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问题的调研分析报告目录TOC\o"1-3"\h\u273261引言 引言1.1研究背景与意义自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将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化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生产以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这一概念开始在国家政策和方针中频频出现。此后连续五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均着重强调关于落实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彰显了新常态下国家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决心。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国家层面先后推出18项农村产业融合配套政策,其中涉及了农产品加工、融合发展规划、融合发展人才支持、融合发展金融支持、融合发展用地保障和休闲农业发展等七项可有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容。自国家推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政策以来,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势头强劲:农业产业链不断延长,农业功能持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农村经济中各种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因此,如何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促进A省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实现A省由农业大省到农业强省的转变,是十分有必要的。由于A省农村三产融合模式普遍存在于中国农村,相关结论对于我国其余农村地区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也同样具有借鉴意义。1.2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内研究现状(1)基于区域特点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相关研究吕维明,王大庆等(2019)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融合发展两大背景,对黑龙江垦区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度剖析,认为黑龙江垦区应当将科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行同步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完善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城乡统筹发展顶层设计。胡中禄(2019)对逊克县的发展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适用于该区域的“一三六八”融合发展路径。在强化基础农业发展的同时,加大工业化力度,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发展对俄经贸合作,加快实现振兴目标。蒋瑀(2019)根据岳阳市渔业近年来的发展情况,提出产品附加值的提升是农村产业融合效果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而产业附加值的提升则与产品的科技含量以及工业化程度具有强相关性,岳阳市渔业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将会实现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动能转换。韩丹阳(2019)对河南省农村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当下河南省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过程中,各个产业的资源优势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其原因在于资源配置不平衡,导致产业发展要素分布不合理。(2)基于农村产业融合路径视角的相关研究靳晓婷,惠宁(2019)认为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农村产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已经初步显现出经济效应。而都市型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农村电商、农产品深度加工业等新产业新业态的高速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转型优化,提高了农产的附加值,在改善环境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民收入①。李玉清(2019)将数字经济的概念与农村一二三产业农业发展的内涵相结合,探析当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原生动力不足以及农产品深加工水平不高,农业与服务业融合深度不够等问题的成因,认为通过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的结合,拓宽信息渠道,加强对未来市场预判的精准度将会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甘灿业(2019)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入手,对产业间的横向融合现状和产业内的纵向融合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当下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并没有发挥其该有的拉动效应,综合分析,是由于当前生产过程中,科技含量普遍偏低造成的,应尽快将新技术转化为实际的高水平生产力。梁树广,马中东(2017)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认为将传统农业发展及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相结合,是目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又一重点领域,通过电子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的结合,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强化了农业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的基础支撑作用。