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小说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小说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小说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小说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小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七章40年代小说战争形态下的40年代小说:1、抗战初期被战争打断发展进程,稍有跌落。2、抗战中期以后后,文人的全国性疏散、流浪结束,作家队伍重新集结,再增加新人。无论是表现当下现实,还是进入时代追忆,都将现代小说推向成熟:a、中、长篇的繁荣;b、形成了国统区的讽刺和追忆小说、沦陷区的洋场通俗先锋混合型小说、解放区的现实主义新型小说第一节国统区小说1.初期的抗战题材小说:“文章下乡、文章入伍”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民族意识的抬头姚雪垠的《差半车麦秸》:“老中国儿女”到“新人”的转变、传统叙事方式和乡土气息丘东平的《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悲壮的现实主义+浓重的主观抒情气质2.社会批判和世情讽刺小说:张天翼的《华威先生》:1938年,引发国统区关于抗战文艺“暴露”文艺的争论。沙汀的《在其香居茶馆里》、《淘金记》:由愤怒抽出谐趣,奠定沉郁厚重的讽刺美学。另如萧红的《马伯乐》、张恨水的《八十一梦》、钱钟书的《围城》等。

3.文化分析小说:历史、现实的追忆与思索巴金《憩园》《寒夜》、老舍《四世同堂》对家族文化稳定性结构的反思师陀(王长简,30年代笔名芦焚)的《果园城记》《无望村的馆主》、萧红《呼兰河传》、骆宾基《北望园的春天》:散文笔法,抒情怀旧倾向,对“故乡”与人的命运哀叹。4.人生体验小说:现代性的人生叩问A、路翎代表的“七月派”小说:抗战后,胡风等创办《七月》杂志。路翎、丘东平等主张在现实主义旗帜下反映“活的一代人”的心理状态,以浓郁的忧患意识和悲剧意识,注重主观感情的渗入,描绘着由时代的压迫、社会的苦难和灵魂的创伤交织的人生图景,重视挖掘人的精神世界的复杂、丰富,注重表现人物的原始生命力,追求心理描写的深度,充分体现了胡风“揭示精神奴役的创伤”、发扬主观战斗精神的理论。这些作品,多数被编入《七月文丛》,并由胡风亲自撰写序文,故史称“七月小说派”。B、追索抽象生命意义的象征体小说:冯至的诗化历史小说《伍子胥》:十六年积累,四次创作冲动,于1942年冬完成。用一个个散文诗的片断来表现主人公在为父兄复仇的逃亡途中对于自身命运和现实抉择的“寻找”。与《铸剑》不同,在关于怎样取舍的决定中,“复仇”的主题被消解、转化为一个“抉择”的主题。语言在明净清澈中呈现出多义性和丰富性。C、现实转折中的自我追寻:战乱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沙汀《困兽记》、王西彦“追寻”三部曲《古屋》《神的失落》《寻梦者》、夏衍《春寒》、李广田《引力》、郁茹《遥远的爱》等。探索大时代中人的自处问题,充满寂寞感与沧桑感。5、张恨水的现代通俗小说早期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之一,《金粉世家》是第一部具有现代性的长篇巨制。抗战时期在重庆高扬写实精神。《八十一梦》是一部社会讽刺想象小说,有晚清“谴责小说”的意味,也有现代主义的荒诞表现手法。第二节沦陷区小说一、总体特征

