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影响评价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王娟wangjuan@主要参考书金腊华等.环境评价方法与实践.化学工业出版社田子贵等.环境影响评价.化学工业出版社蔡建安等.环境质量评价与系统分析.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钱瑜.环境影响评价.南京大学出版社金腊华等.环境评价与规划.化学工业出版社全国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系列参考教材.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课程结构绪论第一章环境与环境系统第二章环境评价基础知识第三章污染源调查与评价第四章环境法规与标准体系第五章环境质量评价第六章环境影响评价总论第七章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第八章水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第九章声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第十章环境风险评价第十一章环境规划理论与实践绪论环境评价的对象12环境评价的内容3环境评价的原则4环境评价的发展简史5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环境评价的对象环境评价对象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评价的内容
内容
方法学区别环境评价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质量定量表达、评价拟建项目影响预测、评价监测数据归纳综合环境影响模拟预测环境评价的原则保护和改善环境,从保护人类生存的基点出发。保护环境以环境保护法和各种环境政策为依据。政策依据以国家公布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为评价环境质量的依据。标准尺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由来20世纪60年代中期出现(美国);瑞典(1970)、新西兰(1973)、加拿大(1973)、澳大利亚(1974)、马来西亚(1974)、德国(1976)、印度(1978)、菲律宾(1979)、泰国(1979)、中国(1979)、印尼(1979)等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评价的发展自然环境影响评价社会环境影响评价注重环境污染影响环境污染与生态影响并重开展风险评价、环境影响后评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区域环境评价、战略环境评价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准备阶段(20世纪70年代)1973年8月,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197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1981年,《基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1986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1986年,《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证书管理办法》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成熟阶段(20世纪90年代)1990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程序》1993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1998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9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目录》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提高阶段(21世纪)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8年,《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点具有法律强制性;纳入基本建设程序(在可研或初设完成前报批);分类管理分级审批实行评价资格审核认定制:甲级:可承担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和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编制工作。乙级:可承担省级以下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和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编制工作。都必须在资质证书规定的评价范围内第一章环境系统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环境与环境系统第二节环境质量与环境价值第三节环境本底值、背景值与基线值第四节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环境与环境系统一.环境定义“环境”,是泛指某一中心项(或叫主体)周围的空间及空间中存在的事物。人类中心观生物中心观实用的环境观人类中心观“环境”的中心项是人,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环境,它包含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自然环境
包括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的稳定性等自然因素的总和。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逐步创造和建立起来的一种人工环境,如工、农业生产环境,机场、港口、公路、铁路等交通环境,城市、村落等聚落环境,等等。社会环境往往体现了人类的发展水平。孤立农家市井集镇
老开发区新开发区生物中心观环境”的中心项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界,环境及其中心项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界线。所研究的环境是生物生存的环境,它包含非生物环境、生物群落和人类社会环境。“环境”是影响生物生长繁衍和发展的各种因子组成的整体。而人类与生物界的各个物种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共同组成一个整体的、相对的中心项。
实用的环境观
