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国2009年01月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A)绪论-6A.文化内涵 B.文化现象C.文化事象 D.文化产品2.下列各项中属于文化思潮的是(D)绪论-8A.生产领域中的行业禁忌 B.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动作C.文学史上的建安风骨 D.清代的考据学3.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属于中国气候变迁中的寒暖交织期。这个寒暖交织期上起西周,下迄(D)1-17A.秦末 B.两汉C.唐末 D.明初4.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是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C)1-21A.从东南向西北渐渐移动 B.从西到东渐渐移动C.从西北向东南渐渐移动 D.从东到西渐渐移动5.在《史记》一书中,较为全面描绘秦汉时期各地区域文化特色的是(C)1-26A.《滑稽列传》 B.《秦始皇本纪》C.《货殖列传》 D.《游侠列传》6.周人的“贱业”概念指的是(D)2-44A.农业 B.牧业C.手工业 D.商业7.中国古代普遍运用铁器是在(C)3-116A.夏代 B.商周时期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8.在我国手工行业传闻中,独创了指南车和乐器的人是(A)3-121A.黄帝 B.伏羲C.后稷 D.鲁班9.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当时与医学有关的“方技”包括“医经”,“经方”,“神仙”和(B)3-154A.“本草” B.“房中”C.“难经” D.“四诊”10.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显明特点是(A)4-159A.伦理政治 B.强权政治C.议会政治 D.民主政治11.君主专制制度脱胎于原始社会(C)4-162A.前期的禅让制 B.前期的母权制C.后期的父权制 D.后期的禅让制12.科举考试以考试为主要标准,其考试的主要形式是(B)4-171A.口试 B.策问C.笔试 D.殿试13.风,云,雷,雨神的祭祀,属于古代的(A)4-192A.天神祭祀 B.地神祭祀C.人神祭祀 D.四时祭祀14.伦理道德,教化思想,审美意识等方面属于(D)5-213A.物质文化 B.生产生活文化C.制度文化 D.精神文化15.《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句话体现出的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是(A)5-213A.整体思维 B.类比思维C.辩证思维 D.抽象思维16.在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中,主见“行先知后”说的思想家是(B)5-231A.荀子 B.王夫之C.程颐 D.王阳明17.葛洪是道教丹鼎一系的创始人,他的著作是(C)5-238A.《正一经》 B.《千金要方》C.《抱朴子》 D.《效验方》18.“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话体现的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是(B)5-250A.仁爱孝悌 B.重义轻利C.谦和礼让 D.真诚有信19.提出“文以载道”这一艺术命题的宋代文学家是(D)5-279A.王安石 B.司马光C.欧阳修 D.周敦颐20.朝鲜语,日语,越南语深受汉语的影响,被称为(B)6-298A.域外汉语 B.域外方言C.域外汉字 D.域外文字21.日本仿照汉字创建的文字叫做(A)6-298A.假名 B.谚文C.字喃D.汉字22.在近代确定汉字作用,提出汉字与拼音文字优劣互补主见的人是(D)6-309A.吴稚晖 B.钱玄同C.鲁迅 D.章炳麟23.《说文解字》的作者是(B)6-311A.张衡 B.许慎C.蔡邕 D.班固24.提出“文明冲突论”的是(C)7-344A.华盛顿 B.克林顿C.亨廷顿 D.弥尔顿25.早在明末就提出“会通中西”观点的思想家是(C)7-354A.王征 B.李之藻C.徐光启 D.焦循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26.中国文化又称(ACD)绪论-9A.中华文化 B.汉文化C.华夏文化 D.炎黄文化E.民族文化27.桐城人以文章扬名,其中的代表人物有(CD)1-25A.黄宗羲 B.戴震C.方苞 D.姚鼐E.章学诚28.墨家的“兼爱”就是(AE)2-48A.“兼相爱,交相利” B.“仁者,爱人也”C.“道法自然” D.“尚公义”E.不分差等,不分亲疏远近地互爱互利29.唐代是一个宗教文化的时代,就信众而言,广泛涉及佛教,道教,儒教,伊斯兰教和(BCE)2-78A.天主教 B.景教C.袄教 D.黄教E.摩尼教30.反映唐代农政思想的重要文献有(AD)3-111A.《开元占经》 B.《齐民要术》C.《天工开物》 D.《四时纂要》E.《四民月令》三,名词说明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1.文化观念绪论-8答:文化观念是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看法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32.玄学2-67答:(1)玄学是老,庄哲学在魏晋时期的新发展;(2)玄学之风的一个重要现象是“清谈”,清谈是士流交际中的风雅;(3)玄学贵无尚虚的精确含义不是否定现实,而是超越现实。33.本草之学3-155答:(1)西汉时期,当时出现了“本草”一词,将药学当做一个医学分支,从这时起,药学才具有独立的地位。所以中国古代的药学,又称“本草”之学;(2)本草之学的内容为记述各种药物的名称,性状,功能,主治,产地及采集,加工,保存等知识。(3)在较晚出现的本草学著作中,还附载了很多协作应用的范例,称为“本草附方”。34.五礼制度4-190答:(1)五礼制度分为吉,凶,宾,军,嘉五种;(2)五礼大约定制于周代,其后历代王朝无不依照五礼体系制订国家重大仪式。35.儒学文化圈7-343答:(1)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快速崛起,引起世界瞩目。(2)“儒学文化圈”范围,历史上在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政治伦理,社会风俗,生活方式等方面,无不深受中国本土儒家文化的影响,台湾,香港更是中国的领土。(3)对于家庭和社会稳定的重视,勤劳,纪律,节俭的规范,留意社会福利与保障等等,归结于儒家文明的转型与儒家传统的影响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区分是什么绪论-9答:(1)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2)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建,拥有的文化。(3)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靠于统治阶级的广袤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建,拥有的文化。(4)两个文化层面就其来源,都是原始文化的传承,它们虽在后代有所分化,产生了差异甚至对立,但深究其内在的精神又相互关联,相互补充。37.