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训练3:古代中华思想文明之发展-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1页
专题训练3:古代中华思想文明之发展-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2页
专题训练3:古代中华思想文明之发展-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3页
专题训练3:古代中华思想文明之发展-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4页
专题训练3:古代中华思想文明之发展-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训练3古代中华思想文明之发展一、选择题1.先秦诸子思想各有“奇谋”,如道家“谋道”,儒家“谋(圣)心”,墨家“谋利”,法家“谋势”“谋霸”,兵家“谋胜”。先秦诸子的“奇谋”旨在()A.达到复古的政治目标B.推动社会政治变革C.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D.努力完善个人品质2.孔子、孟子认为,圣王与圣人的内涵基本相同,皆属于德性至善之人。战国晚期的荀子则认为,相比于圣人,圣王更具有王者的权威性,即圣王身为教化者,需要具备使天下万民顺服归往的道德与能力。这一转变反映出先秦儒家思想()A.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B.力图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C.受到韩非子思想的影响D.抛弃了理想化的政治诉求3.东汉列侯张奂重民族之大义轻个人之私利,将羌豪所送之金器、良马全部送回,得到羌族民众的爱戴;平寿侯邓训以恩义对待羌胡之人,为他们医治伤病,深深地感动了羌胡民众。这反映出()A.儒家义利观有利于民族团结B.郡国并行制推动了民族交融C.东汉时期边疆民族关系紧张D.列侯追求私利拉拢少数民族4.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后秦时期,建造初期,石窟内雕塑在原偏祖袈装基础上加右肩搭一角,形成中国特色的半偏袒袈装。随后,洞窟佛像袈裳样式逐渐由紧窄变得宽松,直至褒衣博带的双领下垂式,面容也渐变为中国高士形象的秀骨清像型。这反映了()A.外来宗教的本土化趋势B.民间信仰呈现多元性C.佛教冲击儒学独尊地位D.雕塑作品的写实风格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道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这些现象反映了()A.儒学的正统地位已然丧失B.统治者喜好影响社会文化C.儒学借佛道理论迎来新生D.文化间的碰撞与交流融合6.有学者分析指出,汉世循吏兼负“吏”、“师”之责,秉承儒家传统,讲求教化,施行德治,而在“灾异祥瑞说”的语境内,“猛虎渡河”与“飞蝗出境”被视为循吏推行德政的产物。据此可知汉代()A.承袭秦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B.儒学意识形态影响官吏评价C.黄老无为思想成就汉世德政D.天人感应促使生态环境改善7.中国古代,一些累世同居不分财的大家族被朝廷旌表为“义门”,引为社会楷模。例如婺州浦江县(今属浙江)的“义门郑氏”,先后被列入《宋史》《元史》《明史》的“孝友传”或“孝义传”;元末农民起义军攻占浦江时,相互告诫不得侵犯郑氏家族。这一现象说明了()A.朝野共同追求大同社会B.世家大族影响史书撰写C.儒学发展增进文化认同D.社会风气日益封闭保守8.朱熹曾为“明世系”“建祠堂”“祭祖先”等制定了行为规范。他专从儿童教育方面宣扬儒家伦理纲常,讲述“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徽州地区宗族的“族训”“族规”和“家典”的制定,基本上都是“推本《家礼》”,“元旦谒祖、团拜及春秋二祭,悉遵朱子《家礼》”的规定。这说明理学()A.具有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B.强调建立封建纲常伦理道德C.已经成为正统的官方哲学D.倡导传统典籍中的复古思想9.顾炎武在《日知录》卷十四《从祀》条中说:“周程张朱五子从祀,定于理宗淳祐元年,颜曾思孟四子配享,定于度宗咸淳二年。自此以后,国无异论,士无异习。历元至明,先王之统亡,而先王之道存。理宗之功大矣!”从这段论述看出顾炎武()A.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重视道德气节C.是程朱理学道统的坚定维护者D.重视“经世致用”10.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在《鲜君》中指出,“治天下者惟君,乱天下者惟君。治乱非他人所能为也,君也。小人乱天下,用小人者谁也?”,“海内百亿万之生民,握于一人之手,抚之则安居,置之则死亡。天乎君哉?地乎君哉!”唐甄的主张()A.彻底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C.提供了解决社会问题的主流方案D.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11.16—17世纪的中国,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方法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们则拿出“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出现以上不同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A.思想家水平的不同B.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C.思想解放程度的不同D.东西方政治体制的不同12.