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解题指导含参考答案_第1页
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解题指导含参考答案_第2页
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解题指导含参考答案_第3页
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解题指导含参考答案_第4页
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解题指导含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高考第41题呈现的特点1、重在创新,年年“变脸”2、历史学科能力的集大成者3、命制多与史学前沿动态相联系4、基本是开放性试题(答案的多元化)二、高考第41题试题回顾Ⅰ卷(7省)Ⅱ卷(11省)2011年“西方崛起”题2012年“冲击——反映”模式题2013年汉唐地图题中英建筑图片题2014年抗日战争目录题世界近代史目录题2015年?(4年6题3类)例题(2014高考文综·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修改意见可以是:增加“国民党积极抗战史实”包括增加国民党“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等增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包括增加“八一三事变”、“国民党抗战自卫宣言”合并“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两个子目从史学动态“全民族抗战”路径思考从抗战时期经济、文化、社会路径思考修改意见可以是:增加抗战时期的经济发展,包括“民族工业的内迁”、“中国经济区域结构的改变”等增加抗战时期的文化建设增加抗战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包括“侵略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灾难、流亡和人口迁徙”从新史观“全球史”“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路径思考修改意见可以是:增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内容,包括“中国远征军出国抗战”、“苏英美对华援助”、“开罗会议与《开罗宣言》”增加国民政府外交方面的内容,包括“美英废除治外法权”、“参与联合国的创建”增加海外华侨对抗战的支持【部分答案展示】(1)理解题意有误:错把“目录找缺陷”理解为“目录找错”

多数考生审题不清,理解题意有误,误以为本题所提供的“目录摘编”存在文字上的表述错误,从而想方设法从“目录摘编”中寻找错误表述并进行修改,即把“修改建议”单纯理解为从目录中“找错误”。考生考场易出错之处(2)“修改后的目录”偏离目录整体结构“修改后的目录名称”一定要与试题核心历史事件相联系,也要与与原有目录的整体结构相吻合,否则视为跑题或理由不充分恰当。(3)答案史实错误、张冠李戴。原因是考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历史时序混乱。(4)修改后目录表述不当,理由仅堆砌史实,缺乏深入分析。

(5)答非所问、离题万里。原因是考生面对试题感到茫然,答题区要么一片空白,要么胡乱书写了与试题要求毫不相干且逻辑混乱的几行字,更谈不上提出修改建议了。上图是一幅破损了的中国古代文人画作品。若对该绘画作品进行修复,请提出两点修复建议,并说明理由。变式练习题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中国古代绘画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艺术信息。答案示例:

修复建议一:在破损处围绕画中主题画面增加一首诗词。修复建议二:在破损处增加篆刻落款。理由:古代文人画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从画面中所保留的鸭子看,整幅作品可能是一幅明清时期的花鸟画,因此,按照文人画特点,破损处应该是文学(诗词)和篆刻(落款),故予以修复补偿。变式练习题2.(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上面是一幅不完整的中国近代化(1840~1949)探索示意图,请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此示意图在内容上的两个明显缺陷并说明理由。41.答案:

示例1:示意图中没有标出戊戌变法(2分)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促进了思想解放,激发了民族意识,具有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4分)示例2:示意图中没有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2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为实现近代化和国家富强创造了根本前提(4分)其它言之成理也可得分变式练习题3.下表节选自两个研究性学习小组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一个小组的材料与结论逻辑关系不当,请结合所学知识对该不当小组成果予以修改补充。(要求:观点正确,史实详实,不得照抄原文。

)答案:A组不当。(考生可从增加材料或修改结论两个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材料与结论须相符。)增加材料:示例一,达·伽马绕过非洲南端好望角到达印度,哥伦布发现美洲(地理大发现),麦哲伦环球航行,打破了世界彼此隔绝的状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实例二,新航路开辟后,各地区各民族商业贸易扩大,经济文化联系加强。修改结论:欧美联系加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修改建议后再设立一个主题,并说明理由。变式练习题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答案:建议:删除“第二章洋务运动和中国新的阶级的诞生”主题: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理由:目录主要在阐述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内容。但洋务运动是一场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的自救运动,其目的是为了镇压本国农民起义,而不是为了反抗外来侵略,因而与主题内容不符;此外,无产阶级最早出现于19世纪40年代西方列强的码头、船坞中。同时,该时期中国人的反侵略仍然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无产阶级尚未登上政治舞台,因而可以不做叙述。变式练习题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列提纲是学习历史的一项重要技能。某同学在阅读课文及相关史料后,拟了一份有关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提纲,请你帮他完成空缺的部分。答案:①答案1:从材料中提取利弊两方面的信息,概括确切。(2分)答案2:从材料中提取利或者弊单方面的信息。(1分)其他未结合材料概括主题(评价计划经济体制)的答案不得分。②答出“一五计划”或“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等与观点一致的史实即可。(2分)其他与观点不一致或无关的史实不得分。③答案1:提炼出与史实一致的观点如“人民生活的保障”等。(2分)答案2:仅根据部分史实提炼出的观点如“社会公平的实现”等。(1分)如果仅答“计划经济下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变迁”等无倾向性观点的不得分。④答出“大跃进”、政企不分等与观点一致的史实或现象即可。(2分)⑤答出“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体制”、平均主义严重等与观点一致的史实或现象即可。(2分)⑥答案1:提炼出与史实一致的观点如“民生的艰难”等。(2分)答案2:仅根据部分史实提炼出的观点如“匮乏的物质生活”等。(1分)如果仅答“计划经济下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变迁”等无倾向性观点的不得分。(其中④⑤的答案可以互换,但不能重复)(2014新课标文综Ⅱ•4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不同: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目录A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B以16世纪的东西方世界为开端。【解题思维路径】

