展迁移。本节课教学的主要思路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提出多位数乘一位数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通过观察、比较、类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设计开展: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属于计算教学范畴,以往计算教学机械枯燥乏味,而机械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导致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我先创设游乐园这个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关注、更积极地参与下面的教学活动;然后提出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乘法问题,锻炼学生的提问及解答问题的能力,情景图是和儿童生活严密联系的,学生的学习素材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愿望。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生根据主题图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所以解决同一问题的策略也各不相同。因此,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给他们充分的时间空间思考、交流,在交流中探索10乘几的口算方法,肯定鼓励学生的独特想法,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迁移类推,发现规律。
学生在9乘几的根底上计算10乘几,再由10乘几推出几十、几百的数乘一位数,使学生自己能够发现并得出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
4、课堂反应,检查效果。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练习题,使绝大部分学生能当堂达成目标。
以上是我教学这节课的设计思路,由于水平有限,讲得不好,请各位原谅,但我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虚心学习,所以敬请各位批评指正,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扬长避短,争取更大的进步!
谢谢!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第二篇
教学内容:可能性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试验——分析试验数据”,经历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培养学生的猜测、实验和观察能力。
3、在活动交流中发展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体验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难点:
通过活动能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教学准备:
课件、棋子(两种颜色)、小球(三种颜色)、大盒子、反应练习、统计表格。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实物投影展示转盘,让学生亲自体验一下转盘得奖活动,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知
看来像转盘的奖、抽奖等等许多事情发生的结果是不确定的,有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这节课我们进一步研究可能性问题。(板书:可能性)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创设情景,激发探究欲望
师:通过刚刚的转盘得奖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生:获得一等奖的可能性小,获得纪念奖的可能性大。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一等奖占的面积大,纪念奖占的面积小。
师:是这样吗?下面通过大家的试验,验证一下是不是有这种规律存在。
2、设计摸棋子抽奖活动
师:我们共同设计摸棋子抽奖活动。袋子里只放入黑白两种颜色的棋子共10枚,其中黑棋子表示一等奖,白棋子表示纪念奖,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打算怎样设计这次摸奖活动?
师:自己想一想,同桌两个人相互说一说。
3、汇报自己组的想法
生:黑棋子放1个,白棋子放9个,让中一等奖的人少一些。
生:黑棋子放3个,白棋子放7个,让中一等奖的人多一些。
师:按两人一组的想法,把棋子又轻又快的放入袋中。
4、小组合作实验
明确要求:
1、每人各摸10次,一人摸另一人记录,不能看,摸完一次后放回去,要一要再摸。
2、把每次摸得的结果用画“正”字的方法开展统计并把结果填入表中,同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5、展示、汇报、交流
(1)把记录单按照黑棋子的多少依次贴在黑板上。
(2)师:黑棋子少,摸到黑棋子的可能性就小,白棋子多,摸到白棋子的可能性就大。
(3)解决反例问题
师:为什么黑棋子少,摸出黑棋子的次数却多呢?说一说这是这么回事?
生再次实验(黑棋子1个白棋子9个或黑棋子2个白棋子8个)
师:通过我们的再次实验,看来黑棋子少,摸到的可能性就小。白棋子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板书:小大)
6、师:可能性大小于什么有关呢?
生:可能性大小与数量有关。、
师:与在总数量中所占数量的多少有关。在总数中占的数量越多,摸到的可能性就越大,占的数量越小,莫大的可能性就越小。(板书:数量多少)
7、师:横着观察一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随着黑棋子数量的逐渐增加,摸出黑棋子的可能性逐渐增大了。
8、师:放5个黑棋子和5个白棋子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观察摸到的结果)
生:有的摸出的黑棋子的多,也有的摸出的白棋子的多。
师:如果继续摸下去会怎样呢?猜一猜。
生:摸到的黑白棋子的可能性是差不多的。
师:正如你们的猜想,在很久以前科学家们就做了此项实验(介绍贝努力实验)
9、小结
通过刚刚我们摸棋子的实验发现,袋中放几种颜色的棋子,就可能摸出几种颜色的棋子,但可能性的大小是有变化的。
三、拓展联系,深化新知
1、(出示一个盒子,上面标有共14个球,白球8个,黄球4个红球2个)
师:如果老师只摸出1个球,可能是什么颜色的球,为什么?
生:因为盒子中只装有3种颜色的球,所以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黄球或者是红球。
师:摸出什么颜色球的可能性大?什么颜色球的可能性小?
