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我国海洋的污染现状我国的海洋国土我国是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1.8万公里,面积为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6900余个,管辖海域总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有鸭绿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1500余条河流入海。海洋生物22629种,分布有红树林、珊瑚礁、滨海湿地、海草床、海岛、海湾、入海河口和上升流等多种类型海洋生态系统。以近海大陆架为基础的专属经济区外沿就是海上的战略边疆,它所构成的海域就是国家的海洋国土。中国拥有近360万平方公里的富饶海洋国土.辽东半岛老铁山角至山东半岛蓬莱角一线、沿庙岛群岛划分渤海和黄海;长江口北岸至韩国济州岛,东止对马海峡一线划分黄海和东海;广东宫口港西至台湾猫鼻头一线划分东海和南海,台湾海峡属东海范畴。
第一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主要内容:海洋各介质的环境质量状况;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海洋功能区环境状况;入海污染源状况;海洋环境灾害状况等清洁海域:
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第一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适用于海洋渔业水域,海上自然保护区和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保护区。较清洁海域:
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第二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适用于水产养殖区、海水浴场、人体直接接触海水的海上运动或娱乐区,以及与人类食用直接有关的工业用水区。轻度污染海域:
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第三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中度污染海域:
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第四类海水水质的海域,仅适用于海洋港口水域和海洋开发作业区。严重污染海域:
劣于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第四类海水水质的海域。海水水质分类
按照海域的不同使用功能和保护目标,海水水质分为四类:
第一类适用于海洋渔业水域,海上自然保护区和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保护区。
第二类适用于水产养殖区,海水浴场,人体直接接触海水的海上运动或娱乐区,以及与人类食用直接有关的工业用水区。
第三类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滨海风景旅游区。
第四类适用于海洋港口水域,海洋开发作业区。
序号项目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第四类1漂浮物质海面不得出现油膜、浮沫和其他漂浮物质海面无明显油膜、浮沫和其他漂浮物质2色、臭、味海水不得有异色、异臭、异味海水不得有令人厌恶和感到不快的色、臭、味3悬浮物质人为增加的量≤10人为增加的量≤100人为增加的量≤1504大肠菌群≤
(个/L)10000
供人生食的贝类增养殖水质≤700-5粪大肠菌群≤(个/L)2000
供人生食的贝类增养殖水质≤140-6病原体供人生食的贝类养殖水质不得含有病原体。海水环境质量状况
东海区主要港湾环境状况
我国近岸局部海域污染相对严重,近岸以外海域水质保持良好。———江河污染物入海量增大,排污口排污状况有所改善。
2010年江河入海径流量大幅增加,部分地区暴发洪涝灾害,面源污染物随着河流入海,导致河流污染物入海量与2009年相比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2010年监测的陆源入海排污口各主要污染物如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的达标率均在70%以上,与2006年相比显著升高。陆源入海排污口排污量的削减和主要污染物达标率的升高,充分反映了近年来国家对点源排放污染物总量减排的成效;但江河入海污染物总量的增大,则表明我国流域非点源污染物排放可能对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状况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第二节海洋环境质量状况———塑料废弃物是我国近岸海域海洋垃圾的主要类型。海洋垃圾在海流和风浪的作用下远距离迁移,已经成为跨国家和区域的污染问题。我国近岸海域海滩、海面和海底垃圾的主要种类是塑料类。70%的海滩垃圾和59%的海面漂浮垃圾来源于人类海岸活动。尤其是在滨海旅游区,海洋垃圾的数量明显高于其他区域。主要入海污染源状况
1、主要河流污染物入海量
2010年,经由全国66条主要河流入海的污染物量分别为:化学需氧量(CODCr)1653万吨,氨氮(以氮计)60.7万吨,总磷(以磷计)29.2万吨,石油类8.5万吨,重金属4.2万吨(其中铜4159吨、铅2812吨、锌34318吨、镉191吨、汞77吨),砷4226吨。其中,长江入海径流量比上年增大25%,所携带的CODCr、氨氮和总磷等污染物入海量分别增加59%、290%和26%。2010年部分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量(吨)河流名称化学需氧量(CODCr)氨氮(以氮计)总磷(以磷计)石油类重金属砷长江1078366840509821441152638310642636钱塘江
9924273011511453
2445
