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第二章第一节财政支出概述_第1页
财政学第二章第一节财政支出概述_第2页
财政学第二章第一节财政支出概述_第3页
财政学第二章第一节财政支出概述_第4页
财政学第二章第一节财政支出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财政支出总述

一财政支出分类(一)按具体用途分类(二)按财政功能分类(三)按经济性质分类

(四)按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分类(五)按行政结构分类(六)我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2007)(一)按支出用途分类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将社会总产品在价值构成上分为C、V、M三个部分的理论若按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来归类,其中挖潜改造资金属于补偿性支出;基建、支农支出等属于积累性支出;文教科卫事业费、抚恤和社会救济费则属于消费性支出;(二)按政府职能分类即为按国家的职能进行分类,分为五大类。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其他支出2003年我国按财政功能分类,经济建设费占30%,社会文教费占26.24%,国防费占7.74%,行政管理费占19.03%,其他占16.99%。(三)按经济性质分类

按经济性质分类,实际上就是按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和服务相交换为标准分类。按这一标准,可以将全部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两类。购买性支出指国家以产品和劳务的购买者身份出现,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安排的支出。它对资源配置和总需求具有直接影响,对收入分配有间接影响。转移性支出是指国家不以产品和劳务的购买者身份出现,是国家单方面的货币无偿转移。它对收入分配有直接影响,对资源配置和总需求具有间接影响。

财政支出及其经济影响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1)对社会生产和就业的影响直接间接(2)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间接直接(3)对政府的效益约束强弱(4)对微观经济组织的预算约束硬软(5)执行财政职能的侧重点在于资源配置收入分配该分类的经济意义(四)按财政支出的级次分类中央政府支出和地方政府支出改革开放之前中央支多收少,地方支少收多(收支的控制权主要在中央政府)改革开放以后中央支少收多,地方支多收少(地方政府开始独立控制其收支)(五)我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2007)按支出功能分类包括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其他支出、转移性支出。按支出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分类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转移性支出、赠与、债务利息支出、债务还本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其他资本支出、贷款转贷及产权参股、其他支出。二、财政支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一)财政支出不断增长的趋势理论(二)财政支出增长的实证分析(三)中国财政支出的总量变化分析(一)财政支出不断增长的趋势理论

1.财政支出扩张论--阿道夫·瓦格纳(德)“瓦格纳法则”:财政支出不断增长法则,人均财政支出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逐步上升;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1)政治因素:经济发展导致当事人之间经济关系复杂,公检法支出上升;区域与国家之间经济交往频繁,外交、访问等支出上升。(2)经济因素: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产生拥挤、外部性等问题,导致政府经济管理调节支出增加;收入增加,导致社会对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需求上升,政府支出随之增加。历史数据也说明,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上升不可能是无止境的,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高度,则呈相对稳定的趋势。主要发达国家财政支出

占GDP比重变化趋势根据对1890-1955年间英国的公共部门成长情况的研究,皮科克和威斯曼提出了导致财政支出增长的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并认为,外在因素是说明财政支出增长超过GDP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1)内在因素:经济增长;(2)外在因素:战争、瘟疫、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2.梯度渐进增长理论--皮科克和威斯曼主要观点在经济发展早期阶段,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比重,公共部门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设施,这些投资对于处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早期阶段的国家进入“起飞”,以至于进入发展的中期阶段是必不可少的。在经济发展中期,政府投资还应继续进行,但这时政府投资只是补充私人投资,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收入分配问题上。在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政府支出从基础设施投资支出转移到不断增长的教育、保健与福利等支出,政府转移性支出明显上升并超过购买性支出,也会快于GDP的增长速度。3.经济发展阶段论--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美国财政支出中主要项目

所占比重的发展变化趋势

4.公共支出增长理论的一个观点

--官僚行为增长论

从制度角度解释财政支出规模与官僚行为的关系。官僚行为增长论,是西方国家关于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的实证性理论之一,这一理论将官僚作为通过政治制度作出的集体选择的代理人集团来看待,指出官僚以追求机构最大化和权力最大化为目标,并因此通过其特殊地位对政府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公共支出规模不断膨胀。这种理论,尽管是对西方国家官僚制度的分析,但对研究公共支出的增长与控制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影响财政支出增长的因素

