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即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被动句分为有标志的被动句和意念被动句(无标志的被动句)两大类型。一、知识梳理1.用“动词+于”表示被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1)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1)中“赵王”是发出“幸”这一动作的主动者,“君”是接受“幸”这一动作的被动者,介词“于”用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赵王”。全句译为“并且您又受到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和您交朋友”。2.用“见(被)+动词”表示被动(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2)中“被”表示被动,译为“被”,全译为“诚信却被(楚怀王)猜疑,忠心却被(小人)诽谤,能没有怨恨吗?”。(2)和(3)中“见”都表示被动,译为“被”,(3)句译为“恐怕得不到秦国的城池,白白被欺骗”。3.用“见(受)+动词+于”表被动,介词“于”用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5)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4)中“见……于……”是表示被动的固定句式,“见”表被动,译为“被”;介词“于”引进发出“欺”这一动作的主动者“王”。全句译为“我确实担心被(秦)王欺骗而辜负了赵国”。(5)中以“受……于……”句式表被动,全句译为“我不能拿整个吴国的土地,十万大军,被别人控制”。4.用“为+动词”表示被动。介词“为”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6)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7)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6)中表被动的介词“为”紧挨着动词“用”,中间省略了“(吴)广”,全句直译为“吴广向来爱护士卒,士兵中有许多愿意受他任用(意译为“替他效力”更好)的人”。(7)中表被动的介词“为”后有宾语“天下”,全句译为“自己却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5.用“为……所……”表被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助词“所”表被动。(8)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9)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8)中“为……所……”是固定的被动句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全句译为“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在“为……所……”被动句中,“为”后面的行为主动者可承前省略,变为“……为所……”缩略格式。如(9)中“为”的行为主动者“沛公”被承前省略了,全句译为“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沛公)俘虏”。6.无任何标志词的意念被动句(10)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11)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意念被动句是指句中的谓语动词本身含有被动意义,这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如(10)中“举”根据语境应译为“被攻下(占领)”,全句译为“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刘邦)攻下”。(11)中“拜”根据语境应译为“被封”,全句译为“由于蔺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二、题型分析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008年江苏卷)及得召见,遂见亲信。(2)(2005年广东卷)晖(朱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3)(2004年江苏卷)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4)(2004年重庆卷)公逸(李公逸)感端(夏侯端)之节,亦固守。被动句是高考大纲规定的必考文言知识点之一,主要以得分点方式分布在文言翻译题中。在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被动句的考查具有类型全、频率低的特点。三、解题指导1.熟记表被动的句型上面梳理出6大类10种被动句,除意念被动句外,其余的9种被动句中都有表示被动的标志词语或句型。要熟记这些被动句中的标志词语或句型,这是准确分析解题的知识基础。2.从标志和语境两方面精准判定判断句通读要求翻译的文言句子,寻找表被动的标志词语或句型,并结合上下文确定句意是否存在被动关系。例题(1)中“见”表被动,全句译为“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2)中“见……于……”和“被”表被动,全句译为“朱晖做官很刚直,被上司忌恨,所任职之处,他都被人弹劾”。(3)中有典型的“为……所……”被动句式,全句译为“特别受皇帝礼遇器重,但没有得到重用,当时的议论为此感到惋惜”。(4)是意念被动句,“感”是“被……感动”意,“亦固守”是省略了宾语“杞州”的省略句,全句译为“李公逸为夏侯端的气节所感动,也坚守(杞州)”。在翻译被动句时,为突出了受动者,也使译文更顺畅,可把被动者以“主动”的方式译出,即以“被动者+受到+主动者”格式翻译,上面的(1)句和(3)句都采用此种译文格式。【巩固训练】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不都表示被动意义的一项是(
)A.①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②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B.①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②妆成每被秋娘妒。C.①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D.①不拘于时,学于余。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光武帝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2)后(周顗)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参考答案:1.A(①“见”表被动,译为“被”;②“见”用于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即为此种用法。B项介词“被”、C项介词“为”和D项介词“于”都表被动)2.(1)光武帝亲临的地方,阴兴总是事先进去清理(或者“清查”)宫殿,很受亲近信任。(“幸(皇帝亲临)”“见(表被动)”、后二句省略主语“阴兴”,每译对一处得1分。)(2)后来周顗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省略主语“周顗”,“为……所……”被动句,“纠(检举)”,“亮(谅解)”,“黜(贬斥)”,每译对一处给1分。)判断句判断句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的句子,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一、知识梳理1.用助词“者、也”表判断(1)南冥者,天池也。(《逍遥游》)(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4)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
“者、也”式判断句主要有三类,翻译时都在主谓之间加“是”。第一类是“……者……也”式,如(1)句译为“南海是天然形成的大水池”。第二类是“……也”式,如(2)句译为“和氏璧是天下所公认的宝物”。第三类是“……者……”式,如(3)句译为“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第(4)句是“……者也”式,“者也”在句尾连用加强判断语气,全句译为“他就是沛公的参乘樊哙”。第(5)句是复合式判断句,即“者、也”句式与固定句式组合的判断句,(5)句是“此所以……也”式,其中“所以”是表原因的固定句式,译为“……的原因”,这个复合式判断句应译为“这就是……的原因”,全句译为:“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得不深入思考而要谨慎采取传闻材料的缘故(原因)。”2.用“乃、即、则、诚、本、非”等副词表判断(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7)(项)梁父即楚将项燕。(《项羽本纪》)(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9)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10)臣本布衣。(《出师表》)(11)此物固非西产。(《促织》)第(6)句用“乃”表判断,译为“应该被拥立为皇帝的是公子扶苏”。第(7)句用“即”表判断,译为“项梁的父亲是楚国的大将项燕”。第(8)句用“则”表判断,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第(9)句用“诚”表判断,译为“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啊”。第(10)句用“本”表判断,译为“我本来是一个平民百姓”。第(11)句用“非”表否定判断,译为“(蟋蟀)这东西本来不是陕西出产的”。3.用动词“是、为”表判断(12)汝是大家子。(《孔雀东南飞》)(1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第(12)句用“是”表判断,译为“你是大户人家的孩子”。第(13)句用“为”表判断,译为“如今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4.无标志的语意判断句(14)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采用“名词主语+名词谓语”格式,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第(14)句就是语意判断句,译为“刘备是天下的枭雄。”二、题型分析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009年湖南卷)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2)(2014年浙江卷)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
