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文本研习)今生今世的证据 公开课奖_第1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文本研习)今生今世的证据 公开课奖_第2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文本研习)今生今世的证据 公开课奖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案例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刘晓华【教学目标】1.通过相似情境的联想和想象,学生能够说出什么是生命的证据。2.通过对文本的研读,学生能够简要说出作者在本文中的两个重要观点,并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对作者的思考进行深入解说。【教学实录】一、导入:针对学生课前预习的问题之一“为什么曾经的生活需要证明”,向学生发问:你们确切记得自己的一些人生经历吗?例如:⑴你的出生地?⑵你在哪里度过自己的幼年?⑶你上过幼儿园吗?上了几年?⑷你的童年快乐吗?⑸你在一年级时有哪几个很要好的朋友?后来呢?……这些曾经的生活经历你还记得很清楚吗?你用什么来证明?学生:回忆自己儿时的一件事。(在教师追问这件事的细节时,学生有所遗忘;当教师让学生用证据来证明这件事曾经发生过时,学生发现没有证据可以证明。)当我们追问对自己人生的确切记忆时,就需要证据来证明。——作者在本文中就在思考用以证明今生今世的证据的问题。二、浏览课文,了解作者的疑问:1、迅速浏览并筛选信息,作者在文中提及哪些曾经的生活证据?学生:一堵院墙、树、圈棚、炉灶;草、土墙、房子、泥皮、烟垢灰、划痕、木、铁钉;风、鸟声、人、木桩、月光……2、这些用以证明曾经生活的证据,有什么共性?学生:外在的、可感知的(终会消失)3、关于证明自己的生存,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哪两个怀疑?学生:那是我曾经的生活吗?学生:即使有他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4、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怀疑?结全学生的生活体验来理解。三、联系已有体验,理解作者的怀疑和思考:1、有过一件让你记忆犹新的事吗?→怎样证明这件事曾经发生过?→即使有充分的证据,能够证明事件的全貌吗?→为什么难以证明?学生:证据不能证明全部→曾经的生活难以证明。2、有过一件让你情感波动剧烈的事吗?→你当时的心理状态有什么可以证明?→能够确切证明吗?→为什么不能证明?学生:内心的生存无以证明。3、小结:当我们走到某个人生节点回望曾经的人生时,却猛然发现曾经的生活、内心的生存难以证明了,此时,你会产生深重的悲哀感。4、此时,再读第七、八段,我们又会发现什么?⑴老师读第7、8段。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一堵墙?学生:墙是证据,证明人曾经的生活。墙的消失,意思着与之相关的生活无法证明。因而,写一堵墙是形象地表明证据终将消失,而曾经的生活更加难以证明。⑵小结:证据不能证明全部,证据终将消失,所以曾经的生活难以证明。证据的终将消失,更加重了人生的悲剧感。四、讨论:原文:“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阅读文本,讨论,对于今天的生活,过去曾存在过的、经历过的一切是否变得毫无意义。1、回看1-3段,回味作者的懊悔和情感倾向——应该珍惜证据。学生:多数肯定其意义。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态度:觉得有意义,应该珍惜;但并不确知。2、作者为什么一方面有后悔,觉得本应该珍惜证据,另一方面又不确知其意义?学生:证据能够用以证明部分生活,应该珍惜;但是,证据并不因人的珍惜而永久留存,证据的必然消失又让人迷茫于珍惜证据的意义何在。五、总结:1、末段“家园废失”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字面义——现实家园的废弃、丧失;深层义——精神归宿的丧失。2、当现实的家园废失,与之相关的生活就此无法证明,人也就因此丧失了精神家园。那么,随着今生今世的证据的消失,人追寻精神归宿也必然无果而终。这就留给我们一个问题:当追寻精神家园的结果必然是虚无的时候,追寻的过程还具有意义吗?(引导学生关注追寻过程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学生阅读PPT三个节选文段,获得提示。文段一: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们没用处了。我们搬去的地方会有许多新东西,一切都会再有的,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转。(《今生今世的证据》)文段二:我们把房子卖给冯三也许卖对了,他并没有糟践它。尽管门前的菜地已经荒芜,可以看出很多年没种过东西。芦苇和灰蒿子杂长在院子。我们走时一点没拆的完整院墙如今只剩下西边靠马路的一截孤墙。房子东边的牛圈不见了,菜窖塌陷成一个凹坑……这些都是自自然然发生的,跟冯三没一点关系。就像一个人老了跟周围的其他人没多大关系一样。岁月让它变成这样的……冯三弓着腰站在旁边,他很内疚地说了句:我一手没动,都是自己倒掉的。(《房子的主人回来了》)文段三:又刮起了风,天空什么都没有。这片大地早已被风搜刮干净。只剩下土。那些残墙上的土,一点一点地被风抠下来,刮走,让我看着心疼。我知道我无法阻止——许多年前我把房后面的一棵树移到前面,把纷涌向西的一群羊迎头拦住,赶向东边河湾的草滩时,我以为我能改变许多东西,能阻挡住那些事物的流散与消逝。(《我挡住了什么》)学生:作者要表达的是应该珍惜。不能因为结果的虚无而否定过程的无意义。教师总结:对生命的证据,作者只是表达了自己的思考,也许有些问题是他也并不确知的。而作为读者的我们,需要有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这就需要广泛阅读刘亮程的作品,对他的思想有较全面的了解。一个文本重要的也许并不是你从中得到了些什么,而是你阅读和思考的过程。六、课后作业:扩展阅读《一个人的村庄》的第三辑“家园荒芜”(重点阅读篇目:《一个人回来》、《有人死了》、《房子的主人回来了》、《留下这个村庄》、《只剩下风》、《家园荒芜》等)。【课后反思】由于年龄所限,学生往往缺少类似的生活体验,尤其是在生活体验中对生命的思考。因而,对于刘亮程对生命证据的思考难以真正理解。而一堂课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能读得懂。因此,我在设计这堂课时,主要考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中寻找类似的触发点,从而引发学生举一反三,将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迁移到陌生的情境中去。课后感觉,学生虽难以完全明白作者的思考,但已能大体上说出作者对生命证据和追寻生命证据的过程的态度与思考了。更深刻的思考有待学生在思想成熟过程中逐渐加深。另一方面,作者独特的语言表达风格与学生的理解水平相差较大,这也造成了学生理解文章的困难。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生大量阅读刘亮程的文章,而从现实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