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电子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系统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和制约的、执行特定功能的要素组成的整体。组成系统的要素又称子系统,而每个子系统又由若干更小的子系统所构成。任何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特性、一定的功能和表现出一定的行为。系统的总体特性、功能和行为是建立在各子系统的特性和功能的基础之上,但又不是组成其子系统的叠加,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表现协同、拮抗或其他综合的特性和功能;但是当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的变化超过一定范围时,将会导致整个系统的性质与功能发生变化。系统示意图输入输出系统边界系统环境要素要素要素要素系统分类
(按照系统和周围环境的关系)①封闭系统。内部和外部事物之间没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等的联系,外部事物的变化只对系统发生一定的扰动,不能使系统的结构发生改变,如在一短暂的时间区间内、一幢门窗关闭的建筑物内的环境;②开放系统。系统的内部事物和外部事物之间有各种各样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等方面的联系,而且外部事物的变化能使系统的结构发生改变。环境系统多属于开放系统。系统分类(按系统的成因)
①自然系统,指自然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系统,如流域水环境系统、土壤-地下水系统、大气环境系统等;②人工系统,是人工建造的、执行某一特定功能的系统,例如社会经济系统、工业废水物化处理系统等;③复合系统,是介于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或包含自然和人工系统的系统,例如农田、村庄、废水土地处理系统等。系统分类
(按系统所处状态的时间过程特征
)①动态系统,其状态随时间变化而变化;②稳态系统,其状态不随时间变化。实际的环境系统中发生的多为动态过程,而由于实际的环境系统动态过程过于复杂,为了研究的方便起见,常将动态过程近似地简化为稳态过程。同一个系统可以按不同的分类方法归属于不同的类型,例如环境保护系统既是复合系统,也是开放系统,又是动态系统。二.环境系统环境是由环境要素构成的。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系统的子系统,是环境中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基本组成部分,每个环境要素又由许多子要素组成;环境系统则是各种环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非生物要素如大气、水体、土壤、岩石、城市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等。生物要素指有生命体,如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人类社会是一种基本的、特定的环境要素,也可看作是生物要素的一个子要素。环境要素的联系水、土、气和生物之间的物质交换十分频繁、复杂,水和土壤中的污染物质又可逸入空气而致空气污染,而环境污染的防治又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密切相关。环境系统的特征
1.整体性2.地域差异性
3.变动性和稳定性4.资源性及其有限性(1)整体性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自然要素之间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不同的空间中,各自然要素有着相对确定的排布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从而具有特定的结构,而且在不同时间呈现不同状态,这种整体性使环境构成一个系统,亦称环境系统。对待环境问题不能用孤立的观点,环境影响评价时不能以单因素的影响作为评价的依据。
(2)地域差异性各个不同层次或不同空间的地域,其结构形式、组织程度、能量与物质流动规模和途径、稳定程度等都具有相对的特殊性,从而显示区域的特征。研究环境问题必须注意其区域差异造成的差别和特殊性。(3)变动性和稳定性在自然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作用下,环境的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当人类行为作用引起环境结构与状态的改变不超过一定限度时,环境系统的自动调节功能可以使结构和状态恢复到原有结构与状态。人类的社会行为会影响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有限度的,必须在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内。(4)资源性及其有限性环境系统是人类和生物界生存和发展所需巨量和多样的物质源泉。环境系统是环境资源的综合。虽然环境资源是非常丰富多样的,但是有限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以环境为依托,环境的破坏必然导致发展受阻,而良好的环境条件是社会经济良好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二节环境质量与环境价值一.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是指环境系统的内在结构和外部所表现的状态对人类及生物界的生存和繁衍的适宜性。环境质量可以用各种方法和手段作定性和定量描述。用于定量描述的有各种质量参数值、指标、质量指数值和质量模型;用于定性描述的是各种反映其程度的形容词、名词、短语。例如好、差,符合标准、不符合标准等。对环境质量的评语随人的要求而变。二.参数环境要素的状况可由许多参数(或称因子)加以描述。这些参数称为环境要素的状态参数(或称状态因子)。参与评价的的参数(或因子)称为评价参数(或评价因子)。环境要素及其质量参数(大气)风向,风速(包括非正常情况);降水量(包括雪、雹)和湿度(包括雾);温度:平均温度,最高和最低温度,气温垂直分布;空气组分:包括各种污染物浓度,如悬浮颗粒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光化学氧化剂、二氧化碳和各种微量污染气体(有机氟化物、氯化物等)。环境要素及其质量参数(水体)
水文平衡:区域的降雨量与地下水、地表水流量,湖泊和水库动态贮水量和更新周期等;地下水情势:地下水储量,主要含水层补给量或亏损量,影响水流的地质构造;沉积:水土流失量,流入水体的沉积物量;地表水:水位、流速、季节变化频率和持续时间,正常年、丰水年、枯水年的流量、水生生物生态特征;·水质:各种水质参数,如水中各种矿物组分的浓度、各种无机和有机污染物浓度、水温、溶解氧饱和度等指标;水生生物种群,底泥的污染物组分等。环境要素及其质量参数(土壤)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参数;土壤中污染物的种类、含量;土壤的沉陷、隆起、侵蚀状况等。环境要素及其质量参数(生物)各种物种的组成;罕见的、稀有的或濒临灭绝的物种的群体个数;陆生和水生植物种群;不同群体的繁殖水平。环境要素及其质量参数
(电磁辐射和环境噪声)电磁辐射和放射性水平;交通量强度;居住区振动噪声水平、交通噪声水平等。环境要素及其质量参数
