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营养素与健康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ae4378486a37864fda1240f650f4bea/9ae4378486a37864fda1240f650f4bea1.gif)
![微量营养素与健康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ae4378486a37864fda1240f650f4bea/9ae4378486a37864fda1240f650f4bea2.gif)
![微量营养素与健康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ae4378486a37864fda1240f650f4bea/9ae4378486a37864fda1240f650f4bea3.gif)
![微量营养素与健康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ae4378486a37864fda1240f650f4bea/9ae4378486a37864fda1240f650f4bea4.gif)
![微量营养素与健康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ae4378486a37864fda1240f650f4bea/9ae4378486a37864fda1240f650f4bea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微量营养素与健康梁安鹏2012.03.12第一篇
营养及营养素从字义上讲“营”的含义是谋求,“养”的含义是养生,营养就是谋求养生。养生是我国传统医学中使用的术语,即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用现代科学的语言具体的描述“营养”:营养是机体摄取食物,经过消化、吸收、代谢和排泄,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素和其他对身体有益的成分构建组织器官、调节各种生理功能,维持正常生长、发育和防病保健的过程。根据黎黍匀[1]的定义认为,营养是指机体利用食物的有效成分,通过分解、转运、吸收、代谢等环节摄取的过程描述。[1]黎黍匀,著名营养专家,以思想深度研究营养学,广泛涉猎天文地理、古代典籍、现代生化、医学临床、文化渊源等学科,出版有《肠胃决定健康》等书籍,发表大量临床论文,编撰大型营养百科丛书《黍匀营养》系列30卷,是营养界卓有成就的专家之一。构成物体的基础总是很简单的,复杂在于构成的方式、手段和时间,更复杂的是创造、维持和解除动态平衡的种种因素。人作为最高级的生命形式,其机制最为复杂。人体由多种物质构成。人体内主要化学物质的含量为:蛋白质18%,脂肪15%,糖0.5%,水60%,无机盐5%,其他1.5%。由于人体和外部世界无时不刻进行着物质交换(或者说物质代谢),可以说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物质都可能是人体的组成部分。生命作为能量集中的物体,有着与一般物体不同的物理化学和运动发展属性。有的物质要求多一些,有些物质需要少一些。生命的多样性之一就在于是采用不同的方式和要求进行物质交换,维系特有属性下动态的均衡。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物质随同正常的饮食、呼吸进入到人体,并不发生较大的作用。即使那种物质长时间缺乏也不会对人体造成较大影响。这种看起来可有可无的物质,虽然长远来看未必不发生作用,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并没有确定其作用。或者由于过于广泛地存在于世界,人体稳定需要量又少,才造成永不缺乏的假象。对于这些物质,暂不认为是营养。营养的本质属性是要在人体发生积极作用。无论是起到能量供应作用、生化反应环境构造、协调配合、能量储藏或输送,或均衡催化和抑制作用,都要有利于生命机体的运行。这也是区别其他摄入物质的首要原则。任何被人体吸收,并在人体里发挥积极作用的物质,都可以称为营养。如果发生的是消极作用,如一氧化碳吸入,那就是中毒。人体的各种物质都以某种特定的方式结构并相互发生作用。对各种物质的配比情况、补充消耗速度都有一定的要求。反映到饮食上,物质的摄取也不是无规律的。营养均衡方可健康。均衡是有标准的。那就是生理需要的客观规律。物质的比例也完全体现在正常人体中。中国人自古追求天人合一,认为人体是小地球、小宇宙,具有与外部世界类似的环境,均衡行为要朝效仿自然,顺应自然着手。营养素是指食物中可给人体提供能量、机体构成成分和组织修复以及生理调节功能的化学成分。凡是能维持人体健康以及提供生长、发育和劳动所需要的各种物质称为营养素。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有蛋白质、脂肪、糖类、矿物质、维生素、水等六类(也有人将纤维素纳入,称七大营养素)。健康的继续是营养,营养的继续是生命。
