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注意注意概述注意的选择功能注意的分配功能应用研究第八组:成员:2.1注意的概述注意概念: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特点:指向性与集中性功能:选择、放大、指引和分派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大多数情况下,注意是产生意识的前提一方面注意不等于意识,人们可以有意识的选择所有注意的活动或对象,但很多情况下这种选择并不是有意识的,而是由刺激和事件本身引起的,是一个无意识过程。另一方面注意和意识密不可分,人处于注意状态时,意识内容比较清晰。2.2注意的选择功能模型过滤器模型衰减器模型图式模型后期选择模型多态模型能量分配模型过滤器模型1、基本思想
该理论由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提出。他认为,同时注意到的信息受加工容量的制约,而处于注意范围以外的信息是不会进入认知的,因而个体不可能在同一时刻注意两件事情,除非两者的信息含量少,或者呈现的速度很慢。注意的选择性在感觉水平就已经实现了。注意就是一个过滤器,或是一个阀门,在信息负荷超过认知加工容量的情况下阻断一部分信息,放行另一部分信息进入加工系统。过滤器模型“Y”型漏斗
他将过滤器比作Y型漏斗,漏斗有两个“手臂”,表示两个不同的感觉通道;手臂交叉的地方有一个可以左右摇摆的闸门,它可以关闭漏斗的一个通道,而放行另一个通道的信息。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只能接收一个通道传来的信息。注意的选择性就是这样实现的。注意的选择性在感觉水平就实现了,这时个体对刺激还没有产生意义认知。2、过滤器模型的实验证据布罗德本特“分听任务”。他采用两种呈现刺激的方式:一种是通常方式接收声音刺激,两个耳朵同时听到相同数字串,例如左=右=734215。第二种是分听方式,例如:左=734,右=215.三组被试(实际两组即可)第一组被试先以通常方式听5个数字串(长度均为6个),后以分听方式听10个数字串(每个长度也为6个,但同时呈现给左耳3个右耳三个)。第一组被试通常方式正确率93%,分听方式正确率65%.第二组反应正确率20%.布罗德本特解释:第一组被试过滤器闸门无须多次摆动,故成绩好;第二组被试必须多次摆动闸门,故成绩下降。3、争论:莫里“鸡尾酒会效应”衰减器模型1、基本思想:特雷斯曼反对过滤器能将非追随信息完全阻隔于认知过程以外的观点,而是将注意比作一个衰减器。特雷斯曼接收信息经历的三阶段:第一阶段:分析刺激的物理属性。如声音的音调、响度等。第二阶段:确定刺激是不是语音。第三阶段:识别单词并赋予意义。例:非追随耳的信息由于衰减而往往达不到单词的识别阈限,但重大意义的单词阈限较低,即使衰减也能被激活。2、实验证据①采用分听任务,用两个耳机分别向被试呈现两端不同的语句,要求被试注意或者追随其中一只耳朵听到的语句;语句呈现到句子中间时两个耳机交换它们呈现的语句。结果发现,发生交换后,许多被试能重复非追随耳的一二个单词。有些被试甚至没有觉察到这种交换,继续复述与原来追随耳连贯的语句(其实已经到了非追随耳)。②特雷斯曼和格芬:同时让被试完成分听任务,并要求只注意追随耳的信息;不同的是,被试还被要求同时完成另一项任务:无论是追随耳还是非追随耳,当听到一个预先选择的目标词时都做出一个拍打动作。结果发现呈现给追随耳的目标词得到了较高比例的拍打反应,非追随耳反应比例虽然较低但也到达了8.1%。这说明非追随通道部分信息还能进入再认环节。③麦凯:Theythrowstonestowardthebankyesterday.bank既可理解为河岸又可理解为银行。当提示“river”时被试将bank理解为河岸。这说明非追随耳信息得到语义水平的加工。帕什利指出:这一效应仅在对非追随耳呈现单个词语的时候显著,并提出了单个词语造成注意重启的解释。④伍德和考恩驳斥过滤器模型用“偶然的注意转移造成了姓名再认”解释鸡尾酒会效应。在分听任务中被试只注意追随耳信息,双耳句子的播放速度很快(175个单词/分钟)。追随耳正常方式播放,非追随耳有30秒采用反向播放方式。实验中三种条件:A组控制组听到的句子全部正常播放;B组在反向播放后继续听到2.5分钟正常播放,C组在反向播放后继续听到0.5分钟的正常播放。而后要求被试回忆追随耳信息。在30秒反向播放阶段哪些注意到反向播放的被试错误率高于未被注意到的被试和控制组的被试,而且在进入进入反向播放阶段10-20秒后达到高峰。这说明,追随耳与非追随耳之间的注意转移是有规律的。正是非追随耳中反向播放的信息“俘获”了原本对于追随耳的注意,导致了错误率的高峰。这一实验同样证明了衰减器模型的合理性。衰减器模型与过滤器模型的比较不同:过滤器模型采取“全”或“无”方式。衰减器模型则是一种双通道或多通道模型,在解释实验现象方面更为灵活可信。
