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体认语言学视域下的学术素养观贾娟(浙大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5)一、引言根植于高等教育实践研究下的学术素养通常被称为学术素养论或学术素养方法(academicliteraciesapproach)o学术素养作为一种理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其研究方法多借用人种志研究和个案研究方法(Lea&Street1998,2000,2022)o学术素养方法强调了读、写技能的重要性,随着学术实践的深入,学术素养的范围也慢慢延伸到对学术文本(口头和书面)的内容、语言、结构的理解、讨论、组织和产出上来。简言之,学术素养是在学术实践互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认知加工而形成的。体认语言学(Embodied-CognitiveLinguistics,ECL)是在西方认知语言学的基础上发展和衍生而来的,是由我国学者王寅教授提出的一整套本土化语言学理论,强调了语言的象似观和体验观(王寅2022,2022,2022)。象似观认为语言是在人们对客观世界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本质上是象似的(Langacker1991);体验观在语言象似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语言的体验基础(彭志斌2022;贾娟、彭志斌2022)oECL认为语言来自于对现实世界(包括自然、社会、文化等)的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前者为“体”,后者为“认”(王寅2022,2022,2022,2022)o"体”重在“身体力行”,凸显“互动体验”之义;可观察到的规则、行动、供给、约束、技术和物资的表面水平;另一个是更深层次的精神气质、价值观。刚进入学术社区的学生必须从表面上了解自身身份、实践内容以及公认的行动和交流规范。例如,在给导师的电子邮件中,什么样的正式程度是合适的?学生如何在课堂上提出观点而不引起冒犯或混乱?更深层次的民族精神涉及社区的宗旨制度、程序和互动基础的价值观。需要指出的是,表层的文化语境知识可以通过仔细的观察来学习,而更深层次的文化语境知识只能通过推理和内部成员的明确表达获得。.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又称常规知识或理论知识,多指学科范围内的抽象性知识,如概念、原理、法则、理论等;通常以无生命体为认知对象,以客观素材为载体,在规则为导向的情境中习得(贾娟2022);具有客观性、抽象性、统一性的特点。Alexander(2022)将陈述性知识分为领域知识(知识广度)与主题知识(知识深度),前者代表一个领域内的知识广度(如一个人对病毒变异的了解程度),后者代表对特定领域话题的理解深度(如对RNA新冠病毒的了解深度)。显然,就某一主题进行交流的能力与领域知识的发展密切相关,原因之一在于空洞无物、没有内容的交流是不存在的。而这种交流一定发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是为特定的原因开展的,是需要特定类型的内容的,因此离不开主题知识的佐助。由此,陈述性知识体现了学术社区成员对其所在领域或主题的了解,是其学术交流的内容,体现了学术社区成员认知加工的广度和深度。.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又称实践性知识,多指在处理陈述性知识时所用到的策略、技能或方法,是在问题为导向的具体学术情境中,对过往实践的经验总结,通常需要个人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加以系统化(贾娟2022),具有针对性、具体化、个体性的特点。Green(2022)认为体裁知识、语域知识、过程知识和修辞知识构成了学术交流的方式。需要明确的是,知识是指一种实际的、隐含的对象(Schdn1984,1995)。例如,体裁对于语言学家来说是其学术社区内的陈述性知识;对于非语言学社区的大多数学生和学者来说是隐含的、含蓄的、不明确的,是需要有意识地学习,并借助它表达思想的。以下从体裁、语域、修辞层面来论述程序性知识。从体裁层面来看,学生面对的体裁范围较广,Hyland(2022)曾列举了学生需要掌握的13种体裁:案例研究、叙事、随笔、文献调查、提案、特定方法论设计、解释、陈述、说明、方法论叙述、问题设计、研究报告、评论。鉴干体裁的多样性,Johns(2022)认为,学生需要获得一种体裁意识,即理解体裁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差异,并能通过认知加工来审视和发现新的风格。因此,在他看来,问题不在于训练学生学习特定的体裁,而在于让他们掌握应对可能遇到的任何新体裁的知识和技能。从语域层面来看,当学生或学者试图用独特的“学术语言”来建构一篇文章时,他们必须做出词汇语法选择。Coxhead(2000)的语料库分析工作以及最近的牛津大学短语学术词汇研究已经使得识别出现在跨学科的以英语为媒介的学术语篇中的特定词汇和短语成为可能,他还列出了570个这样的词族。