微营养素定义和组成人体必需营养素:
碳水化和物 脂肪 蛋白质 维生素 电解质 微量元素 水宏量(巨)营养素微量营养素微量营养素:维生素、电解质和微量元素,统称微量营养素,这些物质在人体内含量甚微,但对维持人体的正常代谢功能起着重要作用。微量营养素组成:维生素电解质(无机盐)微量元素(矿物质)
微营养素定义和组成人体对营养素的需求
1.对能量的需求。
2.对蛋白质的需求。
3.对水和电解质的需求。
4.对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需求。
5.对其它营养素的需求。人体对营养素的需求1.对能量的需求1g脂肪氧化产能9.3kcal1g葡萄糖氧化产能4.0kcal1g蛋白质氧化产能4.0kcal1kcal=4.18kJ能量来源生物氧化是在生物体内,从代谢物脱下的氢及电子﹐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与氧化合成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主要为机体提供可利用的能量。又称细胞呼吸或组织呼吸。生物氧化发生的部位:在真核生物细胞内,生物氧化都是在线粒体内进行,原核生物则在细胞膜上进行。生物氧化特点:生物氧化和有机物质体外燃烧在化学本质上是相同的,遵循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所耗的氧量、最终产物和释放的能量均相同。在细胞内,温和的环境中经酶催化逐步进行。能量逐步释放。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发,以维持体温,一部分以化学能形式储存供生命活动能量之需(约40%)。生物氧化生成的H2O是代谢物脱下的氢与氧结合产生,H2O也直接参与生物氧化反应;CO2由有机酸脱羧产生。生物氧化的速度由细胞自动调控。脂类:是油、脂肪、类脂的总称。食物中的油脂主要是油和脂肪,一般把常温下是液体的称作油,而把常温下是固体的称作脂肪。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的三酰甘油酯,其中甘油的分子比较简单,而脂肪酸的种类和长短却不相同。脂肪酸分三大类: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脂肪产生的热能在所有营养素中是最多的。脂肪不溶于水,食用的脂肪由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类脂组成。饱和脂肪酸熔点高,常温下呈固态,不饱和脂肪酸溶点低,常温下呈液态。脂肪是重要的营养物质,是食物的一个基本构成部分。对于以植物油作为食用油的人,一般不会出现脂肪缺乏症。脂肪的生理功能供给维持生命必需的热能;保持体温和贮存热能。构成身体细胞的重要成份之一。脂肪中的磷脂、固醇是形成新组织和修补旧组织、调节代谢、合成激素所不可缺少的物质。脂肪是脂溶性维生素A、D、E、K等的溶剂。供给人体提供必需脂肪酸。多数芳香物质都是脂溶性的,脂肪有利于提高食品的香气和味道,以增进食欲。可延长食物在消化道内停留时间,利于各种营养素的消化吸收。近10年中国人群食物摄入的显著变化特点之一,是脂肪摄入量逐渐攀高,尤其在城市人群中,脂肪在成人食物能量来源中的占比已从1991年的27.7%上升至2004年的33.1%,且还在逐年上升。有系统评价证据表明,过高的脂肪摄入量可导致远期的心血管病发病风险增加,并导致不良临床结局。将脂肪总量占供能比控制在30%以下,具有显著的风险控制意义。当链中碳原子以双键连接时,脂肪酸分子可以是不饱和的。当一个双键形成时,这个链存在两种形式:顺式和反式。顺式键形成的不饱和脂肪酸室温下是液态如植物油,反式键形成的不饱和脂肪酸室温下是固态。食物包装上列出成份如称为“氢化植物油”、“部分氢化植物油”、“氢化脂肪”、“氢化菜油”、“固体菜油”、“酥油”、“人造酥油”、“雪白奶油”或“Shortening”即含有反式脂肪。人类使用的反式脂肪主要来自经过部分氢化的植物油。“氢化”是20世纪初发明的食品工业技术,食用油的氢化处理是由德国化学家威廉·诺曼发明的,并于1902年取得专利。1909年美国宝洁公司取得此专利的美国使用权,并于1911年开始推广第一个完全由植物油制造的半固态酥油产品。