2、数学书第85页1题:连一连
3、通过游戏,再次体验可能性大小
8个分别标有1、2、3、4、5、6、7、8的球
要求:1、甲乙二人,轮流从口袋中摸球,每次摸出一球。
2、摸出球的号码大于4,甲得到1分。
摸出球的号码小于3,乙得到1分。
3、甲乙各摸10次后,得分高的获胜。
问:如果你来参加这个游戏,你将怎样选择?
(1)当甲(2)当乙(3)甲或乙都可以
4、师小结:这节课过得愉快吗?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第三篇
一、说课内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P42P43《平均数》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平均数》这个内容被安排在《统计》这个单元之内,教材强调的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而在本册教材中,并非编者任意而为,它是在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开展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开展教学的。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开展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异,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习数的知识,并不仅仅是为了达成求平均数的技能,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显重要。
三、教学目标: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制定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能结合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策略意识、观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验运用已学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通过小组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四、教学的重、难点:
与老教材只强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相比,新教材更注重平均数产生的意义,它的功能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难点是平均数在统计意义上的理解和认识。
五、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中要充分表达以人为本、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我力求表达以内容定教法,教法为内容与学生服务的宗旨,力求表达师生平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师生互动式的讨论,使学生充满求知的欲望。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易于操作的学具,鼓励学生发表自已的意见,使他们在合作中,讨论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能运用新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一个吸引学生的活动情境,以学生喜欢的问题引发新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营造学习新知识的氛围,引入平均数。四名男生和五名女生开展投篮比赛,每人投中的个数表示在条形统计图上,要比较男生投得准一些还是女生投得准一些。由于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不等,所以比男、女生套中的总个数显然不合理。又由于女生中有2人套的成绩很好,另3人套的比男生少,所以很难对应着开展比较。在学生处于认知冲突的时候让他们自己想方法,自己提出应该求出男生与女生每人平均套中的个数才能比较。
第二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新课程提倡学生的主导地位,老师的引导地位,使学生主动得探究知识,这样学生获得的新知会是有意义的,而不是机械的。在学生产生了对平均数的需求之后,就让学生地想一想,该如何求两个队的平均得分,可以在纸上写一写、算一算,也可以用学具移一移。这里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指出了不同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层次低的学生可以选择老师提供的可以移动方片的学具,层次高的学生可以用列算式的方法,从得出两个班的平均得分。在反应移动方片方法时,老师适时引出把多的分给少的,这样的方法叫移多补少。在反应列算式的方法时,让学生明确先算出投中的总个数,再平均分给每一个人,介绍这种方法称为“先合后分”。
以上过程我觉得应该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相结合,清晰地过程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真正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平均数的比较功能。在求平均数的活动中,探索算法,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这里有两种方法,移多补少和先求和再求平均数。让学生体会求平均数一般用先求和在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第四篇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新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58页的《乘法口算》。
2、教材分析
《乘法口算》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58页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根底上开展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根底,以往的口算教学过多的强调口算技能、正确率的训练,简单、重复、机械的训练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甚至于对数学失去兴趣。本节课教材把口算教学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创设了邮递员送报纸和信件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讲,有了前面已有的知识,在一定情境创设的探究过程中来研究本节课的内容,学习新知识会感到轻松愉快、兴趣盎然。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从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拟订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整十、整百数的口算乘法,能比较熟练地开展口算。
2、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算法开展口算,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通过各种数学活动使学生能运用乘法口算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明确口算算理。
二、说教学理念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明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开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根底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机,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
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口算方法。
《课标》中指出,第一学段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应当选择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并熟悉的实际生活的情境素材,使学生体会到乘法口算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说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产生兴趣。以学生所熟悉的邮递员送报纸和信件为教学情境,创设熟悉的具体的问题情境,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探索口算方法、不仅解决所提出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从而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学法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课标》倡导的重要改革理念之一。本节在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熟悉生活知识的根底上,为学生提供探索乘法口算的具体问题情境,学生在轻松、开放的课堂气氛中,积极参与到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索适合自己的口算方法,开展组员间的合作学习和交流,实现智慧的碰撞,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能够在思考和探究中学习到口算的不同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同进步。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简单的生活情境:
