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社会保障法_第1页
第十章社会保障法_第2页
第十章社会保障法_第3页
第十章社会保障法_第4页
第十章社会保障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社会保障法

10.1社会保障法基础理论

10.2养老保险法

10.3医疗保险法

10.4工伤保险法

10.5失业和生育保险法10.1社会保障法基础理论一、社会保障及其相关概念社会保障(SocialSecurity)的概念:国家立法强制的,由国家和社会出面举办,对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旨在保护公民个人和家庭基本生活需要并提高生活水平,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的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包括两方面内容:完全由国家财政支撑的项目:脆弱群体的救助、军人及军烈属的优抚安置、孤老残幼的社会福利及社会大众的福利。由用人单位、职工个人缴费,国家适当补助的三方共同筹资项目: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的社会保险范畴。劳动法10.1社会保障法基础理论一、社会保障及其相关概念与社会保障相关的概念社会福利:国家出资兴办的,旨在为社会大众谋利益的各种福利性事业以及国家为社会全体成员提供的各种福利补贴,包括一般社会福利、职工福利和特殊社会福利(专门福利)。社会保险:国家立法强制建立的,对劳动者及其他公民在丧失劳动能力或失业时给予必要的物质帮助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的社会保险范畴。社会救助:国家对于遭遇灾害、失去劳动能力以及低收入的公民给予物质救助,以维持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各项措施。包括城乡最低保障、鳏寡孤独、残疾人的照顾、灾害救助、扶贫救济等。社会优抚:针对部分人群设立,对负有特殊社会任务和责任的人员、有功人员实行的物质照顾和精神抚慰。包括:军人、军人家属、伤亡阵亡将士、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牺牲的非军人。劳动法10.1社会保障法基础理论一、社会保障及其相关概念以上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实施对象不同资金来源不同:个人是否缴费实施的条件不同:社会保险实行权利义务对等原则实施的方式不同:养老、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和统筹相结合失业保险:当地生活水平工伤、生育保险:受伤程度和生育费用社会救助:收入水平和负担家庭成员的状况,以最低生活需要为限社会福利:提供福利设施和服务劳动法10.1社会保障法基础理论二、社会保障的特征保障性强制性社会性互助性劳动法10.1社会保障法基础理论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功能社会保障是收入分配的一种形式社会保障对资源配置有重要影响社会保障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功能为社会成员在遭受风险时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实现社会公平实现社会稳定劳动法10.1社会保障法基础理论四、社会保障法概述概念和特征社会保障法是调整以国家、社会和全体社会成员为主体,为了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并不断提高其生活水平,以及解决某些特殊社会群体的生活困难而发生的经济扶助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特征:广泛的社会性严格的法定性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统一性特定的立法技术性劳动法10.1社会保障法基础理论四、社会保障法概述社会保障法律关系分析主体社会成员——社会保障的主要受益主体用人单位——社会保障的主要缴费主体国家或政府——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行政主体社会保障管理和经办机构——社会保障的服务主体劳动法10.1社会保障法基础理论四、社会保障法概述社会保障法律关系分析分类政府和社会保障经办机构之间的关系:委托、管理、监督国家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给付社会保障职能机构之间的关系:分工、协作国家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社会保障费用的征收和缴纳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劳动关系的权利义务劳动法10.1社会保障法基础理论四、社会保障法概述社会保障法的产生和发展国外社会保障法的历史1601年英国《济贫法》——萌芽19世纪末德国的“社会保险三法”——产生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世界第一部社会保障法英国的《贝弗里奇报告》——福利国家的建立社会保障的调整和改革我国社会保障法的建立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前期社会保障法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保障法的发展1978-1992起步阶段;1993-2003重构阶段;2004至今全面深化阶段劳动法我国社会保障法的历史沿革1951年2月政务院颁布《劳动保险条例》1958年国务院《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1958年国务院《关于工人、职员退职处理的暂行规定》1957年卫生部、全国总工会颁发《批准工人、职员病、伤、生育假期的试行办法》、《医务劳动鉴定委员会组织通则》、《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1962年国务院《关于精简职工安置办法的若干规定》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保险工作基本停滞劳动法我国社会保障法的历史沿革1986国务院颁布《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办法》《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办法》199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1993国务院《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1994年《劳动法》1997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1998个月《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1994劳动部《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1996劳动部《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1999国务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2003年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劳动法我国社会保障法的历史沿革2005年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2006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2007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2007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2010年《社会保险法》2010年国务院修订《工伤保险条例》《精神卫生法》,《社会救助法》,《慈善事业法》正在制定中劳动法10.2养老保险法一、养老保险法概述养老保险的概念和特点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建立养老保险基金,被保险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并退出劳动岗位时,可以从养老保险基金中领取养老金,以保证其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特点:养老保险应对的社会风险具有确定性养老保险待遇的给付具有持续性养老保险的意义分担家庭养老保障的负担,有利于被保险人的生存保障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利于社会发展劳动法10.2养老保险法一、养老保险法概述各国养老保险模式比较: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适用范围:各类企业及其职工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劳动法养老保险模式比较模式代表国家适用对象特点资金来源保险型德国、美国、日本工资收入者强调养老保险待遇和劳动者收入和缴费水平相联系雇主、雇员的缴费、政府补贴福利型英国、瑞典全体国民养老待遇统一标准国家财政基金积累型新加坡、香港工资收入者强制储蓄积累资金雇主和雇员的缴费劳动法10.2养老保险法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筹集和管理:基本养老金的组成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企业最高20%,个人1997年前4%,1998年起每两年提高1个百分点,最高8%;

