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管理思想及其发展_第1页
第二章管理思想及其发展_第2页
第二章管理思想及其发展_第3页
第二章管理思想及其发展_第4页
第二章管理思想及其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管理学原理程玉海第二章管理思想及其发展

所谓早期是指从人类有记载的管理思想和活动开始到19世纪末期出现管理理论萌芽时为止。

第一节早期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1.从历史遗迹看:埃及金字塔建造时间:大约公元前2600年。建塔耗用200多万块重几吨的石块。建造一座金字塔需10万人干20年。问题:谁告诉工人,他们该做什么?谁保证有足够的石块使用而不出现误工或窝工现象?(一)早期的管理活动和管理思想一、国外早期管理思想与实践2.从历史典籍来看:《圣经》希伯来人的领袖摩西出埃及奔赴巴基斯坦途中,岳父叶忒罗的建议:制定法令,昭告民众;建立等级,授权委托管理;专人管理。(授权管理和例外原则)3.从现实表现来看:梵蒂冈的天主教会成功解决大规模活动的组织问题。按地理区域划分基层组织的方式;高效率地职能分工。一、国外早期管理思想与实践

公元6世纪到18世纪,欧洲大体上经历了奴隶社会末期到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社会生产力、商品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并出现了“重商主义”。两种类型的管理:

1.商业行会和手工业行会

2.厂商组织(合伙和联合经营)范例:威尼斯兵工厂(采用了流水作业;建立了早期的成本会计制度;管理分工。)(二)中世纪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一、国外早期管理思想与实践

在管理思想方面:意大利尼古拉▪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对统治者怎样管理国家提出了四条原则:

一是群众认可;二是内聚力;三是领导能力;四是求生存的意志,即“居安思危”一、国外早期管理思想与实践

中世纪到19世纪末期,伴随着英、法等国的几次大规模资产阶级革命、商业城市的出现,欧洲各国在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等方面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这一时期,管理方面的著作大体上分为两类:

1.管理的职能和原则。代表人物主要有:

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

1835年,塞缪尔纽曼《政治经济学原理》;

1892年,马歇尔《工业经济学原理》;特点:论述比较零碎,有待进一步理论概括。主要内容:管理职能;劳动效率和工资的关系;劳动分工;工商关系。(三)管理学理论的萌芽时期一、国外早期管理思想与实践2.管理的技术和方法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主要观点是强调计划和组织的目标;承认管理的不确定性;决策要以科学而不是预感为依据等。英国数学家查尔斯▪巴贝奇:1832年《机器与制造业经济学》。主要内容:专业化分工、机器与工具的使用、时间研究、批量生产、成本记录等,强调注重人的作用,主张劳资合作。一、国外早期管理思想与实践

工业革命后的管理实践

——苏霍制造厂:成为最早在制造业运用科学管理的工厂。空想社会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

——英国的罗伯特·欧文:主张关心工业中人的因素,尊重工人的权利,注重对工人的行为教育。一、国外早期管理思想与实践

儒家:儒家管理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以“人”为中心,讲“为政以德”、“正己正人”。关于管理的载体。“仁”关于管理的手段。“德”关于管理的途径。“己”二、国内早期管理思想与实践(一)管理思想

主要对秦汉时期诸子百家中有代表性的儒家、道家、法家、商家和兵家进行分析研究。

道家:道家管理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以“道”为中心,讲“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和“弱者道之用”。

关于管理的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们必须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然。

关于管理的方法。“道常无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主张无为而治的管理方法。

关于管理的艺术。认为“弱”是“道”的根本属性,“守弱”是保持事物符合于“道”的最妙手段。二、国内早期管理思想与实践

法家:代表人物有商鞅、李斯等,集大成者是韩非子,他反对“人治主义”和贤能政治,主张“立法为教”提出了法、术、势三者结合的法治理论,形成了以专制主义为特色的管理思想体系。商家:主要代表人物范蠡。兵家:春秋时期孙武,《孙子兵法》。二、国内早期管理思想与实践四大发明:

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京杭大运河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秦始皇陵兵马俑万里长城二、国内早期管理思想与实践(二)管理实践

长城是“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的伟大工程。修筑长城的工程巨大,仅修明长城需用砖石5000万立方米,土方一亿五干万立方米。如用来铺筑宽l0米、厚35厘米的道路,可以绕地球两周。修秦长城动用30-50万军队和民夫约50万,多时达到150万人。二、国内早期管理思想与实践三、早期管理活动的特点(一)管理产生于人类的协作劳动。(二)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的结晶。(三)管理活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四)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现代管理学奠定了基础。

自管理科学成为独立的科学以来,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行为科学理论阶段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第二节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形成

古典管理理论是管理理论发展的最初阶段。侧重于研究组织内部活动的管理,从组织职能、组织方式等方面研究效率问题。代表理论有:美国管理学家泰勒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创立的管理过程理论;德国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创立的行政组织理论。一、古典管理理论1、泰勒生平(1856—1915)代表作——1911年发表《科学管理原理》,奠定了科学管理理论基础,是古典管理理论形成的标志。西方管理学界称泰勒为“科学管理之父”。2、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典型试验是生铁装运试验和铁锹试验;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效率。(1)工作定额原理。(2)实行标准化管理。(工具、机器、材料、工作环境和操作方法)(3)科学地选人和用人(为工作挑选一流的人员,最佳适配原则)。(4)实行差别的计件工资制。一、古典管理理论

(一)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5)实行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的分离。(6)实行组织控制的“例外原则”。(7)劳资双方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共同合作。(8)使管理职能细化,在此基础上实行“职能工长制”。3.其他一些管理学家对科学管理理论的贡献(1)吉尔布雷斯夫妇的动作研究砌砖试验动作摄影研究设计分类体系(2)甘特和他的甘特图甘特图:用于生产控制的生产计划进度图。一、古典管理理论4.科学管理理论的局限及其历史贡献局限性:工人是“经济人”;工人只能被动的服从管理者的命令;只重视物质技术因素,忽视人及社会因素;研究的范围较小,侧重于低层的管理。

历史贡献:管理方法的革命,促进了工厂生产效率的提高;管理思想的革命,在历史上第一次使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标志着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并对以后的管理理论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一、古典管理理论1、法约尔生平代表作——1916年法约尔发表了《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提出了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研究的中心问题是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问题。西方管理学界称其为“管理理论之父”。2、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1)对企业基本经营活动的概括(六种经营活动)。

技术活动:生产、制造和加工;商业活动:采购、销售和交换;

财务活动:资金的筹措、运用和控制;

安全活动:设备维护和人员保护;

会计活动:货物盘点、成本统计和核算;一、古典管理理论

(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管理只是企业的活动之一,但处于核心地位。(2)最早提出管理的五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3)系统地总结管理的一般原则。法约尔提出了企业管理的14项基本原则:

1)管理分工原则

2)权力与责任联系原则

3)确立和遵守纪律原则

4)统一指挥原则

5)统一领导原则

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原则

7)报酬的公平合理原则

8)权力的集中与分散原则一、古典管理理论9)管理划分等级系列原则10)秩序原则11)平等管理原则12)保持组织成员稳定原则13)首创精神原则14)团结协作(集体精神)原则3.法约尔的历史贡献抓住了管理的一般性,使得这种理论更具普遍性,为管理理论的形成构筑了一个科学的理论框架;提倡在大学和专科学校开设管理方面的课程,传授管理知识。一、古典管理理论经理B主任CL经理工长DM主任监工EN工长O监工工人G工头FP工头Q工人A图2-1法约尔桥1、马克斯▪韦伯生平代表作——《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理论》主要贡献——管理者职权的三种类型;官僚等级制理论;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2、韦伯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的主要内容:1)权力与权威是一切社会组织形成的基础。韦伯把人类社会的权威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传统型、魅力型和法理型的权威,其关于组织的研究和主张,主要是根据法理型权威进行的。一、古典管理理论

