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_第1页
第3章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_第2页
第3章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_第3页
第3章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_第4页
第3章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章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地籍测量学3.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3.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概述3.3地类调查3.4耕地坡度分级调查与田坎系数测算3.5影像判读本章主要内容

授课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及其我国土地利用分类系统的历史沿革,了解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制定的原则。掌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内容、方法、程序,包括地类调绘、线状地物调绘的有关方法和要求,了解耕地坡度分级标准及坡度测算的方法,了解影像判读的基本方法。重点: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内容、方法、程序。3.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3.1.1土地分类系统土地作为一种自然物质,有着十分繁多的自然属性指标,如地貌、坡度、高程、有机物含量、密度、酸碱度等;土地作为人类社会活动中的一种要素,同样有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经济属性指标,如土地的权属、区位、利用、规模等;土地也蕴含着众多自然和社会经济相交融的指标,如利用方式、土地产能、土地承载、土地的适宜性等。

土地分类是指按一定的分类标志(指标),将土地划分出若干类型。按照统一规定的原则和分类标志,将分类土地有规律分层次地排列组合在一起,就叫做土地分类体系(或土地分类系统)。

1.土地自然分类体系

土地自然分类系统指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属性的相同性和差异性对土地进行分类。

2.土地评价分类体系土地评价分类系统一般按土地生产力水平、土地质量、土地生产潜力、土地适宜性等为具体标志进行分类,也称为土地的经济特性分类。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

3.土地综合分类体系土地综合分类系统指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管理特性及其他因素对土地进行综合分类。

方法依据具体标志目的土地自然分类体系土地自然属性的相同性和差异性以地貌、土壤、植被为具体标志揭示土地类型的分异和演替规律,遵循土地构成要素的自然规律,最佳、最有效地挖掘土地生产力土地评价分类体系评价指标的相同性和差异性以土地生产力水平、土地质量、土地生产潜力、土地适宜性等为具体标志为开展土地条件调查和适宜性调查服务,为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佳配置服务土地综合分类体系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管理特性及其他因素以土地的覆盖特征、利用方式、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效果等为具体标志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反映国家各项管理措施的执行情况和效果,为国家和地区的宏观管理和调控服务国外土地分类至今约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到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就出现了各种土地分类系统。国外土地分类多数以土地利用现状作为分类的依据,具体到各国又有差异。如美国主要以土地功能作为分类的主要依据,英国和德国以土地覆盖(是否开发用于建设用地)作为分类依据,俄罗斯、乌克兰和日本以土地用途作为分类的主要依据,印度则以土地覆盖情况(自然属性)作为划分地类的依据。3.1.2国内外土地分类国内的土地分类研究起步较晚,主要是在解放以后。国内土地分类依据与国外基本相同,也是以土地利用现状作为分类依据,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简称土地详查)采用以土地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为分类依据,城镇地籍调查采用以土地用途为分类依据等。

美国土地利用分类主体上以农业部农业经济研究局统计用的主要土地利用分类为主,在农业用地类型划分上得到认可,但缺乏全面统一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农用地尤其是耕地的分类比较详细,而建设用地的内部分类比较简单。土地利用类型体系包括5个一级分类,分别为耕地、牧草地、林地、特殊用地和其他用地,24个二级分类美国主要土地利用分类一级二级一级二级一级二级1.耕地作物利用耕地4.特殊用地城市区

冰地收获耕地交通用地湿地夏季休闲耕地农村公园开阔沼泽地牧场化耕地野生物避难地裸岩地空闲地国防、洪涝控制和工业区沙漠2.牧草地

州属机构和其他用地海滩3.林地牧场化林地农庄、农路和小径其他非牧场化林地5.其他用地苔原冰河德国部长会议空间规划工作小组于1985年公布了德国土地分类表。该土地分类系统主要用于德国的空间规划。德国土地分类系统非常重视土地的生态属性,特别强调绿地、水域、休闲与休养用地,并把这些用地单独列为一类。土地利用分类采用三级分类,共9个一级类。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根据需要,土地部门主要有以下三种分类: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城镇土地分类全国土地分类我国的土地利用分类

(1)1984年9月,全国农业委员会组织制订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

(2)1989年,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发布并于1993年6月修订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中的“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

(3)2001年8月,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土地分类(试行)》;

(4)2002年1月由国土资源部颁布施行用以保证新旧土地分类体系衔接的《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