Gillett(2022)指出了从句从属、that/to补语从句、冗长的介词短语序列、定语形容词和被动句的普遍存在。他还指出,书面语篇往往更短,词汇更密集、更丰富,单词和短语更复杂,名词化程度更高,基于名词的短语也更多。口语和书面语的语域差异不仅是一个学术惯例问题,它们还主要体现了英语学术写作中价值观的表达,因此是意识形态的(Turner2022)。在选择词汇和短语来表达客观、中立的观点,或者在阐明某个论点的过程中,学生或学者延续了书面语的解释性和通读性思想。总之,要构建具有功能性的学术素养,学生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对什么听起来“学术”,什么不"学术”,在学术体验中,形成一种“感觉”O从修辞层面来看,我们主要关注修辞中与身份建构有关的技能和实践,其手段主要有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异语(heteroglossia)>作者立场标记语等。具体来说,学术社区成员通过互文性明确引用或直接表达其他文本的观点,以阐明作者的观点。异语的使用则是通过与其他学者的对话来表达作者的立场。作者立场标记语的使用则是通过自我提及,如以第一人称的使用、情态动词的使用和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来区分三个自我(真正的自传体自我、通过文本揭示或建构的自我和作者自我)(Clarke&Ivanic1997),从而进行身份建构。以上修辞手段的使用是以具备批判性思维技能为基础的。批判性思维技能是对学术社区内的活动如听、说、读、写材料来源可信度的判断,是对文中事实、观点是否偏颇的判断,是对已有观点的改编和重构。五、结语很多高校虽然都设置了学术英语课程,但是对学生学术素养的培养仍缺乏理论指导和内容指向。体认语言学作为我国语言学领域的本土化理论,为我们厘清了学术素养是学术社区成员在学术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认知加工的“体”“认”本质。“体”强调在学术实践的情境下对多种实践模式的体验,“认”是在学术实践基础上对学术知识的认知加工和认知完善,学术素养的形成是“体”“认”互动的结果。由此,体认语言学指导下的学术素养观涵盖语境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三个方面:语境知识是学术交流发生的环境(体),陈述性知识是交流的内容(认),程序性知识则是交流的方式(互动)。整体来说,学术素养并不能简化为一套有限的语言或学习技能,而应被理解为一套交际实践模式,是由特定学术话语群体的交际目的来塑造和实现的。本文对学术英语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认”强调“认知加工”,凸显人的主观能动性(张智义2022)。自2022年以来,学术英语(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EAP)课程成为我国很多高校课程设置的一部分(廖雷朝2022),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学术技能,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专业学习。尽管目前学术英语教学在我国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很多高校对学生学术素养的培养仍缺乏理论指导和具体内容指向。本文拟从体认语言学视角解读学术素养的本质和具体的建设内容。二、学术素养的“体”一一学术实践下的社区互动体验作为对西方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和延伸,体认语言学是我国本土化理论语言学的前沿(贾娟、彭志斌2022)。王寅(2022)认为“语言是体认的结果,是外界种种现象在人们心智中的反映”,是基于马列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后现代的体验人本观发展而来的。马克思辩证唯物论建立在社会实践观的理论基础上,是感知体验的来源。王寅(2022)明确指出,“体”主要指对外部世界直接的感性接触,多具客观性。由此,我们认为体认语言学中的“体”是以实践为基础凸显了语言研究的“唯物主义”,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互动体验。学术素养的“体”离不开学术实践,是在大的学术情境和具体的学术社区内,在不同的实践模式下互动体验的结果。那么学术交流所特有的学术实践指的是什么呢?Green(2022)认为学生和学者在高等教育中从事的学术实践主要涉及以合理有据的方式建构、展示和分享知识。具体来说,学生必须在学术实践中解决一系列的特定问题。以阅读学术文献为例,阅读前,学生应检索、评估资料的相关性和可靠性,选取合适的文献;阅读时,学生应会做笔记以获取原文的主要信息,并能对已有阅读信息进行批判性地思考;阅读后,学生应根据阅读内容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能以口头讲解或幻灯片展示的方式赢得他人的支持。以上学术实践是学术团体中的人与学术社区(academiccommunity)的互动体验。