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训练2:古代中华经济文明之发展-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1页
专题训练2:古代中华经济文明之发展-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2页
专题训练2:古代中华经济文明之发展-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3页
专题训练2:古代中华经济文明之发展-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4页
专题训练2:古代中华经济文明之发展-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训练2古代中华经济文明之发展一、选择题1.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唐宋变革论”,认为:“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其立论根据有二:其一,“从政治上来说,在于贵族政治的式微和君主独裁的出现”;其二,“与此同时,人民的地位亦有显著变化”,“经过宋代王安石变法,人民拥有土地所有权的意义更加确实”。但也有学者不同意他的观点,下列可以作为论据反驳“唐宋变革论”的是()A.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B.隋唐政治成为天子和贵族的协议体C.儒佛道三教合流宋明理学形成D.两税法标志人民逐步摆脱佃农地位2.下图是先秦不同时期文献记载的大禹治水区域范围变化情况。据图可知,先秦时期()A.大禹治水的传说不断丰富B.华夏文明的影响不断扩大C.国家统一的趋势已经出现D.儒墨两家的思想趋于融合3.宋代,土地买卖契约的基本格式趋向成熟规范,以下是其中的一份。据此可推知宋代()都方伯淳奉母亲指零(令),将自己标帐内大坞县字号十号夏(下)山二亩。夏(下)地五号计五步……并地内一应等物尽行出断卖与李思登仕名下。面议价钱……其钱当日交收足讫,契后别不立领,只此随契交足讫。……今恐人心无信,立此卖契为照。咸淳三年三月十二日A.租佃风气盛行B.土地流转频繁C.商品经济繁荣D.社会缺乏诚信4.下表是《中国古代人口分布统计表》,表中数据变化,可用于说明()时间全国总人口长江流域占比珠江流域占比黄河流域占比公元2年约5900万23%2%75%公元750年约5300万36%3%61%公元1078年约9000万58%7%35%A.三次人口大迁徙趋势是由北向南B.人口迁移带动我国经济重心南移C.连年战乱造成黄河流域人口锐减D.政治中心南移推动北人持续南迁5.宋人庄季裕的《鸡肋编》记载:“建炎之后,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绍兴初,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于是竞种春稼(春小麦),极目不减淮北。”这说明,江南地区()A.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提高B.农业种植结构因移民而改变C.农业经济已经完全超越北方D.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已改变6.北宋时期,四川煮盐的工匠“皆是他州别县浮浪无根著之徒来此佣身赁力”。通常情况下,他们能“与主人营作”,但一不如意,则“群党哗噪,算索工值”,离“主人”而去。这反映出宋代手工业中()A.雇佣关系较为稳定B.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削弱C.官府监管作用缺失D.工匠经济地位有了提高7.汉墓出土的“软侯家”漆器,其上刻有“成市草”烙印戳记。这一时期的漆器、陶器上也多有“成市草”“成市饱”等烙印,它们是成都市吏检查私营作坊后,给合格产品留下的印记。该现象说明()A.工商业市镇已逐步崛起B.成都成为经济区域中心C.手工业管理呈现规范性D.抑商政策得到严格执行8.“皂隶”是指衙门里的低级差役,最初必须亲身应役,后来官员为得到更多的收入,允许皂隶纳钱代役。明宣德年间“令随从皂隶,不愿应当者,每名月(中秋)办柴薪银一两”。朝廷的这一做法()A.保障了官员的薪俸支出B.推动了官俸结构白银化C.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D.增加了普通民众的负担9.下表所示,宋明两朝部分非农业税岁入总量及全国税关数量。导致其差别的主要原因在于()A.营商环境B.消费结构C.经济思想D.中外交流10.宋元话本中,故事主人公不是仕宦之子,便是将门之后;而明代小说主人公主要是“生药铺主管”或“市井细民”。这一变化可知明代()A.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了变化B.士农工商界限开始被打破C.出现推动社会转型的新因素D.重农抑商的政策发生动摇11.明清时期最能累积巨额财富的是盐商、茶商、洋商、票号、铜商等特许商人,他们凭借着特权独占市场,可以获得远比普通商人高的利润。这直接体现明清商业资本()A.依附于封建政权获取暴利B.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C.已经迅速转化为产业资本D.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12.徽商作为明清时期最重要的商帮之一,其克勤克俭的生活作风、百折不挠的“徽骆驼”精神,以及“贾而好儒”的特质,热心公益的风范,是广为大众所熟知的。然而在明清小说中,文人们塑造的徽商形象,却摆脱了财富和权势带来的光芒,尽显吝啬之志、贪财之形。这一反差表明()A.明清时期徽商逐渐没落B.明清商人的社会地位下降C.传统思想观念影响深远D.徽商积极践行儒家义利观13.汉初,统治者颁行“复弛商贾之律”,文景之时,商贾“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汉武帝时,商人又受到沉重的打击,其对国家的威胁受到抑制。