不同:目录A反映的内容主体便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而目录B既关注了西方,也关注到东方;既关注政治斗争,也关注经济变化与思想文化。变式练习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目录对比(摘录)

对比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的一处不同,并对这种不同进行阐释。答案:示例一:

不同:体裁不同。《三国志》是官修史书(正史);而《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小说阐释:《三国志》是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较为真实地再现客观历史,具有史料价值,但史书中的古汉语晦涩难懂,不利于大众阅读;而《三国演义》是在《三国志》基础上,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后形成的文学作品,书中有许多故事情节系作者虚构,且文字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符合大众口味,但史料价值却偏低。示例二:

不同:写作体例不同。《三国志》采用纪传体方式;《三国演义》则采用章回体小说方式。阐释:《三国志》是一部官修史书,其修撰更多体现了封建统治者的意志,具有政治色彩;而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的《三国演义》则是为了适应市民生活的需求,主要是在茶馆等地讲评书使用,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小说中更多地渲染“忠君”“仁义”的情节。变式练习题2.

(12分)阅读表格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比较表一、表二,提取有关中美科技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41.

表一:信息: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2分)说明: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1分)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1分)

信息:中国,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手工业品和传统手工艺品发达。(2分)说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分)小农经济仍占主体地位。(1分)表二:信息:中国、美国均为高新技术。(2分)说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1分)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1分)其它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材料《史记》与《世说新语》中记载的具有男性美的人物对比(节选)变式练习题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比较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所反映出审美观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答案:(1)不同之处:(4分)《史记》中以高、白、胖、孔武有力等为男性美的标准;《世说新语》中男性美不仅以高、瘦、白、丽的容貌美为标准,也把注重风姿美、神情美、行为放达等作为男性美的标准。(2)综合概括:(6分)秦末汉初战乱频繁,经济凋敝(社会发展水平较低)。魏晋国家分裂战乱频繁政局动荡不安(政治环境恶劣);庄园经济盛行(封建经济发展);士族制度的形成(特立独行士人群体的形成);受到庄子思想的影响,精神觉醒,追求个性(社会上普遍流行及时行乐的思想)。(3)拓展:(2分)西汉初到魏晋时期男性审美标准的不同,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魏晋时期的审美观念反映了人们对精神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美好事物本身的追求。“信息提取题”的解题技巧

命题视角:题目所提供的材料中隐含着一些有效信息,这些信息包括观点(史观)和结论等,要求考生从中提取出该信息并予以说明。设问中常出现“提取……信息”词语。目前高考已考过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试题。

解题技巧:1、找出有效信息(观点或结论等)2、正反评论(因果阐释)所提取信息(2012新课标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2011新课标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解题思维路径】观点1:西方崛起是欧洲自身文明发展延续的结果观点2:西方崛起是本土文明延续和外来文明综合作用的结果【优秀答案展示】变式练习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摘编自安德森•麦德逊《世界经济千年史》,是中国和西欧从公元400年到公元2000年人均国民收入对比图。横轴为时间,纵轴为收入(对数标准)

请提取图中的两条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分)答案:信息一:14世纪以前,中国人均国民收入高于西欧,西欧人均收入从14世纪开始超越中国。说明: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下,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小农经济发达,农业手工业技术先进,人均国民收入高于西欧。公元14世纪开始,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技术进步,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新航路开辟后,海外贸易逐渐发达,人均国民收入超过中国。信息二:西欧人均国民收入从公元11世纪开始稳步提高,19世纪中期增长速度迅猛;中国人均国民收入自14世纪后长期停滞不前,19世纪后开始下降,20世纪中期时降到低谷。说明:19世纪中期开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确立,两次工业革命更是极大地推动了西欧生产力的发展,加上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西欧经济增速普遍加快。中国14世纪开始,封建社会陷入僵化,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不前,19世纪后政治腐败,农民起义不断,加上西方疯狂的殖民掠夺,人均收入下降。信息三:中国国民收入自20世纪中期开始以较高速度增长。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束缚,社会主义制度解放了生产力,人均国民收入增长加快。(信息2分,说明4分,答对两条可得满分)

——摘编自孙应帅《中国共产党的党员结构变化和发展趋势》阅读上面统计表,从中提取中国革命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变式练习题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图表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41.信息:工人所占比例下降,农民所占比例上升。说明:革命道路发生了变化。即由城市中心道路变为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信息:党员的成分多样化到工农联盟为主体。说明:国共关系发生变化。及由国共第一次合作时的四个阶级联合的政党到国共合作失败后的工农联盟的政党。变式练习题3: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位学者曾这样评价康有为:“康有为的托古改制常被人批为软弱,但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冥顽不化的知识分子占绝大多数,在这样保守的社会环境下,为改革披上一件孔子的外衣,是使改革易于被人接受的捷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中的学术观点是否完全成立,可以讨论,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敢于向人们普遍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经典、理论挑战,蔑视传统,惊世骇俗,有利于把人们从几千年的传统思想桎梏中解放出来,具有积极意义。”材料二材料一中的学者是用怎样的原则评价康有为的?按照这一原则,对材料二表中的任意一种观点进行评价。答案:原则:从当时具体的历史出发,客观、辩证地评价。(2分)观点一:新经济政策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该观点忽视了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情出发,在苏俄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情况下,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的一条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3分)更没有看到新经济政策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使苏俄的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2分)观点二: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历史上的一种反动。该观点忽视罗斯福新政是在经济危机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推到崩溃边缘的形势下,通过国家干预来摆脱经济危机,巩固资本主义制度。(2分)罗斯福新政不是法西斯主义,罗斯福新政全面加强了对金融、工业、农业及社会生活的干预与控制,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不但没有改变,反而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罗斯福新政也不是社会主义,新政措施中虽有减少失业工人人数、规定工人工资标准和工作时间等内容,但这只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进行的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而是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罗斯福新政更没有阻碍历史的前进,它使美国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3分)变式练习题4:建国后不同时期中国人口结构示意图(单位:万人)