801
38珠江
6320164500721801140452934
926闽江
6148071967446581341
725
95黄河
5490321249215875849
692
30椒江
2053776502665
412
227
14甬江
1213459150889
706
69
3第三节区域性污染现状一、渤海作为三面环陆、近封闭的内海,渤海以水体交换缓慢、自净能力差著称。特殊区域——由于其海洋学和生态学以及其运输的特殊性质等方面公认的技术原因,需要采取防止海洋污染的特殊强制办法的海域。目前的渤海,呈现出近岸海域整体“亚健康”状态。1、溢油阴影国家海洋局一份从未对外公布的《渤海综合整治规划》中,记录了这样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
1979年胜利油田排入渤海的原油达45708吨;
1987年秦皇岛港输油站溢出原油1470吨;
1986年渤海2#平台井喷,泄漏大量原油;
1990年巴拿马籍货轮与利比亚货轮在老铁山水道碰撞,造成溢油面积达120平方公里,并于4天后诱发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的赤潮;
1998年底,胜利油田发生油井架倒塌,持续溢油近6个月……
作为油气资源相当丰富的沉积盆地,渤海地区的海上油气田与沿岸的胜利、大港和辽河三大油田构成了中国第二大产油区,全国50%以上的海洋油气工业贡献出自该地区。渤海生态遭到破坏,海洋生物数量和物种的剧减
历史上,渤海湾的水生生物约有150多种,有经济价值的渔业资源多达70种。上个世纪70年代,渤海还可以捕捞到两指多长的野生对虾,当时是渤海的支柱产品,出口创汇换回了很多物资,而现在早已不见踪影。从过去的70种减少到目前的10种左右,带鱼、鳓鱼、真鲷、野生牙鲆、野生河豚等鱼类几乎绝迹。“(渤)海湾作为渔场的功能已基本丧失。”海纳百污造成渤海生态系统恶化的,不仅是石油。
陆源污染是渤海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其中不仅包括常规污染物氨氮、总磷、COD、石油类,也包括汞、镉、铅等重金属。“海纳百川、川川皆污”形容渤海近岸海域的污染状况并不为过。
中国海洋环境深度报告我国海洋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水道被疏浚,海岸带被过度开发,过度捕捞和毁灭性的渔业活动导致主要渔业种群崩溃或食物网受损;太多种类营养盐的过量输入,致使沿岸海水成为世界上化学成分改变最大的区域。我国海洋可持续发展面临四大危机●近海环境呈复合污染态势,危害加重,防控难度加大;●近海生态系统大面积退化,且正处于剧烈演变阶段,是保护和建设的关键时期;●海洋生态环境灾害频发,海洋开发潜在环境风险高;●沿海一级经济区环境债务沉重,次级沿海新兴经济区发展可能面临新的危机和挑战。直击七大生态问题突显
1、海洋生态系统严重退化海洋生态系统包括滨海湿地、河口、海湾、珊瑚礁、红树林等,生态价值巨大,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多种资源。然而,污染、大规模围海造地、外来物种入侵导致滨海湿地大量丧失,我国近岸海洋生态系统严重退化。2010年监测结果表明:2010年,处于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的海洋生态监控区分别占14%、76%和10%。据初步估算,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我国滨海湿地累计丧失57%,红树林面积丧失73%,珊瑚礁面积减少了80%,2/3以上海岸遭受侵蚀,沙质海岸侵蚀岸线已逾2500公里,外来物种的入侵使得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物种日趋减少。七大生态问题突显
2、海洋生态灾害频发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近海的赤潮、绿潮、水母旺发等灾害性生态异常现象频频出现,为我国近海的生态安全敲响了警钟。21世纪以来,无论是发生频次还是涉及海域面积,我国的赤潮灾害都在骤增。2001年~2009年,赤潮发生次数和累计面积均为20世纪90年代的3.4倍。从多年的趋势上看,赤潮的发生有从局部海域向全部近岸海域扩展的趋势。2000年以来,我国近海无经济价值的大型水母数量开始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水母旺发有可能对渔业资源产生不利影响。2007年开始,黄海海域连续出现浒苔形成的大规模绿潮。另外,随着我国运输量和船舶密度的增加,发生灾难性船舶事故的风险逐渐增大。同时,海上油气开采规模的扩大也增加了溢油灾害的风险。七大生态问题突显
3、陆源入海污染严重江河携带污染物入海和陆源入海排污口排污已成为影响我国近岸海洋环境质量的主要原因。《2010年我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0年河流携带的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入海量较上年明显增加;监测的入海排污口主要污染物的达标率均有所提高;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未见明显改善,部分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较差。“十一五”期间,长江、珠江、钱塘江、闽江等主要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年均达千万吨以上。从近年统计数据来看,全国入海排污口排放的污染物总量呈显著下降趋势,但超过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问题仍然严重。另据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结果表明,全国农业污染源已成为我国陆地和海洋水污染控制的突出问题。近年来,我国近岸海域总体污染程度依然较高,近海海域污染面积居高不下,主要污染区域分布在黄海北部近岸、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海域。这些区域大多为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之路使得这些地区背上了沉重的环境债务。七大生态问题突显