(5)2007年8月10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正式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并于当日实施;1984年,我国颁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制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其含义”。采用两级分类,其中一级类分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及未利用土地8类,二级类分46类

土地详查和土地变更调查就是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从1984年颁布开始,一直沿用到2001年12月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4.牧草地

41、天然草地

42、改良草地

43、人工草地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51、城镇

52、农村居民点

53、独立工矿用地

54、盐田

55、特殊用地土地利用现状分类(1984):

8个一级类、46个二级类。8.未利用土地

81、荒草地

82、盐碱地

83、沼泽地

84、沙地

85、裸土地

86、裸岩、石砾地

87、田坎

88、其它1.耕地

11、灌溉水田

12、望天田

13、水浇地

14、旱地

15、菜地2.园地

21、果园

22、桑园

23、茶园

24、橡胶园

25、其他园地3.林地

31、有林地

32、灌木林地

33、疏林地

34、未成林造林地

35、迹地

36、苗圃

6.交通用地

61、铁路

62、公路

63、农村道路

64、民用机场

65、港口、码头7.水域

71、河流水面

72、湖泊水面

73、水库水面

74、坑塘水面

75、苇地

76、滩涂

77、沟渠

78、水工建筑物

79、冰川及永久积雪1989年9月,我国颁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中制定了“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城镇土地分类主要根据土地用途的差异,将城镇土地分为商业金融业用地,工业、仓储用地,市政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住宅用地,交通用地,特殊用地,水域用地,农用地及其他用地10个一级类,24个二级类

城镇土地分类用于城镇地籍调查和城镇地籍变更调查。从1989年发布开始,一直沿用到2001年12月城镇土地分类10个一级类、24个二级类。

40.公共建筑用地

41、文、体、娱

42、机关、宣传

43、科研、设计

44、教育

45、医卫50.住宅用地60.交通用地

61、铁路

62、民用机场

63、港口、码头

64、其他交通70.特殊用地

71、军事设施

72、涉外

73、宗教

74、监狱

80.水域用地

90.农用地

91、水田

92、菜地

93、旱地

94、园地00其他用地

城镇土地分类(1989):10.商业金融业用地

11、商业服务业

12、旅游业

13、金融保险业20.工业仓储用地

21、工业

22、仓储30.市政用地

31、市政公用设施

32、绿化为了满足土地用途管理的需要,科学实施全国土地和城乡地政统一管理,扩大调查成果的应用,在研究、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其含义”和“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两个土地分类基础上,国土资源部制定了城乡统一的“全国土地分类”

“全国土地分类”自2002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试行。自2002年以来,有效地应用于土地变更调查及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

全国土地分类

“全国土地分类”包括《全国土地分类(试行)》和《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

《全国土地分类(试行)》是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分类,适用于城镇和村庄大比例尺地籍调查

针对全国城镇与村庄地籍调查尚未全面完成的现实情况,国土资源部在《全国土地分类(试行)》基础上,制定了《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适用于土地变更调查和更新调查全国土地分类

《全国土地分类(试行)》采用三级分类。其中一级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3类,也就是《土地管理法》的三大类。二级分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住宅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特殊用地、未利用土地和其他土地15类。三级为分71类。全国土地分类《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的整体框架与《全国土地分类(试行)》相同,采用三级分类。其中农用地和未利用地部分与《全国土地分类(试行)》完全相同,建设用地部分进行了适当归并。将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住宅用地、特殊用地6个二级类和交通运输用地中的三级类街巷,合并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作为二级类,在其下划分城市、建制镇、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盐田和特殊用地6个三级类。

全国土地分类2007年,我国颁布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GB/T21010—2007),标志着我部在统一土地分类标准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此标准采用二级分类,其中一级类12个,二级类57个。《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

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原则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是依据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等因素对土地进行的一种分类。科学性实用性开放性继承性

2.土地利用分类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2007年7月颁布了国家标准《土地利用分类(GB/T21010—2007)》,此标准采用二级分类,其中一级类12个,二级类57个。一级类依据土地利用用途、土地利用方式和经营特点划分。

二级类依据自然属性、覆盖特征、用途和经营目的等方面的土地利用差异,对一级类具体细化。3.1.3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一级类二级类含义

编码名称编码名称03林地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长红树林的土地。包括迹地,不包括居民点内部的绿化林木用地,铁路、公路征地范围内的林木,以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

