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 2023版第1单元学业分层测评2故都的秋_第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 2023版第1单元学业分层测评2故都的秋_第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 2023版第1单元学业分层测评2故都的秋_第3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 2023版第1单元学业分层测评2故都的秋_第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 2023版第1单元学业分层测评2故都的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业分层测评(二)故都的秋eq\a\vs4\al([语言运用层])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08332023】①他在家里不声不响,妻子总是觉得他木讷,把他当成个闷葫芦,但在社会上他却玲珑剔透,无论做什么事总是一点就通。②为什么人言可畏?因为一次又一次的诽谤,积累下来足以致人于毁灭之地,那是一种铄石流金的力量。③陶渊明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从此无意于仕途,转而求田问舍,过上寄情山水、恬然自适的隐居生活。④在改革浪潮刚刚兴起的时候,这一群年轻人相遇相识在深圳;10年后,他们又在西雅图萍水相逢,不禁心潮起伏。⑤现在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传统的纸质媒体已经四面楚歌,如若不想方设法挖掘其核心竞争力,很有可能被时代淘汰。⑥美国卫星追踪网站声称,美国一卫星曾拍到马航客机失联海域附近的照片,并以“可能为马航坠机地点”为题发布消息,这令此事件更加扑朔迷离。A.①⑤⑥ B.③⑤⑥C.②④⑥ D.①③④【解析】①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精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也比喻人精明伶俐。②铄石流金:能使金石熔化,形容天气极热,有别于“众口铄金”。③求田问舍:指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此处望文生义。④萍水相逢:萍随水漂泊,聚散无定。比喻素不相识之人偶然相遇。⑤四面楚歌: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⑥扑朔迷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答案】A2.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________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________,严厉,________的感触来的。②秋蝉的________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A.情致幽怨萧瑟衰落B.情致幽怨萧索衰弱C.情趣幽远萧索衰弱D.情趣幽远萧瑟衰落【解析】情趣:指性情志趣或情调趣味;情致:情趣,兴致。幽怨:隐藏在内心的怨恨;幽远:幽深。萧瑟:形容冷落,凄凉;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衰落: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衰弱:身体不强健、虚弱或事物不强盛。【答案】C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导学号:08332023】A.《故都的秋》全文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B.杭州西湖边武松墓坟头被撒满玫瑰花瓣的事件引发人们热议,可是有趣的是,这座引来关注的武松墓并不是水浒里的武松。C.《故都的秋》除了用摹绘写情,用对比托情的手法把作者蕴藏在胸中的情感垫高表现出来以外,也运用了旁逸衬情的手法。D.中美两国在网络安全方面的合作,表明了两国之间没有“你死我活”的决斗理由,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解析】B项,搭配不当,在第二个“武松墓”后面加上“墓主”;C项,关联词使用不当,将“也”改成“还”;D项,语序不当,“‘你死我活’的决斗理由”与“根本的利益冲突”对调。【答案】A4.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导学号:08332023】当你还是一棵幼苗的时候,别人不容易在远处看到你。__①__他们从你身边走过__②__站在你身边,也可能视而不见,__③__你还不够引人注目。而__④__你长成一株大树,哪怕在很远的地方,别人也会看到你,并且欣赏你。①②③④A虽然甚至因为如果B虽然或者除非只有C即使或者除非只有D即使甚至因为如果【解析】第一个横线处是假设关系,应用“即使”;第二个横线处是递进关系,应用“甚至”;第三、四个横线处是因果和假设关系,应分别用“因为”“如果”。【答案】D5.下面是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40字。【导学号:08332023】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点评:【解析】本题既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和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又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综合性较强,而且材料的选用又紧密联系教材,其实可以看作是阅读鉴赏题的延续。这种题目的回答主要是扣住运用什么手法(主要是修辞方面的),达到什么效果(主要是主题的表达)。【答案】(示例)作者从听觉角度通过对比写蝉鸣,用“残声”“嘶叫”寥寥数词便写出了秋之悲凉的特点。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导学号:08332023】空白手法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如八大山人画的鱼,齐白石画的对虾,纸上别无他物,但我们却能感到满眼碧波,这就是__①__。我国的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读者在鉴赏中,__②__,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写作者和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省去了,隐者是什么样子的也没有介绍,但我们可以想象得出隐者出没于高山云海之中,濯足于山涧小溪之旁……这种以实写虚的表现手法,也可以称之为__③__。【解析】①处显然是对“空白手法”所产生的效果的总结;②紧扣“空白”艺术与“想象”的关系;③由绘画艺术中的空白艺术引出“诗歌中的空白艺术”。【答案】①空白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②可以通过想象补充画面内容③诗歌中的空白艺术7.下面展示的是《悬崖上的小花》图片,请你为它配上一段文字,要求展现小花的精神风骨。语言生动优美,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70字。【导学号:08332023】【解析】解答图片赏析题,除了要注意画面细节,还要细心审清题目的要求,抓住题眼,确立重点。解答本题要先对图画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主题或方向,搜索并提取有效信息,关注图画细节,如“岩石”“花朵”;再从环境、姿态、精神风貌以及人称和语言修辞等角度作答。【答案】(示例)你不嫌土壤贫瘠,不怕环境险恶,只要有一束阳光、一滴雨点,就抓住机会发芽、生根,根须顺着岩石的缝隙不屈不挠地向下伸展,永不放弃,任凭风吹雨打,忍受月夜孤独,守望在悬崖峭壁上,用艳丽展示坚持拼搏的崇高。