相同:两者出发点是相同的,都认为注意的选择功能是为了适应高级分析水平容量的有限性;而且这种选择都作用于知觉层次,都是为了选择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的知觉分析水平。后期选择模型
由多伊奇和多伊奇提出。该模型与前两个知觉选择模型的区别在于,注意的选择功能作用的阶段晚于知觉,当信息进入工作记忆时才出现信息的选择。
机制:各个通道信息都能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完全的知觉加工,即使非追随耳也是。信息进入工作记忆以后,重要信息得到精细反应,不重要信息不会得到反应,在对重要信息反应时,若有更重要信息出现,原来信息就会被排挤,做出另外的反应。诺曼对多伊奇理论完善和发展:所有信息都能被传入工作记忆中,这种信息传递是以平行方式进行的,由于平行传递超越了工作记忆的容量,就需要进行选择。一些信息之所以未被注意,只是因为对其他信息作出了反应。信息重要性的影响因素:信息上下文、个人意义、个体惊醒水平。实验证据:
刘易斯分听任务研究中,让被试注意追随耳听到的单词,忽略非追随耳中的任何信息。非追随耳中呈现的信息也是单词,不过单词与追随耳单词有时没有语义上的联系,有时是同义词。被试执行任务时对追随耳单词做出声音反应,并测试从追随耳单词出现到被试做出反应的反应时。结果,非追随耳呈现追随耳单词的同义词时,被试对追随耳单词反应时延长,非追随耳呈现无关单词时无此效应。这与前两个模型有冲突。多态模型
约翰斯顿和海因茨提出的,该理论也是基于加工容量的有限性原则。他们认为,注意是一个灵活的系统,可以在不同的阶段对信息进行选择。注意完成选择功能的三个阶段:感觉阶段、语义阶段、意识阶段。选择发生越晚任务难度越大。实验证据:被试被要求同时执行两项任务。第一项是标准的分听任务。第二项是对随机呈现的灯光刺激做出按键反应。在分听任务中,被试从双耳听到由男声或女声朗读的语词,并设置两种条件。一种是时长变换朗读者性别,要求被试追随男声或女声;另一条件是同一朗诵者朗读不同类别的语词,要求被试追随其中一个类别的语词。实验结果正如推测,第一种条件下,选择朗读者性别较容易,被试在第二项任务上的反应时较短;相反根据语义选择追随信息就困难得多。聚光灯比喻特点:将注意比作聚光灯,则一、光线集中,仅照射比较小的一个范围;二、可以按照需要调整照射的方向;三、所照之处的中心最亮,周围较模糊;四、物体越大占用聚光灯资源就越多。实验证据:埃里克森和埃里克森“侧抑制任务”,说明两侧的刺激仍得到较微弱的光线关照,并抑制了对中间位置刺激的反应。埃格利等人指出,决定能量分配的主要因素不是离“灯光”中心的远近,而是处于注意范围中的物体。卡尼曼——能量分配模型卡尼曼认为:认知加工资源受唤醒水平的制约,由一定唤醒水平动员起来的可及能量通过一定的策略分配给不同的任务(即认知加工资源一定),一般来说,可及能量更多地分配给个体认为比较感兴趣的、喜欢或者重要的任务(即只要得到足够多的资源,活动就能全部顺利进行下去)。诺曼-博布罗——对能量分配模型的发展诺曼和博布罗进一步区分了材料限制加工和资源限制加工。认为如果刺激本身(材料)难以加工,即使分配较多的资源也无济于事。道森-谢尔的研究研究指出:大脑的半球在它们可及能量和分配策略是不同的。优势半球由语义加工的需要分配较多的资源,而非优势半球则只需要较少或者不同的资源。奈瑟——图式模型奈瑟认为:注意不是过滤器,也不是衰减器,也不是根据重要性决定是否进入记忆;个体注意食物,与他当时的任务刺激的图式密切相关。奈瑟-贝克伦——选择性观看任务实验过程:任务中同时重叠放映两个影片,其中一个影片摄影的是一种拍手游戏,另一个影片中有三个人传递、拍打篮球。要求:被试在两个影片中选择一个观看,而且事先约定的一个目标事件的发生,做出反应。基于选择性观看任务的发现第一:被试能够相当轻松地追随选定的电影,即使该电影中的目标事件的发生频率高达40次/分钟。他们可以很容易地忽略掉非追随电影中的目标事件。第二:被试还未能注意到非追随电影中发生的不寻常事件。奈尔-贝克伦对任务发现的解释:被试的选择性观看时熟练的知觉造成的,而不是过滤器和衰减器造成的,而是被试形成的图式自然选择的结果。奈瑟图式模型的评价第一:未必能彻底驳倒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第二:以全局的眼光思考注意模型。2.3注意的分配功能材料:呈现彩色条与彩色字(颜色与字意不一致)。任务:要求被试尽快地对彩色条与彩色字进行命名。对于彩色条我们不受干扰,但是对于彩色字则影响较大。让被试进行为期8天的命名任务实践,则干扰减少;Stroop干扰在儿童学习阅读时开始出现,在二三年级达到高峰,然后随年龄逐渐减少。---对颜色单词的阅读反应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自动加工”。自动加工与控制加工