(3)(2014年四川卷)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王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判断句是考纲中规定的四种必考文言句式之一,主要以得分点的形式在文言翻译题中考查。上面每道高考试题中都有一句判断句,翻译正确就得到1分。三、解题技法1.熟记表判断的句型上面梳理出14种判断句,每种判断句中都有表示判断的标志词语或句型。要熟记这些判断句中的标志词语或句型,这是准确分析解题的知识基础。2.从标志和语境两方面精准判定判断句通读要求翻译的句子,先从标志性词语或句式上分析判定是否有判断句,再结合上下文内语境从语意上分析确定是否是判断句。第(1)小题中是“……也”式判断句,其中的两个“者”字都译为“的人”,不表示判断。全句译为“赏赐给他车马却推辞的人,是不怕步行的人”。第(2)小题中判断句是“此若家之宝也”,其中“此……也”是表判断的句式。全句译为“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第(3)小题中判断句是“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这是无标志词的语意判断句,全句译为“尚书令沈约是当时的文坛宗师,每当看到王筠的文章,赞叹吟诵玩味,认为(自己)赶不上(王筠)”。【巩固训练】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全是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①菊,花之隐逸者也。
②莲,花之君子者也。B.①汝是大家子
②是寡人之过也C.①不知木兰是女郎。
②自言本是京城女。D.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烈(王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2)已而有识者日:“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3)庆礼(宋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参考答案:1.D(“……者也”句式表判断时,“者”字前面必须是名词;“者”字前面是形容词或动词时,“者”字不表判断,要译为“的人”。所以A项中①不是判断句,②是判断句。‖
“是”在古文中一般不表示判断,更多是充当代词“这”。B项①中“是”表判断,②中“是”当代词“这”讲,不表判断。‖判断句可以充当陈述句中的宾语,所以陈述句不等于判断句,C项中①和②都是含有判断句的陈述句,①中判断句“木兰是女郎”充当全句宾语,②中判断句“是京城女”充当全句的宾语。D项①中是“……者……也”表判断,②中是“非……也”表否定判断)
2.(1)王烈派人寻找,就是那个原先偷牛的人。(“求”译为“寻找”(1分),“乃……也”是判断句,译为“是……”(1分)。)(2)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告诉我:“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的把它当作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使它毁坏。(“此……也”判断句,译为“这是……”(1分)。“宝”名词意动用法,译为“把……当作宝物”(1分)。)(3)宋庆礼做人坚守节操,是国家的功臣,一去边境任职,就是三十来年。(“苦节”译为“坚守节操”(执著地守着)(1分)。“所”表约数,译为“左右”“大约”“来”(1分)。“为……”译为判断句“是……”(1分)。)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是阅读文言文的最大障碍,也是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考查的最重要词群。古汉语中有一些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称古今异义词。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正因如此,古汉语中单音节的古今异义词居多,而双音节的古今异义词相对较少。一、知识梳理1.单音节古今异义词(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孟子·寡人之于国也》)(2)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3)不见复关,泣涕涟涟。(《诗经·卫风·氓》)词义的古今演变主要有三种。一是词义扩大,如(1)中三处“河”在古代专指“黄河”,现在扩大为泛指一切河流的通名了。二是词义缩小,如(2)中“金”古代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三是词义转移,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3)中“涕”古代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复关远在云雾中,不见情郎泪千行。2.常考的单音节古今异义词(120个)数
属
及
诣
北
次
胜
夺
易
少
济
虞
尚
遗
知
多
比
凶
白
然固
但
籍
向
笃
坐
延
会
然
谢
素
寻
置
间
工
年
振
度
绳
细说
特
鄙
著
责
造
居
期
归
捐
雅
奇
再
益
意
假
矫
面
就
质勒
课
私
损
升
趣
家
身
通
病
干
累
信
牧
绝
审
竟
过
加
度薄
爱
纠
更
乘
岁
内
治
典
罢
已
启
废
见
字
引
视
没
因
适
逮
迫
堪
去
或
听
资
让
趋
患
御
举
乃
除
迁
摄
拜
季
征
孤
3.双音节古今异义词(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5)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6)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双音节古今异义词主要有三种。一是古汉语是双音词,现代汉语还存在,但意义不同。如(4)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子女;今义则指已婚男子的配偶。二是古汉语两个单音词常在一起用,现代汉语则成为一个固定的双音词。如(5)中的“然而”,“然”代指上文所说的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而今义是一个表示转折的连词。三是古汉语中两个单音词偶尔在一起用,现代汉语则成为一个固定的双音词。如(6)中的“开张”,古义是两个词,均为“扩大”意;今义是一个词,指“开业”。4.常考的双音节古今异义词(30个)妻子
合法
于是
长者
设备
流亡
左右
所以
虽然
布衣
学者
下车
以为
知道
故事
殷勤
宣布
行李
无论
欺负
艰难
引进
丈人
夫子
生产
请假衣冠
烂漫
可惜
机关二、题型分析1.(2014年四川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未有居郎署者
居:任职。B.以母忧去职
忧:忧虑。C.老而弥笃
笃:执着。D.身为四代之史
身:亲自。2.(2014年安徽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
逸:散失。B.奏请仿汉熹平、唐开成故事
故事:先例。C.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
遇:得志。D.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