2.国外研究现状Doldlo,Kalezhi(2015)通过物联网对农村减贫作用的研究,发现物联网的发展对农村种植,市场识别和融资均会产生内生影响,物联网在农村地区的快速发展,将有利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RiggJ,VeeravongsS(2009)通过对泰国南部手工业发展对农村发展的整体影响,通过劳动力和原材料的流动与销售网络覆盖范围之间作用机理,探索以手工业带动农村发展的更优路径。CGBrown,SAWaldron,JWLongworth(2005)认为中国政府越来越多地将产业政策作为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手段。这些产业政策并不一定导致农村收入的增加,也不一定实现其他社会和环境目标。YSheng(2018)在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背景下,农村振兴的标准远远高于建设新型乡村的标准。农村复兴至少应达到发达国家农村最低生活水平。因此,可以参照实现第二次现代化国家的标准,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规划有效路径。ZhangLi(2016)对日本、韩国等地区的农村发展和农村规划过程进行了研究,指出他们都执行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农村规划和发展政策,并已经或正在经历农村老龄化和农村空洞的问题,他们制定和实践政策的过程对中国来说是值得学习的。3.研究述评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虽然产业融合相关概念兴起较晚,但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们的重视,尤其近年来日益成为研究的焦点。国外学者最早对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理论的内涵进行了系统研究。在促进农村产农业融合发展实践方面,国外也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策支持体系和配套法律法规,主要措施为政府支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行业协会在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起带头作用、制定农业定向补贴政策、加大金融投资支持力度等。国内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领域的研究则起步较晚,相关学者从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融合经济社会效应、融合动力机制、融合发展路径、融合发展水平测度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活动可以证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在配置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收、引领农民致富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上述成果为本文进一步开展研究奠定了基础。
2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2.1相关概念1.乡村振兴战略从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现状来看,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农村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短板,中国能不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在农业和农村,为此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要求,在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方面,要积极推动乡村产业融合,构建一个由当地农民高度参与并且能够彰显地方特色的产业体系,推动乡村产业全面振兴。在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方面,要实现农业绿色发展,乡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同时要注重对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在治理有效方面,要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夯实基层政权,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在繁荣乡村文化方面,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在生活富裕方面,要实现农民生活富裕,完善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整体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产业兴旺是农民生活富裕的前提,是生态宜居的重要动力,也是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基础。2.农村产业融合农村产业间融合发展的现象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必经之路。首次产业融合概念实践发生在美国的通信行业,当时有学者认为,产业融合发展是不同产业在劳动力、技术、市场三个方面的重合过程。产业之间的融合并非是强制性的,而是由于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在技术、资源等方面的溢出现象,逐渐模糊了产业之间的边界,为产业之间的有机融合提供了基础。伴随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行业间技术资源的不断渗透、交差,越来越多的产业开始结合,相互学习合作,以谋求更高水平的生产力,逐渐促使产业间开展更加深入的融合发展。通过这种技术与资源的交集,衍生出诸多的新型产业和业态,丰富了产业内涵,优化了产业结构。2.2理论基础1.农业多功能理论农业多功能性是指农业具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多方面的功能,它最终来源于土地的多效用性,并由土地资源边际效用所决定的土地资源价值量来衡量。以“绿色兴农,科技兴农”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对于农业除基础生产之外的功能挖掘,正是对农业生产价值深入探索的过程。农业生产不仅是农村产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当下我国正在处于向高质量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阶段,其中供给侧的改革是转型发展的重要基础措施之一,农业的多功能发展正是农业生产进行供给侧改革的有效路径。