施奈德(Schneider)和希夫林(Shiffrin)进行一系列视觉搜索实验分离了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系列刺激-字母,目标刺激-字母(相同范畴)系列刺激-数字,目标刺激-字母(不同范畴)洛根等证明练习需要注意的参与,学习是注意的副效应:注意到的东西将得到学习,未被注意到的将得不到充分学习。双任务作业研究体现练习在认知中的重要作用。韦尔福德提出来-心理不应期,即由于认知资源有限,出现的认知加工的“瓶颈”加工中的瓶颈发生在哪个阶段呢?帕什利等人的工作支持看法b—反应选择阶段注意瞬脱是对心理不应期的深入研究,多认为是由于资源有限。奥等人对此提出来双通道理论,认为对于数字的辨别只需通过以特征加工为基础的系统(特征通道),而对人脸的辨壁既需要特征系统,有需要一个以完形加工为特征的系统(完形通道)2.4应用研究关于警觉的研究
警觉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个体对于可能出现的重要信号的持续性指向,具有极其重要的适应意义。警觉的减缩函数研究警觉的方法,一般采用信号检测论或信号辨别任务。信号检测任务要求被试判断信号是否出现,根据被试的判断与信号实际有无,将被试的反应分为击中,虚报,正确拒斥和漏报四种情况。而信号辨别任务则要求被试区分不同的信号,并根据不同的信号做出不同的反应。麦克沃思(Mackworth,1950)是较早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警觉研究的学者之一。他设计了一个没有刻度,没有任何参照点,只有黑色指针以0.3英寸每秒速度移动的“钟”,进行信号检测任务的实验。在实验中,这个指针在以上述速度移动的基础上,以随机的方式作0.6英寸每秒的快速移动,要求被试在发现关键信号的时候用按键方式作出报告。整个实验持续2小时,每半小时为一个时间段,统计被试的作业成绩(漏报关键信号的百分率)。实验结果显示,在前一个小时内,被试漏报关键信号的百分率快速上升,这意味着作业效率的快速下降,而在以后的时间里,虽然作业效率继续下降,但是下降曲线趋于平缓。麦克沃思将这条曲线称为警觉的减缩函数(decrementfunction)。影响警觉的因素除了上面讲的个体本身的减缩函数倾向以外,刺激物的特性,感觉通道的特性,个体的期待和知识经验等也都是影响警觉的因素。刺激物的特性对警觉的产生和维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罗布和宾福德(Loeb&Binford)的实验证明,目标刺激与背景刺激的强度相差越大(信噪比高),作业成绩越好,显示警觉水平越高;反之,作业成绩或警觉的衰减就越明显。另外,刺激的持续时间也会影响警觉。贝克(Baker)发现,目标刺激的持续时间分别为20毫秒,30毫秒,40毫秒,60毫秒和80毫秒时,目标检测的成绩逐渐上升。在2个小时的警觉作业中,目标刺激持续时间越短,警觉的衰减越快;而目标持续时间越长,警觉衰减越慢。警觉还受到关键信号和背景事件的发生频率的影响。杰里森和皮科特(Jerison&Picket)的研究表明,信号检测的击中百分数随着关键信号发生率的上升而提高,随着背景事件频率的上升而下降。个体的期待和知识经验也能影响警觉。麦克沃思在上述钟表实验中的另一个发现是,如果把结果告诉被试,可以提高信号检测的成绩,防止警觉的衰减。错误的来源之一——自动加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产生各种认知和行为上的错误,其中有许多与自动加工有关。根据理森(reason)的总结,可以将这些错误分为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停车场排水系统施工合同规范文本3篇
- 固化剂采购合同6篇
- 编程软件课程设计
- 抗肿瘤新药行业专题
- 脱甲烷塔课程设计
- 2024幼儿园招生工作计划(31篇)
- 算法课的课程设计
- 线上课程设计基本要素
- 算数运算测试java课程设计
- 药剂课程设计报告
- 人教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 医院护理10s管理
- 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 ISO28000:2022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分层作业设计含答案
- 【课文翻译】新人教必修三 Unit 1-Unit5 课文翻译(英汉对照)
- 高三数学集体备课记录《函数的单调性与最值》
- 起重机设计手册
- 闭水试验自动计算公式及说明
- “挑战杯”优秀组织奖申报材料
- 小学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总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