殷勤:周到。【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言实词的理解,重点考查实词推断能力。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016年天津卷)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2)(2015年湖南卷)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古今异义词主要在实词意思推断题和文言翻译题中考查。第1题中错误项B项“忧”是单音节古今异义词,第2题中B项“故事”和D项“殷勤”都是双音节古今异义词。第3题是文言翻译题,其中第(1)小题中“秩”、“然”和“竟”都是古今异义词,第(2)小题中“所以”是双音节古今异义词,“率”是单音节古今异义词。三、解题指导1.熟记课内外古今异义词是解题前提高考题中考查的古今异义词70%是中学课内学过的,解题时只要结合语境迁移即可。因此,要熟记课内学过的古今异义词。此外,还要在文言文阅读训练中有意识的日积月累,唯其如此,才能使文言文阅读能力日益精进。2.运用多种方法精准迁移推断推断古今异义词的意思时,首先要联系已学知识(包括课文和成语)分析古今异义词可能会是什么意思,然后结合上下文内容采用语法分析、词性分析、逻辑分析、标志识别等方法来判明。第1题中“忧”字的意思可用语法和逻辑分析法确定。“母忧”是主谓结构,联系后面“去职”,可知是因“母忧”才“去职(辞职)”的,所以“母忧”应指母亲去世,“去职”的目的是回家守丧。所以“忧”指父亲或母亲去世。第2题中的“故事”和D项“殷勤”都用联系已学知识推断意思。联系已学的李商隐《无题》中“青鸟殷勤为探看”,据此可知“殷勤”是“情谊恳切深厚”意。所以D项是错误项。联系教材中《六国论》的“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可知“故事”是“先例”意,据此判断B项是正确项。第3题的第(1)小题中“秩”是“官吏的俸禄”,“秩满”是“官员任职期满”,这个词主要靠平日积累。“然”和“竟”都是课内外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实词。联系成语“不期而然(这样)”,可判定“然”是“这样”意。联系柳永《雨霖铃》中“竟无语凝噎”,可判定“竟”是“最终、始终”意。所以第(1)句译为“季思任期已满,向东而下,所经过的地方李台州仍然这样,始终没有找到。”第3题的第(2)小题中“所以”和“率”都可联系课内已学知识分析。联系《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可知“所以”当译为“……的原因”。联系《六国论》中“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可知“率”译为“一概、大都”。所以第(2)句译为“(有的人)担任官职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由于(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由以上解题过程可知,分析判定古今异义词的意思,实际就是调动课内已学知识储备进行知识迁移的过程。“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覆大舟也无力。”积累大量实词是打通新旧知识的关键,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飞跃。所以“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才是复习备考的不二法门。【巩固训练】1.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凶,横道杀伤
凶:凶险。B.闾里未尝让
让:责备。C.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
讽:背诵。D.游必择友,不好苟交
苟:草率,随便。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予发书按图
译文:我打开书信并查看洞庭之图B.问其所以作之利害
译文:问滕侯的建堤动机和修建的利弊C.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译文:(各级官员)都不能轻视滕侯的具体策划D.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译文:这就是滕侯思虑并想记录下来传告后世的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下由是惜弘文(侯弘文)而多象昇(卢象昇)。(2)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参考答案:1.A(“凶”是“荒年”意,全句译为“灾荒年头,他曾拦路杀伤过人”。可联系《寡人之于国也》中“河东凶亦然”。)2.C(句中“易”字不取“轻视”意,而是“改变”意。此句应译为“(他们)都不能改变我们太守的主意”。)3.(1)老百姓因此为侯弘文的(遭遇)感到遗憾而赞叹卢象昇的(义举)。(“由是(因此)”“惜(为……感遗憾)”“多(赞叹)”,每译对一处得1分)(2)学习的人不必忧虑才能不够,而应忧虑志向不立。所以说,希望成为千里马的马,就会成为千里马那样的马,希望成为颜渊那样的那类人,也会成为和颜渊一类的人。(“学者(求学的人)”“患(忧虑)”“伦(类)”,每译对一处得1分)通假字通假是古文中一种用字现象,即临时借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是“通用”,“假”是“借代”。一、知识梳理1.通假字的分类(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3)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一种通假字是音同或音近而意义也相通的两个字,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叫“通用”。如(1)中“反”通“返”,是“返回”意;(2)中“知”通“智”,是“聪明,智慧”意。另一种是借用音同或音近但意义毫不相干的字来替代某个语音或字,这种情况叫做假借。这一类字又称为通借字。假借字又有两种情况:(1)“本无其字”的假借。如古代原只有第二人称代词的读音而没有字,于是借一些读音与第二人称代词读音相通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样就不需另造新字了。如(3)中的以“女”通第三人称代词“汝”。(2)“本有其字”的假借。文字中已有某字,可是写的人偏不用,而借用一个与这个字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而这两个字的字形不一定有联系,意义也没有什么关系。如(4)中“生”通“性”,是“资质、禀赋”意。(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6)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屈原列传》)(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壁赋》)通假字与本字之间在字形上有三种关系:一是声旁字代替形声字,如(5)中“受”代替形声字“授”。二是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如(6)中“指”代替“旨”,旨趣。三是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通假。如(7)中“以”代替“已”,停止。2.50个常见通假字例析(1)召有司案(通“按”,审察,察看)图。(《廉颇蔺相如列传》)(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通“背”,违背)德也。(《鸿门宴》)(3)同舍生皆被(通“披”,披挂着或穿着)绮绣。(《送东阳马生序》)(4)小惠末徧(通“遍”,及,普遍),民弗从也。(《曹刿论战》)(5)或师焉,或不(通“否”,不)焉。(《师说》)(6)卒(通“猝”,突然)起不意。(《荆轲刺秦王》)(7)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马说》)(8)偭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离骚》)(9)所识穷乏者得(通“德”,感恩
恩惠)我欤?(《鱼我所欲也》)
(10)某所,而(通“尔”,你)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11)时人伤之,为诗云尔(通“耳”,罢了)。(《木兰诗》)
(12)今日往而不反(通“返”,返回)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
(13)盖(通“盍”,何不)亦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14)乃瞻衡(通“横”,横木)宇,载欣载奔。(《归去来兮辞》)(15)君子疾(通“嫉”,憎恨)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16)甚矣,汝之不惠(通“慧”,聪明)。(《愚公移山》)(17)秦王还(通“环”,环绕)柱而走。(《荆轲刺秦王》)(18)距(通“拒”,把守)关,毋内(通“纳”,接纳)诸侯。(《鸿门宴》)(19)图穷而匕首见(通“现”,显现,露出来)。(《荆轲刺秦王》)(20)孝公既没(通“殁”,死),惠文、武、昭襄蒙故业。(《过秦论》)(21)曰归曰归,岁亦莫(通“暮”,年末)止。(《诗经·采薇》)
(22)三岁贯女(通“汝”,你),莫我肯顾。(《诗经·硕鼠》)(23)不顾恩义,畔(通“叛”,背叛,离开)主背亲。(《苏武传》)(24)唯大王与群臣孰(通“熟”,仔细)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25)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通“擒”,捉拿)。(《张衡传》)(26)秦王必说(通“悦”,高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27)涂有饿莩(通“途”,道路)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28)则无(通“毋”,不要)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29)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通“向”,对着、朝着)自刭。(《信陵君窃符救赵》)
(30)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六国论》)(31)张良出,要(通“邀”,邀请)项伯。(《鸿门宴》)(32)尔来二十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一年矣。(《出师表》)(33)唯赤则非邦也与(通“欤”,吗)?(《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34)旦日不可不蚤(通“早”,早早地)自来谢项王。(《鸿门宴》)(35)则知(通“智”,聪明,智慧)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36)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卖炭翁》)(37)属(通“嘱”,嘱托、托付)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38)人生如梦,一尊(通“樽”,古代盛酒器)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39)项王则受璧,置之坐(通“座”,座位)上。(《鸿门宴》)(40)固以(通“已”,已经)怪之矣。(《陈涉世家》)(41)士之耽兮,犹可说(通“脱”,解脱)也。(《诗经·氓》)(42)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离骚》)(43)进不入以离(通“罹”,遭受)尤兮(《离骚》)(44)所守或匪(通“非”,不是)亲(《蜀道难》)(45)使臣奉璧,拜书送于庭(通“廷”,朝堂,朝廷)(《廉颇蔺相如列传》)