氢化植物油与普通植物油相比更加稳定,成固体状态,可以使食品外观更好看,口感松软;与动物油相比价格更低廉,而且在20世纪早期,人们认为植物油比动物油更健康,用便宜而且“健康”的氢化植物油代替动物油脂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进步。在氢化植物油发明前,食品加工中用来使口感松软的“起酥油”是猪油,后来被氢化植物油取代。80年代以后,欧美国家发现长期使用反式脂肪酸可能会导致冠心病等心脏疾病,与天然动物油脂相比,对健康的有害程度一点也不小。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都建议每人每天摄取的反式脂肪酸不超过摄取的总热量的1%,大约相当于2g。而一份炸薯条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大约5g。调查北京的几家大型超市。结果发现,很多在我们平常看来美味可口的食品都用了人造脂肪。在同一间超市,95种饼干里有36种含人造脂肪,51种蛋糕点心里有19种含人造脂肪,16种咖啡伴侣全部含人造脂肪,31种麦片里有22种含人造脂肪,面包、糖果、冰淇淋、速冻汤圆等也不能“幸免”,康师傅、旺旺、奥利奥、康元、上好佳、德芙及徐福记等著名品牌都“榜上有名”。记者发现,研究人员在蛋糕点心一类里特别注明:“名牌产品百分之百含有反式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因结构不同又分为单不饱和、多不饱和二种,多不饱和脂肪酸中的ω-3不饱和脂肪酸对预防心血管病及提高智力有特殊功能,已成为多种保健食品的重要原料。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FattyAcid,PUFA)是一类分子中含2个或2个以上双键的不饱和脂肪酸。按照首个不饱和键的位置,哺乳动物体内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分为4族,即ω-3,6,7,9。机体内常见的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十八碳烯酸亚油酸∶十八碳二烯酸ω6亚麻酸∶十八碳三烯酸ω3花生四烯酸∶二十碳四烯酸ω6EPA∶二十碳五烯酸ω3DHA∶二十二碳六烯酸ω3DPA∶二十二碳五烯酸ω3二十二碳五烯酸
DocosaPentaenoicAcid(DPA)由于人体缺乏在脂肪酸n-7碳以下位点插入不饱和键的酶系,不能合成ω-3族的α-亚麻酸(C18:3n-3)和ω-6族的亚油酸(C18:2n-6)。这两种脂肪酸必须由食物中供给,称为“必需脂肪酸”。通过改变饱和度和延长碳链,亚油酸和亚麻酸在人体可以生成C20和C22的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花生四烯酸(C20:4n-6)氧化生成一系列20-碳衍生物,它们被称为“类花生酸”(或称为二十烷酸)。花生四烯酸在前列腺素合酶作用下生成前列腺素(PG),后者经环加氧酶、过氧化酶、脂加氧酶等作用可生成多种类花生酸物质。这些花生四烯酸衍生物如前列环素、白三烯、血栓素等多为炎性反应中的重要促炎介质。亚麻酸的衍生物主要是二十碳五烯酸(C20:5n-3,EPA)、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n-3,DHA)。EPA和DHA亦能在前述氧化酶和加氧酶等的作用下生成类花生酸物质。但EPA、DHA衍生物的活性普遍低于源于ω-6者,有些如PGE3、PGD3、TXA3等与来自于ω-6脂肪酸的PGE2、TXA2的生理作用正好相反。二十碳五烯酸(EPA),是人体常用的几种ω-3脂肪酸之一。相比于我们祖先的日常饮食,现在的日常饮食所含的ω-3脂肪酸是相对不足的。我们的日常饮食中,ω-3脂肪酸的主要来源是冷水鱼(例如野生鲑鱼)。鱼油补充剂可以提高身体中EPA的浓缩度。EPA保健用途自身免疫缺陷:存在于鱼油中的ω-3脂肪酸(包括EPA)已经证实能减少有害的免疫反应,并对治疗由自身免疫缺陷引起的炎症有效,例如风湿性关节炎。循环系统的健康:ω-3脂肪酸已经被证实能促进循环系统的健康和防止胆固醇和脂肪在动脉壁上积聚。补充鱼油也能使糖尿病患者减低高血压。生长发育:保持身体里的ω-3脂肪酸含量处于一个适当平衡的位置对正常的生长和发育是十分必要的。营养专家建议婴儿应从日常饮食和补充剂中吸收各种类型的ω-3脂肪酸。根据这些建议的要求,婴儿在日常饮食中吸收的EPA应少于0.1%。其他:ω-3脂肪酸,包括EPA在内,对肺病、肾病、2型糖尿病、大肠溃疡和节段性回肠炎的治疗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二十二碳六烯酸,即DHA,是人体所必需的一种多不饱和脂肪酸,鱼油中含量较多。