统一是中国自古以来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其表现有哪些1-20答: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这样的追求来源于广袤地域上人群的迁移及人群间许久以来的相互沟通。(1)甲骨文中就有“四方”的明确记载,到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非常清楚。(2)大体从商朝开始,王朝就已按着距离的远近,对天下人群实行不同的政治策略,周王朝对于那些千里之外的人群,虽不强迫他们听从自己,但要求他们承认自己的合法。(3)以后历朝历代的皇帝,无不以边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为荣耀。“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统一。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38.简述以工补农,以商求富观念的文化价值。3-124答:(1)促成了城市的出现;(2)发展了市民文化;(3)打破了小农经济的视野,引进了城市的信息,同时把地方或民族的文化带到全国各地和世界其他地方。39.简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色。4-180答:(1)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2)贯穿“德主刑辅”,“明刑弼教”的精神,以德为主,德刑并用是统治者所提倡的统治方法;(3)通过引经断狱,引经注律等方式使儒家经典法典化。40.简述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6-298答:(1)汉字记载了先进的文明成果,周边国家通过学习汉字汉语而使自己文化进步;(2)对日本,韩国,朝鲜的文化精神,思想方式,道德观念,文学艺术趣味,风俗习尚等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彤成东方文化的很多共同特点;(3)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政治地位的提高,在世界上又掀起了一股学习和探讨汉字汉语汉文化的热潮。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1.试述“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5-227答:(1)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2)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志向主义倾向。(3)造成“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推动人们在成己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品德的完善。(4)“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过分强调整体联系与统一,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论证,致使我们没有能经过近代的试验科学而进入现代科学。(5)过分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统一,而使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资本主义萌芽生长缓慢,在一个长时期内民族心理自视过高而缺乏进取精神。42.试述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道路。7-357答: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97年)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作了这样的表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志向,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对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将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化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教化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楚设,旺盛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社会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全国2009年10月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032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记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B)绪论-7A.文化现象 B.文化事象C.文化思潮 D.文化观念2.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始终追求的政治观念中的基调是(B)1-20A.和谐 B.统一C.和平 D.友好3.古代中国文明的胜利依靠的不是战争而是(D)1-19A.威胁与恐吓 B.和亲与共存C.吞并与兼并 D.联合与融会4.新石器时代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持续时间长达(A)2-34A.五六千年之久 B.四五千年之久C.三四千年之久 D.二三千年之久5.中国独特的地理条件,制约着它的独特文明形态和(D)1-20A.文化体系 B.文化内涵C.文化结构 D.文化方向6.周人极端重视的是(B)2-43A.渔业 B.农业C.林业 D.手工业7.中国清一色农耕形态的形成,事实上与几千年来盛行的“重农主义”是(B)2-44A.毫无关系 B.本末关系C.交叉关系 D.大有关系8.建国之初编造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的朝代是(C)3-109A.宋 B.元C.明 D.清9.中国历史上,南方把定期贸易的场所称作(D)3-117A.市B.集C.庙市D.墟10.《周礼·地官·遂人》把大小不同的道路分为五等,下列选项中从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C)3-140A.径,涂,畛,道,路B.径,畛,涂,路,道C.径,畛,涂,道,路D.畛,涂,径,路,道11.七巧板可以阐明若干重要的(B)3-154A.运算法则 B.几何原理C.力学原理 D.代数理论12.下列有关制度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4-159A.它是人们创制出来的一种无序化体系 B.它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中介C.它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 D.它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13.下列有关“皇帝”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4-164A.始皇帝是秦政 B.天子自称“朕”C命令称为“制”或“诏” D.总揽天下大权14.秦朝的中央“三公”是(B)2-53A.