(46)此小大之辩(通“辨”,区别)也(《逍遥游》)(47)汤之问棘也是已(通“矣”,了)(《逍遥游》)(48)故患有所不辟(通“避”,躲避)也。(《鱼我所欲也》)(49)屈平既绌(通“黜”,罢免官职),其后秦欲伐齐。(《屈原列传》)(50)往往阳(通“佯”,假装)狂垢污。(《方山子传》)二、题型分析1.(2011年重庆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
籍:登记。B.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趣:通“趋”,前往。C.使者采木且及柳
且:将要。D.公仰视木顾使者曰
顾:回头看。2.(2006年江苏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2013年广东卷)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苏轼《赤壁赋》)(2)《逍遥游》中“
,
”,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游。高考主要以实词意思推断题、文言翻译题和名篇名句默写题这三种题型考查通假字。第1题是实词意思推断题,在此类试题中,通假字以正确项或错误项分布在试题中,第1题中考查的通假字“趣”是以解释错误项出现的。第2题是文言翻译试题,要求翻译的句子中含有通假字“振”字。第3题是名篇名句默写题,其中第(1)小题是语境补句式默写题,考查名句中的通假字“冯”。第(2)小题是情境理解式默写题,考查名句中的通假字“辩”。三、解题指导1.梳理熟记常见通假字熟记初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常用通假字是解答好考查通假字试题的知识前提。此外,还要把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出现的通假字梳理出来记忆。2.实词意思推断题运用排除法先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确定通假字充当的句子成分,进而推断出词性;然后从字音字形上、或联系已学成语、课本中句子推求字义;最后把推断出的词意带入原句分析是否合乎语言环境,进行逐项排除。例1中“趣”字在“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句中处于状语位置,“趣”应是形容词,所以“趣”解释为通“促”,是“急速,赶紧”意。全句译为“江公立即派人骑马送信禀告台省赶紧发放军饷。”3.在感知大意基础上多法推求字义文言翻译题要在通读全句弄清大意基础上,综合运用形旁推义法、音旁推义法、语法分析法、互文见义法、联系成语法、联系课文法等来推断是否有通假字。第2题的“发吾粟振之”一句,就是《寡人之于国也》中“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的意思。据此判定此句中“振”通“赈”,是“救济”意。所以全句译为“百姓,是我们的百姓。发放我们的粮食救济他们,有什么不可以?”4.名句默写题中通假字不能写成其本字第3题中第(1)小题答案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句中“冯”通“凭”,是“凭借”意。第(2)小题的答案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句中“辩”通“变”,是“变化”意。这两个小题中的通假字在默写时都不能写成通假后的本字,必须写通假字。【巩固训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人濒行
濒:临近。B.客州人刘翁廷传所
客:寄居。C.遽薄京师
薄:逼近。D.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卒:步兵。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书趣光世会兵者五,光世讫不行。(2)土工洊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2)《诗经·氓》中女子因婚事推迟而对氓进行解释的诗句“
,
”表现了女子的善良、天真。参考答案:1.D(“卒”通“猝”,仓猝。联系《荆轲刺秦王》中“卒起不意,尽失其度”。)2.(1)五次用书信催促刘光世聚集军队,刘光世最终没有执行。(“趣(通“促”,催促)”“讫(最终)”“不行(没有执行)”翻译正确各得1分,“以书趣光世会兵者五”状语后置句,语序调整翻译正确得1分。)(2)土土工程再度兴起,百姓被征集调遣搞得疲惫不堪,这不是用来侍奉上天的做法。(“罢”通“疲”,疲惫不堪。“所以”表凭借,译为“用来……的……”。翻译正确各得1分)3.(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2)匪我愆期(“匪”通“非”,不是)
子无良媒为动用法为动用法的动词不是直接支配宾语,而是表示为(替)宾语或对宾语施行某一动作。为动用法中的介词“为”根据不同的语意关系,有“为了”、“因为”、“给(替)”、“对(向)”四个意思。一、知识梳理
1.动词的为动用法(1)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1)中不及物动词“死”是“为……而死”意思,宾语“国”是“死”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目的和对象。全句译为“同样是死,为了复兴楚国家而死可以吗?”(2)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苏武传》)(2)中动词“谢”是为动用法,意思是“向(对)……道歉”,宾语“汉使”是“谢”的面对对象。全句译为“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向汉使道歉说”。2.名词的为动用法(3)甚善,名我固当。(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3)中名词“名”是为动用法,意思是“给……起名”,宾语“我”是动词“名”的服务对象。全句译为“这个名字很好啊,给我起(这个)名字确实恰当”。3.形容词的为动用法(4)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雨霖铃》)(4)中形容词“伤”是为动用法,宾语“离别”是产生“伤”的原因。意思是“因离别而伤心”。全句译为“自古以来多情人都因为离别而伤心,我们的离别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怎能经受得了这种愁苦呢?”。二、解题指导高考是以文言翻译题考查为动用法的,为动用法是以得分点方式分布在要求翻译的句子中的。下面文言翻译试题中都有为动用法的知识点。1.(2007年江苏卷)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2.(2012年湖南卷)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在为动用法中,活用为“为”动的词与宾语在意思上有三种关系:(1)宾语是“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目的,按“为了+宾语+(形容词、动词、名词)本义”格式翻译;(2)宾语是“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对象,按“替(给)+宾语+(形容词、动词、名词)本义”或“对(向)+宾语+(形容词、动词、名词)本义”格式翻译;(3)宾语是“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原因,按照“因为+宾语+(形容词、动词、名词)本义”格式翻译。第1题中两个“死”都是动词活用作“为”动词,表示目的,“朋友”和“国家”是为动词“为……而死”服务的对象,按“为了+宾语+动词本义”格式翻译,译为“为朋友而死”“为国家而死”。全句译为“接连几代为农夫,父亲因仗义为朋友而死,儿子尽忠为国家而死。”第2题中“益”是形容词活用作“为”动词,表示对象,宾语“我”是为动词“对……益”施加动作的对象,按“对+宾语+形容词本义”格式翻译,译为“对我有益处”。全句翻译为“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巩固训练】1.下面句中加点词与成语“啼饥号寒”中“啼”“号”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咏荆轲》)B.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蜀道难》)C.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指南录〉后序》)