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20%,基数为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劳动法10.2养老保险法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筹集和管理:基本养老金的组成基本养老保险费利息和其他收益筹集的养老保险基金必须存入财政部门在国有商业银行开设的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收支相抵后的结余额,除留足两个月支付费用外,80%应用于购买特种定向债券,对存入银行的基金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城乡居民储蓄利息计息,购买国家债券的利息收入免交税费并转入基金。劳动法10.2养老保险法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筹集和管理:财政补贴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前,视同缴费年限期间应当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二是养老保险基金出现支付不足时,政府给予补贴。滞纳金:企业未按时缴纳时承担,万分之五,并入社会保险基金其他可以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资金:如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收入劳动法10.2养老保险法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筹集和管理:个人账户资金:在岗职工8%,个体工商户或灵活就业人员缴纳基数为上年度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比例为20%,其中8%计入个人账户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类型:单位原因(企业跨省搬迁):个人账户记账额度全部转移,资金只转移个人缴费部分。由单位向转出地社保经办机构申请、审核、开具证明、转入地经办机构接续。劳动法10.2养老保险法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类型:被保险人改变就业地:统筹地区内转移,原则上“只转关系,不转基金”;跨统筹地区转移,养老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劳动法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转移、接续的制度规定

2009年1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下发《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适用对象: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所有人员,包括农民工;已经按国家规定领取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人员,不再转移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关系,也转资金:个人账户储存额:1998年1月1日之前按个人缴费累计本息计算转移,1998年1月1日后按计入个人账户的全部储存额计算转移。统筹基金(单位缴费):以本人1998年1月1日后各年度实际缴费工资为基数,按12%的总和转移,参保缴费不足1年的,按实际缴费月数计算转移。劳动法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转移、接续的制度规定转移程序:新参保地审核转移、接续申请并向原参保地发出同意接收函;原参保地办理转移手续;新参保地接受转移手续和资金上述每个流程最多需在15个工作日完成,共45个工作日劳动法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转移、接续的制度规定领取地点:户籍地为主;户籍地与参保地不一致的,以累计缴费较长(满10年)的参保地为辅,若每个参保地累计缴费年限均不满10年的,仍在户籍所在地领取;劳动法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转移、接续的制度规定农民工基本养老关系的转移、接续:农民工中断就业或返乡没有继续缴费的,由原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保留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保存其全部参保缴费记录及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继续按规定计息。农民工返回城镇就业并继续参保缴费的,无论其回到原参保地就业还是到其他城镇就业,均按前述规定累计计算其缴费年限,合并计算其个人账户储存额,符合待遇领取条件的,与城镇职工同样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农民工不再返回城镇就业的,其在城镇参保缴费记录及个人账户全部有效,并根据农民工的实际情况,或在其达到规定领取条件时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或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劳动法10.2养老保险法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给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给付条件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并办理相关手续的;干部:60、55工人:60、50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的:55、45因病或非因工致残,经鉴定完全失去劳动能力的:50、45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累计缴费年限满15年劳动法10.2养老保险法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给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给付内容“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中人中办法”劳动法“新人新办法”

《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2006年1月1日)实施后参加工作的参保人员属于“新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退休后将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与缴费年限的长短、缴费基数的高低、退休时间的早晚直接挂钩。他们的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职工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劳动法本人指数化月均缴费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均缴费工资是指退休时统筹地区上年度月均社会平均工资乘以本人历年的缴费指数(当年的缴费工资与上年社会平均工资的比)的平均值。劳动法“老人老办法”