2.农业的外部性理论经济外部性理论是指经济主体在开展经济活动过程中对他人或者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影响,其中正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开展的经济活动使他人或社会收益,而受益者无需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开展经济活动时使他人或者社会的利益受损,但是经济活动的开展主体并没有为此承担成本。一次产业的发展同样呈现出其特有的外部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的正外部性体现具体化为农业的五种多功能性,当前我国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较为突出的负外部性,例如农业生产过程中塑料地膜、农药、化肥等大量化学物品的投入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由于对土地等生产要素的破坏又限制了农业正外部性影响的发挥。对于农业正负外部性的调节来说,发展要素的合理高效配置将在这个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3A省农业发展条件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A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在A省区域内开展的种养结合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通过一次产业内部重组融合进行的,提高了一次产业的产能和产品的品质,夯实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链条延伸型和功能拓展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则是各产业间的延伸融合,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产业价值链,丰富了农民的收入渠道,加速农民生活富裕目标的实现,同时由于产业融合发展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等方面提出了新需求,拉动农村的整体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而技术渗透型及多元复合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则通过现代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强化技术要素投入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提升效果,推进融合机制由“1+2+3”向“1×2×3”的转变,全面作用于农村融合产业发展的提效增质,扩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贡献。3.1种养结合型丰富绿色内涵种养结合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属于一次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A省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比较早,A省区域内首次开展实践这种种养结合模式是在1994年,到2000年之间的这段时间内,A省范围的稻渔养殖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2000年的时候达到这一阶段的发展的峰值,但由于经营主体规模的约束和种养结合相关技术的限制,从2000年到2010年这段时间内,A省稻渔养殖业陷入了产业发展的低谷期。但随着A省开展土地流转与确权登记等政策的加快落实,经营主体逐步突破土地等资源束缚,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经营主体纷纷重新开展规模化经营,由于近年来的种养技术不断的提升优化,再次进入发展期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在以往的各类技术瓶颈问题上均有突破,同时融入了“绿色、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等先进的发展理念,在2016年时,重启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规模便已经超过2000的最高峰。自A省开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来,A省同时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A省小站稻的振兴战略,为A省的稻渔种养集合业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政策支持。由此可见,种养结合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为A省区域内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加优化资源配置方案,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自然资源对农业生产的约束,扩大了农户的生产性收入,增加了一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收入渠道。3.2链条延伸型拓展增收空间链条延伸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与二次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三次产业中的物流、仓储、销售业相结合,形成农村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的融合机制,是农村一二三产业外部融合的方式,是“六次产业”理论中典型的“1+2+3”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链条延伸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延长了初级农产品由农户至最终消费者之间的流动路径,通过加工和运输、仓储、销售环节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同时提升融合产业的价值链,直接作用于农户的收入增加。目前,A省在链条延伸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中联结的主体是农村合作社和农业生产基地,各种类型的合作社将从事初级农产品生产的小农户与从事农产品加工的经营主体及从事初级农产品及加工制成品运输、仓储、销售的平台经营主体相连接,由二、三产业中的高速高质发展所获得的溢出收益反哺一次产业内部的升级投入,使融合产业整体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状态。