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绪论_第1页
中国建筑史-绪论_第2页
中国建筑史-绪论_第3页
中国建筑史-绪论_第4页
中国建筑史-绪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参考书目:《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东南大学

潘谷西主编《华夏意匠》

天津大学出版社

李允鉌主编《中国古建筑语言》机械工业出版社

王其钧主编《中国建筑史》(第一版)清华大学

梁思成主编建筑史的伟人梁思成与夫人林徽因梁思成简介梁思成,男,广东省新会人,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林徽因简介林徽因(1904.06.10----1955.04.01),女。汉族。出生于浙江杭州。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著作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学习中国建筑史的用途1.中式室内设计2.中式建筑3.中式园林4.中式家具中式室内设计中式建筑外观中式园林中式家具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建筑特征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和支配下形成的。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由于各省水文、气候、风俗、地貌的差异,导致各民族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因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而木构架建筑却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建筑类型,其优势在于:

(一)取材方便

(二)适应性强

(三)有较强的抗震性能

(四)施工速度快

(五)便于装修、搬迁二、木构架的特色

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与抬梁式两种。除此以外还有不少变体和局部利用斜杆组成三角形稳定构架的做法。

穿斗式(或称“串逗”式)木构架的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这种木构架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是: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在斗拱上。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斗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斗拱在宋代也称“铺作”,因为是层层相叠铺设而成;在清代称“斗科”或“斗拱”;在江南则称“牌科”。檐下斗拱因其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有差异:在柱头上的斗拱称为柱头铺作(清称柱头科),是承托屋檐重量的主体;在两柱之间置于额枋(宋称阑额)上的斗拱,称为补间铺作(清称平身科),起辅助支撑作用;在角柱上的斗拱称为转角铺作(清称“角科”),起承托角梁及屋角的作用,也是主要结构部件。室内斗拱通常只支撑天花板的重量或作为梁头节点的联系构件,其结构作用显然不及檐下斗拱明显。

斗拱的主要构件是:拱、斗、昂。向外悬挑的华拱是短悬臂梁,是斗拱的主干部件;“斗”是拱与昂的支坐垫块;“昂”是斜的悬臂梁,和华拱的作用相同。还有一些和上述拱昂横向相交的拱和斗只起联系作用而不起承重作用(或承重作用比较小)。

当建筑物非常高大而屋檐伸出相应加大时,斗拱挑出距离也必须增加,其方法是增加拱和昂的叠加层数(即出跳数),每增加一层华拱或昂,斗拱即多出一跳,最多可加至出五跳。如果是重檐建筑,一般是上檐斗拱比下檐斗拱多一跳,以增加出檐深度。利用斜杆组成三角形稳定构架的实例主要见之于唐宋殿宇的脊部用作叉手;阁楼上下层之间的暗层和壁间的钭撑;上下内额间的钭撑和脊樽下与叉手成90°角的钭撑等。可惜这种合理的做法并未得到发展,最后连叉手与斜杆也在木构架中消失了。

一座木架建筑的建造,必须首先做好台基,使室内地面高出于是外地面,以求达到防水、防潮和保持室内干燥洁净的目的。台基上则按柱网(柱子的分布状况)安置石质柱础,其作用是保护柱子不受地下水上升侵蚀而导致腐烂。木架立起后,即可铺盖瓦屋面、砌墙、安装门窗、油漆粉刷,最后铺设砖地面(或石地面)。重檐建筑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利用斜杆组成三角形稳定构架三、单体建筑的构成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简明”是指以平面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座建筑,而“间”则由相邻两榀房架构成,因此建筑物的平面轮廓与结构布置都十分简洁明确,人们只需观察柱网布置,就可大体知道建筑室内空间及其上部结构的基本情况。这为设计和施工也带来了方便。单座建筑最常见的平面是由3、5、7、9等单数间组成的长方形。在园林及风景区则有方形、圆形、三角形、六角形、八角形、花瓣形等平面以及种种别出心裁的形式。

“真实”是指对结构的真实性显示。在各类建筑物中,除了最高等级一类的殿堂建筑需要表现庄严华丽的气氛,构作天花板遮住梁架外,一般建筑都是无保留地暴露梁架、斗拱、柱子等全部木构架部件。这种暴露正好展示了中国建筑的结构美,尤其是歇山顶、攒尖顶的木构架,其屋顶内部结构是非常丰富多姿的。对所暴露的木构件进行艺术的再加工时,也以表现木材力学性能的内在品质为前提,如对柱身作“收分”(即柱身向上逐渐收小)、“梭柱”(即柱子上下两端均有收缩,略如梭形)处理,对拱端的“卷杀”(即将拱端切削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形,其轮廓由折线或曲线组成)以及对各种梁枋端部的再加工等。

暴露结构还对保护木构架有利,一则可改善木材通风条件,二则便于发现受害、受损情况,及时加以修缮。

“有机”是指室内空间可以灵活分隔,以满足各种不同功能的要求;并易于和环境融为一体,室内外空间可以相互流通渗透。这种现象在园林及南方气候温暖地区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室内外庭院空间及花木景物和室内相互交融。这种空间处理上的优势,完全得益于木框架结构体系的应用。单体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平面、结构、造型三者的不可分割性。例如在决定一座房屋的进深时,必须同时考虑它的屋架用什么长度的梁和用几根檩条;而在画立面时必须首先确定剖面梁架,否则难以在立面上得出屋顶的高度。所以说,中国古典建筑是没有独立的立面设计的,也就是说建筑物的外观必须和它的平面、结构同时考虑。