(社会经济)人口结构及动态:人口数、年龄及性别分布,农村、城市人口分布,民族分布,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及迁出人数等;劳动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有劳动力人口中就业人口比例,各部分社会成员的收入状况,消费方式;生产状况;健康状况和营养水平;城乡基础设施状况:包括道路交通、治安保卫和防火设施,保健卫生设施,污水和固体废物处理和处置设施等的配备。环境要素及其质量参数(文化)教育水平:高等学校数量及分布,中等及初等学校数量及分布,大、中、小学就读人数比例等;校园环境:就餐服务质量、图书馆服务设施、体育娱乐设施等;业余生活:影剧院分布密度及服务设施、上座率,体育运动水平及设施等。环境要素及其质量参数(景观)绿化:人均占有园林和绿地面积、绿化覆盖率等;艺术效果:建筑总平面布局、构景、色彩及效果、水景、花墙洞门、假山碑石等的景致影像等。三.环境价值
“环境价值”是反映人们对环境质量(素质)的期望程度、效用要求、重视或重要程度的观念。“环境价值”是人们经过长期和反复的社会实践并经过科学研究形成的。由于世界各地区、国家和区域的人们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觉悟程度、所处地理位置与环境条件的不同,人类还没有形成对各种各样具体环境要素和因子的价值的统一认识。环境价值与环境质量
在环境经济学中将环境看作商品时,则赋予环境以价值。我们可以根据人们为改善或恢复良好的环境条件、防止环境质量进一步下降的支付意愿来推断环境的价值。“环境质量”是客观存在的(客体),而“环境价值”则是表达人们(主体)对环境资源质量的观念,也即环境价值是人们(主体)的需要与环境质量(客体)实际存在之间的肯定和否定关系的表达或描述。第三节环境本底值、
背景值与基线值
本底值
是指未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物质的组成量。但在人类的长期活动的影响下,特别是当今频繁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下,自然环境的原始组成已不复存在。背景值
一个区域内的相对清洁地区监测所得到的质量参数的统计平均值。相对清洁区是指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地区。现状基线值
在对一个区域进行日常监测或以环境评价为目的进行系统监测调查时所获取的是该区域各个部分环境质量参数的现状基线值。作为该区域以前或今后环境质量变化的参照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往往是将开发活动所增加的值叠加在基线上,再与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比较、评价该开发活动所产生的影响的程度,以采取必要的污染防治对策。环境背景值和基线值一个区域的环境背景值和基线值的差别反映该区域不同地方环境受污染和破坏程度的差异。环境背景值既可作为环境受污染的起始值,同时也可作为衡量污染程度的基准。第四节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1)原生环境问题(2)次生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分类原生环境问题主要指地震、洪涝、飓风、海啸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问题。环境问题的分类次生环境问题由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不当的行为方式而引起的环境问题。次生包括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源根人类因破坏和毁灭自然,导致了资源短缺、能量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自己的生存危机。人类将自己异化于大自然,以自己为中心,按照自己的尺度和意志对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随意操纵,最终使自然界走向退化毁灭。环境问题的根源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1)寂静的春天(2)增长的极限(3)我们共同的未来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评价
环境评价是一种辅助和改善各种社会经济、环境等决策过程的强有力工具。其目标是分析人类拟议行动对各种潜在的和显著的环境影响的后果,以确定行动方案的可行性,制定减轻和消除任何不利影响的对策。为决策者收集和处理信息,促使决策者考虑行动的环境后果。使得全球的、国家的、区域的发展和项目的开发建立在与环境协调和可持续的基础之上。环境评价应考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动,应以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评价工作。思考题什么是“环境”?你认为“环境”应如何定义?。什么是环境系统?其特征是什么?,什么是“环境质量”?什么是“环境价值”?环境价值与环境质量的关系是什么?什么是环境要素质量参数的本底值、背景值与基线值?第二章环境评价基础知识第一节基本概念第二节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第一节基本概念
环境影响环境评价分类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环境影响评价分层体系环境影响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包括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环境影响按影响的来源: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累积影响直接影响指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对人类社会或其他环境的直接作用。间接影响由直接作用诱发的其他后续结果则为间接影响。累积影响当一项活动与其他过去、现在及可以合理预见的将来的活动结合在一起时,因影响的增加而产生的对环境的影响。累积影响的实质是各单项活动影响的叠加和扩大。环境影响按影响的效果:有利影响、不利影响有利影响:指对人群健康、社会经济发展或其他环境的状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影响。不利影响:指对人群健康、社会经济发展或其他环境的状况有消极的阻碍或破坏作用的影响。环境影响按影响的程度:可恢复影响、不可恢复影响可恢复影响:指人类活动造成环境某特性改变或价值丧失后可逐渐恢复到以前面貌的影响。不可恢复影响;指造成环境的某特性改变或价值丧失后不能恢复的影响。环境评价环境评价是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评估环境质量的优劣,预测环境质量的发展趋势和评价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环境评价分类按评价对象:政策、规划和建设项目按环境要素:大气、地表水、土壤、声、固体废物、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环境评价分类按时间顺序:(1)环境质量回顾评价对某一区域某一历史阶段的环境质量的历史变化的评价,评价资料为历史数据。(2)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利用近期的环境监测数据,反映环境质量的现状。