关于“老人”———《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实施前已经离退休的参保人员属于“老人”,他们仍然按照国家原来的规定发给基本养老金,同时随基本养老金调整而增加养老保险待遇。劳动法“中人中办法”关于“中人”———《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实施前参加工作、本决定实施后退休的参保人员属于“中人”。由于他们以前个人账户的积累很少,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退休后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发给过渡性养老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按照待遇水平合理衔接、新老政策平稳过渡的原则,在认真测算的基础上。制定具体过渡办法,并报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备案。劳动法10.2养老保险法三、公务员和参公管理人员养老保险适用对象公务员:依法履行公职、国家行政编制、财政负担工资行政机关除工勤以外工作人员:政府机关、人大、政协司法机关工作人员:法官、检察官等除工勤以外民主党派机关工作人员和中共机关工作人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管理事务职能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除工勤以外的工作人员经批准参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的事业单位劳动法10.2养老保险法三、公务员和参公管理人员养老保险特点:国家财政补贴待遇优厚内容:主要依据:《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国发[1978]104号)、《国务院关于老干部离职修养的暂行规定》(国发[1980]253号)等。退休、离休和退职退休待遇劳动法退休、离休、退职退休:1949年10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的干部职工,工作到一定年限,达到规定年龄或因公致残,根据国家规定,离开工作岗位,并领取一定数额的养老金,终养余年。分为几种情形:1、应当退休情形:公务员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或者完全丧失劳动力的;2、可以退休的年龄:男55,女满50,且工作满20年的;或者工作满30年,本人要求,经批准的;3、实践中退休年龄和行政级别的挂钩。离休:指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干部,达到国家规定的年龄或者身体状况不能坚持工作时,离开工作岗位,由国家给予从优安置的特殊退休方式。退职:达到退休年龄或因疾病不能继续供职但尚未达到退休工作年限时,根据国家规定离开工作岗位,享受低于退休的待遇。劳动法退休待遇职工个人不需缴费,全额财政拨款:工作满35年的,按90%计发退休金;满30年不满35年的,按85%计发;满20年不满30年的,按80%计发;满10年不满20年的,按70%计发;不满10年的,按50%计发。劳动法10.2养老保险法三、公务员和参公管理人员养老保险问题:公务员退休金替代率明显高于职工养老保险,造成社会不公;制约公务员的流动,阻碍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随着退休公务员的逐步增多,国家财政负担日益加重劳动法10.2养老保险法四、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养老保险进城务工农民(农民工)的特点:农村户籍从事非农业生产长期在城市就业存在问题:参保人数少、养老保险转移接续不畅原因:经济社会发展的城乡不平衡政治体制安排的城乡割据人口分布的城乡不均劳动法10.2养老保险法四、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制度2001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转移接续: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合同制职工,在与企业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后,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保留其养老保险关系,保管其个人账户并计息,凡重新就业的,应接续或转移养老保险关系;也可按照省级政府的规定,根据农民合同制职工本人申请,将其个人账户个人缴费部分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同时终止养老保险关系,凡重新就业的,应重新参加养老保险。劳动法10.2养老保险法四、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制度2001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待遇给付条件:农民合同制职工在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时,累计缴费年限满15年以上的,可按规定领取基本养老金;累计缴费年限不满15年的,其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劳动法10.2养老保险法四、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概述:内在原因:计划生育、大量进城务工、农村居民老龄化外在原因: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权保障意识的增强发展阶段:内容:基本原则:“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参保对象:满16周岁(不包括在校生),未参加城镇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劳动法我国农村居民养老保险的发展阶段家庭养老为主,集体保障为辅:20世纪80年代之前农村养老保险的试点和初创: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末农村养老保险的调整和整顿:1998年—2002年农村养老保险的恢复和发展:2003年—2008年新农保的创立和发展阶段:2009年至今