在代谢过程中,可从α亚麻酸生成。早期这类产品多以富含DHA和EPA的深海鱼油(通常为金枪鱼油)为原料通过分子蒸馏工艺制得,以EPA和DHA混合形式存在。而目前产品是用富含DHA且不含EPA的海洋微藻通过发酵工艺制得。DHA保健用途辅助脑细胞发育:DHA是大脑细胞膜的重要构成成分,参与脑细胞的形成和发育,对神经细胞轴突的延伸和新突起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可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参与大脑思维和记忆形成过程。抗衰老作用:研究表明,随着增龄,人血小板、红细胞膜脂质中DHA含量减少,SOD活性降低。也有研究工作提示DHA具有抗氧化、抗衰老作用。改善血液循环:DHA能抑制血小板聚集,使血栓形成受阻、血液粘度下降,血液循环改善,并使血压下降。可用于防治脑血栓、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症。DHA保健用途降血脂:DHA能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治疗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等。其他:DHA能拮抗过敏性变态反应,可防治过敏性皮炎、支气管哮喘,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能提高视网膜反射功能,防止视力减弱;能降低肝中性脂肪,防治脂肪肝;有抗癌作用,能防治乳腺癌等癌症;能降低血糖,缓解糖尿病症状。老年人多服用含DHA的保健品,常可使已退化的大脑神经功能、记忆力得到一定的恢复。可用于健脑补脑,提高记忆力及思维能力,对记忆力减退、老年性痴呆有一定疗效。二十二碳五烯酸,简称为DPA主要存在于海洋哺乳动物的油脂中,以海豹中的含量最多。中国批准的保健食品注明的保健功能有两项:降血脂,改善记忆。DPA是和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相关性的一种脂肪酸。现在市场上所买的各种DPA保健产品中,大多数都是与DHA混合性产品,很少有单纯的产品供应。二十二碳五烯酸
DocosaPentaenoicAcid(DPA)DPA生理功能:具有调节血脂、软化血管,降低血液粘度,改善视力、促进生长发育和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其调节血脂的功能有血管清道夫之称的EPA还要强很多倍,更适合于血脂偏高的中老年人。小结:只要在膳食中补充一定量的ω-3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预防高血脂症和老年痴呆症,在婴幼儿、儿童及青少年的饮食中补充适量的ω-3不饱和脂肪酸,可提高智商和记忆力。1960年,丹麦医生J.Dyerberg在格陵兰岛进行的流行病学的研究中,比较了丹麦人和爱斯基摩人的情况,发现爱斯基摩人患心肌梗塞、血栓等心血管疾病的极少,其发病率只有欧洲和北美的1/10。经过大量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是由于爱斯基摩人食用了大量的富含DHA和EPA的鱼类。从此,在营养学、医药学等领域掀起了研究DHA和EPA的高潮,其中DHA就是风靡一时的“脑黄金”。1990年,东京召开了第一届国际DHA讨论会。讨论会上,英国脑营养研究所的Michel肯定地说“在人类大脑发育过程中,肯定需要DHA”。FAO/WHO油脂营养专家顾问则报道说“妇女在妊娠期,必须获得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供胎儿发育需要;婴儿出生体重低有很多原因,缺乏DHA是原因之一”。英国的脑营养专家克罗夫特曾对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三个不同地域的国家的部分哺乳母亲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结果发现日本母亲乳汁中的DHA含量最高,每100ml含22mg;澳大利亚居中,相当于日本母乳中DHA的1/2;美国最低,所含的DHA只相当于日本的1/3。他指出“日本孩子智商比欧美孩子高,一个重要原因是日本人大量吃鱼从而摄取较多的DHA”。婴儿从出生时脑的重量为400g增加到成人时的1400g,所增加的是联结神经细胞的网络,而这些网络主要是由脂质构成,其中DHA的量可达10%。