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中提升运输结构调整实施方案_第1页
生态文明建设中提升运输结构调整实施方案_第2页
生态文明建设中提升运输结构调整实施方案_第3页
生态文明建设中提升运输结构调整实施方案_第4页
生态文明建设中提升运输结构调整实施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态文明建设中提升运输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生态文明建设中提升运输结构调整完善城区绿色交通综合体系,促进阳信县交通用能清洁化,大力推广新能源、天然气(CNG/LNG)等节能环保运输工具,加快推进城市建成区新增和更新公交、环卫、邮政、出租、通勤、轻型物流配送等车辆采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国有或财政资金购买的公务用车、市政、环卫等车辆全部采用新能源车。到2025年,阳信县建城区除保留必要燃油公交车用于应急保障外,新增或更新的公交车全部为新能源汽车。深入开展交通基础设施绿色提升工程,在物流园、产业园、工业园、大型商业购物中心、农贸批发市场、停车场等物流集散地建设集中式充电桩和快速充电桩。加快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和普通国省道沿线充电站(桩)设施建设,加快形成城际快充网络。加强交通运输体系的资源集约化利用,加快阳信县集中配送、共同配送和城乡一体化配送体系建设;引导运输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大力发展各种专用运输、鲜活农产品及高附加值货物直达运输;加快发展多式联运、推进甩挂运输场站建设。强化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优化交通能源结构,推进新能源、清洁能源应用,促进公路货运节能减排,推动阳信县公共交通工具和城区物流配送车辆全部实现电动化、新能源化和清洁化。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统筹油、路、车治理,有效防治公路运输大气污染。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控制标准及船舶排放区要求,推进船舶污染防治。降低交通沿线噪声、振动,妥善处理好大型机场噪声影响。开展绿色出行行动,倡导绿色低碳出行理念。生态文明发展的三种主要模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出2020年后分两个15年,到2050年与我国现代化相适应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并给出了具体的指标。目前,世界上关于生态文明发展主要有三种模式。在这里,我简称为A模式、B模式、C模式。(一)先增长后绿色化的A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一个国家先从低人类发展低生态足迹进入高人类发展高生态足迹,然后再降低生态足迹进入高人类发展低生态足迹的目标区域,这是发达国家的先褐色后绿色的发展模式。发达国家人均GDP普遍在3万美元左右,人类发展指数在0.8以上,但是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在10吨左右,人均生态足迹普遍超过地球生态供给能力两倍及其以上。这实际上走的是高消耗高污染高增长的发展道路。(二)跨越式进入目标区域的B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人们希望发展中国家能够从低人类发展低生态足迹状态,一步进入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高人类发展低生态足迹。这意味着在提高人类发展水平的同时降低生态足迹。理论上,这样的思路看起来有道理;但是实践上,常常走不通。因为跨越式发展的B模式常常需要有高度的思想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而发展中国家总是受到旧观念、旧制度、旧技术等状况的抑制,有效法先行者的惯性。(三)追求有绿色竞争力的C模式在这个模式中,人均GDP达到2-3万美元,人类发展指数达到0.8以上,人均生态足迹有走高的趋势,虽然超过地球人均生物承载能力,但是严格控制在不超过全球人均生态足迹水平即2.6地球公顷之内,特别是不超过发达国家的人均3.5地球公顷。这是一个宏伟的绿色发展目标,如果中国能够实现,就意味着我国用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达到了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对于中国来说,发展C模式是相对可行的。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相对于西方国家后工业化社会的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是要把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结合起来,或者说是用生态文明的原则来改造传统意义上的工业文明,中国式生态文明的实质是新工业文明问题。概而言之,我国未来的发展,既不是沿袭传统的工业文明,也不是提前进入后工业化的生态文明,而是要走出自己特色的生态化的工业文明道路来。未来20-30年生态文明的主流,应该强调三个融入:一是融入新型城市化,强调城市发展要从空间蔓延、物质浪费转向空间紧凑、物质集约;二是融入工业化转型,强调产业发展要从线性经济、高碳经济转向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三是融入现代化生活,强调生活模式要从拥有导向转向共享导向。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分析生态文明既是理想的境界,也是现实的目标。要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呢?建设生态文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渗透到物质、制度、思想等诸多层面,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加强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是我国现阶段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抓好的两项战略任务,是一项关系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关系民族振兴和国家长远发展的庞大系统工程,每一个家庭和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共同关心并积极参与这项事业。生态文明建设要有法制保证。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仅凭道德约束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制保证。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环保的法律法规,但还存在着一些环境管理制度不适应需要,一些环境管理制度缺少法律依据,环境法律配套滞后,地方保护干扰正常执法现象普遍,环境民事赔偿尚无法律依据,弱势群体受到环境损害后得不到必要补偿等。因此,针对现有问题,加强环境战略和政策研究、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执法监督,是一项紧迫的任务。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探索性课题,在系统界定、指标取舍等方面存在着许多技术和实践上的困难,现有指标体系的形成主要考虑了系统性要求,同时也兼顾了指标数据的可得性。因此,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化,不断修正现有指标体系,同时,进一步提高某些指标可操作性,以便真正客观、准确、科学地评价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将是下一步的工作任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及其意义(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核心就是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生态文明的建设就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加快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的体现。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单纯的寻求工业发展和利益,而是综合考虑人类的生存条件。任重而道远,所谓破坏容易,治理难。农业生态粮食安全、工业治理、空气质量等都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刻不容缓的。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经之路。要将生态与社会文明建设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与工作之中。大力保护生态系统,建立科学的生态机制,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实现从源头上改变生态环境的恶化。加强和开展生态文明工作建设,这是广大人民群众迫切所需。全力推动生态社会主义文明工程的建设,就是为了顺应人民群众的需要而做出的战略决策,也为子孙后代能够享受优美的生活空间和生态环境提供的科学方法,顺应了时代的潮流,符合人民的期待。