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对一千多种动植物进行了统计,然而这部领先西方早二百年的杰作献给朝廷却遭到冷落;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序言中曾辛辣地指出:“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坚持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这种现象表明()A.中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B.重政轻技观念束缚科技发展C.明代科技重视实际经验总结D.古代科技凝聚着人民的智慧13.明代文言公案小说作品能将公案与世情、爱情有机结合起来,在鞭笞封建官府草菅人命、兵痞衙役为非作歹、下层人民生命财产毫无保障的丑恶现实的同时,也热情歌颂了生死不渝的爱情和善良忠贞、仗义助人、勇于牺牲的美德。这反映了()A.文学教化功能增强B.市民阶层的价值追求C.世俗文学开始兴起D.封建专制的束缚松动14.甲骨文蕴含了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下列甲骨文可以说明当时()A.私有观念开始产生B.君主集权逐步形成C.分封制度渐趋成熟D.礼制观念得到发展15.古代中国以地图绘制中的中与边、大与小、上与下来表达着当时关于民族、国家和文明的观念,也表达着某种焦虑和不安。如《职贡图》、《王会图》或《朝贡图》,就把异国人物画得多少有些变形。这些现象体现出()A.统治者推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B.汉人文化思想中的传统意识浓厚C.民族交融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D.民族元素丰富了艺术创作的内容16.永乐九年刑科署曹润等奏:乞敕下法司,今后人民倡优装扮杂剧,……有亵渎帝王圣贤之词曲、驾头、杂剧……奉圣旨,出榜后,限他五日,都要干净将赴官烧毁了,敢有收藏的,全家都杀了。这表明当时()A.禁戏政策改变了戏剧的文坛地位B.世俗文学促进了民众的思想解放C.戏剧文化的创新发展受到了束缚D.统治者个人喜好决定了戏剧发展二、非选择题17.中国古代的“士”是历代的精英阶层,其内涵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材料一西周时期的士是等级制度中贵族的最后一个等级,需要在官学中学习“六艺”等文武知识与才学。春秋战国时期,“士”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崛起,以知识与才学为各诸侯国所重视:士的来源广泛,私学成为“士”的教育主要途径,士在各诸侯国中担任各种官职有带兵作战、有纵横外交、有担任一国之相和各级行政、有从事教育的,士的派别也非常之多。材料二经历两汉,“士”成为儒学之士的主要称谓,以学习儒家经典“五经”为主,也重视“御”“射”“术”“数”等六艺中的实际才学,但到魏晋时期,“士”固化为特殊的阶层。隋唐宋元,“士”的来源又逐渐广泛。明清时期,“士”主要指科举达到秀才以上的读书人,所读之书基本以“四书”“五经”为主。(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内涵出现重大变化的原因,简析春秋战国时期“士”对当时社会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两汉至明清时期“士”的内涵出现的几次重大变化,并指出这几次变化的主要因素。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人物著作人物著作荀子《荀子》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屈原《离骚》徐光启《农政全书》董仲舒《春秋繁露》宋应星《天工开物》汜胜之《汜胜之书》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贾思勰《齐民要术》曹雪芹《红楼梦》——摘编自金金《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100位名人》等书评是介绍书籍的语言。它准确反映书的内容,点明书的精要所在,探求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例如,《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巨大作用和影响。根据材料所列书单,任选一本仿写一个书评,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说明理由。(要求:所写书评准确合理,理由论述充分,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答案】C【解析】由材料“道家谋道,儒家谋(圣)心,墨家谋利,法家谋势、谋霸,兵家谋胜”可知春秋战国正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各家纷纷著书立说,谋求治国之道,实现天下治理,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故选C项;儒家强调复古,排除A项;法家推动社会变革,排除B项;儒家强调修身,努力完善个人品质,排除D项。2.【答案】B【解析】由材料“战国晚期的荀子则认为,相比于圣人,圣王更具有王者的权威性,即圣王身为教化者,需要具备使天下万民顺服归往的道德与能力”可知战国晚期诸侯纷争,统一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荀子强调通过圣王的权威来建立集权统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故选B项;材料强调荀子与孔孟思想的不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是他们思想的共同点,排除A项;逻辑关系错误,韩非子作为荀子的弟子,其思想受到荀子的影响,排除C项;“抛弃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3.