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花鼓灯研究6500字(论文)》_第1页
《安徽花鼓灯研究6500字(论文)》_第2页
《安徽花鼓灯研究6500字(论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前言花鼓灯是一种民间自发兴起的艺术,跟传统的艺术形式很不一样,传统的表演艺术事先已经确定,而花鼓灯表演则相对自由,“它虽是在一个总的结构框架下进行——即“大花场”、“小花场”和“后场小戏”,包括锣鼓表演音乐和各种灯笼曲调,但在具体的人物和场景中,演员仍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表演者可以在不同情况下进行不同的表演和创作,这是花鼓灯赋予表演者的自由”[]花鼓灯技艺就是民间艺人在即兴表演中造就了一种本领,演出前不排练、不走场,‘手到擒来’,这也是它备受欢迎的原因。花鼓灯艺术有着明确的角色划分,男性角色通常被称为鼓架之,女性角色被称为兰花。本文主要讲它的起源和流派,分析兰花的特点和风格组合课的发展。一、安徽花鼓灯的起源背景最早的花鼓灯是先民们为欢庆大禹治水胜利而制作的“相传为了欢庆大禹治水成功,每逢阴历3月份,当地艺人们就会打起锣鼓、跳起舞蹈。”[]这种仪式舞蹈可能是早期花鼓灯的雏形,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花鼓灯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前进获得发展。唐朝宫廷歌舞不断发展的同时,宫廷外民间歌舞也获得发展。到宋代,城市中的音乐、舞蹈、诗歌艺术交融发展,商业性的演出,也给花鼓灯艺术的兴起带来契机,说花鼓灯是起源于宋代,这是许多学者目前坚持的看法。经历元朝的“下坡路”后,花鼓灯在明清时期越来越繁荣。在江淮地方,民间习俗具有极生命力,每到重大节日,锣鼓、舞蹈、灯歌随处可见,唐宋时代的发展,只是一个准备,明清时期的华丽转身,才是它趋于成熟的表现,近代以来,在冯、陈、郑三位老艺术家的带领下,花鼓灯越来越繁荣。花鼓灯的表演者,大多来自农业从业者,早期的艺术家模仿其他艺术家的表演,一个一个地观看,在陆地上一次一次地磨炼出来,他们没有正规的表演时间和社团,经常邀请一群人在业余时间表演。他们随心而舞,用歌舞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朴素的爱情、生活。舞蹈动作粗犷豪放,但表演的很细腻,舞蹈时唱着歌曲,唱歌时有锣鼓伴奏,有情节和故事,结构立体完整,形成许多独特的表演风格,比方‘三回头’,提气带动身体向上,眼睛抬起体现精气神,连续的反复,让“兰花”的眼神异常明亮和俏皮。二、花鼓灯的主要分布流域花鼓灯是农耕时代的人民创造的,发源于安徽地区,随后慢慢分布于蚌埠、怀远、颍上、丰台等淮河沿岸。在我国北方把民间歌舞叫做“秧歌”,南方的民间歌舞叫做“茶灯”,五河县地理环境优越,与众多湖泊交汇,交通便利,艺人吸收了“秧歌”和“茶灯”的唱腔及艺术形式,又融入了淮河两岸的民间歌舞,创造了花鼓灯的风格,沿淮河上游和大别山一带,花鼓灯歌舞中的民歌更为多样,并夹杂着楚风,怀远和丰台的民间舞蹈有着深远的传统,在特殊的地域文化环境中,产生了花鼓灯小戏,如淮北花鼓戏、卫调花鼓戏和花鼓灯舞戏。凤阳花鼓是淮河著名的花鼓灯形式,定远、怀远、凤台、蒙城等地的花鼓歌舞被外界统称为凤阳花鼓。在历史的发展中,各地区的风格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蚌埠地区:灯歌细腻感人、贴近生活、抒情意味浓,舞蹈动作幅度较大,变化多,调度较开阔,多“拐弯”、“斜塔”等动作,冯国佩为其代表。怀远地区:舞蹈动作幅度大、风流洒脱、矫健轻捷、舞台调度开阔,灯歌唱腔朴实、韵味浓郁,讲究字正腔圆动作有不同的单拐弯、双拐弯、三拐弯及各种斜塔姿态,基本步法有平足步,以鼓为领奏乐器,郑九如、石金礼、常春利等人为代表。