(3)环境影响评价对拟议中的重要决策或者开发活动可能对环境产生的物理性、化学性或者生物性的作用,及其造成的环境变化和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估,并提出减免这些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环境影响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本法所称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1)保证开发活动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2)指导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强化环境管理(3)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进程环境影响评价分层体系环境影响评价的四层体系(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1)政策(2)计划(3)规划(4)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层体系(中国)分类
——战略环境评价
——政策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131-2003)适用范围:
这里的“开发区”是指“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旅游度假区等区域开发以及工业园区等类似区域开发”一类的区域。评价重点:识别开发区的区域开发活动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影响以及可能制约开发区发展的环境因素。分析确定开发区主要相关环境介质的环境容量,研究提出合理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开发区环境保护方案,包括污染集中治理设施的规模、工艺和布局的合理性,优化污染物排放口及排放方式。对拟议的开发区各规划方案(包括开发区选址、功能区划、产业结构与布局、发展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环保设施等)进行环境影响分析比较和综合论证,提出完善开发区规划的建议和对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130-2003)规定,目前我国规划环评仅限于特定的对象:(1)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2)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项目EIA、REA和SEA单个建设项目EIA,无法合理确定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难以从整体上分析其与区域过去、现有和将来的开发建设所产生的累积效应。REA可以从整体出发,根据区域环境规划与保护目标,功能区的划分,区域环境状况来研究区域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为实施总量控制创造条件。项目EIA、REA和SEAEIA类型SEAREA项目EIA层次性宏观中观微观决策主体各级政府及其行政主管部门区域开发战略制定部门企业法人评价者决策者或委托研究机构经国家环保部认可的环评单位评价对象政策、计划与规划区域开发行为项目、工程评价因素环境为主,兼顾社会经济因子,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累积影响,长期影响环境为主,兼顾社会经济因子,直接影响,累积影响环境因子,直接影响评价方法定性方法为主定量、定性定量方法为主第二节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程序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程序环境影响申报/咨询分类管理、分级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环境影响登记表环评机构编制报告环评文件技术审查公众参与审批公众参与不批准批准重新设计重新申报建设竣工验收正式投产后评估及跟踪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准备阶段: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现状调查,识别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因素,筛选主要的环境影响评价因子,明确评价重点,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和评价工作等级。正式工作阶段:进一步的工程分析,充分的环境现状调查和监测,开展环境质量现状评价,进行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开展公众意见调查,提出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影响的环境管理措施和工程措施。环境影响报告编制阶段:分析汇总正式工作阶段所得的各种资料和数据,从环境保护角度确定项目建设的可行性,给出评价结论,提出进一步减缓环境影响的建议并完成报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国家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按照下列规定对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实行分类管理:(一)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价;(二)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三)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环境评价报告书编制1、专题设置内容
根据工程特点、环境特征、评价级别、国家和地方的环境保护要求,选择下列但不限于下列全部或部分专项评价。污染影响为主的建设项目一般应包括工程分析,周围地区的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清洁生产分析,环境风险评价,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公众参与,评价结论和建议等专题。生态影响为主的建设项目还应设置施工期、环境敏感区、珍稀动植物、社会等影响专题。环境评价报告书编制2、
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的基本要求A.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总体结构应符合国家环评技术导则的要求,内容全面,重点突出B.基础数据可靠C.预测模式及参数选择合理D.结论观点明确,客观可信E.语句通顺、条理清楚、文字简练,篇幅不宜过长。F.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应有评价资格证书、报告书的署名,报告书编制人员按行政总负责人、技术总负责人、技术审核人、项目总负责人依次署名盖章,报告编写人署名环境评价报告书编制3、