3.3功能拓展型丰富增收渠道功能拓展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主要是对农业多功能特点进行挖掘和利用,结合区域内的其他资源特点进行整体的优化配置,其内在的融合机制在于扩大了产业融合发展的范围。凸显了产业融合过程中,空间与市场的融合,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各产业经营主体的利润空间和资源利用率,是农村一二三产业内部融合的一种方式,是“六次产业”理论中由“1+2+3”向“1×2×3”的转变过程。在A省区域内功能拓展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典案例是开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从开展这种“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的区域来看,最开始由蓟州区依托天然的盘山旅游资源以及园林农产品资源开展的“农家乐”,随后逐步引进这种先进的融合经验指导西青区杨柳青镇开展“都市型农业”,在静海区、津南区、武清区等各个涉农区铺展开来,甚至对周边河北地区、北京地区及山东地区的游客产生了较强的吸引效果。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不仅为农村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新产业和新业态,同时在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以产业发展倒逼乡村环境改善提升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积极作用。3.4科技渗透型强化增收动力科技渗透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首先将互联网、物联网以及大数据等先进科技手段与各个产业相结合,提升各产业内的资源有效利用的水平,促进产业内部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产业之间将会出现技术溢出的现象,各产业之间技术要素开始融合,在这个过程中科技手段先慢慢转化为内部升级的动力,然后转化为三次产业融合的催化剂。A省全面实施“三网联动”工程,不断深化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领域的应用,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步伐。集成示范新型节本增效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重点在规模企化企业,蛋鸡生产智能化控制、河蟹智能化养殖、水稻智能化育秧、鱼肉制品智能化加工环节开展物联网技术示范与产业化应用,打造物联网基地850个,实现园区农业生产节本增效、降耗增效、提质增效、促进园区内绿色化发展。实施农产品网络销售全覆盖,重点在蓟州区、宝坻区、宁河区组织推动,形成了以“蓟州农品”、“劝宝商城”、“家乐在线”等为载体的区域农产品电商服务平台。3.5多元复合型助力全面融合多元复合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特点在于打造农业产业集群及合格性农业产业综合体,扩大融合产业的规模效益和技术效益。这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相比其他模式来看,有效的拉近了各产业空间上的距离,提高了各种发展要素在产业之间的流动效率,降低了产业内经营主体之间的交易成本,从而达到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效率的目的;另一方面,这种产业集群式发展会在区域内形成“增长极”效用,极大的拉动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及农村就业结构以及农民收入结构的改变。以A省津南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和A省滨海农业国家科技园两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为例。截止2018年初,A省津南区国家农业科技园的核心区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面积已经超过1.2万亩,主要发展高档花卉、水产养殖、现代种业及农产品深加工。在农业技术研发方面,逐步加强与涉农科研院所及高校的合作。近年来引进的高品质基质带蔬菜栽培、水肥一体化等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已经在部分农业合作社及农业重点示范区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为A省在盐碱地条件下发展高质量的设施种植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4A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4.1绿色农业发展水平有待提升绿色农业作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重要供给方之一,其发展将直接影响着整体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效率和质量,当前阶段A省绿色农业发展程度不够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种养结合型、链条延伸型及功能拓展型三种农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作为绿色农业发展的基本形式之一的种养结合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在A省的具体开展方式主要是以稻渔共作形式为主,而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充分利用条件下,开展种畜共养等新形式的种养结合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情况在目前还较为少见,说明绿色农业对A省种养结合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现实指导意义并没有完全的发挥出来。产业链延伸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开展要以绿色农业产出的健康、高质量的初级农产品作为基础。虽然多年来,A省的绿色农业发展一直在不断提升,但是从农产品的质量来看,仍然存在明显的问题。在2018年,我国农村农业部曝光的十起农产品质量安全大案要案中,就有两起案件涉及到A省农户,为A省产业链延伸型农村农业融合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安全隐患。而多功能拓展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质量与绿色农业的发展关系最为直接,绿色农业的发展将直接提升农业自身的正外部性影响,而农业的多功能性则是农业自身正外部性的具体表现。在A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同时,由于过度的追求规模效应和疏于管理,产生在房屋、设施等方面的过度投入以及游客管理机制失灵等问题,对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造成了浪费和破坏,这种与绿色农业发展理念相违背的实际发展情况,将会给休闲农业造成市场混乱,过度竞争等不良后果。