也就是说,DHA对脑神经传导和突触的生长发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DHA在脑中产生各种二十碳脂肪酸衍生物,不仅对视力和学习能力有关,而且有催眠和镇静的作用。此外,DHA在细胞膜构造中具有特殊作用,妊娠6个月后,胎儿视网膜中DHA与花生四烯酸的比例随着胎龄而成倍增加。人体的大脑发育始于妊娠的第3个月,到2至3周岁时终止。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中获取DHA。在妊娠第3个月胎儿大脑开始发育时,DHA的含量达到最大。若母体缺乏DHA,会造成胎儿脑细胞的磷脂质不足,从而影响其脑细胞的生长和发育,产生弱智儿。出生后的婴儿如不能从母乳或食物中获得充足的DHA,则脑发育过程就会延缓或受阻,智力发育将停留在较低的水平。进入老年阶段,大脑脂质发生变化,尤其是DHA含量下降明显,伴随着出现记忆力下降,甚至导致老年性痴呆症的出现。DHA和EPA主要存在于鱼油中,尤其是深海冷水鱼油中含量较高。DHA很容易通过大脑屏障进入脑细胞,存在于脑细胞及脑细胞突起中。人脑细胞脂质中有10%是DHA,因此DHA对脑细胞的形成和生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提高记忆力、延缓大脑衰老有着积极的意义。脂肪的日推荐量
组别年龄(岁)脂肪(克/日)婴幼儿3岁以下35~40
儿童3~640~50
小学生6~1245~60
中学生12~1860~70
青壮年18~4570~55
中老年45~6060~50
老年60以上<50虽然流行病学研究中,提高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有助于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然而过高的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可能对组织器官造成脂质过氧化损害。虽然目前尚无直接的临床证据,但从安全性考虑,有关专家共识认为,应将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限制在总能量的10%以内。碳水化合物(糖类)碳水化合物,亦称糖类,是人体热能最主要的来源。它在人体内消化后,主要以葡萄糖的形式被吸收利用。葡萄糖能够迅速被氧化并提供(释放)能量。我国以淀粉类食物为主食,人体内总热能的60%~70%来自食物中的糖类,主要是由大米,面粉,玉米,小米等含有淀粉的食品供给的。碳水化合物(糖类)碳水化合物是构成机体的成分并在多种生命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如碳水化合物与脂类形成的糖脂是组成细胞膜与神经组织的成分,粘多糖与蛋白质合成的粘蛋白是构成结缔组织的基础,糖类与蛋白质结合成糖蛋白可构成抗体、某些酶和激素等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物质。人体的大脑和红细胞必须依靠血糖供给能量,因此维持神经系统和红细胞的正常功能也需要糖。糖类与脂肪及蛋白质代谢也有密切的关系。糖类具有节省蛋白质的作用。当蛋白质进入机体后,使组织中游离氨基酸浓度增加,该氨基酸合成为机体蛋白质是耗能过程,如同时摄入糖类补充能量,可节省一部分氨基酸,有利蛋白质合成。食物纤维是一种不能被人体消化酶分解的糖类,虽不能被吸收,但能吸收水分,使粪便变软,体积增大,从而促进肠蠕动,有助排便。又能给肠腔内微生物提供能量,合成维生素B。供给能量是糖的主要功能,也是构成神经与细胞的主要成分,成人平均每日每公斤体重需糖6克。虽然脂肪每单位产热量较糖多一倍,但饮食中糖含量多于脂肪。糖是产生热能的营养素。当肝糖元储备较丰富时,人体对某些细菌的毒素的抵抗力会相应增强。因此保持肝脏含有丰富的糖元,可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并提高了肝脏的正常解毒功能。当人体内糖不足,或身体不能利用糖时(如糖尿病人),所需能量大部分要由脂肪供给。脂肪氧化不完全,会产生一定数量的酮体,它过分聚积使血液中酸度偏高碱度偏低,会引起酮性昏迷。所以糖有抗酮作用。糖不但是食物,而且可作为作料,调节食物风味,增加食欲。人体对营养素的需求2.对蛋白质的需求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的物质基础,这不仅是因为蛋白质是构成机体组织器官的基本成分,更重要的是蛋白质本身不断地进行合成与分解。这种合成、分解的对立统一过程,推动生命活动,调节机体正常生理功能,保证机体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及修补损伤的组织。