031有林地指树木郁闭度≥0.2的乔木林地,包括红树林地和竹林地。032灌木林指灌木覆盖度≥40%的林地。033其它林地

包括疏林地(指树木郁闭度≥0.1、<0.2的林地)、未成林地、迹地、苗圃等林地。

按照土地的用途和利用方式,划分出林地。又按照其覆盖特征划分出二级类一级类二级类含义

编码名称编码名称05商服用地指主要用于商业、服务业的土地。051批发零售用地

指主要用于商品批发、零售的用地。包括商场、商店、超市、各类批发(零售)市场,加油站等及其附属的小型仓库、车间、工场等的用地。052住宿餐饮用地

指主要用于提供住宿、餐饮服务的用地。包括宾馆、酒店、饭店、旅馆、招待所、度假村、餐厅、酒吧等。053商务金融用地

指企业、服务业等办公用地,以及经营性的办公场所用地。包括写字楼、商业性办公场所、金融活动场所和企业厂区外独立的办公场所等用地。054其它商服用地

指上述用地以外的其他商业、服务业用地。包括洗车场、洗染店、废旧物资回收站、维修网点、照相馆、理发美容店、洗浴场所等用地。按照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经营特点,划分商服用地。又按照其用途和经营目的划分出二级类3.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概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在全国范围内,为查清现状用地的数量及其分布而进行的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分概查和详查两种。

概查是为满足国家编制国民经济长远规划、制定农业区划和农业生产规划的急需而进行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详查是为国家计划部门、统计部门提供各类土地的详细准确的数据,为土地管理部门提供基础资料而进行的调查。土地利用详查是以县为单位进行。2008年我国颁布了《土地调查条例》,规定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土地调查。3.2.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目的1.摸清我国土地资源家底(最基本和最首要的目的)2.为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和有关政策服务。3.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4.为全面管理土地服务。

土地权属管理、土地规划、土地统计、建设用地管理和土地监察等3.2.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内容(1)查清辖区内每一块土地类型及分布,量算地类面积。(2)按土地权属单位及行政辖区范围汇总面积和各地类面积。(3)编制分幅土地权属界线图和县、乡、村土地利用现状图。(4)调查、总结、分析土地利用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3.2.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原则1.实事求是的原则2.全面调查的原则3.一查多用的原则4.运用科学的方法5.以地块为单位进行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在土地所有权宗地内,按土地分类标准的二级类为依据划分出的一块地,称作分类地块,俗称图斑。3.2.4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程序遵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按照县级土地利用现状详查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将其工作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准备工作阶段;第二阶段为外业工作阶段;

调绘、标绘与补测第三阶段为内业工作阶段;

成果整理、数据库建设、成果输出及报告编制第四阶段为成果检查验收归档阶段。

3.2.5调查方法3.3地类调绘3.3.1地类调绘的基本方法地物按二级类标准,将各种地类的位置、界线,用规定的线划、符号在调查底图上表示出来;将影像没有而又需要的地物,采用测量技术和方法补测标绘在调查底图上;将地物的属性标注在调查底图或《土地调查手簿》上。1.全野外调绘法全野外调绘法,是持调查底图到实地,将影像所反映的地类信息与实地状况一一对照、识别,将各种地类的位置、界线用规定的线划、符号在调查底图表示出来,将地物属性标注在调查底图或《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手簿》上,最终获得能够反映调查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状况的原始调查图件和资料。优缺点,前者调绘工作一次性全部完成,精度高但用时较长且工作强度大适用:影像分辨率较低、影像信息不能完全反映现状及影像解译能力较差、调查经验不足人员的情况走到、看到、问到、画到计划好调查路线2.综合调绘法综合调绘法,是指内业解译和外业核实、补充调查相结合的调绘方法。第一步,广泛收集调查区有关资料第二步,室内解译第三步,野外补充调查优缺点,内外业结合,充分发挥内业优势,精度高又可节省时间且工作强度较低、可能会出现遗漏和错误适用:影像信息现势性较高、影像分辨率较高及具有影像解译能力和一定调查经验人员使用3实地调绘基本程序(1)确定站立点

(2)核实、调绘(3)边走边调查(4)询问(5)调绘路线的选择3.3.2地类界线调绘的精度明显界线移位不得大于图上±0.3mm;不明显界线移位不得大于图上±1.0mm。3.3.3地类调查的技术要求