从A省农业生产对农村产业融合的支撑情况来看,以粮食的单位面积产出为例,将区位、气候、生产条件等与A省比较相近北京市进行对比,发现虽然近年来A省在粮食单位面积产出方面一直在提升,但是与北京市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同时也说明了A省绿色农业发展的总体水平仍然有待提高,继而为A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基础支撑。4.2融合主体带动能力有待增强在A省链条延伸型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中,融合主体质量不高的问题尤为突出。A省范围内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主体主要有种养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以及专业合作社四种形式,在产业链条延伸的过程中,融合主体通过规模、技术等自身发展优势对其他产业产生明显拉动作用,将直接影响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效率。A省进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时间尚短,融合主体质量普遍偏低。种养大户作为融合主体的组成之一,虽然相对于普通农户来看,拥有较为先进的生产力,集约和规模化生产生产能力强,销售渠道广等优势,但是也普遍存在抗风险能力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资金压力大等诸多现实问题。家庭农场虽然在发达国家一般都被视为农业生产的第一梯队,但是在A省范围内,规模以上家庭农场数量并不多,同时小规模家庭农产的管理能力不足,以及其他发展要素也并不十分齐备。农民合作社是联结农户与市场的重要纽带,在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具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现实情况下,A省农村合作社设立机制不完善,管理不严谨,不但没有很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有时会沦为心术不正之人非法套取国家补助的工具。4.3技术提升的内在动力有待强化通过A省开展技术渗透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来看,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强大优势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而A省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新技术研发的内在动力不足。从新技术研发的角度来看,A省涉农科研能力不强。A省存在R&D活动的经营主体数量占比不足整体的3成,证明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过程中经营主体的创新能力不强。而根据《A省科技年鉴》中的数据显示,各个涉农区整体的科研投入在全A省来看还是比较高,但是真正投入到产业生产力提升中的比例并不高,A省范围内的涉农科研院所,大多数是国家科研机构的下属单位;与高校合办的科研院所,真正企业自行设立的科研机构比较少。同时,涉及农业生产及关联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匮乏,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较大,产业发展程度较低,对于高新技术人才吸引能力较差,在高级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A省地区仍然处于“引不来”“留不住”的尴尬处境。此外每年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涉农专业在校人数较少,尚未形成有利于A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人才储备机制。从科研成果转化及推广的方面来看,A省目前仍然缺乏科研成果的高效转化及推广平台建设。同时,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进行的新型技术推广活动,无论对象是对二、三产业的经营主体还是从事一次产业生产的小农户,采用的多是集中培训的方式,截止目前仍然没有设立相对完善的涉农科技电子信息平台,组织培训的频次偏低,培训中间的连接性不强,造成了很多农户还没有对新技术产生全面的了解和理解的情况下,便进行下一个主题的培训,致使科研成果转化和推进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的送到农户的“田间地头”,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而在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方面,上海有关部门通过搭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方式促进农业科技“产学研”之间紧密合作关系,激发农业科研的内在动力,仅2017年内,在上海市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交易平台的成交额已经达到900万元人民币。而对比A省地区则以传统的科研补助等形式对农业科研项目进行支持,缺乏市场化运作给农业科研创造的内生动力。4.4利益联结机制有待优化利益联结机制松散的问题虽然在目前A省的各个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中均有较为明显的表现,但是在链条延伸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中表现的最为突出。自开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践以来,A省地区利益联合机制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态势,出现了订单式、合作式、股份式等多种联结机制。经营主体可以根据自身的生产特点选择其中一种或者多种合作形式。但是由于受到经营主体的规模、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当前的利益联结机制缺乏黏性和力度,致使利益联结网络被频繁打破,合作共享流于表面。当下A省区域内各个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重要有四种模式:第一种是融合主体直接与小型农户进行合作;第二种是融合主体通过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与小型农户进行合作;第三种是融合主体通过农民合作社等农民联合组织与农户进行合作;第四种是融合主体与农民合作社等农民联合组织联合通过农业产业基地生产的形式与农户进行合作。这四种利益联结机制各有优点,但是却面临着一个共有的问题:融合主体在合作经营过程中,在利益分配方面过于侧重融合主体自身发展,往往会忽视农户的生产收益与其自营阶段收益的对比情况。