4、海洋生态服务功能受损自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沿海已经历了4次围填海浪潮。特别是最近10年来,我国掀起了以满足城建、港口、工业建设需要的新一轮填海造地高潮。1990年~2008年,我国围填海总面积从8241平方公里增至13380平方公里,平均每年新增围填海面积285平方公里。据不完全统计,到2020年,我国沿海地区发展还有超过5780平方公里的围填海需求,必将给沿海生态环境带来更为严峻的影响。从围填海管理上来看,2002年1月《海域使用管理法》实施以前,围填海基本处于“无序、无度、无偿”的局面。《海域使用管理法》正式实施之后,围填海管理有所加强,但是由于地方强大的填海需求以及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监管起来仍然困难重重。七大生态问题突显
5、渔业资源种群再生能力下降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在20世纪60年代末进入全面开发利用期,随着海洋捕捞机动渔船的数量持续大量增加,对近海渔业资源进行过度捕捞。捕捞强度超过资源再生能力,急剧地降低了渔业生物资源量,一些传统渔业种类消失,生物多样性降低,影响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另外,海洋捕捞活动中的垃圾、污水对海洋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另外,鱼虾类等投饵性种类的养殖虽在海水养殖产量仅占10%左右的比例,但却是海水养殖污染的主要来源,对沿岸潮间带生态系统构成了很大的压力,直接破坏了渔业生物的产卵场和栖息地,进一步影响到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七大生态问题突显
6、河口生态环境负面效应凸显我国大型水利工程数量高居世界第一,大型水利工程导致河流入海径流和泥沙锐减,其中8条主要大河年均入海泥沙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约20亿吨,减至近10年的约3亿~4亿吨,对河口及近海生态环境产生了显著的负面效应。流域入海物质通量的变化导致河口三角洲侵蚀后退、土地与滨海湿地资源减少,河口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发生在河口与近海的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如浮游生物组成及种群结构改变、有毒赤潮种类增加、鱼虾产卵场和孵化场的衰退或消失等,均不同程度上与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与运行密切相关。随着今后大型水利工程的持续增加,其对河口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将进一步凸显。七大生态问题突显
7、海平面和近海水温持续升高近30年来,我国沿海地区的海平面总体上呈波动上升的特点,年平均上升速率为2.6毫米,高于全球海平面的平均上升速率。据预测,在未来的30年中,我国沿海地区海平面的平均升高幅度约为80毫米~130毫米,其中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京津地区沿岸将是受海平面上升影响的主要脆弱区。与此同时,我国近海的海表温度总体呈上升趋势,这将造成重要海洋生物资源分布范围改变、红树林人工栽培范围北扩和热带海域珊瑚白化等现象,还将导致海洋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物种组成格局发生改变。另外,海洋酸化将严重影响我国珊瑚礁的资源分布、食物产出和旅游产业。可以预测,未来由海平面上升、水温升高和海洋酸化等引发的各种海洋灾害的频率及强度将会有不同程度的加剧。七大生态问题突显
渔业资源种群再生能力下降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在20世纪60年代末进入全面开发利用期,随着海洋捕捞机动渔船的数量持续大量增加,对近海渔业资源进行过度捕捞。捕捞强度超过资源再生能力,急剧地降低了渔业生物资源量,一些传统渔业种类消失,生物多样性降低,影响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另外,海洋捕捞活动中的垃圾、污水对海洋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另外,鱼虾类等投饵性种类的养殖虽在海水养殖产量仅占10%左右的比例,但却是海水养殖污染的主要来源,对沿岸潮间带生态系统构成了很大的压力,直接破坏了渔业生物的产卵场和栖息地,进一步影响到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河口生态环境负面效应凸显我国大型水利工程数量高居世界第一,大型水利工程导致河流入海径流和泥沙锐减,其中8条主要大河年均入海泥沙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约20亿吨,减至近10年的约3亿~4亿吨,对河口及近海生态环境产生了显著的负面效应。流域入海物质通量的变化导致河口三角洲侵蚀后退、土地与滨海湿地资源减少,河口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发生在河口与近海的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如浮游生物组成及种群结构改变、有毒赤潮种类增加、鱼虾产卵场和孵化场的衰退或消失等,均不同程度上与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与运行密切相关。随着今后大型水利工程的持续增加,其对河口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将进一步凸显。