这表明汉武帝时期()A.推行了休养生息政策B.加强了经济控制C.规范了商业市场秩序D.解除了国家威胁14.据下表可知,清朝前期的这些做法()顺治十八年(1661年),强令居民内迁以防范沿海居民和海外郑氏反清势力勾结康熙十一年(1672年),规定“凡官员兵民私自出海贸易,及迁移海岛,盖房居住,耕种田地者,皆拿向治罪”乾隆年间(1736—1796年),规定“外商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A.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转型B.缓解了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C.抵御了西方列强的侵略D.基于清廷对国际形势的误判15.明中后期,士大夫对“倭患”十分关注,胡宗宪的《筹海图编》记载了抗击倭寇中几次大战争的经过;王在晋的《海防纂要》则全面系统的总结了防御倭寇的策略;此外,《虔台倭纂》也是一部以“防倭御倭”为主要目的的著述。这类著作的出现()A.巩固了当时的朝贡体系B.彰显了士人的海防意识C.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D.完善了明朝的防御体系16.18、19世纪间,大量江南精美的棉布畅销海外。由嘉定、宝山一带生产的“紫花布”制成的长裤,流行于19世纪初法国市民之间,被生动地反映在雨果的小说《悲惨世界》中,这种裤子也是19世纪30年代英国绅士的时髦服装。据此推断当时中国()A.手工业水平远远领先世界B.江南棉花种植收入可观C.朝廷对外政策的不合时宜D.国内商品市场的不景气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制土分民”,促进土地私分。其他各诸侯国的变法也类似。商鞅还下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荀子则从理论上论证了私分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他还提倡“分田而耕”。——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材料二宋代福建兴化县“田耗于秫糯(制酒原料),岁肩入城者,不知其几千万”。仙游县“田耗于蔗糖,岁运入浙淮者,不知其几千万亿”。福州、泉州一带适宜种植粟麦的土地变成了大片的荔枝园,“一家之有,至于万株”。两浙路的苏州太湖洞庭山,“皆以树桑栀甘柚为常产”、“糊口之物,尽仰商贩”。在湖州的山乡,“以蚕桑为岁计……兼工机织”。绍兴二年(1132年)冬,“忽大寒,湖水遂冰,米船不到,山中小民多饿死”。——摘编自李晓《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个体劳作形成的历史条件.(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农业的新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新现象出现的影响。18.“江南”这一概念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早期文献中,“江南”如同“中原”、“塞北”、“岭南”、“西城”等名词一样,仅用来表现特定的地理方位,并非有明确范围的地城区划。秦汉时期,江南主要指的是长江中游以南的地区。比较确切的江南概念到唐代才最终形成。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唐前期以山川形便原则来划定地理区划时,江南道的范围完全处于长江以南。由于江南道地域过于广袤,各地差异巨大,唐玄宗时期,又把它分成江南东道、江南西道两部分。今日浙、闽二省与苏、皖南部被划为“江南东道”,其余地区则列入“江南西道”。唐后同期,江南西道又一分为二,西部设置湖南道,东部仍称江南西道,简称江西道;江南东道则被再分为浙西、浙东、宣歙、福建四个道。到了宋代,为着财政上的方便,设置了许多“路”,唐时的江南东道被分为两浙路、福建路与江南东路。明清以来,江南指的镇江以东的江苏南部及浙江北部,更加狭义的范围,则仅指太湖流域。这一地区工农业生产发达,文化高度繁荣,迄今为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摘编自李伯重《简论“江南地区”的界定》、周振鹤《释江南》请以“江南”概念的演变为主题,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予以说明。(要求:明确写出论题,说明须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答案】A【解析】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已经确立,可见材料“经过宋代王安石变法,人民拥有土地所有权的意义更加确实”并不准确,故选A项;据所学可知,我国自秦朝已经建立官僚政治,选项存在史实性错误,排除B项;材料中“唐宋变革论”主要根据政治和经济变革提出,没有涉及思想,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宋代不抑兼并,佃农大量增加,选项存在史实性错误,排除D项。2.【答案】B【解析】西周到战国中期的文献记载有关大禹治水的区域范围不断扩大,说明对大禹治水所代表的华夏文明的认知区域不断增加,意味着华夏文明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故选B项;题干所述只是大禹治水的区域范围扩大,但是其传说的内容并没有增加,二者不属于同一范畴,所以不能说大禹治水的传说不断丰富,排除A项;单凭文献记载的大禹治水区域变化不能得出国家统一趋势已经出现的结论,因为统一趋势的出现要有局部统一的表现,排除C项;题干中的文献代表了儒家和墨家,但是其具体内容并没有体现在思想上的融合,而是记载的大禹治水区域变化有扩大的趋势,排除D项。3.