(一)影响财政支出增长的因素

1)经济因素。经济决定财政,财政收入的增加为财政支出规模增加提供可能。

2)政治因素。政府职能、经济体制或制度、政局的稳定与否、政府机构设置即工作效率的高低等都影响财政支出规模。

3)社会历史因素。人口状态、文化背景与历史传统等都影响财政支出规模。(二)财政支出增长的指标财政支出增长可以用绝对数指标来表示,也可以用相对数指标即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表示,由这两个基本指标又可以衍生出反映财政支出发展变化的三个指标:财政支出增长率,以△G(%)表示;财政支出的增长弹性系数,以Eg表示;财政支出的增长边际倾向,以MGP表示财政支出增长率表示当年财政支出比上年同期财政支出增长的百分比(%),同比增长率财政支出的增长弹性系数是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弹性系数>1,表明财政支出增长的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

财政支出的增长边际倾向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与GDP增长额之间的关系,即GDP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同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四、中国财政支出增长率和财政支出

占GDP比重发展变化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呈先下降后稳步上升的“V”字型变化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呈先下降后稳步上升的“V”字型变化趋势。(1)先下降(1978—1994)。计划体制下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国家对国有企业实行统购包销、统负盈亏的政策,一方面国家对企业实行利润上缴制度,甚至企业基本折旧基金都要上缴,另一方面国家对企业大包大揽,因此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很高。1978年改革以后,国家对国有企业实行减税让利政策,同时实行基本建设拨改贷,逐步取消对企业的经营性亏损补贴等,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呈先下降的趋势。(2)后稳步上升(1995—2011)。由于过度减税让利政策和过度分权化的财政改革,导致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过低,由此导致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过低,严重削弱了国家与财政职能,为此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对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进行了重新调整,逐步提高了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再加上近年来国家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加大对民生工程的投入,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呈稳步上升的趋势。P43表(2-4)第四节财政支出效益分析一、财政支出的效益分析及其应用二、成本-效益分析法三、最低费用选择法四、公共定价法一、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所谓效益,就是人们在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所得”与“所费”的对比关系。财政支出的规模应当适当,结构应当合理,要完善支出制度并加强管理,根本的目标就是提高财政支出效益,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是财政支出管理的核心问题。从原则上说,财政支出效益与微观经济主体的支出效益是一样的,但是,由于政府处于宏观调控主体的地位,支出项目在性质上也千差万别,同微观经济主体支出的效益又存在重大差别。表现为:两者计算的所费与所得的范围大相径庭;自身范围内的直接的和有形的长期的、间接的和无形的两者的选优标准不同。追求利润整个社会的最大效益财政支出效益的内涵和范围包括三个层次财政支出内源性效益;财政支出本身所产生的效益,包括直接和间接项目直接产生的可计量的,如支农支出项目不直接产生,但存在社会效益,如事业性支出项目财政支出结构效益:支出项目间的组合效益评价各类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是否合理财政支出项目效益:具体支出项目所产生项目之间不可比,评价困难,以社会效益为主的项目最优值难以计量

二、财政支出效益分析方法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也称为成本-收入分析法,最早产生于美国《1936年防洪法案》,目前在许多国家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得到广泛应用。特点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分析,更多地用在公共支出决策程序中。它通过多个预选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根据对边际社会效益和边际社会成本的对比,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举例:政府有建造体育馆、建设一条公路和一所中学三个方案将项目的收益、成本全部量化,再比较其效果,由不可比转向可比。局限性不能应用于成本和收益无法用货币计量的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支出项目的评价。(二)最低成本法也称最低费用选择法。此方法适用于那些成本易于计算而效益不易计量的支出项目,它们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不可能进入市场交换,因而无法用货币计量其社会效益,只能计算每个被选项目的有形成本,但可以采用比较多个方案成本高低的方法,并以成本最低为原则来确定最终的支出项目。适用范围多用于教育、卫生、文化以及政治、军事等支出项目。

(三)公共定价法公共定价法是针对政府提供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市场性物品”,通过选择适当的定价方法,合理地确定价格,从而使这些物品和服务得到最有效的使用,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一种方法。它包括纯公共定价和管制定价两个方面。纯公共定价即政府直接制定自然垄断行业(如能源、通讯、交通等公用事业和煤、石油等基本品行业)的价格;管制定价是指政府规定竞争性管制行业如金融、教育、保健等行业的价格。公共定价法主要适用于成本易于衡量、效益难以计算但可以部分或全部进入市场交易的项目。无论是纯公共定价还是管制定价,都涉及到定价水平和定价体系。公共定价法的方法平均成本定价法:指政府在保持企业收支平衡的情况下,采取尽可能使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定价方式。二部定价法:由两种要素构成定价体系,一是与使用量无关的按月或年支付的基本费,二是按使用量支付的从量费。负荷定价法:根据不同时间段或时期的需要制定不同的价格。思考题:1.依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