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要点(1)按照现状调查及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要点A、总论①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的由来②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目的③编制依据④评价标准⑤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⑥评价工作重点环境评价报告书编制B、建设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①建设规模②生产工艺简介③原料、燃料及用水量④污染物排放情况⑤拟采取的环保措施⑥总图及规划布置方案的合理性环境评价报告书编制C、环境概况a.自然环境状况调查b.社会环境状况调查c.评价区内环境质量现状调查①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②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③地下水水质现状调查④土壤及农作物现状调查⑤环境噪声现状调查d.污染源调查与评价环境评价报告书编制D、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a.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①污染气象资料的收集及观测②预测模式及参数的选用③污染源参数④预测结果分析及评价环境评价报告书编制b.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①根据工程影响环境因素分析排放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及河流中主要污染物,选定水环境影响预测因子。②给出水环境影响预测的水体参数。③给出各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量及浓度。④预测模式及主要参数的选用,并说明理由。⑤说明预测的类型,列表给出水质预测结果,把预测结果与标准进行比较,评价对水环境的影响。环境评价报告书编制c.噪声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①噪声声功率级的确定及噪声传播空间的环境特征。②根据噪声源类型及空间环境特征选择噪声预测模式。③选择空间特征参数,进行模式预测。④列表给出预测结果,把环境噪声预测值和评价标准值比较,评价对环境噪声的影响。e.生态环境影响评价d.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环境评价报告书编制E、环保措施的可行性及经济技术论证
明确建设项目拟采取的具体环境保护措施。结合环境影响评价结果,论证建设项目拟采取环境保护措施的可行性,并按技术先进、适用、有效的原则,进行多方案比选,推荐最佳方案。按工程实施不同时段,分别列出其环境保护投资额,并分析其合理性。给出各项措施及投资估算一览表。F、环境影响经济损益简要分析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与效益分析结果,提出补偿措施与建议。G、
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情况,提出施工期、运营期的环境管理及监测计划要求,包括环境管理制度、机构、人员、监测点位、监测时间、监测频次、监测因子等。H、
公众意见调查给出采取的调查方式、调查对象、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信息、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公众对环境保护的主要意见、公众意见的采纳情况等。I、结论J、附件、附图环境评价报告书编制(2)按照环境要素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要点
1总论2建设项目概况3污染源调查与评价4大气环境现状与影响评价5地表水现状与影响评价
7生态环境现状与影响评价8建设项目对其它环境的影响评价9环境保护措施及其可行性分析10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11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12公众意见调查13结论与建议6环境噪声现状与影响评价环境影响报告表环境评价文件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根据导则要求,可将各单项影响评价划分为三个工作等级。例如,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等等,依此类推。一级评价最详细,二级次之,三级较简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
工程性质、工程规模、能源及资源(包括水)的使用量及类型、污染物排放特点(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主要污染物种类、性质、排放浓度)等。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
自然环境特点、环境敏感程度、环境质量现状及社会经济环境状况等。国家或地方政府所颁布的有关法规(包括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不同环评等级的评价要求不同环评价工作等级,要求的环境影响评价深度不同。一级评价:要对单项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详细和深入的评价,对该环境要素的现状调查、影响预测、评价影响和提出措施,一般都要比较全面和深入,并应当采用定量化计算来描述完成。二级评价:要对单项环境要素的重点环境影响进行详细、深入评价,一般要采用定量化计算和定性的描述来完成。三级评价:对单项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进行一般评价,可以通过定性的描述来完成。对每一个建设项目的环评而言,各单项评价的工作等级不一定相同。编制环评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各单项评价的等级不一定全都很高。一般而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大多单项环评的工作等级均低于三级,个别需设置评价专题的,评价等级按单项环评导则进行。对于某一具体建设项目,其单项环评的工作等级可根据工程特点、环境特征、政府对环境的有关特殊要求等进行适当调整,但调整的幅度上下不应超过一级,应说明调整的具体理由。如在生态敏感区域建设可能影响生态环境的建设项目,其生态环境的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应进行提级。