(1)地类界应包含在土地权属界线内,即地类界不得跨越土地权属界线,权属界线包含行政村界、所有权界线和使用权界线。(2)最小上图图斑面积是指不同地类图斑在不同比例尺工作底图上的最小图斑面积,即大于或等于下表面积的必须以图斑在图上标绘,小于最小上图面积标准的零星地类不单独表示,应归入所在或相邻的地类图斑中。

地类图斑的最小上图面积居民点耕地、园地、坑塘林地、牧草地、未利用地图上面积(mm2)图上面积(mm2)图上面积(mm2)4615

(3)南方宽度大于、等于1.0m的固定农村道路、管道运输用地、沟渠、水工建筑用地和田坎等线状地物,要单独划定土地类型,分别用单线线状地物或双线线状地物图斑表示。当有权属界线通过时,即使线状地物宽度小于1.0m也应上图表示。(4)同一地块内,交替穿插两种(或两种以上)地类时,应选择主要的地类表示,即同一地类界内的地类只能从属一个土地分类,不能在同一个图斑内有多种土地分类并存。(5)地物在空间上垂直交叠的,如道路与河流交叉,高架和立交道路,按最上层的地物确定用地类型。(6)外业调查完成后,调查底图应完整标绘全部调查信息,包括行政界线、权属界线、地类及其界线、现状地物及宽度、补测地物,以及编号和注记等。

1.地类图斑划分的基本方法图斑:

单一地类地块,以及被行政界线、土地权属界线或线状地物分割的单一地类地块。

(1)除城市、建制镇、农村居民点、采矿用地、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外,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的二级分类划分图斑。城市、建制镇、农村居民点、采矿用地、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按外围闭合界线形成的地块划分为图斑;(2)图上宽度大于等于2mm

的线状地物划分为图斑;(3)被行政区界线、土地权属界线、单线线状地物分割的地块形成图斑。图斑以行政界线、权属界线、地类界、线状地物为界;(4)图斑面积不小于各类用地最小上图图斑的面积的规定;3.3.4地类图斑的调查农村居民点划分为图斑地类界划分图斑线状地物划分图斑行政界线划分图斑

2.城镇、村庄等图斑划分与调绘对《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中05、06、07、08、09一级类和103、121二级类,按城市(201)、建制镇(202)、村庄(203)、采矿用地(204)、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205)五个类型进行归并。(1)城市图斑(201)

国家行政建制设立市建成区的土地,包括与城市相连成片的县、乡镇所在地的土地,城市建成区内的城中村。

与城市相连成片的建成区划分为一个图斑

与城市建成区不相连成片,且属于城市的成片建设用地划分为201图斑。

注意城市外的204、204不能确认为201

(2)建制镇图斑(202)

国家行政建制设立镇建成区的土地,包括建制镇建成区内的村庄。

与建制镇相连成片的建成区划分为一个图斑

与建制镇建成区不相连成片,且属于建制镇的成片建设用地划分为202图斑。

(3)村庄图斑(203)

用于农村居民点建设,农业人口集聚居住的土地。

与农村居民点不相连,且属于村庄的非农生产的土地。如居住、工业、商服等。

(4)采矿用地图斑(204)采矿用地指用于采矿(如露天煤矿)、采石、采砂(沙)场、盐田、砖瓦窑等地面生产用地及尾矿堆放地。不包括采矿的地下部分,以及用于加工、办公、生活、交通等的建设用地。(5)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图斑(205)城镇村庄用地以外,包括名胜古迹、旅游景点、革命遗址、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等风景名胜区域的管理机构、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等;军事设施、涉外、宗教、监教、殡葬等的建设(建筑物、构筑物)用地。

3.特殊类型图斑调绘梯田、坡耕地图斑调绘破碎耕地调绘

按主要地类调绘上图。实地目估次要地类比例

狭长地类调绘

宽度小于图上2mm的狭长地类

当地类面积小于最小上图标准面积时,可综合到相邻地类中,尽量不综合到耕地中。当地类面积大于最小上图面积时,按零星地物调绘

4.特殊图斑界线的处理当各种界线重合,只表示高一级界线,由低到高的顺序为:地类界、土地权属界、行政界线等。当各种界线与线状地物重合,即在真实位置上表示线状地物,又要表示高一级界线。3.3.5