请根据以上图表材料提炼两条我国人口与社会发展的信息,并结合史实加以说明。41.答案示例:

信息一:人口总数不断增长,基本上每十年增加2亿左右。(2分)

原因:人口基数大;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提升;卫生医疗条件的改善等。(4分)

信息二:从0——10岁人口所占比例来看,新生儿出生率逐年下降。(2分)原因:国家人口政策;人口生育观念变化等。(4分)信息三:从40、5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来看,我国人口寿命在逐渐增加。(2分)原因: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提升;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人民健康意识增加,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等。(4分)变式练习题5:考古工作者在陕西某地发掘出一唐代古墓。古墓中出土了大批文物,其中有唐三彩三件(请见下图),此三件文物可以为我们研究唐代哪些方面的历史提供佐证?(12分)参考答案:天王为佛教传说中的人物,三彩天王俑的出土可以为研究唐朝时期佛教的繁盛提供佐证;西域胡人俑可以为研究唐朝时期与西域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提供佐证;骆驼载乐俑可以为研究唐朝时期的音乐艺术提供佐证;三件文物还可以为研究唐朝时期的丧葬习俗提供佐证;三件文物还可以为研究唐朝时期的陶瓷业的发展提供佐证。(答出其中任意四点即可给满分12分)变式练习6: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比较两幅图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创作者设计意图的不同信息,并从时代背景、社会状况、设计目的等方面对各自观点进行评析。(要求提取信息正确,评析观点清晰、合理到位)答案:不同:图8宣传画肯定马歇尔计划的作用;图9漫画揭露马歇尔计划的实质。(4分)评析:宣传画观点,马歇尔计划给西欧各国提供了大量资金和物质援助,解决了一些国家的燃眉之急,促进了西欧的经济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秩序。(4分)漫画观点,马歇尔计划不只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通过给西欧各国提供了大量资金和物质援助,美国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并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共产主义,巩固了其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4分)

练习题1: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在华盛顿的主持下,通过了联邦宪法。这部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宪法规定:总统负责行政权,任期4年,连任不得超过两届;参议员任期6年,每州两名;众议员按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经参议院批准终身任职。这部宪法没有废除黑奴制度,带有种族歧视色彩。——据人民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一》整理上述材料含有三处知识性史实错误,请指出其错误之处并说明理由。练习题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关于甲午战争日本教科书原稿(节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该教科书原稿中存在的错误提出两条修改意见,并说明修改理由。(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变式练习题1: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请为图10四幅图片确定一个历史主题并加以评述。(12分)41.(12分)参考答案:主题:契合题意、能概括图片均可。示例: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3分)评述:主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领导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行全面开放政策,使中国迅速融入全球化进程;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思,推动祖国统一大业。总之,邓小平为新时期我国社会转型、走向国际舞台,做出贡献。(9分)变式练习题2:(12分)下列是工业革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发明创造。观察上述九幅图片,按其所属领域(或产业)分类,并提炼其主题,任意选择一类图片,说明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41.参考答案:分类:第一类:图(1)(3)(5)(1分)主题:大众传媒的变迁(1分)第二类:图(2)(4)(6)(1分)主题:交通工具的进步(1分)第三类:图(7)(8)(9)(1分)主题:通讯工具的变迁(1分)第一类大众传媒的变迁的影响:(6分)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推动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信息的交流、开阔人们的视野、深刻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带来负面影响如网络犯罪、危害健康等。第二类交通工具的进步的影响:(6分)为资本主义征服世界创造条件;加强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推动全球化进程;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带来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危机等。第三类通讯工具的变迁的影响:(6分)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推动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信息的交流、开阔人们的视野、深刻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带来负面影响如电信诈骗等。变式练习题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201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65周年华诞。某班研究性学习活动决定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为题布置纪念展览,以下是他们准备的部分展览资料问题:结合材料中的展览要求,从表中选择至少三条资料提炼出一个具体主题,并对所选资料中的任意两条予以相应阐释。(要求:列出所选资料序号,主题立意明确。)

答题示例:(开放性试题)示例一:主题:迈向国际舞台,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序号:⑧⑤⑥阐释:阐释必须围绕提炼的主题。资料选取与主题提炼不完全相符的,酌情给分。示例二:主题:改革开放新时代序号:③⑥⑦⑪⑫资料阐释及补充资料(说明略)示例三:主题: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序号:②⑨⑩资料阐释及补充资料(说明略)示例四:主题:50年代的新中国新风貌序号:①②④⑧资料阐释及补充资料(说明略)示例五:主题: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创新序号:④⑪⑫资料阐释及补充资料(说明略)变式练习题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如何做“世界史”由于对“世界史”的理解不同,人们做“世界史”的路径也不同。西方史学传统中一直有“世界史”,而写史的方法基本上采取叠加的手段,具体可以归纳为几种:1.地域的叠加,即把一个个地区或国家的历史分开写作,然后拼在一起,形成“世界”历史。2.事件的叠加,把世界上发生的事一件件写出来,放在一起,就组合成一个“世界”史。3.时间的叠加,按时间顺序编排内容,也就是编年史手段。4.主题的叠加,这种叠加方式可说是一种创新。20世纪以来,人们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历史关注的对象,而有些作品就把涉及不同国家的相同主题写成一个个专题,然后合成“世界史”。5.现象的叠加,把世界上各种历史现象加在一起而写成“世界”历史。以上所有叠加其实都是用纵向的视野观察历史,这是一种层叠的结构,表达的是纵向的因果关系,但新的“世界史”即“全球史”却对历史进行横向的观察,表达横向的因果关系,强调横向的关系与互动,所以它在对历史进行诠释时往往以横向素材为依据,这就是新“世界史”最大的特点。——摘自钱乘旦《“世界史”的理论、方法和内容》