颖上地区:灯歌质朴、简练,风格古朴、憨厚,舞蹈结构严谨、节奏较慢,舞蹈造型姿态多样,具有古老淳朴的特点,代表动作有猴子抖月、狮子摆头、白鹤亮翅、犀牛望月等,基本步伐为“蛹子步”。定远地区:动作抒情柔美,媚而不俗,其中三人舞表演的“小伞子”,是当地的代表舞蹈。凤阳地区:以唱歌和讲故事为主,舞蹈优雅而简单。它的旋律是根据当地农民唱的秧歌改编的。朴实委婉,没有北方民歌豪放的风格,也没有淮河花鼓灯跳动节奏的阳刚精神,应该是淮河中游民间艺术,向皖中南民间艺术过渡的一种艺术形式。凤台地区:舞蹈风格柔韧、细腻、活泼,擅长扇花,唱腔多变,音域广,注重男女角色的交流和思想感情的交流,代表动作有大起步、小起步、颤颠步、追步、扑蝴蝶等,基本步法“上山步”,伴奏乐器以锣为领奏。”[]代表艺人有田振启、陈敬芝、万方启、詹乐亭等。安徽花鼓灯的舞蹈动作既有江南的温柔之美,又有北方女性的精明和直率,是南北特色的相契合,展现了汉族女性的率直和热情,淮河是淮河两岸人民的母亲河,正是对淮河的依恋,催生了花鼓灯这一两个淮河地区的民间艺术奇葩。三、花鼓灯的主要流派安徽花鼓灯是集歌、舞、戏为一体的表演,特点可以概括为:‘溜得起来刹得住’,具有浓郁的淮河、淮河地方风味,在表演风格上,既有刚健、洒脱、欢快、温馨的特点,又结合多变的节奏和音乐,形成独特的魅力。最有影响力的有三大流派,分别是冯国佩先生“冯派”、陈敬芝先生的“陈派”和郑九如先生的“郑派”,对“兰花”的诠释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风格。(一)冯派,冯国佩冯派创始人为,艺名“小金莲”,在动作体态上柔、韧、拧、倾,动作旋律上溜、旋、梗、闪,流动中有造型,造型中蕴涵着流动感。他在“小花场”中的“闪腰”“闪身”,一招一式都充满着女子的风韵,对“回旋”的良好运用,与花鼓灯的步态和姿态相结合,生动地展现了女孩柔韧的身体形态和害羞的心理感受。他的“三回头”可以说是花鼓灯抒情的经典动作,“三回头”顾名思义就是三次回头,是“兰花”情感交流的表现方式。第一次掉头,很好地使用了左转弯的单步,在平稳的动作中,他突然转过身来,又突然停了下来。右手放在胸前,左手裹着毛巾,上身微微扭曲,一双充满感情的眼睛,定格在“鼓架子”上,让人感到幸福。第二次回头看时,用了“搭棚”的动作姿态和他最好的“闪回”动作,既体现了女孩的羞涩,又表现了女孩的风骚。第三次回首,是透过脚下的绵绵流淌,用温柔的脚步转身,在大家面前呈现出一个端庄大方的女性形象。这三个回头有三种不同的心理状态,释放出女孩单纯而多愁善感的情感,也是“小金莲”迷人容貌、优美身姿和真情实感的写照。(二)陈派,陈敬芝“陈派”的创始人是表演艺术家陈敬芝,艺名“一条线”,陈敬芝在花鼓灯表演中有着自己的特色,即他的“颤、颠、抖”的夸张表现。陈敬芝的舞蹈语言丰富,尤其在扇子和手巾的使用上,丰富多样。遮阳扇、浮扇、扣扇、揉扇、拍扇等都让人目不暇接,身体变化多端,夸张灵活,宛如婀娜多姿的女孩飞越各地。“贴扇”、“抖步”、“先转后跳”等都是他的独门技艺。民间有句俗话:“一条线”走了九十九个就睡着了;“一条线”回头一看,起来一半以上。他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和真情实感的生动表达,尤其是翩翩起舞的扇花宛如在空中飞舞的蝴蝶,生动地描绘了少女扑蝶时的情形。(三)郑派,郑九如“郑派”的创始人是郑九如,艺名‘小白鞋’,其典型特征是“顿挫感”。郑九如身体灵活,控制力强,善于塑造稳定、优雅、热情奔放的女孩形象,而且由于身材高大,为了表现得更像一个年轻女孩,他利用自己的优势来避免弱点,注意控制自己的四肢,手臂永远不要伸展得太直,抬步时比较收敛,一步一步都跟得很紧,既干净利落,又敏捷洒脱,具有很强的动态规律,喜欢在开始跳舞之前退一步再开始跳舞,它端庄大方,自信敏捷,美丽洒脱,动静兼备。“簸箕步”的应用最能体现了他的不同,这一行动是在收获季节,农民簸箕身上的小麦,不停地抖动麦穗而产生的,郑久如在表现这一动作时十分抢眼。他的动作进退自如,完美地运用了音乐的节拍,采用了“后勾”的动作,使动作显得干净、灵活,给人以充满魅力、轻盈、快乐的审美享受。