邮递员送信,既到达了复习旧知的目的,又能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同时又及时对学生的练习结果开展评价,让学生有了认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新知的环节中,又利用刚刚创设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事例中发现数学知识,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在学生自主探究口算方法过程中,第一个问题“邮递员叔叔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多少封信?”算式是300×10=3000,60×10=600,教师根据儿童心理特征,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在轻松、开放的课堂气氛中,积极参与到创设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学习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口算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中,经历口算乘法的过程,倡导算法的多样化。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第二个问题“工作一个月,又要送多少份报纸、多少封信?”300×30=9000,60×30=1800时,由刚刚的“扶”到现在的“放”,比一比,看谁算得快,并且说说自己的想法,自己是怎么样,怎样才能说明结果是正确地。使学生能够学习到口算的不同方法,让学生经历从“多样化”到“优化”的过程,提升学生思维的抽象度和灵活度,实现智慧的碰撞,体验成功的喜悦。进而引导学生发现、总结规律: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口算时只要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在应用方法的牢固练习中,分四个层次:第一个练习是改错题,有多添加0的,有少添加0的,还有乘法误用加法计算的,其中“50×60=300”是学生易犯的一个典型错误,通过让学生找错、改错,可以减少学生在今后计算中犯同样的错误。第二个练习是你出我算,要求同桌每人编2道这样的口算式题;都不要把答案写出来。将你的口算式题给你的同桌,考考他,是不是掌握了口算方法?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同桌的合作能力。第三个练习是摘香蕉游戏。让学生看课件来开展口算。第四个练习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一个是拓展练习,我根据本课内容设计了由积推想因数的拓展练习,让学生根据本课学习的口算乘法类型来推想有几种不同的填法,()×()=2400,()×()=4000,这里既要求学生用口诀来推想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有几种不同的填法,又要求学生根据积末尾的0的个数来分配两个因数末尾的0的个数。特别是积4000的算式,既可以是想成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相乘得4的,也可以是相乘得40的,这样的练习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将本课所学知识运用其中,同时也关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发展,因为练习设计没有限定要写出几种填法,让每个学生都量力而行,在自己的水平上有所提高。
最后的课堂总结以给聪聪回信的方式对学习内容开展了回忆。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第五篇
教材分析:
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预知,即确定现象;有些事件的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无法事先预知,即随机现象(不确定现象)。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确实定现象和随机现象,《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新增了属于概率知识范畴的内容《可能性》。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确实定性和不确定性。教材选取了“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现实情境,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通过主题图及例1、例2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验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设计思路:
1.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及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体验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学生了解一定、不可能、可能的意义,能够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3.学生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可能性,建立正确的随机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元旦节快到了,***超市为了吸引顾客,准备举行一次摸奖活动。摸奖的规则是:在一个盒子里放一些球,但凡一次购物满50元的顾客,都有一次摸奖时机。摸到红球有奖,摸到白球没有奖。如果请你设计,你能想出几种放球的方案?
板书学生的方案:全放红球全放白球既放红球又放白球
[设计意图]把教材中呈现的“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情境改变为更贴近学生、学生更熟悉、更现实的摸奖的情境,为更好的引导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开展解释与应用作好心理上的准备。
二、第一次摸球活动,体验事件发生确实定性与可能性
(一)学生小组合作摸球,感受事件发生确实定性与可能性。
提问:根据你们的方案,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小组合作,用老师提供的学习材料(摸球用的盒子、5个红球、5个白球、试验结果记录单)依次开展摸球试验,并把试验的结果记录下来。
小组合作要求:1.小组长组织,确定记录人和汇报人;2.摸前搅和一下,摸时不能看,按一定顺序来摸,次数不定;3.每摸一次,就把结果记录下来;4.摸完后,观察记录单,能发现什么。
试验结果记录单:
⑴全放红球
摸球次数
球的颜色
⑵全放白球
摸球次数
球的颜色
⑶既放红球又放白球
摸球次数
球的颜色
(二)组织学生交流,认识“一定”、“不可能”、“可能”。
学生汇报试验结论,并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试验的。如,汇报全放红球试验时,说一说放了几个红球,摸了几次,每次摸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球,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吗?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汇报完成板书:
可能性
一定
结果确定{
不可能
结果不一定─可能
(三)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空间,学生没有老师的限制,只有根据学习目标的自主学习活动,盒子里放多少个球,摸多少次……一切都由学生做主。教师的作用发挥在汇报过程中的引导学生反思上,让学生通过第一次摸球活动,深深地感受到不管盒子里放几个球,也不管摸几次,在不看的前提下,如果只放红球,就一定只能摸到红球,不可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如果既放红球,又放白球,就既可能摸到红球,又可能摸到白球。在比照中更好地体会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
三、判断事件发生确实定性与可能性
用“一定”、“不可能”、“可能”不仅可以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还可以描述现实世界中的自然想象和社会现象。出示P105图,想一想,这些事件的发生是“一定”、“不可能”,还是“可能”?