管理体制机制不顺我国的海洋管理是陆地各种资源开发与管理部门职能向海洋的延伸,而行政管理部门基本上是根据自然资源种类和行业部门来设置的,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将统一的海洋生态系统人为地分解为不同领域,由不同部门来监管,使得不同海洋自然资源或生态要素及其功能被分而治之,不能根据海洋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进行综合管理。与此相对应,海洋资源利用与环境管理实行单项和部门管理,各部门如海洋、交通、农业、石油、旅游等职责平行,缺乏综合协调和联合执法的机制和手段,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成为海洋管理的顽疾,致使跨行政区域、跨行政部门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问题难以解决。我国海洋环境管理存在结构性缺陷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目前,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都是针对单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而制定的。一方面,这些单项法规过分强调所管理的某种海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而对其他产业部门及其他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利益和需要考虑不足,造成海洋管理的法律法规虽然多,但行业性突出、缺乏统筹,法出多门、政出多门,缺少统一的国家海洋政策;另一方面,许多法律制度在内容结构上均注重了普遍、共性、一般的环境保护问题,但缺乏针对不同区域的具体环境问题解决方案,不能适应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需要,特别是缺乏区域环境管理立法体系。我国海洋环境管理存在结构性缺陷缺乏流域和海洋的统筹规划我国目前从国家和地方角度在流域管理方面已制定了很多污染预防与控制规划,但是由于技术、经济及政策的原因,如水环境管理项目没有与资源管理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相衔接,没有融入国家和地方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导致这些规划基本上没有达到预期的水环境目标。在制定和实施流域综合管理项目的同时,国家和省级层面也实施了许多海洋与海岸带综合管理项目,但都没有将流域和与流域相连的海域进行综合考虑。海洋管理与流域管理、海域管理与土地管理和地方行政管理不能很好地衔接,资源与环境管理不能有效地统一综合,缺少综合的流域—海洋管理战略规划。同时,我国的海洋环境管理与经济之间还缺少必要的协调机制,海洋环境保护与沿海区域发展综合决策缺乏实质性的融合。我国海洋环境管理存在结构性缺陷缺乏信息共享机制一方面,我国目前的环境监督管理工作不能完全满足环境保护的需求,监管水平仍有待提高,监管力度也有待加强;另一方面,在流域和近海地区,有多个监管部门在监测海域环境质量,各个部门监测标准不一,且数据不能共享。监控机构的重叠和部门的分割导致了资源浪费,也对做出正确的管理决策带来了难题。我国海洋环境管理存在结构性缺陷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实质上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实现我国海洋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综合政策和措施。其基本思路是: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统筹海洋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海洋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坚持以生态系统为基础,陆海统筹、河海一体的基本原则;统筹沿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支持有助于改善海洋—河口生态系统健康的保护和可持续土地利用方式;鼓励和支持可持续的、安全的、健康的海洋开发活动,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建立跨越各部门之间的利益高层决策机构,形成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及部门之间的网络状对接与合力,激励各利益相关方的共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思维训练
- 小学生环保意识培养的挑战与对策
- 小学高年级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策略
- 教育市场中的咖啡店教育模式
- 2025年房产赠与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抖音直播广告代理合同2篇
- 教育中心绿色空间的建设与保养
- 2025年房屋再开发合同
- 实验室家具设计与定制方案
- 探索多元化背景下的创新教育策略
- 河南省郑州外国语高中-【高二】【上期中】【把握现在 蓄力高三】家长会【课件】
- 2025年中煤电力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建设项目施工现场春节放假期间的安全管理方案
- 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审批表(学校事业单位台账记录表)
- 30第七章-农村社会治理课件
- 考研考博-英语-东北石油大学考试押题三合一+答案详解1
- 出国学生英文成绩单模板
- 植物细胞中氨基酸转运蛋白的一些已知或未知的功能
- 山东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
- 三菱张力控制器LE-40MTA-E说明书
- 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