根据现代的生物学观点,蛋白质和核酸是生命的主要物质基础。蛋白质的生理功能:蛋白质是构成组织和细胞的重要成分,如肌肉、骨骼及内脏主要由蛋白质组成。一切细胞的原生质都以蛋白质为主,动物的细胞膜及细胞间质也主要由蛋白质组成。用于更新和修补组织细胞。参与物质代谢及生理功能的调控。氧化供能。其他功能:如多功能血浆蛋白质的生理功能。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余种,体内只能合成一部分,其余则须由食物蛋白质供给。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太慢的氨基酸都必须由食物蛋白质供给,故又称为“必需氨基酸”。体内能自己合成的氨基酸则不必由食物蛋白质供给的又称为“非必需氨基酸”。在体内合成蛋白质的许多氨基酸中,有8种必需氨基酸须食物供给,即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苏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及缬氨酸。食物中含有的必需氨基酸越多,其营养价值越高。动物蛋白如肉类、蛋、乳均含8种必需氨基酸,又称优质蛋白;植物蛋白如豆类蛋白质所含的必需氨基酸是不全的。把几种营养价值较低的蛋白质,混合后使其营养价值提高的作用称为不同蛋白质的互补作用。人体对营养素的需求3.对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需求维生素是人体代谢中必不可少的有机化合物。人体有如一座极为复杂的化工厂,不断地进行着各种生化反应。其反应与酶的催化作用有密切关系。酶要产生活性,必须有辅酶参加。已知许多维生素是酶的辅酶或者是辅酶的组成分子。因此,维生素是维持和调节机体正常代谢的重要物质。可以认为,维生素是以“生物活性物质”的形式存在于人体组织中。维生素大部分不能在人体内合成,或者合成量不足,不能满足人体的需要,因而,必须从食物中摄取。作用:参与三大营养成分的代谢。维护机体的生理和生化功能。有利于组织器官的修复和功能维护。
维生素
维生素概述:维生素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微量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如果缺乏,机体会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而危害健康,甚至死亡。
维生素维生素特点:1.不能供给机体能量,也不是组织细胞的结构成分,而是人类生长与健康所必需的物质。2.是构成辅酶的基本成分,参与特殊蛋白质的生成,有的是激素的前体。3.需要量甚微(mg或ug/d),但在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能满足需要,故必须从外界供给。分类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1、B2、C、烟酰胺、B6、B12、叶酸、泛酸、生物素等。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等。
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的代谢特点:水溶性维生素在体内无法合成,而且在体内没有储备,因此,必须注意维生素的补充。处于应激状态的病人,如手术、烧伤、创伤、感染、慢性感染、胃肠道疾病、呼吸道疾病、糖尿病等病人,维生素的需要量显著增加。输液时尿排泄量增加,水溶性维生素的尿排泄量也随之增加,输液量应为日需要量的2~4倍,此量不会引起中毒。脂溶性维生素的代谢特点:病态条件下,如手术、烧伤、创伤、感染、慢性感染、胃肠道疾病、呼吸道疾病、糖尿病等病人,维生素的需要量显著增加。脂溶性维生素代谢经历的时间较长,在机体组织中有储蓄基础,过多给予,可引起中毒。微量元素所谓微量元素,在环境地球化学中,是指仅占地球组成部分的0.01%的60余种元素,它们的含量一般在1×10-8×10-88之间。在医学领域,从人体的结构来看,占人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者即为微量元素。微量元素在人体内含量甚微,总量不足体重的万分之五。如铁,锌,铜,锰,铬,硒,钒,碘等。随着科学的进展,人们的认识不断扩大,这些微量元素的数目还会增加。人体必需元素宏量元素微量元素O,C,H,N,Ca,P,S,K,Na,CL,Mg。铁Fe,氟F,锌Zn,铜Cu,溴Br,钒V,锰Mn,碘I,铬Cr,硅Si,硒Se,锡Sn,钼Mo,钴Co,砷As……一般将人体(或其它生物体)中含量低于0.01%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人体必需元素构成比例示意图微量元素虽然在数量上很少,但确是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素!微量元素的基本生理作用:1.酶的催化活性。2.蛋白质的合成及功能的稳定。3.神经传导。4.肌肉运动。5.营养物质代谢。微量元素为机体正常代谢及功能活动所必需!第二篇