D.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病梅馆记》)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句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1)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2)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参考答案:1.A(啼饥号寒:为饥饿寒冷而哭号,形容生活极端贫困。“啼”“号”都是动词的为动用法,表示目的,译为“为……哭(号)”。A项“死”也是表目的的为动用法,译为“为……而死”。B项“愁”是动词的为动用法,表示原因,译为“因……而发愁”。C项“序”是名词的为动用法,表示目的,译为“为……作序”。D项“泣”是动词的为动用法,表示对象,译为“对着……哭泣”。)2.(1)马患肥胖症而死,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左右群臣对此直言规劝,认为不可以。(“丧”是动词的为动用法,表示目的,译为“为……治丧”。联系高中语文必修教材③《寡人之于国也》中:“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丧死”译为“为死去的人办丧事”。)(2)您不用人们都相信的事实来给先人立传。(“传”名词活用作为动词,表示对象,译为“给……立传”。)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一、知识梳理1.名词的意动用法(1)襟三江而带五湖。(王勃《滕王阁序》)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即把宾语当作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去看待、评价。(1)中“襟”是“以……为襟”之意,翻译为“把……做为衣襟”;“带”是“以……为带”之意,翻译为“把……做为腰带”。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3)且庸人尚羞之,况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即主语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有谓语自身所代表的性状。(2)中“美”是“以……为美”之意,翻译为“认为……美丽”。(3)中“羞”是“以……为羞”之意,翻译为“觉得……让人感到羞耻”。3.意动与使动用法的区别(1)活用的词类不同。名词、形容词既可以活用为使动,也可以活用为意动。动词只能活用为使动,没有意动用法。(2)主宾关系不同。使动谓语动词具有“使之(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即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意动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3)事件的时态不同。使动叙述的是一种既成的或将成为事实的客观事实,侧重于客观行动。意动叙述的是一种主观认识,更侧重于心理意念的感受。二、题型分析1.(2017年山东卷)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
奇:稀奇。B.工草隶虫篆
工:擅长。C.唯贞与卓独不坐
坐:受株连而获罪。D.贞累启固辞
启:禀告。2.(2009年浙江卷)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
B.凶其身C.吾薄富贵而厚于书D.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009年江西卷)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2)(2011年江西卷)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4分)考查意动用法的试题主要有两种:一类是选择题,第1题和第2题就推断文言实词意思的选择题。意动用法是以知识点方式呈现在一个选项中,第1题A项的“奇”、第2题C项的“薄”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另一类是简答题,如第3题是文言翻译题,使动用法是以得分点方式分布在要求翻译的句子中的。在高考语文试题中,一般是以选择题为辅,翻译题为主。三、解题指导形容词和名词活用为意动后,在词意的理解上一般是“以……为(形容词或名词)本义”。在具体翻译时可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翻译,既可按“把……当作”“认为……”格式来译,也可将这一意动翻译格式替换成一个及物动词来翻译。第1题的A项中“王筠”是人名,“其”指代谢贞,“奇”位于主语与宾语二者之间,应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理解为“认为……奇特”翻译时应替换成及物动词“看重”。第2题考查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区别,C项“薄”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其余三项均为形容词用作动词。理解为“认为……很薄”,翻译时应改用“轻视”。第3题中第(1)小题的“名”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名”,全句译为“天气非常寒冷,不以博弈为名,客人(您)必然不肯大吃大喝。”第3题中第(2)小题的“贤”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贤能”,全句译为“越发觉得汲黯贤明,多次向汲黯请教国家和朝廷的疑难大事,对待他比平日更为尊重”。【巩固训练】1.下列各组成语,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前赤壁赋》)A.幕天席地
草菅人命B.鱼肉人民
厚此薄彼C.不远万里
是古非今D.梅妻鹤子
幸灾乐祸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句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1)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2)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参考答案:1.A(“侣”“友”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侣”“以…为友”。A项中幕天席地:把天作幕,把地当席,形容在野外作业的艰苦生活。“幕”“席”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意思分别是“以……为幕”“以……为席”。草菅人命:把人的性命看得像野草一样轻贱,随意加以摧残;形容官吏草率处理案件,使无罪者屈死。也指反动统治者滥施淫威;任意残害人命。“草菅”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草菅”。B项鱼肉百姓:比喻用暴力欺凌,任意残害无辜的人们。“鱼肉”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鱼肉”,喻指受宰割者。厚此薄彼:比喻对人、对事不同看待。“厚”“薄”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厚”“以……为薄”。C项不远万里:不以万里为远,形容不怕路途遥远。“远”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远”。是古非今:对古代的事物采取肯定的态度,对现代事物采取否定的态度。“是”“非”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是“以……为是”即“认为对”;“非”是“以……为非”,即“认为不对”。D项梅妻鹤子:宋代诗人林逋隐居杭州孤山时,植梅养鹤,清高自适。后比喻隐逸生活和恬然自适的清高情态。“妻”“子”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妻”“以……为子”。幸灾乐祸:指人缺乏善意,在别人遇到灾祸时感到高兴。“幸”“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幸”“以……为乐”。)2.(1)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独闻而异之”是省略句,补出省略成分应是“独(其)闻(之)而异之”,“异”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即“以之为异”,可翻译为“感到惊奇”)(2)他的论说初听似乎与大家的看法相违背,但听到最后,大家就会认为他的观点是对的。(“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是”即“认为……是对的”)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即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一、知识梳理1.动词的使动用法(1)吞二周而亡诸侯。(贾谊《过秦论》)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1)中不及物动词“亡”用作使动,意思是“使(让)……灭亡”,因“吞二周”与“亡诸侯”是互文结构,所以全句意译为“将西周、东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也有少数及物动词(能带宾语的动词)活用为使动,(2)中及物动词“负”用作使动,意思是“使……承担”,全句译为“权衡这两种策略,宁可答应而使秦国承担理亏的后果。”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3)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孔雀东南飞》)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3)中形容词“荣”用作使动,意思是“使……荣耀”,全句译为“运气的好坏如天地之别,(如嫁给太守的公子)足够让你的身份荣耀、显贵”。3.名词的使动用法(4)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名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指称的人或事物。(4)中名词“王”用为使动,意思是“使(让)……称王”,即使宾语“之”成为这个名词“王”所表示的事物。全句译为“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就封他为王”。二、题型分析1.(2011年安徽卷)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欲豫焉
豫:参与。B.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
援:引用。C.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
爽:差错。D.先生赎而归之