【答案】A【解析】据材料“东汉列侯张奂重民族之大义轻个人之私利,将羌豪所送之金器、良马全部送回,得到羌族民众的爱戴;平寿侯邓训以恩义对待羌胡之人,为他们医治伤病,深深地感动了羌胡民众”,可知受儒家主流思想影响,东汉张奂和邓训对待羌胡重义轻利,受到了羌胡民众的爱戴,说明儒家义利观有利于民族团结,故选A项;郡国并行制属于西汉初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族关系融洽,“紧张”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列侯追求私利”不符合材料“重民族之大义轻个人之私利”,排除D项。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在原偏袒袈裟基础上加右肩搭一角,形成中国特色的半偏袒袈裟”“袈裳样式逐渐由紧窄变得宽松,直至褒衣博带的双领下垂式,面容也渐变为中国高士形象的秀骨清像型”可知,佛教传入中国后,石窟雕塑中佛像的形象显示出较多的中国文化元素特征,体现了外来宗教的本土化趋势,故A项正确。材料中只涉及佛教的传入,不能体现民间信仰的多元性,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佛教对儒学地位的冲击,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佛教的中国化,不是雕塑的写实风格,排除D项。5.【答案】D【解析】由材料“儒学吸收佛、道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可知儒学、佛教、道教彼此吸收融合,体现了文化的交流融合,故选D项;“已然丧失”表述错误,儒学思想一直处于正统地位,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统治者的文化趋向,不能得出此结论,排除B项;北宋时期儒学吸收佛道精神形成理学迎来新生,与材料时空信息不符,排除C项。6.【答案】B【解析】由材料“秉承儒家传统,讲求教化,施行德治”、“在灾异祥瑞说的语境内,猛虎渡河与飞蝗出境被视为循吏推行德政的产物”可知循吏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对其评价也受到儒家德政奉职守法思想的影响,故选B项;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秦以法治国的表现,汉代以儒家思想治国,排除A项;汉初统治者奉行黄老之学,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排除C项;“猛虎渡河”、“飞蝗出境”是中古史籍中用以构建、形塑地方良吏形象的书写模式,不是生态环境的表现,排除D项。7.【答案】C【解析】由材料“一些累世同居不分财的大家族被朝廷旌表为义门,引为社会楷模”、“先后被列入《宋史》《元史》《明史》的孝友传或孝义传”、“元末农民起义军攻占浦江时,相互告诫不得侵犯郑氏家族”可知“义门”作为社会楷模,被列入官修史书,农民起义也对其进行保护,受到全社会的尊重,体现人们对儒家思想的文化认同,故选C项;大同社会是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累世同居不分财的大家族”并不是公有制下的大同社会,排除A项;材料只有“义门郑氏”“先后被列入《宋史》《元史》《明史》”与史书撰写有关,而“元末农民起义军攻占浦江时,相互告诫不得侵犯郑氏家族”无关史书撰写,排除B项;封闭保守的社会风气是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8.【答案】A【解析】由材料“朱熹曾为明世系、建祠堂、祭祖先等制定了行为规范”、“专从儿童教育方面宣扬儒家伦理纲常”可知理学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成为世俗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具有经世致用的现实价值,故选A项;董仲舒的新儒学强调建立封建纲常伦理道德,排除B项;南宋以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已经成为”表述错误,排除C项;儒家伦理纲常不是复古思想,逻辑推理错误,排除D项。9.【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顾炎武认为宋理宗在淳祐元年将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列为孔庙从祀,宋度宗在咸淳二年将颜回、曾子、子思、孟子配享孔庙,历经元明两朝,使先王的道统得以存续,显示出宋理宗居功至伟,这体现了顾炎武对理学道统的高度认可,说明他是理学道统的坚定维护者,故选C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指的是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而材料强调的是程朱理学的道统,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顾炎武对理学道统的高度认可,道德气节指的是儒家所提倡的一种道德操守,是指坚持正义、面对强压而不屈服的高贵品质,只是儒家的一个方面,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世致用指的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属于学术方面的内容,排除D项。10.【答案】B【解析】由“治乱非他人所能为也,君也”、“海内百亿万之生民,握于一人之手,抚之则安居,置之则死亡”等信息可得,这是唐甄对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批判,适应了明末清初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B项;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被动摇是在新文化运动时,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唐甄只是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并未提出解决方案,其主张也不属于当时的主流思想,排除C项;明末清初尚处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资产阶级尚未产生,排除D项。11.