屋顶对建筑立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它那远远伸出的屋檐、富有弹性的檐口曲线、由举架形成的稍有反曲的屋面、微微起翘的屋角(仰视屋角,角椽展开犹如鸟翅,故称“翼角”)以及硬山、悬山、歇山、庑殿、攒尖、十字脊、录皿顶、重檐等众多屋顶形式的变化,加上灿烂夺目的琉璃瓦,是建筑物产生独特而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通过对屋顶进行种种组合,又使建筑物的体形和轮廓线变得愈加丰富。而从高空俯视,屋顶的效果就更好,也就是说中国建筑的“第五立面”是最具魅力的。屋顶等级(就正式建筑而言)1、重檐庑殿2、重檐歇山3、单檐庑殿4、单檐歇山5、卷棚歇山6、悬山7、卷棚悬山8、硬山9、卷棚硬山四、建筑群的组合

中国古代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宫殿、陵墓、庙坛、衙署、邸宅、佛寺、道观等都是众多单体建筑组合起来的建筑群。其中特别擅长于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人们对所在建筑群的生活体验和艺术感受也只有进入到各个院落才能真正得到。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庭院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它能营造出宁静、安全、洁净的生活环境。在易受自然灾害袭击和社会不安因素侵犯的社会里,这种封闭的庭院是最合适的建筑布局方案之一。庭院是房屋采光、通风、排泄雨水的必需,也是进行室外活动和种植花木以美化生活的理想解决办法。五、建筑与环境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派别——儒家与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思想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相互协调与融合,从而是中国建筑有一种和环境融为一体的、如同从地中生出一般的气质。历史上,建设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一)善择其址

(二)因地制宜

(三)整治环境

(四)心理补偿六、建筑类型建筑类型是因其特定的社会需要而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旧的类型消失,一些新的类型产生。古代如此,近现代也如此,只是由于古代社会发展缓慢,因此这种变化不很明显。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建筑是先民们为谋求基本生存空间而构筑的穴居和巢居。其后产生了供集体活动使用的大房子,进而又有了为氏族祭祀而设立的祭坛和神庙。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建筑类型也越来越丰富,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各项内容:

(1)居住建筑——各地区、各民族、各阶层的城市与乡村住宅。在所有建筑中占的数量最多。

(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帝王宫殿、中央政府各部门及府县衙署、贡院、邮铺、驿站、公馆、军营、仓库等。

(3)礼制建筑——以天地、鬼神为崇拜核心而设立的祭祀性建筑,是巩固政权的重要手段之一,因而被历朝统治者所重视,成为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重要建筑类型。其中包括:以天神为首上午坛殿,如天坛、大享殿、日月星辰之坛等;以地神为首的坛庙,如地坛、社稷坛、山川坛、先农坛、岳镇海渎以及各种山川神庙;以祖先为核心的建筑,如太庙、官员家庙(即“祠堂”)、帝王品官的陵墓以及各种圣贤庙(如孔庙)等。(4)宗教建筑——佛教寺院、道教宫观、基督教教堂、摩尼教(明教)寺庙等。(5)商业与手工业建筑——商铺、会馆(商贾集会场所)、旅店、酒楼、作坊、塌坊(供出租用的货栈)、水磨房、造船厂等。(6)教育、文化、娱乐建筑——官办学校有国子监(太学)、府县儒家、医学、阴阳学,私学则有各地的书院;观象台供观测天文、气象之用(早期称灵台),是古代科研建筑;此外还有藏书楼、文会馆、戏台、戏场等。(7)园林与风景建筑——皇家园林、衙署园圃、寺庙园林、私家宅院以及风景区、风景点内的楼、馆、亭、台类建筑。(8)市政建筑——为全城报时的鼓楼与钟楼、望火楼、路亭、桥梁以及官办慈善机构。(9)标志建筑——风水塔、航标塔、牌坊、华表等。门楼、钟鼓楼以及其他高耸的建筑常兼具标志性。(10)防御建筑——城垣、城楼、窝铺(更铺)、串楼、墩台等。七、工官制度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工官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自周至汉,国家的最高工官称为“司空”。汉代以后称做“将作”。秦至西汉,称为“将作少府”,东汉以后改称“将作大匠”,唐宋则称“将作监”。大匠和监的副手称为“少匠”、“少监”。隋代开始在中央政府设立“工部”,用以掌管全国的土木建筑工程和屯田、水利、山泽、舟车、仪仗、军械等各种工务,其职务范围比将作广泛得多。但遇有皇室工程和京城官府衙署的建造,仍下达于将作监或少府承担。明清两朝均不设将作监,而在工部设营缮司,负责朝廷各项工程的营建。清康熙以后,则在内务府另设“内工部”(后改称营造司),承担清代特有的大规模行宫和苑囿的建造。工官集制订法令法规、规划设计、征集工匠、采办材料、组织施工于一身,实行一揽子领导与管理。

工官集制订法令法规、规划设计、征集工匠、采办材料、组织施工于一身,实行一揽子领导与管理。历史上曾出现不少有作为的工官,较为突出的有:隋代的宇文恺——曾任营宗庙副监、营新都副监、仁寿宫监、营东都副监、将作少匠、将作大匠、工部尚书等职。

宋代李诫——编修了《营造法式》。明代蒯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