太师,太傅,太保 B.丞相,太尉,御史大夫C.尚书,中书,门下 D.太尉,太常,太仆15.学术界一般认为科举制度创立的年代是(C)4-172A.开皇三年(583) B.开皇十八年(598)C.大业三年(607) D.大业五年(609)16.传闻,制定婚姻“六礼”的人是(C)4-196A.周文王 B.周武王C.周公D.孔子17.下列文献记载,体现中国传统类比思维模式的是(D)5-218A.“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B.“上下与天地同流”C.“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D.“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壁”18.“天人合一”的观念起源于(C)5-224A.夏B.商C.西周 D.汉代19.从殷墟卜辞来看,殷商时期已完成了对天上最高权威神的创建,这种神叫(C)5-233A.日神 B.月神C.上帝 D.星神20.周代,人们四时祭祀祖先,冬祭叫(D)5-235A.礿 B.禘C.尝 D.蒸21.在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方面,提出“三纲五常”的是(D)4-179A.周公 B.孔子C.孟子 D.董仲舒22.有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称是(D)6-291A.语族 B.语群C.语支 D.语系23.越南仿照汉字创建的文字是(C)6-298A.假名 B.谚文C.字喃 D.汉字24.认为中国近代社会与思想文化演化的框架问题表现了一种特殊的二律背反运动的学者是(B)7-337A.陈寅恪 B.钱穆C.陈独秀 D.胡适25.现代新儒学的鼎盛时期是在20世纪的(B)7-352A.四五十年代 B.五六十年代C.六七十年代 D.七八十年代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26.下列关于“文”字的说法正确的有(ABCE)绪论-3A.“文”的本义是“错画”,即花纹B.“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C.“文”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D.“文”字还有“演化”和“分化”的含义E.中国古代对“文”的相识还反映在对天文和人文的区分27.在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中,源于南楚的包括(AD)1-26A.道家文化 B.儒家文化C.法家文化 D.楚辞文学E.杂家文化28.老子说“道法自然”,取法“自然”则须要(AB)2-46A.“治心” B.“清虚自守,卑弱自持”C.“为物不贰” D.“生物不测”E.“潜心静气”29.下列选项中,体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指导思想这一文化特色的有(BCD)4-179A.天人合一,观物比德B.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礼教指导立法,司法C.以德为主,德刑并用D.引经断狱,引经注律E.以《道德经》作为断狱依据30.以下选项属诞生礼俗的有(AC)4-204A.催生礼 B.洗三C.满月礼 D.百日礼E.抓周礼三,名词说明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1.狭义文化绪论-5答:(1)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2)狭义文化关注的是经验史传承累积凝合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留意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32.《阿房宫赋》1-32答:(1)杜牧的作品,其中“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描写了林木的滥砍滥伐,在北方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更加严峻。其中一个重要缘由是统治者太喜爱大兴土木;(2)《阿房宫赋》运用夸张的描写表现了历史上砍伐林木带来的恶果,对后世有指导意义。33.分封制2-42答:(1)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2)分封制的实施主要在周初,以后接连也有,始终到晚期的宣王朝;(3)分封的目的是捍卫周家的天下,分封下的国家大小不同,等级各异。34.什伍里甲制度4-167答:(1)什伍里甲制度是专制时代限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2)后代里甲制即由此发展而来,并长期成为国家基层社会的人身限制形式;(3)国家通过这样的人身限制,这不仅保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也使帝国的赋税,徭役,兵役政策落到了实处。35.仁爱孝悌5-247答:(1)仁爱孝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极为重要而又最具特色的部分,是中华民族固有的民族精神。(2)在仁的丰富道德内涵中,其核心是爱人。(3)与中国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结构相适应,儒家的仁爱思想呈现出由己推人,由内而外,由近及远的特点。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简述中国文化史上的山西居“天下形势”。1-15答:(1)山西高原的北部与蒙古高原相接,这个地区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2)太行山脉中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37.简述中国文化基本规模形成的详细表现形式。2-34答:(1)中国人自具特色的生活志向,社会观念及思想法则等等已经生成,并已形成相当稳定的观念体系,对后代施以深刻影响;(2)在每一次中国发展和突破中,人们都能找到先秦文化的作用;(3)先秦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源泉。38.简述我国古代行会的主要管理方式。3-122答;(1)祖师崇拜。旧时各行各业都有自己崇拜的祖师;(2)师徒传承。手工行业的技术传承是在师傅和徒弟之间进行的,徒弟入行,出行,拜师,出师,都有一套行规,不可逾越;(3)行业禁忌。传统手工业有很多行业忌讳,反映了过去手工业生存艰难的另一面。39.简述科举制的历史地位。4-178答:(1)科举制在中国古代曾经是一先进的选官制度,它为中国文官体制的建立与维持作出了重要贡献。(2)科举考试的同等原则扩大了政权的社会基础,从而保证了统一帝国的长期稳定。(3)科举制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是为专制王权服务的制度,科举制的发展过程,即是人才选拔权力向帝王手中集中的过程。40.简述近代中国文化变革的历程。7-337答:从器物(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进入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最终进入文化变革的核心——精神(价值观念)层面的文化变革。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1.论述居住建筑的文化含义。3-126答:(1)居住方式。居住方式的选择与自然条件有直接关系;(2)居住建筑格局。中国是长期的农业社会,从西同时代起,就形成了前院后屋或前园后室的居室风格,既便利生活,也便利生产;(3)居住仪式。