eq\a\vs4\al([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导学号:08332023】碧云寺的秋色北京西山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又是一个大林子。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或花草。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了几百岁的参天老干。寺的附近,那些高地和山岭上,树木也相当繁密。我是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半个月过去了。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石塔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攀着石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可是,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近日,情景突变。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不论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换上新装。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我们要找出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了。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有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平日,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几天来,可大不同了。槐树有一些叶子渐渐变黄,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而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鲜明地显出自己的艳丽。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柑黄的叶子都闪着亮光,把大槐树反衬得美丽可爱了。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石桥边的那株黑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中山纪念堂一株娑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的叶子也大都变成咖啡色的了。自然,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还是比较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可是,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但是,不管怎样,现在,碧云寺的景色却成为多彩的了。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夏日花园的美不能代替它,也不能概括它。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从许多方面看,它倒是一个叫人感到愉快的时辰。所谓“春秋佳日”,绝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在夏天,草木的叶子绿油油的,这固然象征着生长、繁荣。但是,它到底不免单调些。到了秋天,尤其是到深秋,许多树木的叶子变色了,柿红的,朱红的、金黄的、古铜色的、赭色的,还有那半黄半绿或半黄半赤的……五颜六色,把山野打扮得像个盛装的姑娘。加以这时节天色是澄明的,气候是清爽的。你想想,这丰富的秋色将唤起人们怎样一种欢快的感情啊!我们晓得古代诗人所以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原因的。诗人们或因为同情人民的苦难,或因为伤悼个人遭逢的不幸……那种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自然现象的感触而发泄出来。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面对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唉声叹气。“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生机与美丽;“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诗人对于江南秋色分明艳羡不已。此外,如像“红树青山好放船”“半江红树卖鲈鱼”……这些美丽的诗句也都远离“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种饱含着哀伤的情调。大家知道,“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连的源流。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旧时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我们没有权力判定,过去一切诗人对于红叶和黄叶的美,都必然是色盲的。(取材于钟敬文的同名散文)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对秋叶的描写采取了有详有略的技巧,着重描绘了得秋意之先的爬山虎,而对其他树种的叶子则点到即止。B.作者对急速换上新装的爬山虎倾注了热烈的赞美之情,意在对老柏和松树的“保守”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批评。C.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用对比的手法具体描述了夏日草木之美,借此突出多彩的秋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与风格。D.在结尾一段,作者援引了一系列描写秋色的诗句,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诗人见秋叶而伤情是完全不足取的。【解析】B项,“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批评”错误。C项,“具体描述了夏日草木之美”错误。文章中的确写到了有关夏日草木的景色,但只是一笔带过,作者并没有展开描写,所以说“具体描述”是错误的。D项,“是为了证明……不足取的”错误。【答案】A9.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尾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回答下面的问题。(1)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2)作者使用“惊醒”一词,好在哪里?【解析】(1)作者一开始写秋的缓慢,树叶很少变色。在这样的情况下,情景突变,突然看到黄的红的赤的树叶,于是作者用了“惊醒”一词写出了秋迅猛到来的特点以及它带给“我”的惊喜,同时,引出下文对秋色的描写。结构上是承上启下。(2)“惊醒”一词非常形象,把作者由失望、倦怠,直至发现秋在不知不觉间突然出现的惊喜感表达了出来。【答案】(1)引出下文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2)彰显了秋色的突如其来,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惊叹。10.文章结尾说:“‘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连的源流。”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