2009年9月1日,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决定2009年在全国选择10%的县开展新农保试点,以后逐步扩大,2020年前基本实现全覆盖,并明确了各级财政对新农保的补助措施。劳动法新农保的亮点亮点一:政府补贴新型农保制度的核心是政府补贴,这样就解决了农保筹资渠道单一,投保率低的问题。亮点二:建立最低缴费标准新农保原则上以养老金领取标准不低于当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依据,测算确定最低缴费标准。达到最低缴费标准的可以享受政府补贴,低于最低缴费标准的,则不能享受政府补贴。这样可以引导农民提高投保额,提高养老保障水平,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亮点三:建立领取标准调整机制新农保改变了以往领取标准固定不变的内容,规定了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物价指数上升的情况下,对农民养老金的领取标准,适时予以提高,让广大农民也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劳动法新农保的亮点亮点四:扩大了参保居民的范围新农保将没有参加城保的20至59周岁的非农村居民,纳入保障范围,适应他们的参保需求。此外,农保基金的管理也更规范。新农保规定,农保基金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财政部门负责基金的管理,保障养老金的兑现。基金运营由劳动保障部门提出方案,经财政部门同意后实施。劳动保障、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按各自的职能加强监督。将基金的收缴和运营与基金的监督管理分开,增加监管层次,加大监管力度。劳动法10.2养老保险法四、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内容:资金来源:个人缴费:100-500五个档次,地方可增设缴费档次集体补助:村委会民主确定政府补贴: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养老金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全额补助,东部50%劳动法10.2养老保险法四、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内容:个人账户: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其他组织的资助全部计入个人账户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组成,支付终身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55元/每人每月,地方可提高个人账户的月计发标准:全部储存额÷139参保人死亡,个人账户余额除政府补贴外可以继承劳动法10.2养老保险法四、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内容:给付条件: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养老保险待遇的老人基金管理:新农保基金纳入社保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核算,按有关规定实现保值增值。劳动法10.3医疗保险法一、概述概念和特点人们因生病或非因工伤需要治疗时,由国家或社会为其提供必需的医疗服务及物质帮助的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特点:体现实质公平:社会保险的共性适用范围广泛:覆盖全体国民的趋势涉及的法律关系复杂:涉及政府、医保机构、医院、被保险人、用人单位等多方面复杂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劳动法10.3医疗保险法一、概述类型自愿保险模式:美国(以商业保险为主干)强制性医疗储蓄模式:新加坡强制保险模式:德国、荷兰等大多数国家免费全民医疗保险模式:英国、北欧国家等福利国家劳动法10.3医疗保险法一、概述医疗保险法律关系政府:制度框架、监督、财政支持、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医疗保险机构: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管理和支付医疗服务机构:定点医院、药店被保险人:享受医疗服务的权利、缴纳医保费用的义务用人单位:城镇职工医保中的强制缴费主体劳动法10.3医疗保险法二、城镇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和缴费方式覆盖范围1998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乡镇企业及其职工、城镇个体经济组织业主及其从业人员是否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劳动法10.3医疗保险法二、城镇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和缴费方式覆盖范围2007年7月《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扩大范围:城镇非从业人员,中小学生、少年儿童、等群体自愿就医问题。

《社会保险法》第23条:职工应当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按照国家规定共同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由个人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劳动法10.3医疗保险法二、城镇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和缴费方式缴费方式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用人单位缴费率应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6%左右,职工缴费率一般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随着经济发展,各地视情况可作相应调整。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家庭缴费为主,政府适当补贴劳动法10.3医疗保险法二、城镇医疗保险制度医疗费用的支付预付制和后付制我国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式和主要规则“先看病、后报销”(后付制):统筹基金的起付标准原则上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0%左右,最高支付限额原则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倍左右。劳动法10.3医疗保险法二、城镇医疗保险制度医疗费用的支付医保定点机构:实行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管理,劳动保障部会同卫生部、财政部制定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审核办法。劳动法10.4工伤保险法一、概念及特征又称职业伤害保险,是指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或者在法定情形下因工作原因发生事故或因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导致劳动者暂时或长期丧失劳动力、死亡时,对劳动者本人或近亲属提供医疗救治、职业康复、经济补偿等必要物质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特征:强制性:国家立法强制保障性:对发生工伤的劳动者及家属提供生活保障互济性:缴纳保险费不因行业的工伤风险不同而不同权利与义务不对等性:单位缴纳,个人不缴待遇水平较高:兼有保障和赔偿相结合的特点劳动法10.4工伤保险法二、工伤保险法的适用范围《工伤保险条例》:第2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缴纳工伤保险费。以上单位的雇工,均有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第65条: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由所在单位支付费用。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规定。劳动法10.4工伤保险法三、工伤认定典型工伤情形:《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患职业病的;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劳动法10.4工伤保险法三、工伤认定视同工伤的情形:《工伤保险条例》第15条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职工有前款第①项、第②项情形的,按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职工有前款第③项情形的,按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享受除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以外的工伤保险待遇。劳动法10.4工伤保险法三、工伤认定不得认定为工伤的情形:《工伤保险条例》第16条职工符合本条例第14条、第15条的规定,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故意犯罪的;醉酒或者吸毒的;自残或者自杀的。劳动法10.4工伤保险法四、工伤认定程序申请程序