在中圉传统社会中,居室的文化含义从盖房起就显露出来了。42.试述《礼记·大学》所提出的古代教化的三大目标和八个步骤。5-257答:(1)第一个目标要使人的“明德”发扬光大。这事实上就是要求人们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使自己始终保持向善之心。(2)第二个目标是“亲民”,人不仅自身要保持向善之心,而且还要将这种向善之心推广开来,去敬爱广袤的民众;反映在政治上,就是儒家所提倡的仁政思想。(3)第三个目标是“止于至善”,也就是要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这是儒家对教化所提出的最高目标。(4)八大步骤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全国2010年1月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032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确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其形成的潮流是(D)绪论-8A.文化现象 B.文化政策C.文化产品 D.文化思潮2.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1400年—1900年是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即寒冷时期。闻名学者竺可桢称这一时期为(C)1-18A.“纪传时期” B.“编年时期”C.“方志时期” D.“纪事本末时期”3.中国存在区域性的文化分布是(B)1-22A.相对的 B.必定的C.显性的 D.隐性的4.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一带经济作物大发展,粮食多仰仗两湖一带,故有(A)1-32A.“湖广熟,天下足”之说 B.“广湖熟,天下足”之说C.“天下足,广湖熟”之说 D.“熟广湖,天下足”之说5.文化带动中华民族的最初凝合发生在(B)2-38A.三皇时代 B.五帝时代C.夏代 D.商代6.商朝的历史以盘庚迁殷为界,可分为(A)2-40A.两期 B.三期C.四期 D.五期7.据《商君书》及《管子》记载,早期“法”的精义是(C)2-47A.“尚公正” B.“尚公德”C.“尚公义” D.“尚公益”8.下列选项中属于南方稻作型农耕文化主要标记的是(D)3-110A.栽培小麦 B.井渠双灌C.栽培谷子 D.运用水车9.古代天子与后妃乘坐一种富丽堂皇的大马车,被称作(C)3-142A.栈车 B.轿车C.路 D.轩10.中国古代出现“四诊”诊断技术的朝代是(D)3-155A.春秋 B.战国C.秦代 D.汉代11.活字印刷术的独创者是(C)3-158A.鲁班 B.蔡伦C.毕昇 D.伏羲12.下列选项中演化为宗法制度的是(B)4-160A.母系家长制 B.父系家长制C.禅让制 D.分封制13.秦汉时期,直接任免郡县长官的是(D)4-166A.吏部 B.户部C.丞相 D.皇帝14.中国制度文化中,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重大影响的是(C)7-341A.分封制 B.宗法制C.科举制 D.君主专制制度15.曹魏时期建立的选官制度是(C)4-172A.分封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16.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详细系的封建法典是(B)4-179A.郑国子产《刑书》 B.魏国李悝《法经》C.《秦律》 D.汉《九章律》17.下列文献记载,体现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模式的是(C)5-220A.“上下与天地同流” B.“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C.“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D.“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18.提出“中庸”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最高价值原则的人是(C)5-229A.周公 B.孟子C.孔子 D.朱熹19.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C)5-237A.元始天尊 B.灵宝天尊C.道德天尊 D.太上老君20.据《周礼》记载,周朝贵族子弟8岁入小学,教化的主要内容是(B)5-257A.五礼 B.六艺C.五射 D.六书21.儒家对教化所提出的最高目标是(C)5-258A.在明明德 B.在亲民C.在止于至善 D.平天下22.朝鲜仿照汉字创建的文字是(B)6-298A.假名 B.谚文C.字喃 D.汉字23.在言语形式方面主见言辞质朴的人是(A)6-304A.老子 B.陆机C.曹丕 D.葛洪24.佛教在中国得到发展的阶段是(B)7-330A.东汉魏晋阶段 B.东晋南北朝时期C.隋唐时期 D.宋元明清时期25.明清时期中国人民称西方为(B)7-334A.欧洲 B.泰西C.远西 D.西洋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2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狭义文化产品的包括(ABD)绪论-6A.农具 B.壁画C.筷子 D.煤炭E.水电27.古代开发利用自然的主要失误是(AB)1-31A.土地的过当开垦 B.森木资源的过量开采C.海水晒盐的布局欠当 D.草场自然资源利用超量E.山石的过分开掘28.隋朝尚书省除了吏部,户部,礼部之外,还包括(BDE)2-75A.民部 B.刑部C.乐部 D.工部E.兵部29.在我国手工行业传闻中,黄帝独创了(AC)3-121A.指南车 B.渔网C.乐器 D.百鸟衣E.七巧板30.唐代的舞蹈可谓盛极一时,以下属唐代健舞的有(ABC)5-272A.《胡腾》 B.《胡旋》C.《柘枝》 D.《绿腰》E.《兰陵王》三,名词说明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1.文化内涵绪论-6答;(1)社会上的很多事物,都从属于某一领域,但是依据大文化的定义,只要它们是人类创建的,同时也都可以属于文化范畴;(2)这些事物对于文化学来说,主要关注它们人文性的一面;(3)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32.“三皇五帝”2-36答:(1)“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处都是文化独创者;(2)“五帝”的人物则有相当的确定性。五帝的谱系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33.勤农观3-111答:(1)勤农观指确立以农为本的原则和制订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略。(2)勤农观是和统治者具备农耕浇灌与农业历法等知识结构分不开的。34.科举制4-170答;(1)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2)科举制度不仅造就了中国的官僚阶层,而且创建了中国特色的士人文化;(3)科举制度对传统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35.精神文化5-213答:(1)精神文化与物质生产活动所创建的物质文化有直接的关系,它包括精神生产活动及其造成的社会关系和精神财宝;(2)中国古代的精神文化,意在发掘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内涵。