抗战期间,各日占区(沦陷区)既有异族文化统治严峻、民族意识潜行的共同背景(帝国主义的文化殖民政策与沦陷区作家的两难选择。“言”与“不言”之间),又有现实政治格局(台湾日本总督府统治、东北伪满洲国体制、华北伪自治政府、南京汪伪政权等)和地域文化的差异,其文学形态也各各相异,但民族存亡意识始终在深层心理上影响着作家创作,在这样一种创作环境中,日占区文学形成了其基本特征。1、借助于“五四”时期“表现人生”的文学观念,在不同层次上开掘异族统治下中国人的心理人生,构成了沦陷区文学现实主义的多元格局。2、在严苛的异族统治环境中,写作成为作家最好的“自存”方式,日常叙事的大胆、乡土叙事的多元、历史叙事的开放则是作家的“自救”方式,构成通俗与先锋并行的两面。3、沦陷区文学的抵抗意识表现为心理的、习俗的、语言的文化抵抗,并以艺术上的锤炼来避开法西斯文网的羁捕,求得自身的生存发展。含蓄曲折的表达使象征艺术、心理剖析、生命体验等都获得了深入,而以对“恒常”“哲理”的思想来超越现实苦难。二、沦陷区小说概况(一)东北沦陷区1、1931年至1937年的东北文学作为沦陷区文学的最初实践,首先在抗日文学的先导上显示了其历史价值。萧军、萧红的小说合集《跋涉》是东北沦陷后第一本作品集。2、《艺文志》派:重视从外来文学中吸收营养,艺术探索较为多元。爵青、袁犀(后脱离加入《文丛》,1942年后进入华北)小说中的知性命题。3、《文丛》派:坚持倡导“乡土文学”,将“描写真实”和“暴露真实”,梅娘(1942年后在北平):《鱼》《蚌》《蟹》中的女性困境与追寻(二)华北沦陷区1、从校园文学开始的文学复苏:张秀亚、吴兴华等2、新近作家群:毕基初、关永吉、雷妍等小说的乡土地域色彩和人性展示。3、北派通俗小说的崛起,还珠楼主、郑证因、王度庐等的武侠小说,刘云若、陈慎言等的社会言情小说。(三)上海孤岛及沦陷区:雅俗的沟通1、予且等人的新市民小说,平面化地反映生活及感受,表达世俗趣味但不追求理解的深度。2、师陀等人的文化分析小说3、张爱玲等女作家群:苏青的实录通俗故事贯穿“女人涉世”的主题(正续《结婚十年》《蛾》等,世俗化中透出隽逸)、施济美《凤仪园》的抒情气质等。4、徐訏和无名氏的新浪漫小说

徐訏:通俗情爱小说的结构模式+主观化心理叙事的先锋性+表达生命体验、探求生命存在的哲学性。1937年抗战爆发前,在《宇宙风》发表成名作《鬼恋》。1943年发表《风萧萧》有着情爱与间谍小说的文本要素,要旨却是青年知识分子对生命本源意义的永恒追求。无名氏:小说具有执着纯美和追求形而上的特点。1943年发表《北极风情图》和《塔里的女人》借戏剧化情节表现浓烈的“异”类爱情,探究唯美与宗教情境。此后艰难创作的6卷260万字的《无名书》是一部理念色彩浓重的文化哲学小说,也是浪漫主义救世之作。第三节沙汀

鲁迅身后,赵树理之前,沙汀在讥刺中国农村现实方面是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作家。1940年《在其香居茶馆里》,反映国统区“兵役”问题,将人物的利害冲突和人物的性格冲突交错描写,既叙述了事件,又塑造了人物。结构巧妙,设置了明暗双线。幽默质朴,辛辣讽刺,描写客观冷静。富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1941年-1946年长篇“三记”《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困兽记》:一群乡村教师的思想苦闷和感情纠葛《淘金记》:刻画了四川农村地主阶级的群丑图,揭示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及他们作为一个阶级整体与受剥削受压迫的农民、雇工之间的矛盾。《还乡记》:展现和暗示了贫苦农民从个人反抗到投入集体斗争的历程善于塑造有典型意义和高度个性化的人物,生活实感强,乡土气息浓郁,语言幽默质朴,比较口语化,讽刺不露声色,描写客观冷静。

第四节钱锺书和《围城》

一、作者及其创作钱锺书,字默存,号槐聚,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学者型作家。文学作品只有三部: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仅4篇《上帝的梦》《猫》《灵感》与《纪念》),长篇小说《围城》。二、《围城》介绍

小说主要围绕着上海和三闾大学两个地方展现了方鸿渐留学、恋爱、求职、婚姻等人生过程。“鸿渐”之名取之于《易经》,“渐卦”卦文含六项变项,即“鸿渐于干,鸿渐于磐

,鸿渐于陆,鸿渐于木,鸿渐于陵,鸿渐于阿”。卦中之鸿,是一只飞来飞去没有着落的水鸟。它由海上飞来,逐次飞临岸边、石头、陆地、树木,最后飞上山头,始终处于一种动荡不定的寻觅之中。三、作品意蕴

从1946年《围城》在《文艺复兴》上连载至今,对《围城》的解读可谓“百家争鸣”:有人称它是一部批判知识分子劣根性的“新儒林外史”;有人则认为是一部地地道道的“爱情小说”

(1)现实讽刺层面小说出版序言中这样说:《围城》“是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如果从反映现实这一角度来解读,就会发现《围城》的确反映了特定的社会现实矛盾,体现了作家“忧世伤生”的批判现实倾向。小说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历程,广泛触及抗战时期的社会层面和众生相,尖锐地揭露和讽刺当时的种种世态和社会弊端。

(2)文化反省层面:知识分子的人格批判展现中西文化夹缝中知识分子的众生相,揭示了病态社会“新儒林”的病态灵魂,深刻历史转型期间文化价值的混乱与尴尬。(3)哲理思考层面这个层面深入到人本的形而上层面,隐含着类似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普遍出现的那种人生感受和宇宙意识,那种莫名的失望感与孤独感,有看破红尘的味道,也有人生虚无的感觉。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欲望大都如此。”——杨绛题电视剧《围城》