申请主体:职工所在单位工伤职工或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工伤认定的申请材料:工伤认定申请表与单位存在劳动关系、人事关系的的证明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劳动法10.4工伤保险法四、工伤认定程序工伤认定程序

认定机构: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工伤认定申请的受理: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收到申请后,应当在15日内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并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劳动法10.4工伤保险法四、工伤认定程序工伤认定程序

工伤认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和该职工所在单位。对受理的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的工伤认定申请,应当在15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作出工伤认定决定需要以司法机关或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结论为依据的,在司法机关或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尚未作出结论期间,作出工伤认定决定的时限中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与工伤认定申请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劳动法10.4工伤保险法五、劳动能力鉴定劳动能力鉴定是指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鉴定。劳动功能障碍分为十个伤残等级,最重的为一级,最轻的为十级。生活自理障碍分为三个等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和生活部分不能自理。劳动能力鉴定标准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等部门制定。

劳动法10.4工伤保险法五、劳动能力鉴定鉴定机构

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和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分别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工会组织、经办机构代表以及用人单位代表组成。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建立医疗卫生专家库。列入专家库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具有医疗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二)掌握劳动能力鉴定的相关知识;(三)具有良好的职业品德。劳动法10.4工伤保险法五、劳动能力鉴定鉴定结论

劳动功能障碍程度根据器官损伤、功能障碍、医疗依赖等情况共分为10级,最重为1级,最轻为10级;1-4级的,确定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5-6级的,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7-10级的,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劳动法10.4工伤保险法六、工伤保险待遇工伤医疗期间待遇医疗待遇《工伤保险条例》第30条: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进行治疗,享受工伤医疗待遇。职工治疗工伤应当在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就医,情况紧急时可以先到就近的医疗机构急救。治疗工伤所需费用符合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劳动法10.4工伤保险法六、工伤保险待遇工伤医疗期间待遇医疗待遇职工住院治疗工伤的伙食补助费,以及经医疗机构出具证明,报经办机构同意,工伤职工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所需的交通、食宿费用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基金支付的具体标准由统筹地区人民政府规定。工伤职工治疗非工伤引发的疾病,不享受工伤医疗待遇,按照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处理。劳动法10.4工伤保险法六、工伤保险待遇工伤医疗期间待遇医疗待遇工伤职工到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进行工伤康复的费用,符合规定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作出认定为工伤的决定后发生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期间不停止支付工伤职工治疗工伤的医疗费用。劳动法10.4工伤保险法六、工伤保险待遇工伤医疗期间待遇工资福利待遇第33条: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工伤职工评定伤残等级后,停发原待遇,按照有关规定享受伤残待遇。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生活不能自理的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需要护理的,由所在单位负责。劳动法10.4工伤保险法六、工伤保险待遇工伤医疗期间待遇生活护理待遇:生活不能自理的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间需要护理的,由所在单位负责。劳动法10.4工伤保险法六、工伤保险待遇工伤致残待遇生活护理待遇第34条:工伤职工已经评定伤残等级并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需要生活护理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生活护理费。生活护理费按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或者生活部分不能自理3个不同等级支付,其标准分别为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50%、40%或者30%。劳动法10.4工伤保险法六、工伤保险待遇工伤致残待遇伤残待遇1至4级伤残待遇5至6级伤残待遇7至10级伤残待遇劳动法10.4工伤保险法六、工伤保险待遇配置辅助器具待遇第32条:工伤职工因日常生活或者就业需要,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安装假肢、矫形器、假眼、假牙和配置轮椅等辅助器具,所需费用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劳动法10.4工伤保险法六、工伤保险待遇因工死亡待遇丧葬补助金: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应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供养亲属的具体范围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规定;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劳动法10.4工伤保险法七、工伤保险争议处理劳动争议处理程序:

用人单位与工伤职工及其近亲属因工伤待遇发生争议的,工伤职工及其近亲属可以与单位协商,不愿协商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仲裁;对裁决不服的,诉讼。劳动法10.4工伤保险法七、工伤保险争议处理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程序:适用类型:①单位与社保经办机构之间的争议;②工伤职工及其近亲属与社保经办机构之间的争议;③工伤认定机构与用人单位、工伤职工及其近亲属之间的争议;④社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之间的争议。途径:有关单位或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