他腰间起伏小,扇花有力,动作“清脆”“沉稳”,稳重美丽,自信大方。四、花鼓灯表演中‘兰花’的特点(一)兰花的简介“说兰花,唱兰花,戴绣球花,扇子扇动凤凰翅,手巾像兰花一样飘。”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说兰花》,以安徽花鼓灯为创作素材,获得了第九届“桃李杯”中国民间舞创作二等奖,这是安徽花鼓灯艺术的一大喜讯,她是安徽花鼓灯中小型表演的核心人物,“兰花在花鼓灯表演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是表演中最具特色的角色,她们外表漂亮,手里拿着折扇和手帕,上身穿着五颜六色的外套,下身穿着裙子,脚上穿着绣花鞋。女主角头上盘着长辫子,彩色丝绸做成的球形花朵,和2尺长的飘带在前额。手帕呈现多种姿态,如三指抬、一指挑,兰花表现细腻,如切花、拔花等。”[]《说兰花》基于安徽历史文化基础,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进行继承与发展,在观众面前生动地表现出“兰花”的形象,她很有魅力,戴着绣球花,两边有长长的彩带,右手拿着扇子,左手拿着手帕,踩着“寸步”。既有北方人的淳朴和豪放,也有南方人的细腻和美丽,性格既粗糙又含蓄。(二)兰花的主要特点兰花的主要特点是“三道弯”,“三道弯”是一种独特的舞蹈艺术形式,在整个舞蹈中人的头、腰、跨呈倒s形,重心靠右后,这是静态的三道弯,过去脚踩“寸子”,脚跟离地较多,所以在亮相时,为能让身体保持平衡,就要小腿发力,让膝盖两腿紧紧靠拢,腰部放松,上身尽量后移,常见的姿势有“单展翅”“凤凰三点头”等。动态“三弯”主要是身体匀速有规律地摆动,产生自然平衡的美,特别是在典型的“凤摇柳”和“平足步”动作中,常常用脚踩“寸”来模仿小脚女的走路姿势。通过肩部左右交替,特别是腰部以上的部分直接呈弧形抬高,使小臂紧贴身体摆动,大臂水平转动;在“上山”中,上半身和下半身晃动,从而形成静态时差,形成流动的“三弯”。《说兰花》这部作品在创作时,编导紧紧就抓住安徽花鼓灯典型的“三弯”动作形式,在人物造型设计上,编导继承了兰花头上两条球花飘带,给人以生动优美的人物形象;在作品选曲上,编舞遵循安徽花鼓灯典型的“锣鼓节奏”,使每一个动作和相应的锣鼓节相应,在舞蹈风格特征上,编舞始终把握安徽花鼓灯的“能滑能停”、“能转能倾”等风格特征,在流动中“风驰电掣,驻足立停,锣鼓随行”。(三)兰花的“舞蹈呼吸”呼吸对舞蹈极为重要,中国著名舞蹈家吴晓邦曾将呼吸称为舞蹈的三要素之一,“这种呼吸不是我们日常的呼吸,而是在自然呼吸的前提下进行控制和控制。它能从生理需要上控制呼吸,进而使呼吸节奏与舞蹈风格表达一致。不同的呼吸状态可以表达不同的思想和感觉。例如,当你快乐的时候,呼吸是短促的;当你安静的时候,呼吸是舒缓的。”[]实践证明,气息与舞蹈韵律、节奏、情感等有着密切联系,通过自身表演体悟,“诠释呼吸的运用,不仅可以帮助舞者处理动作的节奏和幅度,也可以帮助舞者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涵。可以说,在中国民间舞蹈表演中,呼吸的运用是构成舞蹈作品“生命线”的重要因素,是推动中国民间舞蹈深入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兰花表演中极其重视呼吸,这是其表演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五、花鼓灯风格组合课的开展(一)学校舞蹈组合课的介绍经过长期的历史变迁,花鼓灯从民间逐渐由民间艺术向学校艺术转变,目前,花鼓灯的舞台表演团体大多来自专业舞蹈演员。这种课堂教学和训练,是传授花鼓灯舞蹈艺术的最佳途径,也是传承和创新花鼓灯艺术的有效途径,进入艺术院校舞蹈课堂教学,对花鼓灯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舞蹈课堂教学,不断开发和创新花鼓灯的艺术潜能和训练体系,使教学与学习相互促进,为花鼓灯艺术的学术和专业发展奠定基础。