【答案】B【解析】明清时期的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导致明清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欧洲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启蒙思想家提出资产阶级国家蓝图,故选B项;所处时代背景不同,接受的文化教育不同,无法比较中西思想家的水平,排除A项;此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东西方政治体制的不同根源在于经济基础的差异,排除D项。12.【答案】B【解析】据材料“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坚持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文人重视科举考试,轻视科技书籍,严重束缚了科技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仅提到《天工开物》“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坚持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不能体现中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排除A项;材料《天工开物》“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坚持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不能反映明代科技重视实际经验总结,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不能说明人民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排除D项。13.【答案】B【解析】据材料“将公案与世情、爱情有机结合起来”“丑恶现实”“歌颂了生死不渝的爱情和善良忠贞”可知,明代的文言公案小说反对封建束缚,歌颂爱情和美德,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适应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追求,故选B项;“鞭笞封建官府草菅人命、兵痞衙役为非作歹”不属于教化功能,排除A项;“开始”说法错误,早在宋代世俗文学已经兴起,排除C项;明朝时期,封建专制不断加强,“松动”说法错误,排除D项。14.【答案】D【解析】据材料中的“王”“臣”可知当时已经存在阶级分化,从“礼”“义”“孝”“仁”可以看出在当时礼制思想得到发展,故选D项;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开始出现,因此私有观念产生于商朝这一说法错误,排除A项;虽然材料中的“王”足以说明当时出现了君主,但其他汉字体现不了集权,排除B项;分封制是西周才开始推行的地方管理制度,另外,材料中有“臣”但没有“侯”“伯”等体现分封制的汉字,排除C项。15.【答案】B【解析】由材料“以地图绘制中的中与边、大与小、上与下来表达着当时关于民族、国家和文明的观念”、“把异国人物画得多少有些变形”可知古代绘画中强调中原文明,以自身民族、国家和文明为中心,具有浓厚的汉人文化传统意识,故选B项;唐朝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不能以偏概全为古代统治者都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排除A项;由材料“表达着某种焦虑和不安”可知民族间还存有隔阂,排除C项;材料强调以自身文明为重心的观念,并非丰富创作的内容,逻辑推理错误,排除D项。16.【答案】C【解析】由材料“限他五日,都要干净将赴官烧毁了,敢有收藏的,全家都杀了”可知严苛的文化专制政策严重束缚戏曲艺术的发展,故选C项;禁戏政策表述过于夸大事实,材料强调的是“有亵渎帝王圣贤之词曲、驾头、杂剧”,排除A项;文化专制不利于思想解放,排除B项;“决定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答案】(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大变革时期,井田制瓦解,铁犁牛耕、个体农耕、地主土地私有制等经济变革;宗法分封制礼乐制度瓦解专制集权制度孕育确立、各国争霸兼并变法等政治变革;私学兴起教育文化普及学术下移;战乱割据时代人才需求大、自由度高。(任答3点)作用:促进了封建制度确立或促进了社会转型,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或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促进了中国走向统一。(任答2点)(2)变化:汉武帝后成为儒学之士为主,魏晋成为“士族”特殊阶层,隋唐之后阶级来源广泛,明清时期多为八股之“士”。(答出3个变化表现即可)因素:统治者思想政策因素,选官制度因素,教育条件因素,经济因素或答到具体的汉代独尊儒术,汉代察举变异和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明清八股取士制度。(答出3个因素即可)【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可概括为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大变革时期,井田制瓦解,铁犁牛耕、个体农耕、地主土地私有制等经济变革;宗法分封制礼乐制度瓦解专制集权制度孕育确立、各国争霸兼并变法等政治变革;私学兴起教育文化普及学术下移;战乱割据时代人才需求大、自由度高。第二小问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社会转型、百家争鸣、传统文化和中国统一等方面进行分析,可概括为促进了封建制度确立或促进了社会转型,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或促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