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简述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建的先决条件。1-14答;(1)生活在确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需依靠着自然供应应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绽开他们的文化历程。(2)了解一个文化的总体特征,从地理环境方面进行视察是非常必要的。要留意的是,为了解文化所作的地理视察,必需是历史的,文化与地理互动的。(3)地理对人文的影响,也不是简单的人与物质自然的关系,其间还有困难的中介内容。37.简述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2-35答:(1)农业的发生是人类历史划时代的大事,在世界为数不多的几个农业起源中心中,中国独有其二;(2)石器的磨制和钻孔,体现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3)陶器的制造是贯穿于新石器时代重要的手工业。38.简述造纸术独创及传播的历史。3-157答:(1)自公元6世纪起,造纸术开始向东南亚国家流传;(2)公元8世纪传到了中东阿拉伯国家,公元12世纪传人欧洲,但直到公元16世纪,欧洲人才普遍用纸;(3)纸的独创,对世界各国的文化,教化,政治,经济的发展供应了有利条件。39.简述中国古代整体思维的特征。5-213答:(1)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体悟,以阅历为基础的直观思维。(2)整体思维,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做亲密贯穿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3)中国古代整体思维是重体悟的,以阅历为基础的直观思维40.简述中国人语言观念的内容。6-299答:(1)对语言这一文化事象的看法;(2)对语言交际实力的不断追求。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1.论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4-168答:(1)秦汉以后君主专制制度日益成熟与完善,高度集中的专制王权,给传统中国社会打下了深刻的烙印。(2)在专制社会里,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形态与民众生活几乎很少不受到集权政治的影响,特殊是在高度专制的明清时代,无孔不入的政治权力造成了传统文化的沉闷与单调。42.论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特点。5-232答:(1)“知行合一”说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2)“知行合一”说,并不留意于建构理论体系,而强调身体力行,以便真实地相识并实践“天道”和“人道”。(3)“知行合一”要求人们既要相识“天道”,“人道”,又能在生活中实践“天道”,“人道”。全国2011年1月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032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原始巫术,行业禁忌等等,都属于(C)绪论-7A.文化现象B.文化产品C.文化事象D.文化观念2.在中国境内,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号称(B)1-14A.“世界高原”B.“世界屋脊”C.“高原世界”D.“屋脊世界”3.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是(C)1-18A.第一个寒冷期B.第二个寒冷期C.第三个寒冷期D.第四个寒冷期4.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D)1-28A.归宿B.过程C.发展D.资源5.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指的是从远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中的(C)2-34A.文化内涵B.文化外延C.文化经验D.文化结果6.《殷墟卜辞综述》的作者是(C)2-41A.郭沫若B.于省吾C.陈梦家D.徐中舒7.西晋败亡的直接缘由是(C)2-63A.三藩之乱B.永嘉之乱C.八王之乱D.五胡之乱8.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文化农政思想的核心的是(B)3-111A.天象观B.勤农观C.占验观D.地利观9.七巧板所流行的民族是(C)3-153A.蒙古族B.匈奴族C.汉族D.高车族10.下列医学文献中,以医学理论为主的是(A)3-155A.《素问》B.《灵枢》C.《难经》D.《伤寒杂病论》11.造纸术的独创者传闻是东汉时期的(D)3-157A.张衡B.毕昇C.祖冲之D.蔡伦12.在中国古代社会,出现完整宗法制的朝代是(B)4-160A.夏代B.周代C.商代D.秦代13.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重大变化,以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形式解决集权体制内的权力安排问题是在(C)4-166A.秦代B.汉代C.隋唐D.明代14.秦朝中央“三公”中负责监察事务的是(D)4-166A.太宰B.丞相C.太尉D.御史大夫15.宗教信仰,思维模式,教化思想等方面属于(C)5-213A.物质文化B.制度文化C.精神文化D.生产生活文化16.在下列先秦典籍中,对辩证思维作了大量简明而深刻论述的是(A)5-219A.《孙子》B.《尚书》C.《春秋》D.《诗经》17.在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方面,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董仲舒,列为众德之首的是(B)5-247A.孝B.仁C.义D.礼18.关于中国古代教化的总体目标,有集中反映的典籍是(C)5-257A.《论语》B.《孟子》C.《礼记·大学》D.《荀子·劝学》19.中国古代建筑在布局上的显著特点是(B)5-275A.木结构B.左右对称C.讲究装饰D.廊柱结构20.“六经”中在战国时代就已失传的是(B)6-290A.《书》B.《乐》C.《礼》D.《易》21.下列语系中,不属于中国五大语系的是(B)6-291A.汉藏语系B.蒙古语系C.阿尔泰语系D.南岛语系22.利用语言进行趋吉避凶,反映了人们对语言的(B)6-300A.禁忌B.崇拜C.恐惊D.避讳23.就文化交汇的典型性与影响的深远性而言,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最主要有(A)7-328A.两次B.三次C.四次D.五次24.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来华的年份是(B)7-333A.1482年B.1582年C.1682年D.1782年25.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B)7-342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佛家思想D.杂家思想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26.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构成有(AE)1-16A.