“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的方鸿渐1、他正直善良,聪明幽默,但意志薄弱,优柔寡断,既缺乏明确坚定的人生信念,又不懂得人情世态的炎凉。所以他极易受环境支配,被他人牵制,常常陷入尴尬境地。方鸿渐的一生始终不断地从这一座“围城”走进另一座“围城”,永不安分、永不满足,因而永远苦恼。满足他人虚荣心买假文凭被苏文纨纠缠然后报复鸿渐回信道,经详细调查,美国并无这个学校,文凭等于废纸,姑念初犯,不予追究,希望悔过自新,汇上十美金聊充改行的本钱。爱尔兰人气得咒骂个不停,喝醉了酒,红着眼要找中国人打架。这事也许是中国自有外交或订商约以来唯一的胜利。

2、他的思想性格,实际上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方鸿渐的遭遇,也正是当时一部分较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与困厄。他看到了现实社会的黑暗丑恶,既无力改变它,又不愿同流合污,便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在崎岖的人生道路上苦苦挣扎,处于彷徨、苦闷的境地。至于鸿渐和同事们的关系,只有比上学期坏。韩学愈仿佛脖子扭了筋,点头勉强得很,韩太太瞪着眼远眺鸿渐身后的背影。鸿渐虽然并不在乎.总觉不痛快;在街上走,多了一个顾忌,老远望见他们来,就避开。陆子薄跟他十分疏远,大家心照不宣。最使他烦恼的是,刘东方好像冷淡了许多——四、艺术特色(1)犀利的心理讽刺(2)学者型的幽默特色(3)多样性比喻(4)丰富机智的讽刺语言(5)象征手法:城-空间“环境结构”的象征钟-时间落伍的计时机家-“城”性-迷宫那只祖传的老钟从容自在地打起来,仿佛积蓄了半天的时间,等夜深人静,搬出来一一细数:“当、当、当、当、当、当“响了六下。六点钟是五个钟头以前,那时候鸿渐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劝她别再为昨天的事弄得夫妇不欢;那时候,柔嘉在家里等鸿渐回来吃晚饭.希望他会跟姑母和好,到她厂里做事。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第五节张爱玲的小说一、传奇人生贵族血统门第。父母很早离异。文学天才特殊。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均出版于1944年)。1952年去香港,写两部小说《秧歌》《赤地之恋》1955年移居美国。1973年开始研究《红楼梦》,写成《红楼梦魇》1995年在美国去世。代表作:《沉香屑第一炉香》《封锁》《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十八春》我发现弄文学的人向来是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视人生安稳的一面。其实,后者正是前者的底子。又如,他们多是注重人生的斗争,而忽略和谐的一面。其实,人是为了要求和谐的一面才斗争的。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极端病态与极端觉悟的人究竟不多。时代是这么沉重,不容那么容易就大彻大悟。所以我的小说里,除了《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全是些不彻底的人物。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可是这时代的广大的负荷者。因为他们虽然不彻底,但究竟是认真的。我写作的题材便是这么一个时代,我以为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是比较适宜的。我用这手法描写人类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下来的记忆。而以此给予周围的现实一个启示。

《自己的文章》二、张爱玲的文学内蕴

1.荒凉异化的人性张爱玲十分关心人性在现代社会的迷失,人情在金钱诱惑下的冷漠,由此产生对生命本体的思考。擅长塑造由“怨女”变为“恶妇”的女性形象,如《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怨女》中的银锑,《十八春》中的曼璐等。《金锁记》是张爱玲的小说中文化内蕴最丰厚的作品,刻画了一个阴鸷毒辣的“母亲”形象──曹七巧。这是一个把自己锁在黄金枷锁中的女人,性格暴躁,心理变态,有着强烈的占有欲和疯狂的报复欲,由金钱的牺牲品论为金钱的奴隶。

2、审视两性,解构神话

张爱玲以敏锐的目光审视着现实,选择两性关系作为切入点,讲述末世都市里的喧嚣情爱与无奈。a谋爱与谋生:拆解“倾城”的神话《倾城之恋》b揭去面纱:消解爱情的诗意《红玫瑰与白玫瑰》c冷处理:颠覆一见钟情的模式《封锁》3、雅俗融合的艺术个性:中外艺术、新旧文艺、新旧意境的揉和与交错A、注重人性之“常”B、“反高潮”的叙事策略。“我喜欢反高潮──艳异的空气制造与突然的跌落,可以觉得传奇里的人性呱呱啼叫起来。”C、丰盈而繁富的意象。张爱玲把旧小说的情调与现代趣味相统一,善于捕捉各种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感官现象,使意象常新。月亮、绣鸟D、擅长心理刻划。善于在苍凉的铺叙中,把客观世界“内化”于心头,并将内心动作“外化”为行为与言语,融为一体。她笔下人物的动作和语言,具有丰富复杂的心理涵量。E、