组织汇报,说说判断的理由。
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现象的结果是确定的,哪些现象的结果是不确定的。
[设计意图]借助现实世界中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判断和列举哪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哪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在描述、思考、讨论和交流的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确定和不确定事件的认识。
四、第二次摸球,进一步认识可能性,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一)认识前一次摸球的结果不影响后一次摸球。
出示摸球的盒子,放入2个红球和2个白球,说一说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能确定吗?为什么?
学生猜一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请猜的同学摸一摸
再猜一猜,摸一摸……当学生前一次摸到红球后,下一次可能猜会摸到白球,这时让学生亲自摸一摸,想一想为什么不能如人所愿,感悟到前一次摸球的结果不影响后一次摸球;
(二)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继续猜一猜,摸一摸,当学生摸出一个球后,把这个球拿出,让学生再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并摸一摸;当学生摸出一个球后,把这个球又拿出,让学生再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再摸一摸……让学生感悟到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可能”也会变成“一定”或“不可能”,“一定”或“不可能”也会变成“可能”。
[设计意图]可能性作为一种随机事件,是不受人的主观愿望控制的。但许多学生有这样的错误认识,即第一次摸到红球,第二次就该摸到白球。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随机的概念,我设计了第二次摸球活动,让学生先猜再摸,暴露学生的认识,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想一想,感悟到对于某一次摸球来说,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事先是无法确定的,并且前一次摸球的结果不会对后一次摸球产生影响。通过逐步拿出球,让学生感悟到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可能”也会变成“一定”或“不可能”,“一定”或“不可能”也会变成“可能”。
五、学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组织练习,深化对确定和可能性的认识
(一)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现实世界中的自然想象和社会现象。
(二)根据结果设计放球方案,,说一说怎么想的,并摸一摸。
1.一定能摸到红球;
2.可能会摸到红球;
3.不可能摸到红球。
(三)猜一猜:***超市的老板会怎样放球?为什么?每种颜色的球放多少?
[设计意图]设计第三次摸球和猜一猜的练习,让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又有新的认识,学生的思维能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并且为下一节课学习可能性的大小埋下伏笔。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第六篇
一、说教材
1、说课的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第五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教时“认识分数”及93页做一做。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根底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分数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但“物体和图形的一半”却是学生所熟悉的,因此,本节课主要从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经验出发,并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分数,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的根底。
3、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2)、能直观地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3)、沟通生活和数学的联系,感知生活中的数学。
4、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
(1)、教材以“游乐园”的形式,呈现了本单元的基本学习内容,表达了在玩中认识数学以及人与生活、自然的有机联系。
(2)、“认识几分之一”通过两个学生分月饼的情境引入分数,使学生知道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利用迁移推想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3)、学生通过动手折出之分几一、创设学习情境,重视教学知识的操作性,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并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5、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和认识几分之一是教学重点;感知分数的意义和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是教学难点;教学的关键是提供学生尽可能多的材料,通过学生折、玩、涂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的意义和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说教法
设计这节课主导思想是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玩一玩中探索分数的意义,亲自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标》中提出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三、说学法
1、通过直观形象的图形、实物中认识“平均分”、进而感知分数的意义。
2、开展比较、动手实践中学习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四、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分四个环节开展:
1、活动引入,体会平均分。
2、主动探索,感悟新知。(从面到点)
(1)认识几分之一:平均分——分母的意义——几分之一的意义——揭露课题。
(2)认识1/2:不同的图形用相同的分数表示。
3、利用学生资源(动手操作)比较分数的大小。
4、在生活中找分数,让学生体验分数来源与生活。
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标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所以我在设计本节课时,从学生最熟悉的分苹果出发,让学生感知平均分)
1、创设情境,聪聪和明明分6个苹果,怎么分?
生1:……
2、师:这两种分法哪种最特别?为什么?(特出“平均分”)板书
3、如果两个苹果分给2个人,怎么分?
生:每人一个
4、出示一个苹果,分给俩人,能平均分吗?怎么分?
