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轮复习上课版_第1页
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轮复习上课版_第2页
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轮复习上课版_第3页
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轮复习上课版_第4页
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轮复习上课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农耕经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土地制度的发展与演变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农耕经济的重要补充手工业冶金、纺织陶瓷等手工业的发展历程官私手工业的消长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缓慢发展商业和城市各历史时期的商业城市的发展古代的对外贸易重农抑商政策考点分布真题链接命题趋势形式探究1.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2.小农经济1.2016年浙江文综2.2015年广东文综3.2015年天津文综4.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5.2015年江苏卷精耕细作的理解;小农经济的考察选择题为主,也有非选择题;多采用新材料、新情境的形式;与当今的热点问题相结合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览知识概要生产力生产关系早期农业出现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男耕女织集体耕作小农经济1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2.生产工具革新的表现;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4.“千耦其耘”的原因;5.小农经济的原因、特点、评价;知识清单古代农业早期农业的出现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方式的演变:犁耕技术的发展:灌溉工具的改进:水利设施和水利技术: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变: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土地制度的演变: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南稻北粟的经济格局形成生产工具:石器、耒耜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耒耜——青铜农具——铁农具刀耕火种——铁犁牛耕(主要耕作方式、农用动力革命)春秋末出现——汉代推广(耦犁、犁壁)——唐朝成熟(曲辕犁:传统步犁定型)翻车(曹魏、人力)——筒车(唐朝、水力)都江堰、郑国渠(战国)集体劳作(大规模简单协作、粗放式经营)——个体农耕(即小农经济,主要生产方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特点、优点、局限、地位和作用、评价)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考点梳理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是怎样演变的?其特点是什么?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反映的实质是什么?演变: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特点:精耕细作。实质:生产力水平的变化。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领先世界;(2)独立发展,自成体系;(3)精耕细作;(4)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5)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3、农业经济发展的表现通常体现在哪些方面?(1)农具的改进和推广;(2)农业技术的进步;(3)水利设施的兴修;(4)农作物品种的交流和推广;(5)耕地面积的增加;(6)粮食总产量和单位产量的增加;(7)国家人口的增加;(8)赋税制度的变化;(9)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等。难点分析重点突破5、(2012·四川文综)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回答问题。材料三:表三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时期内容备注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秦汉楼车提高播种效率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魏晋南北朝翻车《齐民要术》隋唐筒车、曲辕犁宋元踏犁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农桑辑要》元朝政府研发的农业指导用书《十二气历》明清《农政全书》(3)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6分)【解析】第(3)问,表格中涉及到的生产工具、水利设施、历法和耕作技术等内容,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第2小问,从我国人地关系、生产力和政策三个角度分析精耕细作的特点产生的原因。【答案】(3)表现: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4分,每点1分,任答4点即可)原因:人多地少;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4分)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2分)1.(2016·大同联考)西汉的《氾胜之书》载:“种麦得时无不善。夏至后七十日,可种宿麦。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冬至后一百一十日可种稻。”东汉的《四民月令》则说:“凡种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这主要说明()A.古人根据节气探求最佳播种时间B.两汉时期比较重视对小麦的种植C.南稻北麦的粮食生产格局已形成D.稻麦轮作制在两汉时期已被推广变式训练注:注重农时是精耕细作的重要表现2.(2015·揭阳模拟)战国时期,人工施肥已受到广泛重视。孟子说:“凶年,粪其田而不足。”荀子认为:“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由此可见()A.各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C.小农经济开始形成D.农民社会地位低下注:注重施肥、选种、除虫等农业技术是精耕细作的重要表现注:注重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是精耕细作的重要表现读史有学问思考:史料三体现了怎样的观点?据材料概括其表现?材料一:(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简要分析其影响。(10分)能力提升(1)趋势:生产工具由原始农具发展为铁犁牛耕,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经营方式由井田制下的集体劳动到战国小农户个体经营,封建生产关系形成并发展;农业技术进步,精耕细作。(6分)影响: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转型。(4分)男耕女织小农经济——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春秋时期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①生产工具因素:②生产关系因素:③农民自身因素:④封建政府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1、含义:2、形成⑴时间:⑵原因:3、性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4.地位:封建社会的主体经济(春秋战国—鸦片战争前)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基本特征;分散性)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③生产目的为生活和交税,自给自足(封闭性)④负担沉重,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非常有限(脆弱性)⑤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落后性)5、特点:①是我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②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④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封建王朝主要财源,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6、评价⑴积极方面:⑵消极方面:①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运用;②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③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7、破产: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廉价商品大量涌入,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小农经济开始解体。1842年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小农经济”不等于自然经济。自然经济是相对商品经济而言的没有社会性。小农经济是私有制下的产物。“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典型的自然经济。但是小农经济只以家庭为生产单位,而自然经济可以包括多个家庭组成的经济单位(如封建庄园)①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中的经济不是小农经济而是自然经济。②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并延续到近代结束。③过渡时期的小农经济,它们并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是和市场相联系。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小农经济被农业合作社所代替。变式训练不可断章取义(2016·湛江调研)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每次动乱中,农业生产都会遭到打击,然而小农经济又会在原地或异乡僻壤恢复,成为新王朝发展的前提。这说明小农经济具有()A.脆弱性 B.封闭性C.再生性 D.落后性解析:选C动乱对于人类的生产活动都会产生打击,动乱对农业的影响,不能证明农业的脆弱性,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小农经济封闭性,故B项错误;根据“遭到打击”、“恢复”可以看出小农经济的再生性,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出现关于小农经济落后的信息,故D项错误。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冶铁技术的落后 B.精耕细作的需要C.小农经济的阻碍 D.耕牛的极度缺少解析:选C冶铁技术的落后与否与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无必然的联系,故A项错误;铁犁牛耕技术更加有利于精耕细作的需要,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散生产,由于财力有限,使得占用一定财力的铁犁牛耕技术推广受阻,故C项正确;耕牛的极度缺少会在一定程度影响牛耕的推广,但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2014·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联考)中国古代民谣:“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谣反映中国古代(