请依据材料中提供的编写世界史的方法并结合所学知识,编写一份1900——2000年世界史目录。41.答案示例

1990—2000年世界史一、世界政治

1、世界格局的新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结束和平与动荡并存多极化趋势加强美中俄欧日力量中心

2、美国干涉主义政策

3、中国的和平发展

4、俄罗斯走出低谷二、世界经济

1、区域集团化—区域经济合作的形式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3、美国—“新经济”的出现经济持续增长

4、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申请加入世贸组织三、世界文化

1、科技—互联网的发展

2、思想

3、教育

4、文学艺术变式练习题6:下表是历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履职简表。答案:主题1:联合国秘书长人选都产生在中小国家,并兼顾各个大洲。(2分)说明:联合国秘书长的产生坚持地区轮任、小国优先等原则,常任理事国无人担任,体现大国一致的原则,有利于平衡各方利益,协调各国矛盾,保证联合国机构的正常运作。(4分)主题2:联合国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的发展做出了诸多贡献。(2分)说明:联合国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平等友好关系为宗旨,在协调美苏争霸、支持民族独立运动、调解宗教争端和领土纷争、反恐等方面都有积极作为,促进了世界与地区的和平与稳定。(4分)主题3:联合国曾一度受制于超级大国,作用有限。说明:联合国成立之初,或受制于美国,或受到美苏争霸的影响,或成为强权政治的工具,在很多重大问题上难有作为,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用不充分,甚至造成不良影响。主题4:进入21世纪后,联合国不断推进体制改革。说明:因为联合国制定和通过的系列国际法不具有司法强制力,在协调冲突和矛盾时艰难无力,为此,联合国不断推进改革,力图通过扩大联合国大会的权力以及修改宪章等强化联合国的权威。主题5:联合国在促进世界发展上任重道远。说明:随着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发展,在如何应对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重大问题,如气候、资源和环境问题、国际犯罪和恐怖主义、全球金融危机等,还需要进一步加快国际协作,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酌情给分)提取两幅漫画图片的有效信息,拟定一个合理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结构完整,观点正确)变式练习题7:历史漫画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答案:示例1:主题:冷战政策与苏联解体说明:二战结束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1947年的杜鲁门主义阐述了对抗苏联及其共产主义的政策,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1947年美国推行的马歇尔计划,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有效地利用西欧来对抗苏联及其共产主义。1949年北约组织建立,形成军事对抗苏联的状态。与此同时,苏联也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成立共产党与工人党情报局、经互会和华约组织,两极格局正式形成。随后美苏开始争夺世界霸权,互有攻守。但在长期的较量中,苏联经济发展与经济改革难以为继,特别是戈尔巴乔夫把改革重点放到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答案:示例2:主题:冷战影响下的世界变迁说明:二战结束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局面,也称两极格局。鉴于对战争的恐惧与和平主义的发展,加之美苏实力的增强,美国对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冷战政策,即采取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来对抗苏联及其共产主义。另外,美国还拉拢英法等国家,控制联合国来对抗苏联。然而,苏联在经济改革中成效不大,戈尔巴乔夫改革把侧重点集中在政治领域,结果造成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只要主题符合题意,史实正确,说明有理即可得分)材料中国出现的最早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新式银行机构是由外国人建立的。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英国丽如银行在香港和广州同时开设了分行,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外国银行。此后外国银行逐渐增多,并多集中在上海。1897年5月,清政府在上海成立中国通商银行,这是一家仿效西方银行成立的有限股份制银行,也是中国银行业第一家以“银行”命名的银行。从此,结束了我国银行业只有牌号(如票号“日升昌”、钱庄“富康”等)而没有“银行”字样的历史。以金融业为例,晚晴改革后期,帝国沿海城市的金融业已经建立起了严格的信审、银监机构以及相关流程。——摘编自邵娜、李婧《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影响》结合所学,从银行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变式练习题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答案:先是外国在华开设银行,然后是中国自办第一家新式银行;银行多开在上海等通商口岸;清末效仿西方建立自己的银行,并进行相关制度完善。

中国银行业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受到西方列强侵略的影响并逐渐近代化。经济发展对金融业的促进作用;反映出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带动了金融业的发展,金融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变式练习题2:(12分)右图是北约的标志。请仔细观察,回答下列问题。依据该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标志进行解释。(要求:对标志含义和该组织目标进行解释)参考答案:北约标志中间的四角星代表北极星,为指明方向之意,将世界引向正确的道路,防止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势力对世界秩序的破坏,维护世界自由、和平与稳定。蓝色的背景除象征海洋之外,也象征成员国是海洋文明、蓝色文明,也有和平、自由之意。白色的条纹象征成员国在共同的理念、利益上团结一致,是象征团结的纽带。这是“冷战”在军事上的具体表现,它是资本主义国家结成军事同盟对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民意调查中的任意一个调查结果进行历史解读。(解读需观点正确,论述联系相关历史事实)变式练习题3:(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参考答案:解读一:观点:中国人民对抗战抱有必胜信心。(2分)论述:在正面战场,国民政府坚持抗战,直到战争结束。在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坚持游击战,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对日作战。(4分)解读二:观点:中国人民要求结束独裁,追求民主。(2分)论述:抗战结束后,国民党违背人民意愿,坚持独裁制度,反对召开真正民主的国民大会,广大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召开了真正民主的政协会议。(4分)