5、学生以圆为例动手操作,折出一样大,也就是平均分。(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根底上)
二、教学几分之一(大量感知把一样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的根底上再揭露分数,目的:传授程度减少,让学生自主探究)
1、请选择信封里你喜欢的图形,折一折,分一分,你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并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生动手操作,师巡视了解情况)
2、反应:(把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并给它们编号。1/2有3个,1/3、1/4、1/8、1/6、1/16、1/32各一个,不平均分的2个)
师:这些图形是不是平均分的?为什么?今天我们先来研究能平均分。
师:为什么认为这些是平均分的?(每一份分得一样多,就是平均分)
3、观察一下这些平均分的分法有什么不一样?(1)(平均分的份数不同)
(2)把平均分成……
4、(根据第3问灵活提问,全部或有选择的)让学生说说图的意思。(如:把正方形平均分成n份,涂出了其中的'一份)
5、师:(拿出一个图形)这个图形整个用1来表示,那么这个图形平均分成了2份,这一份用什么数来表示?(如果生说不出师自己说)认识1/2、1/3、1/4……(在此插入书写方法)在图形下板书各种几分之一,教读法
6、师:为什么这一份用1/2,那一分却用1/4呢?
生: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它平均分成2份,它平均分成4份
7、揭题:象这些1/2、1/3、1/8……我们都叫它为分数(板书:分数)
8、举例:1/4就表示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正方形的1/4。
空白部分还有几个1/4?
8、练习:(判断题)
三、教学1/2(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1、(师把学生作品用1/2表示的图往下拉)我们来看这几个作品,都用分数1/2表示,图形不同,为什么都能用相同的分数1/2表示呢?
小结:(能用1/2表示的这些图的共同点)把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2
2、师:空白部分用哪个数来表示呢?为什么?
3、(再次强调意义)1/2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选择一个分数说一说意义
四、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1、(拿出1/2和1/32的两个同样图形)我们来看这两个图形,涂色部分用1/2表示,那个涂色部分用1/32表示的是这一块,(可以剪下比一比)哪个大?为什么呀?
(1/2表示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它的一份就比平均分成32份的一份大)
板书:1/2>1/32
2、猜想:1/2、1/8和1/32的大小
板书:1/2>1/8>1/32
3、自由选择两个分数比一比大小,你发现了什么?(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4、说一个更小的分数。
五、生活中的分数(分数就在我们身边)看到这些东西你联想到几分之一?
A、用什么分数表示想到几分之一?
B、拓展练习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第七篇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24时计时法”是在学生认识了时、分、秒,年、月、日的根底上开展学习的。教材先编排了“认识24时计时法和探索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关系”,再编排“认识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和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4时计时法在邮电、交通、广播等部门有着广泛应用,但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对普通计时法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知之甚少,再加上平时很少使用24时计时法,因此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午几时或上午几时时,学生往往感到不太习惯。
由于概念不能简单植入学生的头脑,学生要将概念内化,才能成为他们自己的,才能使数学构造与学生的认知构造对接。课堂上将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直观演示、动手操作中,加强对钟面认识;在发现规律、总结规律中探索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关系;在应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建立时间观念,为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根底。
二、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了解24时计时法的特征,会用24时计时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并能正确开展两种计时法的互换。
2、学生经历认识、收集、应用24时计时法的过程,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
3、学生在探索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互换中,促进思维发展。
为了实现学习目标,我把运用24时计时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定为学习重点,把探索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关系定为学习难点。
三、学习过程及设计意图
为了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难点,促进学生发展,我设计了如下的学习活动。
(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
1、创设生活情景,形成探究问题
课件出示:***市新华书店门口牌子上写着:营业时间冬9:00——19:00、夏9:00——20:00,如果你想去书店买书,你可以几点到书店呢?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到:上午10时,上午11时,下午1时,下午2时……,可能有的同学会说到:因为20时就是晚上8时,所以只要在晚上8时之前到都可以。
我首先肯定个别同学的生活经验很丰富,同时揭露出:像我们平常说的上午几时、下午几时或者晚上几时,这是普通计时法,也叫12时计时法,而像19时、20时是一种新的计时法,叫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经常会用这两种计时法的互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4时计时法。
(设计意图:利用现实生活素材,创设开放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说出上午几时、下午几时,或者晚上几时,为揭露12时计时法或普通计时法提供物质根底。而学生在思考“为什么”过程中,引出“19时、20时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几时”的数学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这样导入新课,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探索任务,而且符合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课程理念)
2、交流信息,激发浓厚的探究兴趣
师:“课前同学们收集了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哪位同学先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可能会收集到:手机上、电脑上、电视上、电子表上的时间;火车票上、公共汽车站牌上的发车时间;超市门口、药店门口的营业时间;电视报上节目播出时间等等。学生边交流,教师边有选择的开展板书,并提问学生:“想一想这个时间你会在做什么呢?这些时间你能用普通计时法表示出来吗?”