从生产收益角度来看,融合主体在合同中规定的收购价格普遍会稍低于市场价格,但是面临较大市场价格变动的情况下,很少会考虑到农户的具体收益是否合理;从风险共担的角度来看,部分融合主体会在合作协议中为农户提供保底收入,但是这种保底收入普遍很低,一旦发生严重损失,农户甚至无力负担自己家庭的正常开销。最终,在农户和融合主体进行合作发展的过程中,融合主体过度挤占小型主体的发展资源,导致利益联结机制被打破,阻碍A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4.5市场导向作用有待激活A省地区在进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市场导向作用还没有完全的发挥出来,导致目前A省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整体效率不高。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强农村产业活力,作用于农民增收。而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制度将使各产业中的经营主体更加有针对性制定自身的发展战略和生产规划,增强生产投入的资源和要素的利用率,提升农产品销售的利润空间和规模。A省的市场导向作用不足反映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市场信息传递不畅;二是生产经营者市场导向意识不强。市场信息传递不畅将直接导致产品销售的规模和效率下降。在研究正式开始前的实地调查过程中,通过与部分农民的沟通和交流发现,农民获得市场信息的渠道较为单一,对目前很多市场类的手机APP和当下开展的如火如荼的互联网营销手段并不了解,虽然在实证过程中以户均拥有移动电话数量作为衡量技术渗透的一个指标,发现A省农户地区户均移动电话拥有量一直在稳步增加,但是多数农民更多的是用来查询一些即时消息,例如天气、新闻、农时等,并没有将互联网高效、精准的信息传递特点功能发挥出来。从另一方面来看,就是A省对于区域内的特色农产品宣传力度不够,这也是全国范围内特色农产品销售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品牌效应不强、市场认知度较低等问题直接造成特色农产品销售效果不佳的情况,形成了“特而不强”的困难处境。
5促进A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分析5.1提升绿色农业发展水平乡村振兴战略在论述农村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肯定了农业在农村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基础地位,并提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在于农业的发展。此外我国相继出台农业发展相关政策,无一不渗透着“绿色兴农、质量兴农”的重要农业发展思想。具体到A省地区的绿色农业发展,结合前文对A省绿色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基础条件进行的详实描述,认为A省目前虽然具备较好的绿色农业发展条件,但是对绿色农业的内涵应进行深一步的挖掘。首先,在农业种养模式方面应该继续开展探索,在发挥空间优化利用的基础上,融入对农村清洁型能源的利用,追求更加绿色环保的农业生产模式,以期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在拉动农民收入增加的同时,也作用于农村生态宜居环境的建设;此外,要加强对A省初级农产品质量的把控。近年来,随着生产经营者品牌意识的不断加强,品牌建设对农产品附加值的影响逐渐凸显出来,而高质量的品质把控是强化品牌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农业生产对A省农业链条延伸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最为重要的支撑。在A省不断强化对农产品产地以及各农产品市场监管的同时,可以将检测信息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对产地内农产品质量进行预判,增强生产经营者及监管部门风险识别和防控的能力,从而提升对A省初级农产品质量的控制。而在农业生产投入品方面,A省地区要继续加强有机肥料、可分解地膜等环境友好型投入品的推广使用。在这过程中,相关管理部门一定要注意平衡农户及经营主体在生产过程中的收益平衡问题,在加大推广力度的初期,可以根据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对生产经营者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性补助;最后,A省地区还应该加强对“绿色兴农、质量兴农”的农业发展理念宣传力度,加强农民对于绿色农业丰富内涵的认知,为以后更加高效的推广绿色农业生产要求和新型技术夯实基础。5.2增强融合主体质量融合主体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领头雁”,融合主体质量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融合发展的质量和速度。所以,以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保障融合主体的良性发展,加大政府对融合主体的扶持力度,提高其发展内生动力,将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我国的村办企业在改革开放后迎来了蓬勃的发展期,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但是由于村办企业大多以家族关系为纽带进行经营管理,造成了管理体系落后,战略性发展不强的通病。这与当下我国向高质量经济发展转型的理念显然不匹配,不仅会使企业的经营陷入困境,同时也很容易使企业错失良好的发展机遇。在目前A省农村融合发展主体中也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导致融合主体的内部管理混乱,加剧了融合主体与农户之间的博弈关系。故此,在加强政府对企业经营监管的同时,还应该由相关管理部门牵头,向专业的第三方咨询公司购买咨询服务,一方面加强对现有经营主体负责人及主要管理人员进行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培训;另一方面,让专业的管理团队进驻企业,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并结合当下实际的市场情况,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长期战略规划。另外,可以鼓励引进过来的高质量融合主体通过政府搭建的公共服务平台进行先进管理经验的分享介绍,加强先进生产力和管理能力溢出效应对当地原生企业的带动作用。5.3强化科技要素投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生产科技水平的提升不仅对产品的生产效率和附加值提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会加快产业内科技要素的溢出效果,推动A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在加大科技要素投入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民间经验丰富的老农户所掌握的经验知识进行深入的挖掘。