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_第1页
第2-4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_第2页
第2-4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_第3页
第2-4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_第4页
第2-4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4课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一)考纲内容(二)考点分布(三)政治制度(四)高考真题(一)考纲内容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返回(二)考点分布返回(三)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思考:1、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有哪些?2、中央集权是否等于君主专制?一、皇帝制度二、中央集权制度三、君主专制制度四、选官制度返回一、皇帝制度1、时间皇帝制度起源于秦王嬴政,终于宣统皇帝溥仪政治制度的。2、政府首脑“皇帝”是秦始皇创立的帝制王朝的最高政府首脑的专用称号,是国家的核心和权力主体,是法定的国家首脑和最高统治权力的执掌者。3、基本特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4、本质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形成中央集权。返回二、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1、内涵2、理论法家韩非子的中央集权理论3、原因4、过程5、影响返回3、原因(1)经济:维护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封建经济特点是个体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2)政治:新兴的地主阶级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3)思想: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4)地理:由于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土地束缚了过多的劳动力,无法更多的发展商业与手工业。而且领土面积较大,需要统一的管理。返回1、内涵中央集权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返回3、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控制地方)(1)战国初步形成(中央集权取代君主贵族的联合执政)商鞅变法推行县制(2)秦朝正式建立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3)汉代巩固郡国并行、刺史制度(4)隋唐完善州(府)县、道和节度使(5)宋代加强州县(文官)、路(监察)(6)元朝新发展行省制度(7)明清达到顶峰明朝三司制度清朝省制返回汉武帝时为监察地方,全国分13州,设置刺史。后来,刺史权渐重,积久成制,成为地方行政长官。西汉末到东汉,刺史改称州牧,级别提高,成为最高地方行政长官。州也成了最高地方行政区划。刺史、州牧的地方官化是东汉政权瓦解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返回627年(唐太宗贞观元年),将天下按照山川形势、交通便利分为十个“道”,按需要设监察性的官吏协助中央监管州级行政区,各道置采访使,仿照西汉的刺史制度,只起监察性的作用。但是不久之后,即发生了天宝之乱,原本只用于边境地区的节度使制度被广泛用于全国,节度使一般被授予州刺史,于是同时掌握本州甚至邻州的军政权力,而且其辖区也称为“道”,或称“藩镇”,成为有实际权力的一级非正式行政区划。到唐宪宗元和年间,天下政区已经基本被各节度使、观察使、经略使、防御使瓜分,贞观、开元年间的十道、十五道完全失去了实际意义。返回行省制度,金朝后期已较频繁地使用行省的简称(以前通常简称“行台”)。元初的行省性质与金朝类似,仍属中央派出机构,设置并不稳定。但随着全国的统一,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明朝废宰相,中央已无称“省”的官府。地方的行省一称虽亦废止,但代之而设的布政使司在习惯上仍被俗称为行省乃至“省”,影响直至。从制度层面而言,元朝行省辖区广阔,权力集中,地方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此前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体制明显有异。作为草原游牧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元朝能够对空前广袤的疆域统治近及百年,行省制度在其中所起作用是不容低估的。返回废行省设三司明初沿用元朝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中书省的长官称参知政事和平章政事,对辖区民、政、军、财诸方面拥有“无所不统”的大权。这是与朱元璋所要建立的高度集中权力于中央的国家体制是相矛盾的。洪武九年(1376年)明朝宣布改革行省领导体制,废行省,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号称“三司”,共同组成为省级政权机构,分别执掌行政、司法和军事。承宣布政使司是明朝法定的派驻地方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除南、北两直隶外,共有l3个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是朝廷特派在省专理司法和监察的机构。都指挥使司是朝廷特派在省执掌军政的军事机构。布政使司的职责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只是主管一省的行政和财政,是中央直属机构,直接受皇帝的指挥,只是朝廷设在地方负责“上承下宣”的行政部门。相比行中书省长官而言权力大为削弱,使地方权力集中于皇帝之手,加强了皇权,强化了朝廷对地方的直接控制。同时,由于省级长官不许兼任,权力分散,互相牵制,这种互不统属的机构也带来了地方机构运转不灵的缺陷返回5、影响(1)积极方面①利于多民族封建专制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②利于政府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文化的共同发展。④为人类创造了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2)消极方面①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思想上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④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返回三、君主专制制度(决策方式、君权与相权)1、内涵2、皇帝制度(集权)重用侍从(内朝)架空外朝(中央办事机构)分解相权3、中央机构(演变)(1)秦朝三公九卿(2)汉朝中朝(尚书令、侍中)与外朝(3)魏晋隋唐三省六部制(4)宋朝中书门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5)元朝中书省(6)明朝裁撤中书省、形成内阁、司礼监(内朝)(7)清朝设立军机处(内朝)4、影响返回1、内涵:君主专制制度是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和政府形式。统治者君主(常称国王或皇帝)拥有统治国家和公民自由的所有权力而没有法律或法定的程序告诉君主如何行使权力。君主的意志就是法律,不受任何约束。宗教祭祀与军事征伐是君主专制的头等大事,即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有观点认为,中国从秦朝至清朝的皇帝们并不是独裁君主。虽然中国的皇帝被尊为天子,有为全国祭天地,祈五谷的义务,但是从秦代以来,中国的行政体系是官僚体系为主,如唐朝皇帝敕令必须令出中书,门下可封驳。虽然明清以来皇权不断扩张,但仍然同西欧的"绝对君主制"不同。认为中国是绝对君主专制独裁的观点很大程度上是五四以来被建构而成的。返回四、选官制度1、发展过程2、认识(1)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2)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主要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这些制度在执行的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3)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4)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返回返回1、发展过程(1)夏商周时期:世袭制(世卿世禄制)(2)秦国:军功爵制按军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3)两汉时期:察举制、征辟制(4)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5)隋—清朝:科举制一、夏商周时期:世袭制(世卿世禄制)。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被“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取代。世袭制的特点是王权与族权统一。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担任官员的大小贵族必须经国学教育,学习相关礼仪知识方可上任。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返回察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初期以“乡举里选”为依据,注重士人的德才,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局面。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选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的人士,或备顾问,或委任政事。对于德高望重的老年学者,且特予优待。如武帝即位之初,即"使使者束帛加璧,安车以蒲裹轮,驾驷迎申公"。皇帝征聘,为汉代最尊荣的仕途,被征者来去自由,朝廷虽可督促,如坚不应命,亦不能强制;且于既征之后,地位也不同于一般臣僚,大都待以宾礼。返回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中正官的设置,既保留了汉代乡闾评议的传统,又改变了汉末名士清议左右乡议和地方大族操纵选举的局面,把品评与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这对杜绝朋党,破除门阀,巩固政权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到魏晋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他们在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已经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此后的三百年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故九品中正制成了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当士族没落以后,九品中正制也被彻底废除了。返回北宋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严格科举考试程序,举人经礼部考试后须经殿试才算合格,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试成为定制;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八股取士制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20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剧变,封建科举制度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返回(四)高考真题2012年新课标卷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