归:归还。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011年重庆卷)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耳。(2)(2015年湖南卷)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考查使动用法的试题主要有两种:一类是选择题,第1题就推断文言实词意思的选择题。使动用法是以知识点方式呈现在一个选项中,其中D项的“归”是动词用为动词使动用法。另一类是简答题,如第2题是文言翻译题,使动用法是以得分点方式分布在要求翻译的句子中的。在高考语文试题中,一般是以选择题为辅,翻译题为主。三、解题指导动词、形容词和名词活用为使动后,在词意的理解上一般是“使(让)……动词(形容词或名词)本义”。在具体翻译时可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翻译,既可按“使(让)……动词(形容词或名词)本义”格式来译,也可将这一使动格式替换成一个及物动词来翻译。例题1中D项“归”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品,本应是“返回”的意思,但这里作使动用法,是“让……回家”的意思。所以答案是D项。例题2中第(1)题中不及物动词“走”活用作使动,意思是“使……跑”,全句译为:“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逼,就会使他们跑到楚地去依靠强盗了。”例题2中第(2)题中形容词“洁”活用作使动,意思是“使……清洁”,根据语境也可译为及物动词“清扫”,所以全句译为“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上它”。【巩固训练】1.下列各组成语,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A.破釜沉舟
游目骋怀B.正本清源
丰衣足食C.祸国殃民
汗牛充栋D.惊心动魄
沉鱼落雁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句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1)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2)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贿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参考答案:1.B(“凄”“寒”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分别理解为“使……凄凉”“使……寒冷”。A项“破”“沉”“游”“骋”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釜破使舟沉”,“使目游走使怀驰骋”。B项“正”“清”“丰”“足”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互文结构的成语,所以理解为“使本源清正”“使衣食丰足”。C项“祸”“殃”“汗”都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国受祸”,“使民遭殃”,“使牛累得出汗”。D项“惊”“动”“沉”“落”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心惊”,“使魄动”,“使鱼沉下”,“使大雁落下”)2.(1)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致”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译为“让(使)……来归附”)(2)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以”、“道”、“死事”、“退”,分别翻译为“因为”、“在路上”(名词作状语)、“为公事而死”、“让……退下”(使动用法)。译文中把“退”替换成及物动词“赶走”)形容词的活用一、知识梳理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1)四美具,二难并。(《滕王阁序》)(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3)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出师表》)(1)句中形容词“美”和“难”都在主语位置,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思分别为“美好的事物”“难得的贤主、嘉宾”。全句译为“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都有;贤主、嘉宾难得却得”。(2)句中形容词“险远”处在宾语位置,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思是“艰险偏远的地方”,全句译“世间奇妙雄伟、壮丽奇异、非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艰险僻远的地方。”(3)句中形容词“良实”位于判断句中谓语位置,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为“善良诚实的人”,全句译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5)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4)句中形容词“私”位于谓语位置,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意为“偏爱”,全句译为“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5)句中形容词“近”位于代词“所”之后,活用为一般动词,意为“接近、靠近”,全句意译为“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己有”。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6)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6)句中形容词“羞”位于谓语位置,活用为意动词,意为“以……为羞”,译为“认为(觉得)……是羞耻的”,全句译为“连一个平常人对此尚且觉得羞愧,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使动用法(7)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7)句中“弱”位于谓语位置,活用为使动词,意为“使……变弱”,可译为及物动词“削弱”,全句译为“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二、题型分析1.(2007年北京卷)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弗能正也
正:正确。B.死不还踵
踵:脚后跟(还踵,指后退)C.上唱而民和
唱:倡导。D.察其党与
察:仔细看。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010年江苏卷)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2)(2011年福建卷)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
考查形容词活用的试题主要有两种:一类是选择题,第1题是推断文言实词意思的选择题。形容词活用是以知识点方式呈现在一个选项中,其中A项的“正”是形容词用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另一类是简答题,如第2题是文言翻译题,形容词活用是以得分点方式分布在要求翻译的句子中的。在高考语文试题中,一般是以选择题为辅,翻译题为主。三、解题技巧分析形容词活用要采用语法分析法。具体分三步骤:1.明确位置,析清成分。确定形容词在句中处于何种句子成分所在的位置,进而确定其在句中充当何种句子成分。句子成分在句中的一般分布规则:(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2.根据成分,确定词性。主语和宾语主要由名词、代词或名词、代词性短语充当,谓语由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动词性短语充当。因此,根据形容词在句中充当的成分就能确定其活用为何种词语。具体规律如下:(1)形容词如果处在主语或宾语及判断句谓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义,它就活用为名词。(2)形容词如果处在句中谓语的位置上,并且其后有名词或代词,这个形容词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意义,它就活用为动词、使动性动词或意动性动词。(3)如果句中是“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形容词,则这个形容词活用为动词。(4)如果是“所+形容词”格式,则形容词活用为动词。3.明确词性,准确释义。根据形容词的原意,结合语境确定这个形容词在句中的意思,准确翻译。四、解题示例在例题1的句子“法弗能正也”中,形容词“正”位于谓语动词的位置,“能正”是“能愿动词+形容词”的格式,所以形容词“正”活用为动词,在句中具有“使……端正”之意,所以是形容词作动词的使动用法。原文是“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全句译为“百姓不知道礼义,法令也不能使他们走正道”。在例题2第(1)小题“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中,形容词“贤隽”位于宾语位置,而宾语一般由代词或名词充当,由此确定“贤隽”活用为名词,“贤隽”在句中当指人,所以译为“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全句译为“您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现在竟与这种人喝酒取乐了?”第(2)小题“吾为子新其亭”中,“新其亭”是“谓语+宾语”格式,“新”位于句中谓语位置,而谓语一般由形容词或动词充当,所以“新”是形容词作动词,译为“新修”。全句译为“我为你新修那座亭子,并重新命名为‘一柱’,可以吗?”【巩固训练】1.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