A省作为历史名城,农业生产也是自古有之,很多农业生产的经验和技巧被“田秀才”和“土专家”所掌握,这部分生产技术十分切合A省区域内的农业生产,应当将其搜集起来加以整理,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推广使用。而A省政府由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起点比较晚,目前来看,对于人才要素的集聚能力并不强。A省的各个涉农区县乃至全国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很多从农村走出来的高学历人才,更多的会选择去一线城市打拼,而不愿意回到家乡更别说是田间地头,因为涉农产业历来给人留下的是利润低,发展困难较大的印象。所以,从政府层面看,还是应当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性以及未来巨大的发展潜力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才意识到,农村产业融合产生的新型产业和业态在未来的发展是不可估量的,强化对专业人才要素的集聚能力,专门设立大学生返乡创业支持基金,给予新型农民创业支持;另一方面,A省不仅要注重人才的“留”,还要注重“培”。A省范围内有多所职业院校,政府应该积极与院校进行沟通,开设针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所需要的专业,并且进行订单式培养模式,一来鼓励学生报考,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专业化人才的稳定输入。从农民的层面看,农民是参与农业生产的重要的劳动力,很多农民由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工作时间较长,对农业生产的具体实施有着丰富的经验,村级部门应当积极的组织经验丰富的农民进行与二三产业经营主体的经验交流活动,同时聘请专业型人员对农民开展新技术、新品种等生产工作的培训,让传统经验和先进技术相结合,最终达到提升生产力的目的。5.4优化融合机制融合机制的发展演变将直接决定着A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效率,而经营主体和农户之间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直接作用于农户的基本保障。从前文梳理出的当前A省主要的四种利益联结机制的内容来看,虽然参与A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监管性和保障性部门越来越多,小农户拥有了更多的对话机制和话语权,但真正使农民通过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而实现收入增加的最终落脚点仍然在于农户与其他产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举例来说,小农户与农产品加工企业之间产生的利益联结机制最基本的便是订单式合作,由农户按照协议规定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农业生产,最后由企业进行统一收购。由于小农户对个体收入的考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对自身生产成本和利润追求,导致很多情况下,小农户与农产品加工企业之间的博弈关系更重于合作关系。当农产品的市场价格远低于合同收购价格时,加工企业很可能顶着违约的处罚,对农产品限制收购,而小农户便会蒙受巨大的损失。因此,建议小农户和二三产业经营主体进行合作时,将订单价格进行细化处理,使市场风险更多的向企业一方倾斜,分担农户风险。这时,政府的相关部门应积极介入,对有此类作为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撑和税收优惠。同时,鼓励农户之间自发形成具有高质量生产能力的特色家庭农场联盟,建立小农户之间的紧密联结机制,集中资源优势,合理开发利用,降低产业链成本,扩大利润空间。5.5激活市场导向作用市场导向作用的深化是双面的,既要深化发挥市场需求的推动作用,同时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农业多功能性的深入挖掘和产品的设计开发相融合,推出新型产品,以期对市场产生拉动作用。在绿色农业的生产方面,在保证初级农产品质量的同时,在生产过程中,还要认识到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初级农产品的绿色、健康、无公害方面的需求加大,因此应加强对优良品种的引进。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产量和质量的要求,扩大A省绿色农产品供给能力;在信息沟通方面,政府部门应将实际农户的信息需求切实的融入到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之中,利用自身强大的资源组织能力和农业物联网平台相整合,为农民及关联产业经营主体提供高效的信息获取平台,最大限度的削弱信息传递过程中所产生的滞后性所带来的经营者对市场判断造成的负面影响;在特色产品宣传方面,要加强产品宣传和互联网技术的结合,打造一批“农业网红”,扩大A省农业特色产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可以以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牵头,组织特色加工、种植经营主体与大型连锁商的洽谈会,拓宽A省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在销售产品过程中,注重对产品的深入挖掘和售后服务。加工类生产企业应定期对客户开展回访工作,调查产品的满意度,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对产品进行完善和提升。同时,通过对农业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在提供休闲农业产品的同时,加入农业生产体验及A省农业发展历史体验等环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3年金属门窗及类似制品项目融资计划书
- 2023年纺织产品项目筹资方案
- 《开环伯德图的绘制》课件
- PS平面设计模拟试题含答案
- 养老院老人入住签字制度
- 养老院环境卫生与消毒管理制度
- 2024年版:智能穿戴设备技术开发与转让合同
- 2025年黄南b2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题目
- 2025年济南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模拟考试题
- 2024年甲乙双方关于区块链技术的合同
- 采煤工作面瓦斯抽放设计方案doc
- 超高层建筑的造价含国内著名超高层建筑成本数据
- 护士排班表(月表)
- 抗浮桩施工工艺及方法
- LLJ-4A车轮第四种检查器使用方法
- 绿化工程竣工资料(全套)
- 《会诊制度》PPT课件
- 场记单(标准模板)
- 铅粉制造工艺介绍
- 水利水电工程单位分部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表(完整版)
- 往复压缩机填料函结构及原理课件讲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