(一)学术实践的情境在学术社区内,学术英语的学习者或使用者(如学生、学者等)在地位上是不平等的。Lave&Wenger(1991)使用术语“合法的外围参与”指代学术社区中新进入者的活动,他们拥有(相对)有限的专业知识,因此在学术社区等级中排名较低。需要指出的是,所有学术实践都与篇章和话语密不可分。前者指的是语言的情境性、交际性使用;后者指的是语言更广泛、更全面的使用,包括行为方式、互动方式、价值观、思考方式、信仰方式、说话方式以及通常的阅读和写作方式,如一个人是律师、商人、教师的区分是由其话语框定的,即话语是成为“像我们这样的人”的方式(Gee2022:4)。在学术社区内,篇章和话语包含了其作为社会建构或身份建构的语言元素,这些语言元素由不同学术社区内的不同群体所拥有。这与体认语言学对语言社团的认识是一致的。体认语言学认为语言社团成员在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表现上呈现异质性,“他们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甚至较大的差异”(王寅2022:9)o话语的概念让我们聚焦学术社区的性质成为可能。学术社区产生了各种学术话语所特有的思维、行为和交流方式。换句话说,学术社区就是不同的话语团体。话语团体这一概念由Swales(1990)提出,他认为,话语团体是一个由个体组成的社会修辞网络,通过共同利益或共同空间联系在一起;学术社区具有互动类型相同、知识借鉴类型相似的特点,由于学生所处的层次不同(如本科生、研究生等),特定的互动配置会呈现一定的差异(Swales1990)。这些互动由各种情境下的交际类型构成,如不同的体裁、语域等,以适合学生的水平(Swales1990)o(二)学术实践的社区Wenger(2022)将实践社区定义为“一群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共同的关注或热情,他们在定期互动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做得更好”。他认为实践社区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网络,而且是一个由共同感兴趣的领域所定义的身份。这种共同感兴趣的领域赋予他们专门的知识,即实践社区的成员在他们感兴趣的领域内相互影响、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并以此建立关系网络。在这种情境下进行互动学习是实践社区的一个显著特点(Lave&Wenger1991)o在学术社区中,学者、学生都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参与到共同的社会实践,即知识的建构中。以研究型大学为例,本科生、研究生和学者在学术活动的参与上具有层次结构的差异。通常来说,学者离学术前沿知识最近,研究生次之,本科生最远。他们所处的学术社区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对于同一学术社区的成员来说,他们都有着共同的情境学习机制,即在学科知识的范围内开展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互动。由此可见,学术社区内部的差异可以从其成员参与层次的不同中窥见一二。学术社区之间的差异则体现在学术社区外部的学科和民族教育文化的不同上。在学科方面,正如Stoecker(1993:451)所说:“在每个学科中,一个独特的主题定义了知识的维度、探究的方式、重要的参考群体和实践方式等。”学科至少形成了部分离散的话语世界。这一点在学科分类体系中早已得到证实,如Biglan(1973)对学科的划分(如纯硬学科、纯软学科、应用硬学科、应用软学科等)。不同学科的差异显示了不同的话语差异,不同的话语差异则体现在知识建构中交际实践的差异上。这与体认语言学所秉持的社区成员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异质性有关。王寅(2022)认为,正是由于这种异质性,社区成员对语言的认识也难以达成“学者所见略同”的局面。不可否认,认识论的差异是通过语篇的差异来实现的,如理论物理学的写作不同于社会学的写作,因为它们对知识建构的理解是根本不同的。而不同的民族教育文化也会反映在不同的话语团体中,Leedham(2022)研究发现,中国大学与英国大学对学生的要求不同,学生的相对自主性不同,学者作为权威的地位不同,以及塑造这些核心教育价值观的各种教育实践不同,这些教育文化的差异使学术社区内的学生不仅面临语言差异带来的困难,而且面临因学术实践不同带来的学术范式的差异。(三)学术实践的模式所有的交流本质上都是多模态的,意义的传达可以在复杂的结构中利用以下模式:书面模式、视觉模式、空间模式、触觉模式、手势模式、音频模式以及口头模式(Kalantzis&Cope2022:193)OLankshear&Knobel(2022:40)指出书面实践出现的社会历史意义在于文本的“编码”,即创造“以一种形式呈现的文本,使其能够被检索、处理并独立于个体存在“。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说这些文字或图像封装了意义,那么它也必须应用于文字或图像的创建。