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定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肥胖常同时并存,有人称之“姐妹病”。据统计,约2/3高血压病人是胖体型;在糖尿病菌人中有70%~80%患高血压,而且约有3/4体型肥胖;糖尿病人合并冠心病者为非糖尿病人的2~3倍,合并高血压中风者为非糖尿病人的4~6倍;肥胖体型易患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上述各种疾病又与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密不可分。近年来的研究认为,这些相关疾病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陷--胰岛素抵抗及其导致的代偿性胰岛素分泌增高。已有人将此命名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或称作“X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发病关系与发病机制胰岛素抵抗系指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组织,主要指肝脏、肌肉、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生物学效应的反应性降低或丧失,而产生的一系列病理和临床表现。在早、中期机体为克服胰岛素抵抗,往往代偿性分泌过多的胰岛素引起高胰岛素血症,而高胰岛素血症又引致一系列的病理过程,最终导致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化肥、激素催生,动、植物食物营养失衡食物加工过细,微量营养素丢失机体调控能力下降,脏器功能障碍营养不良性肥胖,胰岛素抵抗自由基清除能力降低,脂质过氧化葡萄糖供能↓脂肪供能↑脂肪代谢紊乱高脂血症反馈性胰岛素释放↑高胰岛素血症细胞内钙↑小动脉平滑肌增生交感神经兴奋性↑肾小管钠重吸收↑对升压物质敏感性↑血管腔狭窄心率↑血管收缩水钠潴留血压升高动脉粥样硬化血压升高血糖↑糖尿病肾脏并发症血压↑血液粘度↑血流阻力↑血压↑高血压病各种并发症,累及心、脑、肾、血管、视力,等等。目前研究认为,胰岛素抵抗发生的机制主要以胰岛素受体、受体前与受体后异常有关。受体水平的抵抗主要由于受体基因突变,通过多种机制影响受体功能的发挥。受体前水平抵抗,则由于胰岛素基因的突变导致胰岛素一级结构改变和胰岛素生物活性降低,造成机体胰岛素抵抗。受体后水平的抵抗是由于生理状态下参与胰岛素作用于周围组织对葡萄糖摄取的某些关键酶的活性障碍导致胰岛素抵抗。受体后水平的抵抗占绝对优势。在非胰岛素依赖糖尿病的研究中,胰岛素抵抗属胰岛素基因突变少于0.5%,胰岛素受体突变占有1%,线粒体DNA突变约占有1%,葡萄糖转运激酶基因突变仅占1%,葡萄糖转运Ⅳ基因突变少于1%.可见,受体水平及受体前水平的抵抗是微不足道的,主要是受体后水平的抵抗占绝对优势,即胰岛素作用于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的某些关键酶活化障碍,酶活性显著不足,周围组织无法利用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作为反应底物是胰岛素抵抗的关键。受体后水平的抵抗占绝对优势受体后水平的抵抗