变式练习题4:(12分)材料、据统计,1864年至1914年间,民主的各种含义和使用数量如下:阅读材料,以中国近代民主观念的发展变化为视角,结合所学,对材料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12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答案示例:1864—1894年间,民主一词不断出现,含义较多,主要指向民主政体,但总体数量不多,增长缓慢,人们对民主问题不大关注(或民主观念尚未被接受)。这与西方思想刚刚传入,“师夷长技”主要侧重学习军事和工业技术,及民族资本主义刚刚产生、早期维新派出现有关。

1895—1900年间,民主一词的使用数量迅速增加,出现第一个高峰,其含义主要是人民权利、民主政体和民选领袖,表明人们较为关注民主问题(或民主观念逐渐被接受),但对民主的理解存在较大分歧。这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维新派宣传君主立宪的思想,及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有关。

1901—1908年间,民主一词的使用数量急剧增加,出现了第二个高峰,其含义集中在人民权利和民主政体,“民之主”的传统观念已被放弃,表明人们极其关注民主问题。这与清末预备立宪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启蒙思想宣传有关。

1909—1914年间,民主一词的使用数量明显下降,并出现较大起伏,人们对民主政体的关注远超过人民权利。这与民主政体初建,北洋军阀操纵政权、民主有名无实的政局有关。对民主问题关注程度和民主内涵的变化体现了近代国人向西方学习民主制度的艰辛探索,反映了民主政治建设的艰难。【教材知识梳理】一、教材中的“监督(察)”考点秦朝唐朝北宋元朝明朝中央御史大夫三省御史台司礼监地方通判按察司古希腊:公民陪审法庭;陶片放逐法二、教材中的“法制(治)”考点

中国:“临时约法”;《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古罗马:《十二铜表法》;市民法;万民法;《民法大全》

西方:英国《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社会立法答案:D

例题1.清代学者顾炎武在谈到中国古代某一官职的作用时指出:“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小大相制,内外相维之意也。”以下官职的作用与之类似的是

A.监察御史、按察使

B.御史大夫、刺史

C.参知政事、通判

D.刺史、通判●视角一:监督机制的确立和完善【命题视角前瞻】【参考答案】

(1)唐代之前,谏官隶属于丞相,功能主要是监督皇帝。宋朝以后,谏官被皇帝控制,功能主要是监督大臣。(8分)(2)特点:皇帝赋予更多官员监察权力;地方官取代专职的台谏机构为皇帝提供了最多的全国政治信息;皇帝能更严密地监察中央和地方官员。(9分)趋势:监察系统对皇帝的制约越来越小;皇帝通过监察系统对政府百官的控制越来越严密。(4分)新举措:维新变法时期,改革派允许民众上书言事,评论时政;试图扩大民众在国家事务中的影响力。(4分)●视角二:历史上为民请愿、两袖清风的清官(北宋寇准和包拯、明代海瑞)例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宋时,皇帝鼓励官员议政。苏轼称:“自建隆(北宋第一个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谏诤)者。”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气。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弹劾包括宰相在内的多名朝中大员;后任开封府尹,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对贪官嫉恶如仇。“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平民)时”。——摘编自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等材料二与包公有关的笔记、话本在宋代即开始流传。元代出现了《陈州粜米》等多种包公题材的杂剧。清代小说《三侠五义》、戏剧《铡美案》等深入人心。包拯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后世人称“包青天”。

——摘编自徐忠民《包公叙事》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答案】

(1)皇帝较为开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士大夫积极议政;包拯优秀的个人品质。(2)百姓对清廉公正官员的期待;“忠君”“爱民”等儒家思想的广泛影响;历代在原型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艺术化塑造。●视角三:儒学和西学对中国法律的影响例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的法文化传入中国,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法治成为启蒙者共同选择的走出历史困境的出路。梁启超提出“法治主义,为今日救时唯一之主义。”……1906年,孙中山在借鉴西方三权分立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五权分立”的制宪原则,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用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摘编自《中国近代法制史》等根据材料,概括中国近代法治建设进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没有建成法治国家的原因。答案:特点:法制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借鉴西方法文化,体现东西方法文化的冲突与融合。(4分)

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阶级局限性;法制意识匮乏,传统思想影响根深蒂固;社会长期动荡不安,专制力量对法制建设的破坏(10分)

例题:材料

梁启超建议,仿行西方资本主义法律制度,以此为楷模,建立资本主义“六法”体系,以取代中国封建主义的诸法合体的中华法系。……实行法治必须立“善法”、“良法”。如果法的主旨是为了谋“求国民最多数之最大幸福”,“循所谓最多数最大幸福之正鹄”,就是“善法”、“良法”。……强调法的严肃性,坚决认真贯彻执行,做到令行禁止,取信于民。……“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他说:中国“因事势,从民欲”,迫切需要设立一个独立、专门的立法机构,“立制改变,以利国民。”……“司法之权若与立法权或与行法权同归于一人或同归于一部,则亦有害于国人之自由权。盖司法权与立法权合,则国人之性命及自由权必至危殆。”——邱远猷《梁启超的法治思想》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提出的法治主张及历史背景,并指出为此进行的主要实践活动。(12分)