【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土地买卖契约的格式趋向成熟,对于土地买卖有系统规范的规定,结合所学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的史实可知土地流转频繁,故选B项;材料反映土地买卖,即土地所有权发生变化,与土地经营权,即租佃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宋代由于不抑制土地兼并导致土地流转频繁,这与政府政策有关,并不能得出商品经济繁荣的结论,排除C项;订立契约的目的是规范市场交易,并不能说明社会缺乏诚信,排除D项。4.【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随着封建社会发展,南方人口不断增加,南方人口的增加又进一步推动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经济重心的南移,故选B项;从人口分布统计中无法得出人口迁徙的趋势,逻辑推理错误,排除A项;材料中只有不同时段具体的时间信息,无法得出“连年”,排除C项;“持续”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5.【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北宋灭亡之后,西北“流寓之人”大量迁入江南地区,到绍兴年间,因南迁之人种植小麦,出现了“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的现象,于是南方地区也大量种植春小麦,据此可知,在南宋初年,江南地区的农业种植结构因移民而发生了改变,故选B项;在题干内容中仅是述及因西北“流寓之人”迁往南方种植小麦导致“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的现象,但是并没有涉及“土地利用率”问题,排除A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南方的农业种植结构出现了变化,并没有与“北方”进行比较,排除C项;在题干内容中仅是述及南方地区也大量种植春小麦,不能据此扩大为“南方地区全部种植春小麦”,排除D项。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宋代手工业,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据材料可知,宋代四川煮盐业的工匠皆是他州别县浮浪无根著之徒,他们一不如意,就离主人而去,这表明在当时的手工业中,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削弱,故选B项,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官府监管的信息,排除C项;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7.【答案】C【解析】成都市吏检查私营作坊后,给合格产品留下的印记,说明手工业管理比较规范,故选C项;A、B、D项与材料无关。8.【答案】B【解析】由材料“官员为得到更多的收入,允许皂隶纳钱代役”、“不愿应当者,每名月(中秋)办柴薪银一两”可知纳钱代役的举措推动柴薪银的出现,柴薪银以俸禄的方式发给官员,推动官俸结构白银化,故选B项;“保障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柴薪银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柴薪银是国家给官员的补贴,不能反映出民众负担的增加,逻辑推理错误,排除D项。9.【答案】A【解析】由材料信息宋朝非农业税岁入总量及全国税关数量远远超过明朝,结合所学,宋朝商品经济繁荣,营商环境宽松,明代严格奉行重农抑商政策,营商环境相对紧张,因此明朝商税数额和税关数量都不及宋朝,故选A项;宋明都是以小农经济为主,消费结构无明显差别,排除B项;宋明都处于封建社会,经济思想无明显变化,排除C项;中外交流与商税数额大小没有必然联系,逻辑推理错误,排除D项。10.【答案】C【解析】由材料“明代小说主人公主要是生药铺主管或市井细民”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成为小说的主角,结合明中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可知这一时期出现了推动社会转型的新因素,故选C项;明代社会主流价值观并未发生变化,排除A项;“开始”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明朝统治者依然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D项。11.【答案】A【解析】据材料“他们凭借着特权独占市场,可以获得远比普通商人高的利润”可知,明清大商人是依附于封建政权获取高额利润的,故选A项;据所学,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手工业中,这些特许商人会阻碍资本主要萌芽的发展,排除B项;据所学,这些商业资本大多买田置地,没有转化为产业资本,排除C项;据所学,中国自然经济于1840年之后开始解体,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12.【答案】C【解析】据材料“文人们塑造的徽商形象……尽显吝啬之志、贪财之形”可知,受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明清小说中徽商的形象以负面为主,故选C项;明清时期,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等大商帮,“没落”说法错误,排除A项;社会地位常用来表示社会威望和荣誉的高低程度,小说中商人的形象差不代表明清商人的社会地位下降,排除B项;此项只能解释材料前半部分,排除D项。13.