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一)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的必然选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生态环境作为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一部分,只有贯彻落实好生态文明建设,人们的需要才得以满足,美好生活的愿望才得以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一幅蓝天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二)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创新型国家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最大的优势就是生态,充分发挥生态的优势,就拉长了发展的链条,增进了人民的福祉。以往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老路,被实践证明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而终将被历史淘汰。利用科技和创新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共同发展才是长远之策,才能在与强国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三)生态文明建设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环境就是聚宝盆、摇钱树,不能吃着祖宗的饭,还砸子孙的碗。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创造一切财富的基础,是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依托,只有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后代才得以延续,才能在祖国的净土上繁衍生息,实现永续发展。(四)生态文明建设是应对能源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举措能源资源的过度开采最终导致其枯竭是不争的事实,这就迫使必须寻找新的可代替能源来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的压力,天然气、可燃冰等新型能源的发现对于人类来说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开端,人类即将步入洁净新能源时代。(五)生态文明建设是融入生态理念应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经济是国家发展的前提,实现经济的生态化发展需要国家和企业的密切配合。国家要建立低碳经济体系,提高科技研发能力,增强对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落后企业转型,支持采摘、草牧业、沙棘等特色产业发展,推动建设生态旅游业,倡导生态富民,让百姓在绿水青山中体会到获得感和幸福感。企业作为生产经营的主体,日复一日地制造、加工、装配着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衣、食、住、用、行等方方面面的生产生活资料。要实现生态、绿色生产,企业首先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专业人才,努力建设高素质的生态环境保护队伍。将绿色生产理念上升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还要时刻關注生产过程中给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尽可能地将污染降到最低限度,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其次,企业要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学习并借鉴国外先进的生产加工经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逐步从低端的组装、装配的加工型企业向自主研发型高端科技企业转型,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飞跃;最后,在消费流通领域,企业要降低能源资源的消耗,尽可能地减少流通环节,对产品的包装要讲究适度,避免过度包装,真正将绿色、低碳、环保、高效的生产理念贯彻落实到产品之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制定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弥补法律上的漏洞,加强制度建设,从源头上严管,在过程中严格执行,從结果上严厉问责。巩固环境改善成果离不开严格监管、铁腕治污,对于违反规定的企业予以严格处罚,建立问责制来倒逼生态的良好,用生态红线、环保高压线作为衡量企业的标准。企业要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树立模范典型和诚信经营意识,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和检查。作为社会公民,要牢固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自己的社会参与度,积极行使自己的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的权利。谨慎负责地行使自己的选举权利,自觉加入参与到社会、社区的决策中来,为生态文明建设建言献策,妥善管理好自己分内的事务。引导人们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提倡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倡导人们养成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到建设生态博物馆,小到在社区和道路两旁的宣传栏里利用文字、图片普及有关生态文明的知识,在全社会掀起共同学习生态知识的热潮。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悄无声息、潜移默化的,进行文化生产的企业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贯穿文化作品的始终,高举生态文明建设的旗帜,塑造鲜明的主题,以影视作品、相声小品、魔术等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实现优秀的文化作品感染人、鼓舞人、塑造人的目的,使人们群众在休闲娱乐之时也能受到影响、熏陶、感染,认识到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从而摒弃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违背的行为习惯,在维护生态环境的道路上渐行渐远。社会建设贯彻生态文明理念,社会公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衣、食、住、用、行五个方面。首先,公众要自觉树立绿色的消费观念,购买衣物时尽量选择天然棉质为原材料且颜色较浅的产品,尽量不要购买含有化学添加剂成分、含有染料的衣物,要崇尚简约、轻便的生活观;在食品方面,要尽量购买绿色纯天然无公害不含添加剂带有绿色产品标识的食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自己可以种植绿色蔬菜、水果,尽量多食用清淡、新鲜的食物,减少吃煎、烤、炸等油腻,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都带有危害的食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原则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牢牢把握优化开发区功能定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对需要严格保护的区域实施强制性保护,在环境容量允许范围内及自然资源可承载基础上,巩固提升阳信县的生态优势。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并举,同步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布局,重点突破,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原则,着力解决重点地区、重点领域突出问题,结合不同区域发展特色,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解决经济、环境、民生等关键领域突出问题,补短板强弱项,提升阳信县整体的综合竞争力。科学制定规划发展目标,落实具体举措,实现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发挥阳信县各镇街水、林、田、草等生态资源优势,按照守底线、优格局、提质量、保安全的总体思路,兼包并蓄、勇于创新,打造富强秀美、文明幸福黄河三角洲精致城市,不断提升生态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使阳信县发展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部门推进,社会合作,公众参与的发展主线,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水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服务保障民生,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全面推动阳信县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坚持创建为民、惠民、利民理念,在全社会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风尚,引导阳信县人民积极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基础地理位置优越,阳信县位于山东省北部,鲁北黄泛平原,徒骇河、马颊河下游,德惠新河东岸。205国道、滨博高速公路纵贯县境东部,省道大济路纵贯县域中部,德龙烟铁路横贯县域南部,设阳信站,滨德高速公路横贯县域北部,设阳信出入口。阳信县既面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