江汉平原B.成都平原C.华北平原D.东北平原E.长江三角洲平原27.隋朝大运输河西以洛阳为中心,偏向东北一支和偏向东南一支的包括(AB)1-31A.永济渠B.通济渠C.广济河D.惠民河E.金水河28.两汉时期选官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方法有(BCE)2-56A.孝廉B.征辟C.考试D.举人E.察举29.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记的有(ABDE)3-137A.环境标记B.等级标记C.性别标记D.年龄标记E.体型标记30.下列选项中,属精神文化的有(ABCDE)5-213A.艺术B.政治C.道德D.风俗习惯E.宗教三,名词说明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1.文化事象绪论-7答: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记作用的事情。32.九流十家2-45答: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流派,据汉代人的总结,有所谓“九流十家”之说。33.血缘九族制3-144答:(1)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衍四代,共九代,为九族。(2)九族是传统中国最典型的家族制度,也有的以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34.家天下4-168答:(1)家天下的家族统治在中国传衍了两千年之久,王朝的更迭往往是新家族的代兴与衰亡。(2)秦始皇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对宗法血缘关系进行强力破坏,但是他并没有摆脱宗法关系的限制,他自命为“始皇帝”,盼望其家族子孙世代传袭皇位。35.中庸5-229答:(1)“中庸”这一价值原则是由孔子提出来的;(2)“中庸”的含义是指可常行常用的最高的德。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为什么说华北平原是中国文化的又一摇篮1-16答:(1)这个地区自古以来就有发达的农业,是汉民族的聚集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也是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之一。(2)华北平原直接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连,是古代重要的农业区,唐宋以后,还是中国的经济中心。(3)这一带是秦汉时“百越”民族的居住地,后来还有侯,俚,僚等族,随着民族的融合,也大体都消逝了。37.简述敬顺昊天的宗教现实功能。2-38答:(1)敬顺昊天的宗教的现实功用是“敬授民时”,它关系着农耕大事,这正是黄帝的后代所建立的宗教中心凝合力的根源。(2)五帝时期的历史,实际是宗教中心的形成和发达。(3)五帝时代的历史线索,是文化带动着中华民族的最初凝合。38.交通行旅文化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3-140答:(1)交通设施的习俗传承.最初的交通设施是陆路,它是人类沿着狩猎,采集的固定路线开拓的;(2)运输工具的习俗传承。早期的运输工具以挑担为主;(3)交通行旅行业的习俗传承。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日趋旺盛,我国传统的交通行旅行业分工也越来越细。39.简述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几种观点。5-225答:(1)“天人合一”,是由宋代的张载提出的;(2)“天人交胜”,使天人关系学说有了新的发展;(3)“天人之分”,是战国时代的苟子在他的《天论》篇申提出来的。40.简述中国人的汉字观念。6-306答:(1)汉字崇拜,也许从汉字作为一个系统初步形成之日起,我们的祖先就给它涂上了一层神奇的,尊严的色调,并且长期以来始终被作为崇拜的对象。(2)汉字否定,对汉字的否定主要是从近代开始的;(3)对汉字的多维思索,在对汉字的极端崇拜和极端否定中,总有一少部分人在冷静地思索,只是他们的声音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1.试述两汉经学的历史,文化功能。2-59答:(1)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公元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始终持续了两千年。(2)尊儒术,兴太平首先产生结果的是在文学方面。有《诗》三百经学的开启,有两汉社会对唱唱的热爱,再加上文人的参与,诗词大国就养成了。(3)经学与王莽新政。王莽新政是受“尧舜禅让”影响的结果,但其失败则其是经学的失败,也是只重《周礼》而脱离现实的结果。42.试述科举制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4-170答:(1)科举制培育与维系了传统文化,科举制对传统文化的作用,在于其通过价值导始终影响精神文,化的方向,通过建立文官制度来保证士大夫的身份地位,从而使儒家伦理文化有了稳定的传人。(2)科举制作为建立文官体制的前提,在中国古代曾经是一个公允合理,枳极有效的选官制度,它在维系民族传统文化,保证中国统一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历史作用。(3)科举制在中国古代曾经是一先进的选官制度,它为中国文官体制的建立与维持作出了重要贡献。2011年10月高等教化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卷(课程代码0032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看法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C】A.文化思潮B.文化传统C.文化观念D.文化现象2.中国广袤的东部地区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故其灾难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C】A.地质灾难等B.沙尘暴灾难等C.洪涝灾难等D.风灾等3.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气候进入【D】A.第一个暖和期B.第二个暖和期C.第三个暖和期D.第四个暖和期4.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其占主导倾向的追求是【D】A.和谐B.团结C.和平D.统一5.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打制石器的运用,当时还没有【D】A.原始采集业B.原始捕捞业C.原始狩猎业D.农业6.中国“家天下”的历史开始于【C】A.三皇时代B.五帝时代C.夏代D.商代7.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牧师,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D】A.老师B.官吏C.说客D.辩士8.中国历史上,南方的水稻生产上升至高居粮食作物产量的全国第一位是在【C】A.唐朝B.北宋C.南宋D.元朝9.七巧板运用的原理是古算中的【A】A.出人相补原理B.等差原理C.中国剩余定理D.秦王暗点兵10.我国古代医学诊断技术“四诊”希望,闻,问和【D】A.查B.验C.测D.切11.我国的造纸术传人欧洲是在【C】A.公元6世纪B.公元8世纪C.公元12世纪D.公元16世纪12.