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佛经文献概况_第1页
汉文佛经文献概况_第2页
汉文佛经文献概况_第3页
汉文佛经文献概况_第4页
汉文佛经文献概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4讲汉文佛经文献概况谷峰大藏经佛经是佛教文献的总称,也叫众经、一切经、藏经、大藏经等,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去世后,弟子们聚会结集而成的。它通过弟子们追忆佛在世时的言行,把佛教教义戒规和有关传说记录下来,因此许多佛经的开头都是“闻如是……”或“佛说……”引出正文。随着佛教的发展,后来又出现了一些后学僧徒的著述。佛经从汉代起随佛教传入中国,随后陆续被翻译成汉文,南北朝时期,形成汉文大藏经,收入了一些中土僧人的著述。一、汉文大藏经的结构汉文大藏经包括译经(《般若心经》)和中土撰述(《高僧传》)两部分,译经包括经、律、论三藏。具体包括:1)经藏:阿含部、宝积部、般若部、华严部、涅槃部2)律藏:本缘部、戒律部3)论藏:释经部、宗经部其中律藏的本缘部经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A)本生B)因缘C)譬喻D)本事这一部分经文的故事性、文学性很强。义理类何等為四?一者布施、二者愛語、三者利行、四者同事。亦安立彼令勤修習十善業道。善現,是諸菩薩摩訶薩自行四靜慮,亦教他行四靜慮,自行四無量,亦教他行四無量,自行四無色定,亦教他行四無色定,自行六波羅蜜多,亦教他行六波羅蜜多。善現,是諸菩薩摩訶薩。依止般若波羅蜜多巧方便力。雖教有情證預流果而自不證。雖教有情證一來不還阿羅漢果,而自不證。(大波若波羅蜜多經·初分難聞功德品)故事类過去有人,癡無智慧,極渴須水,見熱時焰謂為是水,即便逐走至辛頭河。既至河所對視不飲。傍人語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飲?”愚人答言:“若可飲盡,我當飲之。此水極多俱不可盡,是故不飲。”(百喻经·渴见水喻)二、汉文大藏经的语料价值理想的语料应该具备以下条件:1)内容具有广阔的社会文化生活覆盖面;2)语体不过于典雅,有较多的口语成分;3)基本保持历史原样,年代大致可考,而且要有充足的数量。从以上三个角度衡量,汉文佛典具备以上三个条件。首先,是社会文化生活的覆盖面。其次,佛教主张用一切手段公开传教,译经的用语要随时适宜,从当时的社会生活汲取观念和语词,具有通俗性。第三,译经中多数标明了译者及其所处的时代。例如:《修行本起经》二卷,东汉竺大力共康孟祥译《生经》五卷,西晋竺法护译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彼城中有一商主,将五百贾客,共入大海,船破还回,昼夜勤加跪拜诸神,以求福祐;第二第三,重复入海,船坏如前。时彼商主,福德力故,竟不溺水,还达本土,生大苦恼,作是念言:“我每曾闻,有佛世尊,得一切智,诸天世人无有及者,哀愍众生,自利利他。我今当称彼佛名号,入于大海;若安隐还,当以所得珍宝之半,奉施彼佛。”作是念已,即集商人,共入大海,称佛名号,大获珍宝,安隐回还。达到家中,观其宝物,爱恋贪惜,不肯施佛,作是念言:“若减此宝,持半与者,自无已许。我今当就持此宝物,尽持与妇,当从彼边,索少许钱,市易薰陆,持诣祇桓,烧香供养。”(撰集百缘经:五百商客入海采宝)琅邪海曲有呂母者,子為縣吏,犯小罪,宰論殺之。呂母怨宰,密聚客,規以報仇。母家素豐,貲產數百萬,乃益釀醇酒,買刀衣服。少年來酤者,皆賒與之,視其乏者,輒假衣裳,不問多少。數年,財用稍盡,少年欲相與償之。呂母垂泣曰:「所以厚諸君者,非欲求利,徒以縣宰不道,枉殺吾子,欲為報怨耳。諸君寧肯哀之乎!」少年壯其意,又素受恩,皆許諾。其中勇士自號猛虎,遂相聚得數十百人,因與呂母入海中,招合亡命,众至數千。呂母自稱將軍,引兵還攻破海曲,執縣宰。(后汉书:刘盆子列传)三、研读佛经应该储备一些外来词

研读佛经有一定难度,主要是因为译经中有大量的外来词,以音译词和意译词的形式出现。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和台湾《佛光大辞典》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难题,但是有一些常见的词汇应该作为常识储备起来。例如:如来十号:应供、正遍知、世间解、天人师、无上士……十大弟子:阿难陀、舍利弗、须菩提、大目犍连……佛教教义:转法轮、三宝、三界、三昧、四大、五蕴、八正道、业、相好、泥洹、正等正觉