线状地物调绘线状地物包括河流、铁路、公路、管道用地、农村道路、林带、沟渠和田坎等。线状地物宽度大于等于图上2mm的,按图斑调查。线状地物宽度小于图上2mm的,调绘中心线,用单线符号表示,称为单线线状地物。

北方实地宽度大于等于2m,南方大于等于1m的单线线状地物,应予调绘并实地量测宽度。

1.调绘方法对实地长度大于100m、图上宽度小于2mm的河流、铁路、公路、管道用地、农村道路、林带、沟渠和田坎等线状地物调绘上图,描绘时以影像中心线调绘,用单线符号表示,并量测注记宽度,实地丈量读至0.1m;当单线线状地物宽度变化大于20%时,分段量测线状地物宽度;宽度大于等于图上2mm的线状地物,按图斑调绘。线状地物宽度小于图上2mm时,中间的地类一般综合到邻近的地类或作零星地物调查上图。线状地物长度小于100m且面积大于100m2

的,作为零星地物进行调绘。田间非机耕农村道路和非主要排灌沟渠并行,次要线状地物小于5.0m时,可归并到主要线状地物上,图面用主要线状地物符号表示,注记总宽度。河流、铁路、高速公路、国道、干渠穿越城市、集镇和居民点的,应连续调绘并计算面积,其他线状地物断在外围界线处。耕地耕地洪水位常水位河流水面滩滩堤堤行树堤

2.线状地物宽度的测量方法铁路耕地耕地行树公路耕地耕地行树行树铁路耕地耕地行树道沟道沟农村道路耕地耕地道沟道沟行树行树沟渠耕地耕地行树行树沟渠耕地耕地行树行树3.3.6

零星地物调绘面积小于上图标准,但实地大于100m2

的零星地物进行调查,并记录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记录手簿》中,内业面积量算时扣除。3.3.7

地物补测对于影像没有显示或影像不够清晰,而又需要表示的地物,需要按其位置、形状、范围补测到调查底图上。补测方法主要有简易补测法和仪器补测法。(1)补测的地物点相对邻近明显地物点距离中误差,平地、丘陵地不得大于图上0.5mm,山地不得大于图上1.0mm。(2)新增地物周围如有足够的明显地物点,可用内插法、距离交会法、截距法等简易测绘方法补测,周围没有足够明显地物点的新增地物,宜采用仪器法补测。(3)当用线划影像套合图或正射影像图调绘时,可直接在工作底图上补测。(4)较大范围的新增地物一般应用外业数字采集的方法补测。3.4耕地坡度分级调查与田坎系数测算3.4.1耕地坡度分级调查

1.耕地坡度分级

2.耕地坡度量算方法外业目测法坡度图法DEM生成法坡度分级≤2°2°~6°6°~15°15°~25°>25°坡度代码IIIIIIIVV

数字高程模型DEM(DigitalElevationModel),是以数字的形式按一定结构组织在一起,表示实际地形特征空间分布的模型,是以高程表达地面起伏形态的数字集合。

3.坡度量算单元确定耕地坡度量算单元是图斑。

当图斑面积较大时,为了提高坡度等级量算精度,可在原耕地图斑划分的基础上,叠加遥感影像,依据地貌特征、坡地梯田田埂间距,在坡度变化处勾绘分界线,再次划分图斑,形成耕地坡度量算单元。

4.坡度等级计算优势坡度等级(面积比例最大的坡度等级)平均坡度3.4.2田坎系数测算

1.田坎系数的定义

田坎:耕地中北方大于等于2m,南方大于等于1m的地坎称为田坎。

田坎系数:指田坎面积占扣除其他线状地物后耕地图斑面积的比例(%)。

单块耕地的田坎系数:田坎系数=田坎面积÷毛耕地面积

耕地所在的地面坡度越大田坎系数越大

梯田比坡耕地的田坎系数大

坡度级I的耕地不计算田坎系数

田坎系数:梯田坎系数、坡耕地坎系数

2.田坎系数测算方法

田坎系数是通过样方实地调查测算的。(1)分区。按地貌类型划分成丘陵、山区、高山区不同地貌区域。(2)分组。在每个区内,再根据不同的坡度级与梯田、坡地组合进行分组。(3)确定样方。每个组内布设一定数量的样方(不少于30个),单个样方的面积不小于0.4公顷。样方一般为完整的耕地图斑。(4)田坎测量。实地丈量田坎长度、宽度,计算田坎面积。

(5)田坎系数测算。单个样方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