(三)马克斯▪韦伯的官僚行政组织理论2)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模式所主张的是一种高结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组织体系。这种“理想的”官僚行政组织的特点是:A、明确劳动分工,提出了理性化的基本原则和观念;B、管理组织必须按照科层制设立(自下而上的等级系统);C、按照法理型认同原则进行组织的权力管理(严格遵守制度和纪律);D、管理遵循对事不对人的原则;E、行政官员由委任产生,领取固定薪金,其升迁由上级决定。3.韦伯的历史贡献韦伯在管理理论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理论方面,主要贡献是提出了理想的官僚行政组织体系理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稳定、严密、高效、合理的管理组织体系理论。一、古典管理理论1.研究重点:如何提高效率。泰勒注重于工人劳动效率和管理人员工作效率的提高;法约尔着眼于管理效率的提高;韦伯注重组织整体效率的提高。2.主张用科学代替经验。形成了一系列的科学管理原理和方法;提出了一般管理理论和基本管理原则;提出了从技术上而言效率最高的组织结构形式。3.管理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主张管理者和操作者的分离;主张进行专门的管理专业教育;主张管理工作应该职业化。一、古典管理理论

(四)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特点1.古典管理学派首要的贡献是指明了管理是有组织社会的一个特殊的要素。2.古典管理学派明确提出了管理的基本职能,这给培训管理人员提供了依据,也为管理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3.古典管理学派发展了许多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如时间和动作分析、工作的简化、刺激工资制度、生产作业计划、人员的考核与预算等,为现代管理技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一、古典管理理论

(五)古典管理学派对管理实践的贡献20世纪20年代,由于资本主义危机加深,劳资矛盾日益突出,在这种形势下,泰勒等人把被管理者看作机器附属物和单纯经济理性人的管理理论已经失灵,这就促使管理学者创造和构建新的管理理论,从而使得管理学的发展进入了行为科学阶段。(扩充电梯的案例)所谓管理学的行为科学阶段,就是对管理过程中人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以求全面、完整地把握人的本性,并且在此基础上实现管理的目的,因此,行为科学阶段管理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人的本性和需要的研究、对行为动机的研究、对不同类型人的行为的研究等等。二、行为科学理论(一)行为科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梅奥的生平:原籍澳大利亚,后来移居美国。1926年,他受聘于哈佛大学,从事心理学和管理学研究。代表作,1933年《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详细论述了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思想,被人们称为人际关系学说。

2.霍桑试验。1924年——1932年间,为了验证生产环境对工人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全国科学研究委员会决定,于1924年开始在位于美国芝加哥郊外的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一项研究实验,于是开始了霍桑试验。

试验目的:要找出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以寻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二、行为科学理论(二)梅奥及其人际关系学说

试验方法及过程:试验首先从变换工作现场的照明强度着手。研究人员将参加试验的工人分成两组:一组为试验组,一组为控制组。霍桑试验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工作场所照明试验,从1924年——1927年,是研究车间照明变化对生产效率影响的试验。第二阶段:继电器装配实验室试验(1927年——1928年),是工作时间和其他条件的变化对生产效率影响的试验。第三阶段:大规模的访问和调查(采访计划)(1928年——1931年)是为了了解工人的工作态度和思想感情而进行的全厂范围的谈话阶段。第四阶段: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1931年——1932年),是起作用的社会组织的试验与分析。二、行为科学理论3.霍桑试验的结论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仅仅是“经济人”。

(2)在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新型的领导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和“士气”,从而激发工人的劳动积极性。梅奥等人的霍桑试验奠定了管理行为科学的基础,通过该试验得出的结论构成了管理中的人际关系学说。二、行为科学理论1.关于人的需求、动机和激励问题。其代表人物和理论主要有: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代表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五个层次的需求: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上海解放黄包车夫案例)

(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代表作《工作的推力》和《工作与人性》。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有两大类,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2.关于管理中的人性问题。其代表人物和理论主要有:

(1)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

(2)阿吉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3.关于人际关系问题。巴纳德的动态平衡理论。4.关于领导方式的理论。管理方格理论;两个维度理论。二、行为科学理论(三)行为科学及其研究内容优点:(1)强调对人性的全面关注;(2)重视非正式组织;(3)主张在管理方式上由监督制裁转向人性激发,由专断转向民主。缺点:(1)忽视了组织的结构及其制度、规则的重要性;(2)在强调非正式组织的同时,有忽视正式组织的倾向;(3)过分强调人际关系和人的心理需要的满足,忽视了对于专业和职位角色的要求。二、行为科学理论(四)行为科学阶段管理理论的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管理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角度出发,运用不同的方法对管理展开研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管理学派。1961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孔茨教授认为,管理学至少形成了6大学派。1980年,他又进一步把管理学派划分为11个。据此他认为,现代管理学派林立,形成了“管理学丛林”现象。

一、现代管理理论的各个学派三、现代管理理论三、现代管理理论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哈罗德▪孔茨和西里尔▪奥唐纳。其代表作为他们的合著《管理学》。(开山祖师法约尔)主要观点是:

1.任何组织都具有计划、组织和控制的基本管理职能。

2.通过对管理过程或管理职能的研究,可以总结出一些基本的原理和规律性的东西,以便更好地提高组织效率,达到组织目标。

3.这种管理理论以管理职能作为基本框架,通过一些管理的概念、原则方法、制度和程序把有关知识汇集起来,形成管理的科学体系。主要学派(一)管理过程学派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巴纳德,其代表作《经理人员的职能》,强调了合作的关系。被称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其主要观点是:

1.组织是一个社会合作系统。

2.系统的存在取决于三个要素:统一的目标、协作的意愿和信息的联系。

3.组织的管理者是系统有效运行的关键。管理人员有三项职能: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联系和沟通系统;确定组织的目标,并运用各部门的具体目标予以阐释;使组织成员为这些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主要学派(二)社会合作系统学派

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的彼得▪德鲁克和欧内斯特▪戴尔等人,其中以德鲁克最为著名。德鲁克的代表作有《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该理论学派认为,管理在本质上属于实践行为,强调从管理的实际经验出发,而不是从一般原则出发研究管理活动。因此,在研究方法上,他们主张以典型组织的典型管理案例为基本对象,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概括出理论和方法,并把他们运用于同类管理中。主要学派(三)经验主义学派

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的埃里克▪特里斯特等人。代表作《社会技术系统的特性》等。他们首次把组织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和技术系统综合起来考虑,认为“一个从社会技术系统观点考虑的尽力从组织的社会和技术两个方面来改进组织的变革,将创造出一个既能使生产效率更高又能使组织中成员更为满意的工作系统”。而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确保这两个系统的协调。对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主要学派(四)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代表人物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和詹姆士▪马奇。西蒙的代表作为《管理决策新科学》。其基本观点是:

1.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

2.决策过程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情报搜集阶段。第二阶段,设计活动阶段。第三阶段,抉择活动阶段。第四阶段,审查活动阶段。

3.决策标准为满意标准,其人性假设是“行政人”或称“管理人”,以此否定绝对理性模型的最优标准,否定“经济人”的人性假定。

4.归纳了决策的类型。主要学派(五)决策理论学派

罗特利斯伯格和梅奥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管理是通过人来完成某些事情的活动,因此必须着重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尤其要注意研究个人心理及其动机。他们以心理学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就激励和领导方式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对管理人员颇有启发的见解。强调处理好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组织中的管理者必须理解和掌握的一种技巧。主要学派(六)人际关系学派

代表人物有E.S.伯法。其代表作是1975年出版的《现代生产管理》。主张采取数学模型和程序来分析和表述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管理的逻辑过程,借助于计算机和运筹学,求出最佳答案,实现管理的目标。该学派开拓了管理学的全新研究领域,使管理从以往定性的描述走向了定量的研究阶段。主要学派(七)管理科学学派

代表人物为美国管理学者卡斯特、罗森茨韦克和约翰逊。其代表作有卡斯特的《系统理论和管理》。该学派把系统论原理应用于企业,认为:

1.企业是一个由人、财、物、任务、信息等相互联系的要素在一定目标下组成的一体化系统,企业的发展受到这些要素的影响,特别是人的要素对组织的影响最大。

2.这些内部要素分别构成企业的子系统,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企业的子系统分为目标子系统、技术子系统、社会心理子系统、组织结构子系统和外界因素子系统等多种类型。

3.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同外界环境系统相互作用,并不断地自我调节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主要学派(八)系统管理学派

经理角色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一个管理学派。代表人物有加拿大明茨伯格等,代表作《经理工作的性质》。以对经理所担任的角色分析为中心来考察经理的职务和工作,以求提高工作效率。是在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以后,经理成为一种职业的产物。主要学派(九)经理角色学派主要学派

权变学派的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种管理理论。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众多,主要有美国管理学家卢桑斯与英国学者伍德沃德等人。所谓权变,即随机应变的意思。权变理论的核心就是力图研究组织的各子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组织和它所处的环境之间的联系,并确定各种变数的关系类型和结构,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针对不同条件寻求合适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十)权变理论学派oyx管理因变量环境自变量管理方法技术与管理条件环境矩阵图主要学派

该学派与人际关系学派关系密切,容易被混同为一个学派。该学派注重研究的是组织中群体的行为,包括群体文化、行为方式和行为特点等,具体表现为:研究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影响;研究组织中个人的从众行为以及组织中的信息沟通等;以社会学、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为自己学科的理论基础,而不是以个人心理学为基础。由于他们研究组织中群体的行为,因此,这个学派也常被称作组织行为学派。(十一)群体行为学派1.强调系统化管理。系统思想和系统分析方法。

2.重视定量分析。数学的方法和计算机技术。

3.重视人的因素。人是最重要的因素。

4.重视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双重作用。

5.重视信息和沟通工作。

6.管理的权变观点。从实际出发。

7.管理的技术系统的观点。重视技术的作用。二、“管理学丛林”学派的主要贡献(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美国的W•爱德华兹•戴明博士是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

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组织通过树立“坚持不断的改进”的理念,强烈关注每个与组织的产品和服务打交道的顾客的需求,精确地度量组织作业中的每个关键变量,坚持不断地改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改进组织每项工作的质量,从而使组织获取高绩效的过程。戴明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14点计划来提高组织的生产效率。三、现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戴明最先提出了PDCA循环概念,也称为“戴明环”,所谓PDCA循环是一种逻辑的工作程序,指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行动(Action)的循环进行。

戴明理论的核心是:高层管理者的决心与参与;群策群力的团队精神;通过教育来提高质量意识;质量改进的技术训练;制定衡量质量的标准;对质量成本的认识及分析;不断改进质量;各级员工的参与。(二)战略管理理论战略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美国,它是有关企业长远和全局发展的谋划和策略的研究。战略管理的核心是对企业现在和未来的整体效益活动进行全局性管理,其内容包括从阐明企业战略的任务、目标、方针到战略实施的全过程,这个过程由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评价及战略控制组成。

战略管理理论按其研究阶段可以分为三类:20世纪60—70年代的以环境为基础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20世纪80年代的以产业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管理理论,20世纪90年代的以资源、知识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理论。(三)组织文化管理理论组织文化管理理论的兴起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性,它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美国,其根源在于竞争的危机、组织理论的危机、社会的危机以及美国管理学界长期存在的学术缺陷的相互作用。迪尔和肯尼迪合著了《公司文化》,认为企业文化可以通过发展“强势文化”来建立。这种“强势文化”的构成要素有四种:(1)价值信仰。(2)英雄人物。(3)习俗礼仪。(4)文化网络。彼得斯和沃特曼合著了《追寻卓越》,他们认为企业组织文化的要素至少有七种,经营战略、组织结构这两种是硬件;其他五种为软件,包括管理作风、工作制度、工作人员、技术能力、共同价值。这七种要素称之为“7S”管理模式。(四)组织再造理论“企业再造”这一概念由美国的迈克尔•哈默博士在1990年首次提出,1993年哈默与美国管理学家詹姆斯•钱皮合著《再造企业----管理革命宣言书》,正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