富有色彩感的语言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笑吟吟地站起身来,将蚊烟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倾城之恋》

关于碧落的嫁后生涯,传庆可不敢揣想。她不是笼子里的鸟。笼子里的鸟,开了笼,还会飞出来。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白鸟。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

《茉莉香片》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金锁记》

张爱玲的小说在艺术上是有缺憾的题材偏窄,技巧饱和,给人以“繁富为累”的感觉。其作品是一个灰暗苍凉的世界,没有崇高,没有光亮,也没有希望,充满了“淡漠的贫血的感伤情调”,对人性的脆弱邪恶似乎多了一份无奈的认同。技巧对张女士是最危险的诱惑。无论哪一部门的艺术家,等到技巧成熟过度,成了格式,就不免要重复他自己。文学遗产的记忆过于清楚,是作者另一危机。把旧小说的文体运用到创作上来,虽在适当的限度内不无情趣,究竟近于玩火,一不留神,艺术会给它烧毁的。我不责备作者的题材只限于男女问题。但除了男女之外,世界究竟还辽阔得很。人类的情欲不仅仅限于一二种。假如作者的视线改换一下角度的话,也许会摆脱那种淡漠的贫血的感伤情调;或者痛快地成为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把人生剥出一个血淋淋的面目来。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张爱玲的作品适应“五四”以后的平民文学,又对“左翼”文学保持很宽的心理距离。她的作品主要表现对中国传统文化悲剧化的感悟,表现中国文化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下的尴尬,并表达了对现代文明的荒凉与毁灭的焦虑。第六节赵树理小说一、生平与创作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笔名野小、吴戴等。山西沁水人。生于贫农家庭。从小喜爱民间文学和地方戏曲。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影响,接触新文学。

赵树理受到传统文学、民间艺术和农民语言的熏陶,是一个具有农民气质的作家,成功开创了文艺大众化创作的风尚。以其巨大的文学成就被称为现代小说的“铁笔”、“圣手”。主要作品有:《小二黑结婚》(1943年)、《李有才板话》(1943年)、《来来往往》、《孟祥英翻身》(1944年)、《地板》、《李家庄的变迁》(1945年)、《催粮差》、《福贵》(1946年)、《刘二和王继圣》、《小经理》(1947年)、《邪不压正》(1948年)、《传家宝》、《田寡妇看瓜》(1949年)等。二、变革中农民典型的塑造农民形象种类:1、背负传统,受封建思想毒害还未觉醒的落后典型(不合时宜的喜剧色彩):《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三仙姑。2、由于封建意识的毒害使已经转变的知识分子和干部又发生了蜕变的典型:《李有才板话》中的小元;《邪不压正》中的小昌。

3、农村新人形象:《小二黑结婚》中的小二黑和小芹,《李有才板话》中的李有才,《传家宝》中的金桂,这些新的在革命中觉醒的新人代表了农村革命的方向,代表了农民发展的主流。三、评书体小说形式1、吸收了传统文学中的精华:章回体,情节完整、连贯,大故事套小故事,借用评书中的扣子。

2、在描写与叙事上,把人物的性格放在情节矛盾中去自身体现,静止的景物和人物心理描写相对较少。3、语言上的口语化、明快、简约和幽默,是大众化与个人化,艺术性与通俗性的完美结合。4、价值:在五四新文学传统中,开掘了一条文艺大众化与艺术性结合的新路,民族性与现代性结合的本土化途径。四、“赵树理方向”在1947年晋冀鲁豫边区文联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首次一直提出,陈荒煤又在《向赵树理方向迈进》一文中作了具体阐述。“赵树理方向”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特征:一是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爱憎分明的反映解放区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和斗争;二是在艺术表达上运用群众口头语言,创造出生动活泼的农民喜闻乐见的好典型;三是作家具有高度的革命功利主义和长期埋头苦干、实事求是的精神,能全心全意为工农大众服务。五、“山药蛋派”其小说具体深刻地反映了30年代到60年代太行地区的农村生活,展现出了一轴生动的农村风俗画卷。家庭、家族和乡里社会的民俗,恋爱婚姻习俗,以及民间文艺表现手法的运用,赵树理成功地借鉴民间文艺里“讲故事”的手法,以故事套故事,巧设环扣,引人入胜,使情节既一气贯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