答案:法治主张:以西方法系为楷模,制定资本主义“六法”体系;为民立法,立法应以谋求国民最多数之最大幸福为宗旨;实行法治必须做到“法立而必施,令出而必行”;立法权应归多数之国民,由专门独立的立法机构行使;司法独立。(任答三点,6分)背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西方民权思想的影响。(任答两点,4分)主要实践活动:戊戌变法。(2分)4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02年到1911年,清政府著派沈家本将一切现任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在沈家本等人的努力下,清政府法律修订馆,连同法制变革的另一机构——宪政编篡馆,翻译了大量的外国著名法典与法学著作如德意志刑法、日本现行刑法等,制定或修订了《大清新刑律》、《大清民律草案》等十多部主要法典和法典草案。这些法典中不仅有宪法、行政法规、刑法,也有民法、商法、经济法,还有诉讼法等门类。沈家本陈言:“国家既有独立体统,即有独立法权,法权向随领地以为范围。各国通例,惟君主大统颌,公使之家属从官,及经承认之军队、军舰有治外法权,其余侨居本国之人民,悉遵本国法律之管辖,所谓属地主义是也。独对于我国藉口司法制度未能完善,予领事以裁判之权,英规于前,德踵于后,日本更大开法院于祖宗发祥之地,立权日削,后患方长。”材料二1908年清政府颁布的具有宪法作用的《钦定宪法大纲》中,就明确规定了“臣民”的权利有:(1)参政为官权;(2)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3)人身自由权,即不受非法逮捕、监禁、处罚权;(4)诉讼权;(5)财产权;(6)住宅不受侵犯权。义务有:(1)依法纳税;(2)依法当兵;(3)遵守国家法律。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史》(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归纳清政府修律的原因。(6分)(2)结合材料及所学指出清末修律的特点,并对其进行评价。(19分)答案:(1)原因:维护封建君主专制,保证君主地位至高无上的合法性;缓和清政府与列强的矛盾,企图收回治外法权;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遏制资产阶级革命。(每点2分,共6分)(2)特点:以西方法律为模式;法律门类齐全;以维护君权为核心。(每点2分,共6分)积极作用:中国法律开始和先进的西方法系衔接;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时代和历史潮流,是封建法制向现代法制转型的重要一步;培养了一批专业的法律人才队伍;对现代法制建设具有借鉴作用。(每点2分,共8分)局限作用:以维护封建统治为主要目的,在某些部分还保留了浓厚的封建色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5分)●视角四:消费观念变化和反对奢靡之风

例题:消费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消费的内容、方式和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末江南士大夫的消费观。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8分)【参考答案】崇尚奢侈;(2分)促进: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2分)阻碍:士大夫受到重农抑商观念的束缚(或儒学轻商思想影响(2分);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2分)

材料二消费社会是指……生产和消费都超出了生存必需和生理需求的范围,消费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的社会发展阶段。……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已经出现了消费社会。

——李新宽《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消费社会的出现》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消费社会出现的原因。(6分)【参考答案】原因:①世界市场(扩大)逐渐形成,英国可以消费世界各地的商品;②英国殖民扩张,成为殖民帝国,能掠夺到世界各地的廉价产品;③资本主义发展,物质财富增加,人们生活水平提高;④人文主义发展,消费观念的变化,追求享乐;⑤商业宣传。(共6分,每答2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给满分)●视角五:政府廉政和惩治贪污腐败官员

例题:1889年英国颁布第一部反腐败法,即《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该法特别禁止公共机构的任何人员收受或者要求收受以及承诺或实际提供任何形式的礼物、贷款、费用、酬劳或利益。l906年通过的《防止腐败法》将《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规定的范围扩大到不仅包括公共机构的工作人员,而且包括公共机构本身。在英国,政府对议会负责,议会有权对政府进行监督。英国的司法机关完全独立于政府,不受政府管辖。司法机关可以通过法院判决对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进行监督。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是对政府滥用职权的一种有效制约,使腐败行为更容易暴露在阳光下,因而在实际上对腐败行为起到了威慑作用。——摘编自《英国反腐机制的启示》

依据材料,概括英国反腐败的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反腐败的原因。(15分)【参考答案】

方式:法制反腐;制度反腐;舆论反腐。(9分)

成因:工业革命后,英国经济快速发展;民主政治制度完善。(6分)答案:D例题:早期罗马实行习惯法,贵族享有法律解释权。公元前5世纪中期,平民通过斗争迫使贵族同意成立由平民和贵族联合组成的“十人委员会”,制定了《十二铜表法》。该法的制定A.体现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与要求B.标志着平民取得了立法主导权C.表明贵族的法律解释权得到认可D.奠定了罗马成文法传统的基础●视角六:历史上重要法律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答案:D例题:下面是《查士丁尼法典》里的记载:如果一批租来的马被人偷走,租马的人该负什么责任?答案是:他必须赔偿这匹马的价钱给马的主人,因为他应该好好照顾这匹马。由此可见,《查士丁尼法典》A.包罗之广及覆盖之细B.带有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C.留下了重证据的传统D.已经有了契约的思想4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其中对美国国会的介绍最为详细。与议会思想率先传入形成反差的是,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识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至上”、“制宪”、“违宪”等内容的法律化、制度化、神圣化,在专制政体板结的时代很难传播。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1)依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人对宪法了解相对滞后的原因。(4分)答案:宪法较抽象。宪法约束君权。(4分)●视角七:人类对法律的认知过程