微量营养素与胰岛素抵抗人体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水、维生素、矿物质、等六大类,从各类营养素在人体所占比例及生命活动的需要量不同,把占有比例较少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称作微量营养素。微量营养素与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利用相关维生素的生理功用既不是构成各种组织的材料,也非体内能量的来源,主要是调节物质的代谢。许多维生素特别是B族维生素是人体内各种辅酶的组成部分,参与了葡萄糖的生成、转化、氧化等多种途径;维生素C也参与胰岛素介导的糖元合成。矿物质元素是人体酶活性不可缺少的因子,或者是酶的激活性剂,如已知生物体中大约有1300多种酶含有1种或多种矿物质元素,这些矿物质元素通过酶作用时刻影响着人体的能量代謝调节,当然也包括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代谢。铬是体内必需的元素,又与烟酸、氨基酸等形成的三价铬有机复合物又称葡萄能耐量因子(GTF),即铬是GTF的功能元素,对糖代谢有重要作用。GTF通过协助胰岛素A链上的硫与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的硫基形成二硫键,而促使胰岛素发挥作用。并可激活琥珀酸脱氢酶增加糖利用。也有学者认为三价铬是通过与胰岛素形成的衍生物作用于糖代谢,缺铬可导致胰岛素活性降低。不少学者报道了糖尿病者缺铬,血清、人发及肝组织中的铬含量降低。胃肠外营养过程中也发现缺铬导致葡萄糖耐受性降低,神经末梢发生病变,大量补充胰岛素无效,输入铬后则完全改善。镁的负平衡与肥胖、糖耐量降低及心血管病有关,镁缺乏可导致糖尿病人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糖代谢失调,血、尿糖升高,还发现糖尿病人存在镁吸收障碍,补充镁会改善症状。锌是人体60多种酶的主要组成部分,锌缺乏时能影响胰岛素活性。人体锌99%在细胞内,血清锌不能代表人体内锌的贮存和平衡。因此,糖尿病人血清锌水平与正常人无显著差异,并不表示锌与糖尿病无关。锰为糖代谢不可缺少的因子,实验证实糖尿病人血清锰水平低于正常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实验发现具有胰岛素样作用的微量元素钒、铬、锌、锰在多种糖尿病机体内存在缺乏,其与胰岛素抵抗有关,且肝内缺乏较为显著。经补充后,胰岛素抵抗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血糖降低。血浆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与血浆微量营养素含量显著相关,冠心病与血清锌、铁、硒、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贵州2025年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部分直属事业单位招聘141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荆州2025年湖北荆州市市直事业单位人才引进388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河南河南省实验幼儿园面向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2025届公费师范毕业生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中国固体亚氯酸钠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陶瓷型自动鞋套机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脱扣器自动拍打清洗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组合音响扬声器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玻璃滤片包装回收箱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机车塑胶配件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手机沙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家庭教育指导师参考试题库及答案
- 智能广告投放技术方案
- 知识产权保护执法
- 高质量社区建设的路径与探索
- 数字化时代的酒店员工培训:技能升级
- 足球守门员扑救技巧:扑救结合守护球门安全
- 《学术规范和论文写作》课件全套 第1-10章 知:认识研究与论文写作 - 引文规范
- 起重机更换卷筒施工方案
- 01智慧物流信息技术概述
- 精神发育迟滞的护理查房
- 茶多糖和茶多酚的降血糖作用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