(设计意图:数学教育要给学生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给学生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在生活这个大课堂中,学生经历了收集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的过程,了解了这一全新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感悟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课上学生通过交流与思考,不仅加深了对24时计时法的认识,而且尝试了两种计时法的互换,激发了浓厚的探究兴趣)
(二)小组学习,合作交流
1、动手操作,促进感知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请钟表来帮忙,好吗?一天有24个小时,而钟面上却只有12个大格,如果让你来设计一个能表示24小时的钟面,你会设计成什么样子呢?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先说说你的想法,然后设计一个钟面。
(设计意图: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充分利用“一日有24小时,而钟面上却只有12个大格”这一显性矛盾,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动手设计的强烈欲望。纸上得来
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自己动手绘制钟面,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初步感悟到两种计时法的对应关系)
2、交流讨论,优化方法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组设计的钟面介绍给大家呢?”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圆形或类似于圆形的大钟面,上面标有24个大格,从1到24;二是仍是12个大格的钟面,不过有两圈,内圈是从1到12,外圈是从13到24;三是其他画法。
师:“比较一下,哪种设计方法比较好?好在哪?”
学生会发现大圆钟面可以明确看出一日有24小时,但看着钟面要想说出下午几时,或者晚上几时,比较困难;而双圈钟面上能突出两种计时法的对应关系,利用这个钟面很快找到黑板上的24时计时法所对应的普通计时法的时间。
(设计意图:知识因交流而增值,思维因交流而碰撞,情感因交流而互融。学生在相互欣赏、相互评价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学习体验;在比较、分析钟面的特点时,经历了深层次的思考,体验到数学的优化思想;最后依托钟面的对应关系,把24时计时法换成普通计时法,积累了直观转化的数学经验。)
(三)精讲点拨,牢固训练
1、课件展示,强化两种计时法的对应。
师:请同学们边看边思考,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播放课件:时针从0时开始,慢慢走动2圈,第一圈,依次从数字1到12,第二圈在外圈上依次出现13到24。配合演示相应时间的动画画面。
(设计意图:拨开云雾见天日。在学生自主探究后,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动态演示两种计时法的对应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过程,提高了学习效率)
2、探究两种计时法的互换方法
师问:“同学们看着钟面,能很快找到了两种计时法对应的时间,那没有了钟面,你能发现他们之间互换方法吗?”
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普通计时法前面都有表示时间的词语,比方上午、下午、晚上,而24时计时法却没有这些;经过思考总结出由普通计时法向24时计时法转化时要去掉表示时间的词语,中午12时之后要加上12,中午12时之前不用加,反之由24时计时法向普通计时法转化时,要加上表示时间的词语,中午12时之后要减去12,中午12时之前不用减。
(设计意图:数学因抽象、概括而被赋于了简约美的化身。学生脱离了钟面这一形象、具体的实物载体后,对两种计时法的互换关系进入了“心求通而未能,口欲言而不得”的愤悱状态,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总结出两种计时法的互换规律,使学生思维到达一次质的飞跃)
3、牢固训练
1)、填空
(1)一天有()时,从钟面上看,时针正好走()圈。
(2)17时是下午()时,21时40分,晚上()时()分
(3)晚上12时是今天的()时,也是第二天的()时。
2)、连线:
3:408:20xx:3017:0015:40
下午5:00下午3:40凌晨3:40上午8:20晚上8:20
3)、师生互问
(1)教师联系生活实际,说出不同的计时法的时刻,让学生说出相应的计时法。
(2)由学生写在黑板上一个时刻,让教师写出相应的计时法。
(设计意图:教之功有限,习之功无限。为了牢固本课新知,我设计填空、连线、师生互问三个练习题。在练习中有意让学生认识多种表
示时间的词语,增强对普通计时法的认识。让学生出题考老师,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参与性)
(四)当堂检测,拓展应用
1、课堂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上你有哪些收获呢?”