材料二1895年,郑观应在诗中鼓吹:“议院固宜设,宪法亦须编”,“宪法不行专制严,官吏权重民太贱,妄谈国政罪重科,上下隔阂人心涣”。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观应、康有为等人先后强调宪法重要性的意图是什么?(6分)答案:宣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挽救民族危亡。(6分)材料三1902年出版的《世界地理学》一书,不仅介绍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学说,还专门介绍了日本的责任内阁制:“行政部,内阁总理为首,其下外务、内务、大藏、陆军、海军、司法、文部、农商务、递信凡九省,皆有大臣。”“所谓责任内阁者,此责任二字,非对于君主而言,对于议会而言”。

——以上均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3)综合上述材料,概述近代以来中国人接受西方宪政思想的演变过程。(6分)在此思想影响下,20世纪初期,中国进行了哪些宪政建设的有益探索?(2分)答案:过程:从议会制度,到宪法思想,再到责任内阁制。(6分)

探索:清末预备立宪和《钦定宪法大纲》颁布;中华民国的建立及《临时约法》的颁布。(任意一项得2分)影响命题的年度时政热点

“一带一路”(OneBeltAndOneRoad,简称OBAOR;或OneBeltOneRoad,简称OBOR;或BeltAndRoad简称,BA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时政热点:“一带一路”OneBeltAndOneRoad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分别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首次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战略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迄今,已经有50多个国家明确表示愿意参与“一带一路”战略。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进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015年被视为“一带一路”战略落地实施的关键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开发结合起来,加强新亚欧大陆桥、陆海口岸支点建设。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41.信息1,后代路线比前代更发达。(1分)说明:汉代可达东南亚和南亚,唐朝和两宋可达波斯湾、红海,两宋还可达非洲东海岸。这主要是由于唐朝及两宋时期经济的发展,造船与航海技术的提高,经济重心的南移。(4分)信息2,朝贡贸易转化为市舶贸易,贸易的经济职能增强。(1分)说明:汉、唐、宋三朝都有朝贡贸易,如汉有外国使者“进献”,唐朝对朝贡使团的限制,宋朝官营贸易。宋代市舶司专司货物税,外贸以私营为主,商品种类多有生活用品。这些说明对外贸易的经济职能增强了。从原因上看,唐朝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宋朝偏安东南,财政开支大,因此重视海外贸易,通过商业税解决。(4分)信息3,管理越来越规范。(1分)说明:汉代设官员管理,唐朝设市舶司,到了两宋,不仅设市舶司,还有相关的法律,对官员也有一定的限制。(4分)理论提升:丝绸之路的繁荣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也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扩大了当时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提高国际地位。(2分)(学生从其它角度回答,只要合理也可以给分。)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6项中的1项或几项标准: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4.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6.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该项标准与其它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就丝绸之路向世界遗产大会提出3条申遗理由,并加以说明。(要求所提理由需依据评选标准,条理清楚,符合历史事实。)答案:例如:第一条中的敦煌艺术;第二条中伊斯兰文化的传播;第三条中新疆的坎儿井;第四条中的中亚文明的开创和发展;第五条中的楼兰古城遗址;第六条中的佛教传播路线等。每点3分,四点共12分。主要考查论证思维,只要合理,同样得分。阅读上述地图,以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为视角,结合所学知识,对两图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答案示例:汉代,陆上交通主要经由西北,通往中亚、欧洲;海上商路到达南亚、波斯湾、红海一带。唐宋时期,海上贸易路线增多;出现泉州、福州、明州、广州等港口商贸城市。(4分)经济重心南移、北方分裂动荡、政治中心东移,推动了对外贸易路线的转移;唐宋时期实行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唐宋时期造船航海技术的提高等,为海外贸易的扩大提供了条件。

(如答出外贸商品种类的变化、唐宋以来海陆贸易逐渐占据优势等,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为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国家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2014年9月4日正式发布,这也是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1、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省份

2、不分文理科高考总分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的成绩,150分的分值不变。其中,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可选其一计入总分。另一部分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3、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地方性高考加分只适用省属高校当地招生

4、上海市、浙江省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5、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时政热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启动两会期间最新消息,教育部部长袁贵仁透露:2015年使用全国卷的省增加3个,到2016年使用全国统一试卷的省增加到7个,扩大到25个省。答案:D例题:1952年,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提出,“俄文,它是列宁、斯大林的语言,它是社会主义大门上的一把钥匙”;1984年,教育部宣布“英语成为高考必考科目”。现代中国两个不同阶段“外语热”的变化从根本上取决于A.社会文化心理的需求B.政府政策的导向C.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D.国际形势的变化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后期至清初和晚清时期书籍翻译对比比较两时期书籍翻译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两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41.答案示例:示例(1)特点:明末清初主要翻译西方科技书籍。晚清时期主要为外国法学著作、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书籍;原因:传教士在中国为推广教义,宣传介绍西方;鸦片战争后,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清政府面临大量的国际交涉;洋务运动推动的军事变革的需要;外国传教士大量来华和中国知识分子爱国心的驱使。示例(2)特点:明末清初译书具有双向性交流的特点;晚清时期,则主要是国人翻译西方书籍;原因:传教士在中国为推广教义,宣传介绍西方,同时向西方介绍中国;中国开始学习西方,因此大量翻译西书。示例(3)特点:明末清初主要是传教士译书;晚清时期译书多为传教士和中国学者合作而成。原因:传教士在中国为推广教义;清政府面临大量的国际交涉;洋务运动推动的军事变革的需要;外国传教士大量来华和中国知识分子爱国心的驱使。41、高考改革成为当今社会热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陆续设有英文馆、法文馆、俄文馆、德文馆等。同文馆开始只招收10名学生,后扩大到100多名。