了:明白,了解。B.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戚:忧愁。C.县吏怪其意气
怪:责怪。D.见其面斥人过
面:当面。2.下列各组成语,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A.正本清源
独善其身
B.是古非今
不远千里C.取长补短
避重就轻
D.集思广益
敬而远之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句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1)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2)出令不改,则民正矣。参考答案:1.C(“怪”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2.C(例句中“小”“大”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A项“正”“清”“善”都是形容词用作使动性动词,译为“使……正”“使……清”“使……善”。B项“是”“非”“远”形容词用作意动性动词,译为“认为……对的”“认为……不对”“认为……是远的”。C项“长”“短”“广”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译为“别人的长处”“自己的不足之处”“重的责任”“无关紧要的”。D项“广”“远”都是形容词作一般动词,译为“扩大”“远离”。)3.(1)韩文公的文章,振起了八个朝代以来的衰颓(文风)。句中“衰”形容词作名词,译为“衰颓文风”。(2)(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意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正”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译为“走上正轨”。|名词用作动词一、知识梳理1.名词后面带补语,活用为动词。其组合格式:名词+介词结构(补语)。当一个名词在补语之前,意味着它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因此这个名词就作动词用了。(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2)沛公军霸上。(《鸿门宴》)(1)中名词“舍”后带有介词短语“于其址”作其补语,“舍”活用为动词,意为“筑舍定居”。全句译为“唐朝慧褒和尚当初在那里筑舍定居”。(2)为省略介词“于”的省略句,全句应为“沛公军(于)霸上”,名词“军”后带有介词短语“(于)其址”作其补语,“军”活用为动词,意为“驻扎”,全句译为“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2.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或副词时,活用为动词。其组合格式:能愿动词(能、欲、可、足)+名词。(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4)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3)中名词“水”前有能愿动词“能”,活用作动词,意为“游泳”。全句译为“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4)中“目”前面有副词“数”(屡次),便活用为动词,意为“使眼色”。全句译为“范增屡次向项王使眼色”。3.名词后面带宾语,活用为动词。其组合格式:“名词+代词(之)”或“名词+名词”。(5)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6)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5)中“名”在作宾语的代词“之”之前,活用为动词,意为“命名”。全句译为“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6)中“籍”在作宾语的名词“吏民”之前,活用为动词,意为“登记”。全句译为“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4.名词前后用“而”或“以”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连接,活用为动词。其组合格式:“动词或动词短语+而(以)+名词”或“名词+而(以)+动词或动词短语”。(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8)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7)中“南”用在连词“而”之后活用为动词,意为“向南飞”。全句译为:“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8)中“白衣冠”用在连词“以”之前活用为动词,意为“穿白衣,戴白帽”。全句译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5.否定副词之后的名词通常用作动词。其组合格式:“否定副词(不、未、弗)+名词”。(9)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9)中“王”紧接在否定副词“不”之后活用为动词,意为“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全句译为“如果做到了这些却不能称王,这种情况是从未出现过的。”。6.“所”字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其组合格式:所+名词。(10)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10)中“罾”(渔网)与其前面的“所”构成所字结构,活用为动词,意为“用网捕”。全句译为“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7.名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其组合格式:名词+代词(名词)。译为“使(让)……为……”或替换为一个及物动词。(1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项羽之死》)(11)中名词“王”活用为使动词,意为“使……为王”,“王我”即“使我为王”。全句译为:“纵使江东的父老乡怜惜(我),让我称王,我又能有什么面目见他们?”8.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名词带上宾语,主观上对宾语会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思。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其组合格式:名词+代词(名词)。可译为“认为……”“以……为……”等。(12)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赤壁赋》)(12)中名词“侣”和“友”活用为意动词,意为“以……为侣”“以……为友”。全句译为“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或“把鱼虾做为伙伴,把麋鹿做为朋友”。二、题型分析1.(2008年全国卷Ⅰ)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部使者檄刚抚定
檄:文告。B.刚遣长子迟喻贼
喻:开导。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
稽:查考。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
杜:制止。2.(2014年湖南卷)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考查名词用作动词的试题主要有两种:一类是选择题,第1题就推断文言实词意思的选择题。一类是文言翻译题,第2题就是文言翻译题。一般是以选择题为辅,翻译题为主。三、解题技法名词用作动词的判断方法主要采用“语法分析+语境分析”双析法。先从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标志性位置判定。即“三后”名词是指“名词出现在副词后,名词出现在能愿动词后,名词出现在‘所’字后”。“三前”名词是指名词之前的名词,介宾短语之前的名词,代词之前的名词。名词活用的本质是名词占居了句中谓语的位置;所以分析名词在句中充当的句子成分,就能准确判定名词用作动词。四、解题示例第1题是2008年全国卷Ⅰ第8题。从词语的位置上分析,在A项“部使者檄刚抚定”句中,词语组合格式是:名词(部使者)+名词(檄)+名词(“刚”指廖刚)”。即“檄”位于两个有支配关系的名词之间。再从句子成分上分析,主语是“部使者”,“檄刚”是谓语,“檄”是谓语中心词,所以名词“檄”用作动词,意思为“用檄文征召、声讨”,引申为“下令”。全句译为:“路监司下令廖刚安抚平定。”第2题是2014年湖南卷第9题第(1)小题。翻译难点有“既”“适”“雨”“名”等。其中名词“雨”位于“名词+名词”的动宾结构中,“名”位于“名词+代词”动宾结构中,因此“雨”“名”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雨”译为“下”,“名”译为“命名”。全句译为:“(房屋)已经建成,天上正好下起了雪,于是用‘雪屋’给它命名。”【巩固训练】1.下列成语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例:襟三江而带五湖。(《滕王阁序》)A.幕天席地
B.不毛之地
C.祸国殃民
D.草菅人命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
军:驻扎。B.越国以鄙远
鄙:让……成为边邑。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穿。D.左,乃陷大泽中
左:往左走。3.