(设计意图:在下课前引导学生从三维目标的达成开展本课的小结。不仅是一个回忆的过程,也是一个提升的过程)
2、当堂检测
1)判断以下时间用24时计时法,还是12时计时法。
下午6:0623:38凌晨18:06
取信时间:
第一次:8:00
第二次:14:00
第三次:18:30
中午12:301:20
2)第二次取信时间是下午()时,
第三次取信是晚上()时()分。
3)把以下时刻改写为12时计时法。
18:0023:0010:005:30
4)用24时记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小明早晨6时30分起床:()
中午12时用餐:()
下午2时10分上课:()
下午4时50分放学:()
下午6时看动画片:()
晚上7时30分做作业:()
晚上9时睡觉:()
5)把以下时刻按一日里的先后开展排序
(1)上午10时0时下午1时30分18时13时
(2)傍晚凌晨中午上午深夜下午
(设计意图:为了更表达“学以致用”的课程理念,依据本课的学习重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5道不同层次检测题目,以期到达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拓展运用(二选一)
1)课外查阅:钟表发明发前,人们是怎样计时的?
2)用24时计时法记录自己或家人一天的作息时间。
(设计意图:好的一节课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家,让学习从课上延伸到课后,在拓展运用中我设计了二选一的题目,到达“课虽止而意犹存”的效应)
四、板书设计及意图
最后,我简单说明一下我的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课题是课堂的眼睛,板书是课堂的靓相。采用数学化的板书方式,以简明、整洁的节奏,表达出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符号化、对称化、比较化、分类化和过程化)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第八篇
[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三年级上册第25——27页。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是在学生认识了整千数的根底上教学的。学生通过操作、合作探究、讨论等形式,学会了对一般四位数的认识,掌握它们的读法和写法,并理解这些数的具体含义,为今后五位数、六位数的学习作了知识的准备和学习方法的铺垫。同时,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增强学生对数的含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的数,理解这些数的含义,掌握其读法、写法。
2、使学生学会用数描述身边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和态度。
3、培养学生大胆思维、积极实践的精神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重点和难点:
教材从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注意知识构造的优化组合,以加强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例题先借助计数器,让学生按照数的组成认、读、写各数位上非零的四位数;接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借助计数器,自主认识中间有一个零或连续两个零的四位数,结合数的组成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学会相应的读和写。然后让学生根据计数器上算珠表示的数,试着读写末尾有两个零或中间、末尾都有一个零的四位数,并通过交流、比较,确认读写方法,加深对数的理解。最后,通过“想想做做”第1——3题的练习,让学生由直观到抽象,进一步牢固一般四位数的认、读和写;接着,教材通过“想想做做”第4、5题,让学生联系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读、写数,感受数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同时,提高学生读数、写数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认、读、写几千几百几十几的数。教学难点是中间有零、末尾有零的数的读法。
[说教法和学法]
一、以旧引新,促使知识迁移。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认识千以内数和整千数的根底上开展教学的。教学时,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数经验为根底,以旧引新,帮助学生做好知识的迁移,并激活学生思维。
二、适度开放,促进自主探索。
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本课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利用知识的迁移,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手、口、脑并用,自觉去探索,去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的含义及读写,充分表达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
三、联系生活,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课前的搜集资料,到新课的展开,再到课内的交流信息,每一环节的设计处处将数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数在现实世界的应用,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说教学程序]
一、情境引新
1、谈话:小红家今年要搬新家啦!他们全家打算为新家添上一些新的家用电器。瞧!他们一家来到了商店。
2、播放录象:琳琅满目的家用电器。
对话:
小红:妈妈,快来看呀!这儿的微波炉好便宜啊,只要365元,我们买一台吧。
妈妈:好哇。
录象暂停,师板书:365,让学生读一读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然后说说它的含义。
3、继续播放录象:小红一家来到了洗衣机旁。
对话:
小红:妈妈,你看,这台洗衣机多漂亮呀,不如我们也买一台吧,这样你就不用自己洗了。
妈妈:真是个乖女儿。
录象定格画面:一台洗衣机及2365元的标价。
4、师设疑:你知道这台洗衣机多少钱吗?小组内试着读一读。(板书:2365)
●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再现学生生活中购物情境入手,使学生亲身感受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新课展开
1、教学中间没零的一般四位数
(1)组内活动:试着读出“2365”这个数。
(2)全班交流:
读一读:指名几个学生读。
比一比:365与2365这两个数的异同。
拨一拨:在计数器上拨出2365,体会:只要在365的根底上,再在千位上拨2颗珠子就是2365了。
说一说:这个数的组成。
写一写:先指名说写法,师范写,学生练习。
(3)小结:2个千、3个百、6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二千三百六十五。
●由于学生已有了千以内数的读写这一根底,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注重的是知识和学习方法的迁移,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新知,体会四位数与三位数的区别和联系。
2、教学中间有零的四位数
(1)继续播放录象并定格在空调及“3052”的标价上。
(2)师设疑:你有没有发现这个数有什么不一样吗?