【答案】B【解析】材料中汉武帝时加强了重农抑商政策,加强了对商人的管控,这是加强经济控制的表现,故选B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时期加大管理力度不再休养生息,排除A项;材料中可知汉武帝加强了对商人的控制,并没有表现对商业市场秩序如税务管理、买卖公平、纠纷判决等环节进行管理,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威胁国家的不仅只有商人,还有其他因素并且主要是外患,排除D项。14.【答案】A【解析】由材料“凡官员兵民私自出海贸易,及迁移海岛,盖房居住,耕种田地者,皆拿向治罪”、“外商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可知为清朝“闭国锁国”的对外政策,不利于对外贸易的正常发展,阻断了中国与世界的正常交流,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故选A项;闭关锁国并未缓解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危机,排除B项;闭关锁国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重要因素,排除C项;闭关锁国是基于维护清政府统治的内在需要,排除D项。15.【答案】B【解析】由材料“明中后期,士大夫对倭患十分关注”、“《海防纂要》则全面系统的总结了防御倭寇的策略”、“《虔台倭纂》也是一部以防倭御倭为主要目的的著述”可知明中后期士大夫十分关注“倭患”,胡宗宪、王在晋等人的著作中有防御倭寇的策略或者本就以防倭御倭为目的,说明士大夫阶层的海防意识不断增强,故选B项;朝贡体系是政府层面的对外关系,士大夫的著作不能影响政府的外交政策,逻辑推理错误,排除A项;材料是抗击倭寇保护海防的著述,与海外贸易的经济活动无关,逻辑推理错误,排除C项;著作是理论层面上的探索,无法判定是否完善了明朝的防御体系,排除D项。1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清朝的经济政策与海外贸易。据材料“18、19世纪间,大量江南精美的棉布畅销海外”“由嘉定、宝山一带生产的‘紫花布’制成的长裤,流行于19世纪初法国市民之间”“这种裤子也是19世纪30年代英国绅士的时髦服装”,可知清代棉纺织技术及海外贸易的发展,而这一时期政府却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可知朝廷对外政策的不合时宜,故选C。“领先世界”的说法不符合事实,排除A。材料只是表明江南的棉布、“紫花布”制成的长裤在英法的流行,江南棉花种植收入是否可观不可得知,排除B。清朝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且材料未提及国内商品市场不景气,排除D。二、非选择题17.【答案】(1)历史条件:铁犁牛耕的出现;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统治者采取重农政策;思想家鼓吹小生产模式;各国变法运动的影响。(答出三点即可)(2)新现象:大量种植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种植面积遭到压缩;出现了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农业生产日益专业化。影响: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活跃了商品经济;对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的突破;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生计的不确定性。(答出三点即可)【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个体劳作方式需要有适合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春秋战国铁犁牛耕的出现为其提供了条件;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保证个体劳作的物质条件;由材料一“商鞅变法”和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相关知识可知,统治者采取重农政策;由材料一“荀子则从理论上论证了私分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等信息可得,思想家鼓吹小生产模式;由材料一“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制土分民’,促进土地私分。其他各诸侯国的变法也类似”可得,各国变法运动的影响。(2)第一小问新现象,由材料二“田耗于秫糯(制酒原料)”、“田耗于蔗糖”、“福州、泉州一带适宜种植粟麦的土地变成了大片的荔枝园”等信息可得,大量种植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种植面积遭到压缩;由材料二“一家之有,至于万株”、“皆以树桑栀甘柚为常产”等信息可得,出现了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由材料二“田耗于秫糯(制酒原料),岁肩入城者,不知其几千万”、“田耗于蔗糖,岁运入浙淮者,不知其几千万亿”、“皆以树桑栀甘柚为常产”、“以蚕桑为岁计……兼工机织”等信息可得,农业生产日益专业化。第二小问影响,要注意结合所学进行辩证分析,积极影响,由材料二“田耗于蔗糖”、“田耗于秫糯(制酒原料)”、“以蚕桑为岁计……兼工机织”等信息并结合经济作物种植产生的影响可得,促进了与经济作物加工相关的手工业发展;由材料二“糊口之物,尽仰商贩”、“岁肩入城者,不知其几千万”、“岁运入浙淮者,不知其几千万亿”等信息可得,活跃了商品经济,从而对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的突破;弊端和局限,由材料二“忽大寒,湖水遂冰,米船不到,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