直译下面的文言句子,注意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者。(2)贼张敌万窟穴其间,立(人名)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
参考答案:1.AD(例句“襟”“带”都是名词用作意动,意思是“以……为衣襟”“以……为腰带”。D“草菅”名词用作意动,意思是“以人命为草菅”。A“幕”、“席”名词用作意动,“以……为幕”、“以……为席”。B“毛”指草木,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长草木”。C“祸”、“殃”名词用作使动,“使……受害”、“使……遭殃”。)2.“鄙”是名词用作意动,意思是“把……当作边邑”。不是名词用作使动词。3.(1)我只知道我们的君主可以称帝统治中原这片土地,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就为此立即死去。(“帝”是名词做动词,译为“统治、称帝”;“苟”译为“如果”;“当”译为“判罪”,这里是判自己去死的意思。)(2)盗贼张敌万在这中间建造窟穴,赵立坚决不跟他往来,所以楚州运粮的道路更加堵塞。(“窟穴其间”是状语后置句兼省略介词“于”,“窟穴其间”应为“(于)其间窟穴”,“窟穴”是名词用为动词,译为“建造窟穴”。省略句“立(人名)绝不与(之)通”,“绝”译为“坚决”。“梗”译为“堵塞”。)名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简称名作状,就是指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对这个动词起着直接修饰或限制的作用。一、知识梳理1.以比喻修辞形容动作的状态,译为“像……那样”。(1)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1)中“翼”是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全句译为“项伯也跟着(项庄)拔出剑舞了起来,项伯多次用身体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挡住沛公”。2.用处所名词表示动作的处所,译为“在……”“从……”。(2)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2)中“廷”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在朝堂上”,全句译为“凭秦王那样的威风,我蔺相如敢在朝堂上呵斥他”。3.用方位名词表示动作的趋向,译为“向……”。(3)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荆轲刺秦王》)(3)中“北”是方位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向北”,全句译为“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已经)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4.表动作行为的工具、方式,译为“用……”。(4)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荆轲刺秦王》)(5)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4)“函”(木匣子)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工具,意思是“用匣子”,全句译为“于是就收拾安放樊於期的首级,用匣子封装好它”。(5)中“兄”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式,意思是“按照对待兄长的礼节”。全句译为“你替我请他进来,我将按照对待兄长的礼节侍奉他”。5.用时间名词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和频率,译为“在+时间名词”或“每+时间名词”“一+时间名词重叠”“一……比……”等。(6)于是项伯复夜去。(《鸿门宴》)(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8)日夜望将军至。(《鸿门宴》)(6)中“夜”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在夜晚”;从上下文看,为突出时间紧迫,译为“连夜”更好。全句译为“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7)中“日”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意思是“每天”。全句译为“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8)“日夜”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意思是“每日每夜”,也可译为“日日夜夜”,全句译为“我日日夜夜盼望将军到来”。6.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情理依据。译为“按(按照)……”“依照……”。(9)失期,法当斩。(《陈涉世家》)(9)中的“法”名词作状语,意思是“依照法律”。全句译为“延误期限,依照(秦朝的)法律判斩首之罪”。二、题型分析1.(2009年福建卷)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
了:明白,了解。B.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戚:忧愁。C.县吏怪其意气
怪:责怪。D.见其面斥人过
面:当面。2.(2015年课标全国卷Ⅰ)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考查名词作状语的试题主要有两种:一类是选择题,第1题就推断文言实词意思的选择题。名词作状语是以知识点方式呈现在一个选项中,其中D项的“面”是名词作状语。另一类是简答题。第2题就是文言翻译题,名词作状语是以得分点方式分布在要求翻译的句子中的。一般是以选择题为辅,翻译题为主。三、解题技巧在“名词+谓语动词”结构中,其中的名词是作状语,还是作主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区别。1.分析谓语动词与其前面名词的意义关系。名词和谓语动词如果是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就是主谓结构;若是修饰、限制与被修饰、限制的关系,就是名词作状语。2.看能否在名词前加介词或“像……一样”组成介词结构或比况结构。凡名词作状语的句子,一般都可在名词前加上介词组成介词结构,或加“像……一样”构成比况结构,这是名词作状语与主谓结构的根本不同之处。3.要按情理和已学知识来推断。(10)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1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10)中的名词“犬”是不是主语难以确定。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可知原句是说“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在(屠户的)前面”。即名词“犬”是形容狼坐的状态,意思是“像狗那样”,所以是名词作状语。(11)中的“面”名词作状语,表示“刺”的方式,意思是“当面”。在解答上面第1题的D项时,就可联系课内学习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句子(11)分析“面”字的用法和解释,进而判明其是正确项。四、解题示例第2题中得分点有宾语前置句“不吾索”,要翻译成“不索吾”;“虽”表未发生的假设事件,译为“即使”;“俱”译为“一起”;“面”是名词做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意思是“当面”;“庶或”译为“或者”;“济”译为“实现、成功”。此题的参考译文:金人即使不索求我(这个人),我也应当与太子一起前往(同行),请求拜见两位敌军将领酋长并当面斥责,也许万一可以实现成功呢。【巩固训练】1.下列各组成语,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A.日积月累
蒸蒸日上
B.南征北战
风餐露宿C.土崩瓦解
狼奔豕突
D.车载斗量
耳闻目睹2.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光下彻
下:向下,往下。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用箕畚。
C.学而时习之
时:时常。D.箕踞而骂
箕:象簸箕一样。3.直译下面的文言句子,注意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1)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2)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参考答案:1.C(句中三个名词“云”“响”“景”均作表示动作状态的状语,分别解释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全句译文是:“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应和(陈涉),担着干粮如影随形地跟着(陈涉)”。A项中“日”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译为“一天天地”,B项“南”“北”表动作行为的趋向,译为“向南”“向北”;“风”“露”表示动作行为处所,译为“在风里”“在露天”。C项“土”“瓦”“狼”“豕”都表示动作行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石材供应购销合同
- 食品材料采购合同书
- 酒驾者自律书
- 智能化湿地监控系统招标
- 花卉育苗合作方案
- 岩棉板采购合同示例
- 青春守护坚守底线抵制早恋
- 代理合同补充协议要点
- 简易分包合同劳务部分
- 催办房屋买卖合同办理事宜
- 老年人睡眠障碍的护理(PPT课件)
- 会阴阻滞麻醉完整版PPT课件
- 《家庭礼仪》PPT课件
- 应聘人员面试登记表(应聘者填写)
- T∕CAAA 005-2018 青贮饲料 全株玉米
- s铁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钢构)悬臂浇筑施工技术指南
- 拨叉831006设计说明书
- 程序语言课程设计任意两个高次多项式的加法和乘法运算
- 石油钻井八大系统ppt课件
-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考试复习计划
- 人教PEP版六年级英语上册《Unit4_B_Let’s_learn教学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