佛教术语分类

1.佛陀和佛徒佛:Buddha音译为佛陀,省缩为佛。意义是觉者或智者。佛教产生以前就有佛陀这个词,但佛教中又给他添加上正觉、等觉、无上觉三个意思。正觉:如实地了解一切法的性质、形态。等觉:不仅自己觉悟,还普遍平等地让他人觉悟。无上觉:使自己觉悟、让他人觉悟都达到了最高、最圆满的境界。如来:音译“多陀阿伽佗”,意思是随真理而来的人。如来十号(十种尊号):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阿罗汉:简称罗汉,修行者得到证悟的果位,也称得到这种果位的人。达到罗汉果位有四个阶段:须陀洹果(初果)、斯陀含果(二果)、阿那含果(三果)、阿罗汉果(四果)。释迦佛十大弟子:摩诃迦叶:上行第一。

阿难陀:声闻第一。舍利弗:智慧第一。

须菩提(善吉、空生、善业):解空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

大目犍连:神通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

优婆离:持戒第一。摩诃迦旃延:论义第一。

罗怙罗:密行第一。僧伽藍:大众共住的园林(寺院)。四众:优婆塞(信男)、优婆夷(信女)、比丘、比丘尼。比丘(除馑):出家受过具足戒的男子。比丘尼(除馑女):出家受过具足戒的女子。沙弥:出家但未受具足戒的男子。沙弥尼:出家但未受具足戒的女子。头陀:意思是抖擞。贪、嗔、痴三毒像灰尘一样污染真心,要抖擞精神除去这类灰尘。

2。佛教教义

法(Dharma):一切事物都叫法(宇宙万有)。转法轮:佛的说法。佛的说法威力无比,可以压倒一切邪门外道。三宝:佛、法、僧。五蕴:蕴,堆积、聚集。五蕴即五个聚集,人的内在精神和外在环境的所有现象分为五个部分,也叫五阴、五众,包括:色、受、想、行、识。缘起:一切事物、现象都有某种原因,都要凭借一定条件。业:造作。人的身、口、意造作善法与不善法,名为身业、口业、意业。轮回:众生在六道里好像车轮转动,流转无穷。四大:地、水、风、火。六道轮回三界:界是类别。三界包括欲界、色界、无色界。定(三昧):调整身心呼吸,使思想处在既不昏沉也不散乱的安静状态,叫定或禅定,通过定可以达到智慧。六度:达到涅盘究竟之彼岸的六种乘渡方法。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佛教中的神

帝释天:因陀罗、释提桓因。梵天:与帝释天并列,也叫大梵天。焰摩天:阎罗王阿修罗王:八部众或六道之一。常与帝释天猛烈交战,从未终止天龙八部:天、龙、夜叉、乾闼婆(犍陀罗)、阿修罗(阿须伦)、迦楼罗(金翅鸟)、紧那罗、摩睺罗迦阅叉犍达婆因陀罗焰摩天吉祥哀乐声,八部真音响。(修行本起经·出家品)父母年耆,两目失明,睒为悲楚,言之泣涕,夜常三兴,消息寒温。(六度集经)未曾得见如是龙身,文彩庄严,悦可人目。(菩萨本缘经)尔时施主一一处分已竟,即自出外处处观看。(大方便报恩经)菩薩觀天上人中地獄畜生鬼神五道先世父母兄弟妻子中外姓字。一一分別。一世十世。百千億万無數世事。(修行本起经)彼人如是受大苦惱。唱聲吼喚。呻號啼哭。唱喚口開。彼地獄火。從口而入。火既入已。先燒其心。既燒心已。次燒其肺。如是次第。至生熟藏。根及糞門。(正法念处经)髮毛爪齒從頭至足。皆是我所。後復思惟穢污不淨。三十六物無可貪者。(出曜经)我无钱财,但有方便,可能令汝大得珍宝。(菩萨本缘经)此人方便,独一无双,久捕不得,当奈之何。(生经)时守门者入白主人:“今者门外有诸比丘,云大家请,故来相造.”(大庄严论经)拥护国土所有人民。犹如慈母爱其赤子。(菩萨本缘经)問曰:“佛與轉輪聖王有何相似?”答曰:“如王清淨,不雜種中生。”(大智度論)何謂四事?一者不欺師,二者盡形壽不兩舌形笑他人,三者慈心於人不念人惡。(遗日摩尼宝经)諸賢,猶如阿練若比丘持糞掃衣,見糞聚中所棄弊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