那么,这样的数你会读吗?还能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吗?
(3)学生活动:读、拨、写。
(4)交流:你是怎样读的,怎样拨的?
(5)指导写数,强调:哪一位上没有就用0表示。
师:现在正值冬季,商场正在打折,原价3052元的空调现价只要——(画面出示打折以后的空调价格“3002元”)。问:你知道是多少钱吗?
学生自由读后交流,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生1:三千零零二
生2:三千零二
归纳小结:中间连续有两个0的,只读出一个零。
●这一环节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探索知识,感受新知识的产生、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教学“试一试”
(1)学生完成。
(2)同桌互说自己的想法。
(3)讨论比较:7400和7040这两个数有什么不同?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4)小结:一个数中间的零要读出来,末尾的零都不要读。
●这一环节教师由扶到放,努力表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深化知识,在尝试中品尝成功的喜悦。
三、牢固新知
1、读数
师:小红一家逛到现在,收获还真不少,因为商店里价廉物美的商品实在太多了。让我们跟着小红一家再一起去逛一逛吧。
播放录象:出示各式各样的商品及标价,如:29寸彩电3500元、抽油烟机572元、冰箱2408元、电脑6080元、家庭影院5008元等。
组长组织组员在小组内读一读。
2、写数
(1)给数拍照—“想想做做”第1、2题:师在计数器上逐一拨出“5237”、“4803”、“6005”等数,学生在本子上写出来,并说出各数的组成。
(2)“想想做做”第3题:师读出商品价格,生写数。
3、比一比:(结合“想想做做”第4题)
(1)同桌两人互拨互读,并写下来,看在规定时间内谁读得多、写得多。
(2)胜出的小朋友可以得到老师送给的精美图片留作纪念。
●练习在数学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这一环节,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既获得了知识,又得到了能力的培养,同时又深深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课内活动
1、谈话:生活中的数无时无刻不在,它能使我们获取信息,增长知识,了解社会。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收集了生活中的数,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开展一个新闻发布会,将你收集到的数和信息与班上的同学一起来分享。
2、学生交流信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经历搜集—交流—体会的过程,感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全课总结
小朋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几千几百几十几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谈收获及体会,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第九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经历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并能够开展简单的换算。
2、数学思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3、解决问题: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与用途,初步学会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应用数学。
4、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材分析
1、课标解读
根据《标准》精神,小学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发挥他们在学习上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以往教材相比,这部分知识在构造上与义务教材大体相同,但突出的变化是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课在讨论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时,应注意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探究空间,使他们能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探究的体验。
2、内容分析
本内容是教科书的第82~83页例4及练习二十的相关习题。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面积的概念并掌握了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根底上,探究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应该说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从学习长度单位的进率到学习面积单位的进率,是认识发展的一次突破。学好本课内容,不仅能牢固前几节课知识,还能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为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至2030年中国八角钢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高效复合憎水毡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年度道路清障救援服务合同
- 2024年度船舶建造产业政策咨询合同
- 2024年度影视制作与宣传推广合同
- 2024年度瓷砖废料处理与再利用合同
- 2024年度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定制合同
- 2024年度货物买卖合同(独家供应)
- 2024年度电梯维护保养合同服务内容扩展
- 04版设计与创意服务合同
- 高考688个高频词汇 word版
- GB/T 41664-2022低NOx燃油燃气燃烧器评价方法与试验规则
- GB/T 41000-2021聚碳酸酯(PC)饮水罐质量通则
- GB/T 25021-2010轨道检查车
- GB/T 22427.9-2008淀粉及其衍生物酸度测定
- GB/T 20897.4-2019充气艇第4部分:发动机额定功率为15 kW及以上且船长在8 m~24 m之间的艇
- 班会-学霸的炼成
- 临安遗恨-古筝+钢琴五线谱
- 抽象代数复习习题及答案
- 薪酬管理分析报告5篇
- 台海局势之我见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