中国古代,开创考选官员的制度,而且确立了儒家思想在选官制度中的支配地位的朝代是【B】A.周代B.汉代C.隋代D.唐代13.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特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原则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使得中国政治制度的显明特点是【C】A.选举政治B.世袭政治C.伦理政治D.文官政治14.完整的宗法制度出现于【C】A.五帝时期B.夏朝C.周代D.春秋时期15.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D】A.宗族祭祀与祖先崇拜B.军事征伐与发展农业C.祖先崇拜与发展农业D.宗族祭祀与军事征伐16.中国素称“礼义之邦”,把礼的重要作用说成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经典是【A】A.《左传》B.《周礼》C.《论语》D.《孟子》17.下列典籍中,运用类比思维最多的是【D】A.《周礼》B.《庄子》C.《周易》D.《诗经》18.下列观念中,造成中国文化中追求和谐社会的志向主义倾向的观念是【B】A.知行合一B.天人合一C.重义轻利D.文以载道19.提倡道教于鹤鸣山(今四川崇庆境内),因人道须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这位“天师”是【A】A.张道陵B.张角C.张鲁D.张衡20.唐代有一位诗人贬谪江州后,寄情山水诗酒之间,继而皈依佛教,以“香山居士”自许。这位诗人是【D】A.王维B.柳宗元C.杜牧D.白居易21.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不管是哪个历史时期,也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各个阶层所公认的最普遍的道德标准是【A】A.仁B.义C.礼D.智22.中国境内的语言可归属于【C】A.三大语系B.四大语系C.五大语系D.六大语系23.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碑刻经书的方式对经典语言文字进行规范的宏大工程是【B】A.白虎观会议B.熹平石经C.三体石经D.五经文字24.认为文化的发展须一方面接纳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民族之地位的学者是【C】A.陈独秀B.胡适C.陈寅恪D.钱穆25.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除《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之外,另外一部是【B】A.《金瓶梅》B.《红楼梦》C.《聊斋志异》D.《牡丹亭》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26.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CDE】A.渔业的布局B.盐业的兴办C.水利的兴修D.运输河的开凿E.土地的开垦27.据《史记》记载,上古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集的缘由包括【AB】A.战争B.宗教C.农耕D.渔猎E.天灾28.下列选项中属于诞生礼俗的有【ABCDE】A.求子礼俗B.催生礼C.洗三D.满月礼E.周岁礼29.尊崇自然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以下文学作品中属尊崇自然典范之作的有【ABCDE】A.陶渊明《归园田居》B.柳宗元“永州八记”C.范仲淹《岳阳楼记》D.欧阳修《醉翁亭记》E.苏轼《石钟山记》30.中国历史上曾先后被汉语同化的语言有【ACDE】A.北朝的鲜卑语B.隋代的高丽语C.唐代的西夏语D.辽代的契丹语E.近代的满族语三,名词说明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1.广义文化答: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建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32地理环境答: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建的先决条件。生活在确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需依靠自然供应应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绽开他们的文化历程。故此,文化的总体特征的了解,必需从了解其地理环境开始。33.制度文化答: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须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它既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34.楚辞答: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建的一种新诗体,具有非常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调。楚辞的出现,标记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颂过渡到了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35.“中体西用论”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见与基本理论。主见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去汲取西方科技和文化,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请以实例说明典范人物对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答:(1)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任何人都有自己的诞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由此产生乡土意识。(2)例如:桐城人以文章扬名,是因方苞,姚鼐等人的影响所致;浙东重史学,是因黄宗羲的影响所致;徽州尚经术,是因戴震的影响所致。37.中国传统礼俗规约的特点是什么答:(1)传统礼俗的等差性;(2)传统礼俗的调和性;(3)传统礼俗的规范性。38.简述中华民族的志向人格。答:(1)中华民族的志向人格主要以儒家的志向人格为代表。(2)儒家所崇尚的志向人格是圣贤。圣贤包括两个层次的人格追求,即圣和贤。(3)圣指圣王,贤通常用“君子”一词来表示。39.简述建国后在语言文字规范方面所开展的工作。答:建国以后,党和政府亲自领导了文字规范工作。一是针对方言歧异不便沟通的状况,大力推行一般话;二是针对汉字繁难问题,胜利开展了简化字运动,并不断针对应用中的新问题进行及时的规范工作。上述两大措施,保证了语言文字在大陆地区的健康发展。40.简述科举取士制度对我国语言文字的负面影响。答:中国的科举取士制度,带来语言教化中重文言轻口语的做法和作文中言文脱节的严峻后果。言文脱节不利于文化的普及,却有利于文化的统治和专制。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1.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答:魏晋南北朝时期曾出现过民族大融合。