)

A.小农经济的依赖性

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小农经济的优越性【解析】民谣反映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兵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ABD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答案为C。注意命题的视角(2016·豫晋冀三省调研)俞森的《荒政丛书》卷5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A.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B.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的D.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解析】选C。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一妇每日纺棉”为代表的家庭手工业属于自然经济,也是重农政策的表现,故A错误;“资本主义萌芽”体现在雇佣关系,材料未涉及,故B错误;“其余或换钱易粟”,表明与市场有联系,故C正确;农民“或纳税完官”,但未涉及农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故D错误。据材料概括小农经济确立的背景。高考热点:土地与人口政策(2016·河南省南阳市调研考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汉高祖7年规定,“民产子,复勿事二岁。”(《西汉会要》卷47)东汉章帝元和2年下诏,除规定“人有产子者,复勿算三岁”外,又“今诸怀妊者,赐胎养谷人三椹斛,复其夫,勿算一岁。——《东汉会要》卷28唐太宗贞观元年正月发布《令有司劝勉庶人婚聘及时诏》,规定“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媒媾,命其好合……刺史县令已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如其劝导乖方,失于配偶,准户减少,以阶殿失。”——《唐大诏令集》卷110清康熙51年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元年又逐步实行“摊丁入亩”,取消了全部人头税。材料二清朝前期人口变化与人均耕地情况表——据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绘制(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统治者推行的人口政策。为保证这一政策的落实,又采取了哪些措施?结合中国古代文明形态,分析古代统治者采取这些政策措施的原因。(12分)答案:(1)政策:鼓励人口增长。措施:调整税收政策;国家直接物质奖励;将人口数量作为官员政绩考核指标;鼓励婚嫁。原因:农业(耕)文明,生产力水平低,劳动者的数量多少决定农业盛衰;人口的多少关系到赋税的征收、兵役和徭役的征发,是国家强盛与否的重要标志。(12分)材料三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太湖地区农业史稿》材料四据谭其骧、邹逸麟的研究,秦汉实关中时期,由于黄土高原的大量开垦,黄河每百年的决溢次数平均为5.7次。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利用方式以畜牧业为主,因而河水决溢每百年平均只有1.3次。隋唐五代时期,土地利用方式是半农半牧,河水每百年决溢为10.3次。北宋至明清时期,黄土高原都大量开垦农耕,河水每百年的决溢次数增加到375次……——张子珩《论生态环境对古代中国人口分布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前期人口数量的变化的特点。根据材料二、三、四,分析人口数量的变化导致了哪些社会问题?(8分)(2)特点:人口增长迅速。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与耕地有限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养牛成本提高,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土地过度开垦,导致河水泛滥,破坏农业生产。(8分)★升华: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一般有哪些?3、劳动力增长(人口增长)1、生产工具的改进2、生产技术的进步4、劳动对象扩大(土地开垦)7、政局的稳定6、赋税制度的改革5、土地制度的发展变化8、统治者重视9、经济文化交流生产力因素生产关系因素其他因素10、自然环境优越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导以铁犁牛耕为主;精耕细作(主要增产手段);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1)农业起源:(2)农业结构:(3)耕作方式:(4)耕作技术:(5)基本模式:(6)土地制度:(7)世界地位: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在古代世界中居于领先地位思考五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有哪些?(2016·潍坊模拟)(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此其分事也。——《墨子》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晁错《论贵粟疏》材料三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求,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1)根据材料一概括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9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封建社会农民的实际生活情况是怎样的。(8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实行扶植小农经济政策的原因。(9分)【解析】第(1)题通过材料一中农夫的“耕稼树艺”、妇人的“纺绩织纴”等信息可以得出特征。第(2)题需要总结农民一年四季中的繁重劳役。第(3)题要结合小农经济本身的特征及封建政权的统治需要来回答,应表述准确,逻辑严谨。【答案】(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9分)(2)赋税过重,徭役频繁,重大疾病,水旱灾害,高利贷盘剥。(8分)(3)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赋税的主要来源,农民是封建国家的主要兵源,小农经济状况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兴衰和国家的安危。(9分)运用定位法破解材料型选择题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高考链接(2016浙江)17.在古代史家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中引文的准确理解与分析。题干引文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经济形态的向往,也就是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是一种自然的较为淳朴的生活,与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的模式状态相符合,故C项正确;题干中只是谈到人们“佃则有田”,而没有阐释土地过度集中,故A项排除;“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说明人们有力可耕,故B项排除;题干中地权拥有者依然是地主阶级,作为劳动者的农民,两者是无法契合的。故D项排除。3.(2015·广东高考卷)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资本主义的萌芽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解析:古文意思是“用织机织布这些事,男子很早就学会了,有些妇女织布甚至不如男子,但农妇做耕田、收割、取水灌溉等事,是与男人一起劳动的”,古文描述了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耕织结合不一定非得男耕女织,故A项正确;判断资本主义萌芽必须有商品交换和雇佣关系两个条件,材料未涉及,故B项错误;材料中男女都要耕田织布,未体现男尊女卑,故C项错误;农家的织布属于家庭手工业而不是官营手工业,故D项错误。

A(2015·天津高考卷)“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