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根据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1~3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一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第i个污染物),及第i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Pi—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3;C0i—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C0i一般选用GB3095中1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对于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三倍值;对该标准中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TJ36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一次浓度限值。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评价工作等级评价工作分级判据一级Pmax≥80%,且D10%≥5km二级其他三级Pmax<10%或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评价工作等级与范围评价工作等级与范围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确定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即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或2×D10%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当最远距离超过25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50km矩形区域。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200m的范围。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原则①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②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③各种受纳污水的地面水域的规模以及对它的水质要求。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
根据污染物在水环境中输移、衰减特点以及它们的预测模式,将污染物分为四类:①.持久性污染物;②.非持久性污染物;③.酸和碱;④.热。复杂:污染物类型数≥3;或污染物类型数=2,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中等:污染物类型数=2,且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或污染物类型数=1,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7。简单:污染物类型数=1,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7。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地面水体规模(1)大河:≥150m3/s;(2)中河:15~150m3/s;(3)小河:<15m3/s;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判据
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判据
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例]一拟建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为5800m3/d,经类比调查知污水中含有COD、BOD、Cd、Hg,pH为酸性,受纳水体为一河流,多年平均流量为90m3/s,水质要求为IV类,此环评应按几级进行评价?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方法:污水排放量:为5000~10000m3/d之间水质复杂程度:含有持久性污染物(Cd、Hg)、非持久性污染物(COD、BOD)、酸碱(pH为酸性),污染物类型数=3,复杂程度为“复杂”水域规模:介于150m3/s到15m3/s之间,为中等河流水质要求:IV类此环评应按二级评价要求进行。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监测范围(km)污水排放量(m3/d)
大河中河小河>5000015~3020~4030~5050000~2000010~2015~3025~4020000~100005~1010~2015~3010000~50002~55~1010~25<5000<3<55~15(大河,≥150m3/s;中河,15~150m3/s;小河,<15m3/s)
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噪声评价工作等级划分的依据包括:a)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类别。b)建设项目建设前后所在区域的声环境质量变化程度。c)受建设项目影响人口的数量。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一般分为三级,一级为详细评价,二级为一般性评价,三级为简要评价。评价范围内有适用于GB3096规定的0类声环境功能区域,以及对噪声有特别限制要求的保护区等敏感目标,或建设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达5dB(A)以上(不含5dB(A)),或受影响人口数量显著增多时,按一级评价。建设项目所处的声环境功能区为GB3096规定的1类、2类地区,或建设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达3dB(A)~5dB(A)(含5dB(A)),或受噪声影响人口数量增加较多时,按二级评价。建设项目所处的声环境功能区为GB3096规定的3类、4类地区,或建设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在3dB(A)以下(不含3dB(A)),且受影响人口数量变化不大时,按三级评价。在确定评价工作等级时,如建设项目符合两个以上级别的划分原则,按较高级别的评价等级评价。声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依据评价工作等级确定。①对于以固定声源为主的建设项目(如工厂、港口、施工工地、铁路站场等):满足一级评价的要求,一般以建设项目边界向外200m为评价范围;二级、三级评价范围可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区域和相邻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类别及敏感目标等实际情况适当缩小;如依据建设项目声源计算得到的贡献值到200m处,仍不能满足相应功能区标准值时,应将评价范围扩大到满足标准值的距离。②城市道路、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地上线路和水运线路等建设项目:满足一级评价的要求,一般以道路中心线外两侧200m以内为评价范围;二级、三级评价范围可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区域和相邻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类别及敏感目标等实际情况适当缩小;如依据建设项目声源计算得到的贡献值到200m处,仍不能满足相应功能区标准值时,应将评价范围扩大到满足标准值的距离。声环境影响评价范围思考题按照时间属性,环境评价可划分为哪3种类型?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有哪些?国际通用的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包括哪些环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与哪些因素有关?思考题
