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_第1页
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_第2页
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_第3页
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_第4页
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突发环境事件信息

报告办法环保部2011年17号令2011年5月1日起施行整体框架17条加1个附件,3500余字,2011年5月1起施行1、目的和依据(第1条)2、适用范围和分级(第2条)3、报告程序(第3条)4、特殊事件报告(第4条)5、报告机制(第5、6、7、9条)6、通报(第8条)7、档案、通报、保密制度(第10、11条)8、形式和内容(第12、13、14条)9、责任追究(第15条)10、解释部门和施行时间(第16、17条)11、附件(分级标准)从三个角度看新办法一、制定《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的必要性

二、《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的制定过程

三、《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的特点

制定《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

办法》的必要性

(一)法律基础发生变化是制定《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的根本原因。(二)环境安全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是制定《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的主要原因。法律基础2007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于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社会危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是指导全国应急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法律文件。2008年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对突发水环境事件的预防、处置、损害赔偿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进行了修订,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分级、预防、信息报告、处置等方面做出新的规定。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试行)》的法律依据已经发生了变化。当前环境形势变化1当前,我国突发环境事件仍然呈高发态势,与2006年颁布《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试行)》时的情况相比,近些年,突发环境事件在数量和危害程度上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环境安全和社会稳定。突发环境事件高发的态势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愈加严峻的环境安全形势要求环保部门在信息报告方面更加及时、准确、高效,制定新的信息报告办法已成为当务之急。当前环境形势变化2同时,我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近几年已经有了极大发展。从总体上看,各地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职能、机构、人员编制都得到了加强,环境应急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为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的通畅、有序、高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现行信息报告办法的基础上制定新办法,对开拓信息报告工作新局面,进一步指导新形势下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的制定过程

2010年7月,《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送办法(修订版)》讨论稿。2010年8月~9月,环境保护部印发《关于征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送办法(修订版)意见的函》(环办函〔2010〕847号),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征求意见,在这些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的制定过程2010年9月,在吸收环境保护部各司局及各环保督查中心意见后,形成了《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修订稿)》。2010年11月,修订稿经环境保护部部长专题会原则通过,并经环境保护部政法司核改后,将原有名称修改为《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的制定过程2011年3月,经环境保护部2011年第一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后,于2011年4月18日以环境保护部令形式颁布,并于2011年5月1日起实施。《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的特点

(一)结合工作实际,规范信息报告程序。

(二)提高敏感性,六类事件必须上报。(三)扩大信息来源,理顺报告机制。(四)统一信息报告形式,明确信息报告内容。(五)加强日常管理,完善报告制度。(六)区分不同情况,严格责任追究。报告程序和时限1“核实——初步认定——分情况报告”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地设区的市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发现或者得知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后,首先应当立即进行核实,并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性质和类别做出初步认定。随后,对初步认定为一般(Ⅳ级)或者较大(Ⅲ级)突发环境事件的,事件发生地设区的市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在4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报告程序和时限2而对初步认定为重大(Ⅱ级)或者特别重大(Ⅰ级)突发环境事件的,鉴于其敏感性,报告应当更加及时,因此,规定了逐级上报与越级上报相结合的报告程序,即事件发生地设区的市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在两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和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同时上报环境保护部。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进行核实并在一小时内报告环境保护部。处置过程中突发环境事件级别发生变化的情况,应当按照变化后的级别报告信息。6类一时无法判明等级的

突发环境事件一是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影响的。二是涉及居民聚居区、学校、医院等敏感区域和敏感人群的。三是涉及重金属或者类金属污染的。四是有可能产生跨省或者跨国影响的。五是因环境污染引发群体性事件,或者社会影响较大的。六是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认为有必要报告的。报告形式在形式方面,为保证信息的准确性,规定应当采用书面报告的形式,通过传真、网络、邮寄和面呈等方式传输,只有在情况紧急时,初报方可通过电话报告,但应当及时补充书面报告。报告内容在内容方面,将突发环境事件的报告分为初报、续报和处理结果报告3类,并对相应内容做出了明确规定,其中最为显著的特点是规定了初报中应当提供可能受到突发环境事件影响的环境敏感点的分布示意图。初报时限和内容时限:初报在发现或者得知突发环境事件后首次上报内容:初报应当报告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起因和性质、基本过程、主要污染物和数量、监测数据、人员受害情况、饮用水水源地等环境敏感点受影响情况、事件发展趋势、处置情况、拟采取的措施以及下一步工作建议等初步情况,并提供可能受到突发环境事件影响的环境敏感点的分布示意图。续报时限和内容时限:续报在查清有关基本情况、事件发展情况后随时上报内容:在初报的基础上,报告有关处置进展情况处理结果报告时限和内容时限:处理结果报告在突发环境事件处理完毕后上报内容:在初报和续报的基础上,报告处理突发环境事件的措施、过程和结果,突发环境事件潜在或者间接危害以及损失、社会影响、处理后的遗留问题、责任追究等详细情况报告机制1、下级先获得信息:下级报告上级2、上级先获得信息:上级要求下级核实报告3、相邻区域平级之间通报:相邻同级环保通报,建议同级政府通报。报告制度一是归档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档案,并按照有关规定向上一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送本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的月度、季度、半年度和年度报告以及统计情况;二是通报制度,上一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报告及统计情况进行通报;三是保密制度,报告涉及国家秘密的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应当遵守国家有关保密的规定。责任追究为防止信息报告工作中迟报、谎报、瞒报、漏报等行为,《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按性质严重程度,将责任追究分为3个层次,以便于实际操作执行。其中,在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工作中迟报、谎报、瞒报、漏报有关突发环境事件信息,但未造成后果的,给予通报批评;造成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依纪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突发环境事件的分级标准按照突发事件严重性和紧急程度,突发环境事件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特别重大(Ⅰ级)突发环境事件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1)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10人以上死亡或100人以上中毒的;(2)因环境污染需疏散、转移群众5万人以上的;(3)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4)因环境污染造成区域生态功能丧失或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灭绝的;(5)因环境污染造成地市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6)1、2类放射源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的;核设施发生需要进入场外应急的严重核事故,或事故辐射后果可能影响邻省和境外的,或按照“国际核事件分级(INES)标准”属于3级以上的核事件;台湾核设施中发生的按照“国际核事件分级(INES)标准”属于4级以上的核事故;周边国家核设施中发生的按照“国际核事件分级(INES)标准”属于4级以上的核事故;(7)跨国界突发环境事件。重大(Ⅱ级)突发环境事件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突发环境事件:(1)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的;(2)因环境污染需疏散、转移群众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的;(3)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4)因环境污染造成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大批死亡的;(5)因环境污染造成县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6)重金属污染或危险化学品生产、贮运、使用过程中发生爆炸、泄漏等事件,或因倾倒、堆放、丢弃、遗撒危险废物等造成的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在国家重点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或居民聚集区、医院、学校等敏感区域的;(7)1、2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造成环境影响,或核设施和铀矿冶炼设施发生的达到进入场区应急状态标准的,或进口货物严重辐射超标的事件;(8)跨省(区、市)界突发环境事件。较大(Ⅲ级)突发环境事件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突发环境事件:(1)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3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上50人以下中毒的;(2)因环境污染需疏散、转移群众5000人以上1万人以下的;(3)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2000万元以下的;(4)因环境污染造成国家重点保护的动植物物种受到破坏的;(5)因环境污染造成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6)3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造成环境影响的;(7)跨地市界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