1904年,政府规定“中学堂以上必勤学洋文”;大学堂“必深通洋文”,译学馆“以储交涉之才”。

1912~1913年,教育部规定,中学教育中的外国语以英语为主;外国语要旨在通解外国普通语言文字,具备运用目标语之能力,增进相关目标语知识。

1933年,教育部规定,中学英语教育目标是“练习运用切于日常生活之浅近英语”“增加其研究外国事物之兴趣”等。

1954年,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

1963年,教育部规定英语学习的目标是“初步掌握英语这个工具,具有初步阅读英语书籍的能力。”

1964年,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

1978年,《北京日报》刊出文章,号召“努力掌握外国语这个武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1984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

1999年,英语水平与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开始挂钩,“英语热”向社会蔓延。以“英语的________的变化与百年中国社会变迁”为题,从上述材料中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进行论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以下提供三种参考答案:示例1:英语学习人群的变化与百年中国社会变迁。(3分)洋务运动时期,为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洋务派创办专门学习外国语言的近代学堂,但学习英语的学生人数很少。新政时期,出于对外交往的必要,清政府要求中学生和大学生都必须学习英语,学习英语的人数逐渐增多。此后的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学习英语的主体基本上都是学校的学生。20世纪末,英语水平与职称挂钩,这意味着学校以外的许多人士也必须要学习英语。总体来讲,自清末以来,学习英语的人数逐渐增多,反映出我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9分)

示例2:英语教育目标的变化与百年中国社会变迁。(3分)洋务派招收学生学习英语,主要是为培养翻译人才;新政时期,清政府在大学中开设英语课,主要是为国家培养外交人才。民国初年,英语教育的目标是了解并能运用外国的语言文字。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学习英语的目标超出了语言文字自身,扩展至学习西方文化。“文革”之前,英语学习的目标局限于阅读书籍。“文革”以后,英语教育的目标是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综上,我国英语教育目标的变化,与国家形势的变迁密切相关。(9分)

示例3:英语教育地位的变化与百年中国社会变迁。(3分)近代以来,英法美俄等西方列强纷纷侵华,为与列强交涉并学习其科学技术,近代学堂开设众多语种,英语只是其中一种。民国时期,外语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主要语种。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因为中国实行“一边倒”(倒向苏联)的政策,英语丧失了第一外语的地位。中苏关系恶化后,英语又恢复了第一外语的地位。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英语地位日益提高,成为高考科目。综上,英语教育地位的变化,反映了百年来我国外交关系的变化。(9分)

时政热点:民法、婚姻法拟出解释公民可有条件选择其他姓氏

在2014年10月27日开幕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信春鹰作民法、婚姻法有关条款解释(草案)的说明。值得注意的是,解释(草案)中,对于公民行使姓名权有了新的规定。解释(草案)内容包括:公民依法享有姓名权。公民行使姓名权,还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公民原则上应当随父姓或母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选择姓氏:选取其他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氏;因由法定抚养人以外的人抚养而选取抚养人姓氏;有其他正当理由。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我的姓氏我做主”?对此,信春鹰表示,姓氏体现着血缘传承、伦理秩序和文化传统,公民选取姓氏涉及公序良俗。实践中,有一些公民因回复祖姓、由他人抚养等原因,在父姓、母姓之外选取姓氏。考虑到社会实际情况,解释(草案)明确了公民有正当理由的也可以选取其他姓氏。答案:C例题: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马尔萨斯(1766-1834)在1798年的著作《人口原理》中忧心忡忡地提到,不断增长的人口将与不断减少的粮食产生严重矛盾,最后毁灭人类的将是战争、饥荒,所以人类应该主动预防人口过快增长。该理论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启蒙运动让自由思想广泛传播B.近代自然科学发展使疾病减少C.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D.资产阶级革命使社会持久稳定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以“家训与家风”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了许多资料,其中有关于北宋著名政治家包拯家训的一幅条幅(右图)。阅读并分析该条幅,从中提炼有关历史信息(至少两条)并做简要说明。参考示例:信息一:正文隶书,落款行书,辅以小款印章。主次分明,错落有致,自然生动。(6分)信息二:包拯刚直不阿,为人正直的人格品质。历史上的包拯,是值得肯定与歌颂的政治家、反腐和断案专家,他为民请命的一生,将永远使人怀念。(6分)信息三:包拯家训的核心思想是做人不能贪图功名利禄,为人要正直。这一思想对其后世子孙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深刻反映。(6分)信息四:北宋政治黑暗,吏治腐败。包拯这一政治清廉、刚正不阿形象的代表正是宋代乃至后代统治者欲图树立的吏治典型,目的是为澄清吏治服务。(6分)(其它言之成理者也可得分)例题:材料武则天承袭贞观年间整顿吏治、严惩贪污的政策,“尝与宰相议及刺史、县令”,并派遣“使者以六条察州县”,考核州县官吏是否清正称职。对于贪赃枉法官吏,不论官位高低,一律严惩不贷……正如《资治通鉴》所评说:“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镇压反对势力,打击旧门阀士族,扶植庶族地主出身官僚,发展科举制。……在武则天执政时期,虽然爆发过徐敬业和宗室诸王发动的叛乱,但是吏治清明,政局稳定,使广大农民得以休养生息,因而社会生产有发展,垦田和户口数字大幅度地增长。——白寿彝《中国通史》(1)据材料,概括武则天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武则天统治时期对唐代社会发展的影响。答案:(1)整顿吏治,严惩贪赃枉法官吏;发展科举制,选拔贤能人仕;休养生息,发展让会生产。(2)进一步打击了贵族政治,促进了“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