随着舞蹈院校元素教学法的发展,“元素-动作-短句-组合”的组合教学,已成为我国民间舞蹈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合”是指以科学和艺术为手段,由若干乐章结合音乐或一定节奏,组织起来的具有特定训练目的的具有代表性的小品,它是实施民族舞蹈教材、建设教学计划的基础。在组合教学中,既要继承各民族、各地区民间舞蹈的风格,又要不断创新,营造“教学结合”的新时代氛围。这些“教学组合”形成了一个不同于民间“教材”的系统“教材”。在教学中,要注重舞蹈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仅仅是表演和自娱自乐。“目前,大多数民族舞蹈组合教学过分强调继承和接受,只注重准确掌握风格和节奏,而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盲目追求模仿、口授学徒,一代又一代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损害,创造力受到破坏,使得舞蹈专业人才的创造力普遍较低,直接影响到舞蹈产业的发展,在民族舞蹈组合教学中,每一位舞蹈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对于舞蹈组合教学来说,可以将原本相互分离的元素、短句、片段横向连接,形成统一而全面的组合,对所学的不同民族舞蹈的风格、动作、舞步进行纵向的分析比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节奏体系。要改变其能变的,保留其不变的。“在中国民间舞蹈的发展过程中,“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变”是其生存和发展的运动规律和自然规律,在新时代应该有新的艺术风格,“不变”是其本质要求,因为民间舞蹈承载着一个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蕴含着一个民族共同的审美取向,传递着一个民族共同的内在情感。要深入思考了民间舞蹈教学组合与舞台作品“共性与个性”、“变化与不变”的关系。”[]下面以安徽花鼓灯组合课为例。(二)花鼓灯风格组合课的开展要进行风格组合,首先要了解艺术流派的区别,安徽花鼓灯主要是三个流派,在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产生和不断的继承和创造中,形成了不同地区不同艺术家相对稳定的风格和流派。“冯派”就像“淡淡的蓝色”,他的性格温厚恬静,表演风格灵活流畅、娇媚细腻,好似碧绿的海水,涓涓细流汇入花鼓灯的海洋。“陈派”就像“火火的红色”,他的性格热情奔放,表演风格喜俏夸张,热烈激昂,提线木偶般“颤、颠、抖”的夸张表演,犹如火红的石榴挂在枝头让人垂涎欲滴。“郑派”就像“凝凝的白色”,他的性格傲气白信,沉稳含蓄,表演风格温柔内敛、轻柔秀美,如同蒙上一层神秘又透明的面纱,给人一种朦胧感。我们在了解三派艺术不同风格的基础上,取长补短、求同存异,把他们融合起来,成为一种新的风格。在学习了花鼓灯教材后,我们可以做一个组合训练:给学生一个经过加工和改编的民乐如《凤阳花鼓》,让学生按照要求创造出符合音乐的新组合。要求如下:1,自由组合,人数不限,主题自主,自拟小标题。2,舞蹈动作词汇应具有形象性、个性化、新颖性和多样性,可以根据三派艺术的风格魅力,对其中的元素、短句进行加工、改变、发展,形式可以是情感舞蹈或情节舞蹈。3,学生通过一步步分析,具体实践,掌握音乐的节奏,根据采风的感觉、生活中的观察和经验的积累,从自身的风格出发进行加工,改变节奏、方向、力度等。4,雏形出来后,引导学生根据需要,重新编排组合后的原型,整合出最贴切学生所要表达的组合片断。通过不断的训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