5.某地拟新建一项目,拟建厂址位于平原地区,周围地形条件属简单地形。项目主要大气污染源为锅炉烟囱,主要排放污染物为常规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特征污染物为HCl,各污染物排放清单见下表。项目厂界大小为2×2km,请确定该项目大气环境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排放源主要污染物小时浓度限值(mg/m3)排放量(kg/h)烟气出口流速(m/s)烟囱参数H/mφ/m烟气出口温度/℃锅炉烟囱SO20.55624702.0120NO20.2450HCl0.056.5第三章污染源调查与评价第三章污染源调查与评价一、环境污染、污染物和污染源环境污染是指在空气、水体、土壤和生物等环境要素中含有过量的污染物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长和发展的环境问题。污染物一、环境污染、污染物和污染源所谓“污染物”是指在不适当的地点、时间和条件下存在于环境中、对人类和生态系统有害或不期望的物质。污染物分类:
——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
——物理污染物、化学污染物、生物污染物、综合性污染物
——水体污染物、大气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第三章污染源调查与评价一、环境污染、污染物和污染源污染源是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环境问题是由污染源引起的。了解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方式,才能对环境问题进一步认识。第三章污染源调查与评价自然污染源(生物污染源和非生物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工业、农业、生活、交通);空气、水体、土壤、生物污染源;固定源和流动源;点源、线源、面源第三章污染源调查与评价大气:二氧化硫、颗粒物、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铅、苯并芘、氟化物。水:耗氧有机污染物、营养物、有机毒物、重金属、病原微生物、酸碱污染、石油类、难降解有机物、热和放射性。声:气动噪声、机械噪声、电磁噪声、生活噪声。土壤: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农药、化肥、牲畜排泄物、生物残体、大气沉降物。第三章污染源调查与评价第三章污染源调查与评价二、污染源调查及评价要防治污染,必须首先了解污染源的状况。通过调查,掌握污染源的类型、数目及其分布;各种类型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及其随时间变化状况;各类污染源的排放方式和排放规律等。在调查基础上,经过数据计算、分析,对污染源作出评价,确定一个区域或工厂的主要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污染源调查普查详查普查
从有关部门查清区域或流域内的工矿、交通运输等企、事业单位名单,采用发放调查表的方法对各单位的规模、性质和排污情况作概略调查。对于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也可到主管部门收集农业、渔业和禽畜饲养业的基础资料、人口统计资料、供排水和生活垃圾排放等方面资料,通过分析和推算得出本区域和流域内污染物排放的基本情况。详查在普查基础上筛选出重点污染源,再进行详查。重点污染源是指污染物排放种类多(特别是含危险性污染物),排放量大、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大的污染源。在详查工作中,调查人员深入现场实地调查和开展监测,并通过计算取得翔实和完整的数据。污染源评价评价目的归纳分析调查数据,确定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评价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评价方法等标污染负荷法等标污染负荷Pij-----第j个污染源中第i种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Cij-----第j个污染源中第i种污染物的排放浓度Qij-----第j个污染源中第i种污染物的排放流量C0i-----第i种污染物的评价标准等标污染负荷等标污染负荷比污染源评价方法主要污染源确定按评价区域内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比从大到小排列,将累计百分比大于80%左右的污染源确定为主要污染源。主要污染物确定按评价区域内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比从大到小排列,将累计百分比大于80%左右的污染物确定为主要污染物。污染源评价举例某地区建有造纸厂、酿造厂和食品厂,其污水排放量与污染物监测结果如下表所示,试确定该地区的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项目造纸厂酿造厂食品厂污水量m3/s0.870.420.63挥发酚mg/l3.570.1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内战的爆发》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件-1
- 2025届江西省浮梁一中高三摸底考试数学试题
- 《二泉映月》音乐课件
- 机械制造工艺模考试题(含参考答案)
- 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前术后护理
- 事业单位环保培训
- 2025年昌吉货运资格证模拟考试新题库
- 2025个体商户的买卖合同协议
- 保洁卫生协议书
- 合作协议 上市
- 警察礼仪(PPT53页)
- 《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食堂管理工作的意见》解读
- 《尚艺发型标准剪裁》PPT课件
- 中国现代文学史00537
- 110kV升压站电气施工工艺及方案培训资料(共107页)
- 年产万吨碳酸饮料厂的工艺设计
- 流砂过滤器设计说明书
- T∕CISA 065-2020 高炉循环冷却水系统节能技术规范
- 电力现货市场基础知识(课堂PPT)
- 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工作总流程图
- 名∶聚乙烯(PE)土工膜防渗工程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