(1)南朝:中原人群的南迁及对南方的开发过程也正是南朝民族融合的过程。(2)北方:十六国时代很多政权的建立者,都对中原文化有较深的熏染。(3)北魏与其说是汉化,还不如说是“南朝化”。(4)不能将北朝的民族融合简单地视为汉化,融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是“胡化”。(5)隋唐立国思想的很多方面,须从其制定者的北方文化背景去考虑,才能得到精确的理解。42.试述我国历代农书提出的主要农业经营思想与生产知识。答:(1)统筹水土利用规划。提出整地,浇水,种植,施肥,收获和打算再耕一盘棋的思想,指出关键在于限制人对自然资源的运用限度,任何农业经营都不得违反自然规律。(2)调整好农业生产关系.要整体地看待农作物的栽培,要协调好劳力,农具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留意选择雇工,勤俭持家等。(3)“荒政”思想。认为全社会都要有居安思危的自觉意识,在中央国策中应包括“备荒”,“救荒”的内容。(4)人力胜天说。即强调人的知识实力和奋斗精神,认为人的合理作为可以弥补自然资源的不足,取得人力胜天的成果。全国2012年1月高等教化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032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文化政策的是()A.税收政策 B.民族政策C.宗教政策 D.语言文字政策2.竺可桢先生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探讨》一文中,将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分为()A.一个大的时期 B.二个大的时期C.三个大的时期 D.四个大的时期3.古地理专家认为,与渭水,黄河,济水这条东西交通线相交的南北交通线共有()A.一条 B.二条C.三条 D.四条4.秦汉时期,为防止匈奴的进犯,在一些边关要塞处广种榆树,用来拦截敌人的骑兵,也同时起到了()A.练兵作用 B.实战作用C.爱护作用 D.绿化作用5.考古发掘证明,建立在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是各地古代文化进一步()A.变异的结果 B.退化的结果C.排斥的结果 D.汇聚融合的结果6.周人重农,他们不仅把农耕当作简单的生产行为,而且给予它某种()A.“政道”含义 B.“武道”含义C.“文道”含义 D.“神道”含义7.庄子哲学的宗旨重在个体精神解放,这种宗旨的最高表现是()A.“无为” B.“无不为”C.“自由” D.“逍遥”8.在中国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早在公元前四五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出现了()A.畜牧业的萌芽 B.制陶业的萌芽C.农耕业的萌芽 D.手工业的萌芽9.忽思慧的《饮膳刚要》,主要记录了()A.元代食谱 B.宋代食谱C.清代食谱 D.明代食谱10.我国药学理论的出现是在()A.先秦时期 B.西汉时期C.东汉时期 D.三国时期11.相传造纸术的独创者是蔡伦,他是()A.先秦时期人 B.西汉时期人C.东汉时期人 D.三国时期人12.三省六部制中,六部隶属于()A.三省 B.尚书省C.中书省 D.门下省13.下列关于制度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它是无组织的社会规范系统 B.它是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C.它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D.它在文化体系中具有相对的不稳定性14.分封制的瓦解开始于()A.西周时期 B.东周以后C.战国时期 D.先秦时期15.天子自称为“朕”开始于()A.轩辕黄帝 B.秦始皇赢政C.汉高祖刘邦 D.汉武帝刘彻16.中国古代思想家多曾思索过礼的起源问题。其中,认为礼的设立在于节制人的欲望,约束人的行为的思想家是()A.孔子 B.孟子C.荀子 D.韩非子17.在下列先秦典籍中,对辩证思维作了大量简明而深刻论述的是()A.《老子》 B.《管子》C.《商君书》 D.《韩非子》18.东晋葛洪所撰重要道教理论著作是()A.《老子五千文》 B.《太平洞极经》C.《神农本草经集注》 D.《抱朴子·内篇》19.人生在世,应当有所胆怯 ,有所畏惧。提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的思想家是()A.孔子 B.孟子C.老子 D.周公20.下列选项中,演化出汉赋的是()A.楚辞 B.大雅C.小雅 D.周颂21.尊崇自然作为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其哲学基础是()A.天人合一 B.知行合一C.中庸之道 D.抽象思维22.现代汉语主要有()A.六大方言 B.七大方言C.八大方言 D.九大方言23.在言语形式方面反对言辞华美的闻名历史人物是()A.宋玉 B.王充C.萧统 D.陆机24.陈独秀在《吾人最终之觉悟》一文中,将明清以来的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汇的历程分为()A.三个阶段 B.五个阶段C.六个阶段 D.七个阶段25.“五四”以后的20年代,主见“儒学复兴论”的代表人物是()A.贺麟和冯友兰 B.梁濑溟和熊十力C.唐君毅和牟宗三 D.余英时和杜维明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26.司马迁将楚地一分为三,其分别叫做()A.东南楚 B.东楚C.西南楚 D.南楚E.西楚27.闻名的“丝绸之路”的作用有()A.物质沟通 B.中外文化的沟通C.佛教的东传 D.西域丝绸的输入E.西域先进政治文明的输入28.科举考试造就了大批优秀文化人才,以下人物属中唐时期人才高峰期涌现的有()A.韩愈 B.柳宗元C.白居易 D.刘禹锡E.欧阳修29.下列有关“天人合一”观念的说法,不正确的有()A.“天人合一”观念起源于西周B.“天人合一”的专出名称是由汉代董仲舒提出的C.荀子《天论》篇中提出了“天人交胜”的观点D.“合一”是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危险化学品储存安全合同书模板3篇
- 教育领域中的农业科技应用与实践
- 二零二五年度车库门行业信息化建设与支持合同4篇
-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方案
- 二零二五年度尊享不过户二手房买卖合同3篇
- 2025年度个人所得税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协议执行细则3篇
- 2025年度个人二手房购房合同范本及税费代缴服务协议3篇
- AI驱动的智能医疗设备进展报告
- 科技驱动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变革
- 珠海广东珠海市斗门区人民法院特邀调解员招聘1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口腔医学中的人工智能应用培训课件
- 工程质保金返还审批单
- 【可行性报告】2023年电动自行车项目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 五月天歌词全集
- 商品退换货申请表模板
- 实习单位鉴定表(模板)
- 六西格玛(6Sigma)详解及实际案例分析
- 机械制造技术-成都工业学院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调研方案
- 2023年常州市新课结束考试九年级数学试卷(含答案)
- 正常分娩 分娩机制 助产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