如今,人们将语言“冻结”成一段经过数字编码的话语,并作为播客上传到互联网上,或对图像进行修图处理,不管它是否包含书面文本组件。这些实践方式让我们认识到,学术实践培养的不是单一的技术能力,而是多种不同的方式以及特定交际领域的其他符号学资源。三、学术素养的“认”一一学术实践下的认知加工学术素养的培养是在学术实践基础上的认知加工。不同的学术社区对知识的建构过程不同,对如何完成某件事的理解不同,即如何将复杂的任务分解成可管理的子任务,以及如何排序和执行这些子任务(Green2022)o以学术写作过程为例,学术写作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英语研究的焦点,这一领域的早期研究(如Flower&Hayes1980;Zamel1982;Arndt1987)主要关注作者在修辞情境中处理修辞问题时所经历的认知过程。Flower&Hayes(1980)总结说,学术写作涉及三个中心过程:计划(设定目标、产生想法、组织信息)、翻译(将想法转化为文字/文本)和审查(评估、编辑)。近年来,对学术写作的认知焦点已经从个人认知转移到社会认知,关注学习者所处的文化背景、语言的社会功能等。学术素养很久以来仅仅囿于读写实践,Street(1984)认为这种观点仅仅关注读写技能的具体要求,不关注读写技能具体实践的背景和方式。虽然阅读和写作展示了对语言的解码和编码的技能,但停留在技能掌握上的学术素养观掩盖了阅读和写作的不同方式、不同目的以及文化或情境的多样性(Halliday2022)。Gee(2022)将学术素养理解为社会实践,即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使用不同的实践技能和实践方式,这反映了不同语境下的不同社会目的。因此,学术社区成员需要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在对外界感性接触的基础上进行认知加工,从而掌握不同的实践技能和实践方式。也就是说,学术素养的实践不是普遍的,具有学术社区的差异性,需要个人在体验基础上的认知加工。由此可见,脱离学术社区的学术实践而形成学术素养是不可能的,只有对学术社区内的实践活动进行认知加工,才能形成学术素养,这就是学术素养的“认”。学术素养的形成是在学术实践基础上的认知完善。从个体认知发展的社会本质来看,外部文化接受者,即文化中与个体学习者互动的人,对个体的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Vygotsky(1978)的“最近发展区”(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ZPD)概念以明确的互动术语来建构学习。ZPD涵盖的一系列任务、活动或问题是学习者尚不能单独完成或解决的,但如果得到“更有知识的人”的适当协助,他们就可以完成或解决这些任务、活动或问题,而“更有知识的人”就是已经可以自己完成或解决任务、活动或问题的人。这是一个递归的非线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术社区的成员来回移动,从一个任务切换到另一个任务,在认知完善的过程中获得学术素养。四、体认语言学指导下的学术素养建构(一)体认语言学指导下的学术素养观体认语言学以国外认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敢于冲破原有的形式主义语言学,从人的体验与感知解读语言的概念结构、语义结构、语法等,为我国学生的学术素养培养提供了理论指导。龚竦(2022)认为,学术素养的提出使学术英语的教学研究从关注学术文本的视角转向了学习者视角。我们认为,学术素养的建设内容应关注学习者在学术社区内外的学术实践:一方面要注重学科内的身份、意义建构,关注与专业实践有关的体裁、语域等方面的语言能力、实践技能的掌握;另一方面要关注学术社区外学术情境的社会属性、文化属性、认知语境等。总之,学术素养的建构是学科知识在学术社区内外的显现。本文结合体认语言学的理论阐述,参考Lea&Street(2000)、Hyland(2022),认为学术英语的学习者应具备如下的学术素养观:1)兼顾学习技能和学术情境的社会属性;2)置身于社会和知识建构的认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 2024年代理租赁企业合同范本
- 2024年出版物独家版权合同范本
- 坦克课件教学课件
- 中国融资租赁发展展望指数(CFLEI)2024年三季度报告
- 华为订单管理
- 医疗器械设备经验
- s版假如课件教学课件
- 2024至2030年中国覆膜型材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年轻型方轨项目成效分析报告
-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技能竞赛理论考试题库大全-下(判断题)
- 完整版维修电工高级三级培训计划
- 劳务结算单模板
- EXCEL小游戏-青蛙跳
- 2017医疗器械培训试题
- 第八讲 地形图应用(二)
- 普铁避雷器检修作业指导书
- 工资流水证明2页
- 三年级美术上册《天然的纹理》教案
- 沸腾传热PPT课件
- 急性肾衰竭与crrt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